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燭為什麼要寫紅燭的顏色
Ⅰ 紅燭的主要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為什麼叫紅燭
這首詩寫於1923年。詩人准備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詩集,在回顧自己數年來的理想探索歷程和詩作成就時,就寫下了這首名詩《紅燭》,將它作為同名詩集《紅燭》的序詩。
詩的開始就突出紅燭的意象,紅紅的,如同赤子的心。聞一多要問詩人們,你們的心可有這樣的赤誠和熱情,你們可有勇氣吐出你的真心和這紅燭相比。一個"吐"字,生動形象,將詩人的奉獻精神和赤誠表現得一覽無余。
色彩藝術
聞一多在詩歌創作中注意色彩的運用,強調色彩生動、豐富,詩畫暖熱。當然他強調詩歌的色彩絕不是偶然的,這與他在美國學習繪畫有關。他的詩歌在全面把握詩歌的同時嵌入繪畫特點。聞一多選擇繪畫因素,來更豐富的傳達詩歌的審美感受。
聞一多強調色彩的運用,主要為表達情感,比如,在《紅燭》中,聞一多用的主打色是紅色,如「紅燭」「紅豆」「太陽」「火」等,這與這部詩集想要傳達的主旨——信仰和意志,斗爭與犧牲相吻合。
Ⅱ 《紅燭》的象徵內涵
紅紅的,如同赤子的心。
紅燭本意是火紅的蠟燭,喜慶的象徵。《紅燭》是中國現代著名詩集,聞一多的第一部詩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或抒發詩人的愛國之情,或批判封建統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勞動人民的苦難,或描繪自然的美景。構思精巧,想像奇新,語言形象生動。
文學賞析:
這首詩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色彩。詩歌在表現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觀情緒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嘆詞,以優美的語言強烈地表達了心中的情感。
在詩歌形式上,詩人極力注意詩歌的形式美和詩歌的節奏,以和詩中要表達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復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採用中國傳統詩歌的押韻形式、前後照應和每節中詩句相對的齊整等等。詩人所倡導的中國新詩的格律化、音樂性的主張在這首詩中有一定的體現。
可以說,聞一多融匯古今中外的詩歌形式,以強烈的情感表達和追求精神開辟了中國一代詩風,激勵著一代代的中國詩人去耕耘和探索。
Ⅲ 紅燭有什麼特點可以象徵什麼
發出洪亮的光,燃盡自己,照亮別人,象徵老師。
紅燭本意是火紅的蠟燭,喜慶的象徵,《紅燭》是中國現代著名詩集,聞一多的第一部詩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或抒發詩人的愛國之情,或批判封建統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勞動人民的苦難,或描繪自然的美景。構思精巧,想像奇新,語言形象生動。
(3)紅燭為什麼要寫紅燭的顏色擴展閱讀:
《紅燭》這首詩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色彩。詩歌在表現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觀情緒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嘆詞,以優美的語言強烈地表達了心中的情感。
在詩歌形式上,詩人極力注意詩歌的形式美和詩歌的節奏,以和詩中要表達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復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採用中國傳統詩歌的押韻形式、前後照應和每節中詩句相對的齊整等等。
詩人所倡導的中國新詩的格律化、音樂性的主張在這首詩中有一定的體現。
Ⅳ 紅燭有什麼特點可以象徵什麼
在我國,紅色代表吉祥喜慶,是一種富貴吉祥的顏色。紅色代表生機,希望 。在以後的忌日上用紅色蠟燭,因為古人認為人死後只是肉體的消失,靈魂是不滅的,所以希望得到先人的庇護,所以用紅蠟燭,表示一種新的希望。東方宗教在蠟燭顏色上並無特殊意義,點紅蠟燭只為點亮佛眼,取長明燈之意,古代寺廟中只有油燈沒有蠟燭,靈堂點白蠟燭只因為白色不陰不陽,不會沖到逝者,歷來死者為大,明燈引路,但又不能用紅色,所以只能用白色或油燈。
Ⅳ 紅燭為何紅
紅燭本意是火紅的蠟燭,喜慶的象徵。《紅燭》是聞一多的詩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或抒發詩人的愛國之情,或批判封建統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勞動人民的苦難,或描繪自然的美景。構思精巧,想像奇新,語言形象生動。紅燭 聞一多
啊!
