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琴桿長度為什麼不一樣
① 二胡長度都一樣嗎
你如果問的是二胡那麼都是一樣的
我怕你把高胡 中胡什麼的都當成二胡,因為那麼長的很像!
給你一個資料吧,他有二胡各個位置的長度和大小
琴筒
是二胡的重要部分,這通過弓的推拉運動,擦弦後振動琴皮發音的共鳴體。琴筒的質地和形狀對音量和音質有直接影響。一般用紫檀木或紅木製作。形狀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前八角後圓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後面鑲嵌著一個音窗(一般為雕木花窗),不僅對琴筒起了裝飾作用,而且對發音、傳音和濾音有一定的好處。 琴筒是二胡的共鳴筒,多用紅木、紫檀或烏木製成,也有用花梨木或竹子做的,七十年代並開始使用低發泡(ABS)材料模壓成型。其形狀主要為六方形,長13 厘米,前口直徑(對邊)8.8 厘米。有些地區則製成圓形或八方形。筒腰略細,筒後口敞口或裝置開有各種式樣花孔的音窗。琴筒起擴大和渲染琴弦振動的作用。 琴筒前口蒙皮,叫琴皮,也叫琴膜,它是二胡發聲的重要裝置。普及式二胡為蛇皮,中高檔二胡多為蟒 琴皮皮。蛇皮鱗紋細密,紋路排列規則,並富有韌性,但質地較薄。音質易受氣候、室溫等因素的影響。蟒皮鱗紋粗而平整,色彩對比協調,厚度適宜而有彈性,不易受蟲蛀,發育共鳴較好。蟒皮又以肛門一帶地方的最為理想,這個地方的蟒皮適應性廣、發音渾厚圓潤,並且性能穩定。新買的二胡無論是蛇皮的還是蟒皮的,發音往往空而帶沙,並且把住上下端的音量懸殊較大。這是琴皮振動還不夠協調的緣故,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拉奏後,琴皮的振動才有可能逐漸變為常態。
琴皮
有蟒皮和蛇皮兩種,蟒皮為佳。它是二胡重要的發音體,也是振源的關鍵,對音質和音量有著直接的影響。莽皮的鱗片越大,音色越好。 琴桿琴桿
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軀干。不僅起著上連下接的支撐作用,而且對整體振動發音也有一定的影響。製作琴桿的材料有些檀木、烏木或紅木。一般用紅木較多。紅木價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 是支撐琴弦、供按弦操作的重要支柱,全長81 厘米,直徑約為0.55寸。頂端為琴頭,上部裝有兩個弦軸,下端插入琴筒。琴頭呈彎脖形,也有雕刻成龍頭或其他形狀的。衡量一把二胡的發音純凈與否與琴桿材料的選擇有很大關系,通常把紅木視為上品,烏木的也不錯,其它木材的就要遜色一等了。選擇時除了要仔細辨別琴桿的製作材料外,還要兼顧到質地緊密。木射線細密而均勻,無節、無疤,無明顯裂痕,有一定光亮度等。
琴軸
有上下兩個(又名琴軫),起調整音高的作用,上軸縛膠內弦,下軸縛絞外弦。琴軸有木質軸和機械軸兩種,兩者各有利弊。木質軸調音後穩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時緊時松,給調弦帶來困難。機械軸調弦快而自如,音準也好,但目前製作質量沒有完全過關,時而會出現松動、滑動等現象,容易導致跑弦走音。 琴軸的類型:銅軫和木軫 二胡的定弦音高主要是靠琴軸來調節。琴軸的類型有銅軫和木軫。琴軸就是與琴桿相互垂直那兩個猶如圓錐體的部件,木質,前端細小,有一穿弦小孔,中間漸大,後端最大。軸後段外表刻有若干直條瓣紋,軸須加飾,用多層骨質與木質片粘合。它們與琴筒相對,上面的一個叫內琴軸,拴內弦,朝下的一個叫外琴 琴軸軸,拴外弦。內外琴軸相距約為0.26尺。外琴軸距琴筒一般為1.45尺,這是二胡區別於大胡、中胡、高胡、板胡、京胡等"同族"樂器的顯著標志之一。 傳統的琴軸是一個整體,納外琴軸分別橫插在琴桿上方指定的圓孔內,相應的琴弦直接纏繞在"出口"一端的末梢上。這種琴軸調弦的活動范圍大,並能儲存多餘的琴弦線段,有利於琴弦的充分利用。但這種琴軸對材料的選擇較為考究,多用黃楊木或黃檀木製成,與琴桿的接觸面既要嚴密合縫,又要保持必要的松動,否則不是匿藏著極弦跑音的隱患,就是操作不自然。 六十年代初,二胡開始裝置螺絲弦軸(又稱直行銅軸),外觀上既保持了原來的民族形式,又克服了擰轉費力、容易跑弦和日久損裂琴桿的缺點。如今市上出售的中高檔二胡,其琴軸多為機械螺旋軸。 弓子弓子
