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為什麼西方餐具不一樣

為什麼西方餐具不一樣

發布時間: 2022-04-28 05:49:37

1. 中式餐具和西式餐具有哪些區別呢

中國餐具的演變

餐具的發展歷史猶如年輪,那疏密相間的圖形記錄了它生命中每一個輪回里所經歷的輝煌與坎坷。如果有這樣一棵樹,那這棵樹已歷經幾千甚至幾萬載。其間記錄著餐具的產生,發展與變革。中國飲食器具的發展,經過原始陶器階段、青銅器階段、漆器階段,發展至瓷器時代達到鼎盛。(圖2-2)中國的飲食具種類繁多,造型千姿百態,圖案優美而富有寓意,這些方面本身就是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質地更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和更新。而且,中國人還講究把美食與美器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同的食物配不同的器具,既方便食用,又互相映襯,彼此呼應。在二者的完美結合中,使食物與器具本身的美都得以充分展現。

西方餐具的演變

餐具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象徵,同時也是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象徵。然而文明進展的速度有快慢,也有先後,從西餐桌上的餐具可以看出,西方的餐具發展歷史較東方要短一些,所以西方餐具起步較晚,進展也較為遲緩。

12世紀叉子引入歐洲,後來一直為人們所接受,並傳承下來。餐刀是西餐桌上又一常見的餐具,餐刀的作用主要是將食物分塊。以至於現在吃西餐的時候,刀叉並用。餐刀的出現非常早,大約在石器時代就有其雛形。其主要是為了滿足原始人食用烤肉的需要,除此之外還有防身的功能。大約17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三頒布法令將餐刀的刀尖改為圓形。如果刀是男性化的,那麼勺則更具有女性的母性特質。最早的勺子是圓形的,為了便於喝湯,演變為略帶橢圓。

18世紀法國因革命戰爭爆發,由於法國的貴族偏愛用四個叉齒的叉子進餐,這種「叉子的使用者」的隱含寓意,幾乎可以和「與眾不同」的意義畫上等號。由於當時的家庭都不會為客人准備專用的餐具,貴族們外出旅行、做客時都必備可折疊的餐具,這些特別訂製得餐具成為貴族們相互炫耀得奢侈品,它們大多配有珊瑚、象牙、瑪瑙或琥珀等精美雕刻得手柄,於是叉子變成了地位、奢侈、講究的象徵。刀、叉、勺真正的成套使用是在18世紀末,至此它們才成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用具,進入家家戶戶的儲物櫃中。隨著文明的進程,餐具越來越具有多功能化,以前的單一化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餐具作為主人身份與品味的代表登上了大雅之堂,它的設計與製造蓬勃發展起來。由此看來無論是在西方的餐具發展的時期還是在中國餐具發展的早期,餐具一般為貴族率先使用,成為一種社會階層區別的標志。後來才為大眾所普遍使用。進入20世紀,現代主義運動下的很多餐具設計都呈現出設計者個人獨特的風格。戰後一些北歐設計師主張剝離鍍金時代的奢華外衣,重新思考回歸原始的樣式風格。像捷克設計師BorekEipek的設計干凈利落,他設計的餐具系列均有簡單的線條和干凈的塊面組合而成,具有明顯的簡約主義風格和很強的雕塑感。

從西方餐具的發展的歷史來看,與東方的相似之處是材料的發展決定餐具的發展。大體上西方餐具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陶器餐具、玻璃餐具、金銀餐具以及不銹鋼餐具。但是餐具所反應的文化卻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原因在於西方有許我的哲學流派,各自都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時期。因此對社會的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我們常認為西方崇尚科學,這主要是因為西方的數學和幾何學發展較早,而且發展較快的緣故。西方的哲學體系較為發達,對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實我們通常認為西方人崇尚「唯心主義」。這一點在餐具的設計上也有體現,西餐餐具的紋飾精美,注重進餐情調。主題多以哲學傳說以及對神的主題和戰爭題材的描述較多,這也是西方長期戰爭的客觀表現。

