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府為什麼這么便宜
㈠ 樊氏家宴酒53度多少錢一瓶樊氏家宴灑將香型現在買多少錢一瓶
2瓶裝的樊氏家宴醬香型酒53度合計98.8元。
㈡ 樊家大院重名又可以叫什麼
樊家大院重名可以叫作「樊大」。這個「樊大」來源於樊家大院的歷史淵源,與樊家大院家族的榮耀息息相關。據史料記載,樊家大院始建於春秋時期,早在幾千年前,樊家大院就已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地方了輪襲。樊家大院的歷史與樊家家族的一份子,樊文楚的一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樊文楚父親樊文岳是樊家大院的家主,他在樊家大院的統治期間,使樊家大院發展壯大,在春秋時期的中原地區成為一個有著盛名的大院。樊文楚自幼便跟隨父親參與政治,並在樊知桐備家大院統治期間取得了極大成就,為樊家大院樹立了赫赫聲譽。此後,樊家大院也因此得搭毀到了「樊大」的稱號,使樊家大院在春秋時期的中原地區享有極大的名聲。
㈢ 樊遲什麼人
樊遲,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內的重要人物,繼承孔子興辦私學,在儒家學派廣受推崇的各個朝代享有較高禮遇。唐贈「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稱「先賢樊子」。其重農重稼思想在歷史上具有進步意義。
樊遲(前515--?),名須,字子遲。春秋末魯國人(一說齊國人)。
孔子學生,從小貧窮,但讀書刻苦,還懂種田。未拜孔子為師之前,他已在季氏宰冉求處任職。孔子回魯後拜師。
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請教「仁」的學說,還問「知」、「崇德、修慝、辨惑」等。他有謀略,並具有勇武精神,魯哀公十一年(前484)齊師伐魯,冉求率「左師」御敵,冉求認為他能服從命令,以其為車右。魯軍不敢過溝迎戰,他建議冉求帶頭,冉求納之,魯軍大獲全勝。
樊遲興趣廣泛,除學道德、文章,還曾向孔子問「學稼」和「學為圃」,受到孔子的斥責。但他不愧孔門弟子中的佼佼者。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72)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櫻世子,他是其中之一。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封為「樊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益都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以「益都侯」從祀孔子。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 述而》)仁離我不遠,仁在人心中,求仁而得仁。然何為仁?這卻不是能夠輕易說清楚的。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 子罕》)按《論語集注》,程子曰:「計利則害攜行義,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盡管如此,《論語》中還是有很多處談及「仁」。這倒也不矛盾,因為孔子確實極少主動正面解釋「仁」,多是弟子問而他答。可是每一次回答又都不相同。其中尤以樊遲問得最多,一共三次。
(一)樊遲問知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辯頌嘩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論語 雍也》)
按《論語集注》,朱子曰:「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而不惑於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難,而後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
樊遲
這里兼言仁與知,側重於二者之不同,恰可與緊接著一段相印證。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 雍也》)
按《論語集注》,朱子曰:「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而知與仁之分立見,誠如呂氏所雲:「當務為急,不求所難知;力行所知,不憚所難為。」
「先難」之謂,按《論語集注》,程子曰:「先難,克己也。以所難為先,而不計所獲,仁也。」既以「克己」解之,又可與《顏淵問仁》章對觀。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
「克己」之「克」,多解為「克制」,一時也無從反駁。又曰「為仁由己」,似乎要自己克制自己了,還是要仔細斟酌的。至於程朱,自然是要將其發揮為天理人慾之辨的了。
(二)樊遲問仁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論語 顏淵》)
這里又是同時問知與仁,然而樊遲開始沒弄明白。按《論語集注》,曾氏曰:「遲之意,蓋以愛欲其周,而知有所擇,故疑二者之相悖爾。」似乎又在說二者之不同。於是孔子再作解釋。按《論語集注》,朱子曰:「舉直錯枉者,知也。使枉者直,則仁矣。如此,則二者不惟不相悖而反相為用矣。」可惜樊遲還是沒弄明白。按《論語集注》,朱子曰:「遲以夫子之言,專為知者之事。又未達所以能使枉者直之理。」於是子夏再作解釋,這才算說清楚了。知與仁原來是一致的。
