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成績不好為什麼還不想上學
⑴ 一年級的孩子不願意上學怎麼辦我
開學第一課給孩子上到位,讓他先建立起學習的意識,知道學習是做什麼,為什麼要學習,這是對他長大了能力的肯定,不再是小寶寶。不要讓他覺得是逼著他去學。
⑵ 孩子剛上一年級就說不願意上學,我該怎麼教育引導他呢
孩子剛上一年級就說不願意上學,我該怎麼教育引導他呢?
第三,是否注意訓練孩子的協調性? 身體運動協調能力的訓練對學習能力發展至關重要。家長都比較重視孩子的學,卻忽略了孩子的玩。有的孩子會彈鋼琴、繪畫,但不會跳繩。殊不知孩子身體運動協調能力的發展與注意力、動作速度、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等關系密切。 第四,是否注意培育孩子健康的情緒和性格? 有的孩子智商很高,學習成績也很好,但性格內向孤僻、膽小、不合群、任性、退縮、自卑、上課不敢發言等,家長覺得孩子老實,不惹事,挺乖的,但這樣的性格將來很難適應現代化生活的需要,不會和別人交往,不會處理矛盾,不敢面對競爭,嚴重的還會出現心理疾病。造成孩子心理問題的關鍵在早期,治療和調整的最佳時期也在早期。一個人的性格要到25歲才定型,早期的培育非常重要。
⑶ 一年級孩子不願意上學怎麼辦
1、好脾氣改變小消極。當孩子不願意去上學,甚至想辦法逃學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著急,不要對著孩子發脾氣、呵斥孩子。否則,即使孩子迫於父母的威嚴去學校了,也不會喜歡學習。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當父母對著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就蒙蔽了觀察孩子的眼睛,發現不了孩子不喜歡去學校的真正理由,給「誤讀」孩子埋下了伏筆。
2、接納「不想上學」的孩子。當孩子把不想上學的想法表達出來以後,說明孩子對學校有著不愉快的感受。這時,父母不要對孩子說學校有多麼好,說了也沒有用,因為孩子的情緒正處於不良狀態,是聽不進父母話的。如果父母選擇與孩子共情,接納孩子的情緒,將更有利於孩子理智地思考是否去上學這件事。
3、一定要穩下來,穩是改變的定海神針。如果穩不下來,可以先找個安靜的地方呆一會,或者做幾個深呼吸,讓自己放鬆下來,千萬不要帶著焦慮緊張的心情和孩子馬上談事,這時候,一談就甭。
4、先處理孩子的情緒,再談怎麼辦?先談情後談事。可以問孩子,你怕(焦慮、擔心)的是什麼呢?你為什麼怕(焦慮、擔心)呢?先共情孩子,理解孩子,他這樣做一定有他的道理和難處。那是什麼呢?當孩子說出理由後,我們要先表示理解,看到孩子的情緒,接納他的情緒。
5、和孩子一起探討,縱然你所怕的事情真的發生了,或是最壞的結果出現了,是否真的那麼可怕?身邊是不是也有人經歷過類似的遭遇?他們都是怎麼做的,他們是不是都完蛋了?如果真的發生了,往後你就無法上學了嗎?
⑷ 一年級的孩子不願意上學怎麼辦
針對一年級的孩子不願意上學的情況,有以下2個方法分享給大家:
01、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就必須按照學校規定的要求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所以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僅可以讓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的教學生活,還能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從而獲得老師的誇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當然,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家長應該承擔起監督者的角色。
比如,讓孩子自己查看老師布置的作業,並按照上面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做完作業後,自己收拾好書包,檢查明天要帶的東西是否遺漏;上課的時候,記住課程上不懂的知識點,回家問家長;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自己的事情,加強孩子的時間觀念……如果孩子們能在自己家長的監督下,堅持做好這些事情,那麼孩子應對學習肯定沒那麼吃力,自然就可以對自己充滿信心,不對學校反感。
02、增加孩子的知識儲備
這里的「知識」是指孩子對事物的認知。譬如說一些簡單概念,動物、植物、水果、糧食等,以及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數量單位,一隻、一瓶、一塊、一頭等。從簡單的開始,再到一些復雜的詞彙理解。包括簡單區分韻母、聲母、前鼻音、後鼻音等。在這個逐漸滲透的過程中,家長可以通過游戲的形式來進行,這樣可以讓孩子愉快的參與其中,還可以不斷地學到新知識。這些知識未必對一些考試起直接作用,但在潛移默化中,孩子的理解能力會不斷地提升,就算是「零准備」的孩子,也可以成為老師眼裡的好學生。
⑸ 一年級的孩子三天兩頭不肯去讀書,該怎麼辦
引言:無論是多大的孩子,當孩子提出不想上學,不肯讀書,不僅僅是讓家長了解字面意思,背後可能會隱藏著孩子對什麼事情出現不滿或者是什麼事情需要幫助,再或者是懼怕一些什麼事情。所以今天小編想分享的話題就是,一年級的孩子三天兩頭不肯去讀書,應該怎麼辦?