總歸,中式的是筷子,西式的是刀叉。

2. 中西方餐具為什麼不一樣

中華民族特別是炎黃子孫依靠黃河流域平原而居,進化早,有文化,懂得耕種圈養,食物以五穀菜蔬為主,所以用筷子。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進化晚,崇尚武力,多是游牧民族,以捕獵動物餵食,必須用刀叉。

3. 為什麼中國人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吃飯呢

中國人一開始其實是使用刀叉的,而且刀叉是中國人發明的,這一點可不是空穴來風哦,全世界發現最早的骨質餐具就是刀,而且是在我國浙江的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

至今已經有7000年的歷史,而古之叉子也是在我國西北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距今有4000年歷史,所以說西方人使用的刀和叉是中國老祖宗玩剩下的。

據說是在戰國時期,人們吃飯的時候,首先由廚房你的廚師用刀叉將食物分割,然後再端出來,供王公貴族使用,因為用刀叉分成小塊之後,用筷子夾著就比較方便,但是那時候只有貴族才可能使用筷子,廚子和百姓一般使用的還是刀叉。

只是後來人們發現,使用筷子比刀叉更加方便,所以中國人才慢慢的開始使用筷子,距今也已經有3000年的歷史了。

直到現在筷子已經成為一種文明的象徵,吃飯的時候舉動變得特別優雅,而且中國人是非常注重文化的,筷子又被賦予了很多美好的象徵,據說還象徵天圓地方,而且一雙筷子寓意可就大了去了。

相比中國的西方人的歷史並沒有那麼悠久,他們吃的食物也都是大塊的烤肉和麵包,如果讓他們使用筷子,反而沒那麼方便,刀叉的配合使用,反而更適用於他們的生活,而且在他們國家很難見到特別小的食物。

在中國拿著筷子可以夾到的花生米,這令他們特別頭疼,雖然知道花生米特別美味,但是讓他們製作,肯定做不出油炸花生米,因為他們拿刀叉就無法吃到。

現在有很多外國人喜歡上了中國的飲食文化,也已經慢慢的開始學用筷子,特別是在吃火鍋的時候,刀叉根本就用不上,其實說到底是因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特別是飲食文化的差異。

在東方是以農業為主,所以會產生面條和米飯等食物,如果拿著刀叉的話,反而吃不到嘴裡,而在西方,他們是以畜牧業為主,怎麼樣用筷子吃肉,他們覺得很麻煩,還不如使用刀叉呢。

(3)為什麼西方餐具不一樣擴展閱讀:

筷子的來歷:

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里頭的菜。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說:「箸,一名梜,所以夾食也」,《禮記》鄭玄注「梜,猶箸也」。《雲仙雜記》載:「向范待侍,有漆花盤,科斗箸,魚尾匙。」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雙筷子兩個小菜碟又是一碟臘豬頭肉。」沈從文《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邊街又有小飯鋪門前有個大竹筒插滿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明陸容《菽園雜記》雲:吳俗舟人諱說,「住」與「箸」諧音,故改「箸為快兒」。因為吳中船民和漁民特別忌諱「箸」,他們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沒生意,他們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魚。

在這種迷信諧音的思想指導下,故見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圖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語》中說得更明白:「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今因流傳已久,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

雖然明代已有人稱「箸」為「快」,但清康熙並不承認民間將快加了竹字頭的「筷」字。這可以從《康熙字典》中僅收錄「箸」而不收「筷」得到證明。

但皇帝也難以抵擋民間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紅樓夢》四十回,在賈母宴請劉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處稱「箸」,兩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寫明「筷子」。

當今社會,筷子的稱呼已習以為常,但專家學者在書法、詩詞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稱筷子為箸或筯,並沒有如《推蓬寤語》所言「忘其始也」。

4. 中西方文化差異大,中國人為什麼用筷子吃飯,西方人用刀叉呢

中西方文化差異大,中國人用筷子吃飯,西方人用刀叉,原因是:東西方步入文明時代之後,在進食時工具的使用方面有著不同發展軌跡;東西方飲食結構的差異,造成了西方習慣用刀叉,中國人用筷子;這又形成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繼續對未來產生影響

三、這又形成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繼續對未來產生影響

現在東西方飲食文化業已成型,這一相對穩定的傾向,形成自己獨特的體系,也正以此為源泉,繼續影響這未來的人類的發展。

5. 各國人用的餐具不同,原因主要是什麼(急急急!!!)

