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為什麼對清朝跟對日本態度不一樣

為什麼對清朝跟對日本態度不一樣

發布時間: 2022-09-20 00:31:05

『壹』 清朝的時候日本和朝韓是不是都很討厭清朝想反清復明

是的,但也只是嘴上叫叫而已
朝鮮因為以前和明朝關系很好,所以明朝滅亡後一直沿用崇禎年號,並且曾有意資助反清復明,但最後看漢人沒啥響應,自己又從大清哪裡拿好處,也就不怎麼動了
日本,華夷之變較重,對清朝反感,從漂流民(遇海難而漂到大陸的日本漁民,後被清國送回日本)的口中就能看出,日本反感滿人,認為心甘情願被奴役的漢人很可笑,而大清則覺得窮日本很可笑,反清復明不可能,因為日本當時也閉關鎖國,政府行為不可能有

『貳』 為什麼很多人對清朝都是仇視態度呢

據我所知,現實社會中絕大多數人對清朝是不討厭的。不光不討厭,由於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對擁有滿族血統的人還很有興趣,而一些人也覺得自己的滿族血統似乎讓自己和周圍人不太一樣了呢!

比如著名的滿族人士愛新覺羅·州迪,聲稱自己是多爾袞10世孫,穿明黃色衣服,束清朝辮子,不理會世人奇異的眼光。

積累了幾千年的民族自信心一夜回到解放前,這樣一個腐朽落後,封閉殘忍的王朝被了解滿清歷史的人仇視是很正常的,題主不比掛在心上!

『叄』 西方列強為什麼不侵略日本,而要侵略清朝呢

日本明治維新之前也曾多次被列強侵略。

最有名的一次就是「黑船來航」事件。

『肆』 在甲午戰爭中,清朝被迫割地賠款,而有些輿論反而同情日本,是什麼原因呢

眾所周知,“弱肉強食”乃是自然法則,然而當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文明程度已經很高,在道德的規范和約束下,一般都會憐憫弱者,同情那些被殘暴對待的人民和國家。然而也應注意到,人們受輿論影響的程度愈來愈嚴重,在強大的輿論導向之下,人們不會再根據事情本身進行評判,而是偏向於輿論上占優勢的一方。

▲明治時期“王政復古”繪畫

由於維新之後各方面都向西方學習,因此日本非常清楚西方人的心理。在戰俘問題上,他們把俘虜來的上千名清軍將士都帶回大阪,暗地裡極盡虐待殘害,但表面上卻給予他們良好的醫療、衛生、飲食等優待條件,治療過程都詳細地記錄在案,還專門為死者修建陵墓,在世界面前充分展現自己的“人文關懷”。在簽訂《馬關條約》之後,日本還專門派商船將976名戰俘軍官和士兵全部送到了天津大沽口。就這樣,西方各國看到的是一個文明仁義、為保護子民而不得不戰的日本,都對其予以很高的同情和評價。

『伍』 清朝與明朝面對日本的侵略,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

主要還是領導者的失誤,導致了失敗。而且就當是的日本的武器都比明朝強了,明朝在出兵前日本就已經有了比較好的一個位置,所以日本就比較擔心日本的強大的戰鬥力,清朝的時候日本是經歷了改革的軍事力量更強了,但是他們也是長期沒有進行打仗所以經驗也就是比較少了,但是清朝作戰豐富啊,雖然開戰的時候日本氣勢比較足但是他們的弱點也是展現出來了,對於當時的清朝來說是非常有利的,當時的明朝因為是比較強的所以也是打敗了他們,清朝也是比較強的,但是領導者不行,就導致這場戰爭的失敗。

『陸』 為什麼中國人不痛恨清朝反而痛恨日本

清朝和歷史上的渤海國、西夏國、大理國一樣是中國一部分,而日本一直都是外國。
內外之分,除了那些按個人喜好而意氣行事的網路小白,大部分中國人還是分得清的!
像是國際權威的《劍橋中國史》《全球通史》以及中國與主流國家教科書等等,也是將包括清朝在內的各個少數民族政權歸為中國一部分。

