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珠筆的珠子為什麼不好生產
① 圓珠筆頭製造難度堪比航母,一個小小的圓珠筆頭為何只有三個國家可以製作
雖然圓珠筆的筆頭看起來非常簡單,只有一個小小的金屬珠子,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要讓珠子流暢的轉動,讓墨水流出來並沒有那麼簡單,在製造工藝上的要求是非常精細的,需要很高的技術和技巧,就好比要在頭發上雕刻圖案一樣,製作過程非常的高難度。
即便是世界上著名的講究精工細琢的瑞士,都沒有掌握怎麼製作圓珠筆頭,可見這個不起眼的圓珠筆頭是有多麼高難度了,因此也有人說」圓珠筆頭的製作工具比造一輛航母還要復雜「。這雖然有些誇張,但也不無道理,中國就是世界上三個掌握了這種技術的國家之一,這足以說明我們國人的細心以及對精細工藝掌握的水平之高,實在讓人感到非常驕傲。
② 造得出高鐵大飛機的中國,為什麼生產不了圓珠筆的圓珠
原因很簡單,不賺錢。
1、圓珠筆也就是幾億的市場,而高鐵、飛機都是上萬億的市場。
2、圓珠筆需要突破的技術,也不算少,當然不如大飛機,但是投入與產出不相符
3、大飛機已經有了數千架的市場,就是本國的市場的飛機,而圓珠筆沒牽扯戰略利益,所以企業要走市場的,如果價高不賺錢,自然沒法維持!
③ 我國之前為什麼不能生產圓珠筆筆頭的鋼珠
我國不是生產不了圓珠筆筆頭的鋼珠,而是能生產,但生產成本比國外企業高,況且這又不是什麼戰略物資,也不是非自主生產不可的東西。因為企業的目標是盈利,它去生產鋼珠,生產成本高,又沒有技術,市場優勢,不是明擺著要 虧?因而我國企業沒有去生產鋼珠。這也被他人說成「我國生產不了圓珠筆筆頭的鋼珠」吸引流量。
④ 中國是造筆大國,為什麼卻造不出圓珠筆球珠
我完全沒有想到………9102年都過去了還有人相信是因為技術不過關………
其實當初根本不是造不出,而是沒必要,對於上游企業(比如說鋼鐵)來說,比起那些大型工程或者其他高耗能產業來說,需求量完全不能比,需求量太少,上游產業也就自然而然沒必要扔錢進去,而對於下游企業來說,缺少了上游企業的動力,下游企業也就自然而然沒有能力,也沒有需要去搞這貨的生產線
至於市場方面,當初普遍來說,整個市場可以說是沒人願意搞,是因為進口方面並不要太多錢(否則現在的筆就不是1塊錢就能買到)再者,問題里都已經提到了,造筆大國,既然稱之為造筆大國,也就是說有許多的企業都在搞,換句話說有一定的競爭在裡面,在薄利多銷而且有一定競爭的情況下企業為了一個筆頭,扔掉已有的生產線,然後又扔錢去搞一個一樣的生產線,誰會去做那麼傻的事?
