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著助聽器感覺效果不好為什麼
『壹』 為什麼帶上助聽器效果不好
助聽器越早佩戴效果越好,越早選配,聽覺功能下降少,長時間缺乏聲音對大腦的刺激會導致聽覺功能的下降,理解能力下降,戴上助聽器後一開始聽得到聲音但聽不懂,這就需要一定時間的鍛煉和恢復;助聽效果不好有可能事用戶的期望值太高,機子的檔次不夠或者是聽損時間長言語分辨差,聽得見聽不清楚等等。
『貳』 新配的助聽器總感覺沒有以前的聽的好,這是什麼原因
助聽器用了幾年後,若是因零件老化損害,影響助聽效果,或是當助聽器無法滿足個人的聆聽需求時,往往需要換新的助聽器。
但這時大家可能會發現:明明是嶄新的助聽器,怎麼用起來還沒有舊的戴著舒服呢?是助聽器有問題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助聽器換新這個話題。
圖源pixabay
新助聽器也需要時間來適應
正如初次佩戴助聽器時,我們需要一段時間來重新適應通過助聽器聽到的聲音。換了新助聽器後,同樣需要適應期。
這是因為即便同一品牌、同一型號、不同批次生產出來的助聽器,在聲學特點上也會有微小的差異,所以新、舊助聽器的音質會有所不同,因此要時間來適應新助聽器的音質特點。
此外,如果之前用了很久的模擬機,這次換成了數字機,也會感到有些難以適應,比如覺得音質不如以前,音量不如以前,戴著也沒有舊機舒服。
而事實上,數字機的音質要相對優於模擬機,也更符合人耳的舒適度,只不過用久了模擬機之後,暫時不習慣數字機。一般來說,當新、舊助聽器的技術特性越接近,適應起來可能比較快。
圖源pixabay
新助聽器也需要不斷調試
我們要知道,選配助聽器只是改善聽力和言語溝通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助聽器的後期調試也同樣重要。
有些老人在佩戴助聽器後,就不再去調試,其實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就去助聽器驗配中心進行聽力復查。
如果聽力有變化或是存在某些聆聽問題,都要告知驗配師及時調試或解決,這樣才可能發揮助聽器的最佳效果。所以當你覺得新助聽器戴著不舒服時,不妨尋求專業驗配師的幫助。
驗配師會根據你日常對聲音的需求,結合舊助聽器的特點,循序漸進地幫助你適應新助聽器,並且通過調試還可以盡量提高新助聽器的效果,以達到理想的聆聽體驗。
圖源pixabay
對新助聽器也要抱有合理期望
大家還記得自己初次佩戴助聽器時的新奇體驗嗎?無論是豐富的聲音,還是清晰的聆聽效果,都讓人覺得十分激動、欣喜。
在逐漸適應了佩戴助聽器的生活之後,人機相融,一切都那麼順其自然。即使換了新助聽器,可能不會產生初次佩戴時那麼驚艷的感覺了。
此外,大家長時間佩戴助聽器後,往往已經具備豐富的助聽器佩戴經驗,對新助聽器的要求也會相對較高。所以在沒有完全適應新助聽器之前,心中難免產生些許落差,產生新助聽器效果不好的想法。
圖源pixabay
我們還是要記住一點:助聽器可以用來幫助患者克服由於聽力損失造成的交流障礙,或是彌補醫學治療遺留下來的聽力問題。
但助聽器並不能解決所有聽力問題,就如助聽器無法代替大腦來分辨聲音,大家想分辨聲音需要通過堅持配戴助聽器並努力去理解聲音。
我們應該對所有的助聽器抱有合理的期待,無論新舊。
圖源pixabay
小編的話
在換了新助聽器之後,不妨給自己一段時間來慢慢適應新助聽器的音質和功能等。如果在佩戴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都可以及時尋求驗配師的幫助。對新助聽器抱有合理的期望,也有助於發揮助聽器的最佳效果哦。
如有疑問,掃碼加小編說說吧
| 版 | 權 | 聲 |明|
本文為醫界原創,版權歸醫界所有,如需轉載,請後台留言聯系我們。
喜歡,就給我一個「在看」
『叄』 為什麼戴了一段時間助聽器後,感覺聽力反而變得越來越差了
有很多初次戴上助聽器的朋友都有這樣的感覺,戴上一段時間的助聽器,會感覺摘下設備後自己的聽力似乎變差了,特別是輕度、中度聽損的朋友最有感受,有的人會很緊張,是不是助聽器配的不好,是不是「越戴越聾」的傳言是真的,杯弓蛇影,心裡老是有塊石頭。
戴了一段時間的助聽器後,聽力反而下降了,怎麼回事?
