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虛實夾雜濕熱治不好
❶ 我父親的濕熱為什麼醫不好
兩個可能,一是的確是濕熱,但治法一直不合理(應該是汗法),而且由於糖尿病的影響一直無法根治(這類病人免疫力下降,常有頑固性感染)。
二是不是濕熱,而是陽虛引起的假熱,這樣的話必須清補並用才會有效。尤其存在糖尿病,不能忽略這個可能。
憑你提供的信息我無法明確判斷是哪個情況。
❷ 脾胃濕熱怎麼治吃葯吃了好多中葯也沒效果
脾胃濕熱多是由感染濕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釀成濕熱,積郁脾胃所致。對本症的治療應本著清熱不利濕,利濕不助熱的原則。應用三仁湯,常加冬瓜皮、茵陳,使濕祛熱清,脾胃安和。
❸ 三焦虛實論治
三焦虛實論治
三焦治法 三焦既為元氣、水液的通道,亦為相火的通道,火水並行其中。若三焦阻滯,則會水停、火郁相繼或相加而為病,病機虛實夾雜。就其治法而言,三焦郁阻則應「去其阻遏,展布氣機」,展布氣機可以透邪轉氣,疏*通氣機可以去其阻遏。不管是傷寒、溫病抑或濕熱、痰熱都是在條暢氣機以透邪,給邪以出路的基礎上治*療的。
三焦實證論治 少陽三焦阻遏以實邪郁滯為主時採用溫膽湯治*療。溫膽湯清膽和胃,但所治病位不僅僅局限於膽胃,而是少陽,是痰熱郁結少陽的代表方。溫膽湯中竹茹為植物竹莖稈的乾燥中間層,質地清輕上浮,味甘而微寒,《本草備要》言其「治上焦煩熱,皮入肺,主上焦」;枳實形小卻質重,性善下達以利氣,破堅積,瀉下焦之熱,行下焦之氣;茯苓以平滲中焦清氣;半夏辛溫以盪滌痰濁,消胸中痞,膈上痰,燥以去濕,辛以通氣;陳皮橫行散結,直行下降,以順氣、消痰、去郁之用;甘草以調和兼利血氣;姜棗以顧護脾胃,促*進氣血之生化。諸葯相合使痰飲內化,氣機調達,三焦通暢。
若寒邪阻滯於少陽三焦,則可用小柴胡湯升發少陽之氣,宣暢三焦,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三焦暢達則陰陽和合,邪隨汗而出病癒。
三焦虛證論治 若少陽偏虛,則又有偏陰偏陽之不同。當少陽偏陽虛時可採用烏梅丸,桂枝、細辛、蜀椒、乾薑、附子以溫煦肝陽,佐助肝之升發,黃連、黃柏以清陽郁之化熱,人參以補氣,當歸以補肝體,烏梅以斂肝氣,寒熱並進,攻補兼用。
若少陽偏陰虛時,可以選用連梅湯以滋補肝陰。方中黃連清瀉上焦之熱,阿膠、生地以滋腎陰,虛則補其母,補母以生子,麥冬養肺陰以滋水之上源充肝之水源,烏梅與黃連相伍,共奏酸苦瀉熱之功,而與生地、麥冬相配則有酸甘化陰之效。
三焦虛實夾雜論治 若病機虛實夾雜,則可採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以條達氣機,調和陰陽,清熱養津。方中柴胡以去心腹腸胃中結氣,推陳致新,黃芩以解煩熱,天花粉之潤與牡蠣之斂相合以生津散結,乾薑之辛溫以溫中散結,桂枝甘草治氣機沖逆兼調和內外。
三焦病因、病機並非局限於上,其癥候錯綜復雜,難以捉摸,但亦逃不出陰陽虛實的范圍。我們臨床時則應以「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為治*療原則,拒絕定式思維,靈活採用辨證論治,同病異治的治*療大法,力求見*效於臨床。
❹ 虛實夾雜如何治療
這情況一般來說不能兼顧,要先清熱祛濕、調理機體,正常了再調補。
❺ 濕熱怎麼那麼難治療好,有一個月多了.!
濕熱再嚴重些就是濕邪了,濕氣太多就會筋脈於堵,整天感覺累,哪怕睡再久也是蒙沉沉的。建議你去找個刮痧老店,讓他給你刮透,身體素質好的話就刮完之後再拔火罐,身上於印消了再去刮一次,先不要忙著吃中葯調理,感覺舒服了以後再找醫生開方子。我比你還嚴重的。
❻ 脾胃濕熱反復難治癒,根本原因在於脾虛嗎有忌口
你好!是根源是脾虛,治療以補脾健脾兼祛濕熱。還要心情平和。
❼ 脾虛濕熱是什麼引起的
可以導致脾虛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外感,可以是內傷。
外感:風、寒、濕等實邪直中臟腑,例如晚上睡覺沒蓋好被子,肚子著涼以後會出現腹瀉等症狀;內傷:過食肥甘厚膩,七情內傷等,例如吃撐以後會覺得氣不順,心情不好的時候不想進食等。
但總的來說,虛證是不會短時間形成的,大多是長期累積的過程。所以及時調節為重要,腸胃寶茶長期調理健脾益胃。
①脾主運化,脾虛則濕邪停聚體內,可以導致氣機不暢,若濕熱互結或痰濕互結,則會表現出虛實夾雜之象。②脾處中焦,脾虛則中氣不行,表現為免疫力下降。③臟腑功能是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肝鬱可致脾虛,脾虛亦可導致肝旺;脾為先天,腎為後天,先天後天密不可分,脾虛可致脾腎兩虛...