是二胡發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桿和弓毛兩部分組成。弓桿是用細實的紫竹製成,粗細要適中。弓桿的軟硬和彈性會直接影響到演奏效果。弓毛以前有用尼龍絲和馬毛的,多用馬尾,且白馬尾為最佳,黑馬尾次之。一般用細實紫竹縛上馬尾,一端裝有活螺絲(弓魚)用來調整弓毛的松緊度。F琴弦:是琴的發音體之一,也是二胡的聲源體之一。其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發音效果。目前琴弦有兩種:一種是金屬弦,具有拉力好,音質好,音準好和靈敏度高等特點,又分鋁質弦和銀質弦兩種,銀質弦最佳;另一種是絲弦,它發出的音比金屬弦柔和細膩,但位力差,音準差而且容易斷弦,且易變音。現在大多採用金屬弦。 弓子由弓桿和弓毛構成,全長76 厘米,弓桿是支撐弓毛的支架,長度2.4尺,用江葦竹(又名幼竹)製作,兩端烘烤出彎來,繫上馬尾,竹子粗的一端在弓的尾部,馬尾夾置於兩弦之間,用以摩擦琴弦發音。 弓毛多為馬尾,也有用尼龍絲仿製的。有些簡易二胡是用尼龍線來代替弓毛,這種音響效果較差。 衡量弓毛能否經久耐磨,主要看弓毛是否排列得整齊平展,長度一致,粗細均勻。好的弓毛要求無斷頭、無纖柔、無蓬亂纏絞等。選擇弓桿要注意長度符合標准,還要兼顧到質地堅實、老化、粗細協調、勻稱、中段不呈弧形,與弓毛相互平行等情況。這樣的弓子彈性適中,操縱順手,易於控制。 有的初學者把京胡的弓子拿來換在二胡上,這是不合適的。京胡弓子一般都較短,在二胡上拉奏沒有迴旋餘地,是不符合二胡演奏需要的。 現在市面上出售的中高檔二胡的弓子多為松緊調節弓,它是在持弓一端裝有機械螺旋裝置,可根據演奏需要把弓毛調節到合適的松緊程度。但不可調得過松過緊,過松使弓子失去了應有的彈性,不易於操作;過緊則發音生硬,缺乏含蓄內在的成份,同時還容易使弓桿變形。 千斤線千斤
又稱千金,對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對音準也有一定的影響。它是用棉線、絲線、有機玻璃、塑料等材料製成。其形式多種多樣,有固定千斤、線繞千斤、金屬千斤等。較常用的是線繞千斤。 琴桿上扣住琴弦的那個裝置叫千金,千金一般是用銅絲或鉛絲製成:"S"形的鉤,再用絲弦或其它線繩套住這鉤的一端並系在琴桿上,也有用絲弦、尼龍線或布條、皮條等直接把琴弦拴在琴桿上的。後面這種形式的千金其音質不夠十分理想,因為內外弦被擠壓得太近,使琴弦的充分很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牽制,不注意還易發生"碰弦"的現象。 千金不可系得太長,也不可系得太短,合適程度要看演奏者指頭的長短和琴桿的粗細。也就是說,指頭長,琴桿細可將千金適當的放鬆一點;指頭短、琴桿粗就酌情系緊一點。一般來說,琴弦距琴桿的寬度掌握到0.7寸左右較為適宜。千金在琴桿上的位置應求得大體固定,不可經常的移上移下。 有些初學者喜歡拉高音,把千金一個勁的往下移。這樣的"高音"音質很差,不但不利於運指的全面訓練,而且有損於正常音高觀念的培養。一般來說,千金應固定在距琴馬1.3尺左右的位置上較為適宜。 琴碼琴碼
