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個城市地鐵口寬度不一樣
Ⅰ 為什麼上海市中心每條地鐵站間距都不一樣
站點的設置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
既要考慮地下的地質情況,又要考慮對地面上道路、建築的影響,還要兼顧原先的商業分布和居民分布情況,所以不可能每站距離都達到一樣的。我想大概就是這原因吧
Ⅱ 輕軌和地鐵除了軌道寬度不同還有什麼區別呢
城市軌道交通中的「輕軌」與「地鐵」相對應,城市公交系統中的有軌電車、導軌膠輪列車與城市軌道交通輕軌列車在技術上完全不同,因此不屬於輕軌系統。
按照國際標准,城市軌道交通列車可分為A、B、C三種型號,分別對應3米、2.8米、2.6米的列車寬度。凡是選用A型或B型列車的軌道交通線路稱為地鐵,採用5~8節編組列車;選用C型列車的軌道交通線路稱為輕軌,採用2~4節編組列車,列車的車型和編組決定了車軸重量和站台長度。上海軌道交通3號線採用6節編組A型列車,有90%的線路都是在高架上,但是按照車型分類標准仍然屬於地鐵線路;上海軌道交通6號線採用4節編組C型列車,有70%的線路都是在隧道內,但是按照車型分類標准仍然屬於輕軌線路。
A型車是目前最高端的城市軌道交通列車。其特點是車體寬和編組大,A型車寬度為3米,上海軌道交通10號線採用的阿爾斯通Metroplis地鐵列車寬度達到3.2米;6節編組A型地鐵列車最大載客量為2460人,上海軌道交通1、2號線的阿爾斯通和西門子8節編組A型地鐵列車最大載客量達到3280人。B型車和C型車的造價和技術含量要小於A型車。
中國城市的發展,一些大中型城市已開通或正在建設地鐵和輕軌,普通民眾由於對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接觸較少,認識時間較晚,概念上有些誤區。對於兩者的區別,人認為城市軌道交通中,在地面以下行駛的叫地鐵,在地面或高架上行駛的就是輕軌;還有人認為輕軌的鋼軌重量比地鐵輕,這兩種認識都是錯誤的。城市軌道交通分為地鐵和輕軌兩種制式,地鐵和輕軌都可以建在地下、地面或高架上。為了增強軌道的穩定性,減少養護和維修的工作量,增大迴流斷面和減少雜散電流,地鐵和輕軌都選用軌距為1435毫米的國際標准雙軌作為列車軌道,與國鐵列車選用的軌道規格相同,並沒有所謂的鋼軌重量輕重之分。
地鐵已經不局限於運行線在地下隧道中的這種形式,而是泛指採用高規格電客列車同時高峰小時單向運輸能力在3萬至7萬人的大容量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運行線路多樣化,地下、地面、高架三者有機結合。國內外眾多城市已用「軌道交通」代替「地鐵」這一傳統稱呼,例如上海就將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統一命名為「軌道交通XX號線」。
Ⅲ 普通地鐵站面積一般多少
普通地鐵站面積最小的寬度為8m無柱,10、11m單柱,12m雙柱(設置殘疾人電梯需要偏跨),目前一般車站設計採用14m寬站台,客流導行較為舒適,換乘車站一般也採用14m站台型式。
地鐵的高峰小時單向最大客運量為3-7萬人次,輕軌的高峰小時單向最大客運量為1-3萬人次。其次,還表現車輛的軸重和尺寸的不同,地鐵車的軸重普遍大於13噸,而輕軌車普遍小於13噸。地鐵車寬度一般為2.8-3米,輕軌車寬度一般為2.3-2.6米。
此外,地鐵和輕軌車輛對路線轉彎半徑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地鐵正線的最小轉彎半徑一般要求不小於300米,困難地段不小於250米,而輕軌一般要求正線最小轉彎半徑不小於100米,困難地段不小於50米。另外,地鐵與輕軌在列車編組數量、車輛定員、最高運行速度等方面也存在區別。
(3)為什麼每個城市地鐵口寬度不一樣擴展閱讀
針對既有路線以及地上路線站台的特點,為使乘客呼吸新鮮的戶外空氣,多採用半高式站台閘門系統,此類產品的門體高度為1.5米左右,為敞開式的外觀結構,該結構簡便了安全門系統與土建的介面,不需要對站台進行特殊的絕緣處理,安裝也簡潔方便,非常適合現正在運營地鐵路線安全門的加裝。
