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所有的佛像眼睛都朝下
Ⅰ 為什麼佛像差不多都是半閉著眼
佛像的眼睛不是閉著的,而是在向下看。
所有佛像的眼睛都是向下看的,有兩個原因:
1 佛是超越一切束縛和痛苦的人,由於他已經擺脫了痛苦和煩惱,所以當他俯視世間的時候,看見人們還沒有擺脫痛苦,他就生起了同情和慈悲之心,於是眼睛低垂下來。這既是表示佛有慈悲之心,又表明了佛是用冷峻的智慧俯視世間的。
2 佛像的眼睛是向下看的,表示物質生活要向下比,就會減少很多的煩惱和不開心,就會保持快樂,心平氣和。深以為然
Ⅱ 佛菩薩的眼神為什麼是斜向下看。
這是一個表相,因為眾生著相,佛菩薩本是無相,但慈悲眾生就讀眾生方便顯相就顯這個相。這個相表達了佛菩薩垂憐眾生,不如觀世音菩薩,就是尋聲救苦,大慈大悲,但大概的意思就是這個,但要詳細說,佛的稱號就有說不完,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
Ⅲ 黃三相公神像的眼睛為什麼要往下看
「佛陀垂目,是慈眼視眾生,體察世間悲苦。另一層意思是:佛陀的眼睛總是往下垂,不會往上看,物質環境往下比,修養人格往上比,上下有分寸,才是人生啊!」聽了這一席話,我才懂得了佛門弟子見了人垂首斂目的原因了,原來他們這也是隨時隨地的修行啊!由此,我又記起了證嚴法師多次強調「佛陀要我們懂得惜福」的教誨。在《靜思語》中,他以深入淺出的語言闡述「享福,惜福,造福」的關系,勸告世人不可放縱貪欲,過分追求物質享受:「自造福田,自得福緣。」「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
佛主不是閉眼睛的哦;是微微睜開;向下看的,是眼臉下垂,半閉目。佛像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靜坐時;全閉容易昏沉;全張開容易散亂。眾生之病;不是昏沉;就是散亂;所以半閉眼睛;有助於禪定。其次;它也寓意常觀己過;不盯人非;但並非什麼都不知道。六祖說:是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意思就是不去尋思人家的錯。修道本來就是修自己為主的。古人說;自知者明。佛法也講;自覺聖智。總之;迴光返照;自覺、自度、自凈;是聖賢的通途大道。正所謂二分開八分閉,二分觀外八分觀內,二分觀世間八分觀自在(觀自在;就是觀自己的佛性;佛性是清凈圓滿的真正的自在。沒有任何時間和空間的障礙才是自在)還有就是;佛像都供得高;這樣微睜視下的雙目就好像佛一直在看著觀照著加持著修佛的人;同時也讓佛更顯慈悲;從而使修行的人在這目光下生起信心。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雙眼可以看到無窮大的世界,不同的世界展現不同的善惡、美醜之分。而在眾多塑造的菩薩和佛像中,給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菩薩和佛像的眼睛都是閉著的,其實不然,因為他(她)們的眼都是七分閉,三分睜的。那為什麼會給人感覺他(她)們的眼睛是閉著的呢?其實多數佛像的眼睛並不是全閉的,而是微微睜開的,眼神向下俯瞰眾生的,所以會給人們一種錯覺,很自然的認為他(她)們的眼睛是閉著的。佛家認為,佛像是給人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靜坐、沉思時眼睛全閉著容易昏沉瞌睡,而眼睛全睜開又容易讓人精神散亂不集中學習佛法。
古時傳說:菩薩和佛認為這個世界上的人太壞,不想去看太多的污穢之人與事所以只好半閉雙眼,不看為妙。現代人的理解多認為:微閉雙眼使人「無限遐想」可以看到更多睜眼時看不到的事物,會更加凈化心靈和了解世界,「閉目沉思」時可以把學習到的事物和知識更好的銘記於心。所以,佛家認為:眾生之病,不是昏沉,就是散亂,所以佛像最初塑造時就教導禪定時,半閉雙眼,更有助於修禪、得到,學習佛法。
Ⅳ 為什麼寺廟中佛像眼睛大多往下看而不是正視前方
為什麼寺廟中佛像眼睛大多往下看而不是正視前方?寺廟中佛像眼睛的這個問題,確實引起很多人的關注,下面給大家分析幾個方面,朋友們就會明白,個人水平有限,朋友們可以參考一下:
當我們到廟裡面敬拜佛祖的時候,大家都是跪下來上香祈禱,因此寺廟中佛像眼睛向下,其實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接受眾人的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