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為什麼有些記載不一樣
① 史記的記載為何有前後矛盾之處
史記記載上的矛盾之處,有一種解釋就是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許多文獻流失,後來漢朝時又有人重新上交了一部分古書,說是先秦遺著,但是這些書中有一些就是偽造的,並非真本。所以作者在整理的時候看到的就是不同版本的史料,他自己又無法取捨,只好將不同版本的都記載下來。這種說法是我在百家講壇上看到的,但我忘了哪一期了。。。。當時好像說的是列傳比本紀更可信吧。
② 史記對歷史的記載為何經常有矛盾之處
正是因為司馬遷是嚴謹的史學家,才會出現些許矛盾,因為有一些事件,他自己研讀了很多資料,但還是不能確定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所以就把幾種情況都寫出來,看似是自相矛盾,實則是待後人的繼續考證
③ 《史記》中為啥會有三個部分記載失真的案例
司馬遷在《自序》中寫道: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史記》存稿兩套,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但對照檢視,缺少十篇,有錄無書。據《漢書》注中張晏說散逸的十篇為:《孝景本紀》《孝武本紀》《禮書》《樂書》《兵書》《漢興以來將相名臣錄》《日者列傳》《龜策列傳》《傅靳蒯成列傳》。但後人亦增補一些。
司馬遷是嚴謹的史學家,不亂編故事,犖犖大端者比較可信。那是怎麼獲得相對真實的素材呢?一是使用確實史料。如編撰《秦始皇本紀》,主要使用秦國政府的紀錄、奏事章和石刻等材料。二是他父親司馬談留下的歷史素材。三是實地采風和考證。司馬遷從二十歲起開始壯游,先到江淮(江蘇和安徽北部),又到江西廬山,再到楚國故地、齊魯地區,最後到河南,采風和實地考察。在朝廷做郎中後,又隨漢武帝踏遍陝西、甘肅、巴蜀、西垂和西南,為寫《史記》增添了詳實素材。
即使《史記》中好像文學故事的事件,也有其真實的基礎。比如,司馬遷寫項羽烏江自刎,描寫細膩,生動形象,但不是憑空想像。為何這樣說呢?楊敞官至丞相,是司馬遷的女婿,楊惲是是楊敞的中子,曾封平通侯。司馬遷把《史記》副本留在楊敞家中,可見交往密切,相互信任。而楊家父子會把先輩參與垓下之戰的情況講給司馬遷。項羽戰敗於垓下,沖出重圍,一支漢軍騎兵緊追不舍,無顏見江東父老的項羽拔劍自刎。當時有五位騎兵在場,各得其遺體一部分,劉邦按照事先的承諾,封他們為列侯。這五位騎兵,有一個叫楊喜的,他的第五代孫子就是楊敞。家族的榮耀和不平凡歷程,是楊家人不能忘記的,其事跡代代相傳。
但由於諸多原因,《史記》也有失真之處,其原因比較復雜,比如缺少確實史料、筆誤以及主觀價值偏好影響,等等。正如學者指出的那樣——《史記》每一篇中都不免有點假,但每一篇也都有一部分真。它像陳年的古董一樣,修補和銹蝕是不免的,但原物的神態卻也始終古意盎然,流動在每一部分里。
三、秦昭襄王尊寵范雎,稱之是寡人叔父,但最終還是處死了范雎,而不是《史記》所稱的范雎病退,壽終正寢。
有人認為,史書和電視劇都表明範雎是病死的,而不是被處死的。認為范雎是病死的,主要是根據《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記載:范雎最後主動將相位讓給蔡澤,其讓位的原因是由於蔡澤對他陳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的道理,並且用商鞅、吳起、大夫種等人功成不知身退而遭禍的事例,勸說他「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而授之,退而岩居川觀,必有伯夷之廉,長為迎候,世世稱孤,而有許由、延陵季子之讓,喬松之壽」。范雎聽了這番話,就稱:「善。吾聞欲而知不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先生幸教雎敬受命。」故范雎主動向秦昭襄王提出:「客新有從山東來者曰蔡澤,其人辯士,明於三王之事,五伯之業,世俗之變,足以寄秦國之政。臣之見人甚眾,莫及,臣不如也。臣敢以聞。」昭襄王經過與蔡澤談話,很賞識蔡澤,拜為客卿,迎候因病請歸相印。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病篤。范雎免相,昭王新說蔡澤計劃,遂拜為秦相。
范雎即張祿。戰國時魏人,他是秦國歷史上智謀深遠、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公元前266年范雎拜為丞相,封之於應城(今河南魯山之東),故號為應侯。范雎當初想為魏國建立功業,早年家境貧寒,後隨魏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為其所誣,受盡相國魏齊摧殘,歷經磨難後輾轉入秦。范雎設法躋身於秦廷後,開始施展他的全部謀略和才幹,輔佐秦昭襄王,因深得賞識和器重,出任秦相。他對秦國有巨大貢獻,為秦統一天下發揮過巨大的作用。
張祿和范雎為何是同一人?范雎因家貧無法得見魏王,投在中大夫須賈門下當門客。魏昭王使須賈出使齊國,范雎隨往,憑雄辯之才深得齊襄王敬重。齊王欲留他任客卿,並贈黃金十斤,牛、酒等物,均謝絕。須賈回國,不僅不贊揚他的高風亮節,反向相國魏齊誣告他私受賄賂,出賣情報。魏齊將他拷打得肋折齒落,體無完膚,又用席裹棄於茅廁,讓賓客往上撒尿。范雎裝死,被拋於郊外。返家後即托好友鄭安平將自己藏匿,化名張祿,並讓家人舉喪,使魏齊深信自己已死不疑。半年後,秦昭王派使臣王稽訪魏。鄭安平設法讓范雎暗同王稽會面。經交談,王稽發現范雎是難得之才,將他和鄭平安帶回秦國,范雎得以脫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