❽ 母親得了濕疹,很多年都不得根治,大家有沒有好的建議阿
濕疹為常見皮膚病。它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古人稱之為「浸淫瘡」、「旋耳瘡」、「綉球風」、「奶癬」等,其症狀均為濕疹表現。中醫認為本病主要與濕邪有關,濕可蘊熱,發為濕熱之證,久之濕則傷脾,熱則傷陰血,而致虛實夾雜之證。急性濕疹多見濕熱之證,慢性濕疹多為虛實夾雜之證。治療應內服葯和外用葯同用。患濕疹病人可常食用有祛濕或清熱祛濕的食品,如苡米和冬瓜煮湯食用,或飲用青瓜、絲瓜湯亦有輔助治療作用。本病中醫治療效果較好,濕疹表現以紅斑、水泡、滲出、糜爛、瘙癢、丘疹為特點。由於濕邪存在,故反復發作。
(1)濕熱證:多見於急性濕疹。表現為皮膚發紅,出現丘疹,或小米粒狀紅疹,頂端起水泡,癢,抓破後流水,浸淫成片,可結痂,伴口乾少飲,小便色黃,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治宜清熱祛濕,可從下列方中選用:①黃芩6-10克,黃柏10克,蒼術10克,苦參12克,車前草15克,豬苓10克,水煎服。②土茯苓15-20克,苡米30克,木通10克,蒲公英20克,甘草3克,水煎服。③苦參50克,蛇床子30克,蒼耳子15克,水煎取葯液洗患處。④黃連10克,黃岑10克,煅石膏10克,煅甘石12克,冰片0.5克,共為細末混合備用。如皮膚糜爛流水則將葯末撒在患處,流水不多或沒破不流水時用香油調勻後外敷。⑤鮮馬鞭草100克,水煎取葯液,放冷後洗患處。⑥鮮馬齒莧200克,水煎後取葯液,濕敷患處。對皮膚糜爛流黃水者用之。
(2)虛實夾雜證:多為血虛脾弱與濕熱夾雜,見於慢性濕疹。本證表現為濕疹日久不愈,皮膚粗糙變厚,抓破可流黃水,患處皮膚色暗滯,身倦乏力,苔膩,舌質淡嫩且胖,脈緩。治宜健脾養血,兼以清利,可選用:①白術10克,雲苓15克,當歸10克,丹參15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地膚子15克,苡米30克,水煎服。②松香、枯礬、雄黃、黃丹各等份,共研細末,過篩,將葯粉用麻油調勻,外敷於患處。
參考資料:http://www.fx120.net/JBZT/PIFUXING-1/PIFU-1/SHIZHEN/200407301622198750.htm
家庭治療措施
濕疹又癢又乾燥,讓你極不舒服。濕疹是皮膚炎的一種,每年都有很多人患此症。治療濕疹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滋潤皮膚及止癢。下面介紹的一些方法你不妨參考。
家庭治療措施
●提防乾燥的空氣
干空氣使皮膚炎更加惡化,尤其當冬天室內使用暖氣時。保持室內空氣的濕度應該是患者及其家人首先考慮的事項。所以這時你應考慮使用濕氣機,而且每一個房間都應該有一個。
●用溫水泡澡
皮膚炎患者可以洗澡,但需用溫水洗,這樣能減少感染的機會,並有助於軟化皮膚。但應避免過熱或過冷的水。
●使用潤膚產品
每次洗完澡後,都應塗上潤膚乳液,以保留水分,防止水分流失。注意不要太常洗澡。
●避免使用止汗劑
止汗劑所含的活性成分會刺激敏感性的皮膚,容易導致皮膚過敏,所以應避免使用止汗劑。
●穿棉質衣眼
棉質的衣服比較柔軟,不會引起皮膚搔癢。應避免合成的衣料以及緊身衣物。這些衣物不但粘身體,而且可能會導致皮膚發癢。
●冰 敷
冰敷有助於緩解接觸性皮膚炎所引起的皮膚癢。將牛奶倒入一杯冰塊巾,靜置數分鍾。將此牛奶倒在一塊紗布墊上或薄棉布上,敷在皮膚癢的部位,2—3分鍾。如此重復10分鍾。如果此方法無效,應盡快看醫生。
●避免快速的溫度變化
快速的溫度變化可能是引起濕疹的原因。從熱乎乎的屋內踏入冰冷的戶外,或從冷氣房中進入熱水浴,都可能引發皮膚病。多穿幾層棉質衣物,是保護你避免快速的溫度變化的最佳方法。
●提防嬰兒乳液
嬰兒乳液並非治療小孩濕疹的最佳選擇。這些產品含高量水分,當水分蒸發時,反而使皮膚更乾燥、更癢。
●多用水沖洗你的衣物
洗衣服時,應多用水將你衣物卜的洗衣粉沖干凈,以免引發皮膚過敏。
●危險訊號
*如果你臉上出現一片紅色的疹子,形似蝴蝶,患部發癢,且產生鱗狀物。
*嚴重關節痛、發燒、肺炎等症狀。如果你有這些症狀,應立刻去醫院檢查治療。
❾ 濕熱能治好嗎
濕熱病篇
清·薛生白
