潛艇為什麼要遠離顯示器保護眼睛
❶ 潛望鏡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按目前的技術水平,潛艇綜合成像系統基本上由八大類成像系統構成。下面就依照艇上和艇外成像系統的順序,分別描述八種成像系統的技術現狀和特點。
潛望鏡成像系統
現代潛艇潛望鏡是在20世紀初發明的。1906年德國海軍建成第一艘潛艇時,已使用了相當完善的光學潛望鏡,由物鏡、轉像系統和目鏡等組成。當時潛望鏡的潛望力在5~7米,觀察距離很近、視場狹窄、圖像質量也很差,而且夜間無法使用。傳統潛望鏡的主要功能包括觀察水面的艦船、對空觀察飛機、估算被攻擊目標的距離、將其方位和距離提供給火控系統、在潛沒狀態下實施地標導航或天文導航等。
現代的潛望鏡製造商應用微光夜視、紅外熱成像、激光測距、計算機、自動控制、隱身等光電技術的最新成果,開發出新一代光電潛望鏡。以2003年德國研製的最新一款SERO 400型潛望鏡為例。主要技術性能包括:俯仰范圍-15度~+60度,1.5倍、6倍和12倍三種放大倍率,高精度的瞄準線雙軸穩定,潛望鏡入瞳直徑>21毫米,潛望力約12米。它能配置多種攝像機和感測器,如數碼攝像機、微光電視攝像機、彩色電視攝像機、熱像儀、人眼安全型激光測距儀等,供潛艇指揮員根據實戰需要選用;還能把視頻信號實時提供給作戰系統監視器,實現同步觀察。潛望鏡系統的串列介面可供不同的作戰系統控制台實現遙控操作。該潛望鏡系統在晝光和夜間條件下部有相當好的觀察效果,能有效監視海面和海空、收集導航數據、搜索和識別各種海上目標,觀察到的圖像可以錄像供回放。
美國海軍最近開發的全景潛望鏡也值得關注。它是早期全景潛望鏡技術在現代技術條件下的重新應用,技術的前景還在驗證中。此外,國外對潛望鏡的模塊化設計相當重視而且已廣泛採用。無需改動潛望鏡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就可以方便地根據需要替換陳舊的感測器,提升潛望鏡的性能。
現代光電潛望鏡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不可能再有很大提高。傳統的穿透式潛望鏡的固有弊端已十分明顯:最主要的缺陷是潛望鏡必須穿透潛艇殼體,鏡管直徑越大對潛艇耐壓性的影響就越大;其二,潛望鏡目鏡頭的轉動直徑一般為0 6米,在原本有限的艇內占據較太空間,對潛艇指揮艙的布置十分不利,其三,潛望鏡只適合一人操作觀察,無法實現多人同時觀察,不利於作戰信息資源的共享。盡管存在上進缺陷,但光電潛望鏡在現在和將來依然是各國海軍潛艇最普遍使用的成像觀察裝置。
圖4:
光電桅桿系統
1976年,美國科爾摩根公司正式提出最初的光電桅桿原理供海軍評審。80年代,非穿透光電桅桿的開發計劃正式啟動。如今,光電桅桿已從概念、原理樣機發展成為工程型號。美、英、法三國海軍在新型核動力潛艇上淘汰了傳統的穿透武潛望鏡,都將配備光電桅桿。選標志著潛艇光電桅桿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成熟和可靠的水平。光電桅桿和常規潛望鏡的最大差別在於,光電桅桿是「非穿透桅桿」。它由光電桅桿觀察頭、非穿透桅桿和艇內操控台三部分組成。美國「弗吉尼亞」級潛艇上的光電桅桿系統是AN/BVS-1成像系統,它除了現有潛望鏡系統的功能外,還能提供電子情報收集、監視和目標打擊等功能。
