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移民各地為什麼口音不一樣
㈠ 上海人大多是開埠以後周邊地區的移民,為什麼會產生一種新的方言口音——上海話
正如你所說的,上海的移民多為周邊江浙兩省的居民,而江浙又是吳語區,涵蓋了包括蘇州話,常州話,揚州話以及杭州話,寧波話,紹興話等等一系列吳語方言,當然也包括上海周邊的浦東話,崇明話,南匯話和奉賢話等等,大家移民到上海後,在交流上自然會有所問題,但是又因為這些方言都以吳語發音為主,所以導致大家似乎都聽得明白對方的話,但是就是不能很好得理解意思。於是,慢慢得,以上海浦東地區的浦東話(也稱本地話)為基礎的上海話開始形成,所以,准確得說,上海話並不是一種新的方言口音,而是結合,吸收了各類吳語方言,以本地浦東話為基礎的方言
對於深圳,石家莊來說,一個是特區,一個是北方城市,深圳匯集了全國各地的人員,自然以普通話交流起來更方便,北方城市的話由於原本的語言習慣和普通話較相似,就更容易適應以普通話作為交流
㈡ 不同地區的人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口音
不同地區的人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口音?
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口音是因為外界的影響對人們的語言形成產生了一定的作用。漢語是世界上比較難學的語言之一,而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方言又不盡相同,甚至誇張到不同的小鎮不同的村子口音都會有微妙的區別。歷史上發生的一些事情,也可以對地方口音產生一些較大的影響。像在中國封建社會時階級的分化讓語言本身在不同的群體產生了一些差異。 還有歷史上不同的生活方式,像蒙古族牧馬為生的人民與南方農耕水稻為生的人民語言的差異就十分的巨大。語言的差異一般可以體現在語法、語音、詞彙等方面,而不同地區方言的不同,主要體現在語音上而語法就較為相似。據調查表明,閩語和粵語大部分是保留了許多上古語言特徵。我們現在通用的普通話,選擇的是由我國最多人數民族——漢族,所使用的官話方言中的北京話。怪不得閩語和粵語與普通話會有這么大的差別。
㈢ 為什麼南方口音那麼多與北方口音差別那麼大求大神指點一下,比如可以從歷史,文化,氣候,地理方面
從歷史上來看,中原地區的多次移民潮,導致了北方方言(中原古漢語在融合入侵少數民族語言中形成的)分波次南遷,它們不僅有一部分古漢語以客家語的形式保存在南方某些地方,而且與南方方言再融合,形成新的方言;
從地理上來看,南方山川眾多,交通不便,人群的啟蒙教育往往各個書香門第的影響深遠(啟蒙教育多局限於局域,同一個字的發音,各地不同的啟蒙老師在歷史上具有決定作用),加上氣候條件優越,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小農生活習慣,共同培育了「十里不同音」的南方方眾多方言。
㈣ 為什麼各地人說話口音不一樣
因為在很久很久以前,各地和各地之間都隔著山,交通不方便,就形成了各各地方的人說的口音不一樣,向浙江分很多中的方言都不一樣。
㈤ 為什麼各個地方的人說話口音都不一樣
歷史原因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因為古代在 人發源的時候可能是講同樣的話,然後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有的去了北方,有的來到了南方,於是一代一代的傳下來有些音就發生了變化,加上受環境地理位置的影響,很多名詞是之前沒有的,於是各自按照各自的口音給一樣的東西起了不一樣的名字,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認的交流也比較閉塞,於是在這個小圈子裡代代相傳,然後又有人圍了生存遷移去別的地方,同樣的一個演變過程,就形成了中國的方言,若你自己可以發現其實地域比較進的地方,方言是很相似的,這就是我之前說的道理
㈥ 為什麼每個地方說話都不一樣呢
漢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動。居住在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入居中原,相繼在北方地區建立政權。原來統治北方地區的司馬氏政權南遷江南,大批漢人也因社會動亂而不斷南遷。在北方地區,漢語和異族語發生了融合,引起漢語面貌的重大變化;在南方地區,南渡的北方人把北方漢語帶到江南,跟當地的漢語方言相互影響和滲透,從而使這一時期的漢語出現"南染吳越,北雜夷虜"(《 顏氏家訓·音辭篇 》)的混雜局面。社會的變動,人民的遷移,民族關系的發展等因素都會推動方言的形成和發展,這在魏晉南北朝急劇的社會變動時期更為明顯。客家方言、閩方言乃至贛方言的形成和發展就跟中古以後發生的人口大規模集體遷移密切相關。根據歷史記載,客家先民第1次大規模的遷徙發生在西晉永嘉之亂以後,他們自河南並州、司州、豫州等地南遷,定居在江西中部一帶今贛方言區域;第2次大規模的遷徙發生在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黃巢起義的戰火迫使河南西南部、安徽南部的漢人以及已經南遷江西的移民繼續往南遷移,到達閩西及贛南一帶;第3次是在蒙古元人南下、宋室瀕亡之際,中原漢人隨著抗元義軍繼續南遷,到達粵東和粵北一帶。這三次中原漢人的大規模南遷,語言學家認為是形成漢語客家方言的主要社會原因。今天的閩方言地區在秦漢之際就有中原漢人移居,但人數尚少。