建檔:中國醫葯學院學士後中醫學系 高尚德主任
(一)濕熱證始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
自注,此條乃濕熱證之提綱也,濕熱病屬陽明太陰者居多,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病在二經之表者,多兼少陽三焦,病在二經之 者,每兼厥陰風木,以少陽厥陰,同司相火,陽明太陰,濕熱內郁,郁甚則少火皆成壯火,而表 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證最易耳聾乾嘔,發痙發厥,而提綱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諸證,皆濕熱病兼見之變局,而非濕熱病必見 正局也,始惡寒者,陽為濕遏而惡寒,終非若寒傷於表之惡寒,後但熱不寒,則郁而成熱,反惡熱矣,濕蔽清陽則胸痞,濕邪內甚舌白,濕熱交蒸則舌黃,熱則液不升而口渴濕則飲內留而不引飲,然所雲表者,乃太陰陽明之表,而非太陽之表,太陰之表,四肢也,陽明也,陽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為濕熱必有之證,四肢倦怠肌肉煩疼,亦必並見,其所以不幹太陽者,以太陽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風寒必自表入,故屬太陽,濕熱之邪從表傷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陽明為水谷之海,太陰為濕土之臟,故多陽明太陰受病,膜原者外通肌肉,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門戶,實一身之半表半 也,邪由上受,直趨中道,故病多歸膜原,要之濕熱之病,不獨與傷寒不同,且與溫病大異,溫病乃少陰太陽同病,濕熱乃陽明太陰同病也,而提綱中言不及脈者,以濕熱之證,脈無定體,或洪或緩,或伏或細各隨證見,不拘一格,故以一之脈,拘定後人眼目也。濕熱之證,陽明必兼太陰者,徒知臟腑相連,濕土同氣,而不知當與溫病之必兼少陰比例,少陰不藏,木火內燔,風邪外襲,表 相應,故為溫病,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此皆先有內傷,再感客邪,非由腑及之謂,若濕熱之證,不挾內傷,中氣實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於濕,再因飢勞而病者,亦屬內傷挾濕,標本同病,然勞倦傷脾為不足,濕飲停聚為有餘,所以內傷外感孰多孰少,孰實孰虛又在臨證時權衡矣。
(二)濕熱證惡寒無汗,身重頭痛,濕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蒼求皮薄荷牛蒡子等味,頭不痛者去羌活。
自注,身重惡寒,濕遏衛陽之表證,頭痛必挾風邪,故加羌活,不獨勝濕,且以祛風,此條乃陰濕傷表之候。
(三)濕熱證惡寒發熱,身重關節疼痛,汪在肌肉,不為汗解,宜滑石大豆黃卷茯苓皮蒼術皮藿香葉鮮荷葉鮮荷葉白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惡寒者去蒼術皮。
此條外候與上條同,惟汗山獨異,更加關節疼痛,乃濕邪初犯陽明之表,而即清胃 之熱者,不欲濕邪之郁熱上蒸,而欲濕邪之淡滲下走耳,此乃陽濕傷表之候。
(四)濕熱證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牽引拘急,甚則角弓反張,此濕熱侵入經絡脈隧中,宜鮮地龍秦艽威靈仙滑石蒼耳子絲瓜藤海風藤酒炒黃連等味。
