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篆書不好寫呢
『壹』 寫好篆書要從這幾點下功夫
學習書法,要有法可循,一是學習書體的先後順序之法,二是習字之筆法。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而創制的統一的漢字書寫形式。
時至今日,篆書已經不是常用的書體了,加之難於辨識,很多人並不了解篆書,作為書法學習來說,篆書是最容易書寫,最具有美感,最佳的入門選擇書體!
學習書法必須要臨摹古人作品,選擇字帖是選擇合適的範本,有益於我們的臨帖,以下介紹幾個範本及選帖原則
-1- 首選墨跡
書法分墨跡與碑刻,作為初學,學習筆法是關鍵,因此選擇字帖時挑選墨跡,最佳。
碑刻:古人寫好,找刻工刻於石頭上,今日所見到的多為拓片,與最初的書寫有所差異,因此不易初學。
墨跡:古人手寫,保存到今日,容易看出用筆,用墨。如能對著真跡臨帖,最好不過,但條件有限,購買清晰的印刷版本就可以了。
-2- 經典必臨
篆書的發展上,有兩座高峰,一是秦篆,一是清篆。這兩個時代的篆書作為首選,其他有一些經典可臨,比如唐代李陽冰的篆書等。
清代可以選擇
這些墨跡適合初學,有些個性過強的不建議大家初學,比如徐三庚的篆書,個人特徵太明顯,初學不容易走出來。當有了臨習墨跡的基礎後可以向前臨習。以下刻帖可以作為範本
以上範本,並不能代表小篆的全部,但作為初學足矣,當有了這些帖的臨習基礎後,可以去涉及一些,比較有時代特徵的字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到書法,好多人立刻想到的事筆墨紙硯,羊毫筆,白宣紙,硯台研墨。其實我想說,這在今天根本行不通了。
比如用紙來說,王羲之是沒有用過宣紙的,如果我們拿著宣紙去臨習王羲之的書法,你認為能寫好嗎?所以挑選工具一定要適宜!
-1- 筆
臨習篆書,羊毫筆太軟了,狼毫又太硬了,因此初學並不好掌握,建議用兼毫,有羊毫還有一些其他的成份,軟硬適中,適合初學使用。
-2- 紙
初學臨習時,宣紙是很容易湮墨的,不容易掌控,因此主張使用毛邊紙
毛邊紙,用偏熟一些的,不容易湮墨,且毛邊紙摩擦力比較大,容易找到筆觸。
在此提醒,正常能買到的自帶米字格嚯田字格的紙張
這類紙是今人發明的,並不是古人常用的紙,且格子線多,嚴重影響整體,所以初學不要使用這種紙。
-3- 墨與硯
今天寫書法,研墨最好,但是很多時候沒有這個時間,尤其是書大字,因此買現成的墨居多,建議不要買過於淡或過濃的墨,本人用曹素功居多,濃度適中,比較方便。硯台用的少,更多的是用小碟子,使用方便,清洗方便。
古人雲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各有不同。因此學習書法,最關鍵是學習到書法的用筆!
篆書用筆單一,多為中鋒用筆,無粗細變化。在這里送給大家「十六字」要訣
以《鄧石如廬山草堂記》為例
-1- 圓起圓收
篆書的行筆,都要逆鋒,從圖片看,起筆與收筆處都是"圓"的,因此任何筆畫,都做統一處理,圓起圓收!
-2- 粗細一致
從圖片可見,篆書線條沒有粗細的變化,因此書寫時不需要提按,要保持線條的一致。
-3- 對稱著寫
篆書最具有美感的字,一個重要的原因,離不開對稱性,看看篆書,整體對稱與局部對稱,在篆書中極為常見,書寫時要把這個特點把握住!
-4- 布白勻稱
從圖片看,橫畫之間的距離基本一致,在整個字上,布白很少出現反差很大的對比,拋開上密下疏來說,篆書的布白比較勻稱!
以這十六個字,足矣用來寫所有小篆字帖,臨帖時大膽書寫,把每個要點做到位!
篆書的審美情趣莫過於此,書寫篆書一是為了掌握中鋒用筆,否則字難沉著,一是體會婉轉流暢。沉著痛快,且流暢最為難得!
清代篆書,是一座高峰,書家很多,成就也很高,盡管結字有所變化,風格各異。但是「婉而通」每位書家都做到了!
篆書學習,作為學習書法的第一部,漢字造型豐富,趣味很多!不需要有所顧忌,大膽用筆,快樂書寫!
拿起筆!從篆書開始吧!
