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服為什麼不同地區都不一樣
『壹』 苗族服飾有什麼特點呢
色彩斑斕的苗族服飾
苗族分布很廣,主要居住在貴州(約占苗族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雲南(約佔百分之十七)、湖南(約佔百分之十六),其餘分布在廣西(約佔百分之八)、四川(約佔百分之三)等地,還有少數在廣東海南島及湖北西南角。貴州、雲南和湘西有較大的苗族聚居區,其他地方的苗族居住分散,一般以一個或幾個村寨為單位,和其他民族交錯雜居。雜居的程度,各地因條件不同而很不平衡,但大雜居、小聚居則是主要的形態。這種形態是我國西南各省多民族地區的共同特點,由於苗族人數較多,分布較廣,這個特點尤為突出。
在雲貴高原以及邊緣的山區,苗族一般是幾家、幾十家形成一個個村寨。疏疏落落地分散在山坡,以及山區里開闊的平壩和交通比較方便的地方。
各地苗族所處的自然環境差異很大。黔東南、黔南和桂北位於雲貴高原的邊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從一千多米降到四百米左右,苗嶺山脈橫亘其間,河流有清水江、都柳江和盤江等。湘西、黔東北、鄂西南和川東南地勢、海拔都與黔東南地區相近,山脈有武陵山,河流有沅江和灃水。大約在公元三世紀有一部分當時稱為「五溪蠻」的苗族先民沿烏江西上,進入今黔西北和川南;五世紀又有一部分進入川東、鄂西;九世紀有一部分被擄入雲南;十六世紀有一部分被征調落戶於海南島,這些都是比較大規模的移動。至於比較小的集團,甚至一家家,在山區里大體上「順著日落的方向走」的流動,更是經常發生的,他們在遷移流動中四處分散了。這個分散的過程開始得相當早,有些已超過千年。各地的苗族在不同的條件下發展了各自的特點;這些特點表現成苗族內部的多樣性和社會經濟發展上的不 平衡。由於苗族人民長期分散居住,在發展過程中又有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各地苗族的語言、名稱和服飾等都比較復雜,形成了來自不同地區的苗族不能用苗語通話,服飾各有特點,甚至在節日,藝術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別。
苗族的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黔西北、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婦女的服飾:頭上的發髻和裹巾,衣衫的顏色,綉花的圖案,以及裙子的有無和長短等等,不僅省與省之間,而且縣與縣之間,有時甚至寨與寨之間,常有不同的特點。湘西、黔東北一帶苗族婦女上身著大襟右衽衣,下身穿褲子,衣袖、褲腳和衣領周圍都鑲有花飾。其他各地苗族婦女大都穿大領短衣,長的或短的各種百褶裙,裙罩有裙片。有的長裙長及腳背,有的短裙僅長及膝蓋。婦女盛裝時還佩戴多種銀飾。苗家婦女在少女時開始綉花了。她們一生綉花的高潮是快要出嫁的時候。如果哪家的姑娘不會綉花或不穿花衣,她們的夥伴以及多情的男子都不親近她。綉花題材極為豐富,有反映家庭生活的,如「雙鳳朝陽」、「雙獅滾球」、「喜鵲鬧梅」;有反映生產的,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瓜秧綿綿」;有反映愛情的,如 「鴛鴦戲荷」、「魚水相憐」、「目下對歌」等等。
『貳』 苗族服飾介紹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
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
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2)苗服為什麼不同地區都不一樣擴展閱讀
在貴州省博物館,一款苗族遷徙服訴說著這個民族在歷史的歲月里曾經擁有的輝煌:肩部的紅色幾何紋飾,代表祖先曾經居住在田園肥沃、山川秀麗的長江以北的廣袤大地。
後背配飾一塊方形背牌,黑色邊框代表固若金湯的城池,象徵祖先曾經創建過繁華興盛的城市;百褶裙上鑲綉的3條紅色紋飾,分別代表祖先遷徙途經的黃河、平原和長江。
