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和父親為什麼關系不好
A. 朱自清與父親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朱自清父子的現實矛盾、五四精神對朱自清的影響、中國知識分子的「現代原憂」這三個方面逐層深入地考察《背影》的文化語境。
(一)現實生活中,朱自清和父親之間的沖突是尖銳的、長時間的
關於朱自清和父親之間的矛盾沖突,朱自清本人在《笑的歷史》[1] 中通過一個少婦的口吻,有所透露:「你有了事以後,雖統共只拿了70塊錢一月,他們卻指望你很大。他們恨不得你將這70塊錢全給家裡!」此外,關於朱自清父子之間的矛盾,關坤英在《朱自清評傳》中的記述更為具體,並有史料依據:
根據已得到的材料,我們已經知道朱自清從大學畢業後不久,一直到寫《背影》時的1925年,他和父親有過一段感情的摩擦,父子之間的矛盾有時是很激烈的。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親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斷了經濟來源,從此生計日艱,進而債台高築。1920年,他從北大畢業,理所當然,他要負擔家庭的經濟,但是承擔多少,承擔有沒有限度,他個人有沒有獨立支配經濟的自由。在這些問題上他和父親發生了一次一次齟齬。1921年暑假,他回到揚州八中任教務主任,父親憑借與校長的私交,讓校長將兒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裡,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領。這種專制式的家長統治激怒了朱自清。一個月後他憤然離去,到外地執教。父子從此失和,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兒,在杭州組織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動緩解和父親的矛盾,帶著妻兒回揚州,但父親先是不準他進家門,後則不予理睬。過了幾天沒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後父子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這就是《毀滅》中所說的「敗家的兇殘」、「骨肉間的仇恨」。1923年暑假雖又回家一次,但與父親的關系仍未好轉。[2](P165—166)
這段話不僅使我們看到了朱自清父子之間激烈的矛盾,而且有助於我們理解父子矛盾的根源。表面看,父子沖突是經濟原因造成的;本質上看,是自由和專制的矛盾斗爭造成的。經濟沖突只不過是形式上的顯現。實際內容是一個要保傳統文化,維護對兒子的支配權;一個要向傳統文化挑戰,追求自由獨立。因此,父親的封建家長制壟斷與兒子張揚個性的要求發生了激烈的沖突。且不說後來父親不讓兒子進家門的冷酷,只就他通過與校長的私交而支取兒子全部薪金這一做法本身來說,就是對兒子的極大不尊重,是對人格尊嚴的侮辱。這在一般人都是不能忍受的,更何況受過五四精神洗禮的朱自清呢?
(二)五四精神對朱自清的巨大影響
朱自清於1917—1920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北大是以新倫理革命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搖籃。五四精神與北大的文化場塑造著朱自清,他的思想接受著時代大潮的洗禮。
1916年底,《新青年》的主編陳獨秀應北大校長蔡元培之聘,出任北大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也從上海遷往北京。這樣,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就由上海移往北京。陳獨秀曾在《青年雜志》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這篇發刊詞大力宣傳人權、自由,號召青年勇敢奮斗,掙脫封建專制和陳腐倫理的束縛,爭取人格獨立的新生活。
