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為什麼莆仙戲演員唱腔不好聽

為什麼莆仙戲演員唱腔不好聽

發布時間: 2022-04-21 02:44:37

A. 莆田戲有什麼特點

莆仙戲的藝術特色
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於古稱興化的莆田、仙游二縣和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因為發源地過去隸屬於興化府而得名。興化戲在明代中葉就已盛行,清代又有很大發展,50年代初改稱「莆仙戲」。
莆仙戲是在古代「百戲」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作為宋元南戲的古老劇種,盡管莆仙戲在近代以來曾受到閩劇、京劇以及文明戲的某些影響,但由於聲控、方言和欣賞習俗等因素,卻一直保持著它獨特的風貌,不被其它劇種所同化。這個劇種,在保存古老劇目,音樂曲牌、演出儀式、表演程式等方面,都以「奇、古、特」的藝術形態令人驚嘆稱絕。
一、歷史沿革

說莆仙戲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是因為它的起源非常早,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百戲。當時,北方成為群雄逐鹿的戰場,戰亂頻仍,中原的百姓紛紛遷移到南方福建等地,中原的百戲也就隨之南下了。唐代時,莆仙、仙游已是民間歌舞百戲盛行,唐時的「百戲」也叫「散樂」,是雜技、歌舞、曲藝等伎藝的總稱。根據《景德傳燈錄》(宋沙門道原篡)記載,唐咸通年間(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大師「南遊莆田,縣排百戲迎接」

宋代時,興化文化較發達,文人中舉和在外做官的人不少,他們有的擅長音律詞賦,好歌舞雜劇。北宋後期北方戰亂時,不斷有北方人遷移到福建各地,其中包括宋雜劇、歌舞等伎藝人,致使北方雜劇流傳全國,對各地戲劇發展產生很大影響,莆、仙「百戲」就吸收了宋雜劇的表演。這種民間流行的歌舞百戲,同時還吸收了「吳歌」、「楚謠」和雜居表演,逐漸形成既有戲劇故事,又有綜合唱、做、念、舞和服飾化妝在戲棚上表演的戲曲,當時叫做「優戲」,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歌舞和雜伎等,因為宋代時莆田、仙游隸屬興化軍,故稱「興化雜劇」。

宋末到明初,由於福建海上交通十分發達,莆、仙兩地的商業和對外貿易逐漸繁盛,流行於杭州、溫州的南戲傳入興化,興化雜劇吸收了溫州的戲文和表演,使演出的劇目和表演藝術,有了很大的豐富和提高,成為當時盛行東南沿海所謂「南戲」的形式之一。

元末明初,興化雜劇又吸收海鹽、餘姚、弋陽、崑山諸聲腔的藝術營養,進一步融化、豐富提高,形成了興化腔,並稱「興化戲」,因角色行當原為生、旦、貼生、貼旦、靚妝(凈)、末、丑7個,也稱「興化七子班」。

如今,溫州的南戲早已盪然無存,而莆仙戲里卻保存了大量宋元時代的南戲劇目。據1962年調查統計,與宋元南戲有關的劇目除被稱之為「戲文之首」的《王魁》、《蔡伯喈》外,還有《張協狀元》、《劉文龍》、《朱買臣》、《殺狗記》、《小孫屠》、《蘇秦》、《王十朋》、《高文舉》、《樂昌公主》等81個,以抄本流傳下來的有57個之多,這在全國所有古老劇種中是絕無僅有的。尤其是被稱為「宋元戲文三種」之一的《張協狀元》,是目前我國最早並流傳至今的一本南戲劇目。

「興化戲劇源於宋而盛於明」(清關陳謨《閩中雜記》)。明清時代是莆仙戲發展、繁榮的時期。

明代時,興化戲盛行,民間逢年過節、婚壽喜慶或迎神賽會,都會演戲。當時,興化戲還大量移植、改變其它聲腔的劇目。興化戲的盛行和影響,終於為理學家衛道者所不容,明萬曆年間,莆田一文人曾為族人立下「不許沿習俗非,聽縱婦女登山入廟出外看戲文」的家訓。

康熙三十四年(1695),各戲班妝架共有三十六台,十分華麗。當時戲班有鳴盛、翔鳳、碧蘭、壺蘭、慶順、集錦、勝鳳等32班的班名,比康熙三十五年又增加了12班,可見演劇之盛。清道光年間僅仙游一縣就有戲班六十多個,但仙游戲班用純興化方言演唱的莆仙戲令外地觀眾一句也聽不懂的。演員沿襲舊稱為「梨園子弟」,劇目內容多是「忠孝節義」,而且「此風數百年於茲」。這說明了莆仙戲傳統劇目大多最擅長以歷史故事劇為其悠久傳統的特點。

據調查統計,從清中葉到清末,莆田、仙游兩縣的戲班達到一百五十多個,各行各業組織戲班成風。興化班演員原來全都是男性,到清初才有女演員參加演出,當時戲班不僅演傳統劇目,還編演時事劇,人稱莆仙地區為「戲窩子」。

眾多戲班使莆仙戲長期以來積累下大量傳統劇目,據統計共有五千多個,八千多本,其中除了保存全國罕見的宋元南戲劇目外,還有大批明清時期的傳奇劇目,尤以歷史劇最富有特色。表現起自商周、春秋的《周幽褒姒》、《越王勾踐》、秦漢三國的《秦始皇》、《漢武帝》、《漢文帝》、《霸王別姬》,隨唐宋元的《隋文帝》、《武則天》、《唐明皇》、《李淵》、《李世民》,直至明清的《崇禎君》、《康熙》、《乾隆君》、《洪秀全》等一批劇目。

辛亥革命前後,興化戲的舞台上出現了《林則徐》、《蔡鍔》等鼓吹反帝反封建和宣傳民主、自由、進步思想的時裝戲,對興化戲的藝術革新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興化七子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八仙子弟」的體制。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莆仙戲班中就有「八陽」、「八艷」之名。清末,莆仙戲班迅速發展,角色也相應增加,通常為九至十個角色,也有更多角色的,如莆田全福春班分行細,角色多,需要兩只戲船運載。1930年前後,莆田縣上等戲班還是保持這個體制,同時女演員也上了舞台,還有女班陸續出現,如摩登、蟾宮、騰芳等。這時的興化戲班亦揚帆海外,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興化華僑聚居地演出,小生黃文狄、花旦王玉坤、丑角王震、金榜等的唱功演技,深為南洋華僑所贊賞。

