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少林寺里的墓碑高低不一樣
⑴ 墓碑左右高低不一樣,哪邊為大哪邊為小,高低不平有什麼區別
高低不平與左右無關系,大小應以左右來決定。相鄰兩墓,面對墳墓應以右方為大,左方為小,以坐山為伏位,面向向山,應以左邊為大,右邊為小。人們常說:男左女右,即兩夫婦,男左為大,女右為小。
立在墳墓前面或後面的、上面刻載死者姓名、經歷事跡等文字的碑。
人類對死者埋葬處所做的一種紀念性的載體,一般以石質材料製成,也有使用木材、金屬材料和其他材料製成。
中國古代「墓而不墳」,只在地下掩埋,地表不樹標志。後來逐漸有了地面堆土的墳,又有了墓碑。
人去逝後,如要立墓,大多都要有墓碑文。墓碑文上一般刻記死者的姓名、籍貫、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與死者的關系。寫碑文應對死者充滿敬意和感情。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采訪稿·袁可立墓碑》:「袁尚書可立墓碑,在(睢州)城南四里許,劉店村東里許。碑高八尺,上蛟螭,下贔屓,高約丈余,尚稱體制。」
用途
第一,木碑立於宮門前,故稱「宮必有碑」。這木製的碑是用來識日影的,從日影的陰陽,可以測出季節的變化;
第二,古代宗廟前立碑,碑上有穿孔,是用來系繩,栓住祭祀的牲口,待神饗後,牽出牲口進行血祭;
第三,古代的碑是引棺入葬的用具。
⑵ 中國古代墓葬的方式
獨特的墓葬形式 中國墓葬的形式很多。一般來說,人死後用棺材殮身或者直接埋入土中,這屬於墓葬或土葬。但很多少數民族有一些奇特的喪葬形式。比如說「巴人懸棺」葬。藏族的人死後,依經濟和社會地位不同,採用天葬、水葬、火葬、土葬或塔葬等形式。普通人都採用天葬,塔葬只對高僧,是將大師們的法體經過防腐處理放入塔內或將骨灰及舍利子裝入塔內。靈塔用金銀及各種寶石裝飾,極盡華美。火葬主要是對一些有地位及成就的僧人。1.天葬 天葬亦可謂之「鳥葬」,是藏地古老而獨特的一種葬俗,用於一般農牧民和普通人。藏語稱天葬為「杜垂傑哇」意為「關(屍)到葬場」;又稱「恰多」意為「喂鷲鷹」,文中「恰」是一種專門食屍肉禿鷹,謂之「哈桂」。 藏族佛教信徒們認為,天葬寄託著一種升上「天堂」的願望。通過天葬將死者的屍體喂鷲鷹,鷲鷹食後飛上天空,藏族則認為死者順利升天。人死後把屍體捲曲起來,把頭屈於膝部,合成坐的姿勢,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於門後右側的土台上,請喇嘛誦超度經。擇吉日在天亮前由背屍人將屍體背到天葬台,先點「桑」煙引起來禿鷲,喇嘛誦經完畢, 天葬師隨即將屍體衣服剝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屍體,肉骨剝離。骨頭用石頭搗碎,並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塊放置一旁。最後用哨聲呼來鷲,按骨、肉順序別餵食,直到吞食凈盡,以吃光為吉利。 藏北比如縣的達摩寺多多卡天葬台,是全西藏唯一保存頭骨的天葬台,也是目前西藏最為著名的天葬台。庄嚴肅穆的天葬台,盤旋飛翔的鷹鷲,舉世無雙的天葬場面,形成一個神秘世界,吸引著無數有緣或無緣走上西藏高原的人。 2.