以「愛人」解「仁」,倒也方便,然而是博愛嗎?恐怕並非如此。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 學而》)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 學而》)
這是有親疏先後之分的,由父母而兄長而朋友,然後才惠及眾人。這是人之常情。將這種人所共有的情感推而廣之,就能做到仁了。關於為仁之本的孝,再看一段對話。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鑽,祖官反。沒,盡也。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 陽貨》)
孔子對「三年之喪」的論述,但求心安;在他看來,這是親子之間不易的情感。可見,中國人的理性,既非可以算計的數理,也非可以邏輯推論的論理,而是從親情人倫出發的情理、倫理。
(三)樊遲問仁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 子路》)
按《論語集注》,朱子曰:「恭主容,敬主事。恭見於外,敬主乎中。之夷狄不可棄,勉其固守而勿失也。」
而「與人忠」,則是以己及人之道。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 里仁》)
何為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 雍也》)
何為恕?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衛靈公》)
這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正是將對自己、對親人的情感投射於外,愛人如己。
樊遲三次問仁,孔子三次回答。單獨看其中的某一段,都覺得在情理之中;然而合起來看,要尋求它們之間的聯系,卻總難免牽強,通而未通,似是而非。學者們多有談孔子的思想體系的,概而觀之,自成一說;然究之細節,或有捉襟見肘之嘆。原因我在第二問最後已有論及,發自內心的情感,是不能算計的,也難以邏輯推之。一篇好的文章,自然是要層次清楚,邏輯嚴密的了。然而孔子述而不作,他一生潦倒,也沒有機會去拿學位、評職稱,終於將人類這真實美好的情感貫徹到底了。
孔子去世後,樊遲同閔子(名損,字子騫)和宓子(名不齊,字子賤)來棠地(今魚台縣境內)辦學,傳道於濟水一帶。魯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卒,葬於故居西南一里許的濟水北岸,即今天的武台村。
樊遲
樊遲墓概況
樊遲墓地處魚台縣王魯鎮武台村南50米。佔地面積78平方米。北靠武棠亭遺址,南有閔子祠。此地域古跡比較集中,是魚台的歷史人文中心。以樊遲墓為中心,另有樊遲後人墓冢及部分明清時期碑刻。樊遲墓碑為清乾隆九年重刻立,上書「先賢樊子遲墓」,額部有篆書「古跡」二字。碑樓有聯曰:御車廣教化先賢德業千秋著,祀墓薦馨香後哲孝思萬代隆。另有明代碑刻兩塊,清代碑刻四塊。
歷史沿革
魯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九月,樊遲安葬。
漢代,樊遲十一世孫樊宗、樊岩在樊遲墓附近大興土木,建起樊廟、樊府,擴大樊林,樹巨碑於墓前,歷代從祀。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贈「樊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益都侯」。
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樊子」。
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在墓前立石碑。後三年被洪水沖倒,碑殘。
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九月,又立石碑,文曰「先賢樊子遲墓」。
1940年,因樊遲後裔樊照坤等人舉旗抗日,樊廟、樊府多次遭日偽焚燒破壞,樊氏譜牒幾乎燒盡。
1942年,樊氏族內集資欲修葺樊廟、府、林,因戰亂僅對墓碑增修了碑樓。
文革中,墓碑被砸斷。1985年,墓碑被重新樹立。
1996年10月,樊遲墓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先後成立樊遲墓保護理事會、樊遲研究學會。
2001年3月,樊遲墓被公布為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
價值評定
樊遲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內的重要人物,繼承孔子興辦私學,在儒家學派廣受推崇的各個朝代享有較高禮遇。唐贈「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稱「先賢樊子」。其重農重稼思想在歷史上具有進步意義。樊遲墓作為名人墓冢,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㈣ 樊家村甲14號院到底是什麼
在西南三環萬年花城的對面!部分回遷房和鄉產房組成!基本信息
小區地址:豐台區樊羊路樊家村甲14號院