這樣紅的燭!
詩人啊
吐出你的心來比比,
可是一般顏色?
紅燭啊!
是誰制的蠟——給你軀體?
是誰點的火——點著靈魂?
為何更須燒蠟成灰,
然後才放光出?
一誤再誤;
矛盾!沖突!
紅燭啊!
不誤,不誤!
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
這正是自然的方法。
紅燭啊!
既制了,便燒著!
燒吧!燒吧!
燒破世人的夢,...
培出慰藉的花兒!
莫問收獲,喜慶的象徵!
紅燭啊。
既已燒著!
是殘風來侵你的光芒?
請將你的脂膏,
你燒得不穩時,語言形象生動。
灰心流淚你的果,
不息地流向人間?
一誤再誤!
燒吧,
可是一般顏色。
紅燭啊!
這樣紅的燭!
紅燭啊,
又何苦傷心流淚?
紅燭啊,不誤。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為何更須燒蠟成灰,
然後才放光出。
紅燭啊!
你心火發光之期,便燒著,
正是淚流開始之日,或抒發詩人的愛國之情。《紅燭》是聞一多的詩作!
流罷!
匠人造了你,
創造光明你的因。1923年9月7日出版,
也搗破他們的監獄,灰一分心,或描繪自然的美景!
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
這正是自然的方法!
既制了,
結成快樂的果子,
才著急得流淚!燒吧!
不誤?
是誰點的火——點著靈魂!
你流一滴淚,
原是為燒的!
紅燭啊。初版本收六十二首,想像奇新。
紅燭啊!你怎能不流呢。構思精巧!
詩人啊
吐出你的心來比比。題材廣泛!
燒破世人的夢,內容豐富!
紅燭啊!我知道了!沖突?
哦,
燒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們的靈魂,或批判封建統治下的
Ⅵ 聞一多的紅燭中的紅有什麼象徵意義,紅燭在詩人心裡是什麼的化身
聞一多的紅燭,確實是非常的好沒多的紅燭中的宏,象徵的是一種精神,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紅燭》這首詩是與詩集同名的詩篇,就是詩集《紅燭》的序詩。
這首詩中,紅燭就是詩人,詩人就是紅燭。「紅燭啊!『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既是對紅燭精神的提煉,也是詩人對自己的勉勵:不惜犧牲,無私奉獻。詩的每一節都以「紅燭啊」的呼喚開頭,形成濃郁的抒情氛圍,繼之以自問、自悟、自勵、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執著追求的心跡,有很強的感染力。
燭本意是火紅的蠟燭,喜慶的象徵。《紅燭》是中國現代著名詩集,聞一多的第一部詩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或抒發詩人的愛國百之情,或批判封建統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勞動人民的苦難,或描繪自然的美景。構思精巧,想像奇新,語言形象生動。紅燭也是度火鶴的別名。
Ⅶ 紅燭 聞一多 理解。
(一)
紅燭啊!
這樣紅的燭!
(這里是一種反復的修辭方法,不算重復,起強調的作用,這里強調了蠟燭具有非常的紅)
(二)
(在作者心裡,心應該有兩種顏色,就是黑或者紅,黑的是丑的,紅的是美的,紅心和紅燭的共同之處就是紅,作者在前兩句強調了紅燭紅的純粹,美的讓人心醉,第二句引入了詩人與紅燭作對比,並且以「可是一般顏色?」的問句做結尾,體現了作者希望詩人能懷有一顆純粹,善良,美好的心,所以作者認為那美好的心是紅的!)