抗戰期間,莆仙戲從劇目內容到演出形式,進行了實驗性的改良。仙游縣還創辦了仙游縣模範樂劇隊,實驗演出了《斬蒲龍》、《梁紅玉》、《大義滅親》、《馬江小景》、《狼狗抗》等一批改良戲,影響較大。抗日戰爭勝利後,鄉土戲劇改良委員會和樂劇隊被解散,許多戲班亦陸續解散,不少藝人棄藝改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莆田、仙游二縣的戲班僅有三十多個,而且多行當不全,設備簡陋,維持困難,這一劇種瀕臨絕境。

50年代初,不少專業劇團相繼成立,興化戲的名稱被改為「莆仙戲」。

50-60年代,莆田、仙游兩地都成立有編劇小組,集中了像陳仁鑒、朱國福、柯如寬、楊美煊等一批老中青劇作家,對莆仙戲豐富的遺產進行整理改編,涌現出一批推陳出新的優秀劇目,如陳仁鑒的《團圓之後》、《春草闖堂》,被田漢稱贊為堪與莎士比亞的大悲劇和大喜劇相媲美的作品。《團圓之後》於1959年進京參加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翌年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舞台藝術片。《春草闖堂》於1979年赴京參加國慶三十周年獻禮演出,榮獲全國優秀劇本創作獎,隨後被香港鳳凰影業公司改編成古裝故事片《乘龍快婿》。

為發掘、收集莆仙戲遺產,兩縣還成立了編劇小組。截至1961年,計徵集、收購莆仙戲傳統劇目五千多個,演出手抄本八千多冊,同時記錄、整理音樂曲牌共一千多支。老藝人黃文狄還組織莆田縣藝術學校老師和老藝人,編著《莆仙戲傳統科介》 一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80年代是莆仙戲歷史上又一個輝煌的時期,僅數年間就在舞台上涌現出一大批在全國劇壇上有深遠影響新創作的劇目,如鄭懷興的《新亭淚》、《鴨子丑小傳》,姚清水、祁宗燈的《狀元與乞丐》,周長賦的《秋風辭》,以及姚清水的《逃難記》、楊美煊的《劉賀登基》等。陳仁鑒、鄭懷興分別出版了個人劇作選。

B. 莆仙戲的特點有哪些

莆仙戲
【概述】

莆仙戲是福建的古老劇種之一,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於古稱興化的莆田、仙游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其戲班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華僑聚居地。據考證,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起源】

莆仙戲是中國戲曲劇種中歷史最悠久,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演出形態最古老,劇目最豐富,在表演藝術上最具特點的劇種之一。原名興化戲。流行於福建省莆田、仙游二縣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鄰縣的興化方言區;因宋時莆田、仙游隸興化軍,明、清時隸興化府而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始改稱莆仙戲。

【歷史】

莆仙戲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晉 未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遷福建,當時盛行的中原"百戲"亦隨之傳入福建莆仙。並形成了在語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戲曲聲腔。

唐代莆仙民間歌舞百戲盛行。據傳 ,唐開元間(713-741),莆田江東村美女江采頻,被唐明皇選調入宮,賜封梅妃,備受寵幸(見《中國人名大辭典》"江采頻"條,《唐宋傳奇梅妃傳》)。其弟曾隨同進覲,封為國舅,後來回莆,明皇賜其一部"梨園",帶回供宴樂,於是宮廷教坊歌舞百戲傳播莆仙。故莆仙音樂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的美稱,唐咸通間(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大題,"南遊莆田,縣排百戲迎接。"(見宋沙門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卷十八)唐代"百戲",亦稱"散樂"是一種"俳優歌舞雜奏"(見《舊唐書.音樂志》,豐富多彩的雜戲和歌舞表演。

宋代,興化文化較發達,文人中舉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們有的善音律詞賦,好歌舞雜劇,多置有家樂自娛。宋時莆田文士方梅叔,是個"歲得束修及青雲貴人饋遺以自肥"的塾師,也"買歌伎數十人",盡日在家"吹笙鼓琴,以娛賓客"(見宋王邁《瞿軒集》卷十一《莆陽方梅叔墓誌銘》)。蔡京一家,在宋時多居官顯要,在京常"家宴張樂",令家樂優伶給表演雜劇取樂(見宋周暉《清波雜志》)。其家鄉仙游赤嶺子侄,每宴亦令歌會歌舞,據調查赤嶺現今流行的"十番",有"大樂"和"小樂"之別,規范嚴謹。樂員演奏時需張"涼傘",穿禮服,據說是宋代官家宴樂之遺響,(見福建省戲曲研究所油印本《仙游縣戲曲調查資料》)。

【藝術特點】

莆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興化民間流行的歌舞百戲、吸收了"吳歌","楚謠"(見宋林光朝《艾軒集,閏月登越王台次韻經略敷文所寄詩》)及雜劇表演,逐漸形成既有戲劇故事;又有綜合唱、做、念、舞和服飾化妝,在戲棚上表演的戲曲,時稱優戲。宋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形成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提線木偶),歌舞和雜技等。

據宋莆田劉克庄致仁家居時的詩文記載,當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故事有:楚漢劉鴻溝的"鴻門會",項羽兵敗垓下的"霸王別姬";兩晉興亡的"東晉西都";古代神話的"誇父逐日",外邦朝貢的"昆侖奴獻寶"等。演出的場所有廣場的"戲棚",也有廟宇的"戲台"。伴奏樂器主要是鼓、鑼、笛(即篳、篥)。演出時很受歡迎,出現所謂"抽簪脫 滿城忙,大半人多在戲場","空巷無人盡出嬉","游女歸來尋墜珥""棚空眾散足凄涼,昨日人趨似堵牆;兒女不知時事變,相呼入市看新場"的盛況(見宋劉克庄《後村先生大全集》卷 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 四十三).

