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不好為什麼還有人種植
⑴ 大規模單一種植對於生態環境有好處嗎
單一植物規模化種植,不僅對生態環境不好,對植物本身不好,如果是食用類的植物,對人類食用安全也不好!
一、容易大面積暴發病蟲害。單一植物大規模種植,因為其生產規律一定,物候期一定,容易給喜歡本種植物的病蟲提供有規律的環境,使病蟲基數不斷增加,造成大面積病蟲害。如農業生產上,農民在同一片地塊上多年連續種植四季豆,導致四季豆病毒病、蟲害嚴重,需要大量使用農葯殺病蟲。如曾經暴發雲南松蠹蛾危害,就是因為大面積雲南松物種單一的原因。
二、單一植物,不能夠形成空間上中下植物立體結構,不利於多種動物(包括微生物)生長,因為不同的動物對食用的植物要求不同,所以也不利於多種動物生存。
三、生物多樣性,形成植物群落,有利於形成良好的自然環境,形成完整的生物鏈和食物鏈,多種動物、植物之間既是競爭關系,也是相互依存關系,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因此,農業生產上,多種作物間作、套作、輪作以及水旱輪作,都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單一種植帶來的危害。
(好象有專家因為研究生物多樣性<以多種不同的糧食間、套作為主>成為院士的!)
……
希望對你有用,祝健康愉快!!
⑵ 楊柳飛絮惱人,為何全國多地卻大面積種植
每年春暖花開的季節,在全國種植楊柳的城市都會有一份感官上非常美的景象。大量的柳絮在空中紛紛揚揚,在陽光的映照下,看上去十分的享受。但因為柳絮亂飛也很容易導致一部分的人群的身體不適,另外也造成了在周邊家庭的衛生難以打掃,很多的居民對於楊柳亂飛的柳絮也是怨聲載道。那麼楊柳飛絮惱人,為何全國多地卻大面積種植呢?
最後則在於楊柳對於城市綠化的作用,在大量的樓房林立與水泥道路之間栽種大量的楊柳,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的綠化面積。配合城市內的山水風景能夠帶給城市人民更好的視覺享受,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更有益於全民的身心健康。
⑶ 最常見卻不懂的問題:為什麼多種植物能夠改善生態環境
植物是整個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自然界中地球上的植物種類很多,這些眾多的植物按大小形態、結構、生態環境與生活勻性的不同,可分為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六大類群,這些植物中有綠色開花的,也有綠色或其它顏色不開花的。形形色色的植物遍布在陸上和水中,在地球上幾乎到處可見,他們為自然界和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優美的環境。在植物各類群中種子植物種類最多,分布最廣,與人類關系也最為密切。
6、形成綠色視野,促進人類健康
城市現代化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在室內工作的時間越來越長,室內的空氣污染和沉重的工作壓力引發的各種生理和心理疾病,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植物與人共享室內空間不僅有利於環境質量的改善、也是身心健康的最佳調節劑。據研究,綠色在人類的視野中占據25%就能消除眼睛的生理疲勞,對於人們放鬆精神和調節心理最為合適。綠色可以調節人的心理、放鬆精神,緩解焦躁、穩定情緒,使人心情舒暢.