在貴州,苗族婦女仍喜穿綉花衣裳:松桃苗族的衣服以綉花草為主,色調素凈;黔東南以綉花鳥為多,色調較濃重;貴陽、遵義、黔西一帶則喜挑鮮艷的彩虹圖案;黔西北喜挑較大的幾何彩色圖形。
『叄』 苗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由於歷史原因,苗族遷徙到文山地區後,大多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大山之中,各支系服飾的差異往往與氣候、環境有關。
如馬關式的服飾,由於這部分苗族都居住於北回歸線以南的亞熱帶高山河谷中,氣候炎熱,蚊蟲較多,其服裝款式多為右開襟綉花上衣,下著單層蠟染百褶裙,以便透風,小腿裹著單層綉花綁腿,以防蚊蟲叮咬。
邱北式的苗族,因居住北回歸線以北海撥較高的山區,冬天氣候寒冷,其上衣為對開襟,下著雙層白色百褶裙和小腿裹著多層綉花綁腿,以抵禦嚴寒
開遠式的苗族也居住於北回歸線以北較為平緩的山區,冬天寒風襲人,上衣為右開襟綉花衣服,下身著蠟染百褶裙,外加一件綉花風衣,幾乎裹住整個身體,並且圍腰寬大。
「苗族住山頭」的分布格局,正是這樣的生存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同一文化習俗,同一民族語言的苗族服飾逐出現了與環境、氣候相關的差異,也導致了文山苗族服飾款式的多樣性。由此可見,自然環境與氣候條件的差異是決定文山苗族服飾多樣性的重要因素。
『肆』 苗族服飾是什麼樣的苗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苗族服飾歷經時間的洗禮,有著歷史的痕跡,曾有史學家稱苗族的服飾為:穿在身上的史書。苗族服飾多姿多彩,艷麗奪目,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一、色彩奪目
色彩是苗族服飾的一大特色。苗族服飾有便裝和盛裝,便裝是平時的日常服裝,款式相對較為簡單,用料較少,耗時較短,顏色也相對盛裝來說更為樸素,但是對於現代服裝來看已經是色彩繁多絢麗了。盛裝則顏色更為鮮麗矚目,款式更為復雜,裝飾品也更為繁多。
或是居住過的地方特色,或是民族漂泊移居的痕跡,亦或是生活中日常的形形色色的物象,而這點點滴滴,都化作了苗族人民手中的針和線,成就了一個個歷史的文化圖案符號。
綜上所述,這些就是苗族服飾的特點啦。由於區域的不同,故而苗族服飾的款式特點也有所不同,上面小編所說的只是苗族服飾大概的共同特點。苗族服飾也是我國需要珍視的文化瑰寶,大家可以對這些深入了解一下,文化需要流傳,但更需要被發揚。
『伍』 各個地區之間的苗族服飾有什麼區別急~~~
苗族服飾的特點體現在他們支系的稱謂上,如白苗的「白」,花苗的「花」。關於苗族支系的服飾特點,有這樣一個民間傳說:很早以前,苗族被一個使用刀槍的民族打敗而逃散,記錄苗族文字的典籍也大戰爭中大部遺失,他們為了保存一些尚存的文字,就把這些文字和他們原先的居住地、房屋、田地等都用蠟畫在婦女的裙子上,這種種苗族就成了花苗;而沒有在裙子上記錄文字和地圖、仍然穿著傳統白裙的就叫白苗;還有一部份苗族,他們為了防止用刀槍的人把他們趕盡殺絕,就把穿裙子改為穿褲子,這些人就成了漢苗。從觀賞角度來看,花苗的服飾最能體現其特點和製作工藝,她們的所有服裝包括衣、裙、包頭、腰帶、綁腿及背包、背兜等,都綉滿了各式各樣的圖案。圖案的用色,以紅、黃、白三色為主調,主色調在整個圖案中所佔比例很大。在圖案構成上,較多地使用菱形、方塊等幾何圖案和花邊圖案的單獨紋樣,二方連續紋樣和放射狀線條也較常用,每件綉品都由多種不同形狀的圖案組合而成。圖案參差交錯,粗看繁雜紊亂,其實它們的組合很有規律。
苗族服飾除刺綉圖案外,很多支系的裙子都採用蠟染工藝。苗族衣裙均為麻織,風吹日曬會逐漸變黃變脆,既不美觀,也不耐用。使用蠟染,不但能使麻料保持原有的色澤,而且蠟液對麻而形成一個保護層,延長其使用壽命,更為重要的是使裙子得到了美化。
苗族服飾色彩艷麗明快,圖案變化豐富,綉工簡潔粗獷,生動秀麗,富於裝飾性。
『陸』 苗族的服飾與其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跟地理環境沒多大關系!
