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稻子為什麼便宜
❶ 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大莫古鎮建特色小鎮佔用基本農田多功能田(可種植水稻!蔬菜!油菜!等)如何補償
國家佔用徵收土地:基本農田和普通農田的2018年補償標准如下:2018年10月19日,雲南省發布「關於印發雲南省示範特色小鎮評選辦法(試行)的通知」,在考評內容項目中不觸碰生態紅線,1不佔用永久基本農田,2不通過政府違規舉債,3不搞變相房地產開發。
基本農田:水田:9.9萬每畝、旱地、6萬每畝
普通農田:水田:9萬每畝、旱地:5.4萬每畝、(注補償標准:每兩年漲一次)
大莫古鎮徵收(基本農田水田)補償標准:每畝4萬零點!(從古到今都是種植水稻國家重點保護的基本農田,大莫古村!德格村!小莫古村的水稻主產區!)
特色小鎮佔用土地的位置:小新公路小莫古到到大莫古大橋段路的左邊,小莫古村到德格村路的右邊,3平方公里!交通便利!
土地屬性:基本農田:水田(農田旁邊有條常年累月不幹的小溪)灌溉和泄洪功能發達!
田的功能可種植:水稻、大蒜、大麥.小麥.油菜、豌豆、蔬菜、牧草.水果:西瓜…(因為它不是荒山或旱地)
田的功能=田的年平均產值=田的實際價值=老百姓命(不能把租金算成田的實際價值)田的價值不=租金
田的狀況:租外地老闆種蔬菜
徵收費用和田的實際價值不能畫等號!和中央貫徹的徵收土地後讓老百姓的生活比沒徵收之前更上一層樓背道相馳!(斷了少部分老百姓幾代的口糧,為全鎮人民謀福利!還用荒山價格徵收老百姓的好田)
大理賓川縣雞足山禪修小鎮佔用徵收土地旱地每畝8萬,地上附著物另算!貧富差距真的這么大嗎?
曲靖財政收入在省里的排名不差吧?陸良財政收入更是在全省縣城排名前15名!其中還有幾個直轄市在陸良前面!
❷ 山西種稻子嗎
在山西?可以啊,不過一年一季,和南方一年3季比起來是不是不合算啊如果土地便宜話可以,這糧食越來越少了條件的話就是大棚,容器,有機肥,水
❸ 雲南稻穀播種收獲時間
根據生態環境、生產水平和耕作制度,雲南優質稻劃分為3個區。
1.滇南熱帶秈稻軟米集中發展區。從南部邊緣的低海拔河谷熱區呈樹枝狀伸入內地,有元江、景洪、勐臘、孟連、金平、屏邊、紅河、元陽、綠春、江城、隴川、勐海等縣,活動積溫7000-7500℃。年平均氣溫21℃以上,最冷月平均溫度大於15℃,包括東部海拔低於400米,西部海拔低於700米的秈稻區。
2.滇南、滇西北亞熱帶秈軟米重點開發區。包括紅河、文山州南部,普洱市、臨滄南部、西雙版納和德宏州的富寧,勐海、盈江、隴川、瀾滄、孟連、滄源、開遠、彌勒、文山、硯山、廣南、潞西、景東、雙江、新平、西盟和金沙江流域的巧家、元謀、永勝、華坪、瀘水、賓川等縣市,活動積溫在6000~7500℃,年平均氣溫17~19℃,最冷月平均氣溫10~13℃。該區為東部低於海拔1100米,西部低於海拔1400米的秈粳交錯區。
3.滇中、滇中北亞熱帶粳型優質米開發區。包括文山州東部,楚雄州、大理州、玉溪市和曲靖市南部,紅河州北部,臨滄北部,保山、昭通地區北部及怒江州等部分河谷地區,活動積溫5000~6500℃,年平均氣溫16~18℃,最冷月平均氣溫8~12℃。該區為東部海拔1100~1400米,西部海拔1400~1800米的粳稻區。。
❹ 養雞喂玉米和稻穀,哪個比較好一點
