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山南部的葉子與北部不一樣
⑴ 為什麼中國地區是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而不是分為南部、中部、北部呢
東、中、西部是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和開發層次劃分的。
而,南、中、北部里的「中部」,在地理上、歷史上、經濟上都沒有實際的意義。
⑵ 有哪位同志能告訴我為什麼「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
「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陽,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陰」的原因:
1、這個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稱呼,一直延續到現在對於陰陽而言,是相對於太陽的位置而言的.
2、因為太陽只可能在我們的北面或者是南面(對於南半求來說,是在北面,我們在北半求,太陽是在我們的南面),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太陽的照射,到底會照到哪裡既然太陽在我們的南部,所以,太陽是自南向北照射的.由於山脈是矗立在地面上的,所以,太陽照到山脈上,首先是照在山脈的南部,由於南部有陽光,所以,山的南側為陽而其北部是背對太陽的,沒有陽光照射,所以為陰;而河流恰好相反,它是在地面以下的,所以,太陽反而爪吧到其南部,首先照到的是其北部,由於河流的南岸是背陰的,北面是向陽的,所以,河流的北面為陽,南面為陰如果在南半球,山脈和河流的陰陽可能就要反過來了。
⑶ 中國「南北差異最大」的省,南部和北部有何特點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底蘊豐富的文明古國,因此,在中國,地區跟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通常都比較大,尤其是南方和北方之間的“南北差異”,往往會讓大家津津樂道,不過說到中國“南北差異最大”的省,那恐怕還是江蘇省了。
那麼,你有沒有來過江蘇省旅遊?對江蘇的印象怎麼樣?你覺得江蘇省南部和江蘇省北部之間的“南北差異”是不是特別大?如果以後有機會的話,你還想不想到江蘇來旅遊?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
⑷ 中國主要山脈有北部的什麼和南部的什麼等
我國的山脈主要有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等。
(1)東西走向的山脈:我國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自北向南依次為:①天山——陰山;②昆侖山 ——泰山;③南嶺(讀我國地形圖,明確它們的位置)。其中秦嶺是劃分我國南方與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線。
秦嶺南北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差異。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我國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也有三列:自西向東,依次為①大興安嶺 ——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這一條線以西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以東以平原、丘陵為主。②長白山脈——武夷山脈;③台灣山脈。三列山脈在地質歷史時期是受擠壓、隆起的褶皺山,在山脈之間的地帶大多為沉降帶,地質歷史上沉積了豐富的有機質,因此形成了煤、石油(氣)等礦產資源。
(3)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橫斷山脈、寧夏西部的賀蘭山等,其中橫斷山脈是由許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它們由北向南地勢逐漸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間,極大地阻礙了東西交通。
(4)其它走向的山脈還有:西北——東南的山脈,如阿爾泰山脈(位於新疆北部、中蒙、中俄邊緣),祁連山山脈等;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位於我國西南(中印、中尼邊境),它是由幾列平行排列的巨大山脈組成的山系。世界上海拔超過8000米的山峰大多集中於此,其中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珠峰是極好的登山、旅遊、科考場所。
⑸ 為什麼南方的山多而北方的山少為什麼南方的山多數很高,北方的山多數偏矮
確切的說,南方的丘陵多,不是山多。南方因為氣候濕潤,流水侵蝕強烈,加上本身丘陵地形,顯得山多山高,南方降雨多,水運動頻繁,對地表侵蝕較大,易形成溝壑高山。北方山脈多為海陸沉降與抬升形成,北方只要黃土沉積地貌和流水沖擊地貌,除風蝕,冰川等活動外,無較強及持續性的外力侵蝕,故相,海拔不高。
中國南部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交接處,板塊運動活躍。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互擠壓碰撞板塊隆起形成高山,因此,中國南部丘陵山脈眾多。