『柒』 清朝頑固派和當時日本對鐵路交通的不同態度說明了什麼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論文
從19世紀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里,洋務運動在中國呼風喚雨,風光一時.但是,在李鴻章等人轟轟烈烈地搞了三十多年「洋務」之後,在北洋水師已經建成當時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之後,中國還是在甲午海戰中敗於日本,不得不再次簽訂屈辱條約,割地賠款.甲午海戰失敗及隨後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洋務運動的最終失敗——— 洋務運動並沒有使中國真正強大.
洋務運動是清朝在內外交困下所採取的一種自保性質的改革.時,外有列強環伺,內有太平天國起義,在這種情況下,清廷的一部分當權官僚決定首先把「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國下去,而後再設法抵禦被認為是「肢體之患」的外國侵略.為此,他們開始實行所謂的「自強新政」,主要內容就是引進和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首先是軍事技術),一方面企圖通過與西方搞好關系,以爭取軍事支援,另一方面也想通過此舉實現中國的工業化,最終達到「自強」的目的.這些想法當然是不錯的,可是,一開始,洋務運動就在體制和技術之間出現了脫節的現象.按照張之洞的說法,洋務運動之學習西方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意即堅持大清帝國的整個體制和意識形態不變,僅僅學習西方的技術,學習他們船堅炮利的一面.豈不知,「體」和「用」在很多時候都是不可分離的.正如嚴復所說:「體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體,則有負重之用;有馬之體,則有致遠之用.未聞有牛為體,以馬為用者也.」嚴復的意思很明顯,如果中國的整個體制和意識形態不變,僅僅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於「自強」無補,正如將馬腿強行移到牛身上一樣,兩者因不配套而互相扞格,雙雙失效.洋務運動的失敗最終證實了嚴復的判斷,「體」、「用」之間的嚴重脫節可以說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洋務運動以它的失敗告訴後人,沒有體制變革的足夠配合,單純的技術變革和實業發展是走不遠的.
洋務運動的另一個脫節之處是:洋務運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變革,變革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強」,這本身沒有錯誤.可問題是,洋務派口中的「自強」,一直就是以國家為本位而非以民生為本位的,所以,洋務運動從啟動之日起就沒有把民生問題提到一個應有的高度來加以重視.他們建軍械所也好,製造軍火和輪船也罷,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增強清廷的軍事實力和工業實力,對於普通百姓能否從這場變革中獲得好處,他們考慮不多.甚至,為了所謂的國家富強,他們還不惜侵害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
洋務運動大力修建鐵路、建造輪船、發展機器製造業和采礦業,這些產業當然是中國所需要的,可是,產業的升級換代往往會讓一些底層勞動者失業.因此,在一個負責任的社會體制下,和企業在推行技術變革,實現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必須顧及底層民眾的承受力,不能讓最底層的百姓生活得更加悲慘.可洋務運動不是這樣.鐵路運輸和輪船航運業的發展讓大量的「船戶」、「車戶」和「腳夫」失業.這些最底層的勞動者被洋務運動擠出了舊業,卻又難以進入新業,在他們賴以謀生的低級手段被洋務運動所提倡的先進機器所取代之後,伴隨他們的只有每況愈下的困頓和日復一日的怨恨.針對這種情況,湖北巡撫奎斌曾記述:「以湖北一省而論……實因輪船暢行,民間衣食之途,盡為攘奪,江河船隻頓減十之六七,失業之人不可勝計.而襄樊一帶行店關閉,車戶歇業,瘠苦情狀,尤不堪寓目.」所以,當時就有人批評洋務運動是「刮天下貧民之利而歸之於官也」.就連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李鴻章也承認:「今之熟悉洋務者,往往於吏治民生易於隔閡.」洋務運動既然「隔閡」於民生,甚至還「刮天下貧民之利而歸之於官」,所以,它得不到廣大普通百姓的支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離開了廣大民眾的參與和支持,焉有不失敗之理?
最後還得說一說洋務運動中的用人問題.曾說:「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那麼,在洋務運動中,李鴻章、張之洞等人提拔使用的「幹部」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呢?簡單地說,具體經辦洋務的人在事功和道德之間嚴重脫節.一方面,這批洋務分子買船造炮、開礦練兵,積極地為中國引進西方的近代工業和先進技術,另一方面,這批人也借經辦洋務之際中飽私囊,大搞.對此,辜鴻銘曾有過論述,他說,李鴻章用人「但利,不論氣節;但論才能,不論人品」.這就使得一批奔競之徒在洋務運動的旗幟之下,而有理想有操守的正直之士因恥於與小人為伍而日漸疏遠洋務,結果就造成了一種奇怪的人事現象:洋務運動本為當時一股先進的力量,可是,參與洋務運動的人卻多是追名逐利、沒有道德操守的「分子」.當時,就有人批評說「才傑不談洋務,談者皆勢利小人,臨時張皇,一無足恃」.這一點,就連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張之洞也不諱言,他說:「近年習氣,凡稍知洋務者,大率皆營私漁利之徒.」梁啟超後來總結歷史,更是稱洋務中人為「一世鄙夫」.
一項從理論上講絕對先進的事業,最終卻落到了一批「營私漁利之徒」的手裡,歷史的詭譎在此暴露無遺.理論上的先進性與實際操作中的行為交織在一起,暴露出了洋務派在做事與做人之間的嚴重脫節.李敖曾說:「與什麼人一起奮斗有時比為什麼奮斗更重要.」既然搞洋務運動的「大率皆營私漁利之徒」,所以,它最後以失敗收場也就不足為怪了.
雖然沒有使中國走向富強的道路,但在客觀上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消極:1、有清朝官府舉辦,為維護反動統治服務; 2、經營管理.夠經典了吧! 洋務運動是清王朝統治階級為了謀求封建國家的「富強」而進行的改革運動,在客觀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傾向.洋務派是這場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其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應付中國「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以消除「內憂外患」的嚴重危機.其內容雖然十分廣泛,但核心一直是創辦軍事工業和編練新式陸海軍的軍事活動.
洋務派對清朝軍隊進行武器和訓練的革新,與頑固派的愚昧守舊態度相比較,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在中事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1865年到1895年,洋務派在各地創辦了20多個製造槍炮、彈葯和船艦的工廠.在自製和外購的基礎上,19世紀70年代,淮軍已「盡棄中國慣用之抬鳥槍,而變為洋槍隊」.中隊武器裝備的改善,使其戰鬥力有所增強.洋務派的海軍建設成效尤為卓著.經過苦心經營,洋務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師.尤以北洋水師實力最強,其規模時居世界第4,其中定遠、鎮遠艦的購置,給日本以很大的威懾,推遲了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時間.甲午戰爭爆發後,北洋海軍在黃海海戰中重創日本海軍,阻止了日本侵略軍的長驅直入.因此,洋務運動中的近代軍事工業,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國防力量,起到了「禦侮」的作用.
洋務運動的主觀目的,雖然不是旨在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但它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客觀上卻沖破了中國封建主義的桎梏,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的發展進程.洋務運動不僅使中國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力,而且間接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洋務派企業為中國資本主義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並且孕育了新的階級力量,這些都在客觀上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西學的大量引進和新式學堂的建立,不僅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而且也開拓了中國人的眼界,傳統的思想觀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洋務運動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現在對其茫然無知的中國人面前,使人們開始耳聞目睹和親身體會這些成果的優越之處,從而逐步澄清了對「西學」的種種誤解,由一味抵拒,漸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態日見改變,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客觀地面對現實,承認兩方科技的進步,不再反對把「西學「引入中國.
但是,洋務運動所具有的封建屬性,決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點的存在.首先,因為洋務運動由清王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於維護封建統治,所以,他們大規模引進的只是西方的物質文明與科學技術,對西方的社會經濟制度諱莫如深,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則堅決和反對.這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近代社會歷史的發展方向.其次,洋務派所興辦的企業均由洋務官僚操縱,經營管理大權都被其委派的總辦、會辦、幫辦或提調等把持,他們經營不善,管理,不可避免地使企業內部充滿了封建性和資本主義的矛盾.這些企業在封建性的嚴重束縛下,或癱瘓停辦,或被帝國主義侵吞,或轉讓私人經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再次,洋務運動的變革措施與中國傳統的義利觀和本末觀發生了沖突,受到傳統心理的束縛.中國是農業大國,重農抑商是歷代統治者沿襲的基本國策,重義輕利是歷代統治者提倡的修身准則,深深植根於傳統文化之中.僵化少變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習慣於安定平靜的生活,具有較強的心理惰性,面對社會變革,求穩怕亂,抗拒.盡管西學的輸入打亂了中華民族獨立發展的軌跡,但長期以來民族發展的慣性,使很多中國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觀念去看待世界和社會,這就妨礙著他們去接受新的東西,同時也妨礙著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總之,洋務運動處於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它對於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既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又有消極的不良影響.
作為一段歷史,洋務運動離今人已經很遠了,可是,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及其啟示卻並不過時,它的教訓依然值得今人深思,汲取.