養雞喂玉米和稻穀,哪個比較好一點?我們都知道,有很多方法可以在農村地區養雞,其中一些是在荒野上建造的,有些在該領域建造一個養雞場,開始統一農業。但現在人們關注健康,人們的生活水平,人們在手中有錢,正在追求健康的綠色食品。那麼,在農村雞肉,是好還是米飯?首先,我們必須在北部北部的北部地區知道很多,而且更多種植玉米,所以它絕對比玉米更多。在南方喂米飯也不足以。眾所周知,現在農村養雞的方法有很多種。有的在黃山養雞,有的在田裡建養雞場,開始統一養殖。但是現在人們對健康的重視,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❺ 雲南曲靖主要種植作物
富源是玉米,洋芋,烤煙種的最多,會澤有很多雪蓮果,烤煙(小熊貓),洋芋,玉米,辣椒等等,很多很多;羅平,油菜花人人都知道,玉米,烤煙很多。。。大概每個縣都有很多農作物,還有陸良好多好多數不清啊。曲靖是個寶地,謝謝
❻ 有人說種植稻子是賺不了錢的,這是為什麼呢
普通人種一畝水稻能掙多少錢?真的很難說。在中國東北,如果你種30年的承包土地,畝的利潤應該是700-900元/畝。如果是轉讓他人的土地種植,畝的收入可能只有300元左右。水稻種植是一項高投入的農業產業,需要大量的機械力、大量的勞動力、大量的化肥、大量的病蟲害防治等,這些都導致了水稻種植成本的高昂。
防治水稻病蟲草害是保證水稻穩產的重要保證。莖葉處理基本需要1-2次,病蟲害防治從移栽末期到秋收期至少需要3-4次操作,特殊年份甚至需要5-6次操作,病害防治,特別是稻瘟病和紋枯病的防治,一般操作次數為2-3次。一般來說,劑量需要接近10次左右的手術時間。每次用葯的成本基本上都是10元左右/,哪一種是選擇比較便宜的國產葯,再加上人工和機械的操作成本?投入葯品的價格也在100元/畝以上。
❼ 曲靖市那個地方稻子最多
我們家
❽ 為什麼那麼多人把騰沖稱作中國人的心靈故鄉
在昆明長水機場候機的時候,朋友曬出了他國慶假期在香港購買的iPhone7和電腦。他說科技的力量讓人血脈噴張。
我說:「還有一種力量也可以讓人血脈噴張。」
他問:「是什麼?」
我笑了笑,沒回答。從昆明到騰沖的飛機開始登機了。
騰沖是很多人的夢想之地,也包括我。在昆明上大學的幾年,陸續行走過曲靖、玉溪、麗江等地,那時候對於騰沖,只能是嚮往。這個西南邊陲小城實在是過於遙遠,抵達它需要跨越千山萬水。從前車馬勞頓,就算到了雲南,依然要翻越三座大山——雲嶺、怒山、高黎貢山,橫渡三條大江——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但現在騰沖有了駝峰機場,一切都不同了。白色巨鳥一展翅,轉眼就是千里。
短短一小時,我就從昆明空中大挪移到了騰沖。這座古西南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非常安靜,街頭車少,人也少,迎面吹來的十月的秋風里充滿田野的氣息。在騰沖的第一餐,是一碗配料豐盛酸爽無邊的火燒肉米線,看起來沒什麼特別,卻在第一口就驚艷了我的味蕾,讓人慾罷不能。就像眼前這座極邊小城一樣。
自西漢以來,騰沖就成了工商雲集的地方和重要的通商口岸。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歷代都派重兵駐守,明代還建造了石頭城。幾百年來,商人們在這里停留匯聚,往來翻越高黎貢山,漫漫馬鈴聲將雲南的絲、茶、煙、酒,通過絲綢之路,拿去換回緬甸的棉花、玉器、寶石。馬背駝出了騰沖的興盛、繁榮,也駝出匯聚著中原文化、外來宗教文化、異域文化形成的獨具特色的「騰越文化」。