物業類型:普通住宅開發商:村委會物業費:0.6停車位:充足綠化率:20%容積率:2.06總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房價走勢
樊家村甲14號院10月均價29730元/平米,比9月下跌11.59%玉泉營板塊10月均價34053元/平米,比9月上漲0.67%周邊配套
學校豐台第五幼兒園、貝貝之星幼兒藝術培訓中心、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附屬學校、豐台六幼、北方之星藝術幼兒園、北京小學萬年花城學校、北京豐台區樊家村教工幼兒園、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西區、首都經貿大學第三食堂、首都經貿大學第三食堂;交通小區四號站(三環英和環形臨線;三環英和環形臨線)、樊家村北站(三環英和環形臨線)、樊家村(49;49;67;67;351;351;691;691;692;692)、小區三號站(三環英和環形臨線螞液兆;三環英和環形臨線)、小區悶租二號站(三環英和環形臨線;三環英和環形臨線)、三環英和(三環英和環形臨線)、樊羊路北口(67;67)、豐台橋梁廠(351;351);購物零優客超市、零優客超市、泰納水果超市豐台店、北京新廣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匯通創奇國際貿易(北京)有限公司、玉春姐妹煙酒超市、世紀華聯超市湘福旺家店、超市發三環新城店、元生煙酒茶超市、屈臣氏;北京京科銀康、育芳園社區衛生服務站、北京海華癲癇病、林木堂口腔門診、北京快樂阿寶動物、曉舒口腔門診部、三環英和、新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市三環英和、北京市三環英和;美食北京美味源居快餐中心、尚喜緣成都美食、瑞和祥美食府;銀行華夏銀行ATM、北京農村商業銀行育埋局芳園分理處、北京銀行三環新城支行、北京銀行ATM、建行三環新城儲蓄所、北京農村商業銀行三環新城分理處、北京農村商業銀行三環新城分理處、交行豐台東路支行、農行萬年花城支行、工行萬年花城支行;娛樂活動內部配套:停車場美容美發洗衣店歌舞廳咖啡廳;
㈤ 樊府家宴酒產地
樊府家酒是由桂林顏江酒業發布的白酒產品
樊府家酒是由桂林顏江酒業經營的白酒 系列產跡或汪品,現面向全國誠招代理商!
樊府家酒採用獨特工藝精心釀制而成,酒質優良,醇馥幽郁團碧,深受消費者喜愛。
公司簡介:顏江酒產自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它是利用桂林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通過科學獨特的中華傳統老工藝精心釀制、洞藏、勾兌而成姿仔的天然、全生態的綠色食品。
㈥ 耀武揚威的意思和造句
耀武揚威是我們常用的詞語,那你知道它的意思嗎?知道怎麼造句嗎?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耀武揚威的意思和造句,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耀武揚威的意思和造句1
耀:炫耀;誇耀;武:武力;揚威:威風。炫耀武力;也作「揚威耀武」。
耀武揚威是貶義詞
【成語名字】
耀武揚威
【漢語拼音】
yào wǔ yáng wēi
【成語解釋】
指炫耀武力,誇風。語本漢.士孫瑞〈劍銘〉。後用「耀武揚威」形容人得意張揚的樣子。
【成語典故】
漢·士孫瑞〈劍銘〉(據《藝文類聚.卷六○.軍器部.劍》引、天生五材,金德惟剛。從革庚辛,含景吐商。辯物利用,勛伐彌彰。暨彼良工,區冶干將。爰造寶劍,巨闕墨陽。精通皓靈,獲茲休祥。剖山竭川,虹蜺消亡。曜威耀武,震動遐荒。楚以定霸,越以取強。
【成語註解】
1、曜:誇耀、炫耀。
2、耀:炫耀。
3、遐荒:偏遠荒涼的地方。遐,遙遠。
4、楚: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後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為秦所滅。
5、越:國名。春秋時諸侯國,姒姓。建都於會稽。曾佔有今江蘇、浙江及山東的一部分,後滅於楚。
【成語出處】
1、元·鄭德輝《伊尹耕莘.楔子》:「俺這里耀武揚威膽氣雄,勒馬橫槍豪氣沖。」
2、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他也曾斬將搴旗,耀武揚威,普天下那一個不識的他是楊無敵。」
3、《三國演義.第五回》:「袁術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謙讓,量一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趕出帳去!』」
4、《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公孫黑得意,越發耀武揚威。至外人看見,都懊悔徐小姐不嫁得他。」
5、《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一》:「王俊沒個頭主,沒些意思,耀武揚威,一路吆吆喝喝也走去了。」
6、《警世通言.卷一一.蘇知縣羅衫再合》:「徐能此時已做了太爺,在家中耀武揚威,甚是得志。」
【成語用法】
語義說明 形容得意張揚的樣子。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傲慢狂妄」的表述上。
【造句】
1、他仗著有人為他撐腰,就對村裡的老百姓耀武揚威。
2、你以為你得了個第一名就有資本在我面前耀武揚威的嗎?