『捌』 為什麼中國人不痛恨清朝,痛恨日本

古代和近現代不一樣。

古代是是家天下時代背景,國家只是皇家的私產。
古代廣大老百姓沒有現在我們這般的現代民族意識。老百姓沒資格去攀附皇帝的同族,也沒興趣去在意誰來統治,只要有實力誰都能去做皇帝。只要能給百姓大體溫飽,皇帝是誰都無所謂,日子照常過。所以王朝更替,不過是皇家換人,朝代換姓。
近代,具體是到五四運動之後,老百姓才真正開始覺醒現代的民族意識,才開始認識到「國家不是一姓一家之國,而是全體百姓的國家」。老百姓才開始真正在意誰來統治自己。所以這個時候,哪怕是面臨日本的亡國滅種與懷柔施恩,整體上的老百姓也不能接受,而選擇抗戰到底。

熱點內容
為什麼榛蘑顏色不一樣 發布:2025-07-31 22:45:21 瀏覽:66
為什麼抖音發很長時間才推薦 發布:2025-07-31 22:36:39 瀏覽:178
為什麼聯通手機號變成了座機號 發布:2025-07-31 22:25:33 瀏覽:736
為什麼水友求小米粥罵她 發布:2025-07-31 22:13:13 瀏覽:986
雲盤文件不存在是為什麼 發布:2025-07-31 22:05:36 瀏覽:825
用公爵卡加油為什麼要便宜點 發布:2025-07-31 21:58:24 瀏覽:50
為什麼女生老是說我胖 發布:2025-07-31 21:49:24 瀏覽:115
蘋果更新後為什麼發不了視頻 發布:2025-07-31 21:41:13 瀏覽:12
為什麼兒童一到晚上耳朵就會發熱 發布:2025-07-31 21:39:09 瀏覽:224
為什麼汽車燃氣比油便宜 發布:2025-07-31 21:38:28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