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鬼節天氣熱為什麼不好
⑴ 鬼節應注意的問題
鬼節注意事項:避免帶紅繩、鈴鐺、風鈴等招鬼物,盡量避免出門。若遇到鬼壓身、鬼打牆
等靈異事件,不要慌張,集中一切注意力.佛學掌門一、不宜常把「妖、魔、鬼、怪」這樣的字眼掛在嘴邊。即使不相信鬼神學說,也不要故意大喊大叫:「我不怕鬼,鬼快來找我呀!」等等這類話語,更不要學「鬼」叫,特別是在夜晚。這並不是你這么一叫就會招惹鬼怪,真的就會有鬼出沒,只是這是一種心理效應。你這么一叫很容易把周圍的人嚇到,特別是行夜路的人,他們受到驚嚇,恐怕會驚叫得更凄慘。由於心理作用,驚惶失措之下四處奔逃,不經意掠過你身邊,即使你再膽大,也會驚出一身冷汗吧?人嚇人嚇死人,這種害人害己的事還是不做為妙!七殺星、破軍星、貪狼星和廉貞星,天不怕地不怕,越是禁忌越想嘗試,所以,雙鬼月要特別注意這一點。不是因為怕鬼或不怕鬼的問題,而是避免造成心理負擔,還是讓自己安靜一些才好唷!
二、不宜買車、買房、婚嫁,或是搬家。俗話說,鬼月買車、買房容易招惹鬼怪。買車容易惹鬼上車,發生交通事故;買房容易讓鬼眼紅,從而來搗亂,對人不利,發生意外;鬼月忌動,搬家容易讓鬼看見來找麻煩……這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久而久之,約定俗成,總讓人有所忌諱。為什麼鬼月買車會惹鬼?剛買到新車難免興奮,忍不住想狂飆一番,一時忘了留意人來人往、車水馬龍,這就容易出事故。搬家也是這樣,多是因為不小心、動作太大而容易受傷或是出事。其實,只要了解這些禁忌,巧妙地繞開,便可以逢凶化吉。紫微星、天府星、武曲星和天相星,掌控慾望強烈,對投資理財頗感興趣,所以要特別注意這些禁忌。其實,鬼月賣車業、賣房業為之蕭條,若能注意禁忌,巧妙利用市場,還可以大賺一筆呢。
三、不宜到海邊或池塘,更忌下水游泳。為什麼不宜近水、玩水、下水游泳呢?民俗的說法是:鬼月水鬼猖狂,靠近水會讓水鬼瞧見,把你拉下水。特別是下水游泳,更讓水鬼占盡優勢,輕而易舉地把你變成溺死鬼。這種說法很嚇人,每到鬼月做父母的最擔心,深怕孩子背著家長下水游泳,對孩子千叮嚀、萬囑咐,幾乎天天提心吊膽。其實,那是因為古時候,醫葯常識、衛生觀念都很差,七月炎夏,家中沒有冷氣,只能去水中驅暑。在缺少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又因天氣酷熱,容易中暑,下水游泳容易出現各種症狀,如:腳抽筋、突感乏力、缺氧、嗆水、被水草纏、被生物攻擊等等,都會危及生命。於是,鬼月意外死亡的機率就特別高。太陽星、巨門星和天機星,好奇心比較強,喜歡分析研究,千萬別因為想探個究竟而貿然下水。想游泳的話,最好結伴同游,或是到安全措施良好的游泳館戲水。
四、逛夜街忌穿黑衣、紅衣;忌半夜晾曬衣服、鞋頭對著床擺放、床頭掛風鈴等。晚上出門穿黑衣,因黑沉沉的顏色鬼怪靈體最喜歡依附其上;而紅色對於惡鬼來說,是標新立異的色彩,容易引起惡鬼的注意,喜歡游夜街的人要特別注意。在夜晚晾曬衣物,濕氣很重,在鬼魂四處出沒的鬼月里,容易惹鬼生氣,找你麻煩。鞋頭對著床擺放或在床頭掛風鈴,容易招鬼上床與你同睡,從而鬼附身。其實,也沒有這么恐怖,只是這些禁忌說得多了,所以在鬼月人人都會提防,甚至惶恐不安。這都得歸功於人們的想像力,出了事不懂得用科學來分析,從而把一些事物與鬼聯系在一起。要知道,心安則無鬼,越是慌亂害怕,越會出現鬼的影像。太陰星、天梁星與天同星,合作型個性,容易受他人影響,遇到不好的說法就會心慌意亂。所以要特別注意,盡量讓自己舒展心情,床頭也別掛什麼風鈴了,以免自己嚇自己。最好帶個護身符什麼的,讓內心平靜,不受驚嚇。世間本無鬼,怕就怕在你心裡有鬼。禁忌要注意,但也不要盲目害怕,更別拿鬼怪之說嚇唬人。放鬆心情,擺正心態,度過這「鬼話」滿天飛的雙鬼月吧! 你覺得這個答案好不好?好(2)不好(0) 劍嘯風雲 2008-08-14 09:58 檢舉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盪,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准備一些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
⑵ 為什麼說農歷十月一日是鬼節
鬼節簡介
四大鬼節:三月三、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初一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裡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清明節
我國傳統節日 參見 「 清明節 」詞條。
七月十四/十五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盪,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准備一些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按佛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准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鑒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佛家盂蘭盆會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合拍,這一天則成為民間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節。
農歷7月14/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道教的「中元節」
按照道教的文化邏輯,一年的時空應該分成上下陰陽兩半,而且,中國道教認為養育世界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將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這里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這里說的「官」,不是指人間官員的「官」,而是指意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類似於中國圍棋對奕中的「官子」的那個「官」。