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移入閩是在"五胡十六國"時代,當時中國處於兵荒馬亂之中,北方漢人相率離鄉背井,播遷於大江東西、五嶺南北、入閩的漢人比較集中地定居在閩北以建甌為中心的建溪、富屯溪流域,閩東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游以及閩南以泉州為中心的晉江流域。經過這次大規模的南遷,漢人進一步成了福建境內居民的主體,他們帶來的當時河南中州一帶的中原漢語,跟當地原有漢人所說的漢語乃至異族人所說的語言發生接觸,逐漸地形成了閩方言。今天所謂"十五音"系統的閩方言,它的源頭或許就是東晉中原漢人入閩後逐漸形成的一種漢語方言。贛方言的歷史形成,因限於史料,目前還難以作準確的論斷。江西在春秋時代位於吳、越、楚三國的交界處,在漢代則介於荊州、揚州之間。據此推測,這一片土地上的居民當時所使用的漢語,很有可能包括在吳語和楚語的范圍之內,或者跟吳語和楚語有很密切的關系。魏晉以後,隨著中原漢人幾次大規模的南移,江西為必經之地,當地的原有漢語方言跟被帶進的北方方言互相影響、滲透和吸收,導致形成既不同於吳、粵方言又不同於北方方言的贛語。由於長期受四周方言的影響,贛方言的語言特徵不夠突出,分布的地域也不很明確,就現代贛語主要的語音特徵看,贛方言跟客家方言比較接近,因而有的語言學者把二者合稱為"客贛語"或"客贛方言"。漢語存在著方言差別的同時,也一直存在著共同語,共同語的書面形式自秦代以來都是統一的。這種漢語共同語在春秋時代叫做"雅言"。《論語·述而篇》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孔子是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他平時大概說山東方言,但在讀《詩》、讀《書》、行禮的時候,則用當時的共同語"雅言"。漢語共同語往後發展,至漢代揚雄在《方言》里稱之為"通語", 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韻》里稱之為"天下通語",明代張位在《問奇集》里稱之為"官話",辛亥革命以後稱之為"國語", 現在稱之為"普通話"。由"雅言"、"通語"、"天下通語"到後來的"官話"、"國語"以至現在的"普通話",其發展過程是一脈相承的,反映了漢語共同語在兩千幾百年間發展的大體過程。漢語共同語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基礎方言及其中心地帶則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上古時期的秦晉方言在各地方言中影響最大,可以把它看作當時漢語共同語的基礎方言。漢代以後,中國社會經歷魏、晉、南北朝長時期的社會變動,漢語發生了重大變化,共同語的基礎方言隨著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的東移,它的中心也逐漸由陝西、山西東移至河南汴洛中州以至江蘇金陵一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音辭篇》中談論當時的審音標准時,認為"榷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耳。"遼、金、元、明、清各朝近千年間,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重心逐步東移,漢語共同的基礎方言的通行區域不斷擴大,達到東北和西南各省,基礎方言的中心也進一步東移至北京一帶。漢語共同語隨著基礎方言的擴大、變化而變化。作為統一的漢語共同語的書面語,也由古老的文言文發展到現代的白話文。
自秦漢以來,中國一直是封建社會,薄弱的經濟基礎使社會處於不夠統一的狀態,因而使漢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北方話始終不能完全取代方言而實現漢語的高度統一。正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特殊條件下,漢語方言一方面能保持自己的特點並不斷發展,甚至由於各地方言的不同演變,造成新的方言分化;另一方面由於漢族和整個中國社會的統一,漢語方言又要服從自己所從屬的漢語共同語的發展趨勢而繼續作為漢語的方言。因此,漢語的各大方言盡管分歧很大,仍是一種語言的不同方言,而不是與共同語平行的不同語言。
㈦ 明朝時期的普通話與今日之普通話有何區別
這應該可信,古漢語發音有平上去入四音,而我們現在的普通話大概只有平上去三種,入音已經化入了前三種,這是語言演變的正常現象(我老師是這么說的),據說粵語里現在還保留有入聲,所以肯定跟你說的「雅言」有關系。至於胡話是肯定有的,很多詞都來自少數民族,尤其是北方,你指的普通話應該是「官話」,只有這個才是通行的,明朝的官話根據一些傳教士的記載應該為南京話,而南京話又自晉室南渡及中原士族南遷以來摻雜了北方話,而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後又加入了淮西話(他是安徽人),再加上本地的吳語,這就形成官話啦
㈧ 為什麼不同地區會有不同方言啊
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全民語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語言發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會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會成員因為在職業、階層、年齡、性別、文化教養等方面的社會差異而形成不同的社會變體。