懸棺葬 懸棺是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一種古老墓葬形式,以將死者的棺木放置在人跡罕至的懸崖絕壁之上為特徵。除中國外,印支半島、印尼、菲律賓等地均有發現。懸置棺木的方式各地有所不同,或利用岩壁間的裂縫之處架設棺木;或在岩壁上鑿孔楔入木樁,以支撐棺木;或鑿崖為穴,插入棺木,一端露與穴外。棺木多為獨木鑿成,呈長方形,也有少數船形棺。葬式有一次葬,亦有待死者肌肉腐朽後,將骨質入棺,再送至懸崖上去的二次葬。據研究,該種葬法使用時間漫長,早至商周,晚達明清,主要分布於南方各省,如宜賓地區興文和珙縣、三峽、武夷山九曲溪。宜賓興文縣蘇麻灣有懸棺50餘具,皆被認為是古代焚人的墓葬,低者十幾米,高者近百米,或鑿孔置木,或利用天然石穴,距今400~700年,形成於明代。三峽懸棺多在風箱峽中,人稱「風箱」。武夷山九曲溪小藏峰岩壁上因棺木如船形,人稱「船棺」,經鑒定已有3800年歷史。 3.崖墓葬 崖墓葬就是在崖穴洞窟中安葬人的遺體的一種葬俗,一般選擇在江河沿岸山腰或山足下的斷崖上,依石向內造出墓道和墓室。崖葬習俗早在中國古代濮、 越、 巴、僚、漢等民族特有的一種喪葬形式,也是我國多種葬法中最古老、最特別的一種喪葬形式。《臨海水土志》對崖葬已有記載。我國目前已發現有殷商、戰國、兩漢、南北朝、唐、宋、元時期的崖墓葬。以四川地區為多,蜀地人以為死人的靈魂升天可為仙,入地則成鬼,故以崖葬為高尚。崖葬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將葬具放置在天然崖穴中的稱崖洞葬;將葬具放入山崖層理罅隙的稱崖墩葬;將葬具放置在開鑿的山崖窟龕中的稱崖窟葬。北方人和漢人有少數地區使用崖葬。比如,漢代中山靖王與山東曲阜魯王的墓葬方式就是崖葬,眾多的崖穴是由人工開鑿而成,規模宏大,儼然地下宮殿。四川的麻浩崖墓其范圍包括斧頭灣,東西長約200米、上下寬約25米,有編號的崖墓544座,層層疊疊,墓門披連,密如蜂房,極為壯觀。最深達90m小的約6m,寬達10m 左右,高達2.8m。由墓門、享堂、墓道和棺組成。早年就以內涵豐富雕飾精美而被譽為「南安(樂山古稱)名墓之首」。墓中保存著許多漢代建築、車馬伎樂、鳥獸蟲魚圖形,且有不少歷史題材的神話故事,以及畫像石棺、書法題刻。同時,還有中國乃至世界遺留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是漢文化與印度早期佛教文化交融的具體反映。 4.塔葬 塔葬隨佛教的傳人而興起,指佛門高僧坐化圓寂後,將骨灰或屍體經過處理後放入地宮,上面造塔,以示功德的一種佛教獨有的墓葬形式。塔的高低、大小和層數的多少,主要根據和尚們生前對佛學造詣的深淺、威望高低、功德大小來決定的。知名佛教寺院多有塔墓,墓塔年深日久,積少成多,望去好似樹林,因此又有塔林之稱,但以河南少林寺塔林最為有名。少林塔林位於寺西,現存自唐以來磚石墓塔230多座,是中國現存面積最大、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個古塔墓葬群。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既是佛教文化的產物,又是古代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的精品。山東長清縣的靈岩寺塔林,安葬有唐代至清代的墓塔167座.