筷子與刀叉折射中西文化差異 暗藏科學原理

提起筷子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每天吃飯的傢伙什,一雙在手方便實用,除了湯以外,保您可以席捲全桌。很多用慣了筷子的國人對老外的刀叉很不以為然,就是吃個飯嘛,還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長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塊的食物還要雙手啟動,實在是麻煩。每每想到此處,心中便禁不住生發出很多自豪感來。也許你猜不到,其實這簡簡單單的兩根小棍里,可是大有學問。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與江南民間忌諱有關。

說起為人類飲食服務的歷史,這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茹毛飲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從「人猿相揖別」之後,人們發現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時代,人們吃飯一般不用筷子。根據《禮記》中的記載推測,當時人是用手把飯送入口內的。後來由於人們在燒烤食物時,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藉助竹枝一類的工具來放置和翻動食物,在炊具中燒煮肉塊和蔬菜的羹湯,也要用它們來取食,久而久之,聰明的先民逐漸學會用竹條來夾取,這就是筷子最早的雛形。

筷子古時候單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禮記》、《荀子》、《史記》都提到箸,在《韓非子》特別提到以荒淫奢侈聞名的紂王,使用「象箸」進餐。浙江大學游修齡教授認為:東西方出現進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環境有關系,筷子要發源於有竹子的地方。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聲。」則恰好驗證了這樣的結論。

不過《札記》上說:「羹之有菜者用祛,其無菜者不用梜。」而從造字法來看,「梜從木」被有些學者認為是木頭筷子。回想我國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為我國最原始的筷箸原料還是可能的。研究表明大約到了漢代以後,才普遍使用筷子。後來,「箸」又演變為「筷」,與我國古代江南水鄉民俗諱言有關。民間行船時諱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飯時離不開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後來為了和常說的「快」區分開來,便加上了竹子頭。

刀叉因為適應歐洲人飲食習慣而出現,它和筷子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觀念。

刀叉的出現比筷子要晚很多。據游修齡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後來走向定居生活後,歐洲以畜牧業為主,麵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進口裡。到了城市定居以後,刀叉進入家庭廚房,才不必隨身帶。由此不難看出今天作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樣,既可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又兼作餐具。

大約15世紀前後,為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歐洲人才使用了雙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進口裡不雅觀,改用叉叉住肉塊,送進口裡顯得優雅些。叉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餐具,但叉的弱點是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並用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

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游修齡教授認為,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雖然不能將不同傳統的形成和餐具差異簡單對應,但是它們適應和促成了這種分化則是毫無疑問的。筷子是一種文化傳統的象徵。華人去了美國、歐洲,還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們在中國學會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國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筷子刀叉到底誰更先進,各家說法不同,其實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點是「不變應萬變」,料想方的扁的,長的短的,硬的軟的,統統可以一夾就起來,確實神奇。這一直很讓中國人驕傲,並將其視作先進的象徵。

不過最近卻有學者反思認為:「從真正人類學發展的科學角度來看,筷子是一種極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數人種在剛開始學會使用工具時,都懂得用幾根樹枝來取代手夾起食物。不含任何復雜的工藝技術。歐洲人卻率先進化,以石刀替代樹枝,進而發展到金屬刀具,最後又發展出叉子。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繁瑣的西餐禮儀。刀叉正是歐洲人工業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種最直接反映,自己動手,獨立性強,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於鍛煉思維能力。而拿筷子的華夏人則是吃現成的,不必思考,一點東西你推我讓,團團圓圓模稜兩可,凡事愛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維能力不發達,未能產生工業革命。」

這種聲音確實有些讓人振聾發聵,不過所謂率先進化的觀點卻有失科學了,將刀叉概括為工業文明和理性精神更是牽強。不過有一點需要肯定,同筷子的簡單相比,刀叉種類較多,屬於專用工具,但由於這種「專」往往表現出「大巧若拙」而被國人忽視。回到餐桌上,也許應對燉得稀爛的黃豆豬蹄,筷子還能游刃有餘,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慚形穢了,刀叉這時表現出它們的專業特長。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於筷子和刀叉與思維方式的關系很難得出結論。不過關於使用筷子更有利鍛煉思維能力的說法卻著實有科學依據。科學家們曾從生理學的觀點對筷子提出一項研究成果,認定用筷子進食時,要牽動人體三十多個關節和五十多條肌肉,從而刺激大腦神經系統的活動,讓人動作靈活、思維敏捷。而筷子中暗藏科學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記者采訪時,也有一段很精闢的論述:「中華民族是個優秀民族,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是高妙絕倫地運用了物理學上的杠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幾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溫與寒冷。真是高明極了!」

