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升降的時間為什麼不一樣呢
❶ 太陽升起的時間與什麼有關 太陽為什麼每天升起的時間不同這與什麼有關
日期(決定太陽赤緯,真太陽時和平太陽時的差距)
觀測地點(緯度,和太陽赤緯共同決定太陽在地平線以上的時間;經度,決定和標准時間和地方時間的差異)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已經寫上了,那嘗試回答第一個問題吧:隨著季節的變化,太陽的赤緯發生有規律的變動,和觀測點的緯度共同決定白晝的時常;此外,由於黃赤交角和地球偏心的存在,真太陽時和平太陽時之間存在一定差異,換而言之,每天正午的時間也會出現有規律的擺動.這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每天太陽升起時間的不同.
❷ 一年中每天的時間都是不變的,但太陽升起和落下的時間會隨季節變化而不同,那麼子時的時間會一樣嗎
和季節有關。
造成太陽升起方向隨季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地軸和地球公轉的黃道平面之間有66度34分的夾角。
夏天太陽升起都是在東方偏北一點的地方,而落下都是在西方偏北一點的地方;從夏季到冬季,這個位置會慢慢改變,到了冬天,太陽升起都是在東方偏南一點的地方,而落下也是在西方偏南一點的地方。
以北半球為例,除了春秋分是太陽正東升起,正西落下;春分到秋分之間太陽都從東偏北方向升起,西偏北落下;從9.22-3.22之間是從東偏南升起,西偏南落下。
(2)太陽升降的時間為什麼不一樣呢擴展閱讀:
由於地軸是傾斜的,這使得黃赤交角存在,從而使得在地球上看從正東方的地平線上射來的太陽光線時,視線與太陽光線已經形成了黃赤交角幅度之內的一個交角。
由於太陽光線是與黃道面平行的,而黃赤交角正好使水平測地線與黃道面相交,這樣自然認為正東方的視線與真正從正東方射來的太陽光線偏差了。從而在夏半年看到太陽從東偏北方向升起,從西偏北方向落下,冬半年則對稱之。
如地軸不傾斜,即地軸與黃道面垂直,黃赤交角為0°的話,那麼太陽永遠都是從正東方升起,從正西方落下。1、夏季:太陽從東北方升起和落下。
2、冬季:太陽從東南方升起和落下。
當太陽直射點直射在北半球時,除極晝、夜地區外,太陽就會從正東偏北升起,即東北升起,從正西偏北落下,即西北落下。全球如此。
在春分和秋分日,太陽從正東升起,從正西落下。
在夏至,太陽在我國緯度地區在東偏北25度左右的方位升起,西偏北25度左右的方位落下。
在冬至,太陽在我國緯度地區在東偏南25度左右的方位升起,西偏南25度左右的方位落下。
(2)太陽升降的時間為什麼不一樣呢擴展閱讀:
由於地軸是傾斜的,這使得黃赤交角存在,從而使得在地球上看從正東方的地平線上射來的太陽光線時,視線與太陽光線已經形成了黃赤交角幅度之內的一個交角。
由於太陽光線是與黃道面平行的,而黃赤交角正好使水平測地線與黃道面相交,這樣自然認為正東方的視線與真正從正東方射來的太陽光線偏差了。從而在夏半年看到太陽從東偏北方向升起,從西偏北方
❸ 一年中太陽升落時間不同的成因
夏至日是。。。太陽由東北升起。。正午時太陽直射。。晚上向西北落下
冬至日。。。東南升。。。正午位於正南方向。。晚上向西南落下
我是今年高考結束的文科生
太陽升落方位問題是《地球運動》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地理教育》雜志曾連續刊發多篇文章對此進行討論,本文系其中之一,刊發於93年第4期。本文從緯度、季節、南北半球比較三個方面考察太陽升落方位的變化規律,文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適合於中學地理教師及高校地理系學生閱讀,可供《地球概論》教學及《高中地理》教學參考。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天球上的太陽不斷相對於天赤道作回歸運動,其真接結果是造成太陽赤緯(即δ)的周年變化(表現在地面上便是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進而導致太陽周日圈反復地北進南退,伴隨這種北進南退,地面觀察者眼中太陽的升落方位亦出現有規律的變化。
太陽升落方位的變化規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