此條乃濕邪挾風者,風為木之氣,風動則木張,乘入陽明之絡,則口噤,走竄太陰之經,則拘攣,故葯不獨勝濕,重用息風,一則風葯能勝濕,一則風葯能疏肝也,選用地龍諸藤者,欲其宣過脈絡耳。或問仲景治痙,原有桂枝加栝婁根及葛根湯兩,方豈宜於古而不宜於今耶,今之痙者,與厥相連,仲景不信及厥,豈金匱有遺文耶,予曰,非也,葯因病用,病源既,異,治法自殊,傷寒之痙自外來,治以散外邪為主,濕熱之痙自內出,波及太陽,治以息內風為主,蓋三焦與肝膽同司相火,中焦濕熱不解,則熱盛於 ,而少火悉成壯火,火動則風生,而筋攣脈急,風煽則火熾,而識亂神迷,身中之氣,隨風火上炎,而有升無降,常度盡失,由是而形若屍厥,正內經所謂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暴厥者是也,外竄經脈,則成痙,內侵 中,則為厥,痙 並見,正氣猶存一線,則氣復反而生,胃津不克支持,則厥不回而矣,所以痙之與厥,往往相連,傷寒之痙自外來者,安有是哉,暑月痙證,與霍亂同出一源,風自火出,出火隨風轉,乘入陽明則嘔,賊及太陰則瀉,是名霍亂,竄入筋中者攣急,流入脈絡則反張,是名痙,但痙證多厥,霍亂少厥,蓋痙證風火閉郁,郁則邪勢愈甚,不免 亂神明,故多厥,霍亂風火外泄,泄則邪勢外解,不至循經而走,故少厥,此痙與霍亂之分別也,然痙證邪滯三焦,三焦乃火化,風得火而愈煽,則 入 中而暴厥,霍亂邪走脾胃,脾胃乃濕化,邪由濕而停留,則淫及諸經而拘攣,火郁則厥,火竄則攣,又痙與厥之遺禍也,痙之攣急,乃濕熱生風,霍目之轉筋,乃風來勝濕,痙則由經及臟而厥,霍亂則由臟及經而攣,總由濕熱與風,淆亂清濁,升降失常之故,夫濕多熱少,則風入土中而霍亂,熱多濕少,則風乘三焦而痙厥,厥而不返者死,胃液乾枯,火邪盤踞也,轉筋入腹者死,胃液內涸,風邪獨勁也,然則胃中之津液,所關顧不巨哉,厥證用辛開,泄胸中無形之邪也,乾霍亂用探吐,泄胃中有形之滯也,然泄邪而胃液不上升者,熱邪益熾,探吐而胃液不四布者,風邪更張,終成死候,不可不知。
(五)濕熱證壯熱口渴,舌黃或焦紅,發痙神昏,譫語或笑,邪灼心包,榮血已乾,官犀黃羚羊角連翹生地元叄鉤藤銀花露鮮菖蒲至寶丹等味。
上條言痙,此條言厥,溫暑之邪,本傷陽氣,及至熱極, 入營陰,則津液耗而陰亦病,心包受灼,神識昏亂,用葯以清熱救陰,泄邪平肝為務。
(六)濕熱證發痙神昏笑妄,脈洪數有力,開泄不效者,濕熱蘊結胸膈,宜仿涼膈散,若大便數日不通者,熱邪閉結腸胃,宜仿承氣微下之例。
此條乃陽明實熱,或上結,或下結,清熱泄邪,止能散絡中流走之熱,而不能除膈中蘊結之邪,故陽明之邪,仍假陽明為山路也。
(七)濕熱證壯熱煩渴,舌焦紅或縮,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痙厥,熱邪充斥表 三焦,宜大劑犀角羚羊角生地元叄銀花露紫草方諸水金汁鮮菖蒲等味。
此條乃痙厥中之最重者,上為胸悶,下挾熱利,斑疹痙厥,陰陽告困,獨清陽明之熱,陽明之液為急務者,恐胃液不存,其人自焚而死。
(八)濕熱證寒熱如瘧,濕熱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檳榔草果藿香蒼術半夏乾菖蒲六一散等味。
瘧由暑熱內伏,秋涼外束而成,若月腠理大開,毛竅疏通,安得成瘧,而寒熱有定期,如瘧證發作者,以膜原為陽明之半表半 ,濕熱阻遏,則營衛氣爭,證雖如瘧,不得與瘧同治,故仿又可達原飲之例,蓋一由外涼束,一由內濕阻也。
(九)濕熱證數日後, 中濕悶,知飢不食,濕邪蒙繞三焦,宜藿香葉薄荷葉鮮荷葉枇杷葉佩蘭葉蘆尖冬瓜仁等味。
此濕熱已解,餘邪蒙蔽清陽,胃氣不舒,宜用極輕清之品,以宣上焦陽氣,若投味重之劑,則與病情不相涉矣。
此條須與第三十一條叄看,彼初起之實邪,故宜涌泄,投此輕劑,不相合矣,又須與後條叄看,治法有上中之分臨證審之。
(十)濕熬證初起發熱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濕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殼桔梗鬱金蒼術厚朴草果半夏乾菖蒲佩蘭葉六一散等味。
濁邪上干則胸悶,胃液不升則口渴,病在中焦氣分,故多開中焦氣分之葯,此條多有挾食者,其舌根見黃色,宜加瓜婁查肉萊菔子。
(十一)濕熱證數日後自利溺赤,口渴,濕流下焦,宜滑石豬苓澤瀉 通草等味。
下焦屬陰,太陰所司,陰道虛故自利,化源滯則溺赤,脾不轉津則口渴,總由太陰濕勝故也,濕滯下焦,故獨以分利為治,然兼證口渴胸痞,須佐入桔梗杏仁大豆黃卷。開泄中上,源清則流自潔,不可不知,以上三條,俱濕重於熱之候。