⑶ 登封少林寺享譽海內外,被稱為佛教第一名剎,寺里有哪些建築
林寺常住院建築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從山門到千佛殿,共七進院落,總面積約57600平方米。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築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另外,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達摩洞、甘露台,西南有二祖庵,東北有廣慧庵。寺周還有同光禪師塔、法如禪師塔和法華禪師塔等古塔10餘座。
主要建築
山門
山門為少林寺大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建,1974年重新翻修。門額上有清康熙帝親筆所提「少林寺」三個大字。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筆之寶」六字印璽。山門前有石獅一對,雄雌相對,系清代雕刻。山門的八字牆東西兩邊對稱立有兩座石坊,東石坊外橫額:「祖源諦本」四字,內橫額「跋陀開創」;西石坊內橫額:「大乘勝地」,外橫額:「嵩少禪林」。山門的正門是一座面闊三間的單檐歇山頂建築,它坐落在兩米高的磚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側門和八字牆。
甬道
過了山門,便是甬道。甬道兩旁就是蒼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因碑石如林故稱碑林。這里共有20多通歷代石碑,如「宗道臣歸山紀念碑」、「息息禪師碑」等。在道路東側有一長廊,廊內陳列有從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有碑廊之稱。錘譜堂就在山門內碑林西側,裡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
天王殿
經甬道過碑林後便是天王殿,天王殿位於碑林的盡頭,以供奉象徵「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該殿紅牆綠瓦,斗拱彩繪,門內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剛塑像。三間重檐歇山頂殿堂,外面有兩大金剛,內里則是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壯。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位於天王殿後。大雄寶殿是寺院佛事活動的中心場所,與天王殿、藏經閣並稱為三大佛殿。原建築毀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1986年重建。殿內供釋迦牟尼、葯師佛、阿彌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懸掛康熙皇帝御筆親書的「寶樹芳蓮」四個大字,屏牆後壁有觀音塑像,兩側塑有十八羅漢像。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葯師佛的神像,屏牆後面懸塑觀音像,兩側有十八羅漢侍立。大雄寶殿東側的殿宇是緊那羅殿,重建於1982年。
藏經閣
藏經閣位於大雄寶殿之後。藏經閣,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毀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1994年重建,是寺僧藏經說法的場所。藏經閣藏書八百萬卷,這是寺僧藏經說法的場所。內供有少林寺的一位緬甸國弟子於1996年揖贈的漢白玉卧佛像一尊。在藏經閣月台下有一口大鐵鍋,明代萬曆年鑄造,是當時少林寺和尚用來炒菜用的小鍋。藏經閣的東南面是禪房,是僧人參禪打坐的地方,對面的西禪房,則是負責接待賓客的堂室。
六祖堂
大雄寶殿西側的是六祖堂。殿內正面供奉的是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兩側供奉的是禪宗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稱六祖拜觀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達摩只履西歸圖」。殿前甬道有明萬曆 年間鑄造的大鐵鍾一口,重約650公斤。
鍾樓鼓樓
鍾樓和鼓樓,坐落在大雄寶殿的兩側,東面為鍾樓,西面為鼓樓,兩座樓均有四層,造型巧妙,巍峨雄偉,是我國建築史上的珍品。原建築毀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後來在1994年和1996年,當地政府按照兩樓原先的樣子重新修建。