⑷ 未來三十年的東北農村,是否還有人願意種植
其實,無論何時,我的看法是,只要人類需要靠食物維系生命,就一定會有農民種植糧食。 只是未來的糧食種植方式與以前的糧食種植方式不同,一種是高科技、高產能的種植方式,另一種是老而無技術的低產能種植方式。 當然,在一些偏僻的農村,由於是山區,機械化耕作也不太現實。 所以,這幾年荒廢的土地比比皆是,這也是普通現象,沒有必要驚訝。
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想種,現在的80後,還有90後,根本就完全不想種地,所以陷入了這種尷尬的境地,所以,細想起來,對70後的人來說,家裡要有父母照顧,要養活妻子,要讓孩子能上好大學,家裡經濟壓力也很大,光靠種地賺錢,供不應求,綜上所述,是時代的問題。
⑸ 種植桉樹危害那麼大為什麼還種呢
雖然種植桉樹是破壞環境的,但是可以賺錢啊,而且是毫不費力的賺錢。種植桉樹的利潤,高達1600元/畝。每畝桉樹每年生長量可達到2噸左右,隨著紙張價格的上漲,現在作為原材料的桉樹的價格已經達到800元每噸,那每畝地可以產生1600元的收入。而農民只要種上桉樹苗就可以,不用投入任何成本和勞動,經濟效益還是非常可觀的。
加之廣西這邊有非常多的山地,不適合種農作物,所以只要在山上種上樹苗就可以賺錢,這就是為什麼大家明知道種植桉樹有害,還要去種植桉樹的原因了。
總結下來,就是利益的趨勢。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但是目前政府已經意識到桉樹的危害了,也出台了相應政策限制桉樹的種植。
(5)生態環境不好為什麼還有人種植擴展閱讀:
桉樹形態特徵
密蔭大喬木,高20米;樹皮宿存,深褐色,厚2厘米,稍軟松,有不規則斜裂溝;嫩枝有棱。
幼態葉對生,葉片厚革質,卵形,長11厘米,寬達7厘米,有柄;成熟葉卵狀披針形,厚革質,不等側,長8-17厘米,寬3-7厘米,側脈多而明顯,以80度開角緩斜走向邊緣,兩面均有腺點,邊脈離邊緣1-1.5毫米;葉柄長1.5-2.5厘米。
傘形花序粗大,有花4-8朵,總梗壓扁,長2.5厘米以內;花梗短、長不過4毫米,有時較長,粗而扁平;花蕾長1.4 -2厘米,寬7-10毫米;蒴管半球形或倒圓錐形,長7-9毫米,寬6-8毫米;帽狀體約與萼管同長,先端收縮成喙;雄蕊長1-1.2厘米,花葯橢圓形,縱裂。
蒴果卵狀壺形,長1-1.5厘米,上半部略收縮,蒴口稍擴大,果瓣3-4,深藏於萼管內。花期4-9月。
⑹ 生態環境脆弱對糧食種植有什麼影響
生態環境脆弱對糧食種植有不利影響,這樣的地區種植糧食作物可能產量比較低,還可能造成生態環境進一步破壞,就像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最好考慮因地制宜發展畜牧業。
生態環境問題: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生態破壞。主要包括生物物種銳減、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污染。譬如:城市化和工農業高度發展而引起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污染、雜訊污染、農葯污染等;全球氣候變暖、酸雨污染、臭氧層破壞。
(6)生態環境不好為什麼還有人種植擴展閱讀:
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當前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世界能源消費劇增,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特別是溫室氣體排放導致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變化,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威脅,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逐步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我國作為能源消費大國,人均資源少、環境容量小,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