在我國現代幾大漢語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漢語經過數千年在廣大北方地區發展起來的,而其餘方言卻是北方居民在歷史上不斷南遷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廣大江南地區,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們使用古越語,與古漢語相差很遠,不能通話。
(8)明代移民各地為什麼口音不一樣擴展閱讀:
語言從來都是越用越活,不便書記的方言更不例外。況且,不同的語言承載著不同的文化,某些方言更具只可意會的微妙,只有那一方水土的那一方人才明了。因此,將方言存檔的保護舉措顯然不足以保全方言。
方言生於民間,它的格局自然也在民間。因此,想要保全方言,就要讓方言從民間來、回民間去。只有口耳相傳的方式,能讓方言回響在山溝里、流淌在小鎮上,再活千百年。
㈨ 我是膠州人,聽老人說我們是永樂年間有大理來的。風光片上大理人說話跟我們一樣,誰知道這事
朱元彰統一中原後,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至十五年(1382年)閏二月,發動了有名的「明攻雲南之戰」。原來,元順帝退出大都(今北京)以後,盤踞在雲南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故元梁王和土酋段氏,仍忠奉蒙古國。十四年九月初一日,朱元彰命潁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率師30萬南征雲南。先征曲靖,再攻昆明、烏撒,最後攻克大理(雲南),至此平定雲南全境。其後烏撒各部發生復叛,均被官軍鎮壓。烏撒地處雲南、四川、貴州3省交界處,為當時的一個軍事重地。平定雲南以後,明朝政府為開發西南,鞏固邊防,開始在雲南屯兵。據史料記載,當時駐兵以朱元彰家鄉鳳陽籍士兵為主。
另據侯文程著作的《青島地區明代雲南移民初考》記載,明代初期,青島地區來自雲南的移民數量較多。這些移民既不是雲南土著漢人,更不是少數民族,而是受朱元璋派遣出征雲南的漢族軍士及其家屬。據《明史》記載,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統兵13萬出征雲南。洪武十五年平定雲南全境,便命沐英率軍鎮守,設衛、所分置軍士,設軍屯實行屯墾,自此,許多從征軍士便在雲南安家落戶。據《登州府志》附錄中之《烏撒考》中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年),朝廷曾將烏撒衛的大批漢族軍士和軍戶調往山東,他們從陸路到重慶,乘船渡三峽順流而下,直抵江蘇的揚州,然後轉大運河北至淮陰,棄舟陸行,取道贛榆、諸城、膠州而達即墨各地。」所謂雲南移民乘船來山東,即指此而言。據新編《即墨縣志》記載,僅明代因建立衛、所和軍屯而遷入的軍戶達7萬餘人。青島地區雲南移民的祖輩都是跟隨朱元璋起義的農民,他們的祖籍大多為安徽、江蘇等地。這些移民帶來了他們的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與青島地區當地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風貌。青島地區的某些方言、民俗與江淮地區極為相似,如鹹菜在蘇北稱「鹽漬」,而青島地區的蘿卜鹹菜因是掛起來晾曬,所以稱為「掛漬」(用方音讀為「瓜薺」)。再如膠南的民間秧歌花鼓,頗有安徽鳳陽花鼓的韻致。
上述兩篇文章所記載的史實基本一致,都反映了「軍人戍邊,守備屯田的集體調動」這一特點。那麼為什麼經反復查證地處今雲南鎮雄、貴州威寧一帶的明朝始設的「烏撒衛」沒有「小雲南」的地域稱謂呢?筆者認為,過去查證「小雲南」時陷入了一個誤區,就是把它當成地域名稱看待,所以百查不得其解。 實際上「小雲南」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一個移民族群」整體的俚稱,是山東土著對千里迢迢來自雲南移民集體的民間稱謂,就象東北人對山東移民叫「小山東」,中原人對四川過來的人叫「小四川」一樣。這里的「小」是俚稱,「雲南」則是地域名稱,並不專指雲南某地。
如果這種判斷成立,「小雲南」中的雲南就是指的早在元代就已設置的雲南路,明代就已建立行省的雲南省應是最合理的解釋。
㈩ 杭州、贛州和周邊地區離得不遠為什麼口音卻完全不同
我國疆域遼闊,各地情形千差萬別,這造成一個很奇特的情況:盡管中國絕大多數人都屬於漢民族,大家對此也都認同,有很強的向心力,但人文風情方面差異極大。就拿方言來說,我國兩種方言(比如北京話和客家話)之間的差距很可能比歐洲國家兩種語言(比如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都大很多。
尤其是在中國南方地區。北方還稍微好一點,地形相對沒那麼復雜,所以雖然口音有些問題但說的還都是官話,而南方被各種山脈河川劃分得支離破碎,方言情況極為復雜,很可能就是“十里不同音”。但是,關於方言,有些地方還會出現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方言島!
當然,從大的趨勢來看,大部分方言島都會逐漸縮小范圍以至最終消亡,因為隨著時間的變化,大部分地方都會和周邊環境融合地比較好(比如你看看滿語,清代即使是設立了滿城,但是滿語在全國各地仍然基本消亡了),但是,從方言島這種情況,我們仍能學到不少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