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總在紙上寫某某不好
⑴ 孩子寫作業老是讓家長催,如何讓孩子主動完成作業
從小教育,都溝通。
⑵ 為何有的父母喜歡貶低自己的孩子
有些父母為什麼喜歡貶低子女,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貶低孩子的父母可能以為打擊會讓孩子更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知恥而後勇」,孩子可以變得更好。但是很可惜,這是父母的錯覺,貶低只能讓孩子更加自卑。
2,這是父母的投射,父母覺得自己不好,就容易從孩子身上看到那些不好,而自己又沒法接受,就只能通過貶低孩子,以此表示「我不能接受自己」。
在育兒方面,很多父母都會感到自己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感到能力不夠,所犯的很多錯誤都來自於自身的失敗感,對孩子的貶低行為,就反映出其內心的自卑感;他們內心深處覺得自己難以勝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一家庭課題;他們往往害怕孩子會發展出不良的後果,因此心中充滿了恐懼,這時貶低孩子的態度就出現了,通常還會伴隨有大量的批評和指責。
3)很多父母其實是無法跨過自己內心的那一關——超越自卑,才導致對孩子的貶低態度。孩子本不需要輕視和懲罰,他們需要的是鼓勵,只有鼓勵才能給他們面對未來生活的勇氣。
⑶ 孩子寫作文總喜歡用白話
1. 感覺還都是大白話,怎麼快速提高作文能力
寫作能力,本質上是一種書面語言的組織能力,跟口頭語言的原理是差不多的。
我們知道,孩子說話會有沉默期,寫作能力也有沉默期。 沉默期的孩子其實也在不停息的進行學習,但是這種學習可能是一種無意識的學習, 最近心理學界有個熱門詞彙「內隱學習」、「內隱記憶」,就是說的這種現象。
內隱學習對應的是外顯學習,外顯學習我們容易理解,就是師傅教徒弟,你一句我一句這樣。 或者給一道題目,想辦法做出來。
內隱學習是無意識的學習,嬰幼兒學語言是最典型的內隱學習。 其實這種現象古人也意識到了。
古人說「厚積薄發」,還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可以看做內隱學習的一種表達。 就寫作能力而言,這種能力的形成也是很大程度來自內隱學習的。
著名語言學家克拉申曾經就寫作能力做過很嚴謹的調查,他發現,建立在大量的,有興趣基礎上的閱讀(也包括聽讀),對於提升作文能力最有幫助。 首先要保證量,也就是厚積,沒有一定量的積累,是沒法薄發的。
這個積累過程可能就是沉默期的由來。同時要有興趣。
興趣不僅僅是好玩,有趣,更重要的是能保證這種閱讀是可理解性輸入。因為沒有人能對自己不懂的東西感興趣,特別感興趣的東西肯定是自己的能力能夠很好駕馭的。
用興趣這個指標,可以保證孩子自主選擇那些保證他能可理解性輸入的內容。 這比老師或者家長隨便扔給他一本書要強得多。
為了保證可理解性輸入的效果,克拉申又提出了窄讀(narrowreading)的概念。 就是閱讀的題材要相對集中,比如圍繞一個作家來讀,圍繞某個系列讀,這樣就不會遇到很多生詞或者減少因不熟悉背景而造成的理解困難。
很多家長由於缺乏這些教育常識,往往發現孩子作文能力不佳就到社會上尋找作文輔導班來幫助。大多輔導班只追求短期效應,教給孩子一些糊弄老師的方法。
糊弄老師,實際上就是糊弄自己。 正確的做法是,孩子的作文寫不好,不要著急。
相信孩子仍處於沉默期。與此同時,讓孩子加大閱讀量,聽讀量(聽讀就是聽廣播,評書,故事,小說,廣義上也包括看語言類的電視),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興趣。