『貳』 如何寫好篆書
小篆的結體不同於隸書、楷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三比二。
二是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有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則可以聳起。
三是筆畫橫平豎直,粗細均勻,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
四是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對稱,這是篆書不同於其他書體的重要特徵。有獨體對稱,有字的局部對稱,還有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掌握小篆的基本筆法,是學好篆書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筆法應當用「中鋒用筆」來概括。就是說,筆的主鋒必須在點畫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點是藏頭護尾,力含其中,因為中鋒用筆寫出的凝練勁挺,圓健美觀,一直被視為書法的主要用筆方法。
『叄』 怎樣寫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篆書是最早的一種書體,其筆法比其他書體相對簡單。篆書結字富有裝飾性。所以說「書法從篆書開始,學習者應當先學篆書。篆書體劃嚴肅,布白嚴謹,學習篆書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
種類
大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統稱,其用筆與甲骨文味道迥異,風格渾厚朴茂,結體絢熳多姿。
小篆,小篆是指秦始皇時命李斯等人實行「書同文」,以秦篆為基礎,統一六國文字而出現的一種簡化的規範文字。小篆筆法圓融平正,結體典雅和平,而且有規可循,是識篆與了解文字本義的唯一門徑。小篆發展到清代,線條變粗,而且突破筆畫粗細、遲速、頓挫、輕重、方圓的變化。小篆的另一個分支是漢篆,用筆上摻以方折的隸意,而入印的篆書更為方折,又稱繆篆,即摹印篆。
以下列推薦碑帖為例,詳細講解小篆的學習過程和方法。
篆書推薦碑帖:
大篆:《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大盂鼎》《石鼓文》。當代臨習鍾鼎文字卓有成就的書法名家有王友誼、劉興、馮寶麟、王鏞等人。
小篆:《泰山刻石》《嶧山碑》、李陽冰《三墳記》、吳昌碩篆書、吳熙載篆書、陸維釗篆書、楊沂孫篆書、鄧石如篆書、趙之謙篆書。
習篆宗法
清錢泳《書學·小篆》曰:「學篆書者,當以秦相李斯為正宗,所謂小篆是也。惜所傳石刻惟有(泰山》二十九字,及《琅娜台》刻石十二行而已。」按語:《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為小篆極則。
臨摹是學習書法藝術的必經階段和入門途徑,同時,更是書法家終生學習和掌握書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時,臨摹也是書法創作的必由之路。因為臨摹的過程是對經典法帖審美價值的積累和修正原有書寫習慣並使之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過程。我們的書法創作靈感也往往是在臨帖的過程中被激發的,可以說臨摹碑帖,為我們的書法創作提供了不盡的營養。
因而掌握正確的書法臨摹的方法,對於有效地提升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水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不同的書體,在臨摹的方法和難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說來,篆書臨摹難度要大於其他書體,這主要是由於篆書與我們相距太遙遠,必然會對我們今天的理解與判斷帶來隔閡,古代對臨習篆書技法的相關書論太少,當代又缺少系統而實用的篆書臨習技法方面的讀物,加之篆書的臨摹與創作還需要有較高的學術含量,因而當代的篆書創作一直弱於其他書體。
