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和面為什麼有時候和不好
㈠ 為什麼自製麵包不軟和呢
麵包松軟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和面過程很重要。
入坑烘焙的人都知道做麵包最好可以揉出成功的手套膜,這樣做出來的吐司或者餐包都可以實現拉絲的效果。一般吐司會更強調一些,餐包大部分揉到擴展階段就可以接受,但手套膜始終是很多人做麵包過不去的坎兒。
成功的手套膜延展性很好,拉開薄到可以看清指紋,光滑細膩而且面團的韌性也是很好的。影響手套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配方的含水量、含油量以及揉面的方式等等
廚師機和麵包機都是可以出膜的,手揉對大部分人來講都比較費勁,一般我自己廚師機揉面最多不超過30分鍾,時間太長也會影響面團狀態,揉過頭面就斷筋了。
我自己烤好的吐司、歐包都是放涼切片分裝保鮮袋冷凍的,餐包這類就直接分裝冷凍。復烤都是拿出來不解凍,150度烤10分鍾-15分鍾左右就好了。或者你喜歡更脆的一點延長時間加高溫度都可以,烤出的麵包和剛出爐的麵包沒有區別。
以上就是我覺得做麵包松軟的關鍵,其實自己做的麵包比外面做的好吃多啦,注意這幾點完全可以做出松軟可口的麵包的!
㈡ 為什麼自製麵包不軟和呢
為什麼自製的麵包不軟和呢?其實原因有這幾個:面沒和好、沒餳發好、沒揉透、沒烤好,這幾個是最主要的原因,只要解決好這幾點,保證能烤出完美松軟的麵包。
麵包看起來簡單,吃起來非常美味,但製作起來,說實在話,確實挺麻煩的,因為要經過很多個流程,並且每一步都要精心的完成,只要有一步失誤,全盤皆壞,真的是這樣,我也是做了很多次的麵包,後來總結經驗,才製作好的,下面我詳細分享下
餳發後,繼續整到案板上,這時候少微揉一分鍾,然後整理出麵包坯子,並放入模具中,接下密封起來,進行二次餳發,這一步非常非常關鍵,很多人就是忽略了這一步,所以烤出來麵包才會比較硬的。
二次餳發,同樣在35度左右的環境下,基本上餳發15分鍾就可以了,然後就放烤箱開火烤就可以了。
㈢ 做麵包揉面越揉越稀咋回事
原因比較多:
1、配方中的水量不對,太高了。
2、配料時水沒有稱對,加多了。
3、麵粉質量太差,吸水率不夠。
4、揉面時間太久,麵筋斷裂。
5、揉面時溫度太高,澱粉糊化。
建議對照改變一下,從而揉出合格的面團。
㈣ 自己做的麵包不松也不筋道,這是什麼原因
一是發酵不完全,松軟的麵包通常要發酵兩次。一塊小小的面團,經兩次發酵以後體積變大4倍,空氣進入面團中,所以吃起來才松軟。如果面團沒有發酵完全,吃起來就會很硬哦麵粉沒用對。麵包需要用高筋麵粉,超市裡也很少見,所以很多人就用普通麵粉來做,雖然我用普通麵粉也能做出松軟的麵包,但對新手來說,剛開始做麵包還是用麵包專用。
麵包品種繁多,各具風味,非常好吃。很多朋友自己做的時候會發現在家做的麵包不夠松軟,特別是表皮,還有一些硬硬的感覺,口感上不是特別好,主要是因為發酵,揉面等一些溫度和濕度。麵包的醒發和發酵對溫度和濕度都有要求。工廠都有專門的醒發設備或醒發車間,在家裡則很難對溫濕度做出控制。溫濕度一是會影響面團發酵的速度,二是面團的時候不讓面團醒發,有時怕面團醒發一邊和面一邊加入冰塊呢。和面的時間也有規定的。
㈤ 為什麼我每次做麵包面團都發酵不起來的
面團發不起來原因有很多,如:1、酵母量不夠;2、酵母失去活性;3、冰水放太多面團打好後溫度太低;4、面團攪拌不足或面團攪拌過度;5、面團溫度太高湯死酵母了;6、面團水份少太幹了;7、發酵時的溫度不夠或太高;8,發酵時的濕度不夠、9,糖和鹽過多等
解決辦法:1,乾酵母用量是麵粉的5%左右;2、酵母開封後盡快用完;3、面團打好的溫度盡量控制在24--26度;4、軟質麵包面團大部分都是打到第四階段(手套膜);5、面團溫度盡量不超過30度;6、軟質麵包水是麵粉的50%--75%;7、醒發溫度為32--38度;8、醒發濕度75%--85%;9、糖的量不超過麵粉30%,鹽的量不超過麵粉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