在這種以人的解放為核心、追求人格獨立精神的感召下,朱自清於1920年加入了北大部分學生組織的「新潮社」。「新潮社」的月刊《新潮》堅持與《新青年》一致的立場,高舉「倫理革命」的旗幟,猛烈抨擊一切封建「綱常名教」,痛斥封建家庭為萬惡之源,高聲吶喊個性解放。朱自清曾在《新潮》上發表《悵惘》、《小草》等新詩。當時朱自清與傅斯年、葉聖陶、楊振聲、康白情、周作人、孫伏園等社員一起討論稿件或學術問題。親身參加《新潮》創辦的朱自清,無疑受著新思想的熏染,他對傳統陳腐的家庭倫理道德有著激憤之情,他不滿於父親的專橫,努力爭取個人的獨立和自由。朱自清追求自由的願望具有時代特徵,而這種追求又是那麼艱難曲折,阻力重重。「被推著,被挽著,長只在俯俯仰仰間,你曾做得一分半分兒主?」[3](P79) 這是向以父親為代表的專制制度發出的詰問和責難!朱自清大半輩子都沒有擺脫父親對他的束縛。他直到逝世前,才替父親還清高利貸。他對父親的反抗不僅僅是經濟上要求自主,更主要的是他對舊家庭的不滿,他厭惡姨娘的挑唆,他憎恨舊的婚姻制度,他曾告誡弟弟不要納妾。從這一層來看,朱自清父子之間的矛盾是時代語境造成的,他們之間的矛盾實質上是傳統與反傳統的斗爭,是新思想和舊思想的斗爭,是20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境遇。要透徹理解這一點,還得從中國知識分子的「現代原憂」說起。
B. 朱自清與其父之間發生了什麼
朱自清與其父之間發生了:失和。
作者朱自清明顯與父親有嚴重的隔閡,因為朱自清的父親封建做派,導致父子失和。為保證兒子的學習成績,朱鴻鈞把兒子送到舉人家裡學習古文與詩詞,但凡兒子回到家裡,朱父總是親自對兒子的成績進行考核。
如果考核結果讓他滿意,朱自清偶爾就會得到兩句誇贊,如果考核不滿意,朱父還會直接把兒子的本子燒掉,對著兒子大罵。
父子反目:
在朱鴻鈞眼中,自己為兒子付出了那麼多,如今用工資也是天經地義。可是,朱自清卻不這么想,其是受過新式教育的人,而不是在傳統教育下成長,愚孝的人。其並不在意父親用了自己一個月的工資,卻在意父親不把其當作一個獨立體,不尊重其。
原本父子就因為工資的事情而差點大動干戈了,再加上父親身邊一個女人的作梗,父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這對父子之間的矛盾,看上去只是經濟問題,實際上卻是新舊兩種思想的碰撞。結果,誰也不服誰,誰也不讓誰,導致父子反目。
C. 朱自清與親爹恩怨有多深本人:沒有《背影》,我到死不會諒解他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西方人那樣,大大的擁抱,直言不諱地「我愛你」。這樣的情形永遠不會發生在中國式父親的身上。中國父親只會像巍峨壯觀的大山,沉默無語卻又庄嚴凝重,就像朱自清寫下的背影一樣,步履蹣跚卻堅定向前。沒有人看到朱自清的背影不會動人,大家都能在裡面找到那個沉默的父親。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朱自清和父親的關系並不好。關系不好,《背影》這篇文章還能算作歌頌父愛嗎?如果你了解朱自清和父親關系變化的過程,只會更加堅定,這對父子之間愛得深沉。有多少人少年時候,心裡話都和母親說,和父親就是不對付。朱自清和他的父親朱鴻鈞也是這樣的。
朱自清的父親和大部分父親一樣,嚴厲不苟言笑。再加上朱爸爸秀才出身,腦子里都是「父為子綱」這樣的老論調,朱爸爸古板又不懂得變通。在新式教育興起的時候,朱爸爸反其道而行之,他送朱自清去傳統私塾讀書。當然,也因為這樣的經歷,朱自清的國學功底為扎實。
父親的嚴厲,是朱氏父子的第一道坎。有一次,朱自清被老師表揚了,興沖沖地帶著卷子回家。朱爸爸看了一眼,毫不留念地扔到了火爐中,並且告誡他:這文章寫得不怎樣,燒了再寫過一篇。當下,朱自清就哭了,就像自己的驕傲被父親丟在地上,還狠狠踩一腳一樣。後來,朱自清回想這篇文章,的確寫得一般,但是他不會這樣對自己的孩子的。
1912年,清政府覆滅,不久朱爸爸又因為挪用公款、「金屋藏嬌」,被告發後丟了烏紗帽。曾經給一家人當避風港的爸爸,丟了自己的驕傲。在家裡面,他還是一副把控全局的樣子,只有他自己知道有多慌張。這時候,朱自清已經學會避開爸爸了。祖母因為這件事備受沖擊,一氣之下竟然病故。父子兩人一起回老家奔喪,這是他們少有的獨處時刻。
老家閑言閑語,唾沫星子能淹死人,朱爸爸努力維持表面上的鎮定,步伐匆匆,透露出一點不安。那時候,朱自清還不知道,朱爸爸其實需要他的支持,只是不能說出口罷了。因為小妾事件,朱自清和父親已經漸行漸遠,真正讓這對父子關系崩塌的,正是朱自清的妻子武仲謙。
朱爸爸閑賦在家,一家子的吃喝拉撒都要花錢。朱自清不想給家裡增加負擔,把原本要讀兩年的預科縮短到一年,最後還考上了北京大學。很顯然朱自清是優秀的,但是父親還是要罵,他一天天像個炸葯桶一樣,家人心情不好要罵「哭喪著臉」,家人心情很好要罵「只知道傻樂。」。
朱自清學成歸來,在揚州八中任職,陪同他回來的還有妻子武仲謙。朱自清被父親罵習慣了,一眼就被樂呵呵的武仲謙吸引了。武仲謙來到朱自清家裡,照料老人,幹家務活,照顧孩子。可以說,朱家全靠武仲謙撐著。武仲謙幹活累,但是依舊樂觀,每天都在笑。朱爸爸自己心情郁悶,自然看誰都不爽快。
