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家釀的白酒為什麼不好喝
① 自己釀酒為什麼不能喝
1、容器消毒
自己釀酒的人一般都會選擇瓷罐或者玻璃瓶盛酒,這些容器要在盛酒前進行消毒,而自己釀酒,沒有什麼消毒條件,最普遍的的做法就是用開水燙一下,要知道這些玻璃瓶或者瓷罐在沒消毒前可能會附有細菌,單純的用開水燙一下是沒發保證細菌全被殺死的。
2、金屬超標
自釀酒的工藝、設備不過關,會導致雜醇或者重金屬中毒,現在的自己釀酒的設備和古代不同,我們都知道,古代的釀酒用的都是木質設備,釀出來的酒喝著比較健康,而現代人買的蒸煮設備都是金屬的,自釀酒沒有技術去處理金屬成分,很容易導致釀制出來的白酒,金屬超標。
3、甲醇含量超標
在發酵原料的時候,產生甲醇是避免不了的,在釀酒的糧食原料中,表皮都含有果膠質,而這個果膠質的本質是半乳糖醛酸聚糖,其側鏈可被酯化,酯化的果膠在果膠酶作用下會生成甲醇,而自釀酒的人基本上都沒有技術和能力去降低甲醇的含量,自釀過程中是不可控制的。
(1)自己家釀的白酒為什麼不好喝擴展閱讀
1、浸泡
將高粱送進泡水池, 加水浸泡24小時。
2、蒸煮
浸泡後之高粱, 用鍋爐蒸煮, 俗稱「蒸高粱飯」, 簡稱「蒸飯」。
3、冷卻
高粱飯蒸煮完畢, 用輸送帶送入冷飯機, 輸送途中加進谷殼,使高粱飯不致太黏稠而加速冷卻。
4、拌曲
將冷卻後之攙有谷殼的高梁飯, 送進拌曲機, 加入顆粒狀曲粉,用拌曲機使高粱飯與曲粉均勻混合後, 倒入發酵池。
5、發酵
發酵10天後, 蒸餾得酒。
6、蒸餾(第一道酒)
將發酵完成之高粱飯, 用人工倒入蒸餾鍋, 蒸餾所得謂之「第一道酒」。第一道酒因較具高粱味, 必須調兌以改善口感風味。
7、再拌曲﹑再發酵
第一道酒蒸餾後之高粱渣滓, 出鍋再加谷殼冷卻,再加入曲粉均勻拌和, 送進發酵池, 進行再發酵12天。
② 為什麼自己釀的白酒有酒糟味
自己釀的白酒有酒糟味,有2個原因,一是溫度太高,二是釀的時間過長都會引起白酒有酒糟味,只要做到這2點溫度適時,時間不要太長,恰到好處那配出來的白酒是挺好喝的。
③ 自釀白酒有苦味怎麼回事
自家釀制的白酒產生苦味,應該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用曲量太大:酵母數量大;酒麴放置的時間過長,並且保存過程中密封不好。
2、生產操作管理不善,配糟被雜菌污染,使酒中苦味成分增加。如果在發酵糟中存在大量青黴菌;發酵期間封桶泥不適當,致使桶內透入大量空氣、漏進污水。
3、入池溫度高,發酵不正常;使用塑料缸發酵。
4、蒸餾過程中,火力太大,把某些雜味餾入酒中引起酒有苦味。這是因為大多數苦味物質都是高沸點物質,由於火力太大,溫高壓力大,都會將一般壓力蒸不出來的苦味物質流入酒中,同時也會引起雜醇含量增加。
5、加漿勾調用水含鹼土金屬鹽類、硫酸鹽類的含量較重,未經處理或者處理不當,也直接給酒帶來苦味。
6、總結就是糧食不好有霉變酒苦,糧食糊化太厲害酒苦,輔料處理不到位酒苦,用曲量太大酒苦,感染雜菌酒苦,發酵溫度太高酒苦
④ 自釀白酒不香 是什麼原因呢
自己釀的白酒也香,只是可能沒有加入一些輔助的東西,沒有買的酒那麼香,但是自己釀的酒更好喝。
⑤ 自釀白酒不香 是什麼原因呢
香味物質少,或者香味物質不協調。聞香,口感都不好
⑥ 自己釀白酒為什麼不能喝
自己釀白酒不能喝,這主要還是由於自己釀的白酒,根本就達不到安全生產的標准,如果再去喝的話,會引起酒精中毒等一系列情況。 白酒以茅台酒、雙溝酒、郎酒為代表,屬大麴酒類。其醬香突出,幽雅細致,酒體醇厚,回味悠長,清澈透明,色澤微黃。以醬香為主,略有焦香(但不能出頭),香味細膩、復雜、柔順含瀘(瀘香)不突出,酯香柔雅協調,先酯後醬,醬香悠長,杯中香氣經久不變,空杯留香經久不散(茅台酒有「扣杯隔日香」的說法),味大於香,苦度適中,酒度低而不變。 更多關於自己釀白酒為什麼不能喝,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158b861615830286.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⑦ 為什麼自釀的白酒沒有酒香味,反而有一種苦味
雖說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喝酒,但大多數如果把鼻子湊到酒瓶前,還是會聞出香味的,並且只要鼻子沒毛病,區分出葡萄酒、啤酒、黃酒、威士忌和中國白酒等等酒,還是壓力不太大的。這說明了,酒的氣味確實是有差異的,並且香氣應該主要不是來自於其中的乙醇。