(一)用筆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篆尚婉而通」,這五個字可以說是篆書用筆的度世金針,警世名言。「婉」和「通」雖僅二字,卻准確揭示出對篆書用筆的基本筆勢和篆書筆畫質量的要求。因此,臨習篆書寫應以中鋒為主,中鋒立骨,中鋒才能使筆畫圓實勁健,運筆應流暢,此乃正宗古法、風格神采所系。否則,極易寫得板滯,要打破其板滯,用筆的虛靈是其關鍵。篆書的捉筆須掌虛而指實,運筆講求中含內斂、流暢通達,筆力藏於筆畫之中,使氣息浩浩然、綿綿然而首尾貫通。清人朱和羹認為:「筆不虛,則欠圓脫,妙在能合,神在能離,離合之間,神妙出焉。此虛實兼到之謂也,」可謂得其三昧。一般說來,實筆,指用筆較為重而遲緩且墨濃;虛筆,指用筆較輕而急速且墨干。用筆要虛實互出、潤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書的筆畫(線條)節奏鮮明,韻律生動,行氣貫通。故而,書篆宜虛實相生、潤燥結合,宜圓轉澀進,澀而通暢,才能使線條渾厚、通暢而又古拙、虛靈,從而表現出圓通勁健的力度來,形成毛、澀、松、暢的藝術效果。此外,在臨摹過程中還要注意線條粗細穿插和變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勻。
當然,我們在臨習篆書的初級階段,首先要把篆書的字形和筆順搞清,不要以為其簡單而被忽視。到熟練之後,就可把注意力轉向用筆,關注用筆的骨力、虛實、疾澀、潤燥等細節,從而使臨習走向更高級階段,最終完成從形質向神採的過度。
(二)結字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小篆成為官方統一的文字。小篆體勢修長,講究對稱,筆畫停勻,用筆起收不露痕跡,體態端莊而妍美。自秦以後,歷代的書法家大都把秦篆奉為圭臬,取修長的縱勢為體貌。唐代李陽冰為篆書者楷模。自唐而下,南唐有徐鉉,宋代有張謙仲、喻湍石均為其時的篆書大家。元代有趙孟頫、吾衍、周伯琦、吳叡,各以篆書擅名一時。明代徐霖則飲譽當代。降至清中葉後,王澍、丁敬、錢坫、洪亮吉、孫星衍、莫友芝、楊沂孫,乃至近代羅振玉、章炳麟、王褆一脈,皆規模「二李」(李斯、李陽冰)——起筆藏鋒斂毫,行筆中鋒,收筆多垂露,筆畫停勻,講究對稱,字型方整,結體疏鬆古拙。這些篆書名家或師《石鼓》、或參鍾鼎籀書,雖然評者譽稱其篆書「遠接前秦」、「情參鍾鼎」,然而,大致工緻多於神情——用筆、結字均未能突破前賢的藩籬。
蕭退庵老人認為小篆「必須能寫得方,寫得扁,方是好手」[i],可謂一語道破了篆書的結字特徵。因此,在習篆時,應以方楷一字半為為宜。以我個人的體會,將篆書寫扁寫方也並非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這首先要練就過硬的手上功夫,並且要多從漢碑篆額的篆書上去感悟。同時,在臨習書篆時,必須以「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能容針」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結字達到疏至不可再疏、密至不可再密,以疏為風神,以密為老氣,這樣就能想方就方,想圓就圓,要長就長,要扁就扁,隨心所欲,無所不宜了。
另外,還要考慮字形的取勢。一般來說,取勢是字形生動與否的重要一環。就篆書字勢而言,應該追求端莊雅正,字形的高度比例以及字形與垂腳長度的比例,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適度。如此於展縱間兼取橫向之勢,便能於一字之內、字字之間,得舒展跌宕而又顧盼之情。再結合以中鋒用筆為主,偏鋒、側鋒並用,收筆多側鋒,懸針、垂露兼融,筆畫間注意搭接的裝飾意味諸方面,兼工帶寫,篆書「取勢」、「具情」的新面就能表現出來。
『肆』 作為書法愛好者,如何才能寫好篆書
臨摹是學習書法藝術的必經階段和途徑,也是書家終生學習和掌握書法技法的唯一手段。臨摹是書法創作的必由之路,因為臨摹的過程是對經典法帖審美價值的積累,修正原有書寫習慣並向更高層面的發展過程。
書家創作靈感往往是在臨帖的過程中激發出來的,可以說臨摹碑帖為書法創作提供了不盡的營養。掌握正確的書法臨摹的方法,對於有效地提升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水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的書體在臨摹的方法和難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
從解剖學角度來說,任何一種運動都是在肌肉放鬆與保持一定的緊張度這種辯證狀態下完成的。緊與松是一種具有相對性的對比關系。據傳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書法,悄悄地來到正在練字的王獻之身後,突然抽他的毛筆,驗證王獻之執筆是否緊。
實際上這是一種訛傳,宋人米元章在《自敘帖》中有提出質疑,「學書貴弄翰,謂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迅天真,出於意外。
盡管他這里沒有特指說明書寫何種書體,但實際上是書寫各種書體的共同要求。那種認為執筆宜緊的說法,對初學者來說實際上是一種誤導,我以為,執筆無定法。固執於松、緊,是一種片面的做法,效果只能適得其反。
