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己在家做包子皮不好吃
1. 自己包的包子,為什麼包子皮始終沒有外面賣的好吃
首先要先放麵粉(500g麵粉,10g乾酵母,5g泡打粉,少許糖),中間挖出一個洞,然後倒入適量的水,攪拌成面花,然後再揉面。
揉面時間不能長,多揉面被揉死了,再也發不起來了。
醒面這一步很重要,否則蒸出來的饅頭表面不光滑。
醒好面後稍微揉搓一下,再切成饅頭形狀,在一定溫度下發酵,冬天可以用一個取暖器升溫。
等到饅頭明顯變大,好像吹起來一樣,就可以上籠蒸了,時間10分鍾。到時按一下饅頭能恢復原來形狀就好了。
我這個都是家裡做的,與點心店做法不一樣。所以沒有用鹼中和的問題。而且鹼過頭了,蒸好發黃了,沒有任何補救的方法。
我是二級點心師。我個人認為要做面點最好看人家當場做一遍,看網頁基本上失敗的多。好多竅門都在那些師傅的腦子里。
你經常做包子嗎,為何要用老面法,那個家裡操作有些難度的。
參考資料:工作經驗
2. 自己在家做的包子蒸出來皮很硬,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蒸出來的饅頭又軟了點,必須醒兩次,以原來的兩倍大小來蒸,醒好後的饅頭軟了,好吃。將麵粉加1%的酵母、1%的糖、0.5%的無鋁雙效泡打粉,再加60%的水,攪拌均勻至兩倍大。蒸好的包子皮軟,後不硬,水是關鍵。蒸好的包子皮軟的另一個關鍵是二次醒發。最佳溫度30到35度,濕度60%。我是包完了直接上去抽屜里常用的,加熱到水滋邊,有點燙手,現在溫度是35度左右兩邊,醒發10一20分鍾,用手掂在手上,輕點就好了。
一般我們無論是蒸饅頭、蒸包子還是發酵的各種麵食都用溫水,一定不要用熱水去燙面,燙到的是湯面,冷了會發硬,溫水有利於面的發酵。老酵:每次蒸饅頭的時候,饅頭要留一塊面,放進面袋裡,自然晾乾,下次蒸饅頭的時候拿出來,掰成小塊,軟的有水泡,用來發酵,上線和蒸籠也有關系:我們一般用竹籠,不建議用鋁或不銹鋼的。
3. 為什麼外面賣的包子都非常的白,家裡自己蒸的都黑黑的
那是因為外面賣的這些包子在製作的過程當中都是加入了麵粉增白劑,大家都知道麵粉當中是含有一些胡蘿卜素以及葉黃素,本身胡蘿卜素以及葉黃素都是有一些發黃的,但是加入了一些麵粉增白劑以後可以有效的氧化胡蘿卜素,還有葉黃素,所以做出來的包子就特別的白,特別的有賣相。不過我們自己家裡做包子的時候,基本上是不會加入這種麵粉增白劑的,所以自己蒸的包子就會感覺有一些發黃,甚至有一些黑黑的。
另外現在也有很多賣包子的地方包子其實都不是自己做的,而是找的統一的供貨商拿的包子,所以說像這樣子的包子店賣的包子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材料做成的,但是自家做的包子肯定不一樣,一般從皮到餡兒都是自己操作完成的,吃的也很放心。
4. 為什麼我做的包子皮沒外面賣的包子軟
我原來做對包子也是不松軟,沒有外面賣對好吃,後天請教了我媽,她把方法給我說了,做出來的包子好吃多了,也很松軟,問了原因可能是沒有二次醒發的原因,今天我就給大家分享下步驟。
4、這個時候面應該也發酵好了。用手按一下面團,有輕輕的回彈就行。把小蘇打撒到桌上,把面團充分揉,這樣就是讓小蘇打能均勻對揉到面團里。揉好之後放到盆里用保鮮膜蓋上鬆弛一會。
5、把鬆弛好的面團切成劑子,把面劑子按扁,再擀成邊緣略薄,中間厚的面片,包子皮不要擀太薄,太薄了容易露餡,也不會太好看。
6、包好以後放到籠屜里,包子中間一定要留有空隙,蓋上蓋子再次發酵15分鍾,然後開小火蒸5分鍾,再轉為中大火蒸15分鍾,時間到了關火燜3分鍾,時間到了要馬上打開蓋子把包子從蒸鍋中取出,取出來之後都可以趁熱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