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旋球為什麼不好拉
A. 拉下旋球怎麼發不上力
拉下旋球技術相對於攻球技術來說,難度要大一些,因為要自身主動發力,所以很多初學者在剛開始練習起下旋的時候往往整個身子會很僵硬,這是由於正手攻球基本功練習不到位的緣故,需要彌補。 剛開始練習拉下旋,一般都是從拉高吊弧圈球開始,這里需要注意三個要素:1.發力;2.引拍擊球節奏;3.摩擦點和厚薄比例。三個要素都具備了,起下旋就會很輕松,某個要素沒做好就容易失誤。 1.發力是拉球的基礎,這里所說的發力不是發死力、發蠻力,而是全身發力的順暢和集中,如果發力方式不合理,球拍在空中運行的加速度就出不來,自然也就無法拉起下旋球來。 2.這一點包含了兩個方面,引拍的時機和出拍擊球的時機。和正手攻球一樣,引拍要在對手擊球(搓球)後球過來的一瞬間開始,這個節奏過早則造成「等球」,等了以後就只能用眼睛去瞄,出手時機就不準確,過晚則會被來球頂住發不出力;出手時機需要找准來球的弧線頂點,這時候球會「定住」一瞬間然後開始下降,此時出手命中率最高,如果搶點過早,在來球上升期就出手拉球則容易失誤。這一點綜合起來看,整體的動作就是球過來瞬間開始引拍-到位-找准擊球點馬上出手,這個動作需要一氣呵成,每個環節都不能有明顯停頓,否則就會影響拉球質量。 3.這一點也包含了兩個方面,摩擦球上的位置和摩擦厚薄。摩擦球上的位置位於球體中上部或者中部,而且要「正」,如果摩擦位置偏了則拉下旋球的上升力度也會由於角度偏斜而減弱從而造成下網。那麼從動作上看,一些初學者拉球時手腕習慣「勾」著,內扣太多,這樣一拉球摩擦點總是偏到側面,難怪使很大的勁還是感覺球容易往下掉,這時候一定要把手腕外撇開,拍型適當前傾,在身體前面擊球,這樣才能發上力。摩擦厚薄可以通過聽擊球響聲來判斷,俗話說「響球不轉,轉球不響」,就是這個道理。擊球太厚,則會聽到很脆的「啪」聲,弧線不好,不容易上台,這時候要增加吃球的摩擦,也就是薄一些,就能夠糾正這個問題了。 上面所說的是練習拉下旋時的注意事項,而在比賽中,如果要想上手拉起下旋球,那麼首先要過了對方的控球關,也就是說,在搓球控制上的能力必須高於對手或和對手差不多,這樣才能通過搓球控制迫使對方出現低質量的回球,自己才有機會上手。否則對方搓過來的下旋球都是弧線又低、又頂又快、落點又偏的高質量,你又如何能夠保證自己的上手質量?所以在練習中學會拉下旋以後,應該先和控球水平低於自己的球友打練習比賽,在「菜鳥」身上找准感覺,這樣才能夠盡快把練習和比賽結合起來。很多人認為必須和高手過招才會有進步,和菜鳥打只會越打越差的觀點是很片面的。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