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陶淵明種的豆為什麼不好

陶淵明種的豆為什麼不好

發布時間: 2022-09-03 03:36:08

1. 當年陶淵明為什麼不寫

一切真是莫大的誤會啊。

首先,題主親,我們對《桃花源記》的理解,或是陶淵明的「美好境界」的理解,是不是有點差異?

似乎很多人認為《桃花源記》的描述,是出於清高、隱逸這樣的初衷。但我卻覺得它反而是陶淵明心中的俗世嚮往——管你外面發生了什麼,我有我的滋味,我躲在花叢深處過我幸福美滿的小日子,農婦山泉有點田。

而在陶淵明生活的那個年代,如果要找一種花來與「良辰美景」「幸福美滿」相譬喻,是沒有誰能超越桃花的地位的。

是啦。如今大家都容易覺得桃花「風流」「艷俗」「輕佻」,但要知道,在那時候,桃花的形象完全不是這樣的。它象徵的是幸福、美滿、平安、吉祥、長壽。

前面有同學已經提到了《詩經》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除此之外,還有《召南》的「何彼穠矣,有若桃李」,《史記》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驅鬼辟邪,要用桃木符。

壽星手裡拄著的也是桃木杖。

春來繁花滿枝,花落了又有甜美果實。凡世里最好的一輩子,也不過是如此吧。

(順便說一句,桃花被和「紅顏禍水」「風流成性」聯系在一起,是宋朝程朱理學之後才鬧出來的。)

然後,關於菊花,這個因果順序好像也有點不對呢。

並不是因為先有「菊花 = 隱士」這樣的意象,才有「陶淵明歸隱種菊花」,以及「需要找一種花,搭配著寫一個隱居故事」的。
而是因為「陶淵明隱居,與菊花相伴」,後來陶淵明出名了,後世才確立了「菊花 = 隱士」這一概念。

而且這個行為跟《桃花源記》從頭到尾就沒太多關系。

先秦兩漢時期,菊花的形象主要還停留在「時令風物」的層面,幾乎從未與「清高」「隱逸」這樣的意象聯系在一起。不信大可看看當時的文獻,大部分都是「季秋之月,鞠(菊)始黃華」或「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這樣的平鋪直敘。

是到了魏晉之後,才慢慢開始流行菊花。

因為菊花氣味清冽,所以不與群芳同列;生於郊野,所以無拘無束;開於晚秋,花後無果,所以無牽掛於世俗羈絆。

在當時追求「羽化登仙」的文化背景下,名士們相信服食菊花和其他許多丹葯一樣,可以輕身、延年,甚至成仙。

何秋菊之可奇兮,獨華茂乎凝霜,挺葳蕤於蒼春兮,表壯觀乎金商,延蔓蓊鬱,緣坂被崗,縹干綠葉,青柯紅芒,芳實離離,暉藻煌煌,微風扇動,照曜垂光,於是季秋九月,九日數並,置酒華堂,高會娛情,百卉雕瘁,芳菊始榮,紛葩韡曄,或黃或青,乃有毛嬙西施,荊姬秦嬴,研姿妖艷,一顧傾城,擢纖纖之素手,雪皓腕而露形,仰撫雲髻,俯弄芳榮。
——魏 · 鍾會《菊花賦》
歲往月來,忽逢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是月律中無射,言群木百草,無有射地而生,惟芳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
——魏文帝《與鍾繇九日送菊書》
(順便說一句,鍾會就是和姜維共事,據說還參與策劃了嵇康之死的那個名將鍾會;至於魏文帝大家就更熟悉了——你知道曹操有個兒子叫曹丕嗎?)

所以對於當時人來說,菊花和桃花其實存在兩個本質區別——

1. 桃花 = 富有歷史積淀的傳統文化代表;菊花 = 新興文化流行風尚。

2. 桃花 = 幸福美滿的理想生活;菊花 = 了無牽掛的神仙作風。

你說如果是你,要寫一個關於前朝人的、美滿生活的、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社會,你選菊花還是桃花?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讓我們來討論下「陶淵明喜歡菊花」這個命題……