1.隨緯度的變化規律:這種規律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即:太陽赤緯不為零時,緯度越高(不管南北緯),太陽升落的方位角(以東點、西點為起點,在地平圈上度量,偏北為正,偏南為負,用符號A表示)越大,而且太陽赤緯為正(負)即太陽直射在北(南)半球時,方位角為正(負),亦即太陽升落方位偏北(南)。根據緯度的差異又可分為以下六種情況:
(1)在赤道上看:由於太陽周日圈與地平圈直交,故一年四季太陽都是垂直地升起而又垂直地落下,且太陽赤緯是多少度,太陽升落方位便是多少度,即δ=A。例如:每年11月7日,太陽赤緯約為-16°19′即太陽直射南緯16°19′,此日的太陽升落方位亦為-16°19′,即在赤道上看11月7日這天太陽是從正東偏南16°19′處升起,在正西偏南16°19′處下落。
(2)在開始出現極晝的緯度上看:由於太陽周日圈最低點與地平圈相切,故太陽升落方位最大為90°即與北點或南點重合。例如:6月22日北極圈上開始出現極晝,太陽周日圈全部在地平圈以上,其最低點恰與北點相切,故這天在北極圈上看太陽,是從正東偏北90°即正北方位開始升起,而在正西偏北90°即正北方位下落到最低點,換句話說就是6月22日在北極圈上看太陽升落方位為+90°。
(3)在開始出現極晝的緯度到極點之間看:由於太陽周日圈全部位於地平圈以上而且是傾斜的,故一天中太陽高度仍有變化,太陽開始升起和下落到的最低點方位角均為90°即太陽升落方位亦與北點或南點重合。例如:6月22日在70°N處看太陽,一天中太陽總在地平以上轉圈,只在半夜時下落到最低點,此時太陽位於正北方天空,方位角為+90°。
(4)極晝期間在極點上看:由於太陽周日圈始終平行於地平圈,故一天中的太陽高度沒有變化,始終等於該日太陽赤緯,太陽只有方位變化而無所謂升落,因而不存在升落方位問題。例如:12月22日在南極點上看,太陽周日圈始終高出地平23°26′,且只有方位變化(每日一周)而無所謂升落,故不存在升落方位問題。
(5)在開始出現極夜的緯度上看:由於太陽周日圈最高點與地平圈相切,故太陽只在正午時在方位為900的一點出現,但剛一露臉即已下落。如8月7日太陽赤緯為+16°19′即太陽直射北緯16°19′,該日南緯73°41′的地方出現極夜,這天太陽只在正午時在方位為90°的一點即正北方露一下臉。
(6)在赤道與極晝極夜出現的緯度之間看:由於太陽周日圈與地平圈斜交,且緯度越高,兩者之間的夾角越小,故太陽升落的方位角也就越大,而且普遍地A>δ。方位角的大小可用球面三角正弦公式求得:sinA=sinδ/cosψ( 式中A為方位角,δ為太陽赤緯,ψ為當地緯度 )。例如:12月22日太陽赤緯為-23°26′,赤道上方位為-23°26′,南北回歸線上為-25°41′,南北緯45°為-34°13′,極圈上為-90°。
2.隨季節的變化規律:這種規律也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即:太陽赤緯值越大(小),方位角越大(小),而且赤緯為正(負)方位為正(負)即太陽升落方位偏北(南)。例如:
(1)每年的3月21日與9月23日即二分日:太陽赤緯為0°即太陽直射赤道,太陽周日圈與天赤道重合。由於天赤道在當地天空中的位置乃東點、西點、Q點(又稱上點,其位置在赤道上與當地天頂重合,北半球在天頂正南相當當地緯度的一點,南半球在當地天頂正北相當當地緯度的一點)的連線,故全球各緯度看太陽都是從正東方位升起,在正西方位下落,其中正午時的太陽位置在赤道上位於天頂,北(南)半球位於天頂以南(北)相當當地緯度的一點。
(2)每年的6月22日與12月22日即二至日:6月22日太陽赤緯為+23°26′,達一年中最大值,各緯度方位角皆為正(北偏)且亦達一年中最大值;12月22日太陽赤緯為-23°26′,絕對值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故各緯度方位角皆為負(南偏)且亦達到最大值。
(3)夏半年與冬半年的情況是:3月21日以後到9月23日以前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太陽赤緯為正,各地方位角均為正,這段時間內太陽升落方位均偏北即從東偏北方向升起在西偏北方向落下;9月23日以後到次年3月21日以前,太陽赤緯為負,直射點在南半球,各地方位角均為負,這段時間內太陽升落方位均偏南即從東偏南的方向升起在西偏南方向落下。
(4)據太陽赤緯隨季節的變化情況可知:6月22日以後到12月22日,太陽周日圈不斷南退,太陽赤緯由+23°26′逐漸變化為-23°26′,太陽升落方位在各緯度都將是由最偏北逐漸過渡為最偏南;12月22日以後到次年6月22日,太陽周日圈不斷北進,太陽赤緯由-23°26′逐漸變化為-23°26′,這期間太陽升落方位在各緯度亦由最偏南逐漸過渡為最偏北。
