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大宋為什麼連匹馬都不好

大宋為什麼連匹馬都不好

發布時間: 2022-09-22 03:52:10

『壹』 宋朝怎麼打不過遼和金,究竟是哪裡出問題了

漢朝前期,匈奴為患,漢軍以騎兵破騎兵,大敗匈奴,打出大漢雄風,使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

唐朝前期,君臣隱忍,終於一戰擊敗突厥,打出了大唐威風,至今為後人贊美。

而到了宋朝,先是遼國的欺凌,檀淵之盟,大恥。而後被金國攻破京城,擄掠皇室宗親,靖康恥,成為心裡的一道傷疤。

南宋時,崖山海戰,宋朝統治徹底滅絕,可以說自北宋到南宋,時刻面臨著北方的入侵威脅,那麼我們不禁要好奇,為何宋朝做不到如漢唐一樣,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擊敗敵軍騎兵呢?是缺少馬匹嗎?


這樣一對比,當北方騎兵和宋朝騎兵作戰時,宋朝大敗也就不足為奇了。首先,策略上,重文輕武,缺少優秀的騎兵將領,漢唐前期,也缺少優質戰馬,但是卻擁有優秀的將領。其次,買不到好戰馬,也缺少培育能力,導致優良戰馬少,戰馬雖多,質量卻比不上北方。最終被壓著打,三大恥,可悲可嘆!

『貳』 大宋王朝為什麼軟弱不堪,從哪個君王起,宋朝就「硬」不起來了

大宋王朝軟弱不堪是從趙匡胤開始的,當時趙匡胤實行的政策有很多是不利於國家發展的。可以說就是因為趙匡胤才讓宋朝形成了重文輕武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發生並不能讓國家更持久的發展下去。

雖然在當時趙匡胤的這些軍事政策讓他更好地鞏固了自己的權力,但是這些對於武將們的防範政策根本就不利於後世的發展。這也就造成了宋朝整體軍事實力大大下降再加上當時朝廷對於百姓的壓迫是非常厲害的,時間一長肯定會造成百姓們的反感。當時的朝廷屬於外強中干其實並沒有多少真實實力所以在面對外族的入侵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戰敗了。整個宋朝軟弱不堪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的風氣是重文輕武。也就是這種重文輕武的風氣才讓整個朝廷變得外強中干。但是讓人非常可惜的是宋朝歷代皇帝都沒有能夠正確地認識到這個問題。

『叄』 大宋總喊缺馬,古代養馬很難嗎

宋朝缺馬匹的根本原因就是馬匹實在是很難養,不僅因為養馬花費的人力財力物力很多,還因為馬這種動物不好養活,所以才會很難養。宋朝時期,宋朝與邊疆地區戰亂不斷,而那些鬧事部落又全是擅長馬戰的,宋朝軍隊不是很擅長馬戰,因此馬匹損失嚴重,馬匹又很難養,因此才會入不敷出,供不應求。

最後,馬兒的腸胃很嬌嫩導致馬兒存活率不高,這也是馬匹少的根本原因。很多人以為馬兒只需要吃草就好了,看起來似乎很容易,但是事實上馬兒對事物的要求很高,喂養馬匹的草必須是符合條件的,因為馬和牛羊不同,馬的消化系統很脆,因此很容易出問題,而且馬是反芻動物,食物不好很容易生病,因此古代的馬才會很少。

『肆』 宋朝很缺戰馬,為何不像捻軍一樣發展驢騎兵或騾(子)騎兵

北宋在與西夏遼國的戰爭中始終失利的原因,是因為北宋軍隊的騎兵非常脆弱,無法在戰場上與敵人抗衡。因此,悲觀主義的北宋太子不得不採取「進退兩難」的策略來對付敵人。但是沒有槍,步兵就可以對付騎兵,所以北宋在外戰中總是失敗的,更有趣的是,為什麼北宋花錢太多,沒有學習漢代,光陽光陽,發展騎兵部隊。


失去了養馬的土地,但泰霍和太宗必須發展騎兵,該怎麼辦?沒有高品質的馬場,但他們不得不撤退到中部地區建立馬場。在全國各地共設立了81名皇家馬監督員,目的是在這些地區飼養戰馬,但與北方廣闊的牧場有關。在農業區和城郊邊界飼養的戰馬在質量上很難滿足戰區的需要。據宋沈宗時期河北太監統計,每年新增馬匹1600匹,可供騎兵使用的馬匹只有240匹,戰馬生產率為15%。