是琴弦與琴皮之間振動的媒介體,對發音有重要作用。它採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屬和紙等,常用的有木松節馬、楓木馬。木松節馬木質柔軟,發音圓潤、淳厚,楓木馬軟硬適中,發音柔和、噪音少。J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著裝飾、穩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托還裝有可調底托,用尼龍扣調節,演奏時更為方便。 琴馬雖小,但它卻是聯結琴皮琴弦的樞紐。它的作用是把弦的振動傳導到蟒皮上。因此,琴馬的選料、形狀以及在琴皮上的安放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二胡的音質。 為了求得二胡聲音的改善,發音沙啞的二胡採用紙馬(即用牛皮紙或其它硬紙捲成嚴實的簡狀),聲音就要顯得 柔和一些:發音沉悶的二胡改用竹馬,就可使聲音變得較為響亮,適合演奏活潑輕快的曲調,發音單調的二胡採用金屬彈簧馬,就可使發音變得較有共鳴。 此外,象高粱秸稈、火柴簽、鉛筆(最好將筆芯抽掉)等材料製作的琴馬也能改善一些二胡的音質,但中高檔二胡還是宜用特製的木馬,木馬是用松節木做的,音色淳厚柔美,失真度小。另外還有鋼絲馬,但使用很少。 如果是自己製作琴馬,要注意到它的特有形狀.不宜過長、過短、過高、過矮,因為這樣都不利於琴皮振動的性能發揮。雖說一些發音沙啞的二胡,適當增長琴馬,音質還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音量卻大為削弱了。一般來說,琴馬長約0.4寸,高約0.25寸較為適宜。如果是竹製或木製琴馬,當中最好挖空成拱橋形。
② 中胡與二胡琴碼區別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07
③ 二胡桿長是多少公分
80到82厘米。現在一般都是82厘米,以前的老二胡,短的78厘米。
④ 有誰知道二胡琴筒的尺寸
我們常見的二胡按照琴桿形狀大致可分為彎桿二胡和龍頭桿二胡,彎桿二胡的長度在80.5-81.5cm左右,而龍頭桿的長度在77cm左右,而琴筒部位和琴軸的規格則相對較統一,所以不做解釋。
⑤ 二胡標准尺寸
二胡全長81厘米,直徑約為0.55寸(1.83厘米)。
琴弓全長76~85 厘米,琴筒長其形狀主要為六方形,長13厘米,前口直徑(對邊)8.8厘米。
始於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中國傳統拉弦樂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
產地分類:江西琴(龍韻牌)、北京琴(龍韻牌)、蘇州琴(漢韻牌、虎丘牌)、上海琴
根據琴筒情況分為四類:圓筒二胡、八角二胡、六角二胡、扁筒二胡、雙層底托二胡、前八後圓。
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良宵》、《聽松》、《賽馬》、《葡萄熟了》等。
(5)二胡琴桿長度為什麼不一樣擴展閱讀
二胡起源:
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暘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宋代末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
說明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後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於。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說明在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闡述了胡琴的製作原理。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鑒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並發明了二胡揉弦,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范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