Ⅷ 聞一多詩代表作《紅燭》賞析
(一)使用色彩濃麗、繁密的意象 早期_一多在清華所寫並收錄於《紅燭》的詩歌,詩中的意象大都是數量、色彩較單一的。試看《雪》中的「雪」、「青煙」,《黃昏》中的「太陽」,《二月廬》中的「燕子」,都是一兩個意象的使用,這些寄託著詩人情懷的意象,在整首詩中像主線一樣,牽引著詩人的情感變化和發展。到了美國後,聞一多主修美術,對色彩有著獨特的敏感,他所關注到的意象派詩歌激起了他對於色彩的強烈感受,因此他在芝加哥創作了大量色彩豐富、濃烈,聯想和想像獨特,有著很強的視覺沖擊力的詩歌。 1922年重陽節前一日作的《憶菊》,引用其中一節為例:「鑲著金邊的絳色的雞爪菊/粉紅色的碎瓣的綉球菊/懶_慵的江西蠟喲/倒掛著一餅蜂巢似的黃心/彷彿是朵紫的向日葵呢。」詩中的「雞爪菊」、「綉球菊」雖然都是中國傳統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對家國的懷念之情,但其中亦可見意象派詩歌的痕跡。 同期,聞一多給梁實秋的書信中提到,「現在我心裡又有了一個大計劃,便是一首大詩,擬名《黃底Symphony》。在這里我想寫一篇秋景,純粹的寫景,——換言之,我要用文字畫一張畫。」這個擬名和佛萊契(現多譯為弗萊契)的《藍色交響曲》(The BlueS ymphony)有不謀而合之處,在後來的書信中也證實了這一點,「佛萊契喚醒了我對色彩的感覺」。 (二)使用暗喻性的意象 聞一多在清華時期的詩歌,在宣洩自己的情感時,大多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給觀眾留下氣勢恢宏之感,但缺少給人留下意味無窮的意象塑造。如他慷慨悲壯的長詩《李白之死》,他借用了李白捉月騎鯨而終的典故,用詞慷慨激昂,不寫李白的「狂」,不寫李白的「醉」,偏偏寫李白的「孤獨」。詩中化用了很多李白的詩句,雖然其中偶爾用到比喻和擬人,但多數情況下都是直接描繪,在情感表達上達不到餘音裊裊的效果。同樣在清華時期所寫的《紅荷之魂》,詩人在歌詠紅荷時,站在第一人稱的角度,直接以「你」相稱,在抒情時直接把自己的情感「和盤托出」。 在美國接觸新詩派之後,聞一多的詩歌創作風格發生了很大變化,如《廢園》,詩人成功地塑造了蜜蜂這樣一個帶有象徵性意義的意象,吸收了後期意象派的特徵,後人很難揣測詩人的思想和情感。這很明顯受到了以愛米·羅厄爾為代表的意象派詩人的影響。(來源:聞一多的《紅燭》與意象派詩歌的關系)
Ⅸ 紅燭 聞一多
詩集《紅燭》
作者:聞一多
紅燭啊!
這樣紅的燭!
詩人啊!
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
紅燭啊!
是誰制的蠟——給你軀體?
是誰點的火——點著靈魂?
為何更須燒蠟成灰,
然後才放光出?
一誤再誤;
矛盾!沖突!
紅燭啊!
不誤,不誤!
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
這正是自然的方法。
紅燭啊!
既制了,便燒著!
燒罷!燒罷!
燒破世人的夢,
燒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們的靈魂,
也搗破他們的監獄!
紅燭啊!
你心火發光之期,
正是淚流開始之日。
紅燭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為燒的。
既已燒著,
又何苦傷心流淚?
哦!我知道了!
是殘風來侵你的光芒,
你燒得不穩時,
才著急得流淚!
紅燭啊!
流罷!你怎能不流呢?