事實的確如此,通過檢測手段發現,酒的成分十分復雜,其中有一些醇、醛、酯,還有一些雜環化合物。影響這些氣味物質的因素也很多,葡萄、麥芽還是大米,釀出來的味道不同;是用玻璃瓶還是橡木桶,味道也不同;用什麼酒麴,味道也不一樣。

第三、生產工藝條件控制溫度不合理
入窖溫度高或糧食、曲粉粉碎過細或過粗,窖池密封不嚴,密封窖泥開裂並長霉,酒醅堆放時間過長等都會使酒發酵時產生倒燒味、苦味、辛辣味、霉味等。入窖溫度高、前期發酵溫度不易控制,從而造成前期升溫過猛、糟醅品溫高、持續時間長。發酵溫度高,有益酵母對氨基酸的脫氨,酒醅溫度高,酵母衰老自溶快,自溶後產生的氨基酸及酪氨酸都會導致高級醇、酪醇含量的增加。從而產生的酒帶有嚴重並持久的苦味。
發酵溫度過高,發酵產生的甘油極易被酵母分解成丙烯醛,丙烯醛有持續性的苦味並刺激性強。若酒醅堆放時間較長,侵入的雜菌也就多,加速了甘油的分解,產生了苦味。蒸餾時,前期用汽過大,將會產生焦鍋現象,使焦化物質帶入酒中,產生不良的焦苦味。同時前期的火汽大還將把其它邪雜味帶入酒中。大多數苦味物質成分的沸點都較高,酒尾部分含量較多。丙烯醛一般酒頭較多,雜醇油酒尾居多。從而蒸酒時一定要「量質摘酒,掐頭去尾」。
⑧ 你會釀白酒嗎來聊聊自釀白酒的優與劣
那麼,你自己會釀白酒嗎,不會釀的話會不會上網找教程?關於自釀白酒我們也看到了很多負面新聞,比如 2019年11月, 雲南西雙版納州勐海縣發生了一起酒精中毒事件,其酒來源於鄰村村民岩某比自釀的白酒,酒中甲醛含量嚴重超標。凡事都有雙面性,關於自釀白酒的優與劣,一起來聊聊!
現在很多酒友喝酒精酒已喝怕並且經濟也上來了,都在追尋純糧食白酒,對於打著「純糧食」口號的農村自釀酒很感興趣,其中有不少的都自己開始嘗試釀酒了,畢竟經過自己手搞出來的東西,在原料上 能自己把控,保證是純糧食酒沒問題。另外工藝也可以讓自己放心,現在白酒的釀酒工藝都不能算是秘方了,在售書籍、網路公開的都有相關的釀酒工藝,還有教學視頻都可以跟上步驟來進行釀酒。
除了以上的優勢,我覺得自己釀酒最大的樂趣就在於自己親身參與釀酒的每一個過程,體驗每一滴酒的來之不易,從開頭到結束,或許經過這短短數月的時間,再品到自己釀出來的酒,心情都是不一樣的,更何況愛酒之人必有分享之心,把自己的酒分享給兄弟,那也是完全不同。
但是畢竟都是在家裡面釀酒,個人技術有限以及專業設備有限,缺乏專業的指導、嚴格的質量把控,盲目 自釀容易引發的異常指標主要集中在微生物、甲醇、雜醇油上。比如發酵溫度, 溫度過高可能導致發酵過於旺盛,香氣不佳,甚至可能引起甲醇,雜醇油等不良指標上升,過低則不利於發酵的進行。
先說說微生物,大多數是由環境導致的,用到的簡易設備的衛生沒有保障,全憑肉眼進行檢測,不過高度白酒都自帶殺菌功能,部分微生物超標的自釀酒喝下去最常見的也是肚子痛而已,更多的沒不被察覺的沒有動靜,這個是小事。
但甲醇就不一樣了,甲醇含量過高會致命,這也是多年來新聞常報道的。在釀酒的過程中,甲醇是避免不了的,但我們可能控制它的含量,只要把它控制在對人體無明顯傷害的含量范圍即可。先別說如何降低甲醇的含量,放眼大多數家庭的釀酒設備,檢測甲醇時候超標的條件都達不到,一般只能做到「掐頭去尾」,就是不要頭酒和尾酒。
而雜醇油含量過高的話,喝下去感受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上頭,這就打了「純糧酒喝了不上頭」的臉了,關於雜醇油含量的把控,我在以前也有提到過,有興趣的可以往回查看。
另外,自釀白酒的苦味明顯要突出也是常見的現象,白酒有苦味是正常的,但不能是太突出。 自釀白酒發苦的原因也是有很多的,最主要的物質有雜醇類、酚類化合物、醛類、多肽、硫化物、氨基酸和無機鹽等,這些物質主要來源於原輔料選擇不當、原輔料不凈、配料不合理以及工藝條件控制不當。
總的來說,自釀白酒還是有太多不穩定因素,盡管這一批次出的酒喝起來很好,但不像酒廠生產的酒,風味控制一樣。關於自己釀酒這個話題,可說的東西還有很多,僅一篇文章的篇幅肯定只能是蜻蜓點水,其他更多的深入,歡迎酒友一起交流。
老梁我從事醬酒行業多年,一直在宣傳科普一些白酒知識,希望對廣大酒友有所幫助,我一直秉持著做好人、做好酒的信念,致力於把茅台鎮上的一些性價比高的品質坤沙醬香酒推向更多的懂酒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