據調查考證,莆仙戲的傳統劇目,音樂曲牌,行當腳色都與南戲有著密切關系。莆仙戲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 有八十多個,有劇本流傳的有五十多個,如《目連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張洽》(即《張協狀元》、《朱文》、《樂昌公主》、《劉文龍》、《陳光蕊》、《王祥》、《郭華》、《崔君瑞》、《王十朋》、《劉知遠》、《蔣世隆》、《殺狗》、《琵琶記》等。與《南詞敘錄》"宋元舊篇"著錄的南戲劇目相同或基本相似。

莆仙戲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韻、詞格與唐、宋大麴和宋詞調相同。尤其是僅存於早期南戲《張協狀元》的〔太子游四門〕,卻是莆仙戲常用的曲牌。莆仙戲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題三百六,小題七百二"之稱。聲腔稱"興化腔",它是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番八樂,佛曲法曲,唐宋聲詩、詞樂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風味。莆仙戲樂器早期很簡單,也象宋元南戲一樣只有鑼、鼓、笛。鼓用大鼓,鑼稱沙鑼。鑼鼓是節制舞台表演的,鑼鼓經有三百多種,規矩嚴格。笛稱笛管,有蘆笛和梅花二種。蘆笛亦稱頭管,傳自古代篳篥,是莆仙戲獨特的吹奏樂器;梅花,一名嗩吶,也是莆仙戲的主要樂器。

【角色】

莆仙戲的行旦腳色原先只有生、旦、貼生、貼旦,靚妝(凈)末、丑共七個,故稱"七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稱"八仙子弟。"莆仙戲在清末後吸收了其他劇種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靚妝"一角至今仍保留宋代雜劇的稱謂。

【表演特色】

莆仙戲的表演據所發掘的資料證明,它是在唐百戲宋、傀儡戲的基礎上形成獨特表演藝術。唐咸通年間(860-870)莆泉巷《言談錄》載:"承隋唐之後,興化百戲興焉"。到公元954年《連江里志》記:"蔡太師作壽日,優人獻技有客以絲系僮於四肢為肉頭傀儡戲。"莆仙戲的表演藝術繼承了邁子余年遺留下來的古南戲傳統表演,莆仙戲《目連》等傳統劇目里的表演就保持著宋雜劇、傀儡戲的綜合藝術面貌,被稱之謂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莆仙戲大棚目連戲之劇本,曲牌,聲腔,鼓板,表演身段,動作程式和舞台上的一桌兩椅,臉譜,化裝,服裝和戲帽以及道具與傀儡目連戲等一模一樣,有密切的血緣關系,這是莆仙大棚目連戲全面搬演傀儡目連戲的遺跡.

莆仙戲目連戲中的表演,有」目連挑經」,羅卜的」三步一拜」,劉四貞的」十八拔」,劉賈的」蛤蟆拜」,古背生的」三節彎」,聾啞的」公背婆」等.從主角到配角,從人物形象到表演規格,都運用了人模仿傀儡的表演,並綜合組成了曲牌,鼓板,表演三結合的規范化,歷代流傳,相繼不絕.

莆仙戲演員的基本功,總稱為」傀儡核」,手部動作」上不超於眉毛,下不低於肚臍」的藝術規格.如生角的」抬步」,旦角的」蹀步」,凈角的」挑步」.丑角的」七步溜」,都保持傀儡形象,當演員要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時,喜用"雀躍步",怒用"雙搖步",哀用"雙掩面",樂用"雙體肩"俱以形象表達,不拘表演感情。至今莆仙戲的演員基本功仍是繼承傀儡戲的表演特色。

莆仙戲人模仿傀儡演法的藝術傳承,也是受宋元傀儡戲的影響。《雙鞭回兩鐧》中秦叔寶與尉遲恭在互相激烈對打時,秦持雙鐧,尉拿單鞭,運用傀儡的打法,雙打、雙鉤、雙上、雙下、與傀儡表演形式,動作和身段一模一樣。又如《蘇武與李陵》中,蘇武手持節杖,走老人步,配合"三節彎"的身段形象與李陵登台"望故鄉"作"跌腳"、"搖步"、"趨保"、"魁斗吊"等。俱叫"傀儡介",保持人演傀儡的形式和特色;再如《呂蒙正算十八羅漢》中,呂蒙正與兩和尚配合,模仿傀儡形象,唱念做與傀儡演技相同,特色即有和諧幽默的表演,又有保持人演傀儡戲的藝術。

【現狀 】

進入新世紀以來,由於種種原因,莆仙戲人才流失嚴重,後繼乏人,傳統的表演藝術瀕臨失傳,臉譜、服飾和音樂聲腔正在被外來劇種和其他藝術形態同化,藝術的獨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戲這一古老的劇種正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急需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扶持和保護。莆仙戲的著名劇作家有陳仁鑒、柯如寬、江幼宋等,著名演員有黃文狄、林棟志等。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福建省莆仙戲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C. 莆仙戲的起源。像藏戲的那種,比較是故事的,急需嗷嗷嗷。在線等。

莆仙戲是福建的古老劇種之一,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於古稱興化的莆田、仙游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其戲班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華僑聚居地。據考證,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目錄

