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國家和西方國家不一樣
⑴ 西方國家和我國國家有哪些不同
主要是思想方面的不同,比如中國的飯店裡很吵很嘈雜,中國人自己認為這熱鬧,而西方人則認為這樣對飯店的其他人很不禮貌,當然這種思想差距不僅僅體現在飯店,只是舉個例子。
中國的城市面積都很大,比西方城市大得多,原因是中國市區少,所以把好幾個城市合並成為一個市,共用那麼幾個市區,因此中國的一個市有西方一個省那麼大。比如山東原有110多個市,但由於供給設備太少,就把很多城市都合並起來,現在只有17個市。而且中國城市交通多為方格狀,而西方城市多為環形放射狀。
西方軍人習慣把大檐帽和船形帽歪戴,貝雷帽更是無論怎麼帶都是歪的;更中國軍人審美明顯不一樣,其實現代軍裝本來就是為白人設計的,不太適合黃人。
西方商人重視信譽,而中國商人則會把所有把戲用在信譽上
暫時想到這么多,你可以上網搜「老外辨別中國人的88種方法」
⑵ 東方國家與西方國家有什麼不同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方包括很多國家,這里我想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擁有5000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文化,即使是相隔很進的日本文化也與中國有著不同之處,但作為亞洲這個整體,他們與西方有著很大的區別。這也就是它們的共性。
西方相對於東方文化起步比較晚,但在他們內部之間,比如:南歐和北歐,西歐和東歐,就是英國,德國內部也有著異處,然而體現著本質差異的無疑還是東西方文化間的差異。
龍和鳳在中國,龍是圖騰的形象,在圖騰發展的進一步神聖化之後,形成了龍,鳳等具有多種動物特徵的綜合性圖騰形象,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龍是一種能興雲降雨神異的動物。因而,在我國龍鳳指才能優異的人,龍虎比喻豪傑志士。「龍」在成語中也被廣泛的利用,如、「龍飛鳳舞、藏龍卧虎」等。漢民族素以「龍的傳人」自稱,以「龍的子孫」自豪。我國的傳說中,鳳凰是一種神異的動物,與龍、龜、麒麟合稱四靈。鳳在中國還指優良女子,還有太平昌盛之意,舊時,鳳也為聖德。"鳳毛麟角"指珍貴而不可多得用來比喻有聖德的人。
在西方龍和鳳完全不是這個意思, 在西方,龍是罪惡和邪惡的代表,西方的鳳,是再生復活的意思.在西方傳說神話中,龍是一種巨大的蜥蜴,長著翅膀,身上有鱗,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 ,能夠從嘴中噴火 。到了中世紀,龍演化為罪惡的象徵,要不Diablo(西方的著名電腦游戲)中的魔鬼diablo是個長得很像龍的怪物, 在英語中,龍所引起的聯想與「龍」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聯想完全不同。要是對西方人表示贊美千萬不可用龍鳳等。
中華民族是一個渴望安定祥和的民族,因此,就想像龍、鳳是一種福音。從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長期受宗教的影響,我國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受封建思想的統治。西方人信仰上帝,與上帝作對就是過錯,就是罪惡;而我國人民信仰上天,佛祖,祈求上天能給我們帶來好運,神把龍作為自身的代表降到人間,是至高無上的象徵。
東西思維方式的沖突
在歐洲工作生活了26年,現在是中國駐德國大使的盧秋田老師說一個德國人和一個法國人在臨死以前,你問法國人,你死前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法國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檳酒。又問德國人,你死前有什麼願望?他說如果我還有力氣的話,我想再作一次報告。這就是德國人,喜歡作報告。我想這也許就是思維的不同,這還只是在西方內部,要說到東西方的差異,我想就更大了.