3、如今有的體育明星一有點成績就耀武揚威,實在不可取。
4、現在天天都能看到流氓在唯告街上耀武揚威。
5、在公眾場合千萬不能展現你那耀武揚威的性格。
6、你要是一直堅持你這寬告種耀武揚威的性格不改,遲早會步他的後塵。
7、他總是到處耀武揚威,在我面前顯得得意洋洋的,讓我疑惑不解
8、田徑運動過會中,小明得了第一名,便在我的面前耀武揚威起來。
9、一隻大螃蟹在沙灘上揮動他鉗子般的爪子,頗有一番耀武揚威的`樣子。
10、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汽車不再像平日那樣耀武揚威,而是小心翼翼地匍匐前進,速度慢得可以媲美甲殼蟲。
耀武揚威的意思和造句2
耀武揚威
【拼音】:yào wǔ yáng wēi
【解釋】:耀:顯揚,揚:抬起。炫耀武力,顯示威風。多用於貶義。
【出處】: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你這般耀武揚威待怎麼!」
耀武揚威造句
1、這一切催生了這一地慎山明區自滿甚或是耀武揚威的情緒。
2、一隻大螃蟹在沙灘上揮動他鉗子般的爪子,頗有一番耀武揚威的樣子。
3、曾幾何時,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人民面前耀武揚威,如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4、仗著當地少數有錢人的勢力,狐假虎威!耀武揚威。
5、宋軍逢人便挑,遇馬便刺,耀武揚威,如入無人之境。
6、他仗著家中有財有勢就耀武揚威,令人十分厭惡。
7、由於本身的問題還很嚴重,窮國無法去國外耀武揚威。
8、你覺得你這樣耀武揚威的性格對你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9、他的父親當官,所以他經常仗勢耀武揚威,同學都很討厭他。
10、比賽都還沒開始,他就到處耀武揚威,其他參賽者見了都搖頭。
11、你以為你得了個第一名就有資本在我面前耀武揚威的嗎?
12、你別耀武揚威得太早,誰勝誰負還不一定!
13、土匪耀武揚威地進了村莊,沒有村民敢阻止他們。
14、而阿里巴巴能否在海外耀武揚威,那是另一回事。
15、他那副耀武揚威的樣子,真令人作嘔。
耀武揚威的意思和造句3
耀武揚威
[釋義] 耀:炫耀;誇耀;武:武力;揚威:顯示威風。炫耀武力;顯示威風;也作「揚威耀武」。
[語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五回:「姜維在南鄭城上見魏延、馬岱耀武揚威蜂擁而來。」
[正音] 耀;不能讀作「yuè」。
[辨形] 揚;不能寫作「楊」。
[近義] 張牙舞爪 飛揚跋扈
[反義] 棄甲曳兵 平易近人
[用法] 多含貶義;用於壞人。有時可跟「作威作福」或「張牙舞爪」連用。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耀武揚威造句
1. 一輛輛軺車,驂駕非馬,高撐華蓋,前有導騎,後有護從,耀武揚威煊赫過市。
2. 其實他們並非真的什麼都不會做,一到上級面前馬上噓寒問暖,手腳伶俐,周到有加;一到下屬面前,就架子十足,耀武揚威。
3. 冤有頭債有主,平日里你跟著馬鈞昊耀武揚威,肆意橫行,早就該想到今日的下場,回去告訴馬鈞昊,下一個,就是他!
4. 邱毅說,司法改革的重點是司法體系官官相護,好的法官獨善其身;壞的法官耀武揚威、登龍有術,好法官忙到透不過氣。
5.一隻公雞耀武揚威的穿梭在雞群里。
6. 哼,先不說飛兒是否有罪,就算有,也輪不到你霍慶陽說三道四,你以為自己修煉到了破凡七重,升到了禁衛統領便可以在我樊府中耀武揚威了?