可以肯定的說,聽損者如果能科學的驗配助聽器,就不會加重聽力損失。比如很多老年人,由於年齡越來越大,感覺自己聽力一年不如一年,這和助聽器沒關系,屬於人體機能的問題。同理,戴眼鏡其實也是一樣,近視眼科學驗配眼鏡後,只要保持用眼衛生和勞逸結合,視力就不會繼續下降(除了因年齡增長而衰老的因素),反而是近視眼不戴眼鏡,長時間眯著眼睛看東西,才讓眼睛的負擔加大,視力越來越差。事實上,這種情況是因為大腦已經適應了佩戴助聽器後的聲音感覺,突然拿下助聽器,一下子難以適應,如果持續一段時間不戴助聽器,會恢復原來的感覺;就像眼睛從亮的地方突然進入相對暗的區域,會看不清楚,過一會以後,才會慢慢適應,能夠看清楚。此時復查聽力,一般聽力並沒有下降,有些人反而因為助聽器的聲音刺激,部分頻率的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所以,合適的助聽器,是不會讓聽力變差的,反而會有效地讓聽力保持在現有的水平,延緩聽力下降的速度,保持甚至提升現有的言語能力。
『肆』 戴了助聽器為什麼還是聽不清
一、助聽器的問題:
01、助聽器老化
使用年限過長,助聽器性能、音質下降,導致「聽不清」。建議到專業驗配中心檢測、評估。
02、助聽器出聲口阻塞
耵聹(耳屎)阻塞出聲口,導致「聽不清」。建議及時到專業驗配中心清理、保養。
03、零部件問題
因受潮或者震動等原因導致「聽不清」。建議到專業驗配中心檢測、維修。
04、性能不足
看電視「聽不清」,多人交談時「聽不清」。建議到專業驗配中心,選配具有藍牙直連電視功能、言語聚焦功能的新款助聽器。
二、其他原因
01、補償不足
如果您的聽力發生了變化,而助聽器沒有及時調節、聽力補償不合適,也會導致「聽不清」。建議及時到專業驗配中心進行調試,改善聆聽效果。
02、言語解析度下降
選配助聽器後,要堅持佩戴。即便您的聽力沒變化,如果佩戴時間短,缺少有效交流,也會導致因言語解析度下降而「聽不清」。建議多做言語康復訓練,多交流、多聽聲音,逐步改善言語分辨效果。
03、自身聽力損失局限性
以陡降型聽力損失為例:低頻基本沒有損失或損失很小,但中高頻損失度較高甚至沒有聽力,也會導致缺失頻率部分「聽不清」。
04、使用不當
A.助聽器音量調節過大或過小;
B.誤觸碰「靜音」功能;
C.佩戴不正確,導致耳塞不在耳道內,產生嘯叫且聲音補償不足。
助聽器「聽不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決上述問題,請前往專業驗配中心,在驗配師專業指導下,保養、檢測、調試助聽器。
『伍』 為什麼佩戴了助聽器,還是很多聲音聽不清楚
為什麼戴了助聽器,聽力還是不好?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層意思,第一種,為什麼戴了助聽器,自己的聽力還是不好?第二種,為什麼戴了助聽器,還是聽得不好?
第一種意思比較好理解,就像我們戴了眼鏡,眼睛還是近視的一樣,摘了眼鏡就看不清了。戴助聽器並不能恢復已經受損的聽力,它只是一種聆聽輔助裝置,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聆聽聲音,但並沒有治療的作用,摘掉助聽器我們還是會像原來那樣聽不見、聽不清。
第二種情況,戴了助聽器還是聽得不好,這是很多朋友遇到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助聽器戴了還是聽不清楚別人說話,是什麼原因?