1.苗族沒有文字,她把服飾作為載體,因而苗族服裝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很高的美感或觀賞價值、很深的文化內涵。
苗族服飾的圖案,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書:褶裙上的彩色線條,是一條條河流,一條條山路;背牌上的回環式方形紋,是曾經擁有的城市,有街道、城牆、角樓;那披肩上的雲紋、水紋、棱形紋,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花帶上的「馬」字紋和水波紋,是苗族祖先遷徙時萬馬奔騰過江河的壯觀氣勢……
2.苗族服飾由於性別、年齡、婚否等情況而不同,並且有地區差別,但都保持一種從古至今的傳統款式。
苗族服裝按地域可分為五種型制:黔東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種。
黔東南苗族服飾:流傳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個縣市和都勻、荔波、三都、興仁、安順,廣西融水、三江等區域。上衣有大領對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長短不一,佩戴各式圍腰和綁腿。發髻也有較大差異。黔東南苗族服飾大約有30多種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飾:主要流行於貴陽、龍里、貴定、惠水、平壩、安順、平塘、羅甸,雲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廣西隆林等地。其特點是以黑、白、藍色線綉衣裙或蠟染。大領對襟開,百褶裙,包頭帕或頭巾,髻發。黔中南苗族服飾有5種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飾: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東北、桂西北以及雲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飾色彩較淺,蠟染工藝普遍。服飾和發型多種多樣。
湘西苗族服飾: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陽、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頭帕和變型式樣,服飾亦有8種。
海南苗族服飾:由於海南苗族受當地黎族服飾的影響,苗女穿右偏襟長及膝部的長衫,僅一扣,無領,蠟染短裙,以黑、紅色為主,花紋較少,束發,包一綉圖案花紋的頭巾,外面再蓋一條綉有花邊的尖角頭帕,套上一條紅帶子垂在背後,顯出與其他地區的苗族服飾的非常不同。
『柒』 苗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
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7)苗服為什麼不同地區都不一樣擴展閱讀:
苗族服裝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
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
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
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
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
『捌』 苗族和侗族的服裝有什麼區別