光電桅桿與傳統的穿透式潛望鏡相比有諸多優點:如光電桅桿不穿透耐壓艇殼,直接布置在指揮艙的合適位置,不但提高了潛艇耐壓強度,也方便了指揮艙的布置;光電桅桿的觀察頭部裝有多種光電探測感測器、電子戰和通訊天線等裝置;艇外情況可通過電視和紅外攝像機攝取,然後傳輸到艇內,顯示在操控台監視器及大屏幕上。光電桅桿正在逐步取代穿透式潛望鏡,成為潛艇作戰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由於技術復雜、價格昂貴等原因,目前只有少數潛艇使用了一根光電桅桿,例如俄羅斯「德爾塔Ⅲ」和「德爾塔Ⅳ」級導彈核潛艇裝備有一根「磚雨」光電桅桿。只有美國「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使用了兩根光電桅桿。雖然英國「機敏」級和法國「勝利」級攻擊核潛艇也裝備有兩根光電桅桿,但它們尚未下水,服役仍需時日。目前較為普遍的是一根光電桅桿和一根潛望鏡配合使用,如美、英、德、法、俄、日、埃及等國的部分潛
通氣管攝像機監視系統
潛艇通氣管技術是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發明的。60年代開始研究在通氣管狀態下如何使用潛望觀察裝置,使通氣管能夠一管多用。當時的首選方案是在通氣管上加裝潛望鏡,如德國蔡司公司NavS潛望鏡就可以加裝在潛艇通氣管上。近幾年對潛艇通氣管上加裝觀察通訊裝置更為關注。在德國IKL公司2004年9月申請的美國專利「潛艇的通氣管裝置」中,詳細敘述了如何在通氣管上配置潛望鏡、雷達及通訊天線,主要涉及電子成像技術和雷達預警技術。通氣管攝像機監視系統把潛艇光電桅桿技術應用到了通氣管裝置上,使潛艇在通氣管狀態下工作的同時,又能保持警戒觀察、通訊和雷達預警,提高了潛艇的隱蔽性。從技術層面看,如果已經掌握了光電桅桿技術,那麼在通氣管上實現它的技術難度不會很大。該技術已引起了潛艇界人士的重視。
圖5:
圍殼及殼體部分的攝像機電視系統
這是電視攝像機系統在潛艇上的特殊應用。主要用於對己艇的外部環境和各種發射狀況進行檢查和監視,也可為潛艇在冰層下活動提供光學導航。電視攝像機系統在潛艇殼體上的應用至少有30年的歷史,具體應用多見於英國,俄羅斯及北歐等國海軍潛艇。英國潛艇圍殼上配置的水下電視攝像機系統,是專為潛艇在冰層或水下活動的需要而研製的。它可以提供安全的水下導航,是潛艇上浮時的重要輔助裝置。一般就導航系統而言。在潛艇圍殼上應配置兩台水下電視攝像機,一台置於向上觀察的位置,另一台置於前視位置並與水平方向成40度角。這種布置方式十分有利於潛艇在上浮或前進機動時獲得最好質量的圖像。英國酉姆拉德公司的OE-0285型攝像機已裝備英國的潛艇。它是一種增強的硅靶攝像機,它能在有雲的星光條件下依靠微弱光線觀察各種目標。當潛艇在北冰洋地區活動時,OE-0285攝像機是潛艇通過冰層上浮時的重要輔助設備。
圖6:
虛擬潛望鏡系統
這是美國海軍正在研究的潛艇水下攝像機系統。雖然稱之為「虛擬」潛望鏡,但與計算機技術領域的「虛擬現實」截然不同,也不同於圍殼上的攝像機系統。虛擬潛望鏡就是一種完全從水下潛沒的潛艇平台上透過水面進行觀察的光學感測器,包括潛艇水下攝像機、處理器和圖像顯示器。所謂「虛擬」,是指圖像顯示器能把攝像機看到的海面上部半球形視場內的不完整圖像重現為一幅完整的圖像。虛擬潛望鏡與潛艇感測器系統構成一體,可減少潛艇指揮員使用常規潛望鏡的次數,提高潛艇的隱身性。
虛擬潛望鏡技術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潛艇與水面艦船碰撞的概率。潛艇上浮到潛望深度前,必須確認上浮區內沒有行駛的船舶。從潛望深度到水下約150英尺(46米)的「過渡區」,是潛艇水下活動的不安全區。在這個尷尬的區域內,潛艇因為所處位置「太深」而看不見上方是否有正在航行的艦船,又因為距離航行艦船下方「太淺」而不能安全地通過。但是,這個過渡區可能包含了最佳水聲搜索深度,也是最好的規避深度,是潛艇在淺水區安全活動的最理想深度區域。如果潛艇喪失了這個過渡區,其活動能力就會大打折扣。如果潛艇採用虛擬潛望鏡技術觀察周圍情況,就能在這個過渡區內安全地活動了。