1、自身聽力條件比較差。如果聽力損失程度較重、病程時間較長,個人語言識別率較差等,助聽器起到的作用就比較有限,效果不佳,可能還需要結合唇讀來交流。
2、與助聽器的檔次有關。首先助聽器可分為模擬機和數字機,模擬機不能根據個人聽損調試,聽不清還比較吵,效果差是很正常的。我們也不建議大家選模擬機,可能會對殘余聽力造成傷害。而數字機能夠根據個人聽損情況進行專業調試,有很多品牌和檔次區別,如果檔次比較低、功能少,可能滿足不了聽力需求,也會導致效果不好。
3、與調試是否精準有關。如果患者的聽損不嚴重,助聽器的品牌和檔次也選得比較合適,那麼這時候專業的調試就顯得很關鍵了。如果沒有精準的調試,就無法發揮出助聽器應有的效果,比如明明選了上萬的機器,最後只發揮出了幾千的效果,就比較虧了。所以選擇專業的驗配中心、技術過關的驗配師,也非常重要。
4、與聆聽環境有關。如果聆聽環境比較嘈雜,助聽器效果也會較差。尤其是初戴助聽器的朋友,建議先在較安靜的環境下佩戴適應,漸漸過渡到較復雜的環境中,堅持佩戴能更快地適應。
5、單耳配的助聽器。如果雙耳均存在聽損,卻只配了一側耳朵的助聽器,也會導致聽得不好。雙耳驗配的效果要明顯優於單耳驗配的效果,因為人的雙耳有天然的降噪能力,對語言有更好的分辨能力,對聲源的更好的定位能力等等。
6、與個人的使用情況有關。比如使用時不注重保養,機器受了潮,被耵聹污染,佩戴方式不正確,經常磕碰磨損助聽器等,都可能導致助聽器的效果不好。
最後,我們要想助聽器的效果好,除了選擇專業的驗配中心和驗配師,還需要自己堅持佩戴,定期去驗配中心做保養、調試、聽力復查等。
『陸』 為什麼戴了助聽器感覺聽力比原來更差了
此種現象,是因為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適應性的問題:長時間佩戴助聽器後,已經習慣了佩戴助聽器後所補償的更完整的聲音信息;突然取下助聽器後,所聽取的聲音信息差異性較大,產生的一種不適應的感覺。如同夜間突然將房間里的燈關掉一樣,會什麼都看不清,過一段時間慢慢適應之後,才會看清一部分,但無論如何也不如開著燈看得清。
二是有了參照物會做對比:未佩戴助聽器之前,能聽到的就聽到了,聽不到就是聽不到,患者會認為很正常,聽力不好嘛;但佩戴助聽器之後,患者會聽到或聽清更多更豐富的聲音信息。長時間佩戴之後,患者會認為這些都是他應該可以聽到的。但取下助聽器所能聽到的聲音信息會對患者造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因此會產生佩戴助聽器後會越戴越聾的錯覺。
『柒』 助聽器效果不好是怎麼回事呢
為什麼配了助聽器聽得不好呢?在此特地整理了詳細的解答。
這些主觀因素會導致助聽器效果不好:
1.對助聽器有誤解,沒有選對機型
在選擇助聽器的時候,有些聽損朋友追求隱形佩戴的美觀,比較關注助聽器外觀,對自己的聽損程度不太正視,導致不能選配合適功率的助聽器型號,使佩戴的助聽器效果受到影響。
而在助聽器價格上,有些聽損朋友認為只要能聽到點聲音就行,將價格因素放在了第一位,未選擇能解決自身聆聽需求的助聽器,導致佩戴效果大打折扣。
2.情緒消極,有問題不願意解決
佩戴助聽器後,一些聽損朋友覺得聽得不好時,認為是助聽器效果不明顯,不太願意去聽力中心找驗配師調試解決問題。其實,初配助聽器後,是很難一次就調試好的,需要經過反復調試與效果驗證,才能夠佩戴舒適,聽得更好。
3.使用太過隨意,不注重保養
助聽器要想用得長久,和使用者的保養有很大關系。
所以日常要做好防震、防摔、防水的防護措施,每隔三個月就需前往門店做保養維護;每天睡覺時取下助聽器打開電池倉,放入專用乾燥盒;經常清理自己的耳道,保持乾燥。
4.沒有堅持佩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初佩戴助聽器後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從每天佩戴兩個小時,逐漸遞增到三小時、四小時,直至全天佩戴,效果會逐步顯現。