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
中國道教不同於世界上的的許多宗教。世界上的許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樣講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體,這使得宗教傳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中國道教傳教的目的很明確,道教傳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傳播道德倫理是「因材施教」的。對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經》的道理,對那些智慧不夠或者沒有多少時間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倫理建設的人,就採取編寫故事去說明道理,「寓教於游樂」,就是來源於中國道教的傳教方法。
中國道教的「中元節」,其實主要是傳播道德倫理的節日,也就是倡導人們在這天注重修德。中元節這天,有思想和有時間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學習老子的《道德經》,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對於一般教眾,道教則創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於游樂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個叫做陳子禱的人與龍王女兒結婚,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個孩子,這「三官」主管人間的賜福、赦罪、解厄三個任務,他們法力無邊,分別要在這三天到人間巡遊,檢察人們的道德品質是否好還是壞,對於那些道德品質好的人,他們就給予賜福,否則,他們就要降罪。但是,中國道教又是一個很寬容和隨時給予人轉變更新自己的機會的宗教,所以,「中元節」並不僅僅是個獎勵善良和懲罰惡劣的的節日,而主要是個「赦罪節」,所以,「中元節」又是中國節日中的「懺悔節」和「贖罪節」,一年中有罪過的人可以在中元節這天通過各種儀禮去檢討自己和請求天地人的寬恕。
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關於祭祖節還有這樣一個蔡倫造紙和蔡莫燒紙的故事。 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著急。後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裡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後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塗:"我並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歷十月初一,因此,後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還有祭牛王的習俗。相傳這一習俗起源於春秋秦國。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樹,梓樹忽然化為一頭牛。秦文公令人追殺。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沒有上來。人們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壯、威風凜凜的公牛。這樣的公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驅疫辟邪、保護牛類的功能。
鬼節起源
鬼節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庄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保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漢語中用「鬼」組成的詞如「鬼雄、鬼魅、鬼才」之類舉不勝舉,民間關於鬼的傳說更無法搜集窮盡。我國的鬼文化源遠流長,達到幾近完美的程度。
鬼節文化
在上古神話中難以見到死後世界的描繪,「鬼」字最初也並不是現在的意義。甲骨文中「鬼」本是會意字,下面是個「人」字,上面是個可怕的腦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後來逐漸演化成人死之後所變之物。《禮記•祭義》已說得很明確:「眾生必死,死必歸士,此之謂鬼。」《禮記•祭法》則進一步指出:「庶人庶士無廟,死曰鬼。」那就是達官貴人死後有廟供奉,終年有人祭祀,則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後無廟享祭,四處飄泊,才是鬼。我國第一部辭書《說文》中解釋的「鬼,人所歸為鬼」就是現在的含義。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夫子有名句「敬鬼神而遠之」,可見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後來雖有東漢王充的無鬼論,但總還無法動搖國人對鬼神的迷信。到了清代蒲松齡筆下,雖有凶神惡煞般的厲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禮儀年輕漂亮的女鬼,讀了《聊齋》之後,不但不覺得鬼可怕,反而覺得十分可愛。