濕熱之邪,不自表而入,故無表 可分,而未嘗無三焦可辨,猶之河間治消渴以分三焦者是也,夫熱為天之氣,濕為地之氣,熱得濕而愈熾,濕得熱而愈橫,濕熱兩分,其病輕而緩,濕熱兩合,其病重而速,濕多熱少,則蒙上流下,當三焦分治,濕熱俱多,則上閉下壅,而三焦俱困矣,猶之傷寒門二陽合病,三陽合病也,蓋太陰濕化,三焦火化,有濕無熱,止能蒙蔽清陽,或阻於上,或阻於中,或阻於下,若濕熱一合則身中少火悉化為壯火,而三焦相火,有不皆起而為虐者哉,所以上下充斥,內外煎熬,最為酷烈,兼之木火同氣,表 分同,再引肝風,痙厥立至,胃中津液幾何,其能供此交征乎,至其所以必屬陽明者,以陽明為水谷之海,鼻食氣,口食味,悉歸陽明,邪從口鼻而入,則陽明必由之路,其始也邪入陽明,早己傷殘其胃液,其繼也邪盛三焦,更欲取資於胃液,司命者可不為陽明顧慮哉,或問木火同氣,熱盛生風以致痙厥,理固然矣,然有濕熱之證,表 極熱,不痙不厥者何也,余曰,風木為火熱引動者,原因木氣素旺,肝陰先虧,內外相引,兩陽相煽,因而動張,若肝腎素優,並無 熱者,火熱安能招引肝風也,試觀產婦及小兒,一經壯熱,便成 者,以失血之後,與純陽之體,陰氣未充,故肝風易動也,或問曰,亦有陰氣素虧之人,病患濕熱,甚至斑疹外現,入暮? y昏迷,而不痙不厥者何也,答曰,病邪自甚於陽明之營分,故由上 而薰胸中,則入暮? k,邪不在三焦氣分,則金不受囚,木有所畏,未敢起而用事,至於斑屬陽明,疹屬太陰,亦二經營分熱極,不與三焦相干,即不與風木相引也,此而痙厥,必胃中津液盡涸,耗及心營,則肝風亦起,而其人已早無生理矣。
(十二)濕熱證舌遍體白,口渴,濕滯陽明,宜用辛開,如厚朴草果半夏乾菖蒲等味。
此濕邪極盛之候,口渴乃液不上升,非有熱也,辛泄太過,即可變,而為熱,而此時濕邪尚未蘊熱,故重用辛開,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也。
(十三)濕熱證舌根白,舌尖紅,濕漸化熱,餘濕猶滯,宜辛泄佐清熱,如蔻仁半夏乾菖蒲大豆黃卷連翹綠豆衣六一散等味。
此濕熱叄半之證,而燥濕之中,即佐清熱者,亦所以存陽明之液也,上二條憑驗舌以投劑,為臨證時要訣,蓋舌為心之外候,濁邪上薰心肺,舌苔因而轉移。
(十四)濕熱證初起,即胸悶不知人,瞀亂大叫痛,濕熱阻閉中上二焦,宜草果檳榔鮮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用,或加皂角,地漿水煎。
此條乃濕熱俱盛之候,而去濕葯多,清熱葯少者,以病邪初起即閉,不得不以辛通開閉為急務,不欲以寒涼凝滯氣機也。
(十五)濕熱證四五日,口大渴胸悶欲絕,乾嘔不止,脈細數,舌光如鏡,胃液受劫,膽火上沖,宜西瓜汁金汁鮮生地汁甘蔗汁磨服鬱金木香香附烏葯等味。
此營陰素虧,木火素旺者,木乘陽明,耗其津液,幸無飲邪,故一清陽明之熱,一散少陽之邪,不用煎者,取其氣全耳。
(十六)濕熱證嘔吐清水,或痰多,濕熱內留,木火上逆,宜溫膽湯加栝婁碧玉散等味。
此素有痰飲,而陽明少陽同病,故一以滌飲,一以降逆,與上條嘔同而治異,正當合叄。
(十七)濕熱證嘔惡不止,晝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熱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連三四分,蘇葉二三分,兩味煎湯呷下即止。
肺胃不和最易致嘔,蓋胃熱移肺,肺不受邪,還歸於胃,必用川連以清濕熱,蘇葉以通肺胃,投之立愈者,以肺胃之氣非蘇葉不能通也,分數輕者,以輕劑恰治上焦之病耳。
(十八)濕熱證 嗽,晝夜不安,甚至喘不得眠者,暑邪入於肺絡,宜葶藶枇杷葉六一散等味。
人但佑暑傷肺氣則肺虛,而不佑暑滯肺絡肺實,葶藶引滑石直瀉肺邪,則病自除。
(十九)濕熱證十餘日,大勢已退,惟口渴汗出,骨節痛,餘邪留滯經絡,宜元米湯泡於術,隔一宿去術煎飲。
病後濕邪未盡,陰液先傷,故口渴身痛,此時救液則助濕,治濕則劫陰,宗仲景麻沸湯之法,取氣不取味,走陽不走陰,佐以元米湯,養陰逐濕,兩擅其長。
(二十)濕熱證數日後,汗出熱不除,或痙忽頭痛不止者,營液大虧,厥陽風火上升,宜羚羊角蔓荊子鉤藤元叄生地女貞子等味。
濕熱傷營,肝風上逆,血不榮筋而痙,上升巔頂則頭痛,熱氣已退,木氣獨張,故痙而不厥,投劑以息風為標,養陰為本。
(二一)濕熱證胸痞發熱,肌肉微疼,始終無汗者,腠理暑邪內閉,宜六一散一兩,薄荷葉三四分,泡湯調下即汗解。
濕病發汗,昔賢有禁,此不微汗之,病必不除,蓋既有不可汗之大戒,有得汗始解之治法,臨證者當知所變通矣。
(二二)濕熱證按法治之,數日後忽吐下一時並至者,中氣虧損,升降悖逆,宜生谷芽蓮心扁豆米仁半夏甘草茯苓等味,甚者用理中法。