如果想起來就戴,忘了就不戴,或者需要用耳時再戴,不用的時候就不戴,這樣不健康地使用助聽器,效果自然會差一些。
除了主觀因素外,還有一些客觀因素也會導致助聽器效果變差:
1.自身聽力情況較為嚴重、復雜
聽力損失的程度往往會決定所選配助聽器的聆聽效果:
輕度聽力損失者,在近距離對話時聽的比較清楚,助聽器效果會很明顯。
中度聽力損失者能聽清大聲,但是在噪音環境聽力比較差,他們的殘余聽力尚可,佩戴助聽器的效果相對較好。
重度聽力損失者能聽到大聲音,甚至能聽到某些環境雜訊,但是分辨能力略差,因為之前很多聲音聽不到,戴上助聽器效果可能會差一些,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極重度聽力損失者佩戴助聽器完全取決於其殘余聽力和程度,佩戴助聽器後,可能需要藉助於其他感官來幫助聽聲音。
另外,根據聽力損失性質來講,一般傳導性聽損的驗配效果好於混合性聽損,而混合性聽損的驗配效果又優於感音神經性聽損。如果一個人的聽力曲線平坦型,那麼驗配效果會優於聽力曲線陡升陡降或復雜不規則的人。
2.聽損時間越長,佩戴助聽器效果越差
聽力損失時間的長短也會影響佩戴的效果。
舉個例子,一位80歲的老人和一位20歲的小夥子,他們對語言的反應能力是不一樣的,年齡越大,言語的反應就越差,且病程越長,佩戴效果越差。
所以聽力下降後,助聽器佩戴干預時間越早進行,聆聽效果就會越好。
3.聆聽環境不同,也會影響助聽器效果
聽損者使用助聽器時,在不同的環境中效果也是不同的,往往在安靜環境中聆聽聲音的效果優於噪音環境,言語識別率也會高很多。
如果聽損者自身的生活以安靜環境居多,可以選配基礎款的助聽器,如果經常開會、看電視,建議選配藍牙功能的助聽器,方便通過藍牙連接打電話、看電視;如果居住環境復雜、喜歡旅遊等,那麼建議選配降噪功能好的助聽器。
4.雙耳驗配助聽器往往比單耳驗配效果好
由於各種原因,有些雙耳均有聽損的用戶初配助聽器只配了單耳,卻發現效果比較差,大失所望。
事實上,雙耳聆聽相對單耳有著諸多優勢,如雙耳方向定位、雙耳響度疊加、雙耳降噪作用等等。所以推薦大家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圍內選擇雙耳佩戴助聽器。
『捌』 配了助聽器聽語言的效果不好,是什麼原因
戴上助聽器還是聽不清,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影響:
1,個人聽損程度和性質(極重度、神經性語言解析度差的)
2,患病時間(假如先天或年份很長)
3,助聽器性能(功率、降噪、頻寬等不足)
4,單耳佩戴(雙耳聽損)
5,驗配師選型和調試(經驗不足、調試不合理)
6,初戴者(還在適應期)
7,助聽器工作狀態不好(比如電量不足、出聲口被堵等)
8,使用環境比較嘈雜(常人也聽不清)
9,個人期望值過高(助聽器不可能達到正常聽力)其實助聽器並不能完全解決所有聽力問題,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聽的見和聽的清是兩回事。聽力檢查有一項叫言語解析度。如果解析度比較差,戴上助聽器效果就要差些。目前助聽器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的耳朵,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另外,如果選配的不合適,調試的不合適,也會有這樣的問題。但我覺得更多的是言語解析度的問題,這就需要患者自己多加聯系,多和人交流,盡量去聽,每天可以自己或讓家人讀讀報紙,要大聲讀出來。還有戴上助聽器以後要去適應外界的聲音,因為耳聾患者長期不接觸外界聲音,戴上助聽器以後會有一定的不適應,可能也會導致聽見了卻聽不清。你可以去助聽器專賣店讓他們幫你解決。
『玖』 為什麼戴了助聽器還是聽的不好