對於思維方式的特點,主要有四點:第一,思維的廣泛性.我曾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 一個美國人給中國人寫信,中國人看美國人的信,一看就發火,因為美國人在信的開頭,將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開門見山,後面才講些客套話。中國人為了保持心理平衡, 把美國人的來信先看後面。而美國人看中國人的信,開始越看越糊塗,不知道對方要說明什麼問題,到信的末尾有幾句才是他要說的問題,前面說的都是客套話等等。 美國人讀中國人的信也是倒過來看。這種不同的寫法反映出不同的思維方式。
第二,民族思維方式形成以後,有相對的穩定性。一個人,不論他是東或西方人,形成一種思維後相對比較穩定。 一個德國人,一個日本人,一個中國人,三個人坐火車從德國的法蘭克福去巴黎,這三個人坐在一個車廂里。突然上來一位客人,因為車廂有4個位子。這位客人拿了一個魚缸端上來,放在空座上,德國人開始問端魚缸的人,撃�芨嫠呶乙幌攏�庥閌鞘裁疵�疲�諫�鎇�嫌Ω萌綰喂槔啵�心男┨匭裕克�竊誑蒲�嫌惺裁匆庖澹繑這上來,放在空座上,德國人開始問端魚缸的人,撃�芨嫠呶乙幌攏�庥閌鞘裁疵�疲�諫�鎇�嫌Ω萌綰喂槔啵�心男┨匭裕克�竊誑蒲�嫌惺裁匆庖澹繑這是德國人向這位客人的發問。日本人聽完德國人的話以後就問,撉胛收饢幌壬��飧鯰鬮頤僑氈灸懿荒芤��咳綣��菸頤僑氈鏡鈉�蚝退�隆⑺�剩�飧鯰隳懿荒萇�ぃ繑問完以後,輪到中國人來問了,撜庵鍾閌嗆焐蘸貿曰故喬逭舾�貿砸壞悖繑這表明三種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特點。在下愚見,這也是不同社會的反映。
第三,思維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的。我們年輕一代的思想變化也正是如此。我們已經與50,60,70年代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第四,思維方式的差異有時感覺得到但很難說清楚,也不容易反饋給對方。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第一,是義利關系問題。一般來說,西方人重利輕義,東方人重義輕利或義利兼顧。東方人的意識就是義字當先,古時的關羽不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義氣英豪.也被當時的人們大加贊賞,我想這也是由於古時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種文化意識.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這種重禮的不可忽視的原因.相對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這也正是現實主義的表現,從侵華戰爭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可以稱為不虛偽,實事求是的作風。當然,這也只是針對東方的絕大多數而言的。在東方比如中國人的生活中,謙讓是一種美德,而西方人對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數時候為了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義。
第二,是整體性和個體性問題。東方人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而西方人則重視個體性。比如中醫和西醫,中醫強調的是整體,西醫不一樣,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它重視整體中的局部。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之間差異還表現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報導中,一為中國人到西方人家吃飯,當主人問今天吃中餐還是西餐時,客人很客氣的說道:「隨便。」「客隨主便。」西方人對這樣的答復難以理解,他們說一聽到撍奼銛這個詞就頭疼,不知道怎麼弄好,不好操作。我們思維方式深處,認為客隨主便是禮貌的表現,是對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這樣看,這就是區別。反過來看看,歐洲人到中國來,你問他今天干什麼,他一定不會說「隨便」,一定會明確表明自己的願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國人往往較少表示個人的願望,當我國代表團出訪時,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團,對方問,各位想喝什麼?如果團長說喝茶,後面幾位可能也都說喝茶。人家奇怪,怎麼一個說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問題。我們中國人總是強調「和為貴」,「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則講究多樣的標立新說。我們在感謝對方接待時往往是這樣幾句話:你們國家很美麗,你們人民很友好,你們接待很周到,等等。他們認為萬里迢迢從東方到西方,難道沒有任何一點不同的感覺,為什麼一律都是這么三句話呢?後來有一個代表團走的時候,除了三句話以後,他說,我現在想提點建議。這幾個人馬上很認真聽,想聽聽代表團離開前的建議。第一條建議是希望你們介紹材料能譯成中文。第二條是你們這個牛肉能不能煮得爛一點,血淋淋的實在受不了。第三點希望你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能有所了解。他們聽了感覺特別好,聽到了不同的意見。他們表示,能做到的我們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們也知道你們喜歡什麼了。