基本概述
追溯起源
發展歷史
  1. 綜述
  2. 唐代
  3. 宋代
  4. 歷史沿革
藝術形式
  1. 特點
  2. 記載
  3. 曲牌
  4. 曲牌名拾趣
角色概述
表演特色
  1. 綜述
  2. 莆仙戲大棚目連戲
  3. 莆仙戲人模仿傀儡演法
當今現狀
  1. 30年發展
  2. 綜述
  3. 文化精華
  4. 啟動「申遺」工作
著名表演藝術家展開基本概述
追溯起源
發展歷史
  1. 綜述
  2. 唐代
  3. 宋代
  4. 歷史沿革
藝術形式
  1. 特點
  2. 記載
  3. 曲牌
  4. 曲牌名拾趣
角色概述
表演特色
  1. 綜述
  2. 莆仙戲大棚目連戲
  3. 莆仙戲人模仿傀儡演法
當今現狀
  1. 30年發展
  2. 綜述
  3. 文化精華
  4. 啟動「申遺」工作
著名表演藝術家展開編輯本段基本概述莆仙戲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閃光於現代。它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富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唱腔豐富,綜合了莆仙的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
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的藝術特點,用方言演唱,具有濃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元素,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莆仙戲現存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有八十多個。解放後,莆仙戲經過整理、改編、演出的優秀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個,其中,《琴挑》、《三打王英》、《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秋風辭》、《新亭淚》、《晉宮寒月》、《葉李娘》、《狀元與乞丐》、《江上行》等優秀劇目譽滿全國劇壇。劇種的著名劇作家有陳仁鑒和柯如寬、江幼宋等,著名演員有黃文狄、林棟志、朱石鳳、黃寶珍、王少媛等。編輯本段追溯起源莆仙戲是中國戲曲劇種中歷史最悠久,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演出形態最古老,劇目最豐富,在表演藝術上最具特點的劇種之一。原名興化戲。流行於福建省莆田、仙游二縣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鄰縣的興化方言區;因宋時莆田、仙游隸興化軍,明、清時隸興化府而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始改稱莆仙戲。編輯本段發展歷史綜述莆仙戲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晉未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遷福建,當時盛行的中原"百戲"亦隨之傳入福建莆仙。並形成了在語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戲曲聲腔。唐代唐代莆仙民間歌舞百戲盛行。據傳,唐開元間(713-741),莆田江東村美女江采蘋,被唐明皇選調入宮,賜封梅妃,備受寵幸(見《中國人名大辭典》"江采蘋"條,《唐宋傳奇梅妃傳》)。其弟曾隨同進覲,封為國舅,後來回莆,明皇賜其一部"梨園",帶回供宴樂,於是宮廷教坊歌舞百
戲傳播莆仙。故莆仙音樂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的美稱,唐咸通間(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大題,"南遊莆田,縣排百戲迎接。"(見宋沙門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卷十八)唐代"百戲",亦稱"散樂"是一種"俳優歌舞雜奏"(見《舊唐書.音樂志》,豐富多彩的雜戲和歌舞表演。宋代宋代,興化文化較發達,文人中舉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們有的善音律詞賦,好歌舞雜劇,多置有家樂自娛。宋時莆田文士方梅叔,是個"歲得束修及青雲貴人饋遺以自肥"的塾師,也"買歌伎數十人",盡日在家"吹笙鼓琴,以娛賓客"(見宋王邁《瞿軒集》卷十一《莆陽方梅叔墓誌銘》)。蔡京一家,在宋時多居官顯要,在京常"家宴張樂",令家樂優伶給表演雜劇取樂(見宋周暉《清波雜志》)。其家鄉仙游赤嶺子侄,每宴亦令歌會歌舞,據調查赤嶺現今流行的"十番",有"大樂"和"小樂"之別,規范嚴謹。樂員演奏時需張"涼傘",穿禮服,據說是宋代官家宴樂之遺響,(見福建省戲曲研究所油印本《仙游縣戲曲調查資料》)。歷史沿革莆仙戲,因形成於興化地區(今莆田、仙游),用興化方言演唱,故俗稱「興化戲」。它流行於莆田、仙游兩縣、惠安縣北部及福建南部興化話流行的地區。莆仙戲濫觴於南宋,清朝莆田文人關陳謨在《閩中雜記》中記載:「興化戲劇源於宋而盛於明。」南宋莆田詩人劉克庄(1187~1269年)晚年於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年),在故鄉看到莆仙戲演出,曾賦詩描述當時盛況:「抽簪脫袴滿城忙,大半人多在戲場」,「兒女相攜看市優,縱談楚漢割鴻溝」,「陌頭俠少行歌乎,方演東晉談西都」。可知,所演劇目多以歷史故事題材為主,並包含某些宋、元南戲古老與罕見的劇目。據1962年調查統計,莆仙戲傳統劇目有5000多個、8000多本,其中與宋元時期南戲有關的劇目,除了被稱為「戲文之首」的《王魁》與《蔡伯喈》外,還有《張協狀元》、《郭華》、《陳光蕊》、《劉文龍》、《劉錫》、《王祥》、《朱買臣》、《趙盾》、《殺狗記》、《小孫屠》、《蘇秦》、《劉知遠》、《王十朋》、《老萊子》、《董永》、《樂昌公主》、《王煥》、《姜詩》、《高文舉》等81個,有抄本流傳下來的共57個,其中被稱為「宋元戲文」三種之一的《張協狀元》,是目前中國流傳至今最早的一本南戲劇目。此劇在全國各地早已失傳,惟獨保存在莆仙戲里,700多年來歷演不衰。據老藝人黃文狄(1895~1967年)回憶,師傅代代相傳,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莆田「後周二班」演過此劇。由於興化話「協」與「洽」諧音,所以劇名又叫《張洽》。後來劇本傳到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的「玉樓春班」,民國初年由「福順班」演出。明、清時期,是莆仙戲發展、繁榮的時期。明朝莆田文人姚旅在《露書》卷八《風篇》中記載了莆仙戲使用的特殊樂器笛管:「以葭蘆為之,莆中謂之蘆笛。然亦莆中多此,豈余所見未廣耶?」演員的冠飾也很有特色:「弁如幘,但當耳有兩手拤耳。余少時於戲場見之,猶有吉祥之意。」長樂人謝肇淛在《五雜俎》卷十二「物部四」中記曰:「莆田多善鼓琴,而多操閩音」。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黃金龍辦起私人家班:「集戲子一班為生」(清·陳鴻《清初莆變小乘》)。而民間班、社大發展,據清陳鴻《莆靖小紀》載,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十二月廿九日迎春,戲子廿八班,共妝春架四十八架,官民共賞新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莆田北關外頭亭瑞雲祖廟,嵌立一塊「志德碑」,上列戲班共32班,比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增加了12班,達到鼎盛時期。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僅仙游一縣就有戲班60多班。當時,湖南人陳盛韶任仙游縣令,他在《問俗錄》中記載:「俗喜歌舞,里巷婚喪,靡不演劇,而價亦廉。合邑60餘班,閩人通稱七子班。樂操土語,別郡人終日相對,不達一語」。據調查統計,從清中葉到清末,莆田、仙游兩地的戲班達到150多個。並從崑曲、弋陽腔及亂彈等聲腔中吸收了大量傳奇劇目,改調而歌,使莆仙戲傳統劇目更為豐富。此外,清代莆仙戲還出現根據時人時事或地方故事編演的時事劇。其中有揭露仙游縣令宋某胡亂判案,草菅人命,造成冤案的《王監生》;有反映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清廷一品大官被英、法侵略者驅趕上街掃馬糞的《紅頂掃馬糞》,以及《林則徐禁煙》、《嗎啡劫》等。民國時期,京戲、閩劇相繼傳入莆田,京劇的武打表演與俠義劇目,閩劇的機關布景和表演手法,都對莆仙戲產生了一定影響。而後台伴奏也從原先的鑼、鼓、吹單純的樂器,向民間吸收了「十音」、「八樂」中的部分樂器和外地劇種的樂器,諸如二胡、板胡、琵琶、三弦、揚琴、大提琴等,使莆仙戲音樂形式更加多樣與抒情化。20世紀二三十年代,莆仙戲演出活動十分活躍。民國9~12年(1920~1923年),「紫星樓」班首次出國,赴新加坡、馬來西亞演出《伐子都》、《征東》、《征西》、《三國》、《封神榜》等劇目。民國16~19年(1927~1930年),雙賽樂班赴新加坡、馬來西亞演出《天豹圖》、《瓦崗寨》、《水滸》、《三國》、《方世玉打擂台》、《王魁與桂英》等。這一時期,莆仙戲劇壇上涌現一批著名演員,如生角黃文狄、老生傅起雲、凈角林元、小生鄭應、凈角林爐、旦角陳金標等。抗日戰爭勝利後至1949年,莆仙戲處於低落時期,戲班大量減少,藝人紛紛改行或星散農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莆仙戲獲得新生。50年代初,莆田、仙游兩縣文化主管部門,組織戲班藝人,學習貫徹黨的文藝方針和「改戲、改人、改制」政策,對莆仙戲進行恢復和改革工作,莆田縣的「新共和」、「益華風」、「賽鳳凰」、「新民風」、「賽天然」等40多班,仙游縣的「新仙和」、「新泉春」、「新玉和」等10多班,先後恢復演出。