『伍』 教大家如何輕松寫好篆書
一、篆書入門。識篆和寫篆階段。
先來談談識篆。篆書是古文字,是我們的祖先在漢代以前通用的文字。篆書可分為大篆與小篆。先秦古文字為大篆,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後的篆書為小篆。識篆可從小篆開始。因為小篆的偏旁部首與我們現在通用文字的繁體偏旁部首是一致的。可以說只要我們了解和掌握了篆字偏旁部首,那麼,百分之九十五的現行漢字都可以寫成小篆了。當然,還有百分之五的篆字字形是要死記硬背的。
篆書在寫法上有兩個要點:一是筆法,二是字法。首先要選擇一本篆書字帖來臨摹練習篆書的筆法與字法。
篆書在筆法上以中鋒用筆為主,輔以提按與捻管。二李(李斯、李陽冰)篆書筆法的起、收筆為圓起圓收法,行筆為平移法,轉筆用捻管法。清代鄧石如開創以隸書筆法入篆書,篆書的起、收筆與行筆、轉筆都引入了提按的筆法,增強了篆書筆法的書寫性。之後吳昌碩、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齊白石等篆書名家輩出。
篆書在字法上以均勻、對稱、對比、呼應等十個結字原則為准。
二、入門之後提高。了解篆書的發展史和提高技法修養的階段。
這個階段的學習方法就是研究性地學習歷代篆書名家名帖的筆法和字法特點,具體的方法就是比較研究。例如:傳為李斯所寫的《嶧山碑》與鄧石如成熟期篆書的筆法、字法之異同的比較研究,鄧石如篆書與吳昌碩篆書的筆法、字法之異同的比較研究等等。通過比較研究的學習,逐步了解和掌握歷代名家名帖的篆書筆法與字法的特點,及其歷代篆書筆法、字法的變化規律。這樣,篆書的書法水平就會逐步提高。
三、融會貫通。提高自身綜合修養的階段。
那麼,融什麼會?貫什麼通呢?那就是融歷代篆書名家的各種筆法、字法會於自我的審美追求之中,貫自我的審美追求通於篆書的自由書寫之境。這個過程是要靠我們的大學(哲學)、小學(文字學)等學問和人生修養來共同完成的。
我書寫這本「篆書古文三篇」是以藝術原則為第一性的。在遵循篆字的「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造字和用字的方法。)為原則的前提下,大膽地將大小篆、簡帛書等筆法、字法融合在一起來書寫,筆法上注重既要孫過庭《書譜》中所說的「婉而通」,又有金文之厚重,同時加強筆法自由揮運的書寫性,以豐富篆書之美。我無意追求書法的形式性風格,希望筆里字間不斷透發出文雅之氣,在自我審美追求的驅使下,個性筆法、字法逐漸地自然形成。
『陸』 怎樣寫好篆體
成年人練字前的准備
雖然你們已經跨出了學校,但依然沒練就一手好字。隨著年齡的增長,結友、工作的需要,你們自然發覺能寫一手漂亮、流利的鋼筆字是一種資本,憑著它往往能贏得朋友、領導的青睞;能給你的學習、工作、生活帶來許多方便。於是當你看到自己的字總名象蚯蚓彎彎曲曲,象蝌蚪高高低低,你決心練字了。
注意,並非每個人練字都能見效。因為他們誤入了歧途。所謂誤入歧途是指,原來是為了實用,方便,結果反而寫得愈慢,愈不實用,愈不方便。觀其所學的字,筆畫想一折三波,抑場頓挫的、學隸書篆體的……。於是輕則失去耐心,半途而廢;重則東施效顰,越練越差。追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是在練字前沒給自己定下一個明確的目標。
因此,練字前的准備,第一件事就是問自己練字的目的何在,給自己定一個目的地。如果你練字是為了實用,便捷,那麼練字的目的地就是;將字寫得端正、清楚、流利。只有認准目的去練字,才能使自己在練字時少走彎路。
定下了目的,第二件事就是請你「研究」一下鋼筆。如果你練字的目的是清楚、端正且快,那就不要選蘸水筆作為練字的工具。而且你還必須知道鋼筆的特點是堅硬,硬則容易寫出「直是直」「橫是橫」的筆畫,不信,你在紙上劃劃。要寫好一個端正的字,在做到筆畫端正,「橫是橫」、「直是直」後並不難。了解這一點,能增加你練好字的信心。
有了目標,有了工具,就如一個射擊手有了槍和靶,接下來就是裝子彈上戰場了。練字的子彈就是選帖,這是第三件事。
『柒』 如何寫好篆書
我覺得書法最重要的是意境!而不是簡單的模仿!字體能模仿出來!意境是任何人無法模仿的!多看看古代的一些書籍,去理解體會的看。不需要去看字體的寫法!當你明白到一些東西。。。就是書法的最高境界。而不是在是單單的模仿秀了!傳統文化的神韻在於的是意境!而不是表明的東西!也許這是個很漫長的過程。。也可能靈感突現。。。進入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意境。寫字要用心去寫,而不是手控制心!要去體會,去感受。
『捌』 篆書明明比楷書好寫,為什麼還是被淘汰了
個人認為 篆書並不比楷書好寫,且如今的篆書並未被淘汰。
好比寫信 後來發明了電子郵件 寫信並沒有被淘汰。後面又發明了微信 電子郵件也並未被淘汰。我昨天還寫了封信。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