請將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間,
培出慰藉底花兒,
結成快樂的果子!
紅燭啊!
你流一滴淚,灰一分心。
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
紅燭啊!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紅燭》這首詩是與詩集同名的詩篇,就是詩集《紅燭》的序詩。這首詩中,紅燭就是詩人,詩人就是紅燭。「紅燭啊!『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既是對紅燭精神的提煉,也是詩人對自己的勉勵:不惜犧牲,無私奉獻。詩的每一節都以「紅燭啊」的呼喚開頭,形成濃郁的抒情氛圍,繼之以自問、自悟、自勵、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執著追求的心跡,有很強的感染力。
第1節詩人懷著敬慕的心情贊頌熒熒的紅燭。「紅」是赤誠的象徵。紅燭在詩人眼裡,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詩人的心應該也這樣的紅。我們感受到,詩人的那顆赤子之心,詩人那種火熱的愛國情感。「人與物化,意與境融」,可以說紅燭就是詩人,詩人就是紅燭,理解了這一點,有助於對全詩思想感情的把握。
第2、3節,是對紅燭自我犧牲精神的謳歌。詩人用設問手法,自問自答,生動地表現了一個思考覺悟的過程。前後兩種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詩人的醒悟,同時也更有力地表現了紅燭精神的可貴。詩人把蠟比作軀體,把火比作靈魂,軀體與靈魂當然應該是互相依存的,這樣就發生一個問題:「為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後才放光出?」起初覺得這是大惑不解的,詩人認為這真「矛盾」,自相沖突,不可理解。但是,詩人終於徹悟了,「不誤,不誤!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詩人理解了紅燭,由衷地贊美紅燭的奉獻精神。詩人的思考,實際上反映了那個時代進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諦的思想歷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獲得的覺悟。
第4節,是詩人對紅燭的殷殷寄語,也是詩人的自勉自勵。「既制了,便燒著」,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活著就要讓生命之火熊熊燃燒,讓智慧和才能放出燦爛的火光。詩人借著紅燭的形象激勵自己,表達了自己的信念和心願。當時,民眾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夢中尚未覺醒,詩人認為自己有職責從夢中喚醒世人,救治世人靈魂,使民眾覺悟、奮起,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精神枷鎖中把他們解放出來。
第5—7節,詩人轉對燭淚的思考,對紅燭的勸慰。詩人首先採用了擬人手法揭示了一種很矛盾的現象:「你心火發光之期,正是淚流開始之日。」詩人的注意力轉到燭淚上面,接著詩人親切地問紅燭:「何苦傷心流淚?」詩人同情、驚疑、思索。這里反映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內心所涌現的矛盾、痛苦和掙扎。詩人經過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還有「殘風」的存在,「殘風」隱指反動勢力。紅燭流淚是為流得不穩而急得流淚,體現了詩人自己懷著拯救祖國的美好願望,因受到黑暗反動勢力的阻撓,感到壯志難酬,為世而痛哭流涕。但是,紅燭的淚不會白流。詩人勸慰道:「請將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間,培出慰藉底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
第8、9節兩節的呼喚,一聲是同情的呼喚,一聲是勸導鼓勵的呼喚。「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這樣的因果關系是多麼不公平、不合理,但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只有不惜犧牲,無私奉獻。詩人勸勉紅燭,也就是勸勉自己:「紅燭啊!『莫問收獲,但問耕耘。』」詩情得到凝聚和升華。這正是聞一多人格美的集中體現。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毫不顧惜個人的得失榮辱,是極其偉大、崇高的。
全詩以詩人對「紅燭」的心跡交流為線索,用問答的形式展開詩意,抒發感情,凸現了詩人獻身祖國、敢於自我犧牲的愛國精神。
Ⅹ 聞一多的詩集《紅燭》
紅燭(序詩)
聞一多
「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
紅燭啊!
這樣紅的燭!
詩人啊!
吐出你的心來比比,
可是一般顏色?