因為中國人進化了。
筷子是東方文明的哲學思維。
兩根竹子打天下,什麼都能夾。
三大用餐方式中,
手抓是公論最原始的。
筷子和刀叉的先後有爭議。
一種說法是:
中國人也是先有刀叉,再而發展為筷子的。
因為古人都用刀子割肉、切肉、片肉,
然後再用刀尖叉起來吃(只是沒專門發明個叉子,但作用是大同小異的)
根據這種分析,
刀叉先進還是筷子超脫?
你說呢?

6. 為什麼西方人不會用筷子,但東方人會用西餐餐具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與江南民間忌諱有關。
說起為人類飲食服務的歷史,這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茹毛飲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從「人猿相揖別」之後,人們發現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方便。
不過《札記》上說:「羹之有菜者用祛,其無菜者不用梜。」而從造字法來看,「梜從木」被有些學者認為是木頭筷子。回想我國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為我國最原始的筷箸原料還是可能的。研究表明大約到了漢代以後,才普遍使用筷子。後來,「箸」又演變為「筷」,與我國古代江南水鄉民俗諱言有關。民間行船時諱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飯時離不開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後來為了和常說的「快」區分開來,便加上了竹子頭。
刀叉因為適應歐洲人飲食習慣而出現,它和筷子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觀念。
刀叉的出現比筷子要晚很多。據游修齡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後來走向定居生活後,歐洲以畜牧業為主,麵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進口裡。到了城市定居以後,刀叉進入家庭廚房,才不必隨身帶。由此不難看出今天作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樣,既可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又兼作餐具。
大約15世紀前後,為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歐洲人才使用了雙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進口裡不雅觀,改用叉叉住肉塊,送進口裡顯得優雅些。叉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餐具,但叉的弱點是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並用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
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
雖然不能將不同傳統的形成和餐具差異簡單對應,但是它們適應和促成了這種分化則是毫無疑問的。筷子是一種文化傳統的象徵。華人去了美國、歐洲,還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們在中國學會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國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筷子刀叉到底誰更先進,各家說法不同,其實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點是「不變應萬變」,料想方的扁的,長的短的,硬的軟的,統統可以一夾就起來,確實神奇。這一直很讓中國人驕傲,並將其視作先進的象徵。

7. 為什麼中國人吃飯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

使用筷子,這是西方人最初對於東方文明的印象之一,因為,西餐餐具主要是用刀叉的。

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原因,導致東西方的餐具會出現這種差異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大家先想一想:是刀叉歷史更悠久,還是筷子歷史更悠久?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當然是刀叉!大家想想上古時代,農業文明興起之前,人類主要的生產方式就是狩獵,打下一頭大的獵物應該如何處理呢?首先當然是用利刃切割了,然後呢?用叉子一樣的東西叉子放在火上烤,烤熟了就可以吃了。

當然,那個時候不可能有這么精細的餐具,刀叉只不過簡單用骨器、金屬、石器等加工一下,不過基本使用方式還是一樣的:切割,戳刺。至於筷子,那當然不存在,筷子的使用方式復雜的多,需要專門的訓練,每一個中國人應該都有小時候被家長教導使用筷子的經歷,遠古時候的人可沒有這么大的耐心,去專門把木材加工成小細條,然用訓練怎麼用這種東西。


義大利人接受叉子還有一個原因:義大利人喜歡吃義大利面,這種食物用叉子實在是太方便了。所以,叉子雖然傳到了西歐,但使用的人數是很有限的,畢竟傳統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不過歷史的進步是無法阻攔了,最終義大利的貴族仍然在西歐的貴族圈中把使用叉子的習慣傳播出去了,這實際也和歷史大環境有關,當時西歐正處於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勢力崛起,天主教勢力一落千丈,其自然沒太大的能力阻撓大家用叉子吃飯。