⑹ 小學一年級成績不好,被老師勸退兩次,還有上學的必要嗎
孩子在上一年級的時候,其實是看不見學習成績的,因為很多的孩子在上一年級的時候都沒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所以說成績起伏比較大,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如果說孩子在上一年級的時候就被勸退了的話,那麼,家長也必須要讓孩子繼續的上學。
三、總結。
老師沒有任何的資格去直接的把學生給開除,而且老師也沒有任何的資格因為孩子的成績不好,就勸退孩子。如果說老師不願意教孩子的話,我們也是可以選擇到教育部門進行投訴。
⑺ 一年級孩子厭學怎麼辦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症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發展心理研究表明,學習活動是學齡兒童的主導活動,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兒童獲取知識和智慧的根本手段。然而,有關調查發現:我國有46%的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33%的學生對學習表現出明顯的厭惡,真正對學習持積極態度的僅有21%。
厭學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地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厭學問題已成為阻礙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厭學可表現為很多種形式,如:孩子變得不愛上學,不願見老師,甚至每到上學前,孩子就喊「肚子疼」、「頭痛」等;有的孩子不願做作業,一看書就犯困;即使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雖然也在看書,卻「看不進去」;不願大人過問學習上的事情,對父母的詢問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現煩躁,或者轉移話題;上課時常打不起精神,課後卻十分活躍,表現為「玩不夠」。而逃學作為厭學的極端行為則主要表現為不去上學。
開學的第一天,是明媚的晴天。
燦爛的陽光,打在孩子的書包上;清爽的春風,拂過書桌上的課本。新學期步入學堂的孩子,成了春天晴日別致的風景。
不過,有些孩子卻寧願拒絕陽光,躲在家中的房間里。
有位家長就抱怨,10歲的女兒很乖巧,就是死活不肯去上學。在家裡面,叫她什麼都聽話,心情也開心活潑的。可是說起上學,就像變得一個人。一會兒說頭疼,一會兒會哭泣,一會兒發脾氣。他們也不知道她哪裡不舒服,只能看著她在家裡玩手機。
看著不上學的時間越來越長,家長心裡也是越來越急。他們也不敢多說孩子什麼,生怕孩子情緒會一落千丈,徹底跟學校說拜拜了。在等待的煎熬中與孩子小心相處,是很多厭學孩子的家長的共同心態。厭學,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一開始,可能是不情願參加學校活動,有時候會發出不參加的請求。接著,他們早晨上學會經常拖拉。慢慢地,他們因為一些原因階段性不去上學。常見原因有感冒、頭疼、發脾氣。到了某一個時間段,他們會完全拒絕去學校。拒絕上學的時間,從階段性到無限制,最終成為家長的噩夢。
一位家長曾這樣談自己的孩子:原以為他不要上學是氣話,沒想到竟這樣頑固成真了。對於頑固的孩子,他們生氣的同時也有些愧疚,愧疚自己或許做錯了什麼。但他們不知道該做什麼,對未來更是充滿擔心。
他們最擔心的是,孩子一直呆在家裡,成為困在巢中的小鳥。孩子就這樣永遠躲在暗處,和陽光與清風徹底絕緣。
從心理學的角度,每一個長期行為的背後,都帶有它的一定心理功能。
對於厭學的孩子來說,拒絕上學也有某些心理功能。
根據臨床心理學家Kearney的觀點,拒絕上學具有四個心理功能。
功能1:迴避引發負面情緒的校園刺激。這些刺激會引發孩子廣泛性焦慮和抑鬱。年幼的孩子身上容易發生。特別是他們無法表達和識別這些壓力,只能通過拒絕上學來表達在這些環境下的不適。孩子相應會出現廣泛性焦慮障礙、軀體化抗議、拖延等症狀。
功能2:逃避校園里負面的評價環境。這一般發生在年級較大的孩子和青少年上。他們與同齡同學交際困難。有些也無法通過考試、競賽等評價環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被同伴團體排斥。這會引發並加劇他們的廣泛性焦慮和社會焦慮。他們也容易表現出羞恥和退縮行為。
功能3:追求重要家人注意。相比前兩功能的迴避特性,學校環境本身並非負面刺激,但孩子更喜歡舒適家庭環境。這在年幼的孩子中間比較常見。他們常見的行為有發脾氣,從學校溜走等等。這樣的孩子可能具有分離焦慮或者對抗違立性障礙。