他們分別移植、改編並上演一批來自老解放區的劇目,如《闖王進京》、《林沖》、《三打祝家莊》、《逼上樑山》、《九件衣》、《血淚仇》等,受到觀眾贊賞。1951年至1952年,由文化部門派出幹部和由藝人民主選舉產生劇團領導班子的新型劇團(如莆田縣典型劇團和仙游縣實驗劇團等)先後成立。1953年,莆田縣建有大眾劇團、勞動劇團、荔聲劇團、和平劇團、前進劇團,仙游縣有鯉聲劇團等,推動了劇目編演工作。1952年10月,經整理的傳統戲《千里送》,參加福建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受到好評。1954年8月,又整理傳統戲《琴挑》、《瑞蘭走雨》、《百花亭》、《果老種瓜》、《春江》等,參加福建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同年9月,莆仙戲代表隊首次赴上海,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琴挑》獲演出獎等。1959年9月,莆仙戲代表隊參加福建省巡迴演出團,攜帶《團圓之後》、《三打王英》赴京參加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觀看演出,並和全體演職員合影留念。1960年,被譽為「莎士比亞式大悲劇」的《團圓之後》,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戲曲藝術片。50年代,莆仙戲還編演一批反映現代生活的劇目。1956年2月,仙游縣鯉聲劇團編演的《大牛與小牛》、《三家林》,莆田縣實驗劇團編演的《種荔枝》,參加福建省第一屆戲曲現代戲匯報演出,受到好評。《大牛與小牛》、《三家林》還獲得劇本創作獎。1958年8月,仙游縣鯉聲劇團創作的《夫妻紅》,參加福建省第二屆戲曲現代戲匯報演出,得到好評。與此同時,莆田、仙游兩縣文化主管部門和編劇小組,在發掘、整理傳統遺產,開展藝術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們組織人員,深入民間、劇團和流散藝人中,搶救、挖掘、徵集到大批演出抄本、音樂曲牌和歷史文物,並記錄出許多口述本。至1962年7月,全省挖掘搶救戲曲傳統遺產現場會在莆田召開時,共收集有傳統劇目5619多個,其中1020個劇目是新發掘發現的,演出抄本8000多冊,音樂曲牌1000多支,僅與《南詞敘錄》對照,就有《張洽》等81個劇目與宋元南戲同名。又如1956年,從民間搶救、挖掘的劇本《傅天斗》(莆仙戲目連戲的一種),是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珍貴文獻。此外,60年代初期,還先後整理、編印有《莆仙戲傳統科介》、《莆仙戲傳統舞台美術》等書稿。同時,由福建省戲曲研究所戲曲歷史研究室與各地戲曲工作者組成的歷史調查組,在中國戲曲研究院專家的指導下,在莆田、仙游兩地作長達4個月的觀摩調查,寫出幾十萬字的莆仙戲歷史調查報告。藝術教育方面,莆田、仙游兩縣於1956年舉辦莆仙戲藝術訓練班、學員班,排演《敬德畫像》、《胭脂鋪》等劇,並參加福建戲曲藝術訓練班匯報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間,莆仙戲遭到嚴重破壞,《團圓之後》、《春草闖堂》、《三打王英》等大批好的和比較好的劇目,被打成「毒草」受到批判,許多藝人受迫害,劇團被撤銷。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後,莆仙戲再次獲得解放。1978年後,兩縣專業劇團陸續恢復演出,並涌現出許多民間職業劇團。80年代初,為解決莆仙戲演員青黃不接問題,福建省藝術學校委託莆田地區舉辦莆仙戲學員班。莆、仙兩縣還分別辦起藝術學校,培養一批青年演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莆仙戲和其他劇種一樣,獲得新的繁榮與發展。1979年2月,仙游縣鯉聲劇團重新排演由陳仁鑒(執筆)、柯如寬、江幼宋編劇的《春草闖堂》,赴京參加國慶三十周年獻禮演出,獲劇本創作一等獎、演出一等獎。該劇先後被全國600多個劇團移植演出,中國京劇院等還攜帶該劇到香港地區及國外演出,在東南亞頗有影響。從1981年至1997年,莆田、仙游兩縣劇團先後改編、創作、上演一批優秀劇目,如《狀元與乞丐》、《新亭淚》、《鴨子丑小傳》、《秋風辭》、《遺珠記》、《葫蘆灣》、《劉賀登基》、《逃難記》、《乾佑山天書》等,均在省戲劇會演中獲獎。[1]編輯本段藝術形式特點莆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影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興化民間流行的歌舞百戲、吸收了"吳歌","楚謠"(見宋林光朝《艾軒集,閏月登越王台次韻經略敷文所寄詩》)及雜劇表演,逐漸形成既有戲劇故事;又有綜合唱、做、念、舞和服飾化妝,在戲棚上表演的戲曲,時稱優戲。宋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形成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提線木偶),歌舞和雜技等。記載據宋莆田劉克庄致仁家居時的詩文記載,當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故事有:楚漢劉鴻溝的"鴻門會",項羽兵敗垓下的"霸王別姬";兩晉興亡的"東晉西都";古代神話的"誇父逐日",外邦朝貢的"昆侖奴獻寶"等。演出的場所有廣場的"戲棚",也有廟宇的"戲台"。伴奏樂器主要是鼓、鑼、笛(即篳、篥)。演出時很受歡迎,出現所謂"抽簪脫滿城忙,大半人多在戲場","空巷無人盡出嬉","游女歸來尋墜珥""棚空眾散足凄涼,昨日人趨似堵牆;兒女不知時事變,相呼入市看新場"的盛況(見宋劉克庄《後村先生大全集》卷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四十三).據調查考證,莆仙戲的傳統劇目,音樂曲牌,行當腳色都與南戲有著密切關系。莆仙戲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有八十多個,有劇本流傳的有五十多個,如《目連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張洽》(即《張協狀元》、《朱文》、《樂昌公主》、《劉文龍》、《陳光蕊》、《王祥》、《郭華》、《崔君瑞》、《王十朋》、《劉知遠》、《蔣世隆》、《殺狗》、《琵琶記》等。與《南詞敘錄》"宋元舊篇"著錄的南戲劇目相同或基本相似。曲牌莆仙戲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韻、詞格與唐、宋大麴和宋詞調相同。尤其是僅存於早期南戲《張協狀元》的〔太子游四門〕,卻是莆仙戲常用的曲牌。莆仙戲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題三百六,小題七百二"之稱。聲腔稱"興化腔",它是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番八樂,佛曲法曲,唐宋聲詩、詞樂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風味。莆仙戲樂器早期很簡單,也象宋元南戲一樣只有鑼、鼓、笛。鼓用大鼓,鑼稱沙鑼。鑼鼓是節制舞台表演的,鑼鼓經有三百多種,規矩嚴格。笛稱笛管,有蘆笛和梅花二種。蘆笛亦稱頭管,傳自古代篳篥,是莆仙戲獨特的吹奏樂器;梅花,一名嗩吶,也是莆仙戲的主要樂器。曲牌名拾趣莆仙戲是我國古老劇種之一。它的曲牌,有大題三百六,小題七百二。其名多彩多姿,有數字趣的,有疊字趣的,有動植物趣的,……有其濃郁的鄉土風情。現在提出其中的「十趣」,與戲曲愛好者共賞。數字趣:一封書、二古歡、三登樂、四朝元、五更里、六州歌頭、七兄弟、八聲甘州、九如歌、十杯酒、十二欄桿、三十六送、斗百花、千秋歲、萬木生花方向趣:東風第一枝、西江月、南鄉子、北台樁、上小樓、江中水、下山虎疊字趣:朝朝歡、叨叨令、步步嬌、聲聲慢、字字雙、僥僥令、縷縷金、聲聲樂、慢慢跳、節節高、喜盈盈、兩休休、好姐姐擬人趣:昭君怨、國公鞭、七娘子、八仙歌、太師引、狀元游、虞美人、醉公子、二郎神、三學士、祝英台、花木蘭、賀新郎、賽紅娘、耍孩兒、迎仙客、泣顏回、笑和尚動物名趣:鳳凰台、鷓鴣天、鶯啼序、蝶戀花、彩鳳舞、金雞叫、鵲橋仙、駐馬廳、山坡羊、水龍吟、釵頭鳳、撲燈蛾、水底游魚植物名趣:一剪梅、石榴花、梧桐序、荷葉杯、小桃紅、木櫻桃、桂枝香、葫蘆藤、玉芙蓉、紅芍葯、采連歌、庭前柳、金枝玉葉七彩趣:青歌、玉盞、紅納襖、皂羅袍、金不換、玉堂春、青越香、滿江紅、錦庭芳、白萍香、彩旗兒、玄霜令、黑夜行、燭影搖紅名勝古跡趣:洛陽春、漢宮春、武陵春、沁園春、玉樓春、蘇州歌、福清歌、楚江州、梁州序、秦樓月、憶江南自然風韻趣:一江風、雙樓月、探春令、夜遊湖、日正好、月影斜、艷陽天、雨霖鈴、風入松、煙落霞、駐雲飛、醉東風、春宵美景、曉風秋月、月下錦庭芳昇平樂趣:農家樂、漁家樂、清平樂、普天樂、孝順歌、慶有餘、望故鄉、阮郎歸、好事近、醉太平縱觀莆仙戲曲牌名,其中有許多天衣無縫的巧對,如一剪梅對十杯酒,步步嬌對聲聲慢,二郎神對三學士,秦樓月對漢宮春,彩鳳舞對水龍吟等,生動有趣。同時,莆仙戲的曲牌名與古詞調名相同的頗多,如千秋歲、雨霖鈴、錦庭芳、天仙子、卜運算元、菩薩蠻、浣溪沙、水調歌頭、霜天曉角、燭影搖紅等。莆仙戲曲牌千多首,內蘊豐富多彩,是鄉先輩經過千百年來的創造、加工、錘煉,並在舞台音樂實踐中取得成功的戲劇文學藝術的結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編輯本段角色概述莆仙戲的行旦角色原先只有生、旦、貼生、貼旦,靚妝(凈)末、丑共七個,故稱"七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稱"八仙子弟。"莆仙戲在清末後吸收了其他劇種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靚妝"一角至今仍保留宋代雜劇的稱謂。