獨特的騰越文明聯合著騰沖的山水,滋養了無數人,比如哲學家艾思奇。艾思奇的故鄉就在和順古鎮。這個古名「陽溫墩」的小鎮距騰沖縣城4公里,是古代川、滇、緬、印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和順魅力古鎮之首的頭銜,算得上實至名歸,這里沉澱著600多年的歷史文化,其封閉、傳統、安定的環境,完整地保留了中國明清漢文化的特色。灰牆黛瓦的傳統民居盡得徽派建築神韻,堂屋裡供奉著祖宗牌位和神靈,透著規矩和威嚴。
今天的和順生活依然恬靜。老樹伴著老房子,一泓碧水繞村而過,三三兩兩的村民在溪邊洗菜洗衣。站在和順圖書館門口的石階上,我忽然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片文章,這里被稱作中國人的心靈故鄉。
火山公園、柱狀節理、櫻花谷、濕地公園、銀杏村……上天垂愛騰沖,給了她得天獨厚的地貌和風光。
和美景一樣觸動人心的,還有那些為人們所熟知又漸漸遺忘的傳統手工藝。在行程中它們直抵人心的地以一種獨特的美感凸顯了出來。
騰沖固東鎮的滎陽村,是滇西著名的油紙傘產地,鼎盛時期幾乎家家都做傘。不過現在村裡,還在做傘的只有四五戶人家,包括年紀最大、最有影響力的一位手工藝人鄭映海。我們前往探訪的時候,老人正坐在一副巨大的油紙傘旁邊,安靜地在傘檐上畫著圖案。
鄭老師今年90歲,帶著軍綠色雷鋒帽,駕著黑框眼鏡,耳朵不太靈,眼神卻依然矍鑠。他從8歲時開始幫助家人製作油紙傘,走過悠長歲月,如今依然堅守著這一份傳統而古老的技藝。
地道的滎陽油紙傘需要經過七十二道繁復的工序,削傘骨、繞邊線、裱紙、上柿子水、收傘、曬傘、繪畫……這一道道的工序,老人家重復了80年。他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油紙傘。
閑聊中老人的三兒子鄭加蔣說,「你們都說不能讓這份手藝失傳,我們也要過日子。現在做傘賺不到什麼錢。如果只靠在家做傘,一家人都要餓肚子了。」
我擠出一個笑,不知如何作答。油紙傘是生活的藝術,生活卻需要柴米油鹽。歷史轟隆隆地向前,油紙傘作為生活用具的角色已悄然隱退,曾經運銷滇西各地和緬甸的寵兒,如今只適合用來觀賞收藏。
老人的兒媳介紹說,一把油紙傘保管得好,可以用上十多年。只是,十年、二十年後呢,滎陽村油紙傘又該何去何從?我們離開的時候,鄭映海老人還在安靜的畫著他的傘,紅的花,綠的葉,一筆一劃,指法堅定,目光虔誠。
在傳統工藝的香火傳承上,滎陽村的另一位手工藝人劉永周老師傅,則幸運許多。作為皮影家族的第四代傳人,劉師傅多藝傍身,不僅精於舞台的表演,還精於製作並改良各種類型的皮影人物,在繪畫、書法上也是一把好手,傳統皮影在他手裡煥發了新的生機。
離開固東鎮的路上,駕駛員許師傅一路和我們說著有關騰沖的種種傳奇。窗外,藍的天,白的雲,和海浪一樣又白又柔軟的雲團,步步相隨。田野上,趕著牛群牧歸的老漢,如同從歷史中走來。我忽然想起登機時還沒有回復朋友的那句話。與科技一樣讓人血脈噴張的,還有起始於土地田間的智慧。
在界頭鎮的新莊村龍上寨,騰沖先民的大智慧仍在以手工造紙的方式延續,人與自然通過古法造紙保持著最樸素的聯系。
進入新莊村口,遠遠地看到,高黎貢山高聳入雲,被大片的雲團包圍。水稻剛剛收割,裸露的田地和秋玉米的黃綠色向著無邊的田野暈染開去。
龍上寨,一位四十來歲的大姐正從家裡出來,准備外出。她穿著一件深紅色外套,背著一個手動式噴霧器,看到我們,停下了腳步。黧黑的臉面,帶著田野的陽光和風霜,草帽下露出的額頭,罩著紫暈,那是亞熱帶炎陽長期照射留下的痕跡。同行中跟她相熟的人問:「幹嘛去?」大姐臉上透著平靜:「種油菜。」