我國對節約能源資源,很早就給予了高度重視,提出應該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產業升級。
⑺ 種糧食不掙錢,為什麼還有好多人種
種糧食不掙錢是因為現在好多糧食變得比較便宜,但是農民特別願意在自己家地里種上一部分糧食,因為他們能夠感覺到只有正常糧食才能夠有一定的安全感。所以說種上自己的糧食,每年不用為吃飯發愁,也許自己的零花錢需要自己去外面打工才能夠掙到,但是大部分農民都願意在自家地里種上糧食的。
生活當中的每一個人在面臨不同狀況的時候都要有著自己的一個打算,其實有的人他們回到自己的家鄉或者說回到自己的農村,然後大面積的承包土地開始種植一些個糧食,因為他們知道只要是中了多了,可能這個本錢也就會回來了。所以說他們大部分的人種植這些個糧食,並不是說為了賣上一個好的價錢,而是說能夠讓自己的內心有一個小小的安全感吧。
⑻ 為什麼要種樹
植樹造林的好處
1.保持水土
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生態重建是極為重要的。植樹造林可使水土得到保持,哪裡植被覆蓋率低,哪裡每逢雨季就會有大量泥沙流入河裡,把田地毀壞,把河床填高,把入海口淤塞,危害極大。要抑制水土流失,就必須植樹造林,因為樹木有像樹冠那樣龐大的根系,能像巨手一般牢牢抓住土壤。而被抓住的土壤的水分,又被樹根不斷地吸收蓄存。
據統計,一畝樹林比無林地區多蓄水20噸左右。植樹造林對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風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態環境,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而且隨著經濟林陸續進入成熟期,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巨大,還能提供大量的勞動和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抵擋風沙
植樹造林能防風固沙。風沙所到之處,田園會被埋葬,城市會變成廢墟。要抵禦風沙的襲擊,必須造防護林,以減弱風的力量。風一旦遇上防護林,速度要減弱70% ~80%。如果相隔一定的距離,並行排列許多林帶,再種上草,這樣風能颳起的沙礫也就減少了。
3.經濟建設
植樹造林能為人類提供許多有用的東西。不少水果、葯材都是林產品;茶葉、橡膠、新碳等都是樹木的貢獻。樹林的用處真是大得很。
(8)生態環境不好為什麼還有人種植擴展閱讀:
據統計,一畝樹林一年可以吸收灰塵2萬~6萬千克,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釋放出48千克氧氣;一個月可以吸收有毒氣體二氧化硫4千克,一畝松柏林兩晝夜能分泌2千克殺菌素,可殺死肺結核、傷寒、白喉、痢疾等病菌。
1.天然除塵器
樹葉上長著許多細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煙塵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還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質,還可以大量減少和降低空氣中的塵埃,一公頃草坪每年可吸收煙塵30噸以上。因此,人們把綠色植物稱為「天然除塵器」。
2.自動的調溫器
夏日樹蔭下氣溫比空地上低10℃左右,冬季又高2-3℃。
3.氧氣製造廠
樹葉在陽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並製造人體所需的氧氣。據測定,一公頃闊葉林每天約吸收一噸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700公斤。因此,人們把綠色植物稱為「氧氣製造廠」。
4.細菌的消毒站
松、樟、榆等樹能分泌殺菌素,殺滅結核桿菌、白喉桿菌等病菌。
5.天然的消音器
綠化還能吸收聲波,減低雜訊。在人口集中,交通、工礦企業發展很快的城鎮,雜訊對人類的危害越來越嚴重。據資料記載,雜訊在50分貝以下,對人沒有什麼影響,當雜訊達到70分貝,對人會有明顯危害,如果雜訊超過90分貝,人就無法持久工作了。在我國很多城市,雜訊超過70分貝的環境很多,因此,雜訊作為一種公害,已引起人類普遍重視,採取了各種減少雜訊的措施,而綠化造林就是一舉多得的好辦法。