武仲謙好幾次被朱爸爸罵,她也不敢和朱自清說,怕影響父子感情。朱自清看到默默抹淚的武仲謙,終於知道了怎麼回事,這一次他再也不忍了。朱自清帶著妻子單獨生活,武仲謙抹不開面子,不願意低頭,於是聯系揚州八中的校長,讓他把朱自清的工資直接轉給自己。他原以為朱自清沒有經濟來源便會回家,哪知道把日子越推越遠。
朱自清離開後,武仲謙曾經勸他回家看望父親,哪知道朱爸爸依舊嘴硬,還說「父親花兒子的錢天經地義」「你應該好好管教自己的妻子」。這一次,朱自清正式選擇和父親決裂。這一別就是五年,直到1925年,朱爸爸以探望孫子為由寫了一封家書。
信中,朱爸爸絮叨完家裡事,最後留下一句「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曾經堅硬沉默的父親,露出了柔軟的一面,朱自清也是當了父親的人,怎麼不懂他在說什麼。朱自清回家看望父親,也就有了火車站買橘子相送的一幕。朱自清說:沒有《背影》,死都不會和父親和解。
D. 朱自清與父親,為何要不是因為《背影》,到死都不會諒解對方
朱自清的父親是一個典型的封建時期的家長,他企圖完全控制朱自清,還在朱自清發工資的時候直接未經過他同意去取了他的薪水,這就導致他們倆人之間矛盾的爆發。朱自清和父親之間兩人的理念不同,所以就很難融合在一起,朱自清一直想逃離被父親控制的生活。他脫離了父親的管制帶著妻兒去其他地方生活,父子兩人從此矛盾見長。
朱自清成家後,知道家中比較拮據,自己選擇了留校執教。然而父親憑借著和校長的友好關系,竟然提前將朱自清的工資拿走,為了補貼家用,朱自清的父親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可是朱自清並不這么認為。朱自清認為這些工作是她辛苦得到的父親要拿走起碼要跟他商量一下。父親的行為導致了兩人之間矛盾的爆發。等朱自清的散文出版後,父親才知道兒子的內心想法。
E. 朱自清和父隔閡的原因是什麼
朱自清和父親隔閡的原因是父親與朱自清的個性自由解放思想要求產生沖突。
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是封建式家長,朱鴻鈞憑借與校長的私交,與朱自清的個性自由解放思想的要求產生沖突,使朱自清非常不滿,他憤然離開揚州,到外地寧波、溫州等地執教。
1921年冬天朱自清接出妻兒,在杭州組織了小家庭,這又使朱鴻鈞感到好不容易養大的兒子結婚也不告訴他,十分氣憤,父子從此失和。
晚年的朱鴻鈞一直掛念朱自清
晚年的父親朱鴻鈞表面上對朱自清很冷漠、很苛厲,實際一直掛念這個在外討生活的長子。可傳統的「父子綱倫」使他不願低下為父之頭向兒子認錯,父親朱鴻鈞就以惦記孫子的名義和朱自清書信往來。
這也就是《背影》里所說到的「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
這種父子失和狀態對孝順的朱自清是一種折磨,給朱自清造成了不小的精神創傷,使他痛苦、焦慮和自責。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時候,十月的一天接到兩年多「不相見」的父親自揚州寄來的一封家信。
父親在信中提到:「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這封家書使朱自清心靈深受刺激,那種父子骨肉相連的情感使他不禁悲從中來。畢竟血濃於水。於是,朱自清回憶著八年前與父親離別的情景,含著淚水,寫出了父子情深的《背影》。
F. 《背影》中父子情深,為何朱自清還會和父親冷戰了好幾年
是因為朱自清的老婆武仲謙,武仲謙在朱自清父親常年的罵聲中,從一個活潑開朗的人變成了一個鬱郁寡歡的人,最終因為抑鬱生病而死,這件事情徹底激怒了朱自清,也讓他們父子的關系徹底破裂。朱自清的父親當時也算是個官員,但後來由於一些問題被隔了官職,導致沒有工作一直在家裡面沒事做。朱自清的奶奶也因為跟他父親著急上火得了很嚴重的病,最終由於沒有錢治病導致死亡了。
這件事情讓朱自清覺得非常疑惑,所以他不停的在問他的妻子為什麼,後來他的妻子告訴他,是因為他妻子每天在家照顧他的父親和孩子,但是由於他父親心情不好,所以經常對朱自清的老婆進行人格上的侮辱,慢慢的他老婆性格變得很抑鬱。朱自清和他老婆雖然是包辦婚姻,但兩個人在生活中非常恩愛。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的朱自清覺得非常對不起他老婆,所以他帶著他的老婆和孩子出去住,不再和他們住在一起,但後來他的老婆由於抑鬱得了重病,最終葯物搶救無效去世。這件事情徹底的激怒了朱自清,後來的幾年他們一直都在冷戰。
G. 曾與父親多年不聯系,朱自清與其父親之間究竟怎麼了