7. 倒是那些人可以耀武揚威地罵他「親中」,他很多時候需要陪笑臉。
8. 赤龍本只有手臂粗細,飛出以後,瞬間化作一條紅色巨龍,赤磷紅爪,狂風大作,耀武揚威,紅光鋪天遮地。
9. 我原本以為這個在電視和網路上飽受惡評的女人會有多耀武揚威,可沒想到一遇見李孝利時,同樣會有卑微的一面。
10. 我沒想到我遇到這么一個喜歡耀武揚威的人,這種人真的很讓人討厭。
㈦ 會字的古今異義詞
常見古今異義詞
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今,行裝。
2.夫人:古,那個頃搜早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師徒:古,軍隊士兵,如「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師傅與徒弟。
4.左右:古,動詞,調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詞,表示大約,不確定。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今,導致死亡。
6.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其次:古,進駐,如「余何面目以視於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今,國家機關的管理工作。
9.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樣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圓,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區域。
11.東面:古,臉朝東,如「東面而視」,今,東邊。
12.面目:古,面部,如「於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於:古,到了,達到,如「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到……結局,如「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到……時候,如「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專家、學者,內行的人,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今,對財物不計較漏或,言談舉止自然。
15以致:古,兩個詞,而招致,有動詞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今,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結果。
16山東:古,崤山以東,如「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今,山東省。
17非常:古,意外的變故,如「以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不尋常,作形容詞,如「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今,程度副詞。
18細說:古,小人的讒言,如「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今,詳細說明。
19足下:古,對人的尊稱,如「再拜奉大將軍足下」;今,腳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並無儲粟」;今,形容頭腦簡單或缺乏經驗。
21人事:古,做官,如「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
22扶老:古,竹製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攙扶老人。
23懷抱:古思想抱負,如「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今,懷里抱著。
24縱情:古,驕傲,如「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今,盡情。
25見機:古,看到細微的預兆,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今,看機會,看形勢,如「見機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雀雀禮法,不含貶義,如「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今,肆無忌憚。
27學者:古,求學的人,如「古之學者必有師」;今,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從而:古,兩個詞,「從」是「跟從」的意思,「而」是連詞,如「吾從而師之」;今,連詞,表示目的或結果。
29眾人:古,一般人,如「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師」;今,不需要。
31氣候:古,天氣,如「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今,一定地區內經過多年觀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氣候情況,或比喻動向、情勢等。
32經營:古,收藏,名詞,如「韓魏之經營」;今,動詞,計劃或管理。
33可憐: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今,對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謝憐憫。
34從事:隨從人員,名詞,如「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今,干某項事業。
35其實:古,它的真相,如「自以為得其實」;今,承上文轉折,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
36方丈:古,一丈見方,如「室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
37往往:古,到處,如「牆往往而是」;今,相當於「每每」「常常」。