我國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實得益於佛道兩教。道教是我們地產,佛教是漢魏時從西土傳人,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後的陰間世界(佛家也稱冥間),也就是鬼們生活的世界逐漸構建起來。道家的主要建築是豐都城,並在四川東部長江之濱的平都山上具體演示。風景秀美的平都山本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西漢的王方平和東漢的陰長生都曾在此修煉,後得道成仙。豐都的由仙而鬼,與兩位仙人的姓氏有關,王、陰倒讀便是陰王,遂成了「陰間之王」,經過歷代的演繹,加上《西遊記》《鍾馗傳》等神魔小說的渲染,豐都便被營建成一座陰森可怖的鬼城,於是有了奈何橋、鬼門關、陰陽界、天子殿、無常殿、城隍廟等陰間地面和各級官府。比之於道教的陰間,佛教的冥間要完整系統得多。佛教有所謂「十界」之說,也就是世界上存在著十種境界,分別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前四者稱「四聖」,即已經超凡入聖,脫離了生死輪回之苦,後六者叫「六凡」,要在穢土中不盡地輪回,最後三者又叫「三惡道」「三惡趣」,是更為不幸的境界,而地獄則是不幸之最。說起地獄,叫人不寒而慄,且有十八層之多,越往下層,苦難越深重。地獄中不但有閻羅、判官、鬼卒等凶神惡煞,還有刀山、油鍋、碾盤、鋸解、石磨種種酷刑,因此人死後最怕的是進入十八層地獄。
鬼節歷史
清明祭掃墳塋和喪葬禮俗有關。據載,我國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因此無從祭掃。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祭墓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後漢書•明帝記》引《漢官儀》雲:「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於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皇帝幾乎是逢節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沒那麼多時間和金錢,便逐漸定格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屆時,官府允許官吏請假祭掃,民間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滿,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墳。」到了唐代,祭掃之舉已將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時值春暖花開,可以挑擔載酒,熱熱鬧鬧去上墳,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節,也成了踏青游樂的日子。
從世俗的觀點看,這兩個鬼節的設置也恰到好處。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時,經過一秋一夏的雨水沖刷和一個冬天的冰雪壓蓋,墳塋上黃土有些被沖落,變矮變小,借清明掃一掃,添點土,讓先人的房子不至於漏風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過,天氣漸涼,到了該添衣服的時候了,也該給地下的先人送點錢去,置辦點衣服,不至於到了冬天挨冷受凍。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幫,從來注重對祖先的祭奠追思。記得以前我家春節祭祖時上面的橫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遠」, 即不忘祖先之意。文革期間,破四舊,反迷信,誰還敢上墳燒紙?市上也沒有燒紙可買,但仍有不少人家買小學生訂本子用的白紙去墳上偷偷地燒給親人。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賺錢的一大門類,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滿街的燒紙,在店家門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種類之繁,數量之多,不亞於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現代商品意味,燒紙都成沓成捆,整齊美觀,均勻地印著古錢幣的印記,還有花花綠綠的美元、港幣,大面值的,一張就是數億,加上大小不一的黃燦燦的金元寶,如果真有冥國銀行,也得自愧財力不足,甘心倒閉。燒掉這么多「錢」是否真能使離去的親人在陰間過富足日子?無法得知,有句話叫「心誠則靈」,意到心到而已。記得小時候老人說,印現成的燒紙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沒用,最好使的是拿著木頭刻成銅錢樣的鑿子,用小榔頭一下一下在紙上打。打紙時有很多講究,最好是先人的後代,一定要男孩,榔頭必是木頭的,打的痕跡不能疊在一起。小時候,過年或兩個鬼節,我就經常做這件事。老人告訴我,打上個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陰間不好用,總是用力地打,還怕錢少了,先人不夠用,總是打得密密麻麻的。雖然現在紙多了,樣子美觀了,我倒覺得小時候由後人一鑿子一鑿子打出的紙錢倒更能體現出對先人的真情。當然,鬼節這一天,從山野到街路,到處火光閃耀,煙氣繚繞,紙灰飛揚,造成環境的污染,有時還會釀成火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有什麼辦法呢?祖上傳下來的習俗,中國人還沒有學會像西方人那樣用鮮花表達對逝去的親人的哀思和懷念的習慣。鬼節祭祀,不能簡單看成是迷信,西方基督教國家,現代科學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發射到了火星,但對上帝仍然篤信不移,其實就是一種精神寄託。我們給已逝親人燒幾張紙看似土俗,實際上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和倫理內涵。這是對離去親人的一種感激和懷念,是同另一個世界人的一次對話,是同先人的一種溝通,是人類種族和精神的一種延續。即使親人活著的時候,有不孝順或照顧不周的情況,在上墳燒紙的時候,念叨幾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種平衡。也許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文化程度的提高,我們民族會找到更好的紀念先人的辦法,但對先人的紀奠和追思卻是什麼時代都不可缺少的。
傳說中陰歷7月15日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在那天它們可以在陽間逗留一天.包括一些孤魂野鬼在那天都可以接受陽間人們的供奉,所以那天也稱之為鬼節.