騰沖是雲南的糧倉,界頭是騰沖的糧倉。稻子收割完,村民開始忙著種植油菜。再過兩三個月,村裡的油菜花就會開成一片金黃的海,那時候,這里就真的美成了高山下的伊甸園。
在這片伊甸園里,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以一種並不突兀的姿態起於村頭,融入田野。幾年來,經歷了日曬、風雨的沖刷,博物館的木質牆體已然褪色。正如設計師華黎說的,自然材料看似缺陷的地方也正是它的美德所在——本質得以呈現。就如手工紙,看似粗糙,但其質感肌理告訴你造紙的原料、方式等線索。
我們去得不是時候,多數村民忙於農活,疏於抄紙,以至未能有機會目睹一張手工紙的練成。幸而在博物館里,可以了解從漚泡、蒸料、打漿、抄紙到榨紙、背紙、揭紙等詳細的古法造紙流程,這也是傳承至今的蔡倫造紙術。
新莊村手工造紙具體始於何時,並沒有準確的時間記載。有一種說法是,村裡龍姓始祖明代從湖南來滇戍邊時帶來造紙術,代代傳承至今。古老的技術在現代的生活中變得如此親近,那些泛著毛邊的手工紙,可以清晰地看到構皮的肌理和手作的自然痕跡。從這里出去的手工紙,一部分被書畫愛好者購買用來寫字作畫,其他大多被用作茶葉包裝。滎陽村製作油紙傘用的紙也都來自這里。
龍上寨50多戶人家,現今僅有十三四戶在做手抄紙,更只有一家是主業做紙,其他的,只有在忙完地里的活計,才會偶爾抄起家裡的抄紙簾。生活本該有一本柔軟的模樣,可是生存把人逼得乖戾,有什麼辦法呢。
十月的騰沖,雨季已過。傍晚的陽光透過雲層,留下最後一抹余暉。我目送漸漸西沉的夕陽,心裡有頗多感念,無論跌宕起伏的一生,還是默默無聞的一生,我們每個人終究會像這夕陽一樣慢慢地歸於沉寂。
然而那些曾被陽光照射過的手工藝呢?是會跟著一起歸於沉寂,還是會煥發新的生命?多年以後,滇騰古紙、騰沖皮影、騰沖油紙傘、藤編……這些曾讓歲月變得閃亮的藝術瑰寶,會不會終將變成一個個歷史名詞?我不知道。(完)
(來源:網路)
❾ 農村家庭幾千斤稻子都發霉了,怎麼處理呢老人家捨不得仍,堅持自己吃。怎麼辦怎麼辦真心急啊。
絕不能再吃了,因為稻穀發霉後,大米就變質了,吃多了嚴重危害健康。勸慰老人,給他們講清科學的道理,這樣的稻穀只能作為肥料上地了。以後家庭儲存糧食,一定要用科學的手段和裝置。
❿ 曲靖的西河公園作文
西河不長,西河美;西河不寬,西河棒。
在我的記憶中,西河水永遠從容地流淌著,彷彿是一位天生的歌唱家在日夜不息地唱著新歌,那麼歡快,那麼明亮。河邊蘆葦成群,一片又一片連接成塊,直連到那遙遠的天邊,與天相接。陽光一照,美麗的蘆葦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中,是多麼的詩情畫意,多麼的嫵媚多姿。
春來了。河邊的柳樹披上新裝,小河也換上新容顏。於是,西河水又唱著那支古老而深情的歌朝前奔去,去澆灌土地,澆開鮮花,澆綠祖國大好河山。
夏到了。酷熱一天天逼近,小河熱鬧起來了。聽,那邊傳來大娘們的捶衣聲,節奏多麼明快,笑聲多麼歡騰;瞧,飲馬的大叔來了,幫馬痛痛快快地沖個澡。偶爾,牛兒也耐不住酷熱,跳到河裡歡快地游起來,和他們比賽呢。
秋天到了。西河水的歌聲低沉起來了,是呀,澆黃了稻子,澆開了花,澆綠了樹,澆開了笑臉,自己也該歇歇了,你不見,岸邊枯黃了蘆葦也在勸它休息片刻嗎?可西河水依然載著葉兒船,一路歡歌流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