虛擬潛望鏡的光學原理與普通潛望鏡不同。普通潛望鏡是在海上某個位置接收光線;虛擬潛望鏡則是利用水下的一個或幾個向上觀察的攝像機,接收來自空間並穿透海面的光線。虛擬潛望鏡項目運用對微弱折射光重構的成像技術,開發一個能探測水面目標的水下攝像機系統(包括軟體系統)。虛擬潛望鏡不只是一項特殊的成像技術,而且完全適合於潛艇特種作戰部隊的應用。該技術正處於實驗階段。
圖7:
光電浮標系統
美國早在80年代初已申請了光電浮標技術的專利。90年代,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卡塞特的船舶成像系統公司開始了潛艇用光電浮標的設計與研究。該公司與美國防先期研究計劃局簽訂了100萬美元的研究合同,設計並製造從潛艇發射的攝像機浮標系統(BCD)。BCD使用CCD感測器,並通過光纖和電纜與潛艇保持連接。CCD感測器由潛艇控制其穩定和監視方向,在水面上獲取目標圖像數據,再轉換成光纖信號傳送到潛艇上。獲取的信息用圖像增強演算法軟體進行處理。潛艇用光電浮標可以進行隱身處理以提高隱蔽性,如偽裝成冰塊或海上漂浮物。如果能降低成本,光電浮標可設計成一次性的。還有人建議研製多感測器光電浮標系統。
圖8:
無人機系統
潛艇無人機的開發解決了潛望鏡和光電桅桿潛望高度低、不能遠距離觀察的問題。潛艇可以在潛沒狀態下獲得無人機從空中攝取的圖像,從而提高了隱蔽性。與潛艇有關的無人機技術研究始於80年代中期,當時的無人機是從魚雷管發射的,現在已能從潛艇桅桿內向外發射無人機。例如,美國科爾摩根公司研製成功的無人機發射裝置裝在潛艇桅桿內,一次可裝4架無人機。美國海軍已經把無人機技術應用在「弗吉尼亞」級和「俄亥俄」級攻擊核潛艇上。無人機可以通過軍用衛星把探測到的信息傳輸給發射潛艇,或轉發到其他潛艇、水面艦船以及陸上的作戰指揮中心,並與水下運載器等多種系統構成綜合的信息網路。
❷ 潛艇的"眼睛"是什麼樣的
潛水時,水的透明度要是不高,人用肉眼能看到的范圍是很有限的?潛艇潛入水裡越深,能看到的范圍就越小,因此,潛艇都有特殊的"眼睛"?它用的"眼睛"是什麼呢?一是潛望鏡?潛望鏡是由棱鏡?成像透鏡和轉像透鏡組成的?當潛艇升到其潛望深度時,鏡頭就能伸出水面,從而可以觀察和發現目標?二是雷達?雷達天線也需伸出水面才能工作,根據雷達接收的回波,可以獲得有關信息?三是聲納?聲納系統利用聲波在水中的傳播性能來實現對水面艦船的探測?四是無線電聯系?採用的波段是短波?超長波和極長波?其中極長波有很強的穿透海水的能力,是新的通信手段?
❸ 核潛艇為什麼那麼可怕
核潛艇的可怕之處有兩點,一是它帶有核武器,可以很容易地毀滅一個國家。二是在於它的生存能力,它可以兩個月潛在海里,依靠自身的補給來維持,你想想看,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它往裡面一躲,你很難找到它,而陸地上的核武器你順著公路或鐵路總能找到它,而飛機用雷達也很容易找到的,就是潛艇不好找!
❹ 二戰期間的 潛水艇裡面的燈光為什麼都是紅色的
呵呵,那叫Rig for Red,是保護視力的。注意下面的最後一段:
-----------------------------------------------
剛進入較暗影院時,眼前為什麼會出現暫時的「漆黑」?