「晨鍾暮鼓」是寺僧起居和進行佛事活動的一種信號。鍾樓前碑刻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稱《李世民碑》,刻立於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諭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戰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親筆草簽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書」七個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書。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賜少林寺柏谷庄御書碑記》,記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攝的歷史依據。
達摩亭
達摩亭,又稱立雪亭,建於明代,1980年重新修繕。相傳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達摩祖師斷臂求法的地方。殿內神龕中現供奉達摩祖師的銅坐像,是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鑄。兩側分別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龕上懸掛的匾額「雪印心珠」四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親題,字體遒勁,氣勢豪邁。此殿現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場所。東配殿位於達摩亭西側,於1983年重建,殿內有「阿彌陀佛」的石像和「達摩面壁影石」。
千佛殿
千佛殿,位於立雪亭後面,又名毗盧殿,是寺內最後一進大殿。殿內的壁畫非常有名,是少林寺壁畫中的珍品。大殿背面及東、西兩牆壁上都繪有彩色壁畫,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羅漢毗盧圖」,色彩艷麗、構圖和諧,衣袂飄飄,展示了唐代壁畫的高水準。殿內正中還供有毗盧佛銅像和白玉釋迦牟尼像,面積達幾百平方米,是寺內現存最大的殿宇。另外,千佛寺地東側有白衣殿,西側有地藏殿。
方丈室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與理事的地方。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於此,並賦詩一首:「明日瞻中嶽,今宵宿少林。」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歷游少林寺時即以方丈室為行宮,故又稱「龍庭」。該室初建年代約為明初,經歷代維修,現存建築為清代遺物。
今室內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時信徒贈送的雞血石「佛祖講法」浮雕,北壁內側置少林寺傳代世系譜,東側放置的是彌勒佛銅像,牆上掛有「佛門八大僧圖」、「達摩一葦渡江圖」。室內還有1980年日本贈送的銅質達摩像。
塔林
塔林位於少林寺西約300米的小山腳下,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現代磚石墓塔231座。這里是歷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現存唐朝至清朝歷代磚、石墓塔240餘座。1996年,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塔類繁多,大小參差,高低不同,粗細不一,形式多樣、排列散亂,看似茂林,故稱為塔林。
初祖庵
初祖庵,位於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據少林寺1.3公里,是宋代人為紀念「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而營造的紀念建築。因達摩常游化於嵩洛之間,修禪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靜坐,所以此庵又稱作「達摩面壁之庵」。宋代,初祖庵曾建有「面壁之塔」,塔毀額存。蔡京所書「面壁之塔」石額今存於寺內,另有古碑四十餘通。1983年至1986年,初祖庵全面整修時,建圍牆二百餘米,恢復了完整的院落。現庵中建築有山門、大殿、面壁亭、千佛閣等。
達摩洞
在少林寺背後五乳峰中峰上部有一天然石洞,為當年達摩祖師九年面壁處,稱為達摩洞。禪宗初祖達摩於公元527年到536年在此洞面壁靜坐長達9年。達摩洞面向西南,洞口用青石塊砌成拱門,洞深約七米,高寬各三米余。洞內台上有石像三尊,中為達摩坐像,兩側為其弟子。
據清《說嵩》記載,在洞的左上方,原有一小石塔,塔早已毀。洞內東壁題有「本來面目」四字。洞外西邊石壁上有「面壁洞天」四個大字。
⑷ 河南少林寺內明代石碑上的龍飛某某年是什麼意思
