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陽歷和陰歷為什麼天數不一樣
1. 日歷為什麼有陰歷和陽歷的區分有什麼不同
1、定義不同
陰歷:陰歷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
陽歷:太陽歷又稱為陽歷,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2、時間不同
陰歷: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折中的歷,即是所謂陰陽合歷,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有人叫它農歷),即是這種陰陽合歷。
它跟陰歷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以調整四季,夏歷約每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
陽歷:陽歷也就是國際通用的公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
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這一年叫做閏年,故而閏年的二月有29天。
3、計算依據不同
陰歷:陰歷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
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
2. 為什麼每年農歷對應的陽歷不一樣 快來解答!!
農歷(nóng lì)是中國傳統歷法,又有華歷、夏歷、漢歷、中歷等名稱。農歷並不是純陰歷,而是一種陰陽合歷,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歷是以華歷(陰歷)為基礎,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所以我國的農歷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歷,而是陰陽合歷。[1-2]
農歷屬於一種陰陽合歷: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由計算決定。
農歷以陰歷(華歷)為基礎,由於陰歷是以月相變化為依據,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夏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不能反映季節轉換;但華歷可以反映潮汐現象,是古時指導海事活動的指南。與陽歷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陰歷年相比陽歷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一個月;為了協調朔望月與回歸年之間的天數,於是便通過「置閏法」進行調整使陰歷月相總天數與陽歷回歸年總天數相適應。
歷法,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依歷年、歷月分太陽歷、太陰歷、陰陽合歷。總看歷法分三種:陰歷、陽歷、陰陽歷。農歷,其基礎歷法規則經歷多代逐漸完善形成,其形式一直延續至今。以朔望月為基本單位的歷法是陰歷,以太陽年為基本單位的歷法是陽歷。農歷是在夏歷(陰歷)的基礎上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2-3]
關於干支紀年問題一脈相承的明清歷書(18張)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則為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丑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壬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了子時的干支,便可推知其餘。
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的24個時令點,每月2個。二十四節氣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周期作為一個輪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准確時間、降雨降雪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以及記載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時刻。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確定節氣,之後有一段時期演變為用「平氣法」確定節氣,再後來採用「定氣法」確定節氣並沿用迄今。「定氣法」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在上古時代已訂立,到漢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節氣是農歷表示太陽視運動的成分,通過二十四節氣農歷可以精確的反應一年四季的變化,便利人民的生產生活和農業耕作。農歷的月份和十二中氣是基本對應的,而十二節令可出現在農歷的上個月後半月和這個月的上半月中。[19-20]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
十二節令: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氣:
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節」和「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左右,兩者統稱為「節氣」。
農歷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屬於農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歷屬於一種太陽歷,因為描述同一個太陽視運動的緣故,所以看上去節氣日期在公歷上基本固定,最多前後波動一兩日。但是農歷二十四節氣是農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屬於公歷而屬於農歷。
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
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在1645年以前,農歷使用平氣注歷,各月之後出現閏月的概率相等。之後使用定氣注歷,無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各月出現閏月的概率變為不相等。
夏半年閏月多,冬半年閏月少,原因就是地球遠日點出現在7月初(夏至到小暑之間),近日點出現在1月初(冬至到小寒之間),所以夏季地球公轉速度較慢,出現無中氣月的概率就要大一些。但由於近日點和遠日點是不停移動的,因此在假定未來置閏規則不變的前提下,遠期的農歷各閏月出現頻率會與現在不同。
農歷的第一個月,按照習慣稱為正月。農歷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別稱為冬月和臘月,但冬月已經很少用了。表示氣候寒冷的成語「寒冬臘月」就是從此得來,字面意思即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農歷的一個月的前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初,如正月的第二天稱為正月初二;第十一天至第二十天以及第三十天直接用序數,如正月的第十五天(元宵節)即稱為正月十五;第二十一天至第二十九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廿,亦有些通勝將之說成念,如正月的第二十二天稱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1.農歷屬於陰陽合歷,是兼顧了太陽、月亮與地球關系的一種歷法。農歷是定歷,它具有天文年歷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種天象對應,如它的節氣嚴格對應太陽高度,歷日較嚴格地對應月相,閏月的不發生頻率和發生頻率對應地球近日點和遠日點,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沒, 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連歷月也大致對應太陽高度;