北宋除了養馬外,還通過交流城從國外買馬。宋太宗時期,由於經常與遼國作戰,邊疆一下子就開了33個馬場。根據市政府的馬匹政策,我們每年可以在邊境購買大約5000匹馬。然而北宋有自己的馬,可以追溯到邊疆的程蔡很少養馬,一方面,馬匹數量少,時間短,宋朝富有),但並沒有一年的征服和結束,太宗與吐蕃的不良關系逐漸在幾個地方關閉了當鄉賽馬場。因此,北宋的馬源極為缺乏。

『伍』 宋朝為什麼不能產馬

下面先談為何宋朝「先天」缺馬 後面談宋養馬為何養不成
其實,宋朝缺馬問題的確不能全怪宋朝,因為燕雲之地不是宋人丟的。
但是,宋人也不是毫無責任,因為另一產馬之地,甘涼河套,的確是宋人失策丟的。北宋真正的失策也恰恰不是對遼,而是對西夏。

宋初連西夏國都沒有,不過是僅有陝北五州小地(那兒還不是西北最優良的產馬地)的李家定難軍,臣服於宋,助兵又助戰馬,完全談不上大患,根本比不上南唐北漢,所以《新五代史》都將其列入雜傳,而非世家。

等到宋太宗時操之過急,想借李家內亂完全廢除定難軍,將李家緦麻以上所有親屬全部押解入京。激起李繼遷和其族人反抗,出逃時帶走的隊伍才數十人,十年之後,不但盡復五州之地,連宋之靈州都攻了下來,就是從丟靈州開始,宋的良馬產地才算真正全部丟失---------「夏賊之觽,未嘗以匹馬貿易於邊郡,是則中國備征帶甲之騎,獨取於西戎之西偏,如舍靈武,復使西戎合而為一,夏賊桀黠,服從諸戎,俾秦、涇、儀、渭之西,戎人復不得貿馬於邊郡,則未知中國戰馬從何而來?「《續資治通鑒長篇》

此時期李繼遷之所以能屢敗屢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就是依靠宋遼矛盾,受遼封號,讓宋朝陷入兩線作戰,而這一策略之所以能施行,其契機就是宋朝失策的想同時收回燕雲十六州和西北五州。

等到宋真宗澶淵之盟與遼和解,宋遼戰事結束,這時宋朝騰出手來了,應該集中力量向西夏討回失地了吧?卻碰上「五鬼」獻瑞,真宗封禪,宋朝一片和平景象。而此時西夏的李德明,為避免像先前的宋朝一樣陷入兩線作戰,開展外交手段,主動對宋稱臣講和(還對遼國稱臣)。西夏穩住宋遼之後,全力向西線發動攻勢,滅回紇、敗吐蕃,盡收河西走廊。而宋遼此時則渾然不覺其狼子野心......

到了李元昊(李德明之子)時期,對宋發動三大戰,尋求實質上的完全獨立,宋軍三戰皆敗(但也在歸娘谷、龍門川、兔毛川三戰給與還擊)。然後是李元昊主動要求稱宋帝為父,卻別以為這是元昊服軟,其實是算是元昊耍賴--------------「中國事夷狄,稱「男」則為卑;夷狄事中國,稱「男」則為亢。故綱目不書石晉所稱,所以為中國諱。茲直書之,所以著元昊之悍也。」《西夏書事》

並且一邊稱是宋帝兒子,一邊又詭稱宋朝祖宗,想占口舌便宜------------「元昊所遣如定(使者)等已於紫宸殿朝見,竊聞所上書中有『吾祖』之稱,此西人玩侮之甚。古者夷狄,單於、可汗之類固無嫌。今元昊無端撰此名目,彼稱陛下為父,卻令朝廷賜詔呼彼為『吾祖』,可乎?」《續資治通鑒長篇》

宋臣識破元昊想占口舌便宜的小聰明,要求元昊別稱兒子,應該依舊稱臣,元昊答應,但條件是將每年歲賜增至二十五萬。雙方這才和解。(其實元昊在國內依舊稱帝,一切從帝制。而且在李德明時代,西平王見遼宋之詔使,是要行下跪之禮,等到元昊在河曲之戰擊退遼軍後,見遼宋使臣都是坐在床上見了,我猜這小子之所以向宋遼開戰,內心深處的動機不過是為了坐著見人.....)