中國北部位於亞歐板塊內部地質構造穩定不易形成高山,北部山脈大多由山脈斷裂形成,長時間侵蝕造成山脈低矮。
(5)為什麼山南部的葉子與北部不一樣擴展閱讀:
中國地勢階梯:
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西高東低的地勢有利於太平洋的暖濕氣流深入內陸地區,北方冷空氣可長驅南下,有利於形成降水。
西高東低的地勢使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入海,溝通了我國東部和西部、沿海和內陸的交通。 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以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與地勢第二級階梯分界。
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其間分布著大型的盆地和高原。東面與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與地勢第三級階梯分界。
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分布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從我國陸地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洋延伸,就是大陸架,這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較緩,海洋資源豐富。我國近海大陸架比較廣闊,渤海和黃海海底的全部、東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都屬大陸架。開發海洋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主要是在大陸架上。
第一階梯上有青藏高原和柴達木盆地兩個地形區;第二階梯上有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六個地形區;第三階梯上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三個地形區。
同時在三大階梯的變換處,河流形成巨大落差,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我國一些大型水電站多建在這里。
如果通過北緯32°線,自西向東作一幅中國地形剖面圖,從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東部平原,西高東低,呈階梯狀逐級下降的地勢特點十分明顯。即使在北方或南方地區內部,在自然環境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⑹ 安第斯山南端東西兩側的景觀為何有差異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安第斯山脈從南美洲的南端到最北面的加勒比海岸綿亘約形成一道連續不斷的屏障。安地斯山脈將狹窄的西海岸地區同大陸的其餘部分分開,是地球重要的地形特徵之一,它對山脈本身及其周圍地區的生存條件產生深刻的影響。
在火地島和巴塔哥尼亞安地斯南部難以形成土壤,冰河和強風作用使許多地方只剩下幾乎裸露的岩石。已發現的泥炭沼、灰壤和草地土壤都有厚層的腐殖質,排水很差。湖泊地區有火山土壤,富於有機物,便於排水。南緯45°以北,在海拔較高的地區土壤直接由岩石風化而成,較低的地區土壤呈棕紅色,並摻有礫石和石英,侵蝕嚴重。
南緯37°以北,阿塔卡馬沙漠由受到嚴重侵蝕的沙漠土壤覆蓋,缺乏水分和有機物,礦物鹽的含量卻很高。這類土壤(其間稍有差異)分布在沿西科迪勒拉至秘魯北部一帶。
安第斯山南段東側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西側為溫帶荒漠帶。
原因:1、安第斯山南段地處中緯西風帶,來自低緯太平洋的西北風帶來的暖濕氣流,在安第斯山南段東側沿迎風坡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較豐沛,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著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安第斯山南段西側則成為中緯西風的背風坡,降水稀少,屬於溫帶沙漠氣候,分布著溫帶荒漠帶。
2、溫帶森林——落葉闊葉林。有一個生物學家在考察這片土地時,發現安第斯山南端西側的植物葉子比東側的大得多,但根系不如東側的發達,這是什麼原因? 原來,安第斯山脈的天然屏障使得山脈兩邊的降水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情況:西側迎風坡多雨,植物吸收的水分多,因而葉子大,根系淺;東側背風坡少雨,植物吸收的水分少,因而葉子少,根系深。
⑺ 天山的北面和南面分別是什麼地形區
南邊是塔里木盆地,北邊是准噶爾盆地。
天山山系位於歐亞大陸腹地,平均海拔約4000米,東起中國新疆哈密星星峽戈壁,西至烏茲別克的克孜勒庫姆沙漠,近東西向延伸,橫跨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4國,在中國新疆境內綿延約1760千米。