是河南少林寺有自己的龍飛某年出生出月,所以說都是季度在裡面,所以說我們更可以來看待這些
⑸ 登封少林寺塔林是怎樣位置排列的;高低是怎樣說法;圓形佛塔
少林寺塔林的位置排列從北向南排列的,北邊是山坡,越靠近北邊的年代越久,比如隋唐時代的塔就挨著山坡;越往南,年代越近,比如現代和尚德禪、素喜、行政的塔都在南邊。
少林寺塔林的塔是和尚的墓塔,每個塔的下面都埋葬著少林寺的僧人。塔的高低,代表著和尚生前的地位、經濟狀況,如果該和尚生前地位顯赫,弟子追隨者眾多,經濟狀況良好,那麼建造的塔就高大一些。反之,如果和尚圓寂的時候,恰逢災荒之年,或者是戰亂年間,人人自危,那麼他的塔就矮小一些,草率一些。
塔林裡面的墓塔造型各異,有單層單檐塔、單層密檐塔、印度窣堵坡塔和各式喇嘛塔等。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但都是單數,佛教有句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指的就是佛塔,墓塔是不能超過七級的,只有佛塔才可以在七級以上;另外我們還可以注意到,這些塔全是單層數,只有一層、三層、五層、七層。
塔的樣式,是根據建造塔時候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修造的,時風不同,所以塔的面貌不同。
⑹ 全國最大的石砌墓塔林,塔身為何有鍾鼓之分,這其中有什麼玄機
「靈岩奇異出塵寰,壓盡江南萬重山」說的是山東靈岩寺。這座位於濟南市西南泰山北麓萬德鎮的千年古寺,蘊含了豐富的自然與文化積淀,不但歷代文人墨客趨之若鶩,就連歷代皇帝也喜歡駐蹕此地。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並稱海內四大名剎,並位列其首。寺內建有自唐代至清代靈岩寺歷代住持僧的墓塔167座,墓塔林規模不但比少林寺塔林更大,而且還是全國最大也是唯一的石砌塔林。
拍攝於山東濟南靈岩寺。
靈岩寺初建於東晉,佛圖澄的高足僧朗在此建寺。興於北魏,盛於唐宋,列海內四大名剎之首。靈岩寺峰巒奇秀,風光旖旎,以風景幽深、泉石秀麗著稱於世。寺周群山環抱,深奧幽邃。寺內古木蒼翠,怪石林立,殿宇崢嶸。
墓塔林位於靈岩寺西側,香霏岩南麓,西臨溪谷,背依青山,蒼松翠柏籠罩著庄嚴肅穆的167座墓塔和81幢志銘碑。墓塔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塔座呈方形、圓形、八角形,有浮雕裝鈽。
惠崇塔,位於塔林上方,是一座單獨的墓塔,建於唐天寶年間。是為高僧惠崇而建,塔高5.3米、為全石建築。惠崇是靈岩寺貞觀年間的和尚,生前在靈岩勤於佛事,是一位對靈岩寺有巨大貢獻的禪師,頗受僧人尊重和仰慕,他活了100多歲。
從惠崇塔到墓塔林有一條長長的石階路,用青石板鋪成,兩邊是蒼松翠柏,簡簡單單的一條石道顯得庄嚴肅穆。走在這里你彷彿能感受到時光的年輪在眼前劃過,講述著寺院千百年來的歷史。
墓塔林中部為一南北甬道,其北端建有磚石結構、單層重檐式北魏祖師塔(法定墓塔),甬道兩側列峙全石結構群塔,依塔身形制分為方碑形塔、鍾形塔、鼓形塔、穿堵婆塔(喇嘛塔)、經幢式塔、亭閣式塔六種。
墓塔林,是一座積淀豐厚的古代石刻藝術博物館。墓塔,造型各異,結構細膩,布局合理;雕刻,內容豐富,技法多樣,精美絕倫。一幅幅浮雕,無一不顯現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藝。
墓塔,通俗的說法也可以叫做塔墓。再通俗些,就是埋葬和尚的地方。當然,並非所有和尚都能享受這種待遇,有資格享用墓塔的都是德高望重有一定地位的大師。也許你去過少林寺,參觀過少林寺的墓塔林。但是,靈岩寺的墓塔林不但比少林寺塔林更大,而且還是全國最大也是唯一一處石砌塔林。
墓塔林塔身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年號。塔剎則有相輪、覆盆、仰月、寶珠、花卉、龍圖等圖案造型。墓塔旁通常有墓碑,記載著高僧的經歷,它見證了靈岩寺的歷史沿革,是研究佛教發展史的珍貴史料。
在佛教寺院有暮鼓晨鍾一說,意思是早上敲鍾,晚上打鼓。指寺廟中早晚報時的鍾鼓聲,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也形容時光的流逝。這里的墓塔塔身就有鍾鼓之分,據說是代表高僧圓寂的時晨。
塔林中還有一座日本僧人邵元為息庵禪師撰寫的碑銘塔。息庵曾任靈岩寺39代住持和嵩山少林寺15代住持。邵元曾任日本國山陰道租州正法禪寺住持沙門,元代泰定四年來我國,兩人友誼深厚。息庵圓寂後靈岩寺派人千里跋涉請邵元為息庵作記,邵元傾情揮豪,寫下1076字的《息庵禪師道行碑記》,盛贊息庵禪師的功德。
作者簡介:寒殘一葉(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
⑺ 登封市少林寺多座石碑被遊客摸出包漿,如何看待這種行為
登封市少林寺是全國有名的旅遊景點,裡面也有很多古老的石碑等建築,每年都會吸引很多遊客前去遊玩。來這里遊玩的人多了,在這些遊客裡面,由於素質高低的不同,也就出現了很多不文明的行為。據說少林寺的多座石碑已經被遊客摸出了包漿,那麼針對這樣的情況,應該如何看待呢?
一、人們為什麼要去撫摸這些石碑呢?