不好意思,其實就目前看來,我真覺得陶淵明先生喜歡菊花並不是他的主動選擇……

而是某種程度上的苦中作樂……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陶潛《歸去來兮辭》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潛《歸園田居》
一個因為看破仕途、心灰意冷而隱居的人,種啥啥不活,一家人肚子都填不飽。你相信他在這種情況下種各種菊花來玩(何況那年頭能種的菊花品種真沒多少)?反正我是不信的。

至於「陶淵明詠菊之詩」,更是個美好的誤會。

陶先生寫菊花的詩,和後來的詩人相比實在不算多。且大部分都只是「提及」菊花而已,並沒有特別用情至深的描述。之所以「廣為流傳」「膾炙人口」,是因為之前從未有過的田園山水之氣;而不是因為「菊」的存在。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其五
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
露凝無游氛,天高肅景澈。
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
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
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凄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和郭主簿》
說穿了,這只是因為在清貧得食不果腹的日子裡,惟有的美好也只剩下菊和酒了。菊成為天地自然精華的折射,酒成為眾人皆醉唯君獨醒的手段。

若是鮮衣怒馬時,陶淵明未必會選擇菊。當然,那樣的陶淵明,也就不是我們會記得的陶淵明了。

與菊花患難與共的日子,雖然別無選擇,但也能讓它流芳千古。這倒真是陶淵明的境界造化。

和《桃花源記》一樣都只是他的精神折射,並沒有什麼非此即彼的執念,菊與桃,無非都是他的某種寄託罷了。

那時候菊花的觀賞資源不要太少。別看曹丕和鍾會用了一堆形容詞,實際上大部分都還是甘菊或野菊,後者也就是南京人口中的「菊花腦」(此處應有摳鼻孔表情)。

我們現在看到五顏六色、華麗豐滿的菊花,大部分都是在唐朝之後才逐漸培育出來的。

2. 為什麼陶淵明詩中是「夕露」而不是朝露那個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詩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夕露"上面有句"帶月",說明詩人是日落而歸,如果用朝露就不能」承上」了

3. 歸園田居其三賞析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裡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作者雖志在田園,但初歸時的勞動效果不大理想,莊稼長得不好,豆苗還沒有草多。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蕪貧瘠,雜草叢生,地廣人稀,難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不善於勞動,一個封建士大夫,剛離官職的縣太爺,既沒有耕作經驗,又沒有耕作能力,種不好莊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對「草盛豆苗稀」的狀況是不甚滿意的,但不文過非,這符合他一貫「任真自得」的性格。蕭統說他為人率直,不矯飾言辭,曾與人飲酒,不論貴賤,若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詩人襟懷坦盪如此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晨興」寫早起;「帶月」寫晚歸,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勞。「理荒穢」,寫他歸耕後墾荒工作的艱難。盡管每天勞動時間很長,從日出到月出,身體很疲憊,然而詩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有「帶月荷鋤歸」的悠閑筆調寫出他勞動後的輕快。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我們好象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崗後,心滿意得地扛著鋤頭,哼著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此時,人與月與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詩人心靈的舒暢,通過藝術的筆觸,凈化為一種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詩歌美,活脫出一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閑自得的形象。「帶月」句可說是神來之筆,它變勞苦為歡快,化睏倦為輕松,具有點染之功。。「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麼可惜的呢?這兩句是進一步寫田園荒蕪,歸耕艱難。以上六句敘寫耕作生活,真切朴實,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 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里的「願」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的意念,並且這二者常常融為一體。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這首五言詩,主要是採用「賦」的手法,通過敘事來表現思想感情,其中沒有景物的描寫、氣氛的烘托,也沒有比興的運用,幾乎全用敘述,只在未尾稍發議論,以點明其主旨。全詩敘寫真實,發自肺腑,所以《後山詩話》說:「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爾。」《藏海詩話》說:「子由敘陶詩,『外枯中膏,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乃是敘意在內者也。」日本學者近藤元粹說這首詩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詩受到中外詩評家的如此贊譽,可見其征服人心的藝術力量。

4. 古代人為什麼做不到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

因為那時的戰爭,使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而官員們卻又捨不得榮華富貴。想要在朝為官捨不得那凡塵的牽絆