38顏色:古,臉色,如「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今,色彩。
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今,不可以。
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於成立」;今,組織機構等籌備成功,開始存在。
41洗馬:古,太子的侍從官,如「尋蒙國恩,除臣子洗馬」;今,給馬洗身。
42上報:古,報答皇恩,如「非臣隕首所能上報」;今,向上級報告。
43告訴:古,申訴苦衷,如「則告訴不許」;今,說給人聽,使人知道。
44區區: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今,數量少,不重要。
45辛苦:古,辛酸斯苦楚,如「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今,身心勞苦。
46僥幸:古,幸運,如「庶劉僥幸,保卒余年」;今,企求非分,意外獲得成功。
47成家:古,安家,如「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今,娶妻。
48少年:古,青年,如「吾與當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今,少年兒童。
49志氣:古,心志和氣力,如「毛血日益衷,志氣日益微」;今,做成某事的決心和勇氣。
50強者:古,身體強壯的人,如「少而強者不可保」;今,多指精神意志方面強的人。
51錯置:古,相互交錯,如「嘉木異石錯置」;今,放錯了地方。
52牢籠:古,包羅,如「漱滌萬物,牢籠百態」;今,關住鳥獸的東西。
53同歸:古,一樣的歸宿,如「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今,一同回去。
54形容:古,形體容貌,名詞,如「第三個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今,動詞,描述。
55風流:古,風韻,如「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今,風采特異,業績突出。
56態度:古,言行舉止所表現出的神態,如「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今,對某事的觀點和做法。
57風騷:古,姿容俏麗,如「身量苗條,體格風騷」;今,指婦女舉止輕佻放盪。
58偏僻:古,偏激,不端正,如「行為偏僻性乖張」;今,遠離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區或遠離交通要道。
59落後:古,行動落在後面,如「其實熱了行不動,因此落後」;今,思想不進步。
60尷尬:古,容易出麻煩,如「如今正是尷尬去處」;今,處於兩難境地無法擺脫。
61吹噓:古,嘴裡噓氣,如「那十一個禁軍雨汗通流,都嘆氣吹噓」;今,誇張地宣揚或編造優點、長處等。
62左右:古,反正,如「你左右將到村裡去賣」;今,左邊和右邊。
63細作:古,偵察軍事情報的人,名詞,如「孔明急喚細作問之」;今,小氣,吝嗇,形容詞。
64輕易:古,動詞,貿然行事,如「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今,毫不費力,輕而易舉,形容詞。
65理會:古,辦法,名詞,如「忽見高翔兵到,二人共說魏兵不知何處,正沒理會,又不見王平兵到」;今,關心,在意,動詞。
66約束:古,准備,如「同郎君遠去,囊篋蕭條,曾無約束」;今,限制使不超出范圍。
67蕭條:古,空虛,如「同郎君遠去,囊篋蕭條」;今,寂寞冷落,毫無生氣。
68整頓:古,整理,如「暫往柳監生寓中整頓行裝」;今,使不健全的健全起來。
69曲意:古,委婉,如「十娘亦曲意撫慰」;今,違反自己的本心。
70同志:古,形容意見相同,如「郎君言及,足見同志耳」;今,為共同的理想,事業而共同奮斗的人,或人們慣用的彼此之間的稱呼。
71方面:古,獨當一面,如「尊大人位居方面,必嚴帷薄之意」;今,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72野馬:古,春天林澤間的霧氣,如「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今,野生動物的一種。
73果然:古,飽的樣子,如「適莽蒼者,三 而反,腹猶果然」;今,與事實相符。
74春秋:古,一年,如「蟪蛄不知春秋」;今,春天與秋天。
75羊角:古,旋風,如「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今,羊的觸角。
76雖然:古,雖然這樣,如「雖然,猶有未樹也」;今,連詞。
77無功:古,忘記立功,心無作為,如「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今,沒有功勞。
78部署:古,分部安排,如「分曹部署,競以新艷相角」;今,安排,布置。
79作案:古,作幾案,如「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今,進行犯罪活動。
80舅姑:古,公公婆婆,如「既而將訴於舅姑」;今,舅舅和姑姑。
81流涕:古,流眼淚,如「言訖,噓唏流涕」;今,流鼻涕。
82通達:古,到達,如「唯恐道途顯晦,不相通達」;今,通行無阻。
83珍重:古,保重,如「負載珍重,不復言矣」;今,愛惜。
84失意:古,意見不合,如「近與天將失意,塞其五山」;今,不得志。
85譴責:古,處罰,處分,如「前所譴責,因而獲免」;今,斥責,責備。
86縣官:古,官府,如「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今,縣里的最高行政長官。
87無道:古,不稱道,不稱贊,如「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今,暴虐,沒有德政。
88無傷:古,沒有關系,如「無傷也,是乃仁術」;今,沒有受到傷害。
89妻子:古,妻子和兒女,如「兄弟妻子離散」;今,只指妻子,不指兒女。
90布衣:古,平民,如「布衣之交」;今,棉布作的衣服。
91中國:古指中原,如「蒞中國而撫四夷」;今,中華人民共和國。
92意氣:古,辭意和語氣,如「意氣勤勤懇懇」;今,志趣和性格。
93勤勤懇懇:古,誠懇的樣子,如「意氣勤勤懇懇」;今,勤勞而踏實。
94寒心:古,因恐懼而心冷,如「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今,失望而痛心。
95變色:古,變了臉色,如「同子參乘,袁絲變色」;今,變了顏色。
