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周瑜為什麼比諸葛亮不好
Ⅰ 三國演義草船借箭中,周瑜為什麼說自己比不上諸葛亮
因為周瑜處心積慮的設計他,卻被諸葛亮輕易化解,深深的佩服諸葛亮的才智和見識。
Ⅱ 草船借箭中,周瑜比不上諸葛亮的地方有哪3點
周瑜沒有諸葛亮眼界遠、謀略不及諸葛亮、胸襟也不如諸葛亮。
Ⅲ 在草船借箭中周瑜哪些方面比不上諸葛亮
草船借箭中,諸葛亮觀天文得知三日後有大霧,胸有成竹地接下這個任務,這表明諸葛亮對天文知識有很深的研究,這點周瑜比不上.
諸葛亮在這場行動中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表明了諸葛亮善於分析自己對手的特點,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周瑜既對諸葛亮認識不深,又對曹操分析不足,這一點是為帥者浮躁的表現.
周瑜給諸葛亮10天時間,而諸葛亮只要3天,這說明諸葛亮運籌帷幄成竹早在胸,而周瑜認為10天自己都難造好,也說明周瑜在運籌帷幄上不如諸葛亮.也反映出諸葛亮思路廣闊活泛,周瑜思路狹窄,大局觀不如諸葛亮.
周瑜出這個題目是為了對付諸葛亮,這一點說名他氣度和處事方法不如諸葛亮成熟.諸葛亮不把周瑜放眼裡,而周瑜一直把諸葛亮看成頭號敵人,說明兩人不是一個級別.
Ⅳ 說說在《草船借箭》的最後一個自然段周瑜為什麼自嘆不如諸葛亮
課文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而周瑜在此同時也被諸葛亮的才智所折服,所以會在本章結束時感嘆自己不如諸葛亮
Ⅳ 在草船借箭之前周瑜為什麼覺得自己不如諸葛亮
其一,諸葛亮舌戰群儒,說服孫權,謀略高遠,的確展示了出眾才華;
其二,周瑜心系東吳,擔憂後患,因此對諸葛亮輔佐的劉備集團將以超乎尋常的速度發展壯大產生恐懼;
其三,周瑜絕非自以為是目中無人的虛浮之士,而是既大度又理性客觀的君子,因此視孔明為真能人;
其四,說自己「不如孔明」的用意是強調孔明的出色,並不是真的去理論孔明與公瑾到底誰強誰弱誰更勝一籌誰稍遜風騷,周瑜終究不是計較個人虛名的人,還是擔憂劉備集團的發展壯大對東吳的威脅。
Ⅵ 五年級下冊第2單元草船借箭周瑜為什麼覺得他比不上諸葛亮
諸葛亮能根據天氣的變化推算出准確的時間,完成了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他才覺得自己不如諸葛亮
Ⅶ 在草船借箭里周瑜哪不如諸葛亮
演義虛構的,歷史上的周瑜其實比諸葛亮厲害多了。演義與正史不同處————
1 草」船」借箭:無此事,此乃孫堅、孫權父子所為,分別發生在跨江擊劉表和濡須之戰。(三國演義之祖【三國志平話】中借箭的是周瑜。)
2 氣量狹小的周瑜:三氣周瑜純屬羅貫中為抬高諸葛亮而虛構,劉備評價周瑜「器量廣大」,程普評價周瑜說:「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陳壽評價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邁、蘇東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3 孔明借東風:純屬虛構(借東風——冬至時日,多有東南風,此乃曹操之天災,非人為;)
4 孔明伐魏:並無七次實五次輸的沒演義那麼漂亮,甚至把敗仗寫成了勝仗,例如第二次北伐攻打陳倉,明明是敗了,小說卻寫成是勝仗,為了美化諸葛亮而顛倒黑白。
5 火燒博望坡:非諸葛實乃劉備手筆。發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諸葛亮才出山。
6 舌戰群儒:無此事諸葛面見孫權而已..其他諸如智激周瑜,苦肉計等均為虛構。
7 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單純的政治婚姻。。。。。無他
8 征漢中:征漢中時的前線總指揮是劉備,諸葛亮留守成都搞後勤工作管糧草。
9 取蜀攻略:由法正龐統完成,非諸葛亮
10.火燒上方谷:即是孔明差點燒死司馬懿和魏延那回,純熟虛構
11 .六齣祁山: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12 木牛流馬:其實,木牛就是獨輪車,流馬就是今天很常見的四輪小拉車。一說木牛是四輪車,流馬是一種頭部比較尖的船。
13 .諸葛亮用兵如神:諸葛亮擅長後勤內政,用兵並不是強項。
14 諸葛三氣周瑜:周瑜氣量寬宏根本不會被氣死,而且當時並未注意過諸葛亮。。。極少碰面…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蜀國弔唁的代表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15 曹真:病死於洛陽,並非被諸葛亮寫信罵死==||
16 .諸葛亮罵死王朗:王朗病死於228年,並未隨軍出戰..王朗被罵死,完全虛構。