於宋而言,其後與西夏戰和不定,西北邊疆長期不得安寧,無怪乎司馬公將西夏列為「四患」之首。

追本朔源,唐朝內遷吐谷渾拓拔部時已埋下禍根,此禍根經五代戰亂已根系深植,宋太宗拔之過急,不應戰時戰之;宋真宗失之安逸,該戰時和之,戰和皆失其時。其後又打打停停,雖大有戰果,但終歸是收拾前朝和先祖的爛攤子.........

下面是關於宋朝養馬的缺陷

游牧民族對於農耕民族來說,總是具有先天的軍事優勢。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萬里長城。

那麼農耕民族該如何來應對,一種方法是利用地形,也就是利用山地來阻擋騎兵的奔跑,並且居高臨下的攻擊。長城正是這樣防禦方式。另一個辦法就是以騎兵對騎兵,通過組建強大的騎兵軍團來對抗游牧民族。漢之對於匈奴,唐之對於突厥,都是沿用的這種策略。但是到了宋朝,局面完全是另外的樣子。首先宋朝在建國之初,就沒有能夠佔領燕山山脈,自然就不能夠依靠長城來防禦北方的游牧民族。既然第一條路走不通,還有第二條路可以走。但是宋朝也沒有像西漢那樣,大規模的養馬從而建立一個強大的騎兵軍團,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宋朝的版圖之內缺乏可供大量養馬的土地。軍隊所用的馬匹和民間的馬匹要求不同,必須是成年的公馬,而且體力要足夠好。要得到這樣的馬,依靠圈養是不可能的,必須放牧,也就是要有大片的牧場供馬生長繁衍。其次,馬生長於比較寒冷的北方地區,對於溫暖潮濕的氣候是不適應的。因此在長江流域根本無法養出優良的軍馬。整個中國古代,能夠養馬的地方大致是兩個,一個是西北,一個是東北。漢朝和唐朝養馬,主要都是在西北。在宋朝建國時,這兩片地區都已經被游牧民族佔領,宋朝必須首先奪回這兩片地區才能在那裡養馬。但是沒有足夠的戰馬又不可能去佔領這兩片地區,於是宋朝對此也無可奈何。但是有一點是應當注意的,那就是宋朝的版圖包括了甘肅東部地區和陝西大部地區。漢朝就曾在這一地區大規模養馬,宋朝為何不能效仿呢?以筆者個人觀點,這恐怕要從當地環境變化的角度來考慮。一個地方曾經適合養馬,並不意味著以後也會同樣適合養馬。

一般說來,人類的活動總是要破壞環境的,只是破壞程度的輕重而已。人類需要獲得耕地,也需要獲得燃料,在這兩個最主要的動機驅使之下,人類不可避免的要破壞生存地域的植被。自然環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就像一個生物體一樣。但是這種自我修復能力毫無疑問是比較有限的,一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必然造成無法自我修復的破壞或者是需要漫長時間才能夠修復的破壞。我們不妨看看現代的一個例子。整個東北地區都曾經被稱為黑土地,這里的土地不需要施肥就可以耕作。但是今天,在東北已經基本看不到黑土地,幾十年的糧食種植已經破壞了土地的肥力,黃土地就必然變成黑土地。而且這里的黃土地也不可能再變成黑土地了。因為變回去的方法只有讓耕地重新成為荒地,由土地經過漫長的時間自我恢復。然而定居於這片土地的人口又如何滿足溫飽需求呢?除非將東北的人口絕大部分移民到其他地方,這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東北的土地和植被會被破壞,其他地方也同樣會。當年樓蘭高昌都是繁華的西域國家,現在早就全部成了沙漠。在關中平原以及陝西北部地區,這種破壞同樣在緩慢的進行著。而且由於西安曾經是兩個輝煌帝國的首都,這種破壞作用遠比其他地方要明顯。不妨稱之為建都的破壞作用。