⑶ 鬼節為什麼容易陰天
據分析:陰天時候陰氣比較重,鬼魂在這個節日回家容易些,上天故意把天空的陽氣遮蔽起來的
⑷ 有的地方鬼節那天晚上刮大風天氣不好是怎麼回時
哦,是這樣的,鬼節不是要放鬼燈的嗎?要知道風是由氣流產生的.燈放多了受熱的空氣加快上升所以就回刮大風了
⑸ 民間十月初一有什麼禁忌
農歷十月初一,為送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清明節、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築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牆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屍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製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具備。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緻漂亮,然後燒掉。這種行動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農歷十月初一進行。
民間在十月初一,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農歷十月初一,婦女忌出行。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
舊時,婦女們要親手縫制寒衣,送給遠方的親人。如親人已去世,就用紙做成寒衣,在這一天到墳前燒掉,所以叫"寒農節"。據說這個節日來源於孟姜女千里尋夫的傳說。
即墨在十月初一的前一天,由家長率領兒孫們到祖墳添土。添土不用筐簍,要用衣服兜著,兜的土越多,族裡人丁越興旺。節日當天,則由旅長帶領家族中的男姓,抬著食盒、大方桌和豐盛的供品(20至30個大碗),逐個到墳瑩前祭拜,叫"上大墳"。現已改為一家一戶攜帶少量供品(一般是餃子)"上小墳"了。
如今,十月初一上墳燒紙、燒寒衣的習俗已淡化,許多人特別是城裡人,只是到墳前默哀或獻上一束鮮花,來懷念逝去的親人。
過去,十月初一還是長工的下工日,所以又叫"散工節"。僱主要在這一天設筵犒勞僱工、清算工錢,宣布是否繼續留用,留下自叫"打冬"或'"打冬活"。
到十月初一,坡里的莊稼都已收打完畢,即墨、嶗山、平度、膠州、膠南、萊西都有"十月一凈坡"和"十月一坡了(凈)場光"的俗諺。
⑹ 太原的農歷十月初一是什麼節日嗎聽說是鬼節
送寒衣節
十月一日,為送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謠役,修築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牆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屍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春夏秋冬往復循環,十月為孟冬。十月一日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禦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製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緻漂亮。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台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
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
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莜麵。
⑺ 陰歷十月初一有什麼講究
說起寒衣節,很多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事實上,寒衣節也是一個中國的傳統節日。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寒衣節。
寒衣節,一般都是在每年農歷十月初一。根據網路詞條的解釋,寒衣節又被稱為「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與此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總而言之,以上就是寒衣節的起源和習俗。
⑻ 鬼節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鬼節
中國鬼節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一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箏,盪鞦韆。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其實,很多人認為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門大開的日子。民俗相信,在這一段時間會有許多的孤魂徘徊在陽間。七月三十日,鬼門關,一個月的中元就這樣結束。)
寒衣節(十月初一),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買紙紮成,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欽天監要在這一天頒布新的皇歷。
一般人都認為,七月十四是鬼門大開的日子,因此都極少出夜門。這只是一個片面的想法。事實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點之前,鬼門是從大開到關上。古籍記載,這個時候,應該是游盪人間的鬼魂回歸地府的最後限期。