這是由於人眼的暗適應現象所引起的,即人從明亮環境到黑暗環境時眼睛有一個視覺適應的過程。暗適應包括兩種生理過程:瞳孔大小的變化及視網膜感光化學物質的變化,從光亮進入黑暗的環境,瞳孔的直徑可由2mm擴大到7mm,使進入眼睛的光線增加10-20倍,這個適應范圍是有限的,瞳孔的變化並不是暗適應的主要生理機制。
暗適應主要機制是視覺的二重功能的作用,在明亮環境中由錐狀細胞起主導作用轉為黑暗中由柱狀細胞起主導作用的結果。在黑暗中,視網膜上的柱狀細胞的感受性逐步提高,察覺能力亦隨之提高,在柱狀細胞內有一種紫紅色的感光化學物質,叫做視紫紅質。這種感光化學物質類似照相底板上的感光乳劑,在曝光的時候被破壞褪色。當眼睛進入黑暗中,視紫紅質又重新合成而恢復其紫紅色。視覺的暗適應程度是與視紫紅質的合成程度相應的,在黑暗中的最初15分鍾是暗適應的關鍵時刻,在黑暗中停留半小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約十萬倍。在黑暗中,視網膜柱狀細胞視紫紅質的合成需要維生素A參與,所以缺乏維生素A的人時常伴有夜盲症的視覺障礙——他們在黃昏和夜晚視覺能力顯著降低。
由於紅色光只對中央視覺的錐狀細胞起作用,而對邊緣視覺的柱狀細胞不起作用。柱狀細胞的視紫紅質不為紅光所破壞,所以紅光不阻礙柱狀細胞的暗適應過程,在黑暗環境工作的人們,如從事X光檢查的醫生,在進入光亮環境之前戴上紅色眼鏡,再回到黑暗環境時,他的視覺感受性仍能保持原來水平,不需重新暗適應,重要的信號燈、車輛的尾燈等採用紅光也是利於暗適應的,夜航飛機駕駛艙的儀表採用紅光照明,這既能保證飛行員看清儀表、又能保持視覺的暗適應水平,以利於在黑暗觀察機艙外部的物體。
❺ 人們一直看紅光會感覺很不舒服,為什麼潛水艇內部的燈光都要用紅光
1、紅色表示緊急,是用來讓各組人員保持警惕的顏色。
點紅燈表示有敵情,平時潛艇中也是有白燈泡的。
2、紅光穿透力是所有顏色光中最強的,有利於使用在潛艇那種污濁空氣中,需要距離很遠就能看到的光線,所以選紅燈。
3、人類肉眼在黑暗環境中最容易適應的,就是紅光。
可細心的人會發現,為什麼潛艇控制室內只照紅光?因為潛水艇一般會在夜間、黎明以及黃昏時刻使用潛望鏡。潛水艇在進入潛望鏡深度時偶爾會發生碰撞,而紅光不刺眼,不過與明亮,與夜間的黑暗狀況反差不是很大,所以用紅光可以給工作者多餘的反應時間,快速解決問題。除此之外潛水艇內還設有休息娛樂室、廚房、潛艇指揮室、聲吶室、核反應堆控制室等。
❻ 為什麼做了屈光手術的不能當潛艇兵,水壓大會對眼睛產生什麼影響嗎。
屈光手術改變了角膜的厚度,降低了對外力的防護能力。潛艇兵面對的環境氣壓改變大,手術後的角膜難以耐受。
❼ 為什麼把潛望鏡稱為潛艇的眼睛
潛望鏡是指從海面下伸出海面或從低窪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窺探海面或地面上活動的裝置。其構造與普通地上望遠鏡相同,惟另加兩個反射鏡使物光經兩次反射而折向眼中。潛望鏡常用於潛水艇、坑道和坦克內用以觀察敵情。
按目前的技術水平,潛艇綜合成像系統基本上由幾大類成像系統構成。下面就依照艇上和艇外成像系統的順序,分別描述幾種成像系統的技術現狀和特點。
潛望鏡成像系統
現代潛艇潛望鏡是在20世紀初發明的。1906年德國海軍建成第一艘潛艇時,已使用了相當完善的光學潛望鏡,由物鏡、轉像系統和目鏡等組成。當時潛望鏡的潛望力在5~7米,觀察距離很近、視場狹窄、圖像質量也很差,而且夜間無法使用。傳統潛望鏡的主要功能包括觀察水面的艦船、對空觀察飛機、估算被攻擊目標的距離、將其方位和距離提供給火控系統、在潛沒狀態下實施地標導航或天文導航等。