為什麼建都會有破壞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首先,首都必然是交通樞紐,條條大路通羅馬。首都從來都是富商豪賈達官貴人最密集的地方。人們的生活水平是與其能源消耗量直接相關的。就算是今天,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也是與其人均石油消耗量直接相關的。這些達官貴人為了維持其生活水平,必然需要大量的糧食、燃料和草料,結果就是造成了首都周邊地區的植被日漸嚴重的破壞。第二,首都也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區域。不僅因為首都的居民數量超過其他任何地區,而且還有一點就是軍隊的集中部署。歷代王朝為了防止地方尾大不掉,都把全國軍隊的精銳集中部署在首都周圍,特別是騎兵的集中部署。馬的胃口是想當大的,養活一匹馬的費用可以養活6到7個人。人體的輸出功率大約是100瓦,注意是輸出的機械功功率,不是發熱功率。而馬的輸出功率是700瓦左右,投入和產出基本是成比例的。這樣一來也就造成了巨大的糧食需求,因為軍馬也需要吃糧食。為了滿足如此龐大的糧食需求,首都周邊的土地就會被盡可能的開墾,這同樣是加劇植被破壞的。再有,軍馬是必須放牧的,否則體力退化就只能退役了。大量馬匹集中放牧同樣破壞植被,今天這樣的情況正在內蒙古自治區大面積的發生,經歷過沙塵暴的人們對此應當都有切身體會。

幾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就形成了我們前面所說的建都破壞作用。只要一個地區成為首都,這種破壞作用就必然發生。而從秦到唐,首都都在西安及附件地區,長達幾百年的破壞,使周圍的植被不可避免的大面積衰退。而生態系統自我修復的能力是由降水量決定的。水是生命之源,只要有了水,植被破壞後還能再長出來。但是如果沒有水,那就只能成為沙漠了。也就是說,降水越豐富的地區,其植被的抗破壞力越強。而越是到了內陸地區,其降雨就越是依賴於植被本身。也就是說,植物在內陸地區承擔著改變當地氣候的任務。植被破壞了,降雨量就要減少;而且沒有植被的攔蓄,降下的水也存不住,植物能夠獲得的部分也在減少。這樣一來,植被一旦被破壞,基本就不可能修復了。黃土高原從原始森林區成為今天的樣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因此,從唐朝之後,西安再也沒有成為中國的首都。西安雖然是江山形勝之地,後來的宋元明清也未必就不想去西安建都,但是那裡的生態系統實在是無法承擔作為一個首都的壓力了。因此,不得不另擇他處。

在宋朝時代,西安周邊的植被破壞很可能已經達到了無法容忍大面積養馬的程度。宋太祖曾有建都洛陽的考慮,但是沒有嚴肅的考慮過建都西安的問題。北宋雖然控制了陝西大部和甘肅東部,然而此時這些地區也很可能無法大規模養馬。於是,宋朝也就只能徒嘆奈何了。北宋在黃河兩岸養馬,然而這里的氣候實在不適合養馬,所得馬匹很多無法滿足軍用標准。

宋朝之不養馬,既有這個朝代先天的不足,那就是適合養馬的草原被游牧民族佔領。等到宋朝消滅了南方的割據政權,想佔領這些草原和山脈地區也來不及了。同時,宋朝不養馬也是因為關中平原以及周邊地區的養馬潛力已經被漢朝和唐朝等朝代利用完了,宋朝就是想養,這里也承受不起養馬的壓力了。

『陸』 宋朝這么有錢,為何三分之一的騎兵部隊沒有戰馬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生產力最發達,社會最繁榮的朝代,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博士感嘆:「談到11 世紀,我們猶如來到最偉大的時期」。那時的北宋的國民生產總值,居然是清「康乾盛世」的兩倍多,都城汴梁「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集市「通宵買賣,交曉不絕」。

然而經濟上如此富有,宋朝被人甚至被戲稱為「史上最不爭氣」的朝代。

養羊!對,就是養羊。

就是在黨項人斷絕北宋西北買馬通道的那一年冬天,宋朝皇帝對宰相表達了憂慮。「帝謂宰臣曰:『御廚歲費羊數萬口,市於陝西,頗為煩擾。近年北面榷場貿易頗多,尚慮失於豢牧。』呂蒙正言:『洛陽南境有廣成川,地曠遠而水草美,可為牧地。』」(《續資治通鑒長編》)

就是說宋朝皇帝擔心皇宮裡面每年吃幾萬只羊,還得從陝西買,卻還是不夠吃,怎麼辦?宰相回答說,洛陽南面有個地方水草豐美,可以用來養羊。

所以,宋朝哪裡還能自己養馬?三分之一的騎兵部隊有馬就算不錯了。

『柒』 為何北宋,南宋都沒有騎兵難道是沒有養馬之地那麼簡單嗎

宋朝之所以不建立騎兵兵團,不是因為不想而是因為不能。因為宋朝無法大規模的飼養戰馬,因為宋朝沒有大規模飼養戰馬的條件。飼養戰馬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