D. 莆仙戲唱腔樂器和人物都有什麼特點

莆仙戲唱腔曲牌有1000多支,有「大題三百六,小題七百二」之稱。聲腔稱「興化腔」,它是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番八樂、佛曲法曲、唐宋聲詩、詞樂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風味。

莆仙戲樂器早期很簡單,也像宋元南戲一樣只有鑼、鼓、笛。鼓用大鼓,鑼稱沙鑼。鑼鼓是節制舞台表演的,鑼鼓經有300多種,規矩嚴格。

笛稱笛管,有蘆笛和梅花二種。蘆笛亦稱頭管,傳自古代篳篥,是莆仙戲獨特的吹奏樂器;梅花,一名嗩吶,也是莆仙戲的主要樂器。

莆仙戲的行旦角色原先只有生、旦、貼生、貼旦、凈、末、丑共7個,故稱「七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稱「八仙子弟」。

E. 莆仙戲的藝術特點

莆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影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興化民間流行的歌舞百戲、吸收了「吳歌」,「楚謠」(見宋林光朝《艾軒集,閏月登越王台次韻經略敷文所寄詩》)及雜劇表演,逐漸形成既有戲劇故事;又有綜合唱、做、念、舞和服飾化妝,在戲棚上表演的戲曲,時稱優戲。宋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形成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提線木偶)、歌舞和雜技等。