戴了助聽器還是聽的不好存在多種原因:對助聽器有誤解沒有選對機型;情緒消極,有問題不願意解決;使用太過隨意,不注重保養;沒有堅持佩戴。
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1、對助聽器有誤解,沒有選對機型。比如,有些聽損者為了追求隱形配戴的美觀,過分在意助聽器外觀,不願正視自己的聽損程度,導致不能選配合適功率的助聽器,使配戴的助聽器效果受到影響。而在助聽器價格上(尤其是老人),會選擇便宜的助聽器,認為只要聽到聲音就行,不管能不能解決自身需求,這樣選擇的助聽器會讓佩戴效果大打折扣。
2、情緒消極,有問題不願意解決。有的聽損者配助聽器後,聽得不好,只是一味地抱怨助聽器無用,也不願意去聽力中心找驗配師調試解決問題。要知道,初配助聽器是很難一次調試好的,需要經過反復調試與效果驗證,才能夠戴的舒適,聽得好的。
3、使用太過隨意,不注重保養。助聽器的使用壽命是6~8年,但要想用得長久,和使用者有很大關系,就像一部手機或一輛汽車,有人用了四五年依舊如新,有人只用一年就快報廢了。所以日常要做好防震、防摔、防水的防護措施,定期三個月到門店保養,每天睡覺取下打開電池倉,放入專用乾燥盒,經常清理自己的耳道,保持乾燥。
4、沒有堅持佩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初佩戴助聽器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從一開始每天兩個小時,逐漸遞增三小時、四小時,直至全天佩戴,效果會逐步顯現。如果想起來就戴,忘了就不戴,或者要用耳的時候戴,不用的時候就不戴,這樣使用助聽器效果自然會差一些。
9、雙耳驗配助聽器往往比單耳驗配效果好。由於經濟條件限制,有不少用戶初配助聽器只配了單耳,卻發現效果比較差,大失所望。事實上,大多數聽障患者通常為雙耳聽力損失,雙耳聆聽相對單耳有著諸多優勢,如雙耳方向定位、雙耳響度疊加、雙耳降噪作用等等。安靜環境下單耳聆聽的效果和雙耳差不多,但在雜訊環境下聆聽效果就會非常差,所以推薦大家雙耳驗配助聽器。
『拾』 配戴助聽器後感覺效果也不是特別好,是什麼原因啊
1.聽力損失
聽力損失的程度越輕,聽障者越不傾向於使用助聽器。
2.個人因素
聽障者是否接受聽力損失這一現實,對助聽器的期望值是否合理,對使用助聽器的態度是否積極,是否有社會交往的願望,家人的參與和支持,都影響著助聽器的使用。
3.年齡
在65歲以上的老齡人群中,隨著年齡的增加,生活自理能力逐漸下降,社會參與度逐漸下降,助聽器的使用也呈下降趨勢。
4.助聽器的使用技巧直接決定助聽器是否被經常使用。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聽力學家有義務擔負起社區聽力學普及的任務。提高公眾對助聽器的認識,使其他一些衛生專業人員(社區全科醫師、耳科醫師、兒童保健、聽障兒童教師等)對助聽器的優勢及適用范圍有更深入的了解,為聽障者選配合適的助聽器,必要時進行隨訪。
聽障者不同的心理表現也會決定助聽器的選配和應用:
(1)「我需要助聽器嗎?」只要有聽力損失,就應考慮使用助聽器,聽力損失越重,對助聽器的要求就越迫切。對於重度聽損的聽障者,助聽器仍有助於唇讀和感受環境聲。即使是人工耳蝸的候選病人,也要首先試用助聽器。
(2)對助聽器需求的迫切程度 並不是所有的聽力損失聽障者都感到有聽力困難,這還取決於他們的生活方式。對於那些退休在家、獨居、很少與人交談的人來說,選配助聽器的願望就不那麼迫切。
(3)選配助聽器的動機 聽障者選配助聽器的動機對選配成功至關重要。來自家庭和親友的支持固然重要,但聽障者本人對助聽器的期望值要現實一些,並堅持使用,才能逐步體會到助聽器的幫助。
(4)要針對聽障者的需要,提出建議一些輔助聆聽設備可能更能解決聽障者在聽電話、看電視時的需求。一些聽力康復課程可以教會聽障者一些聆聽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