從科學試驗中得知:公園成片林木可降低雜訊5--40分貝,比離聲源同距離的空曠地自然衰減量要多降低5--25分貝;汽車高音喇叭在穿過40米寬的草坪、灌木、喬木組成的多層次林帶,雜訊可以消減10--15分貝,比空曠地自然衰減量要多消減4分貝以上;在城市街道上種樹,也可消減雜訊7--10分貝,實踐證明,在城市街道、空曠地以及房屋庭院種上綠樹花草,能減輕雜訊污染。
從林木防止雜訊的效果來看,林帶越寬越密越好。科學研究認為,在城市裡,最少要有寬6米、高10米的林帶,消減雜訊效果比較明顯,而且要求林帶不宜離聲源太遠,一般在6--15米之間為好。 為了提高綠化消減雜訊的常年效果,應盡量選用四季常綠樹種,以喬木為主,灌木、花草相結合,構成多層次的消聲林帶,效果會更佳。
植樹造林樹種
泓森槐
泓森槐,屬蝶形花科刺槐屬的落葉喬木,其花、樹皮、樹葉均有廣泛用途。它生長迅速,樹干通直圓滿,冠窄,托葉剌小而軟,前2 年有剌,3 年以後剌基本脫落,葉色濃綠,花色白色,清香宜人,是一種市場潛力很大的速生豐產樹種。
目前在湖南、湖北、山東、河南等全國多省市及地區均有種植。
南方紅豆杉
南方紅豆杉是中國亞熱帶至暖溫帶特有成分之一,在闊葉林中常有分布。耐蔭樹種,喜溫暖濕潤的氣候,通常生長於山腳腹地較為潮濕處。
自然生長在海拔1000米或1500米以下的山谷、溪邊、緩坡腐殖質豐富的酸性土壤中,要求肥力較高的黃壤,黃棕壤,中性土、鈣質土也能生長。耐乾旱瘠薄,不耐低窪積水。對氣候適應力較強,年均溫11~16℃,最低極值可達-11℃。具有較強的萌芽能力,樹幹上多見萌芽小枝,但生長比較緩慢。很少有病蟲害,壽命長。
馬尾松
馬尾松陽性樹種,不耐庇蔭,喜光、喜溫。適生於年均溫13~22℃,年降水量800~1800mm,絕對最低溫度不到-10℃。根系發達,主根明顯,有根菌。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喜微酸性土壤,但怕水澇,不耐鹽鹼,在石礫土、沙質土、粘土、山脊和陽坡的沖刷薄地上,以及陡峭的石山岩縫里都能生長。
⑼ 非洲人連飯都吃不上,為何還不種地
引言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所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全世界40個最缺糧的國家中,有26個是來自非洲的國家。」這是《國際新聞》在2006年10月15日的一篇報道。
從這組數據上來看,非洲是目前糧食缺乏最嚴重的一個大洲,占據了全世界缺糧地區中的一半以上的比例。
糧食的缺乏,不僅僅會影響到國民的生存,還會引起國家政治的動盪和給別的國家操控本國政治與經濟的把柄。所以,聯合國將全世界的儲備糧進行一個最低安全線的限制,通常儲備糧的儲備大於或等於70天會被認為是最低的標准,如果小於七十天,則說明全世界將會爆發糧食危機。
專家認為:「在農業生產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聯合國和我國對非洲的援助非常重要,我們給他們帶去了生產技術、生產經驗和生產所需要的種子。」在我們教育的基礎之上,很多非洲人早已從事農業生產。之所以不能解決糧食問題,最主要的還是之前提到的三種因素,如果這些因素都得到滿足也不能生產出糧食,那麼其他的原因應該包括懶惰和經營不善。
⑽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退耕還林這么做的好處有什麼
為了更好地保證我國生態安全,修補和提升生態資源,在我國自2002年全面推行退耕生態工程,退耕的重點為中西部,執行的目標為生態環境保護敏感、河流根源的斜坡農用地、沙漠化石油化工農用地,據不完全統計分析,積累已經完成退耕1.39億畝農用地,盡管總數比較大,但相對於在我國20多億畝農用地而言,所佔比例是有局限的。在我國盡管領土廣闊,領土面積比較大,但缺林少綠,
開展退耕是非常合算的,由於退耕的補貼款高過每一年的收獲;假如全部土地資源開展退耕,我猜測那肯定村子總體拆遷,但我沒見過這樣的事情,由於土地是農戶賴以生存的基本,特別是鄉村老一輩人對土壤有特殊的情感。有關農村人的生活消費和住宅如何解決,假如農用地所有撤出,由於歷年有退耕還林補助款,能夠放心在外面開展打工,不容易由於農用地的耕地而苦惱,住宅看自己的整體實力,假如有經濟實力能夠入城安居,相反假如農用地並沒有所有開展退耕,那樣能夠運用空餘進城務工或是打零工,等到了農忙季節回家了幹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