3.南北半球比較也有幾條規律可循:
(1)太陽升落方位是偏北還是偏南在全球各緯度都是一致的,與所處哪個半球無關,所不同的僅是因為緯度不同偏北偏南的程度不同。原因是各緯度的東點與西點是共同的,都是當地地平圈與天赤道的兩個交點。例如:12月22日,全球各緯度看太陽升落方位都是偏南,北半球是如此,南半球亦是如此,所不同的只是因為各地緯度不同看到太陽升落方位偏南的程度不同,在赤道上為-23°26′,15°N、S處為 -24°18′,23°26′N、S處為-25°41′,45°N、S處為-34°13′,66°34′N、S處為-90°。
(2)南北半球緯度相同的地方,同一日期的太陽升落方位亦相同,但晝夜長短狀況剛好相反。例如:6月22日,15°N、S處看太陽升落方位都是+24°18′即從東偏北24°18′處升起,在西偏北24°18′處下落,但在15°N看太陽周日圈向南傾斜,地平以上部分大於地平以下部分,晝夜長短狀況表現為晝長夜短,而在15°S處看則太陽周日圈向北傾斜,地平以上部分小於地平以下部分,晝夜長短狀況表現為晝短夜長。
(3)不管哪個半球,只要太陽赤緯值的絕對值相同,則同一緯度上看太陽升落方位的絕對值亦相同,但表現在晝夜長短狀況上則可能有晝長和夜長兩種情況。例如:太陽赤緯值的絕對值均為23°26′,在45°N處各地看太陽升落方位的絕對值均為34°13′,但這可能有以下二種情況:一是太陽赤緯值為+23°26′,此時太陽是從東偏北34°13′處升起在西偏北34°13′處下落,晝夜長短狀況表現為晝長夜短;二是太陽赤緯值為-23°26′,此時太陽是從東偏南34°13′處升起在西偏南34°13′處下落,晝夜長短狀況表現為晝短夜長。
總之,太陽升落方位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因緯度而不同,隨季節而變化,它是太陽回歸運動在地面上的反映。只要掌握了太陽回歸運動或太陽直射點在地面上的移動規律,太陽升落方位的變化規律便可迎刃而解。只是要注意:除赤道外,太陽周日圈與地平圈並不垂直相交,因而只有在赤道上A=δ,而在其它緯度上都是A>δ;極夜期間不存在太陽升落亦無所謂太陽升落方位;極晝期間(除極點外)太陽升落方位均為90°,只有極點上太陽周日圈平行於地平圈,太陽高度始終等於太陽赤緯,不存在太陽升落方位問題。
❹ 太陽每天升起的時間分毫不差嗎
以北京為例(北半球)。每天都不一樣,但是總體的趨勢是,在夏至前,每天約提前接近1分鍾,越接近夏至的日子,提前的時間越短。在冬至前,每天約錯後1分鍾,但是越接近冬至,錯後的時間越短。
每天日出是由地球自轉造成的,但是日出時間的變化,卻是由地球繞太陽的公轉的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地軸與公轉軌道間有傾角。
大家可以通過以下網頁查詢全國各地的日出和日沒時間:
http://www.time.ac.cn/serve/sun_time/chinamap.htm
❺ 太陽一般是幾點升起來的呀
太陽每天升起的時間都不一樣。
日出的時間會隨季節及各地方緯度的不同而改變。事實上北半球日出最晚的時間該是1月初。日出最早的時間在6月中旬。在赤道地區,日出及日落的時間在全年裡亦會有少量的變更。日出及日落的時間可以藉由跟蹤太陽的軌跡而計算得到,計算出來的時間會比真實感覺的有些不同,所計算出來的日照時間會比真實感覺到的長,而所計算出來的黑夜的時間則比真實感覺到的短。
一年之中日出時間是不斷變化的。即使是在同一天當中,不同緯度的日出時間也是不同的。地球每時每刻都圍繞著太陽自西向東公轉。根據運動的相對性,我們從地球上也能觀測到太陽在一年當中圍繞天球黃道自西向東旋轉一圈,導致太陽的赤經與赤緯時時刻刻都會發生變化。並且不同季節,其變化的快慢也略有不同。
❻ 為什麼一年四季太陽升起,降下的時間不一樣
這是地球自轉軸傾斜造成的。
先看第一張圖。地球在自轉的同時,也在圍繞太陽公轉。但地球的自轉軸不是垂直於公轉軌道平面的,而是傾斜的。地球自轉形成的赤道平面(叫赤道面)與地球公轉軌道平面(叫黃道面)之間,有一個23°26′的夾角。
正是因為這個夾角的存在,使地球公轉到公轉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太陽對地球的照射角度不同,同時也造成地球一年中的不同季節。這就是第二張圖。
再看第三張圖。第三張圖中的第一個小圖,對應的是第二張圖中的D位置,是春分日。以後的幾張小圖分別對應第二張圖中的A、B、C位置。