現代的潛望鏡製造商應用微光夜視、紅外熱成像、激光測距、計算機、自動控制、隱身等光電技術的最新成果,開發出新一代光電潛望鏡。以2003年德國研製的最新一款SERO 400型潛望鏡為例。主要技術性能包括:俯仰范圍-15°~60°,1.5倍、6倍和12倍三種放大倍率,高精度的瞄準線雙軸穩定,潛望鏡入瞳直徑大於21毫米,潛望力約12米。它能配置多種攝像機和感測器,如數碼攝像機、微光電視攝像機、彩色電視攝像機、熱像儀、人眼安全型激光測距儀等,供潛艇指揮員根據實戰需要選用;還能把視頻信號實時提供給作戰系統監視器,實現同步觀察。潛望鏡系統的串列介面可供不同的作戰系統控制台實現遙控操作。該潛望鏡系統在晝光和夜間條件下都有相當好的觀察效果,能有效監視海面和海空、收集導航數據、搜索和識別各種海上目標,觀察到的圖像可以錄像供回放。
現代光電潛望鏡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不可能再有很大提高。傳統的穿透式潛望鏡的固有弊端已十分明顯:其一,也是最主要的缺陷,潛望鏡必須穿透潛艇殼體,鏡管直徑越大,對潛艇耐壓性的影響就越大;其二,潛望鏡目鏡頭的轉動直徑一般為0.6米,在原本有限的艇內占據較大空間,對潛艇指揮艙的布置十分不利;其三,潛望鏡只適合一人操作觀察,無法實現多人同時觀察,不利於作戰信息資源的共享。盡管存在上進缺陷,但光電潛望鏡在現在和將來依然是各國海軍潛艇最普遍使用的成像觀察裝置。
光電桅桿系統
1976年,美國科爾摩根公司正式提出最初的光電桅桿原理供海軍評審。接著在20世紀80年代,非穿透光電桅桿的開發計劃正式啟動。如今,光電桅桿已從概念、原理樣機發展成為工程型號。美、英、法三國海軍在新型核動力潛艇上淘汰了傳統的穿透式潛望鏡,都將配備光電桅桿。這標志著潛艇光電桅桿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成熟和可靠的水平。光電桅桿和常規潛望鏡的最大差別在於,光電桅桿是「非穿透桅桿」。它由光電桅桿觀察頭、非穿透桅桿和艇內操控台三部分組成。美國「弗吉尼亞」級潛艇上的光電桅桿系統是AN/BVS?1成像系統,它除了現有潛望鏡系統的功能外,還能提供電子情報收集、監視和目標打擊等功能。
光電桅桿與傳統的穿透式潛望鏡相比有諸多優點:如光電桅桿不穿透耐壓艇殼,直接布置在指揮艙的合適位置,不但提高了潛艇耐壓強度,也方便了指揮艙的布置;光電桅桿的觀察頭部裝有多種光電探測感測器、電子戰和通訊天線等裝置;艇外情況可通過電視和紅外攝像機攝取,然後傳輸到艇內,顯示在操控台監視器及大屏幕上。光電桅桿正在逐步取代穿透式潛望鏡,成為潛艇作戰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由於技術復雜、價格昂貴等原因,目前只有少數潛艇使用了一根光電桅桿,例如俄羅斯「德爾塔Ⅲ」和「德爾塔Ⅳ」級導彈核潛艇裝備有一根「磚雨」光電桅桿。只有美國「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使用了兩根光電桅桿。目前較為普遍的是一根光電桅桿和一根潛望鏡配合使用,如美、英、德、法、俄、日、埃及等國的部分潛通氣管攝像機監視系統。
圍殼及殼體部分的攝像機電視系統
這是電視攝像機系統在潛艇上的特殊應用。主要用於對己艇的外部環境和各種發射狀況進行檢查和監視,也可為潛艇在冰層下活動提供光學導航。電視攝像機系統在潛艇殼體上的應用至少有30年的歷史,具體應用多見於英國、俄羅斯及北歐等國海軍潛艇。英國潛艇圍殼上配置的水下電視攝像機系統,是專為潛艇在冰層或水下活動的需要而研製的。它可以提供安全的水下導航,是潛艇上浮時的重要輔助裝置。一般就導航系統而言,在潛艇圍殼上應配置兩台水下電視攝像機,一台置於向上觀察的位置,另一台置於前視位置並與水平方向成40°角。這種布置方式十分有利於潛艇在上浮或前進機動時獲得最好質量的圖像。英國西姆拉德公司的OE?0285型攝像機已裝備英國的潛艇,它是一種增強的硅靶攝像機,它能在有雲的星光條件下依靠微弱光線觀察各種目標。當潛艇在北冰洋地區活動時,OE?0285攝像機是潛艇通過冰層上浮時的重要輔助設備。