5. 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作文中可以做他1他不懂管理 2他不會合理選擇嗎

真佩服樓上兩位,居然能看得出樓主問的是什麼!!!我琢磨來,琢磨去,會不會是劉翔那個小故事是作文的題目,而陶淵明那個是樓主根據題目寫的作文呢?劉翔那個故事和陶淵明的故事有一點相同嗎?樓主審題都審錯了,真悲劇!另外,寫文章不能寫詭異論點啊!特別是考試的時候,平時寫來玩玩還可以,但是歷史上得狀元的都是堂皇大氣,光明正大的文章,極少有詭異論點的文章能得高分。

6. 種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陶淵明啊,看這句詩就知道他不怎麼會種地。

7. 陶淵明在《歸田園居》曾寫到:「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鋤禾歸。」草是影響豆苗生長的

D

8. 《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

注釋
南山:指廬山。
稀:稀少。
興:起床。
荒穢:形容詞作名詞,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晨興理荒穢:早晨起來到田裡清除野草。
狹:狹窄。
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沾:(露水)打濕。
足:值得。
但:只.
願:指嚮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願。
但使願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違:違背。
譯文
南山下有我種的豆地,雜草叢生而豆苗卻稀少。
早晨起來到地里清除雜草,傍晚頂著月色扛著鋤頭回家。
道路狹窄草木叢生,傍晚的露水沾濕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濕了並沒有什麼值得可惜的,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
鑒賞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的結尾二句,是「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所謂「自然」,不僅指鄉村的自然環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淵明看來,為口腹所役,以社會的價值標准作為自己的行動准則,追逐富貴,追逐虛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為。而自耕自食,滿足於儉朴的生活,舍棄人與人之間的競逐與斗爭,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這種認識在社會學中應作如何評價,終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種思想。當然,陶淵明作為一個貴族的後代,一個很少經歷真正的苦難生活的磨礪的士大夫,要完全憑借自己的體力養活一家人,實際是難以做到的;而且事實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僕和帶有人身依附性質的「門生」為他種田。但他確實也在努力實踐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特殊認識,經常參加一些農業勞動,並在
歌中歌頌這種勞動的愉悅和美感。讀者應當注意到:不能把陶淵明的「躬耕」與普通農民的種地等量齊觀,因為這並不是他維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經濟手段;也不能把陶淵明對勞動的感受與普通農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為這種感受中包含了相當深沉的對於人生與社會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現在一小部分優秀的知識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類的表述,讀者可以在托爾斯泰的著名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說中的列文,在某種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親身參加農業勞動,而從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來批判貴族社會的虛偽、空洞、無聊。
所以,這首詩看起來極為平易淺顯,好像只是一個日常生活的片斷,其實卻有不少需要深入體會的內涵。
首先,這詩中不易察覺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漢代楊惲(司馬遷外孫)的一首歌辭:
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
此詩原是楊惲得罪免官後發泄牢騷之作。據《漢書》顏師古注引張晏說,南山為「人君之象」,蕪穢不治「言朝廷之荒亂」,豆實零落在野,「喻己見放棄」。此說大體不錯。
將陶詩與楊詩比照,相似之處是顯而易見的。「種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蕪穢不治」;「晨起理荒穢」,也是針對「蕪穢不治」這一句而寫的。考慮到陶淵明對古代典籍的熟悉,這種明顯的相似,可以斷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麼,陶淵明暗用楊詩,用意又何在?首先,這種化用,已經把楊詩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詩里了。對於熟悉《漢書》的人來說,馬上會聯想到「朝廷之荒亂」、賢者無所用這樣的喻意。
但是,這詩又並不是單純地脫化前人之作,詩中所寫種豆鋤草,都是作者實際生活中的事情。陶淵明既移植了楊詩的某種涵意,表達他對現實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親身種豆南山的舉動,針對楊詩「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在污濁混亂的社會中,潔身自好,躬耕田園,才是一種可取的選擇。楊詩結尾說:「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在一定前提下,這也是陶淵明所贊成的。但他通過自己的詩又表明:勞作生活中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樂趣。忙時種植收獲,閑來杯酒自娛,縱身大化,忘情世外,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樂」。
解析了此詩運用典故的內涵,便可以對詩本身作進一步的分析。
種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說這是因為陶淵明初歸田園,不熟悉農務。其實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種的,他只是參與部分勞動,這話說得沒有意思。組詩第一首《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有「開荒南野際」之句,可以證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開墾的。所以不適合種其它莊稼,只好種上容易生長的豆類。這道理種過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慮運用典故的因素,這兩句就像一個老農的閑談,起得平淡,給人以親切感。
草盛就得鋤,所以一早就下地了。這是紀實。但「理荒穢」三字,用得比較重,似乎別有用心。楊惲詩中「蕪穢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亂。那麼,在陶淵明看來,社會的混亂,是由什麼引起的呢?那是因為許多人脫離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爭奪利益,不能自拔。於是天下戰亂紛起,流血無盡。「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這詩表明陶淵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個人都應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穢」,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糾治整個社會的「蕪穢」之深意。
「帶(戴)月荷鋤歸」,說明整整幹了一天。陶淵明畢竟不是真正的農民,既有僮僕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麼緊張勞累,這一天也夠受的。但他的心情卻很愉快。因為沒有好心情,寫不出這樣美的詩句。月光灑遍田野,扛著鋤頭,沿著田間小路往家走,這是多麼漂亮的畫面!另一首詩中,陶淵明對田間勞動說過這樣的話:「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身體雖然疲勞,卻避免了許多患害。這不但包括兵凶戰厄,也包括人群間的爾詐我虞。在勞作中生命顯得切實、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為是新開墾的土地,道路狹隘,草木卻長得高。天時已晚,草葉上凝結了點點露珠,沾濕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這么一件小事提出來,強調一句,好像沒有什麼必要。衣服濕了,確確實實是沒有什麼可惜的,陶淵明這么一個豁達的人,按理不應該去說它。但「衣沾」並不只是說衣服被打濕而已,而是一個象徵。從前做官,雖然不舒服,總有一份俸祿,可以養家活口,沽酒買醉。辭官隱居,生活自然艱難得多,田間勞動,又不是他這么一個讀書人所能輕易勝任的,而且這種境況還將持續下去。高蹈避世,說起來容易,沒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淵明自己,也是內心中「貧富長交戰」的。只是詩人不願說得太遠、太露,以致破壞整首詩的氣氛,只就眼前小事,輕輕點上一筆。
「但使願無違」是全詩的歸結和主旨。「願」,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堅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誠的態度、自然的方式,完成這一短暫的生命。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艱難,與此相比,都變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確做到了「願無違」,也是頗值得自我欣賞的。
用淺易的文字,平緩的語調,表現深刻的思想,是陶淵明的特長。即使讀者並不知道詩中運用了什麼典故,單是詩中的情調、氣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傳送到讀者的內心深處。
詩人躬耕田畝,把勞動寫得富有詩意。「種豆南山下」,多麼平淡的口語;「帶月荷鋤歸」,多麼美的畫面。語言平淡而意境醇美,這就是陶詩的獨特風格。