當地球轉到第二張圖中的D位置時,是春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世界各地都是早晨6點日出,下午6點日落。到A位置時,是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大部分地區在太陽照射之下。不管地球怎麼自轉,北極地區一天24小時都是白晝,叫極晝。相應地,北半球日出時間比早晨6點更早,日落時間比傍晚6點更遲。而且緯度越高,越靠近北極,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反之,在南半球,情況正好相反。南極地區是極夜。
過了夏至日後,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北半球日出時間越來越晚,日落時間越來越早。到第二張圖的B位置時,是秋分日,太陽再次直射赤道,全世界各地又是早晨6點日出,下午6點日落。
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繼續向C點移動,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到冬至日時,地球到了C點,南極地區出現極晝,而北極出現極夜。北半球日出時間晚於早晨6點,日落時間早於傍晚6點了。
❼ 為什麼太陽高度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也不同
太陽高度角,取決於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在南北回歸之間有太陽直射,所以這個范圍內太陽高度角能達到90度,而且一年有兩次直射機會,所以也會在不同時間達到最大.在其他的地區內,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沒有太陽直射,所以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之時,也就是夏至日,北回線及其以北地區,太陽高度達到全年最大.之後太陽直射向南移動,當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就是冬至日,整個北半球太陽高度達到全年最小.
因為地點不一樣,太陽高度角隨時間季節變化也不一樣.簡單說下北回線及其以北地區,冬至日(12月22日)過後,此地區太陽高度逐漸變大,到夏至日(6月22日)達到最大,然後慢慢變小,冬至日達到最小,就這樣輪回.
❽ 為啥每個省日出日落時間不一樣
世上的任何一個人各自都有自己的睡眠方式與習慣,有的人喜歡早睡早起,即所謂「百靈鳥 」式的人;有的則善於晚睡晚起,即所謂「貓頭鷹」式的人。這兩種不同的覺醒與睡眠方式各有哪些特點呢? 所謂「百靈鳥」式醒睡方式的人,每天很早醒來,起床活動,精神飽滿地投入當天的工作,到下午工作效率就慢慢降低,夜暮降臨,即呵欠不斷,昏昏欲睡,急忙上床就寢,很快便進入夢鄉,這類人一般很少有失眠。
所謂「貓頭鷹式」,早晨醒來後,慢悠悠地翻翻身,睡意盎然,戀床難舍,磨蹭很久,勉強起床後,上午的工作效率不高,到了下午精神才慢慢的來了,入夜後勁頭反而最足,工作至深夜毫無倦意,好像有用不完的勁,只是迫於第二天還有工作,才勉強上床就寢,這類人即使讓他們早上床也是難以入睡的。
據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睡眠研究中心發現這種覺醒一睡眠節律的差異,與人體的日常體溫周期性變化有關。「百靈鳥式」的人,每當傍晚,其體溫在正常幅度的下限,第二天早晨開始升高,到上午升至上限;而「貓頭鷹式」的人,在傍晚時體溫已上升至正常幅度的上限,深夜後始見下降,翌晨還在下限值內,午後始見上升。
❾ 在同一天里不同地區的人們看到太陽升起的時間是不一樣的這是由什麼決定的
是由這些人所處位置的經度決定的。
或者,換個說法,是由這些人所處位置的時區決定的。
相對來說,經度決定太陽升起時間的說法更加准確一些。
❿ 太陽升起的時間有差別嗎
有啊。因為每年都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4天,太陽分別直射地球的赤道,北回歸線,赤道,南回歸線。所以太陽是從春分開始往北移,然後往南移...
所以春季和秋季晝夜長短是一樣的,夏季晝長夜短,冬季晝短夜長。所以太陽升起的時間也會有變化的。只是來來去去也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