紅燭啊!
是誰制的蠟——給你軀體?
是誰點的火——點著靈魂?
為何更須燒蠟成灰,
然後才放出光來?
一誤再誤;
矛盾!沖突!
紅燭啊!
不誤,不誤!
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
這正是自然的方法。
紅燭啊!
既制了,便燒著!
燒罷!燒罷!
燒破世人的夢,
燒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們的靈魂,
也搗破他們的監獄!
紅燭啊!
你心火發光之期,
正是淚流開始之日。
紅燭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為燒的。
既已燒著,
又何苦傷心流淚?
哦!我知道了!
是殘風來侵你的光芒,
你燒得不穩時,
才著急得流淚!
紅燭啊!
流罷!你怎能不流呢?
請將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間,
培出慰藉的花兒,
結成快樂的果子!
紅燭啊!
你流一滴淚,灰一分心。
灰心流淚你的成果,
創造光明你的原因。
紅燭啊!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紅燭本意是火紅的蠟燭,喜慶的象徵。《紅燭》是中國現代著名詩集,聞一多的第一部詩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或抒發詩人的愛國之情,或批判封建統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勞動人民的苦難,或描繪自然的美景。構思精巧,想像奇新,語言形象生動。紅燭也是火鶴的別名。
(10)紅燭為什麼要寫紅燭的顏色擴展閱讀
這首《紅燭》是聞一多詩集《紅燭》的開卷「序詩」,而1923年9月出版的這個集子又系詩人公開刊行的第一部詩集,由此可知該詩在聞一多詩歌藝術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解讀《紅燭》,也就為我們破析詩人的內心世界、心理結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起點,須知,聞一多正是從《紅燭》時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現代詩人的創作道路。
在中國傳統詩學的思維模式中,詩人的抒情達志通常都不是無所顧忌的自我噴發,它大多需要假託一定的物象形式,而且這一物象形式又還不是詩人別出心裁的創造,而是千百年來中國詩人的歷史遺產。這些詩的「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國詩歌長河的波濤里浮動閃熠,賦予一代又一代的詩人以激情、以靈感。
同「五四」時代的其他一些詩人比較,聞一多顯然對中國傳統詩學的感情更為深厚,在接受西方詩學營養的同時,他未曾放棄過對中國古典詩歌藝術的研習、摹寫,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的作品是最能引起聞一多興趣的中國古典詩歌之一,其傳世名句「蠟炬成灰淚始干」當然亦是爛熟於心的,就這樣,「紅燭」作為中國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徵,就被現代詩人聞一多理所當然地接受了下來。
當他為自己第一個詩集題名作結時,「紅燭」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現了出來,這就是《紅燭》詩集的取名及《紅燭》序詩的緣起。從這里我們可以窺見詩人聞一多在其創作的第一個階段的心理特徵:他不是單純的自我表現、自我刻畫(盡管他對自我表現的《女神》頗為欣賞)。
自我表現、自我刻畫的西方浪漫主義詩學並沒有在他的心靈世界居統治地位;詩人的自我抒寫有意識地附著在一定的「模式」當中,他對「模式」的體認與他對自身的體認在同時進行,這些創作心理都顯然與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有關,所以說,《紅燭》意識結構的表層洋溢著傳統詩學的余香。
但是,《紅燭》顯然又不是李商隱《無題》的現代翻版。詩中到處充滿了現實的投影、時代的聲音,詩人屬於「五四」的、屬於個體的那個「自我」與屬於傳統文化的、屬於民族心理沉澱的「自我」又是如此錯綜復雜地絞結在一起,互相有補充、有說明、有申發,但更有矛盾、沖突,由此而誕生了一首奇特的《紅燭》。
而這又是現代詩區別於古典詩歌的動人之處。
中國古典詩歌的以物明志,是在物我間融洽無隙的境界中進行的,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里並沒有刻意強調說「春蠶」、「蠟炬」僅僅是外物,也沒有在與這些外物相對應的地位上再尋找詩人自己的形象,詩人無所用心地敘述著外物的狀態,其實也就是在敘述著詩人自己。