2.農歷歷月的天數只有29日和30日兩種,且由定朔日規定,人為因素較小,不易隨意改動;
3.歲首有較強的天文學意義,具有陰月陽年的天文學意義;
4.陰陽合歷,最體現中華民族天人合一、陰陽和諧的傳統文化;
5.干支紀年和十二生肖紀年循環使用;由於它包含節氣十分利於四季劃分,由於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對氣候的影響。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3. 陰歷的年為什麼和陽歷的差別那麼大
因為陰歷的年是我們國家的節日,陽歷的年是國際的節日,所以我們國家過陰歷年要隆重一些,這個回答不知道你是否滿意
4. 你知道一年的天數為什l么不你一樣
摘要 您好!陰歷也叫農歷。農歷的一年是354天,是按照月球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計算的。農歷的一年有時是12個月,有時是13個月。有閏月的年份是13個月。
5. 公歷與陰歷天數一樣嗎
不一樣。陽歷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天數,是365天又6個小時,所以,陽歷有閏年,每四年就多出一天,把多的這一天加入2月份。而陰歷是月球繞地球一周的天數,每年是354天,為了和陽歷趕齊,就採取閏月的方式,農歷有三年一閏,五年再閏的說法,閏月的年,陰歷就有13個月。
6. 為什麼陰歷和陽歷不在同一天
陽歷是以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算作一年。它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於它不是整數,為了把長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稱為「閏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稱為「平年」。陰歷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陰歷的主要特點是: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即月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我們通常所說的農歷也叫陰歷,或者夏歷,是中國的一種歷法,是陰陽歷的一種,一般叫作陰歷。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乾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7. 為什麼同一月份的陰歷和陽歷的天數不一樣
首先農歷就是陰歷,公歷就是陽歷^_^
公歷又稱作陽歷,夏歷又稱作陰歷(農歷)。
其記年:前者是地球圍繞太陽360度(一周)為計量的;後者是以月亮圍繞地球的12個圓缺為基準的。陽歷和陰歷每19年相差7個月(陰歷月)。
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就掌握了陽歷和陰歷的基本規律。24節氣就是陽歷的天文基準,如:每年的冬至就在12月22日。所以說我們早就有了陽歷的使用經驗。
那麼既然我們的祖先已經知道了公歷(陽歷)的規律,幹嘛還要使用陰歷呢?
1、我們的女性的生理周期是按照月亮的而運行的;
2、地球上的潮汐周期又是按照月亮的軌跡而發生的:
3、19年加7個月剛好兩歷統一……;
4、中國人的偉大節日——春節,就是陰歷的節日。
公歷又稱作陽歷,夏歷又稱作陰歷(農歷)。
其記年:前者是地球圍繞太陽360度(一周)為計量的;後者是以月亮圍繞地球的12個圓缺為基準的。陽歷和陰歷每19年相差7個月(陰歷月)。
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就掌握了陽歷和陰歷的基本規律。24節氣就是陽歷的天文基準,如:每年的冬至就在12月22日。所以說我們早就有了陽歷的使用經驗。
那麼既然我們的祖先已經知道了公歷(陽歷)的規律,幹嘛還要使用陰歷呢?
1、我們的女性的生理周期是按照月亮的而運行的;
2、地球上的潮汐周期又是按照月亮的軌跡而發生的:
3、19年加7個月剛好兩歷統一……;
4、中國人的偉大節日——春節,就是陰歷的節日。
公歷又稱作陽歷,夏歷又稱作陰歷(農歷)。
其記年:前者是地球圍繞太陽360度(一周)為計量的;後者是以月亮圍繞地球的12個圓缺為基準的。陽歷和陰歷每19年相差7個月(陰歷月)。
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就掌握了陽歷和陰歷的基本規律。24節氣就是陽歷的天文基準,如:每年的冬至就在12月22日。所以說我們早就有了陽歷的使用經驗。
那麼既然我們的祖先已經知道了公歷(陽歷)的規律,幹嘛還要使用陰歷呢?
1、我們的女性的生理周期是按照月亮的而運行的;
2、地球上的潮汐周期又是按照月亮的軌跡而發生的:
3、19年加7個月剛好兩歷統一……;
4、中國人的偉大節日——春節,就是陰歷的節日。
8. 為什麼每年的陰歷對應的陽歷都不同
陰歷和陽歷的區別和關系:
陽歷也就是公歷,它是國際通用的。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這一年叫做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天。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折衷的歷,就是所謂陰陽合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有人叫它農歷或陰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它跟陰歷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夏歷約每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陰歷」又名「太陰歷」,系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日一周之時數為一年,實際上等於陰陽合歷,我國在民國元年前採用此歷,為與現行之歷相對稱,故名之曰「舊歷」。一般人以為陰歷適合於農家,而名之日「農歷」。
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年所需之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因每月天數不能有奇零,故陰歷一個月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為首,即以朔日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為歲首。
地球繞日一周,即月球繞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內之月數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個月,僅三百五十四日,與歲實相比較,約餘十一日,積至三年,餘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尚餘三日或四日,再積二年,共餘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可置一閏月,平均計算,每十九年須置七閏。以有節無氣之月為閏月,有閏月之年為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平年則十二個月。
9. 為什麼每一年的農歷的日期和新歷都不一樣比如上一年的農歷5月5新歷是6月18號,今年的新歷是6月7日
這個問題很簡單。
因為每年的時間都不同。
農歷的天數少於新歷。
而農歷會有潤年潤月。
新歷就一年365天輪回計算。
肯定不會每年一樣。
但每一天的農歷新歷,會在每十二年後出現與原來一模一樣的日子的可能。
比如五月初五端午節是6.7號,十二年後可能五月初五剛好又是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