終於,在緩慢的影響下,17-18世紀,使用叉子終於在西歐得到普及,民間抵制餐叉的聲音也漸漸消亡了,至今成為幾乎所有西餐的使用方式。

8. 中西方為什麼不用一樣的餐具

食物是個很重要的原因,以中國為首的中華文化圈中,祖先種植農作物很早,加上氣候適宜,,人口眾多,農業中的種植業很普遍,加上地區相對同時期的西方十分穩定,農業種植非常突出,牧業不佔主體,一般食物以米、麵食、粟等和蔬菜組成,用的餐具應該和食物對應,碗口深有利於盛裝種植的食物,筷子等有利於夾菜。西方由於民族眾多,戰爭平凡,種植業少,加上地區環境有利於放牧,社會發展慢,主要食物是動物,而許多動物體型較大,西方人做法單一,很多做出來的熟食物很大,盤子用處比較好用,肉食不便於分開,便需要刀叉。

9. 為什麼西方文化是用刀叉而不是筷子

我們在西餐廳吃飯的時候,總是看到上來的餐具是刀和叉,而不是我們傳統的筷子,為什麼西方人用吃飯的時候用刀叉呢?

餐具的變化源自於英國。19 世紀的英國,四尖齒的叉子已成標准形式。餐叉的演變影響了餐刀的演進。既然餐叉叉取食物的功能已經很完善,無須再用餐刀取食,餐刀就逐漸變成我們所熟悉的鈍頭刀。17 世紀晚期和18 世紀早期的歐洲刀叉,大致決定了現在歐美餐具的形式。餐叉必須配合餐刀切割食物,才能將合適大小的食物送入口中,二者各盡其責缺一不可。

西方的刀叉只除了能夠簡單的食用肉,免除用手抓的尷尬之外,幾乎沒有什麼代表的意義。兩者相比,高下立判,真的不明白他們那些歪果仁到底有什麼高傲的,裝樣子的禮儀也認為是高人一等「優美」。你是不是也這樣認為呢?

10. 為什麼中國人用筷子吃飯,而其他國家卻不一樣

中國人一開始其實是使用刀叉的,而且刀叉是中國人發明的,這一點可不是空穴來風哦,全世界發現最早的骨質餐具就是刀,而且是在我國浙江的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

至今已經有7000年的歷史,而古之叉子也是在我國西北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距今有4000年歷史,所以說西方人使用的刀和叉是中國老祖宗玩剩下的。

現在有很多外國人喜歡上了中國的飲食文化,也已經慢慢的開始學用筷子,特別是在吃火鍋的時候,刀叉根本就用不上,其實說到底是因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特別是飲食文化的差異。

在東方是以農業為主,所以會產生面條和米飯等食物,如果拿著刀叉的話,反而吃不到嘴裡,而在西方,他們是以畜牧業為主,怎麼樣用筷子吃肉,他們覺得很麻煩,還不如使用刀叉呢。

熱點內容
免稅煙為什麼比店裡便宜 發布:2025-05-20 10:50:24 瀏覽:923
孩子知道為什麼要讓你讀書而不讓你玩游戲 發布:2025-05-20 10:38:10 瀏覽:977
為什麼早教對孩子傷害大 發布:2025-05-20 10:07:38 瀏覽:159
蒼蠅為什麼眼睛是紅色或綠色的呢童話故事 發布:2025-05-20 10:06:54 瀏覽:348
糯米粉做出來的東西為什麼有點苦 發布:2025-05-20 10:02:02 瀏覽:7
女人為什麼喜歡男人的jj 發布:2025-05-20 09:56:03 瀏覽:426
為什麼感覺喉嚨處惡心有東西 發布:2025-05-20 09:18:38 瀏覽:160
手機為什麼刪不掉信息qq微信 發布:2025-05-20 09:16:43 瀏覽:333
為什麼會有小米生態鏈模式 發布:2025-05-20 08:49:20 瀏覽:247
表格填充顏色為什麼會遮線 發布:2025-05-20 08:43:12 瀏覽: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