第四,是東西方感情表達方式的差異。在很多問題上中西方的差異是的,我敢打賭西方人看《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定看不懂,這里頭最大的問題就是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從而造成了中國人細膩含蓄的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中國古代的大家閨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無想像,更不必說中國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時的家法等一切束縛主義的思想。
第五,是我們思維方式里經常有意會性。他們是一種直觀性。比如我們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歡用暗示,或者喻古論今。這種含蓄需要你去意會,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這與西方人的直觀性不太一樣。像錢鍾書先生的關於西方與中國文化方面的對比里,更是談到了中國詩的長處,它雖然只有寥寥數十字,但表達比西方的長詩更有意境。但對西方人來說,這又是很深奧且難以理解的東西。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聯接著確切。
這就是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徵。濟慈名句所謂:聽得見的音樂真美,但聽不見的更美。還常常用問句作回答,以問為答,問而不答,讓你對下文有著無限的憧憬和想像。
造成的教育差異
兩種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極其鮮明的對比體現了處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先說西方的教育,從體制到政策實施都近乎完備,一批批的孩子們都十分良好的接受高級的教育,唯一的缺陷是在這種情況下,有部分的學生養成了很多驕奢的習慣,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他們的教育環境比起中國的簡直好之又好,他們的主體是過於培養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質,這也是鄙人比較欣賞的地方。從小時就鍛煉他們自己的生活能力,在國際夏令營中明顯看出他們的孩子比我們的要堅強的多。我想,這也有著一定的環境因素吧。
比而較之,中國的素質教育總也不能盡善盡美,除了環境因素外,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文化的背景太深,很難改變這種傳統。還有,中國的素質教育過分強調應試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了對能力的培養及自我能力的提高,這就在根本上造成了中國學生在國際競賽的水平很高,而生活則遠不及人。在中國有很多學生對教育不滿,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兩種等級。
我想,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並不能說明孰好孰壞,這只是兩種文化及社會制度的產物,他們各有好壞,我們應該互相吸取對方的好的方面,使得教育在不同的土地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
周老師說:「中國是陸上文明,而西方是海上文明。」 這話很有道理。一個是東西方社會發展的道路不一樣,中國長期農業社會和小農經濟造成我們大陸文化的民族心理。這種心理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是強調一種鄉土情誼,一種鄉鄰的情誼。我們不是說,人生有四大喜事嗎?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這在西方國度一定很淡漠,他們如果在國外遇到一個同鄉,不會很激動,而我們的華僑,在外面有很多同鄉會,西方人一般沒有同鄉會。我們經常講本土本鄉,甚至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等等。這些跟我們的長期農業社會都很有關系。還有落葉歸根的思想,這都帶有很濃厚的情,這種情的因素恰恰在西方很淡薄。
另一個是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多民族的國家。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是以儒家為主、兼有諸子百家各學派的文化。這種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強調整體的定性思維方式,這與西方文化強調個體局部的實證思維方式大不一樣。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學體系裡強調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是修身第一位,也就是講究道德文化;西方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分析,就分別形成了側重整體思維或個體思維的差異。
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為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東西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⑶ 一直有個疑問,說我們和西方國家社會制度不同,但到底區別在那裡
最簡單的就是:我國是社會主義制度,西方國家是資本主義制度。
按歷史來說,我國的社會制度不是不像和西方同步,而是中國的歷史、發展限定了我國向資本主義發展,而且中國在制定製度的時候是學習前蘇聯的,那時候有很多蘇聯崇拜者。
⑷ 都是人類,為什麼中西方文明差別那麼大呢
1、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屬於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於愛琴海沿岸,屬於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