F. 作文莆仙戲的特點

莆仙戲概述

莆仙戲是福建的古老劇種之一,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於古稱興化的莆田、仙游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其戲班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華僑聚居地。據考證,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莆仙戲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閃光於現代。它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富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唱腔豐富,綜合了莆仙的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的藝術特點,用方言演唱,具有濃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元素,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莆仙戲現存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有八十多個。解放後,莆仙戲經過整理、改編、演出的優秀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個,其中,《琴挑》、《三打王英》、《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秋風辭》、《新亭淚》、《晉宮寒月》、《葉李娘》、《狀元與乞丐》、《江上行》等優秀劇目譽滿全國劇壇。劇種的著名劇作家有陳仁鑒和柯如寬、江幼宋等,著名演員有黃文狄、林棟志、朱石鳳、黃寶珍、王少媛等。
莆仙戲的起源
莆仙戲是中國戲曲劇種中歷史最悠久,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演出形態最古老,劇目最豐富,在表演藝術上最具特點的劇種之一。原名興化戲。流行於福建省莆田、仙游二縣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鄰縣的興化方言區;因宋時莆田、仙游隸興化軍,明、清時隸興化府而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始改稱莆仙戲。
莆仙戲的歷史
莆仙戲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晉未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遷福建,當時盛行的中原"百戲"亦隨之傳入福建莆仙。並形成了在語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戲曲聲腔。

唐代莆仙民間歌舞百戲盛行。據傳,唐開元間(713-741),莆田江東村美女江采蘋,被唐明皇選調入宮,賜封梅妃,備受寵幸(見《中國人名大辭典》"江采蘋"條,《唐宋傳奇梅妃傳》)。其弟曾隨同進覲,封為國舅,後來回莆,明皇賜其一部"梨園",帶回供宴樂,於是宮廷教坊歌舞百戲傳播莆仙。故莆仙音樂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的美稱,唐咸通間(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大題,"南遊莆田,縣排百戲迎接。"(見宋沙門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卷十八)唐代"百戲",亦稱"散樂"是一種"俳優歌舞雜奏"(見《舊唐書.音樂志》,豐富多彩的雜戲和歌舞表演。

宋代,興化文化較發達,文人中舉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們有的善音律詞賦,好歌舞雜劇,多置有家樂自娛。宋時莆田文士方梅叔,是個"歲得束修及青雲貴人饋遺以自肥"的塾師,也"買歌伎數十人",盡日在家"吹笙鼓琴,以娛賓客"(見宋王邁《瞿軒集》卷十一《莆陽方梅叔墓誌銘》)。蔡京一家,在宋時多居官顯要,在京常"家宴張樂",令家樂優伶給表演雜劇取樂(見宋周暉《清波雜志》)。其家鄉仙游赤嶺子侄,每宴亦令歌會歌舞,據調查赤嶺現今流行的"十番",有"大樂"和"小樂"之別,規范嚴謹。樂員演奏時需張"涼傘",穿禮服,據說是宋代官家宴樂之遺響,(見福建省戲曲研究所油印本《仙游縣戲曲調查資料》)。

莆仙戲的表演特色 莆仙戲的表演據所發掘的資料證明,它是在唐百戲宋、傀儡戲的基礎上形成獨特表演藝術。唐咸通年間(860-870)莆泉巷《言談錄》載:"承隋唐之後,興化百戲興焉"。到公元954年《連江里志》記:"蔡太師作壽日,優人獻技有客以絲系僮於四肢為肉頭傀儡戲。"莆仙戲的表演藝術繼承了邁子余年遺留下來的古南戲傳統表演,莆仙戲《目連》等傳統劇目里的表演就保持著宋雜劇、傀儡戲的綜合藝術面貌,被稱之謂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莆仙戲大棚目連戲之劇本,曲牌,聲腔,鼓板,表演身段,動作程式和舞台上的一桌兩椅,臉譜,化裝,服裝和戲帽以及道具與傀儡目連戲等一模一樣,有密切的血緣關系,這是莆仙大棚目連戲全面搬演傀儡目連戲的遺跡.

莆仙戲目連戲中的表演,有」目連挑經」,羅卜的」三步一拜」,劉四貞的」十八拔」,劉賈的」蛤蟆拜」,古背生的」三節彎」,聾啞的」公背婆」等.從主角到配角,從人物形象到表演規格,都運用了人模仿傀儡的表演,並綜合組成了曲牌,鼓板,表演三結合的規范化,歷代流傳,相繼不絕.

莆仙戲演員的基本功,總稱為」傀儡核」,手部動作」上不超於眉毛,下不低於肚臍」的藝術規格.如生角的」抬步」,旦角的」蹀步」,凈角的」挑步」.丑角的」七步溜」,都保持傀儡形象,當演員要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時,喜用"雀躍步",怒用"雙搖步",哀用"雙掩面",樂用"雙體肩"俱以形象表達,不拘表演感情。至今莆仙戲的演員基本功仍是繼承傀儡戲的表演特色。

莆仙戲人模仿傀儡演法的藝術傳承,也是受宋元傀儡戲的影響。《雙鞭回兩鐧》中秦叔寶與尉遲恭在互相激烈對打時,秦持雙鐧,尉拿單鞭,運用傀儡的打法,雙打、雙鉤、雙上、雙下、與傀儡表演形式,動作和身段一模一樣。又如《蘇武與李陵》中,蘇武手持節杖,走老人步,配合"三節彎"的身段形象與李陵登台"望故鄉"作"跌腳"、"搖步"、"趨保"、"魁斗吊"等。俱叫"傀儡介",保持人演傀儡的形式和特色;再如《呂蒙正算十八羅漢》中,呂蒙正與兩和尚配合,模仿傀儡形象,唱念做與傀儡演技相同,特色即有和諧幽默的表演,又有保持人演傀儡戲的藝術。