李商隱詩歌素以綿密富麗的意象著稱,這一特徵就更引人注目了。但接受了「蠟炬」原型的聞一多在整體的思維模式中卻有悖此道。
「紅燭啊!/這樣紅的燭!/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詩人一落筆便超越了古典詩詞,他把「紅燭」和詩人區別開來,沒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入欣羨的紅燭中去,自我與紅燭取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詩人是詩人,紅燭歸紅燭,這是其「離」。
但又要吐出心來比一比,這是尋找兩者間的精神聯系,是認同的努力,故又可謂是「即」,這一離一即,便奠定了全詩的基本情感方式及文化品格。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這樣的奠基性意義:
①「離」是詩人意識的起點,「即」是努力的趨向,「離」與「即」的矛盾沖突在所難免。
②從「離」到「即」,在矛盾沖突的痛苦中勾勒著詩人的情感走向,也是詩歌的基本格局。
③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離」是當代文化的顯現,屬於詩人的真切體驗,「即」則是古典文化的誘惑,屬於詩人朦朧中的理想歸宿。「離」與「即」將發生的沖突,也就是詩人內在的兩種文化的沖突。
接下去,詩人用了整整七個詩節來抒寫他對紅燭的感受。從總體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紅燭的兩個顯著特徵,自焚與流淚。詩人站在一定的距離上觀照紅燭。思考紅燭,發出種種的慨嘆,提出種種的困惑,這都不斷顯示出作為現代詩人的聞一多那頑強的理性批判精神。
但每一番的追問之後,詩人又都從不同的意義上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解釋,算是一種自問自答,在這樣的解釋當中,詩人好象暫時放下了困惑,好象理解了紅燭的內在精神實質,從而展開了某種程度的物我認同。這時候,「離」似乎就過渡成為了「即」。
對於紅燭的自焚,詩人顯然困惑不解:「為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後才放光出?」就一個受到「五四」現代文明熏陶的現代人而言,產生這樣的困惑絲毫也不足為奇:自我的價值為什麼一定要在自我毀滅中去實現呢?個體的獨立意義究竟在哪裡?
以致於詩人還這樣的窮追不舍:「是誰制的蠟──給你軀體?是誰點的火──點著靈魂?」這似乎暗示給我們,個體的命運又決定於某種外來的力量?那麼,自焚不就是某種悲劇性的被迫行為么?可見,在現代意識的哺育下,詩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前無古人的。
對紅燭悲劇性命運的疑慮也是詩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現實原因。嚴謹審慎的聞一多從不會不經理性的思考而輕率地將他物呼為同類。
當然,人畢竟生活在「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既然是中國詩人的胎教,也將在實際創作中影響著他們的思想感情,部分地決定著思考的方向,於是,聞一多在思考中認可了蠟炬自焚的現實「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這正是自然底方法。」盡管這樣的解釋過分簡略了些。
困惑既然暫時得到了解決,於是詩人似乎為熊熊燃燒的紅燭所感奮、所啟示,從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燒罷!燒罷!/燒破世人底夢,/燒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們的靈魂,/也搗破他們的監獄!」這又屬於聞一多式的現代認同方式:
在以物明志的時候,他的自我情緒仍然格外強盛,於是「物」的內涵也相應地發生了改變,燃燒的「紅燭」不再是單純的自我奉獻的象徵,不是有情人的幽長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時代的吶喊。
所以說,從「離」到「即」,或者說從當代文化的體驗到古典文化的憧憬,聞一多的心靈世界都是復雜的,當他執著於當代文化的生存感受時,傳統文化的光芒不時召喚著他;當他選擇著傳統文化的理想時,當代文化的品格又照樣顯示著自己的力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