最後我已經說了………9102都過去了………圓珠筆早就自產了……之前通過政府補貼的方式刺激了活力,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就已經有企業自產了,然後現在9102年都過去了,過去出口的一些國外企業,其實有幾家大的都幾乎被擠死了
⑤ 圓珠筆的圓珠真的很難造嗎為何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會
小的時候中國還沒有太多的生產力,所以那個時候我們使用的都是圓珠筆,現在很多學生其實對這個工具已經不太熟悉了,因為我們已經可以生產出中性筆。不過前一段時間很多新聞都報道,中國之所以一直使用中性筆,主要就是因為在當初我們沒有辦法生產出圓珠筆。當時很多人都以為圓珠筆的生產是一個高科技的過程,但實際上之所以這么多國家不生產圓珠筆,就是因為不需要去耗費極大的心力放在這個研究上面。
雖然圓珠筆的技術難度並不高,但是從另外一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在工業方面上的進度,要知道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工業精度只能保持在100毫米,現在已經可以接近幾微米。圓珠筆的生產並不能帶來極大的效益,但是卻能夠保證我們不會受制於別人。在這項研究的過程當中,效益遠遠低於技術上的革新。
⑥ 中國現在可以造出圓珠筆頭嗎它為什麼這么難研發
可以,2016年9月,太鋼集團通過歷時5年的研究,終於取得成功,一批直徑2.3毫米的不銹鋼鋼絲,可以驕傲地寫上了「中國製造」的標志(用來造筆頭的)。
難研發的原因如下:
在圓珠筆頭小小的「球珠」裡面,還有五條引導墨水的溝槽,加工精度達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數量級。
為了保證筆頭書寫的流暢度和使用壽命,筆尖的開口厚度不到0.1毫米,球珠與筆頭、墨水溝槽位的搭配,加工誤差不能超過0.003毫米(成人的頭發絲大約0.07毫米)。這種「世界級別」的難度,難倒了中國3000多家制筆企業。
至於對於中國來說這就是一個要不想要的造的問題,要知道現在中國正在進行製造業轉型,將原來的「中國製造」轉變成「中國創造」和「中國智造」。對於圓珠筆這個行業來說,成本才是人們考慮的主要問題。
現在中國佔領了全球80%的圓珠筆市場,一年生產380億支圓珠筆。換算一下,說明世界圓珠筆年銷量頂天475億支,看起來這個數值很唬人是吧!而事實上,就算全球五百億支的圓珠筆產業規模,整個球珠的銷售額撐死不超過2億。
而具體到每個球珠的利潤,估計只能以「毫」(1分=100毫)作為單位計算了。所以對於國內許多生產製造圓珠筆的廠家而言,即便壟斷全國圓珠筆的球珠生產,年利潤才3000萬左右。而圓珠筆尖這個東西進口又比自己研製便宜的多,所以就沒什麼人去研製了。
同樣的,對於圓珠筆頭這么小小的一塊肉,許多鋼鐵企業並不是太過關注。據了解,國內對於筆頭不銹鋼材料的需求大概在1000多噸,進口價格大概是在12萬元/噸左右。1000多噸的需求量,與開發出國產筆尖的太鋼那數以百萬噸計的不銹鋼產量相比,這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所以生產和銷售的人都不是太關注這一塊,所以以前我國那個圓珠筆頭就直接進口了事。
其實這個行業早在5年前就已經步入價格戰了,主要是因為韓國、法國等國廠商的介入。
他們其實是通過筆的革命作為蠻荒者強行殺入這個領域了,後起的水性筆/中性筆對筆尖、筆座體的工藝要求遠遠低於傳統油性圓珠筆,一些水性筆的筆尖甚至就是普通的桿形鋼芯,光滑度要求較低。
有的廠商甚至都不需要用鋼材就做出水性筆的筆尖了,門檻越拉越低,此後幾年大批廠商涌進水性筆芯領域(包括中國廠商),後起廠商一下子掀起了水落石出式的粉碎性革命。
(諷刺的是,中性筆的理論概念最早居然是日本人自己提出來的,真是自己埋葬自己的利潤,別跟我扯三菱的水筆,這和扯NEC的鍍膜是一回事,說白了都是情懷。)
韓系廠商發動的這次產業革命得涉及到圓珠筆的定義:
傳統狹義上的圓珠筆其實就是指的油性筆,這種筆對圓珠、圓珠的座體的光滑程度要求極高(其實細小的鋼珠製造並沒有什麼難度,難度在於光滑度、鋼珠曲面變化率的工藝控制)。
敢問現在還有多少人用油性圓珠筆?現在已經是改良水性筆和中性筆的時代了,圓珠筆在各方面屬性上都已經淪為雞肋,可能就剩日本,烏茲別克,土耳其等保守國家還在大量使用圓珠筆。
也就是說水性筆的筆尖廠商已經通過新事物進行了毀滅性地彎道超車。這是對傳統瑞士、日本廠商的高利潤的粉碎。
實際上圓珠筆產業的產值即便像行業協會吹噓的有600億人民幣,也趕不上IT行業下屬細分類別的一個零頭,更別說和迅速崛起的人工智慧相比了。
至於筆的鋼芯生產商的各家全年利潤加起來連 台積電一個季度的利潤都不如。至於其中對圓珠工藝要求較高的油性圓珠筆鋼珠生產領域,全年總利潤加起來估計連台積電買的一台ASML光刻機的單價都不如。
就算不提圓珠筆的圓珠已經被水性筆革命殺成了雞蛋水餃產業。
整個筆的上下游產業鏈都已經是夕陽行業了,先不談產能過剩,敢問今天你是用筆多還是用鍵盤/觸屏多,筆的行業產值的增長幅度還趕不上通貨膨脹率,無論是產值、利潤還是成長率,這和今天的成長性新興產業完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如果非要說「筆」還有什麼高利潤率的例子,那就只有少數幾個奢侈品牌了,一年賣不了多少支,比如萬寶龍的筆,鑲它個一堆黃金寶石的,誰還看你的鋼珠啊。
筆者寫這些,也是因為心中的一個質疑,當時這筆專項研發巨款完全可以劃撥到晶元光刻機領域、射頻晶元領域、先進半導體製程領域、人工智慧領域的,可是立項的時候,資源被某些傳統鋼鐵行業的院士給搶到了。這一大筆錢原本應該有更好的回報的,可惜現在看來回本都夠嗆。
日本所擅長的產業大多已是傳統夕陽行業,就靠冗長的日吹PPT誤導輿論,這類夕陽行業即便產值還不低,利潤卻是少得可憐或者是負利潤。
所有的日本冶金、材料、電器企業的利潤加起來還不如三星電子(投行預計三星電子2017年第2季度利潤將超過116億美元,直逼工商銀行),大把的日企靠做假賬 騙可轉債成為不死僵屍(資不抵債的東芝集團面臨退市的概率不小,誠信危機太嚴重,恐怕連僵屍企業都做不成)。
中國要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必須集中精力抓住主導未來經濟的新興產業,多向美帝矽谷學習,才有彎道超車的機遇。
然而在一個已經殺得很成熟的傳統產業拚命往往是事倍功半,一個國家的資源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筆者不反對在任何科研領域拼資源,但是應該集中資源按優先次序進行攻關,這是新興國家在經濟人力物力資源配置領域的一個基本原則。
既然油性圓珠筆的鋼珠做成功了,中國從此可以繼韓國之後,進一步把「筆」這個夕陽產業從地板價殺到地獄價,把韓國、捷克廠商的利潤打到零,把日本、瑞士廠商的利潤殺到負值。
⑦ 中國製造為什麼造不出圓珠筆球珠
上游鋼企無動力,下游企業攻堅也沒用。
不管下游的圓珠筆製造企業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越俎代庖地去做鋼企做的事情。那麼,既然技術都有了,鋼鐵為何不願意生產這種高端的鋼鐵呢?答案之一是——需求太少了。3000多家制筆企業、20餘萬從業人口、年產圓珠筆400多億支……這些數據看起來是非常唬人。但是,高端圓珠筆並非大眾需求,而對於更多混戰中的圓珠筆廠家來講,他們希望的是薄利多銷,好用不好用,好看不好看都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所以他們根本不需要高端鋼材,其他廉價材料足矣。中國制筆協會副理事長陳三元說,「相對於鋼鐵產業,制筆是個體量很小的行業。比如,一家鋼鐵廠一天的產量,可能就夠制筆行業消化一年。對鋼廠而言,這點利潤微不足道,它沒有動力去搞研發生產,制筆企業也沒有足夠力量,因而依賴進口。」
而根據《對話》節目中的數據,從日本進口一噸造高端筆尖用的鋼材是12萬,龍頭企業一年需要860噸,算下來也僅僅是1個多億,談不上是巨大的需求。
如此一看,倘若只是為了造完全中國造的圓珠筆,實在沒有必要做相應的材料研發與製造。
政府補貼扶持中國高端製造是良方嗎?