莆仙戲的現狀
進入新世紀以來,由於種種原因,莆仙戲人才流失嚴重,後繼乏人,傳統的表演藝術瀕臨失傳,臉譜、服飾和音樂聲腔正在被外來劇種和其他藝術形態同化,藝術的獨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戲這一古老的劇種正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急需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扶持和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福建省莆仙戲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現在,莆田市在荔園路興建莆仙大劇院,以復興我們古老的莆仙戲!目前,莆仙戲正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莆仙戲的30年光影流轉
2008年初,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莆仙戲名演員、從藝半個多世紀的黃寶珍老人榜上有名。黃老的唱腔堪稱莆仙戲劇界的一大代表,她先後演出了《孟道休妻》、《春江》、《葉李娘》等50多部劇目,塑造了許多鮮活的女旦形象。

在黃老的記憶中,素有「宋元南戲活化石」之稱的莆仙戲兩次參加國慶獻禮可以算是其有史以來最為繁榮的時期。1959年,莆仙戲《團圓之後》、《三打王英》劇目赴京參加國慶10周年獻禮演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分別觀看了演出並給予高度評價。時隔20年後,1979年,莆仙戲《春草闖堂》又一次赴北京參加建國30周年獻禮演出,再次受到好評如潮。

除了這兩次參加國慶獻禮活動外,其實在改革開放以後,莆仙戲還曾有過多次晉京的經歷。1981年,莆仙戲《狀元與乞丐》應調晉京演出;1985年,莆仙戲《秋風辭》晉京參加全國戲劇觀摩演出;1986年,莆仙戲《新亭淚》、《鴨子丑小傳》、《晉宮寒月》再次晉京展演。這些劇目飲譽京城,轟動全國,並連獲大獎,為莆仙戲在中國劇壇贏得重要一席,也為莆田市贏來了「戲曲之鄉」的稱號。

「文獻名邦」之文化精華

30年來,莆仙戲在傳統保留劇目5000多個的基礎上,又迎來戲劇精品創作生產的高潮。上世紀80年代,涌現鄭懷興、周長賦、王順鎮、姚清水等一批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劇作家群。他們創作了大量優秀劇目,特別是新編歷史劇,在福建乃至全國都獨樹一幟,被專家稱為閩派戲劇。

莆田市先後有30多個劇目在省級以上會演中獲得頭獎。其中,《春草闖堂》、《狀元與乞丐》、《新亭淚》、《秋風辭》、《鴨子丑小傳》都獲得過全國劇目評比頭獎,《江上行》分別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中國第七屆藝術節「文華獎」。據不完全統計,全國600多個劇團移植上演莆仙戲《春草闖堂》,300多個劇團移植排演《狀元與乞丐》。《團圓之後》、《秋風辭》被列入中國當代十大悲劇,《春草闖堂》被列入中國當代十大喜劇。一個劇種有3個優秀劇目同時列入全國20大劇目,這在其他劇種里是不多見的。

在全國第17屆戲劇演員「梅花獎」的角逐中,莆仙戲名旦王少媛榮膺殊榮。2007年,她作為福建省文藝界的唯一代表出席了黨的十七大。同時,莆仙戲的學術研究也應運而生。30年來,共結集出版的《莆仙戲史論》、《莆仙戲劇文化生態》、《莆仙戲藝術叢書》等10多部研究專著,近400萬字,為進一步弘揚莆仙戲藝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啟動「申遺」工作

2006年,莆仙戲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8月,經莆田市政府第35次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啟動莆仙戲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2008年11月,莆田市政府出台了《關於做好莆田市莆仙戲申報世遺工作的實施意見》。目前,莆田市正按實施意見擬定的工作目標、工作重點及工作要求全面展開基礎工作。此外,對莆仙戲優秀傳統摺子戲及名老藝人的表演藝術的復排、錄制等保護工作任務完成過半。

G. 看莆仙戲的感受!!!!!!!!!!!!!!!!

莆仙戲的表演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演員的基本功總稱為」傀儡核」,手部動作」上不超於眉毛,下不低於肚臍」的藝術規格.如《雙鞭回兩鐧》中秦叔寶與尉遲恭在互相激烈對打時,秦持雙鐧,尉拿單鞭,運用傀儡的打法,雙打、雙鉤、雙上、雙下、與傀儡表演形式,動作和身段一模一樣。

H. 莆仙戲的特點,30字左右。

莆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影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

莆仙戲
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興化民間流行的歌舞百戲、吸收了"吳歌","楚謠"(見宋林光朝《艾軒集,閏月登越王台次韻經略敷文所寄詩》)及雜劇表演,逐漸形成既有戲劇故事;又有綜合唱、做、念、舞和服飾化妝,在戲棚上表演的戲曲,時稱優戲。宋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形成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提線木偶),歌舞和雜技等。

I. 莆仙戲的特點有哪些

莆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 元南戲音樂遺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
莆仙戲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興化民間流行的歌舞百戲、吸收了"吳歌","楚謠"(見宋林光朝《艾軒集,閏月登越王台次韻經略敷文所寄詩》)及雜劇表演,逐漸形成既有戲劇故事;又有綜合唱、做、念、舞和服飾化妝,在戲棚上表演的戲曲,時稱優戲。宋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形成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提線木偶),歌舞和雜技等。

J. 莆仙戲的特點並要觀看的收獲

莆仙戲的特點:
1、莆仙戲的表演古樸優雅,不少動作深受木偶戲影響。
2、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
3、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

觀看收獲:
我的收獲得是知道了;莆仙戲的行當沿襲南戲舊規,原來只有生、旦、貼生、則旦、靚妝(凈)、末、丑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莆仙戲的音樂傳統深厚,唱腔豐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麴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風味的聲腔

熱點內容
微信為什麼不能掃支付寶 發布:2025-05-24 11:58:43 瀏覽:427
紅米手機為什麼更改不了鎖屏壁紙 發布:2025-05-24 11:38:49 瀏覽:174
華為手機和蘋果手機為什麼價格不一致 發布:2025-05-24 11:37:51 瀏覽:941
女生一直問你為什麼不談戀愛 發布:2025-05-24 11:30:57 瀏覽:402
為什麼代購比旗艦店便宜成分一樣嗎 發布:2025-05-24 11:30:11 瀏覽:742
為什麼晚上睡覺突然會吐 發布:2025-05-24 11:26:01 瀏覽:350
為什麼ppt重命名後文件打不開了 發布:2025-05-24 11:26:00 瀏覽:722
夜遊標簽為什麼晚上發光 發布:2025-05-24 11:16:49 瀏覽:843
為什麼小米手機相冊要wifi 發布:2025-05-24 11:10:09 瀏覽:214
手機桌面為什麼正在載入中 發布:2025-05-24 11:09:34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