朱自清的父親沒有跟朱自清打招呼,就直接把他的工資給領取走了。一個受過新式教育,希望能夠在人格和思想上獨立。一個是陳舊的封建思想,希望控制子女的經濟和思想。再加上一些其它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朱自清和他的父親兩個人就有了矛盾,而且這矛盾是一天比一天深,後來朱自清帶著妻兒離開了家,多年不和家裡人聯系。
但是朱自清的父親前幾次都是不讓他走進家門,父子倆的矛盾一直到朱自清的父親病重,兩個人才有機會做到一起,這個矛盾才慢慢的化解。
H. 朱自清和父隔閡的原因
因為朱自清的父親封建做派,導致父子失和。
1917年,父親朱鴻鈞失業,過慣了大手大腳生活的他,很快遇上了「經濟危機」。1920年,從北大提前畢業的朱自清前往揚州八中教書,然而身為封建式家長的朱鴻鈞,卻憑借著自己與揚州八中校長的私交,未打招呼就直接取走了朱自清當月的薪水。
這一做法與朱自清個性自由解放思想的要求產生沖突,他覺得父親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平等的人。再加之父親的妾侍又從中挑撥,使得矛盾愈演愈烈。一怒之下的朱自清憤然離開揚州,到外地寧波、溫州等地執教。
1921年冬天朱自清接出妻兒,在杭州組織了小家庭。這又使朱鴻鈞感到好不容易養大的兒子結婚也不告訴他,十分氣憤,父子從此失和。
父子和好
資料記載,1928年,在揚州東關街仁豐里一所簡陋的屋子,朱自清的三弟朱自華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忙奔上二樓父親卧室,送給父親朱鴻鈞先睹為快。
此時的父親朱鴻鈞已行動不便,就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朱自清的文章《背影》。
誦讀時,父親朱鴻鈞的兩眼老淚縱橫,手不住地顫抖,但讀完後,昏黃的眼珠卻放射出光彩。他明白了兒子讀懂了自己過去的關心,也明白自己錯怪了兒子,他諒解了兒子。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朱自清:寫《背影》前夕 父子矛盾漸深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背影》的背後:朱自清與父親真實關系令人大跌眼鏡!
I. 朱自清妻子的笑,為何成了他與父親斷絕關系的導火索
朱自清的妻子武仲謙原本是一個性格開朗而且很愛笑的女孩子,但是在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長期的壓榨下卻變成了一個鬱郁寡歡的人,慢慢的不僅不會笑,還最終因為抑鬱得了很嚴重的病。朱自清和他的父親從小關系都不是特別好。
平時朱自清上班比較忙,所以他的妻子就留在家裡照顧朱自清的父親和他的繼母,但是後來他發現他妻子的笑越來越少了,偶爾還會偷偷的在房間里流下眼淚。他開始尋找原因,後來才發現他妻子在家經常遭到他父親的辱罵,只要他父親不高興,就會開口罵他的妻子。常年的積累下,讓他的妻子從一個活潑開朗的人變成了一個鬱郁寡歡的人。這件事情讓朱自清徹底的憤怒了,他帶著妻子去別的城市上班,遠離他的父親,但是沒想到他的妻子也就在這一年,由於身重疾病不幸死亡。從這件事情之後,朱自清和他的父親關系徹底陷入了僵局。
J. 朱自清與他的父親有什麼矛盾啊啊
朱自清和父親朱鴻鈞之間的矛盾沖突,實質上是舊傳統與新觀念的矛盾,是舊思想和新思想的矛盾,是專制和自由解放的矛盾,是父親的封建家長專制與兒子個性自由思想解放要求的沖突。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1898-1948)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腦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台爬上攀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
(10)朱自清和父親為什麼關系不好擴展閱讀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第一次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車站送別,作者對父親的「背影」做了具體的描繪。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催人淚下。第四次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與文章開頭呼應,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