針對新建地鐵站台的特點,多採用全高式安全門系統及新穎的全高封閉式的大玻璃站台幕門系統。而且全高封閉式站台幕門系統作為一種高科技產品所具有的節能、環保和安全功能,減少了站台區與軌行區之間冷熱氣流的交換,降低了環控系統的運營能耗,從而節約了營運成本。
在地鐵安全門系統的信息傳輸方面,多採用先進的光纖傳輸方式,網路的拓撲結構採用環形結構。這樣,在車站控制室工作站上能查詢每個安全門單元的狀態、故障以及控制網路故障、電源故障等,也可以對車站系統運營狀態進行統計。
Ⅳ 地鐵鐵軌的寬度和火車鐵軌的寬度一樣嗎是怎麼定這個寬度的
我國的鐵路和地鐵都是採用1435毫米的標准軌距。
人們習慣把鐵路稱為「兩條線」,確切地講是「永不相交的兩條線」。它由兩股平行的鋼軌組成,它們之間的距離是固定不變的,這個固定不變的距離就是軌距。科學表述應該是「軌距是鋼軌頭部踏面下16mm范圍內兩股鋼軌工作邊之間的最小距離」。
中國規定,直線軌距的標準是1435mm,這也是國際標准軌距。大於這個標準的,稱之為寬軌,小於這個標準的稱之為窄軌。
關於標准軌距的來源,說法不一。一種觀點認為,它來自古羅馬的戰車輪距;另一種觀點認為它來自實際運用中的修訂。前一種說法我們已經在從石路到鐵路一節中做了介紹。後一種說法指出,1788年,美國人威廉·傑索把鐵板軌改為立放的鐵軌,當時,車輪的輪緣在外側,兩輪緣之間的距離,也就是兩股軌道的外側距離為5英尺。以後,傑索又把輪緣改在車輪的內側,但5英尺的軌道距離未變。由於鐵軌頂寬為1又3/4英寸,所以兩股軌道的內側距離(軌距)實際上是4英尺8英寸半,即1435mm。這個說法似乎更有道理。實際上,鐵路發展的初期,軌距是五花八門的,寬可達7英尺(2133.6mm),窄只有2英尺6英寸(762mm)。即使現在,全世界也有30來種不同的軌距。
至於為什麼把1435mm定為國際標准軌距,有其歷史原因。1825年通車的世界上第一條營業鐵路,英國的斯托克頓——達靈頓的鐵路就是採用的1435mm軌距。1846年英國國會把這個軌距確定為標准軌距,非經特准,禁止在新鐵路線上採用其它軌距。當時的英國是資本主義強國,因此也把這個標准推行到他們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去。例如,主持修築中國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的工程師是英國人克勞德·威廉·金達,他就力主採用四英尺八英寸半的軌距。從現實情況看,全世界採用1435mm軌距國家佔多數,所以把1435mm定為國際標准軌距也就順理成章。
Ⅳ 為什麼大陸的地鐵的車型都普遍偏小
這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歷史時期。這是地鐵國家標準的第一版,地鐵的第一次修訂(2003年),也是國內地鐵建設的高潮時期(2009年以後)。
然而,我們不應該對92版的標准太苛刻。與以前沒有國際標準的時候相比,北京地鐵車廂的標准寬度是2600毫米,但是香港地鐵和台北捷運地鐵車輛不受國際標準的限制,所以兩個城市有寬度在3100毫米以上的地鐵列車。現有大陸地鐵模型體積小的另一個原因是在地鐵線路的規劃和建設過程中隧道技術的局限性。盾構隧道作為最有效的地下隧道施工技術,是地鐵施工的利器。國家標准中的盾構技術在20世紀90年代相當成熟。
Ⅵ 地鐵的軌道的寬度和火車的軌道寬度一樣嗎
兩者的寬度是一樣的,目前我國鐵路和地鐵都是採用直線軌距1435mm的標准軌距,這也是國際標准軌距,但全世界有30多種不同軌距
Ⅶ 地鐵站一般寬度是多少啊
最小的寬度為8m無柱,10、11m單柱,12m雙柱(設置殘疾人電梯需要偏跨),目前一般車站設計採用14m寬站台,客流導行較為舒適,換乘車站一般也採用14m站台型式
Ⅷ 鄭州地鐵車輛的寬度是否一樣
摘要 列車全長118.788米 列車寬度和高度是2.89米和3.81米
Ⅸ 不同城市地鐵隧道的寬度一樣嗎
不同城市的地鐵隧道的寬度是不一樣的.
根據每個城市的地下土質及地理環境的區別,地鐵隧道的寬度都有相應的規定.
另一個影響地鐵隧道寬度的因素是地鐵列車的最大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