升降悖逆,法當和中,猶之霍亂之用六和湯也,若太陰憊甚,中氣不支,非理中不可。
(二三)濕熱證十餘日後,左關弦數,腹時痛,時圊血,肛門熱痛,血液內燥,熱邪傳入厥陰之證,宜仿白頭翁法。
熱入厥陰而下利即不圊血,亦當宗仲景治熱利法,若竟 入營陰,安得不用白頭翁湯涼血而散邪乎,設熱入陽明而下利,即不圊血,又宜師仲景下利譫語,用小承氣湯之法矣。
(二四)濕熱證十餘日後,尺脈數,下利或咽痛,口渴心煩,下泉不足,熱邪直犯少陰之陰,宜仿豬膚湯涼潤法。
同一下利,有厥少之分,則葯有寒涼之異,然少陰有便膿之候,不可不細審也。
(二五)濕熱證身冷脈細,汗泄胸痞,口渴舌白,濕中少陰之陽,宜人叄白術附子茯苓益智等味。
此條濕邪傷陽,理合扶陽逐濕,口渴為少陰證,烏得妄用寒涼耶。
(二六)暑月病初起,但惡寒,面黃口不渴,神倦四肢懶,脈沉弱腹痛下利,濕困太陰之陽,宜仿縮脾飲,甚則大順散來復丹等法。
暑月為陽氣外泄,陰氣內耗之時,故熱邪傷陰,陽明消爍,宜清宜滋,太陰告困,濕濁彌漫,宜溫宜散,古法最詳,醫者鑒諸。
(二七)濕熱證按法治之,諸證皆退,惟目瞑則驚悸夢惕,餘邪內留,膽氣未舒,宜酒浸郁李仁薑汁炒棗仁豬膽皮等味。
滑可去著,郁李仁性最滑脫,古人治驚後肝系滯而不下,始終目不瞑者,用之以治肝系而去滯,此證借用,良由濕熱之邪,留於膽中,膽為清凈之府,藏而不寫,是以病去而內留之邪不去,寐則陽氣行於陰,膽熱內擾,肝魂不安,用郁李仁以泄邪而以酒行之,酒氣獨歸膽也,棗仁之酸,入肝安神,而以薑汁制,安神而又兼散邪也。
(二八)濕熱證曾開泄下奪,惡候皆平,獨神思不清,倦語不思食,溺數唇齒乾,胃氣不輸,肺氣不布,元神大虧,宜人叄麥冬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蓮子等味。開泄下奪,惡候皆平,正亦大傷,故見證多氣虛之象,理合清補元氣,若用膩滯陰葯去生便遠。
(二九)濕熱證四五日,忽大汗出,手足冷,脈細如絲或絕,口渴莖痛,而起坐自如,神清語亮,乃汗出過多,衛外之陽暫亡,濕熱之邪仍結,一時表 不通,脈故伏,非真陽外脫也,宜五苓散去術加滑石酒炒川連生地 皮等味。
此條脈證,全是亡陽之候,獨於舉動神氣,得其真情,噫此醫之所以貴識見也。
(三十)濕熱證發痙神昏,足冷陰縮,下體外受客寒,仍宜從濕熱治,只用辛溫之品,煎湯 洗。
陰縮為厥因之外候,合之足冷,全似虛寒,乃諦觀本證,無一大虛,始知寒客下體,一時營氣不達,不但證非虛寒,並非上熱下寒之可擬也,仍從濕熱治之,又何以耶。
(三一)濕熱證初起狀熱口渴, 悶懊惱,眼欲閉,時? y,語濁邪蒙閉上焦,宜涌泄用枳殼桔梗淡豆豉生山梔,無汗者加葛根。
此與第九條宜叄看,彼屬餘邪,法當輕散,此則濁邪蒙閉上焦,故懊惱 悶,眼欲閉者,肺氣不舒也,時? y者,邪郁心包也,若投輕劑,病必不除,經曰,高者越之,用梔豉湯涌泄之劑,引胃 之陽,而開心胸之表,邪從吐散。
(三二)濕熱證經水適來,壯熱口渴,? y神昏,胸腹痛,或舌無苔,脈滑數,邪陷營分,宜大劑犀角紫草茜根貫眾連翹鮮菖蒲銀花露等味。
(三三)熱證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營分,走竄欲泄,宜大劑犀角生地赤芍丹皮連翹紫草茜根銀花等味。
熱 而上下,失血汗血,勢即危而猶不即壞者,以毒從血出,生機在是,大進涼血解毒之劑,以救陰而泄邪,邪解而血自止矣,血止後須進叄 善後乃得。
汗血即張氏所謂肌衄也,內經謂熱淫於內,治以咸寒,方中當增入咸寒之味。
(三四)濕熱證七八日,口不渴,聲不出,與飲食亦不卻,默默不語,神識昏迷,進辛香涼泄,芳香逐穢,俱不效,此邪入厥陰,主客渾受,宜仿吳又可三甲散,醉地鱉蟲醋炒鱉甲土炒穿山甲生僵蠶柴胡桃仁泥等味,
暑濕先傷陽分,然病久不解,必及於陰,陰陽兩困,氣鈍血滯而暑濕不得外泄。遂深入厥陰絡脈凝瘀使一陽不能萌動,生氣有降無升,心主阻遏,靈氣不通,所以神不清而昏迷默默也,破滯通瘀,斯絡脈通而邪得解矣。
海昌許益齋雲,此條即傷寒門百合病之類,趙以德張路玉陶厚堂以為心病,徐忠可以為肺病,本論又出厥陰治法,良以百脈一宗,悉致其病,元神不布,邪氣淹留,乃祖仲景法,用異類靈動之物鱉甲入厥陰,用柴胡引之,俾陰中之邪,盡達於表,? J血,用桃仁引之,俾血分之邪,盡泄於下,山甲入絡,用僵蠶引之,俾絡中之邪,亦從風化而散,緣病久氣鈍血滯,非拘拘於恆法所能愈也。