圓珠筆的製造尷尬又被稱之為「圓珠筆現象」,甚至被賦予了期待與意義。如2011年的《寧波文具業牽頭破解「圓珠筆現象」》寫道,「實際上,不僅僅是文具業有尷尬的『圓珠筆現象』,在我國的手機製造業、小家電製造業、汽車零部件製造業、服裝設備製造和服裝加工等眾多領域,都存在著『規模大、利潤附加值低、缺乏核心技術、只賺取微薄加工費』的狀況,『大而不強』成為許多競爭性行業的真實寫照……在這種背景下,針對『圓珠筆現象』的科技攻關之路就有著較為典型的借鑒和示範意義。國家科技部立項,國家及相關企業3年投入1.8億元對小小一支圓珠筆搞科技攻關,力圖破解令人尷尬的『圓珠筆現象』,推動中國制筆業掌握核心技術。這種模式能否『復制』到其他產業中?值得思索和探討。」
4年之後,答案來了。想要單純靠官方補貼和扶持企業,是出不了高端中國製造的。畢竟,養活一個產業的只能是市場。市場太小,成不了氣候,企業沒有動力。高端圓珠筆也並非必需品,受眾是小群體,看的也是牌子,並且沒有理由期待他們為了一支圓珠筆無限提價。
高端中國製造,到底該靠什麼來推動?
既然製造圓珠筆的高端鋼材這么小眾,為何日本有動力製造呢?答案在於規模經濟四個字。
缺乏規模經濟的問題,不僅僅圓珠筆原材料的製造存在,也是我國高端製造業的縮影。經濟學家海聞在《時代周報》一次采訪中強調了規模化對於中國製造的重要,可資借鑒:「以人們熟知的馬桶蓋為例。普通馬桶蓋的生產商可能只需要擁有幾台機器,而生產目前廣受歡迎的健康又舒適的馬桶蓋,生產商就需要組建科研團隊研發新產品,並通過反復實驗來保證質量,同時需要購置精密機器來替代原來的簡單機器,這都需要投入。因此,企業的固定投入規模和整體成本都大大增加了——這樣的投入和成本都不是一般的中小企業能夠負擔的。」
⑧ 為什麼中國還生產不了圓珠筆筆尖的那個圓珠
有兩點要糾正,
不是生產圓珠筆筆尖的圓珠,而是那種一口氣能寫兩公里的圓珠筆的筆芯圓珠。(台灣產的筆一支能寫400米,而外觀差別不大的BIC圓珠筆,一支能寫2000米。)
筆尖的圓珠需要採用非常堅硬耐磨的材料製成,目前最常用的材料是不銹鋼和碳化鎢。後者的質量更好,使用時間再長寫起來都也很流暢。
製作筆頭的線材,有青銅、鎳銀或特種鋼的,通過沖壓或車銑成型。國內的原料都比較低端,容易漏墨、掉珠、耐磨性差,只能佔領廉價的低端市場。
2. 不是中國造不出來,不是因為原材料和設備都得進口,做出來比人家貴。而是因為咱不需要這樣的圓珠筆,咱換代快呀、咱全國都用簽字筆(中性筆)呀。2012年貝發集團砸6000萬研究圓珠筆頭時,有人曾算過一筆賬:瑞士筆頭加德國墨水,合計0.126元,再加上筆管、外殼等塑料配件,一支圓珠筆的成本是0.233元,而出廠價卻只有0.245元,利潤空間只有1分2厘。(而中性筆能賺兩倍,一支的利潤有2~3分錢哩)
據說如果突破筆頭、墨水等核心技術,實現完全國產化,無需再進口原材料,整支圓珠筆的成本還可以至少降低5個百分點。(可一支能頂5支用的BIC Crystal,零售價也不過兩塊多一支啊,拼個毛線啊?)
BIC的圓珠筆是全世界公認的好筆,它好在出水流暢、書寫清晰、好在順滑耐用,好在這樣好用的筆,一支只合人民幣兩塊多,對文化的普及和交流做出了很大貢獻,要說創造了多少利潤,它肯定不如空調。雖說好的產品,不在於價格而在於價值。
可誰能閑著跟市場對著干,投巨資開發明顯不賺錢的東西呢?只為了證明我能造出來?
所謂造不出圓珠筆頭,更主要的的是說我國在金屬材料方面與別國的差距。
註:答案參考了「66年賣出1000億支:揭秘中國造不出來的圓珠筆」這篇文章,有興趣可自行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