一、飼養之地必須遼闊,需要大片的牧場給馬匹提供生長繁衍之地。

二、必須飼養體力較好的成年公馬。

三、飼養戰馬需要比較寒冷的氣候。

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中國古代主要的產馬地區是:河北北部、河套地區、河西走廊以及新疆。這些區域,或自宋代開國以來就未曾控制,或在其後陸續喪失,基本都已不在宋朝的控制范圍內。

(7)大宋為什麼連匹馬都不好擴展閱讀:

宋真宗咸平二年,秘書丞何亮《安邊書》言:冀之北土,馬之所生,自匈奴猖狂之後,無匹馬南來,備征帶甲之騎,取足於西域。西狄既剖分為二,其右乃西狄只東偏,為夏賊之境,其左乃西戎之西偏,秦涇儀渭之西北諸戎是也。

夏賊之眾,未曾以匹馬貨易邊郡,是則中國備征帶甲之騎,獨取於西戎之西偏,如舍靈武,復使西戎合而為一,夏賊傑黠,服從諸戎,俾秦涇儀渭之西,戎人復不得貨馬於邊境,則未知中國戰馬從何而來?

遺憾的是,咸平五年,黨項首領李繼遷攻克靈武,西域買馬的貿易通道也斷絕了。

同樣,騎兵兵源也基本是上述地區。兩漢之際,隴西六郡良家子是騎兵材勇的主要兵源而名將輩出!漁陽、上谷突騎,天下雄兵,是光武帝劉秀奪取政權的強大助力。只是在宋代都已淪陷外族。

沒有騎兵,後果嚴重。在失去燕雲十六州地理屏障的前提下,步兵在華北平原上難以抵消騎兵的速度、沖擊力和機動性。

即便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步兵組織有效克制甚至擊退了騎兵,也難以通過追擊擴大戰果,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騎兵反而到可以進退自如,靈活的四面出擊,往往一支鐵騎,截斷宋軍的退路和糧道,就造成整個戰局的崩潰,擁有相當大的戰術優勢!實為有宋一代軍事上積弱的先天不足所在。

『捌』 北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國家疲敝,二是重文輕武。

北宋年間,國家財政一直入不敷出,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冗兵,冗官和冗費。在這三方面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國家財政收入,國庫入不敷出,最終導致國家疲敝,民不聊生,也不能做到有效的邊防。而西夏和遼國始終是北宋的心腹之患,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解決,最終養虎為患,才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之所以出現這種「三冗」的情況,是和國家重視士大夫的國策有著直接關系的。在北宋二程的引導下,刑不上士大夫,禮不下庶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很多讀書人都通過科舉當官,而為了優待這些讀書人,就會設置很多沒有必要的官職,因此他們每年都拿著薪俸,但是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存在的必要。而且,越是大官,享受的待遇越好,除了正常的俸祿之外,每年還有茶米油鹽,衣食住行等等各種補助,可以說非常優待。官多,待遇好,自然花費了大量的財政收入。

而北宋年間有大量的廂軍,這些廂軍並不是真正的士兵,很多時候只是民工的另一種表達形式。他們大多數都是受災的農民,因為沒有了經濟來源,成為難民,朝廷為了解決這部分人的生存問題,就把他們編入廂軍,由朝廷支付薪俸,地方官員進行管理。如果有什麼工程的話,就讓這些廂軍去完成。同時平時也會做保衛地方的力量。但是國家每年並沒有那麼多的工程,地方安全也不需要那麼多人去保護。所以這筆支出也嚴重拖垮了北宋的經濟。

另一方面是重文輕武的國策。這是自北宋皇帝趙匡胤建國以來就決定的國策。因為趙匡胤取得天下就是武將謀反,而且唐朝的滅亡就在於藩鎮之亂。所以他當上皇帝之後也格外注意保護武官在宋朝非常沒有地位。著名的戰神狄青,也是憂懼而死。所以整個宋朝都是武力廢弛,和西夏以及遼國的戰爭中也是經常處於守勢。而且自趙光義開始,就將建國之初,最好的軍事力量用廢了,導致後來再也無力收復燕雲。被遼國按著打了一百多年。

這也就是北宋滅亡的原因。

『玖』 宋朝究竟為什麼會缺馬呢

宋朝究竟為什麼會缺馬呢?