9. 草盛豆苗稀。這說明了什麼陶淵明創作這首詩的初衷是什麼這說明了什麼

「草盛豆苗稀」說明莊稼的長勢並不是很好,而主人也沒有刻意經營,沒有認真除草,表明作者並不是為了生計耕種;側面表現出他的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反映出他不追求所謂「正道」而追求自然的無拘無束。

10. 《歸園田居》中為什麼「晨興理荒穢」還「草盛豆苗稀」呢




居(其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裡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麼可惜的呢?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里的「願」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熱點內容
為什麼一吃鹹的東西就頭疼偏頭痛 發布:2025-07-16 23:09:49 瀏覽:569
淘寶旗艦店為什麼假貨這么多 發布:2025-07-16 23:00:36 瀏覽:831
發酵粉發的面為什麼蒸不好 發布:2025-07-16 22:59:24 瀏覽:451
手機為什麼不裝x射線 發布:2025-07-16 22:53:39 瀏覽:172
為什麼印度女人耳環那麼大 發布:2025-07-16 22:53:34 瀏覽:956
為什麼撞牆眼睛會冒白光 發布:2025-07-16 22:52:34 瀏覽:595
雷軍為什麼要費力將小米沖擊高端 發布:2025-07-16 22:36:35 瀏覽:885
小米為什麼沒有淘寶有貨 發布:2025-07-16 22:31:01 瀏覽:863
放小放進眼睛為什麼媽媽 發布:2025-07-16 22:28:39 瀏覽:980
為什麼吃炸的東西嘴裡會起泡 發布:2025-07-16 22:27:21 瀏覽: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