因為少林寺的很多石碑都是有著來歷的,很多遊客都認為可以通過撫摸石碑的方式祈福,因此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導游一邊講石碑的來歷和碑文的內容,旁邊的很多遊客一邊撫摸這些石碑,久而久之,這些石碑就被磨出了包漿。盡管很多石碑都被用鋼筋罩住了,但是還是沒有得到倖免。
關於登封市少林寺多座石碑被遊客摸出包漿,如何看待這種行為這個話題,各位有什麼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⑻ 金庸與少林寺的金庸碑
金庸造訪少林寺,為其題寫的紀念碑揭幕。日前,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查良鏞)應邀訪問少林寺。在《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多部武俠小說中,金庸先生多次提及少林寺及少林武功,可見金庸先生對少林寺情有獨鍾。早在一九八一年,金庸就來到過少林寺,闊別二十年後故地重遊,金庸感慨萬千,驚嘆登封市政建設日新月異,城市整潔美麗,交通四通八達。境內的少林寺的變化就更大了,不僅是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聲名顯赫的禪宗祖庭,聞名中外的武林聖地,而且成了國內外重要的旅遊熱點,教育熱點和文化交流熱點…… 題字勒石樹碑 二○○○年四月,金庸先生獲贈由少林寺、中華書局編輯出版的大型圖書《少林武功醫學秘籍》後,欣然揮毫題字「少林秘籍,國之瑰寶,拜領珍藏,感何如之」。釋永信方丈和少林僧眾將這題字刻碑留念,二○○一年五月十八日舉行揭碑儀式。 當日,千年古剎春意盎然,山門內外人如潮湧,鮮紅的地氈從天王殿一路鋪瀉而下,歡迎金庸先生一行的標語格外醒目。金庸先生及其夫人在浙江大學黨委書記張浚生、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理事長李國強、登封市市長馮留卷、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等人的陪同下,緩步走上天王殿,眾僧肅敬佇立,記者爭先恐後搶拍鏡頭,整個少林寺頓時沸騰了! 釋永信大師簡短致辭後,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理事長李國強先生宣讀了香港各界的賀辭。王鳳超的賀辭是:金庸妙筆寫豪傑,少林古剎傳新韻;羅范椒芬的題辭是:啟迪文化,妙筆生花;……雖年近八十,身體頗健、精神爽朗的金庸即興發表了演說。他說,一直以來,《少林秘籍》屬於秘藏,如今公開出版,將易筋經等武功、醫宗亮相於世,讓世人能充分享受到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是一項非常偉大的文化工程。他還指出,少林寺最大的進步是體現在它的精神面貌上,少林武術走向世界,已成為當前國際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了。 與武僧切磋易筋經 在方丈室前的庭院里,主人特為金庸一行安排了一場少林功夫大比武。十多位少林武僧依次表演了二指禪、鐵布衫等看家本領。這些武僧都久經沙場,多次到海外進行表演。在金庸大師面前更是打起十二分精神,一招一式都格外賣力。這些曾在金庸的筆下被描寫得帶有幾分神秘色彩的功夫由少林武僧們演繹起來,不時博得金庸的掌聲和微笑。他評論說,少林寺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保家衛國,主持正義。少林寺將少林武功弘揚到了全世界,對中外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 聽說少林寺的延王和尚一直在練「易筋經」,金庸好奇地問他:「你練多久可以打通任督二脈?現在打通了沒有?」延王告訴金庸,光靠打坐太慢了,打坐時如果能加上易筋洗髓內功,效果就更好了。他一邊說著一邊為金庸演示了一個「十指舒心」的動作:兩手向左右伸開,一字平肩,五指盡張。延王說只要動作準確,能迅速打通心脈。金庸用心聽著,頻頻點頭。
⑼ 禪宗祖庭少林寺的碑碣石刻
寺內保存唐以來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賜少林教碑》、《武則天詩書碑》、《戒壇銘》、《少林寺碑》、《靈運禪師塔碑銘》、《裕公和尚碑》、《息庵禪師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紀念碑》等。該寺近年來曾屢加修繕,古剎更為可觀。 王亞榮
⑽ 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為什麼高低大小都不一樣
因為在塔林中建塔的是圓寂後的名僧、高僧和歷代主持,有一定的層級制度,高低大小主要依據其生前的地位和成就。按照少林寺的規定和制度,只有主持和高僧圓寂後才可建塔,一般僧人不會建塔。目前少林寺塔林中大多是個人塔,只有少量的普通塔。塔林佔地面積大約2萬多平方米,是中國現存古塔數量最多的古塔建築群。塔林中的塔,大小各異,形狀各異,高低不同,看起來像一片樹林,所以叫塔林。
少林寺塔林作為我國目前數量最多,歷史跨度最久,規模最大的塔群,對於研究古代建築藝術,雕刻藝術和宗教文化,具有很高的價值。1996年,少林寺塔林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包括塔林在內的少林寺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