卡通片雖然也讓孩子感興趣。不過要看是不是有豐富語言與故事的。
如果多是動作與打鬥,對語言能力的提升意義不大。 玩電子游戲,則更多是 *** 孩子的原始能力腦區:如攻擊與防禦,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提升不大。
甚至有種說法,過於沉迷游戲會造成認知能力的下降(也就是智商降低)。 現在孩子寫作文越來越早。
應該說,多練筆不是什麼壞事。起碼可以鞏固現有的成果,也可以幫助家長評價目前孩子所處的水平。
但是,不要以多寫作來代替閱讀。 更不要因為孩子寫作文不好而加大寫作量,這樣做是不會提升作文水平的,只能原地踏步。
寫作練習要適度,輸入量要加大。 而且,孩子寫作的每篇作文都要存檔。
讓孩子形成作品意識,系統意識,創作意識。這種歸檔的方法,甚至列印成冊的做法,能夠幫孩子樹立一種成就感。
因為家長重視他的勞動成果。不僅僅孩子,成人也是如此,比如大家給我投票後,我的寫作積極性明顯提高。
因為感到自己的努力受到了重視。 在國外,寫作文還承載著一些「學術」功能。
比如實驗報告,討論提綱,調查報告,小論文等等。這個過程,其實是在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和素材搜集能力。
有時候,這個搜集材料的過程比作文的結果更加鍛煉人。 我的沉默期比較久,一直到小學四年級開始才寫了一些小日記。
一共堅持了一周,水平還不如現在許多一年級的孩子。但是到了五年級,僅僅一年時間,水平就開始爆發。
到了六年級得了市級作文競賽的一等獎。 這個沉默期里,我一直沒有停止過有興趣的閱讀。
因為是自主閱讀,我都是真讀,真讀就是讀或者收聽那些自己真正能懂的東西,而假讀,有時候是糊弄老師和家長,裝模作樣的讀。我看到一些家長時不時扔給孩子世界文學名著來讀就覺得擔心。
比如《好老師不如好媽媽》這本書中提到,不許孩子讀縮微的世界名著,只能讀那些原版名著。 這種做法很可能是違背可理解性輸入這個原則的。
這種閱讀往往是一種假讀。世界文學名著,因為翻譯的時候是用比較歐化的語言,閱讀起來,語感上就很吃力。
而且文學名著可不是故事書,人物眾多,含義深刻,看《戰爭與和平》這樣的書,光人物關系就能把人搞暈。 所以,閱讀要真讀,要理解閱讀的真諦,要理解閱讀與寫作能力的真正聯系。
要真正做到可理解性輸入。我大量的聽各種廣播節目。
那個時候家裡也沒電視,廣播是很好的夥伴。 然後,閱讀量很大。
少年網路叢書出一本我就買一本,中國歷史故事,中國革命歷史故事,自然地理入門,成語故事,來自西方的故事,少年文藝,兒童文學,以及一些優秀作文選,對這類書愛不釋手。後來對於歷史故事飢渴到要拿來初中教材閱讀。
每個人最終都能學會說話,大多數人都能學會游泳,騎自行車,作文能力實際上不是一種多麼高深的能力。 原則上,只要堅持可理解性輸入,大部分人都能寫好作文,有一個比較好的文筆。
至於中學時寫的說服性文字,如議論文,則需要專門的思維訓練,那就是另外一套學習方法了。
2. 用白話寫一個人的作文
大家好!我叫某某某,是一個性格開朗的小學生。我長著一雙大大的眼睛,像黑寶石一樣晶瑩透亮。
我最喜歡下象棋了。每次和爸爸下棋,雖然我用一些小聰明來瞞天過海,但每次都被爸爸看穿,並把我殺的片甲不留,至今我只贏過爸爸兩次。
俗話說得好: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除了下象棋我還喜歡看書。上個星期六晚上,我想多看會書,媽媽不讓。於是我偷偷鑽到被窩,打開手電筒津津有味地看,看著看著就睡著了,手電筒也忘了關。第二天手電筒的電也耗完了。這可不怪我,誰叫我這么喜歡看書呢!
我還喜歡一些植物,不知什麼時候起,我就成了一個「植物迷」。我經常和樓下的小朋友用植物的刺或者汁液,進行植物大戰,每次都是我贏。
這就是活潑好動的我,是不是很可愛呢!