位於海拔1300米—1500米以下,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南坡位於海拔1700—2000米以下,年降水量100—150毫米,外營力以乾燥剝蝕作用為主,南坡尤盛。位於海拔1500米—2700米(或2800米),河網密布,河谷階地發育。
(7)為什麼山南部的葉子與北部不一樣擴展閱讀:
盆地水分主要來自西風氣流,盆地降水稀少,盆地本身無法形成徑流,較大河流有南部的葉爾羌、克孜勒、蓋孜、和田、克里雅等河,北部的阿克蘇、台蘭、渭干、庫車及開都(下游稱孔雀)等河。盆地地下水的補給主要來自河床、渠道及田間滲漏,地下水動儲量為110~148億立方米。
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侖山北麓,主要是棕色荒漠土、龜裂性土和殘余鹽土,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北麓則以石膏鹽盤棕色荒漠土為主。塔里木盆地中石油、天然氣資源蘊藏量十分豐富,分別約佔全國油、氣資源蘊藏量的1/6和1/4。
⑻ 有哪位同志能告訴我為什麼「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陽,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陰」
這個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稱呼,一直延續到現在對於陰陽而言,是相對於太陽的位置而言的。因為太陽只可能在我們的北面或者是南面(對於南半求來說,是在北面,我們在北半求,太陽是在我們的南面),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太陽的照射,到底會照到哪裡既然太陽在我們的南部,所以,太陽是自南向北照射的。由於山脈是矗立在地面上的,所以,太陽照到山脈上,首先是照在山脈的南部,由於南部有陽光,所以,山的南側為陽而其北部是背對太陽的,沒有陽光照射,所以為陰;而河流恰好相反,它是在地面以下的,所以,太陽反而爪吧到其南部,首先照到的是其北部,由於河流的南岸是背陰的,北面是向陽的,所以,河流的北面為陽,南面為陰如果在南半球,山脈和河流的陰陽可能就要反過來了
謝謝採納
⑼ 為什麼日本南部與北部氣候不同
日本全國橫跨緯度達25°,南北氣溫差異十分顯著。北海道與本州的高原地帶屬亞寒帶,本土地區屬溫帶,而沖繩等南方諸島則為亞熱帶。此外,日本所處位置令她受到季候風及洋流交匯的影響,因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日本可分為六個氣候區,分別是:
北海道氣候
北海道不受梅雨的影響,降雨量較日本其他地方為少。夏季短暫且涼爽;冬季漫長而寒冷。
日本海側氣候
范圍為本州島西部海岸地區。冬季受西伯利亞高氣壓所控制,吹西北風。同時由於暖流對馬海流在冬季通過日本海而帶來大量水汽,因而常有豪雪。夏季降水較少,有時因焚風而會出現異常高溫。
中央高地氣候
典型的內陸性氣候。冬寒夏涼。冬季與夏季及晝夜之間溫差很大。降雨量少
太平洋側氣候
包括了本州東海岸、南四國和九州大部分地區。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梅雨強台風多。冬季則降雪較少。
瀨戶內海式氣候
包括了山陽地方、北四國、近畿與九州局部地區。這里天氣常是晴天,降雨量少,不時遭受旱災之苦。
南西諸島氣候
范圍為琉球群島。屬於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溫暖。降雨量大。夏季常受台風吹襲。
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較多的地區。主要原因包括了日本海側地區冬季的降雪;6、7月(沖繩、奄美為5、6月)間連綿不斷的梅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陸或接近日本的台風。日本有記載的最高溫度紀錄是40.9度,於2007年8月16日在崎玉縣熊谷市和岐阜縣多治見市測得;有記載的最低溫度紀錄是-41度,於1902年1月25日在北海道旭川市測得。
⑽ 為什麼西伯利亞鐵路亞洲部分經過地形崎嶇的南部而不經過地形平坦的北部
西伯利亞鐵路亞洲部分經過地形崎嶇的南部而不經過地形平坦的北部的原因:一是:南部礦產資源豐富(或人口、城市多;或緯度低,氣溫高,適合修建鐵路);二是:北部緯度高,有凍土層,不易修建鐵路。
西伯利亞大鐵路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修建於1904年7月13日,歷時13年才完工。它穿越烏拉爾山脈,在西伯利亞的針葉林上延伸,幾乎跨越了地球周長1/4的里程;它將俄羅斯的歐洲部分、西伯利亞、遠東地區連接起來。其中歐洲部分約佔19.1%,亞洲部分約佔80.9%,共跨越8個時區、3個地區、14個省份。鐵路設計時速為80公里,從莫斯科到達終點站海參崴共9288公里,需要七天七夜的時間 。
西伯利亞大鐵路曾經被稱為俄羅斯的「脊柱」、連接歐亞文明的紐帶,對俄羅斯乃至歐亞兩大洲的經濟、文化交流產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條鐵路為蘇聯打敗德、日法西斯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863年時,西伯利亞人口僅為286萬,到1914年已達962萬。大鐵路在戰略意義上促進了西伯利亞地區的全面發展。1904年環湖鐵路由於日俄戰爭的需要運送了貨物和軍隊,後來由於設施的維修不力,天氣條件以及政治形勢的影響,沒有再用。到了內戰以後才逐漸使用。西伯利亞大鐵路在1945年的對日作戰中再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