1、含義不同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
侗族女性的服飾千姿百態,或款式不同,或裝飾部位不同,或圖案和工藝不同,或色彩和發型、頭帕不同,她們平時穿著便裝,講求實用,盛裝時注重裝飾審美,樸素與華貴相得益彰。
2、特點不同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根據整個侗族婦女服裝特點,可將侗族服裝分為三種款式,即:緊束型裙裝、寬松型裙裝和褲裝。
(8)苗服為什麼不同地區都不一樣擴展閱讀:
苗族服飾圖案是件隨著苗族服裝服飾發展起來的裝飾藝術,至今仍應用於日常的服飾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相結合的特點,被賦予了繼承民族傳統、紀念祖先和傳承祖訓等豐富多彩的內涵和意義,這些圖案背後的意義和由來代表著苗族人民的感性經驗和對客觀世界的解釋。
苗族服飾,歷史悠久。由於歷史的原因,苗族服飾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記載。但從苗族服飾圖案符號所代表的文化內涵看,苗族服飾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雖然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學,但僅憑強烈的認同感,靠世代口傳身授,將流傳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遷徙漂泊的路線等點滴無遺地融進服飾文化當中,也一針一線綉進衣冠服飾,世代「穿」承,永不忘懷,因而,苗族服飾被譽為「無字史書」和穿在身上的「史書」。
『玖』 苗族服飾的地區差別
苗族服飾有性別、年齡及盛裝與常裝之分,且有地區差別。據清代《百苗圖》所載,凡八十三種。另有考察資料稱百餘種。
紛繁復雜的苗族服飾分為湘西型、黔東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類別和若干款式。 雷山苗族服飾多姿多彩,是當今世界上最美麗、最漂亮的服飾之一。這些多姿多彩的服飾銘載著本民族歷經磨難的歷史變遷,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來生活環境的濃縮。史學家稱之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盛裝
雷山長裙苗族女子盛裝是由雄衣和石衽上衣發展演變而成。上裝有兩層,內層為家機染青布,外層為紫色、藍色綢緞。衣袖、衣邊及背上均用挑、縐等綉法綉成龍、虎、羊和魚、蝶、蟲等動物圖案,顏色為紅、藍、綠、黃等色,沿托肩鑲長方形花草圖案,袖口寬大,為無扣交叉大領衣。穿時,袖、肩綴滿各種圖案的銀花片。
下著青色家機布長縐裙,外罩二十四條紅底綉有花、鳥、蟲、魚、蚌、蛙、龍、鳳圖案的花飄帶,頭戴銀角,頸系亞領、項圈,再飾以銀頭花、銀梳銀泡、銀簪、銀手鐲、銀鎖、耳環、戒指等。腳穿綉花船形鞋。同為長裙,方祥婦女喜歡著鳳鵝大圍腰,步往裙,少著花帶。盛裝的各種圖案濃縮了苗族生活環境的景物,表現苗族婦女高雅的審美情趣。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雷山苗族服飾刺綉,其構圖、用色、綉技實為「三絕」。苗族優秀的綉手具有大畫家的思維,構圖講究嚴謹、對稱、協調,每幅綉圖均有主、副圖案;構圖內容取材廣泛,天空、大地、人、神、植物、動物……
無奇不有,且遠古、近現代風格均有,往往在一幅圖案中可互相融會貫通的內容達五大類:(1)遠古神化傳說如創世的蝴蝶媽媽等;(2)圖騰崇拜如龍鳳、水牛、飛鳥、楓樹等;(3)大自然憧憬如人與山水、房屋、田園、五穀和諧相處;(4)歷史追憶入苗族大遷徙渡過的黃河、長江、洞庭湖及遷徙路線;(5)崇拜的祖先如姜央(也有說是伏羲)、蚩尤等神聖的形象。