3. 一位家長的心得:怎樣教孩子寫作文
古人說:文無定法。
寫作真無規律可循嗎?我想從兒子肖鐵身上做一下實驗。 從哪兒入手?興趣。
童年愛迪生孵小雞的興趣,引他步入科學的殿堂,足以給我們以啟示。寫作的興趣從哪兒激起?我覺得與孩子識字同步。
讓他知道正是這些字壘成文章,就像他用積木壘成各種房屋,車輛或動物一樣。 肖鐵6歲入學前,識字還不多,便藉助錄音機。
從動物園玩完回家,我對他說,「你用一兩句話形容一下你印象最深的動物,隨便說,想怎麼說就怎麼說!」這像游戲,他覺得挺好玩,便對著錄音機信口開河。自然,大多是大白話,一般化,但有個別的確實精彩,是非孩子之口莫能言出的。
比如《白熊》:「我知道你為什麼這么白,因為北極的冰雪把你染的。」再如《大象》:「你長長的鼻子,多像公園的滑梯!」…… 我告訴兒子:這就是作文。
他眨眨眼睛,不難嘛!對著錄音機沒完沒了地說。當然,在這之前,我找了幾首有關動物的小詩,比如有一首寫《河馬》:「它的牙這么黃一定是不愛刷牙。」
目的不僅僅是學有目標,主要還是引起他的興趣。他一聽不刷牙便樂起來,因為他也不愛刷牙。
一旦與自己有關,便能打開智力的大門。因此,我不大給他買多如牛毛的作文輔導之類的書。
興趣比刻板的書有用得多。 還是6歲這一年,他識字漸多一些。
我帶他登泰山看日出,對他說:「你寫一寫,太陽怎麼出來的?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他這樣寫道:「日出前我先看到原來是一片紅色。
一會兒露出一點頭,一會兒又露出一點頭,最後太陽使勁地一跳,跳出來一個大火球。」我說:「這就是作文,尤其後一句最好。」
他挺高興,覺得並不那麼難,只要把看到的、想到的,寫出來就行。 我想:就是讓他覺得不難,從一開始便打消寫作文的畏難情緒,而是把寫作文與他日常生活尤其是玩聯系起來,使他感到有興趣,可以寫成作文的事情多得是。
三年級,開始寫作文,老師出了個題目《我喜歡的小動物》,他便不費力,因為平常與小動物玩的趣事太多了,只要寫出來就是了。 第一步,興趣是把鑰匙,引他入門。
當然,僅有興趣並不夠,還要輔以方法。這我下次再講。
〔附〕我喜愛小白兔肖鐵 暑假頭一天,叔叔給我買了兩只小白兔:一隻紅紅眼睛像紅寶石,短短尾巴像小絨球;一隻耳朵老長老長,真好玩極了。 我找了個紙箱,把兔子放進箱里。
不知是冷還是怕,它們總是蜷在一塊兒。我讓媽媽找一些棉花,我找了一張牛皮紙,把它們鋪在箱底。
可它們仍然蜷在一起。我想:它們不是冷,是餓了吧?我趕緊找了些菜葉給它們吃,它們一下子就不蜷在一起了,跑了過來,不一會兒就把菜葉吃光了。
第二天,我打開箱蓋,問它們:「早上好!」它們睜著兩只紅紅的眼睛好像在問我:「有吃的嗎?」真是一對小饞鬼。我把一塊黃瓜給它們吃,開始它們不吃,後來覺得黃瓜挺好吃的,就搶著吃。
我看了挺生氣,就把那隻大白兔擱在別的地方。因為大白兔老是自己吃,不讓小白兔吃。
我等小白兔吃得差不多了,才讓大白兔吃。大白兔知道再搶也沒用了,就安分守己地吃了。
看!它們倆吃得多麼津津有味! 前段時間,為了鼓勵孩子寫作文,開了一個博克。孩子的作文寫得還可以,他自己起了個筆名叫「狂龍」,或許文章好了一點,有的朋友不相信其真實性,於是寫了一篇文章,專門就如何教孩子寫作文總結了些心得。
博克中狂龍的作文,到目前,已經不止一人對文章的真實性提出了疑問。我很高興聽到這些疑問,一來說明朋友們彼此是真誠的;二來也說明狂龍的文章還是有一點點水平的。
為此,今天想就狂龍的文章作些說明,和大家交流一下孩子寫作的成長過程。 一、狂龍的學校 狂龍的運氣不錯,進了一家省級小學讀書。