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2、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於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盪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4)為什麼我們國家和西方國家不一樣擴展閱讀:
霍夫斯泰特對文化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所謂「文化」,是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
因此,文化不是一種個體特徵,而是具有相同社會經驗、受過相同教育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們,這種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會有差異,是因為他們向來受著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社會和工作,從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維方式。
文化差異即是指因地區異同,各地區人們所特有的文化異同而產生的差異。霍夫斯坦特認為:文化是在一個環境中的人們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種個體特徵,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經驗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
不同的群體、區域或國家的這種程序互有差異。這種文化差異可分為五個維度:權力距離,不確定性避免,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男性度與女性度,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
⑸ 為什麼西方國家的文化和我們不同
推薦答案說的不對。
我來給你解釋,我們本來是東方文化的領導者,東西兩大文化集團對持的主要成員。 可是1949之後,我們採取文革,徹底廢除千年傳承的漢文化,推行蘇維埃無產主義思想。結果發現蘇聯證明了,共產主義只能存在於理想中。於是鄧公帶領我們改革開放,推行資本主義思想私有制。由於經濟過快發展,我們學習到了知識西方拜金、崇權等膚淺的東西,資本主義精髓並未得到推廣。於是乎我們成了社會主義社會,真他媽繞口。 其實我到現在還弄不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現在的中國是道德缺失,信仰危機。 小悅悅事件,模式扒手,老人跌倒無人攙扶等事件。這些都說明了,信仰和道德的缺失,在我們國家中已經顯現出來。我們現在處於一個中不中,西不西,無信仰,無禮儀,無廉恥的國度。
其實文明程度越高,接收外來信仰的程度越久越高。 比如美國有300個民族,來自世界各地,美國也被稱為民族大熔爐。 你在看看日韓、台灣,他們是東方文化的傳承,東西方文化也發生了很好的結合。
⑹ 中國與西方國家有什麼不同
主要是文化方面是二個系統,人文精神有很多價值觀上的區別。國家信仰、制度和法律的不同。
⑺ 中國和西方國家風俗習慣的不同處
中國和西方國家風俗習慣的不同處如下:
1、稱呼和問候
中國人和西方國家的人由於風俗習慣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問候語。
如果你遇到一個外國人而問」Have you had dinner?」他(她)會認為你要邀請他(她)吃飯,再加上一句」Where are you going?」 他(她)會認為你對他(她)的生活如此關心,會感到納悶甚至不快,從不打聽別人的隱私。
2、選擇適當的談論話題
在中國,人們見面時常用「你多大了?」、「結婚了嗎?」、「干什麼的?」、「一個月多少工資?」,來表示關心。在西方國家,這些都是個人的隱私,如果談話以這些話題來開始會造成很多的尷尬。最好選擇天氣和新聞等公眾話題。
3、贊揚和贊賞
中國人對別人的贊美常常表現得過分謙虛,甚至故意「否認」對方的贊譽。如果中國人聽到別人說:「這件衣服非常漂亮,非常適合你」時,馬上就會說:「你過獎了,一點不漂亮,很便宜」等。若西方人聽到別人的贊譽,會感到快活,認同並致謝。
如果以為西方女郎聽到別人說:「You are so beautiful」(你太美了),定會愉快的回答:「Thank you ,It』s so good」。相反,如果公開贊美一位中國女子,則會被認為是輕佻、無禮或者流氓行為。
4、邀請和道別
中國人受別人邀請時,即使很樂意前往,也會半推半就,加以推辭一番,這一舉動常常讓崇高的西方人感到難以琢磨。如一位西方人邀請一位中國人共進晚餐,常會出現下面類似的對話:
Westerner:Will you come to dinner with me?(共進晚餐好嗎?)
Chinese:Mybe I will.(或許吧)
Westerner: Will you come or not.(行不行啊)
Chinese:I Will try my best.(我盡量吧)
如果這位西方人對中國文化一無所知,就會進一步逼問:「Please tell me,yes or not」,(告訴我,到底行不行?),我們了解西方國家的禮儀習慣,就應該明確的答復「Yes,I will」或「Sorry, I can』t」,以免引起不快。
5、隱私和禁止
隱私在西方倍受重視,中國人談話時通常愛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工作、收入、身高、體重等。以表示關心和愛護,而這些話題卻是西方人的禁忌。
再者如到西方人家做客,切忌隨便走動查看,更不許問房價,裝修等情況。甚至想看桌上的報紙,書刊或上衛生間等,都要事先徵得主人的同意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