優秀女綉手設計的內容豐富的圖案,來自苗民先祖的人文觀、自然觀、歷史觀、生命觀的代代相傳,體現了獨特、深厚的美學理念。這些刺綉多用於苗女盛裝、便裝和背帶等。
便裝
雷山苗族服飾,歷來是用自紡自織自染的麻棉料布和絲綢料布維面料。男便裝較為簡朴。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最為普遍。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裙和長褲,色多為青色、藏青色、藍色、黑色。
著長裙的苗族中青年婦女,一般穿淺色右衽上衣,沿托肩、袖口及右大襟邊緣在一條寬約4厘米的帶狀出精綉花鳥、花草、蝴蝶,各物圖案花邊,圍綉花鳥圍腰,系銀質圍腰練,挽「S」型高髻於頂,著耳柱;中年婦女多包白毛巾,青年婦女多戴銀梳或銀簪等飾物。老年婦女上裝多穿右衽上衣或無領交叉式上衣,下穿長及腳踝青素百褶裙,圍與裙長圍腰。老年婦女上裝飾物。顏色多用青、藍色。
公統苗族婦女內穿翻領對襟長衣,外套領對襟大綉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鑲挑花花塊,銀鏈吊綉花圍腰,套挑花護腕;下著過膝寸許百褶裙,扎挑花鑲邊腳腿,外套織棉式紅色長襪。
雷山達地小巫苗族女便裝上裝多穿右衽對襟上衣,前襟長及小腹,下著過膝中長褲,銀質圍腰練吊與褲長圍腰,裹腳,頭搭蠟染方帕或綉花頭巾。
桃江、橋港上裝為齊腰緊身青素右衽上裝,下著五至九寸長百褶裙,內穿緊身長褲,裙前後各拴一塊二尺見方幾何圖案挑花圍裙片,肩披挑花披肩。顏色青素,挑花工藝重紅、黃、白三色。刺綉圖案多為幾何形紋樣,造成變化豐富。
達地也蒙等地苗族上裝穿大開領對襟上衣,無扣,內束挑花胸兜,婚前著齊膝素百褶裙或長褲,婚後著齊膝蠟花百褶裙,外以圍腰束之,上衣和圍腰及胸兜邊緣均鑲挑花花邊,衣裙大臂處鑲棱形臂章式花塊。
雄衣
雄衣,苗語叫(ub bad)「翁背」,漢語意譯為「雄衣」,即是男人穿的衣服之意。其特徵是無領、無鈕扣,對襟開,以布帶、圍腰束之。衽上綴有花邊、綉袖,其花紋有勇士搏鬥,雙牛牴角,以及各種鳥禽、猛獸,有的還綉著人、獸、龍、鳥、花草及幾何形圖案,同在一個畫面上,藉以銘記苗族先民與鳥獸同居、茹毛飲血的歷史,以及征戰的歷程。
雄衣在母系氏族社會里是男人出嫁的裝飾衣,後來因為女人不能開荒、御敵,經族老協商改為女人出嫁。男女改換了嫁娶,雄衣也就由男裝變為女裝。
孩提女兒服
姑娘還在幼年時代,母親都精心為其打扮,但多注重帽飾。帽飾有帶尾的狗頭帽、平頂蓋耳帽兩種類型。帶尾狗頭帽前沿釘有九個銀佛盤坐,雙耳上為兩個圓形銀花,象徵太陽和月亮。後為九個帶練響鈴,頂上綉著花鳥。到十歲以後,就改挽發髻,著素服。素服一般齊膝、右衽,有的全素,或青或藍,有的鑲有綉織花邊,甚為瀟灑。
出嫁衣
出嫁衣是姑娘到十七八歲時就精心綉制的帶須花長衣。胸、背以花布貼鑲邊,袖口為多條彩色橫杠,開襟,不著花帽,而是用藍或黑布片裹包,頭插銀花。服短齊腰,下著圍片,小腿裹花裹腳,腳穿水紋船頭鞋。這套裝束,非嫁莫穿,直到姑娘找到婆家,出嫁時才由阿媽從箱櫃里取出來,由妯娌或姐嫂精心予以打扮,方能出嫁。
此後,姑娘服飾由素服一改而穿短衣、圍腰、青帕裹頭。標志著姑娘步入婚姻的階段。公統中裙苗至今保存「姑娘忙綉」的習俗,即姑娘長到八九歲到出嫁前,都利用空閑時間自製自綉自己的出嫁衣,還要自做小兒鞋帽、衣物,待出嫁時一並帶到郎家,且由其母親或嫂子用「馬草籮」抬到郎家。
褶裙
苗族除了上衣的款式花色品種繁多而外,褶裙也是最為紛繁。就長短而言,有拖齊踝的超長裙、齊膝半長裙、齊腿半短裙以及齊腿以上的超短裙,也有的發展到用圍片代裙子的條群。裙子的長短與地理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生活在環緊平坦、寬敞之地的苗族婦女大多穿長裙。半長裙一般居住在半坡或傾斜的壩子里,短裙和超短裙,一般都居住在山高林深坡陡的環境。苗族婦女所穿裙子,不論長、中、短裙,均為百褶,其寓意是表現苗族先人原在中原,是跋涉千山萬水來到這里建立家園。