功能4:追求學校外的有吸引力的刺激。比如看電視、玩游戲、逛街泡吧等等。常見於年級較大的孩子和青少年。這些問題背後可能也有家庭因素,比如父母的沖突與忽視。嚴重的孩子可能出現對立違抗障礙或品行障礙。
這四個功能,構成孩子拒絕上學的心理基礎。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孩子的成長,是一點點離開家庭,和外界建立聯系,成為獨立有適應力的自我。
這需要他們在家庭歸屬感的基礎上,去發展對其他團體的心理歸屬感。比如,他們要在學校里適應學習,成為校園生活中的一員;他們要在同學中找到夥伴,在同齡人中獲得認同感;他們要在社會見聞中思考,為成為公民做好准備。這些不同團體的心理歸屬聚在一起,最終構成一個豐富多元有彈性的自我。
而孩子厭學的重要原因,就是自我歸屬整合上出現問題。他們無法形成對校園等團體的歸屬,也無法在交往中塑造社會角色,只能蜷縮在初始的家庭中,在拒絕和焦慮中顯得無力。
如何讓孩子擺脫厭學的魔咒?
1、父母首先要接納和細致了解孩子厭學的情緒(挫敗、焦慮、厭煩等)。他們特別要關注情緒背後的心理動因(以上四個心理功能)。並試著和孩子對話(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尋求咨詢師的幫助)。
2、父母可在咨詢師的指導下,引導孩子進行放鬆訓練,減少壓力挫敗帶來的焦慮。同時,他們積極關注孩子的正面行為,通過獎賞鼓勵強化孩子對求知、學習的興趣,協助他們一點點進入壓力環境並脫敏化。
3、但有時候更重要的是,父母要修正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
有些父母對孩子有過度的期待,反而忽視了孩子自身的願望。他們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孩子,而非讓他們自己體驗和收獲成長。
一個家長曾經說過,孩子數學只考了90分,和他水平相似的考了95分。
我問家長:難道就不允許孩子有5分的浮動?讓孩子去試著自己處理學習中的波折?
其實,孩子就像生長的一棵小草。他們在不同的土壤中生產,也具有獨特的生命脾性。有些可能適應陽光和清風,有些可能有自己的敏感。
明媚的陽光,可能讓他們感到刺眼;清爽的微風,可能讓他們感到虛弱。
這時,家長要做的,是認同孩子,認同認同孩子的願望,認同孩子的困擾,進而認同孩子的自主能力。在這種認同與呵護中,孩子可以發展自我認同,修復自己的受挫,增強自己的韌性,也煥發對世界的渴望。
如果把孩子比作正在成長的小草。可能需要相信他們自己的生命力。如果缺少營養,他們需要以自己的方式汲取;如果弱不禁風,他們需要以自己的方式紮根。這樣,他們會一點點壯大,更充沛的享受陽光與雨露。
⑻ 小學一年級學習成績很差,可能是什麼原因
當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就要上小學,開始自己的學習生涯。
但是,有些小學生上了一年級以後,學習成績很差,不但自己很吃力,家長和老師也很苦惱。
這時候,需要認真分析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並採取措施進行應對。
具體來說,小學一年級學習成績差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剛上小學,不適應學校的環境。
對於小學一年級學生來說,剛剛進入學校學習,還沒有適應學校的學習環境。
對這些小學生來說,他們會因為還沒有適應學校的環境而影響學習效果,造成學習成績不理想。
2,還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學習是需要相應的學習方法支持的。
小學一年級學生剛剛上學,還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因此他們的學習效果比較差,學習效率很低,這就使得他們的學習成績不理想。
3,年齡小,貪玩,沒有用心學習。
對於小學一年級學生來說,年齡比較小,還比較貪玩。
因此,這些小學生還沒有真正用心學習。……因此他們的學習成績就會比較不理想。
以上就是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所在。
明確了原因,解決問題就比較簡單了……家長和老師應該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學校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對於孩子在學習中取得的成績,要多誇獎、多鼓勵,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這樣孩子的學習成績就可以穩步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