(三五)濕熱證口渴,苔黃起刺,脈弦緩,囊縮舌鞭,譫語昏不知人,兩手搐搦,津枯邪滯,宜鮮蘆根生首烏鮮稻根等味,若脈有力,大便不通者,大黃亦可加入。
胃津劫奪,熱邪內據,非潤下以泄邪則不能,故仿承氣之例,以甘涼易苦寒,正恐胃氣受傷胃津不復也。
(三六)濕熱證發痙撮空,神昏笑妄,舌苔乾黃起刺,或轉黑色,大便不通者,熱邪閉結胃腑,宜用承氣湯下之。
撮空一證,昔賢謂非大實即大虛,虛則神明渙散,將有脫絕之虞,實則神明被 ,故多撩亂之象,今舌苔黃刺乾澀,大便閉而不通,其為熱邪內結,陽明腑熱顯然矣,徒事清熱泄邪,止能散絡中流走之熱,不能除胃中蘊結之邪,假承氣以通地道,然舌不乾黃起刺,不可投也。
(三七)熱證壯熱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脈洪大而長者,此太陰之濕與陽明之熱相合,宜白虎加蒼術湯。
熱渴之汗,陽明之熱也,胸痞身重,太陰之濕見矣,脈洪大而長,知濕熱滯於陽明之經,故用蒼術白虎湯,以清熱散濕,然乃熱多濕少之候。
白虎湯,仲景用以清陽明無形之燥熱也,胃汁枯 者,加人叄以生津,曰白虎加人叄湯,身中素有 氣者,加桂枝以通絡,名曰桂枝白虎湯,而其實在清胃熱也,是以後人治暑熱傷氣,身熱而渴者,亦用白虎加人叄湯,熱渴汗泄,肢節煩疼者,亦用白虎加桂枝湯,胸痞身重兼見,則於白虎湯中加入蒼術以理太陰之濕,寒熱往來兼集,則於白虎湯中加入柴胡以散半表半 之邪。凡此皆熱盛陽明,他證兼見,故用白虎湯清熱,而復各隨證以加減, 非熱渴汗泄,脈洪大者,白虎便不可投,辨證察脈,最宜詳審也。
(三八)濕熱說濕熱傷氣,四肢睏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心煩溺黃,口渴自汗,脈虛者,東垣用清暑益氣湯主治。
同一熱渴自汗,而脈虛神倦,便是中氣受傷,而非陽明郁熱,清暑益氣湯,黃口渴自汗,乃東垣所制,方中葯味頗多,學者當於臨證時斟酌去取也。
(三九)暑月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駭者,宜人叄麥冬五味子等味。
此即千金生脈散也,與第十八條同一肺病,而氣粗與氣短有分,則肺實與肺虛各異實則瀉而虛則補一定之理也,然生名生脈,則熱傷氣之脈虛欲絕可知矣,雄按徐洄溪雲,此傷暑之後,存其津液之方也,觀方下治證,無一字治暑邪者,庸醫以治暑病,誤以甚矣,其命中之意,即於復脈湯內,取用叄麥二味,因止汗故加五味子,近人不論何病,每用此方收住邪氣,殺人無算,用此方者須詳審其邪之有無,不可徇俗而視為治暑之劑也。
(四十)暑月乘涼飲冷,陽氣為陰寒所 ,皮膚蒸熱凜凜畏寒,頭痛頭重自汗煩渴,或腹痛吐瀉者宜香薷厚朴扁豆等味。
此由避暑而感受寒濕之邪,雖病於暑月而實非暑病,昔人不曰暑月傷寒濕,而曰陰暑,以致後人淆惑,貽誤匪輕,今特正之,其用香薷之辛溫,以散陰邪而發越陽氣,厚朴之苦溫,除濕邪而通行滯氣,扁豆甘淡,行水和中,倘無惡寒頭痛之外證,即無取香薷之辛香走竄矣,無腹痛吐利之 證,亦無取厚朴扁豆之疏滯和中矣,故熱渴甚者,加黃連以清暑,名四味香薷,飲減去扁豆名黃連香薷飲,濕甚於 ,腹膨泄瀉者,去黃連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飲,若中虛氣怯,汗出多者,加人叄 白術橘皮木瓜名十味香薷飲,然香薷之用,總為寒濕外 而設,不可用以治不挾寒濕之暑熱也。
(四一)濕熱內滯太陰,郁久而為滯下,其證胸痞腹痛,下墜窘迫,膿血稠黏, 結後重,脈軟數者,宜厚朴、黃芩、神曲、廣皮、木香、檳榔、柴胡、煨葛根、銀花、炭荊芥、炭等味、古之所謂滯下,即今所雲痢疾也,由濕熱之邪,內伏太陰,阻遏氣機以致太陰矢健運,少陽失疏連熱郁濕蒸,傳導失其常度,蒸為敗濁,膿血下注肛門,故後重氣壅不化,仍數至圊而不能便,傷氣則下白,傷血則下赤,氣血並傷,赤白兼下,濕熱盛極痢成五色,故用厚朴除濕而行滯氣,檳 下逆而破結氣,黃芩斗清庚金之熱,木香神曲疏中氣之滯,葛根升下陷之胃氣,柴胡升土中之木氣,熱侵血分而便血,以銀花荊芥入營清熱,若熱甚於 當用黃連以清熱,大實而痛,宜增大黃以逐邪,昔張潔古制芍葯湯治以治血痢,方用歸芍、芩連、大黃、木香、檳榔、甘草、桂心等味,而以芍葯名湯者,蓋謂下血必調藏血之臟,故用之為君不特欲其土中瀉木,抑亦賴以斂肝和陰也,然芍葯味酸性斂,終非濕熱內蘊者所宜服,倘遇痢久中虛,而宜用芍葯甘草之化土者,恐難任芩連大黃之苦寒,木香檳榔之破氣,其下痢初作,濕熱正盛者,白芍酸斂滯邪,斷不可投,此雖昔人已試之成方,不敢引為後學之楷式也。