這家學校在語文教學上有點經驗,他們的學生都是從一年級就開始寫作文了,學生的作文在外參賽獲獎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不單是省級的獎狀,獲得國家級的獎狀也是很平常的。記得當年去他們學校為狂龍報名,我就是被他們公告欄里隨意地張貼出來的成績表吸引了:全國小學生作文比賽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組織獎,每一個項目下面都寫滿了名字。
這是一個很注重教學質量的學校,不浮躁,是狂龍順利成長的重要依託。 二、狂龍的寫作 狂龍的作文在班上算好的一類,但不算最好。
不過,文章倒都是他自己寫的,特別是到了四五年級,很多作文都要求當堂完成,沒有造假的時間。 五年級狂龍的寫作水平有一個較大的飛躍,我想或許和他四年級暑假開始就堅持參加學校的作文班有關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五年級他開始偷偷寫小說,在班上被廣為傳閱。我們知道的時候是收到了老師的投訴,說期末考試大家還在傳看他的小說,怕影響了班裡復習,要他暫時別寫了(班裡還有其他的同學也在寫小說)。
於是,待到寒假,我就減掉了他全部的寒假作業,任由他隨意寫小說,只見他日日伏案奮筆,不時搬出網路全書查找資料,甚至搬出《老子》查找「道可道,非常道」,我看著有趣。據說寫的是武打小說,可惜那小子不讓我看。
狂龍能寫好文章,從他自身角度講,有以下幾點吧:一是他很喜歡寫作,有感覺的題目,能一揮而就,偶爾還能寫幾句有深度的話,漸漸有了自。
⑷ 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
你好,我先說我的結論:孩子學習成績不好那是因為他學習沒有成就感,做的題目越多,錯的題目越多,心理的挫敗感越強,對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趣,覺得學習都是被逼的。
其實,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我們都是一個渴望被認同的個體。老師誇獎學生,學生會很開心,學習更加努力。老闆誇獎員工,員工上班更加賣力。
然而,作為一個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老師的誇獎基本是聽不到的,做作業還遇到一堆不會做的題目,心裡更反感。所以,我們如果想提升孩子的成績,不如從提高他們的「成就感」開始。
如何培養他們的成就感?我們可以設置一批難度較低的題目,其中混雜著一小部分難度高一點點的題目,一份試卷拿到80-90份,這對孩子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幫助的。
另外,可以給孩子報名一些門檻低的興趣班,比如少兒編程,拖拽積木就可以做出編程作品,學習0門檻,學6節課就可以做出植物大戰僵屍這樣的游戲。孩子學會了編程,就會跟其他同學炫耀,這對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來說,都得到大大的滿足。
⑸ 小朋友寫的文字總是奇奇怪怪又十分真實,你認為他們的靈氣是怎麼消退的
大概就是規矩多了,然後被限制住了。時間長了,自然也就忘了當初那些想法了。
孩子們小時候想的往往都是大人無法想像的,但是他們的想法一般是得不到成年人認可的。而且作為父母師長,往往還會因為他們奇奇怪怪的想法而批評他們。
孩子本來就是敏感脆弱的,被批評的次數多了,自然就不敢再表達自己了,慢慢他們也就覺得自己的想法不對,以後想問題之前肯定先想想如果是大人應該怎麼想,或者乾脆不想了,直接問大人該怎麼想。
再發展下去,孩子們哪裡還有什麼靈性,完全就是一個復制的機器。就算是他們有什麼想法,也不敢去表達自己了。
孩子的想像力被扼殺,消失的不光是他們的靈氣,更是他們自我表達的意識。如果可以,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