虛擬潛望鏡系統
這是美國海軍正在研究的潛艇水下攝像機系統。雖然稱之為「虛擬」潛望鏡,但與計算機技術領域的「虛擬現實」截然不同,也不同於圍殼上的攝像機系統。虛擬潛望鏡就是一種完全從水下潛沒的潛艇平台上透過水面進行觀察的光學感測器,包括潛艇水下攝像機、處理器和圖像顯示器。所謂「虛擬」,是指圖像顯示器能把攝像機看到的海面上部半球形視場內的不完整圖像重現為一幅完整的圖像。虛擬潛望鏡與潛艇感測器系統構成一體,可減少潛艇指揮員使用常規潛望鏡的次數,提高潛艇的隱身性。
虛擬潛望鏡技術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潛艇與水面艦船碰撞的概率。潛艇上浮到潛望深度前,必須確認上浮區內沒有行駛的船舶。從潛望深度到水下約150英尺(46米)的「過渡區」,是潛艇水下活動的不安全區。在這個尷尬的區域內,潛艇因為所處位置「太深」而看不見上方是否有正在航行的艦船,又因為距離航行艦船下方「太淺」而不能安全地通過。但是,這個過渡區可能包含了最佳水聲搜索深度,也是最好的規避深度,是潛艇在淺水區安全活動的最理想深度區域。如果潛艇喪失了這個過渡區,其活動能力就會大打折扣。如果潛艇採用虛擬潛望鏡技術觀察周圍情況,就能在這個過渡區內安全地活動了。
虛擬潛望鏡的光學原理與普通潛望鏡不同。普通潛望鏡是在海上某個位置接收光線;虛擬潛望鏡則是利用水下的一個或幾個向上觀察的攝像機,接收來自空間並穿透海面的光線。虛擬潛望鏡項目運用對微弱折射光重構的成像技術,開發一個能探測水面目標的水下攝像機系統(包括軟體系統)。虛擬潛望鏡不只是一項特殊的成像技術,而且完全適合於潛艇特種作戰部隊的應用。
光電浮標系統
美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已申請了光電浮標技術的專利。到了90年代,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卡塞特的船舶成像系統公司開始了潛艇用光電浮標的設計與研究。該公司與美國國防研究計劃局簽訂了100萬美元的研究合同,設計並製造從潛艇發射的攝像機浮標系統(BCD)。BCD使用CCD感測器,並通過光纖和電纜與潛艇保持連接。CCD感測器由潛艇控制其穩定和監視方向,在水面上獲取目標圖像數據,再轉換成光纖信號傳送到潛艇上。獲取的信息用圖像增強演算法軟體進行處理。潛艇用光電浮標可以進行隱身處理以提高隱蔽性,如偽裝成冰塊或海上漂浮物。如果能降低成本,光電浮標可設計成一次性的。還有人建議研製多感測器光電浮標系統。
無人機系統
潛艇無人機的開發解決了潛望鏡和光電桅桿潛望高度低、不能遠距離觀察的問題。潛艇可以在潛沒狀態下獲得無人機從空中攝取的圖像,從而提高了隱蔽性。與潛艇有關的無人機技術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的無人機是從魚雷管發射的,現在已能從潛艇桅桿內向外發射無人機。例如,美國科爾摩根公司研製成功的無人機發射裝置裝在潛艇桅桿內,一次可裝四架無人機。美國海軍已經把無人機技術應用在「弗吉尼亞」級和「俄亥俄」級攻擊核潛艇上。無人機可以通過軍用衛星把探測到的信息傳輸給發射潛艇,或轉發到其他潛艇、水面艦船以及陸上的作戰指揮中心,並與水下運載器等多種系統構成綜合的信息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