服飾
雷山苗族服飾多姿多彩,是當今世界上最美麗、最漂亮的服飾之一。這些多姿多彩的服飾銘載著本民族歷經磨難的歷史變遷,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來生活環境的濃縮。史學家稱之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飄帶裙
它是在綵帶裙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其飄帶是四至五厘米寬的半單根綉制,上窄下寬,下端形似劍頭,每根花帶分五段,段以珠相連,都統一綉有花鳥魚蟲圖樣,各段圖案不一,特別醒目,因舞步或走動,經風吹拂而飄灑,秀麗無比,一身盛裝,有若天仙。籠裙系著25條綵帶,共五節,第一節綉有各種蛇蟲飛鳥,上端為火焰花或鳥羽毛。把每根帶連起來就是一籠錦綉圍裙,當姑娘們在舞場上飛步旋轉的時候,彷彿白花爭艷,色彩十分艷麗。
白玉毛裙
它是用白羽毛系於裙角而成,遠看彩裙下面似開白花。這是古裝裙,在都柳江流域,每逢節日,均由吹笙的男子穿著,平時走親訪友是婦女穿。它是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女人取代男人出嫁,但男人們還是忘不了先民們出嫁時的穿著,故而傳承下來的遺俗。白羽毛裙過去是鳥毛來裝飾的,故又稱「白鳥衣」。
蠟染服飾
雷山苗族蠟染有以幾何圖案為基調或更多以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為基版,在布面上用蠟作畫。她們或傳承先民們穴居野處、人獸同堂的圖景,或富於浪漫的想像,在魚的鰭尾上,綻開著美麗的鮮花,鳥的羽翼上掛著碩大的鮮果,蜂、蝶在花間飛舞,野獸在林間出沒。其中,習慣傳承的圖案,苗語叫「gob wob」(戈窩)或「窩妥」,染成面料,黑底白花,用作姑娘出嫁的嫁衣以及中老年婦女的包頭帕以及走親、趕場的常服。也有用作床單、帳簾和包單、桌布的。這一圖案含意在緬懷祖先跋山涉水沿河西遷時,歷經無數險灘惡浪所留下來的「漩渦」印記。
船鞋
雷山苗族的布鞋用麻線扎布為底,鞋幫按腳形開大口接近腳趾,腳腕關節處大綴一指寬綁帶。從外形上看,鞋尖底略往上翹,像一葉小舟,故稱船鞋。
浪花船頭鞋
雷山苗族姑娘未出嫁前,阿媽就為她們精心製作數對船頭鞋,又稱「元寶鞋」或「雲紋鞋」、「浪花鞋」。這種鞋像一隻小遊船,前高後平,多以綠色作底,少有紅色,鞋跟與鞋頭為浪花紋,有如一隻裝飾非凡的微縮綵船,像在碧綠的波浪里游弋。
雞冠船鞋
雞冠船鞋是在麻線扎布底船鞋的基礎上,在鞋前腳趾布頂上方綴織雞冠而得名,有的也稱為鼻樑鞋或老人鞋。老人鞋,因多系老嫗平時穿著,死後亦用作壽鞋安葬而得名。有的無腳後跟護邦,鞋口綴幾何形花邊,雞冠或鼻樑兩側有的織綉素白花,有的套上銀飾。據傳,從前先祖住在東方系河湖海地帶,來往多用舟船。故老人穿著穿鞋,死後靈魂回歸老家與祖宗團聚。 流行於湖南湘西州及湘、黔(主要是松桃縣)、渝(秀山縣、彭水縣一帶)、鄂(恩施州)四省交界一帶。古代男女蓄發椎髻的習俗已消失。如今女性穿圓領大襟短衣,盤肩、袖口等處有少許綉花;寬腳褲,褲筒邊緣多飾花邊;包紮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頭帕,戴銀飾。
湘西苗族男裝以對襟和滿襟為主,女裝分為三種類型,松(桃)鳳(凰)型、花(垣)保(靖)型、瀘(溪)古(丈)型。具體區別可見圖冊。
圍裙是湘西苗族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高腰圍裙和低腰圍裙,鳳凰一帶的苗女喜愛高腰圍裙,吉首、花垣一帶的苗女喜愛低腰圍腰,兩種圍裙均為已婚婦女裝束。平常穿著是為了勞作時保護圍裙後面的衣服不被弄臟;逢年過節或走親訪友穿著,主要用於盛裝服飾或顯示女紅技藝的刺綉水平。
