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眼睛看字時間長了像不認識
A. 一直盯著一個字看,會越來越不認識這個字,這是為什麼
是因為如果長時間盯著這個字去看的話,就有可能會給大腦神經造成影響,大腦不會再去識別這個字,搜索會變得比較緩慢,最後就造成了不認識的假象。
B. 為什麼同一個字看多了就感覺不認識了
柯南里有一集叫毒與幻的設計,裡面有這個案例。完形崩潰(也稱語義飽和)是一種心理現象,重復一個詞或短語暫時認為詞或短語重復無意義的意思。腦內類似面部神經元的漢字神經元,長時間看一個漢字,漢字神經元就會產生疲勞,便會影響感官機能,這時熟悉的字,人也會對其形態產生懷疑而覺得不像甚至變得不認識了。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C. 為什麼看一個字時間長了會出現不認識這個字的感覺
是因為看這個字的次數比較多,然後大腦的神經元會將腦海中的記憶提取,短時間內會出現短暫疲勞的效果,看一個字的時間比較長,會出現特別奇怪陌生的感覺。
D. 長時間看一個字突然不認識是什麼現象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小時候學習生字時,反復寫某個字,卻越寫越覺得這個字不像個字了,或者盯著一個字太久突然覺這個字很陌生。這是因為大腦在接受持續相同的刺激後,會產生神經疲倦;簡單來說,就是大腦的同一個地方一直賣命地工作,高強度運轉後疲憊了,出現短暫的「罷工」。專家指出,其實這是「語義飽和」,屬於正常的「神經心理學」現象。
語意飽和現象其實和文字識別過程有關,文字識別時,首先是字形信號,即筆畫、結構信息等視覺信息作為神經電信號,通過視神經投射到後腦勺附近的大腦視覺中樞,包含圖像信息的電信號。通過與神經中樞中的文字記憶資料庫比對,轉化為語意,從而讀懂這個字的含義。
如果長時間盯著這個字看,那麼相同神經信號會重復刺激同一個區域的神經元細胞,也會反復讀取記憶資料庫中的儲備信息。這種重復刺激和重復信息讀取會誘導同一神經元產生疲勞,在神經電生理上對應的術語是動作電位的不應期。
在不應期內,新的刺激信號並不能產生新的動作電位,不再將該神經電信號與中樞的記憶資料庫比對,從而產生信號搜索停滯,即信號飽和刺激轉變成信息識別停頓,從而變得陌生,不再認識了。
這種現象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其實相當常見,例如一個熟人的照片、熟悉的地點,看久了一樣會突然有陌生的感覺跑出來。
另外,如果長時間待在充滿香味或臭味的空間,對這個味道的感覺也會因為漸漸習慣而消失,因為嗅覺神經持續接收相同的刺激,也漸漸被抑制。不過,通常這種「神經疲倦」是暫時的,基本上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讓感官和神經休息,就會恢復原本的狀態。
E. 為什麼盯著一個字看時間長了,就好像不認識這個字了有什麼科學的解釋
「完形崩潰」一詞出自《名偵探柯南》,更具學術性詞語應該叫做「Jamais vu(法語,舊事如新)」或者「Semantic satiation」(語義飽和)
腦內的神經元將長時間看過的東西默認看成為想像中的事物。例如將雲或者牆上的污漬看成人臉就是腦內的「面部」神經元產生了反應,不自覺地將其認成了人臉。另外,腦內也有類似面部神經元的漢字神經元,長時間看一個漢字,漢字神經元就會產生疲勞,便會影響感官機能,這時熟悉的字,人也會對其形態產生懷疑而覺得不像甚至變得不認識了,這就是完形崩潰。
——《名偵探柯南》第657集(《毒與幻的設計illusion》)
《名偵探柯南》漫畫第786話譯為「形象崩潰」及73冊第二話
F. 盯著一個字看久了,會突然覺得陌生,這是為什麼
很多人都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就是當你長時間盯著一個字看的時候,會突然感覺頭腦像放空了一樣,想不起這個字是什麼意思了,同時也想不起這個字的讀音。
這種大腦所產生的行為是不受人為控制的,因為當你盯著一個字看的時間太長之後,會自動引起神經活動的抑制,這種神經活動的抑制會讓聯想阻斷,不管是中文漢字還是英文單詞,或者是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字,這種飽和阻斷現象都能發生在字形到語義的連接過程中。而一旦發生這樣的現象,人們就會先對字音感的記憶感到模糊,然後又失去了對於字義的聯想能力。
有學者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後發現,如果這些字或單詞的大小都相同,那麼人們在識別的時候所需要的時間會比較長;如果這些字或單詞的大小有所不同,那麼只有在它們的字體不同時,才會出現明顯的完形崩壞現象。
G. 為什麼看一個字久了會覺得很陌生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個字看久了,就會變得不認識一樣。在「打」敗了語言學家之後,兩位心理學家好不得意,並把這一發現定義為「語義飽和」。目前,「語義飽和」產生的原因有三種:前語義加工假說、語義加工假說、知覺表徵-語義連接假說。
這就好像我們買菜,看到一個紫皮長條莖部帶刺的東西,就知道是茄子,這就是前語義加工假說,以「看形」為主;之後你琢磨茄子能炒什麼菜,這就是語義加工假說,主要是「聯想意義」;如何通過茄子想到茄子能做什麼菜,這就是知覺表徵-語義連接假說,重點在於把前兩者連接起來。
不過「語義飽和」是歪果仁的研究,所以,他們的重點都是拼音文字。對於漢字,它的「語義飽和」要更復雜一點。
認識拼音文字要經過字形、發音、意義三個因素的共同完成,而漢字少了發音,從字形直接越到了意義。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方塊字,需要進行整體識別。
心理學把這種現象叫做「格式塔」,「格式塔」是德文「整體」的音譯。簡單來講,當人們看到一件事物時,總是先看整體再看細節。例如一塊冰,如果此物沒有成為注意的中心,它就不會成為圖形,而只能成為背景,從而在觀察者的眼裡只會是塊冰而已。而一旦它成為觀察者的注意中心,便又成為圖形,呈現輪廓、硬度、高度等細節。
科學試驗表明,孩子學習漢字時總是習慣認識字的形狀,卻忽略細節。就像小時候默寫生字,寫到變化的「變」,總有些熊孩子會把上半部分的兩個點倒過來寫,這就是注重整體而遺忘細節的一個表現。
盯漢字時間久了會陌生,主要不在於語義的變化,而是字形的喪失。
就好像前面那個總把「變」字默寫錯的小孩,你要是問他字的意思,他依舊可以對答如流,只是字形記得不是很准確。
科學家曾就漢字的「語義飽和」做過研究,讓參與者長時間注視單個漢字。研究發現,參與者對漢字的熟悉度下降,只在於對字結構的分解,而語義的理解未曾喪失。
我們可以試一下,找一個字長時間盯著它看,發現自己會不由自主將其分解,比如把「格」看成「木」和「各」,把「的」看成「白」和「勺」……久而久之,我們就會感覺,這字怎麼變陌生了?
由此,科學家確定,人們長時間盯著漢字看會覺得陌生,只是對字形陌生,而非字義,也就是「字形飽和」。不同的字達到飽和的時間不一樣,簡單的字飽和時間相對較短,復雜的字時間相對長一些,但無論字體多復雜,40秒內都能達到飽和。字形結構、字出現的頻率、筆畫、部件的組字頻率等因素都影響「字形飽和」。
了解了「字形飽和」的原理,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麼漢字看久了會變得不認識。不用擔心,我們不會因此變成「文盲」,但如果長期不學習可就說不準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