雄按嘔惡者忌木香,無表證者忌柴葛,蓋胃以下行為順,滯下者垢濁欲下而氣滯也雜以升葯,濁氣反上沖而為嘔惡矣,至潔古芍葯湯之桂心,極宜審用, 熱邪內盛者,雖有芩連大黃之監制,亦恐其有跋扈之患也,若芍葯之酸,不過苦中兼有酸昧,考本經原主除血, 破堅積,寒熱疝瘕,為斂肝氣破血中氣結之葯,仲聖於腹中滿痛之證多用之,故太陰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糜者宜減之,以胃氣弱易動故也,蓋大黃開陽結,芍換開陰結,自便利者宜減,則欲下而窒滯不行之痢,正宜用矣。
(四二)痢久傷陽,脈虛滑脫者,真人養臟湯,加甘草、當歸、白芍,脾陽虛者當補而兼溫,然方中用木香,必其腹痛未止,故兼疏滯氣,用歸芍必其陰分虧殘,故兼和營陰,但痢雖脾疾,又必傳腎,以腎為胃關,司下焦而開竅於二陰也,況火為土母,欲溫土中之陽,必補命門之火,若虛寒甚而滑脫者,當加附子以補陽,不得雜入陰葯矣。
雄按觀此條似非一瓢手筆,而注則斷非本人自注,葉香岩雲,夏月炎熱,其氣皆浮於外,故為蕃秀之月,過食寒冷,郁其暑熱,不得外達,食物厚味,為內伏之火,煅煉成積,傷於血分則為紅,傷於氣分則為白,氣滯不行,火氣 迫於肛門,則為後重,滯於人腸,則為腹痛,故仲景用下葯通之,河間丹溪用調血和氣而愈,此時令不得發越,至秋收斂於內而為痢世,此埋甚明,何得誤認為寒,而用溫熱之葯,余歷證四十餘年,治痢惟姒疏理推盪清火,而愈者不計其數,觀其服熱葯而死者甚多,同志之士,慎勿為景岳之書所誤以殺人也,聶久吾雲,痢疾投補太早,錮塞邪燕在內,久而正氣已虛,邪氣猶盛,欲補而澀之則助邪,欲清而疏之則愈滑,多致不救,徐洄溪雲,夏秋之間,總由濕熱積滯,與傷寒傳入三陰之利不同,後人竟用溫補,殺人無算,觸目傷懷,尤拙吾雲,痢與泄瀉,其病不同,其冶亦異泄瀉多由寒濕,寒則宜溫,濕則宜燥也,痢多成於濕熱,熱則宜清,濕則宜利也,雖泄瀉有熱證畢竟寒多於熱,痢病亦有寒證,畢竟熱多於寒,是以泄瀉經久,必傷於陽而腫脹喘滿之變生,痢病經久必損,於陰而虛煩痿廢之疾起,痢病兜澀太早,濕熱流注多成痛 ,泄瀉疏利過當,中虛不復,多怍脾勞,此余所親歷,非臆說也或問熱則清而寒則溫是矣,均是濕也或從利,或從燥何歟,曰寒濕者寒從濕生,故宜苦溫燥其中,濕熱者濕從熱化,故宜甘淡,利其下,蓋燥性多熱,利葯多寒,便利則熱亦自去,中溫則寒興俱消,寒濕必本中虛,不可更行清利,濕熱郁多成毒,不宜益以溫燥也,合諸論而觀之,可見痢久傷陽之證,乃絕無而僅有者,然則真人養臟之湯,須慎重而審用矣,猶謂其雜用陰葯,豈未聞下多亡陰之語乎須知陽脫者亦由陰先亡而陽無依,如盞中之油,乾則火滅也。
(四三)痢久傷陰,虛坐努責者,宜用熟地炭炒當歸,炒白芍,灸甘草,廣皮之屬, 結欲便,坐久而仍不得便者,謂之虛坐努責,凡 結屬火居多,火性傳送至速,郁於於大腸,窘迫欲便仍不舒,故痢疾門中,每用黃芩清火,腎者用大黃逐熱,若痢久血虛,血不足則生熱,亦急迫欲便,但坐久而不得便耳,此熱由血虛所生,故治以補血為主, 結與後重不同, 結者急迫欲便,後重者肛門重 , 結有虛實之分,實為火邪有餘,虛為陰營不足,後重有虛實之異,實為邪實下壅,虛由氣虛下陷,是以治 結者,有清熱養陰之異,治後重者有行氣升補之殊,虛實之辨,不可不明。
(四四)暑濕內襲,腹痛吐利,胸痞脈緩者,濕濁內阻太陰,宜縮聰飲,此暑濕濁邪,傷太陰之氣,以致土用不宣,太陰告困,故以芳香滌穢,辛燥化濕為劑也。
(四五)暑月飲冷過多,寒濕內留,水谷不分,上吐下瀉,肢冷脈浮者,宜大順散。
暑月過多於貪涼,寒濕外襲者,有香薷飲,寒濕內侵者,有大順散,夫吐瀉肢冷脈浮,是脾胃之陽,為寒濕所蒙,不得升越,故宜溫熱之劑,調脾胃利氣散寒,然廣皮茯苓似不可少,此即仲景治陰邪內侵之霍亂,而用理中湯之旨乎。
(四六)腹痛下利,胸痞煩燥口渴,脈數大,按之豁然空者,宜冷香飲子。
此不特濕邪傷傷脾,抑且寒邪傷腎,煩燥熱渴,極似陽邪為病,惟數大之脈,按之豁然而空,知其躁渴等證,為虛陽外越,而非熱邪內擾,故以此方冷服,俾下咽之後,冷氣既消,熱性乃發,庶葯氣與病氣,無擀格之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