銀首飾是湘西苗族婦女喜愛的傳統裝飾品,至今仍十分講究佩戴。大致分為頭飾、項圈、手飾、掛飾等。頭飾有兩種,一種是銀帽(又稱接龍帽),上有帽花、龍鳳、關刀、梳子、簪子、髻子花等裝飾。
一種是在頭帕前後有銀帽沿裝飾,上用銀絲懸掛樹葉、鈴鐺、果子、銀花等多種銀飾。項圈有輪圈、扁圈、盤圈等,其中,輪圈似青藤纏樹,象徵愛情,多為青年男女定情之物。
手飾多為銀鐲或銅鐲,手指配有銀質戒指。掛飾,如衣服上佩胸花、針筒、牙簽、挖耳、長命鎖、仙桃等。湘西苗族服飾在色彩方面具有尚青和裝飾配色艷麗等特徵。湘西苗族男女生活服飾皆以青色為主,常用土靛染的家織土布為面料。
苗族女子服裝除了青藍色外,還以群青、湖藍等深色布料為底色,在領口、袖口、褲腳口等處用黑色寬邊襯托,再鑲以各種花辮及刺綉紋樣,顯得濃郁、綺麗而不失莊重、典雅。
在苗族服飾的裝飾配色中,紅、橙、黃、白、綠、紫等色被黛帕(苗語:姑娘)們大量使用,其中以紅色系為主。苗族服飾的刺綉是在衣服領口、袖口、褲腳邊等部位,大多以黑色或湖藍色、綠色布為底,設色大膽、對比強烈,使人不由得想起漆器和漆畫。也許是因為淵源於楚文化,苗綉有如在夜空中嵌綴起五顏六色的彩虹,那充滿神秘意味的黑底,加上暈變的針法處理使平面的色彩變得更有層次。
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苗族婦女以編織、刺綉、挑花、盤花等表現手法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裝飾風格。苗族服飾紋樣豐富多姿,異彩紛呈。
它作為女紅技藝的顯示,是苗族女性文化審美觀念的集中和傳承。從湘西苗族服飾紋樣的造型特徵看,大體可分為擬形圖案與抽象幾何紋樣兩種風格,擬形圖案讓人一目瞭然其所描繪對象的形象特徵,以概括、簡練、誇張、變形的手法表現,經手工刺綉,造成一種既古樸又絢麗多彩的效果。
抽象幾何紋樣以點、線、面等幾何因素將自然形象進行抽象、概括、變形,形成有規律的幾何花邊紋樣,再經手工編織、十字挑綉,顯得單純素雅、朴實自然。從服飾紋樣的母題來看,大致可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取自大自然的題材,以日、月、星、辰和動、植物為主體;另一類是龍鳳等神靈性動物題材,圖案之中透露出其「萬物有靈」的思維特徵。
湘西苗族婦女以她們的欣賞習慣和方式,將這些自然物象裝飾得更富情趣,更具理想化。湘西苗族服飾保持了濃郁的民族文化傳統和特色,體現了苗族人民獨特的審美心理與審美理想。苗族服飾作為苗族歷史意識與鄉土情結的一種傳達,被譽為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書」,是我們傳統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財富。
流行於川、黔、滇、桂等省區講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區。女裝上為麻布衣,下為蠟染麻布花裙。色調較淺,花飾不多,銀飾亦少。黔西北和滇東北一帶,不論男女皆綴以織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雲貴的大花苗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的昭通、楚雄、彝良,貴州六盤水、威寧、織金、普定、鎮寧、紫雲等地。大花苗族主要麻布做衣服,他們遠古的服裝都是自己種植麻,自己織布,自己做衣服。大花苗族的服裝主
要明顯的有梯形方塊圖案,分布較多的在雲南的彝良縣,貴州威寧等地。貴州六盤水的水城縣有兩個大花苗族寨子,分別是石板溝大花苗族自然寨和冉家麻窩大花苗族寨。
這里都保留著很好的苗族服飾,比較傳統。更特別的是大花苗族都是信仰基督教。是基督教改變了大花苗族的命運。所以他們都信仰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