96苟合:古,以苟且的態度來適應皇帝的心意,如「苟合取容」;今,不正當的結合。
97殷勤:古,感情深厚,如「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餘歡」;今,熱情而周到。
98親近:古,皇帝親近的侍從,如「左右親近不為一言」;今,親密而周到。
99塵埃:古,監獄,如「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今,塵土。
100卑鄙:古,地位低,見識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品德低下。
101便宜:古,方便,適合,如「可以便宜從事」;價格低廉。
102不過:古,不超過,如「從此道之吾軍不過二十里」;今,表轉折的關聯詞。
103多謝:古,多多勸告,如「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今,很感謝。
104反而:古,返回,從而,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今,連詞,跟上文意思相反。
105反復:古,扭轉並恢復,如「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今,多次重復。
106逢迎:古,迎接,如「躡履相逢迎」;今,奉承,拍馬。
107感激:古,感動,奮激,如「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今,深深的感謝。
108故事:古,舊事,前例,如「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今,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
109詭辯:古,騙人的話,如「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今,無理狡辯。
110交通:古,交錯相通,如「葉葉相交通」;今,運輸業總稱。
111結束:古,整裝,如「婉貞於是率諸少年結束而出」;今,完結。
112具體:古,具備形體,如「亦雁盪具體而微者」;今,不抽象的。
113絕境:古,與外界隔絕之地,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今,走投無路之處。
114開張:古,開放,不堵塞,如「誠宜開張聖聽」;今,開業。
115可以:古,可以靠,可以用來,如「忠之屬也,可以一戰」;今,能夠。
116烈士:古,剛直俠義之士,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今,為正義犧牲的人。
117平方:古,平整,方正,如「石蒼黑色,多平方」;今,相同數的乘積。
118親戚:古,父母兄弟等親屬,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今,有婚姻關系、血緣關系的成員。
119窮困:古,窘迫,走投無路,如「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今,貧窮困苦。
120人情:古,人民的普遍情況,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今,情面,送禮。
121身體:古,親身體驗,如「身體力行」;今,軀體。
122首領:古,頭顱,如「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今,集團領導人。
123私心:古,自己的志願、心願,如「恨私心有所不盡」;今,自私的心理。
124私人:古,黨羽,親信,如「以在忠臣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今,個人和個人之間的。
125無論:古,不必說,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今,條件連詞。
126犧牲:古,祭祀用的豬牛羊等,如「犧牲玉帛,弗敢專也」;今,為正義而舍棄生命或其他利益。
127響應:古,像回聲一樣應和,如「天下雲集響應」;今,用言語行動來表示贊同、支持某倡議、口號等。
128向前:古,先前,如「凄凄不似向前聲」;今,向前方。
129行為:古,品行,作為,如「吾社之行為士先者」;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在外部的活動。
130宣言:古,揚言,如「(廉頗)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今,宣告,聲明。
131以便:古,以便帶來便利,如「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今,表目的的連詞。
132以往:古,從……,向……,如「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今,過去。
133以為:古,把……當作,如「昔者先王以為東盟主」;今,認為。
134因而:古,趁著,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今,表結果連詞。
135於是:古,在(到)這,如「不能進於是」;今,表承接。
136約束:古,盟約,如「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今,限制。
137指示:古,指出,給……看,如「璧有瑕,請指示王」;今,上對下申明處理問題的原則和方法。
138智力:古,智慧和力量,如「可謂智力孤危」;今,指運用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
135會議(會計):古,聚會商議;136聰明:聽力視力好;137獨立:單獨站立、超凡;138光景:光陰、大概;139橫行:縱橫四方;140莫非:沒有……不是;141慷慨:意氣昂揚;142從容:語言得體;143風流:有功績有文采;144經濟:治理國家;145中間:當中夾雜;146秋天:秋季的天空;147三尺:劍,法律條文;148雖然:即使這樣,可是;149同志:志向情趣相同;150文法:法令條文;151無賴:無所依恃、無聊;152無日:沒有多少日子;153影響:影子和聲響;154丈人:老人;155政治:政事;156青春:春天;157提綱:抓住要領;158文章:法令條文、文采;159消息:消失和生長;160魚肉:殘害和欺凌;161丈夫:成年男子;162前途:前面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