然而,直到南宋,宋金統治了江河,南宋時期的馬匹是短缺的,在那個年代,鐵礦和戰馬是非常稀缺的,是無法改變的。其實確切地說,宋代的防禦決策能力嚴重的導致了兩宋的國家走向失敗的這種悲劇。

『拾』 為什麼宋朝和明朝缺少騎兵

我不同意各位網友所說的宋明騎兵弱是因為他們沒能控制好馬的產地.漢朝和唐朝雖然控制了那兩個地方但那是後來的事情,漢武帝打匈奴和唐太宗打打突厥的時候並沒有控制陰山和賀蘭山,他們都是從塞外引進良種馬和中原馬交配獲得優秀的戰馬,同時訓練騎兵並且注意對騎兵戰法的研究,因此他們才能擁有精良的騎兵部隊.宋、明即使自己不產良馬,後來和少數民族政權互市貿易的時候也用中原的產品換來了很多好馬,再說,如果宋明兩朝真的只是因為缺馬的話,即使買不來,偷也能搞到幾匹,即使偷不來,在和北方游牧民族戰爭的過程中總能俘虜幾匹戰馬吧?再把這些馬和中原馬交配,也能獲得良種馬,因此關鍵的原因不在馬上,而是宋、明兩朝不注重騎兵的發展。
為什麼漢朝和唐朝重視騎兵而宋、明不重視呢?我認為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戰略思想不一樣,騎兵是進攻型的兵種,漢朝和唐朝是要開疆拓土,所以他們很重視發展騎兵。而宋和明除了開國的一兩個皇帝以外,其他的皇帝對北方游牧民族採取的是防禦戰略,所以他們注重守城,所以不注重發展騎兵,而是偏重於對守城器械的研究,樓主可以在網上搜一下,尤其是宋朝的守城器械可謂五花八門,非常精巧。宋朝和明朝也不是沒有優秀的騎兵,舉個例子,袁崇煥的關寧鐵騎就很能打,但這只是個別將領注重騎兵的發展,但是朝廷不重視,所以整體上國家的騎兵力量還是弱。
綜上所述,漢朝和唐朝的騎兵厲害是因為漢武帝和唐太宗有開疆拓土、征服四夷的雄心,在國防上採取進攻型的戰略,所以注重發展騎兵。而宋和明的統治者沒想過要征服那些游牧民族,只要能保住現在的一畝三分地他們就滿足了,軍事上採取防守的戰略,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守城上,沒有發展進攻型的騎兵,但是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想要一勞永逸,還是應該派鐵騎深入大漠,徹底打敗那些游牧民族,只想著防守是不行的,再堅苦的堡壘也有被攻破的時候,宋朝和明朝那些陳列於城牆之上的巨弩,火炮,最後還是沒能擋住北方游牧民族的鐵騎。
至於你所說的馬術,因為馬術自古就是歐洲貴族非常崇尚的一項運動,在歐美比中國要普及,開展的時間也比中國早得多,歷來就是歐美國家的傳統項目,我國目前在這個項目上還正處於起步階段,是我們的弱項,趕上歐美的水平還需要很長時間。

熱點內容
為什麼幼犬比熊眼睛小 發布:2025-08-05 22:09:35 瀏覽:393
小孩子為什麼肌膚那麼好 發布:2025-08-05 22:08:54 瀏覽:118
為什麼晚上早點睡覺眼睛也疲勞 發布:2025-08-05 21:56:07 瀏覽:69
眼睛裡為什麼會有很多眼屎 發布:2025-08-05 21:50:40 瀏覽:602
為什麼一個字看時間久了就不認識 發布:2025-08-05 21:27:43 瀏覽:982
電腦文件為什麼拷不到硬碟 發布:2025-08-05 21:25:18 瀏覽:841
老年人為什麼不吃酸的東西 發布:2025-08-05 21:19:29 瀏覽:883
屬猴的男人為什麼網戀 發布:2025-08-05 21:16:57 瀏覽:668
為什麼找不到發布頁面 發布:2025-08-05 21:12:31 瀏覽:141
淘寶搜索優先為什麼沒有我的了 發布:2025-08-05 21:12:31 瀏覽: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