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後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後,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很快,為了大力發掘民間藝人的藝術珍寶,華彥鈞、劉北茂等民間藝人的二胡樂曲經過整理被灌製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藝術如雨後春筍迅猛發展起來。
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先後涌現了張銳、張韶、王乙等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又培養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王國潼等。就如二胡作曲家劉文金的《長城隨想曲》等將二胡的性能超常發揮,並刻意創新,使二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異彩。
⑥ 二胡的精確尺寸是多少圖注
二胡琴筒面與弦軸的距離
⑦ 一般二胡桿多長
一般80厘米左右吧,不同人群(不同用途)使用的二胡琴桿長度不同,比如小孩子玩的就比較短。琴桿是二胡的支柱,不僅起著支撐作用,還對二胡整體振動發聲有一定的影響。其材料多為紅木。
⑧ 一般二胡桿多長
您的意思是下面琴軸中心線到琴筒上面板的距離吧 以前是46到50厘米,現在大多50到51厘米。
⑨ 京二胡的尺寸
京二胡的結構和二胡相似,琴體比京胡大、較二胡小,除琴筒蒙蛇皮外,其它材料與製作方示與二胡相同。京二胡的琴筒蒙蛇皮,這是它與二胡最顯著的區別,也是音色上與京胡諧和的關鍵所在。宜選用色黑鱗大、油潤較厚的蛇皮,皮薄則發音空。琴桿比二胡的短而細,全長64 .5~64 .9厘米。琴頭方形,平頂無飾、稍向後彎曲。琴桿實心,故無復共鳴作用。弦軸木製,雕有直條或斜條裝飾線紋,美觀實用。弓子全長68~70厘米,竹桿粗端在弓的尾部,與京胡的恰恰相反。琴弦使用絲弦或鋼絲弦,所用絲弦比京胡用的絲弦要粗些,絲弦以細密光潤、粗細均勻的為好。京二胡的弦馬和千斤鉤與京胡的完全相同。京二胡的琴筒有講究,一是要圓,二是要厚度一至,三是竹子的絲路要細要密。拿一把演奏二黃的京胡來講,其琴筒的內圓直經一般要在49毫米上下。(大筒就更大點,西皮的大約45-43毫米)這是京胡的其一要素。現在的琴筒都來得順便,舊社會里有的琴筒要經過幾年的復雜的精心制備才完工。有傳說,制琴人首先選好向陽的地點找好竹林,選好竹苗。一候長到自己要求的尺寸就砍下竹子。然後讓其在模型規范下自然風干,用干桐樹葉包裹後,再在下面用桐樹葉煙熏一年以上,再檢查其變型否。然後才能作琴筒用。琴桿要求不是很大,竹子直,圓,經緯密實就行。有條件的能追求到那「十八羅漢」的紫竹桿就更好(一般就500毫米長,465-490毫米也行) 。拉京胡尤為重要的是京胡的「弓」和琴筒的蛇皮。弓的竹枝要直,大小合乎自己便於掌握力度,竹節要盡量修平,長短也要量體裁衣,右手拉開弓盡並留有手腕回送的餘地。不可太短,也不能右手手腕全拉直。二黃的琴弓普遍要長過西皮的。馬尾是弓的靈魂。白馬尾較黑馬尾好。一把琴弓里的馬尾,最好粗細一律。馬尾在琴弓上的就位緊度要一至。這樣拉出的琴聲就不至出音不一,更能利於拉琴人掌握弓的力度。一把好的二胡還是京胡的弓,有時並不比琴便宜,甚至於還有高過琴的價格的。琴筒的蛇皮是整個琴的關鍵所在。蛇皮要求較嚴格。唱京劇就一定要有京胡伴奏,這是不可改變的規程。
中音二胡琴筒較大,琴桿較長。它在花色上有龍頭中胡和彎脖中胡兩種。琴筒多為圓形,也有前口是八方形、後口是圓形的,還有擴音筒中胡。琴筒所蒙振動膜為蟒皮,應選用中鱗、厚薄適合的為宜,反之則會影響發音的靈敏度和音響厚度。琴弦使用絲弦時,外弦用中弦,裡弦用老弦。現在多用鋼絲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