17 空城計:虛構靈感應該來自趙雲的空營計(諸葛亮只是在最後一次北伐時才與司馬懿相持於渭水。但作者寫空城計又是有所本的,這個「本」就是《三國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沖三事」,但它是假的。因為諸葛亮屯兵漢中陽平時,司馬懿還是荊州都督,無緣與諸葛亮抗衡。當時諸葛亮駐今陝西安康縣,司馬懿屯今河南南陽,如此之遙遠,何談空城計?)
18 張郃:張郃先後敗於趙雲、馬超等人之手,這在高手動輒大戰數十回合平手的演義中實在是少見的。只能說,羅貫中好像頗不喜歡張郃….(猜想跟三國志里那句蜀軍自孔明以下都懼怕他(張郃)脫不了關系)而正史中~張郃也不是中伏,
而是追擊孔明時膝蓋被流箭射中,跟龐統一樣死的滿衰的。其實正史上的張郃相當厲害,諸葛亮曾屢次敗於張郃之手。 )
19.八陣圖退陸遜:陸遜退兵是因為魏國要攻打吳國,陸遜怕腹背受敵才退兵,八陣圖只是個普通的行軍陣法,並無此神奇功效。
Ⅷ 草船借箭中周瑜為什麼比不上諸葛亮
要說周瑜有那些方面不如諸葛亮的話,那麼首先應該是周瑜不及諸葛亮之(審時度勢)才能,再次就是不及諸葛亮之(治國安邦)才能.
Ⅸ 草船借箭一課中周瑜為什麼自認為不如諸葛亮
要說周瑜有那些方面不如諸葛亮的話,那麼首先應該是周瑜不及諸葛亮之(審時度勢)才能,再次就是不及諸葛亮之(治國安邦)才能。
Ⅹ 《草船借箭》中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
沒有他大度、勇敢、沉靜、顧全大局。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十萬余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後人的贊美,因而衍生了許多成語趣聞、戲劇表演。
還原歷史
草船借箭,歷史上或確有其事,但主要人物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
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
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裡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但《魏略》卻不是這個說法。它說孫權不是乘輕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沒有說弓弩不得妄發,而是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後安然回去。
(10)草船借箭周瑜為什麼比諸葛亮不好擴展閱讀
三國時期,曹操率八十萬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便打算聯手抵擋魏。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有點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幹。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
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願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於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隻船,每隻船上30個士兵,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靶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你家都督知道,否則就不靈了。」
魯肅報告周瑜,只說他不用准備的材料,絕口不提諸葛亮的計劃。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
那天江上大霧彌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從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靶子上。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命船趕緊往回開。此時順風順水,曹操想追也來不及。這時船的兩邊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隻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有20條船,總數遠遠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