鬼門正式大開的日子,應該是農歷的七月初二。這一晚,全球所有城市的九個至陰大穴就會打開,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各自享受人間為他們而准備的供品,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點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才再有十四天的機會等到鬼門重開,又歷游三千花花世界。而想用供品祭祀的人們,最應該在七月初二那一天擺開祭品,否則就會讓先祖餓了幾天的肚子喔,搞不好他們看到七月初七祭七仙女的祭品時會認為你不孝,只知道求姻緣,而忘記了先祖。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人日之後的那天,鬼門又會再開一次,讓鬼魂再次游歷人間。大概這兩次鬼門大開,就是地府的寒暑兩個假期吧。
農歷七月十四是中國傳統的鬼節,又稱盂蘭節,中元節。由於七月是屬坤,是八卦中至陰的一卦,而據過往經驗,這個月又最常遇到怪事,所以漸漸演變成七月鬼門關大開的日子。
清明,又稱鬼節,中國鬼節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一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
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箏,盪鞦韆。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
寒衣節(十月初一),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買紙紮成,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
欽天監要在這一天頒布新的皇歷。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是中國鬼節——正名「盂蘭節」。
相傳農歷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裡,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涌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里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區,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道家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盂蘭節的起源是博愛的表現。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
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
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 , 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佛教典故
關於「盂蘭節」的起源,有著以下一個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
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
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所以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
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一節日
農歷七月,中國習俗上稱它為鬼月,謂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以出遊人間。普是普遍的意思,度是廣度墮落三惡道的眾生早日離開,超登三善道,甚至超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大樂。所謂三惡道是指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的眾生早日超脫。三善道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
阿彌陀佛!
鬼的種類很多。在正法念經所記載有三十六種之多,今介紹如下文:
1.食氣鬼:凡是身體虛弱,或病重的人,應有人守護,否則為此類乘機而入,吸取其氣,人就會死亡。
2.食法鬼:常於世人勸善之處,聞說善法,就會覺得不餓。
3.食水鬼:常在陰溝或水邊,以水以食。因此,幼小孩童,不宜在陰溝或水邊游戲。
4.食血鬼:常在屠宰場,或殺雞殺鴨殺蛇等一切殺生之屠家,或牲畜肉類市場的黑暗處,以血為食,尤喜食人血。對於婦女的月經更感興趣,故希望婦女特別注意,妥善處理,不可亂棄,免結鬼緣。
5.食吐鬼:喜歡與飲酒的人親近,崇其酩酊大醉,伺其嘔吐而飽食惡氣。
6.食糞鬼:經常潛於堆糞黑暗之處,食其糞氣。
7.食唾鬼:喜歡親近有吐痰習慣的人,每聞咳嗽聲及痰喘囗唾之聲,非常高興,伺其唾痰而食之。
8.食發鬼:喜食嬰兒胎發與此嬰兒結鬼緣。因此,每於男女嬰兒第一次之胎發,不可乘方便隨意亂丟,應當妥為處理。成人之頭發,尤其是未婚女子的的秀發,此鬼最喜。
希 理頭發,當於室內,並以火焚化,免為鬼食,結上不善鬼緣。
9.無食鬼:經常尋找不著自己所吸食之物,常會感到飢苦難受。
10.希 鬼:專門希 世人為惡,此種鬼的精神就會感到滿足。
11.食肉鬼:專門吃動物死臭的屍體傳染毒菌。因此,對於動物死屍,不可亂拋於垃
圾桶或水溝、臟亂之處,以免鬼食。
12.食小兒鬼:此鬼吸其小兒之氣血,因此,小兒入晚即回家,出外必須與大人同行
13.伺嬰兒便鬼:此鬼對嬰兒之便,甚覺香美,時常窺伺,希得食嬰便,與此嬰終身
結緣。所以,為人父母者,必須將嬰便收拾於廁所內。
14.伺便鬼:專門吸人類之大便熱氣。因此,人類不宜在有露天便池及破露的廁所上
大便,以免結此鬼緣。
15.食人精氣鬼:專門伺候有病苦的人,生命垂危時,吸取人之精氣。
16.火爐燒食鬼:伺於火爐食物,吸其食物氣味。
17.熾燃鬼:生前為人時,瞠心太重,死後入熾燃鬼類,經常感到烈火中燒之苦。
18.食香鬼:專門喜歡親近身上有塗抹各種香氣的女人,吸其香氣,喜崇婦女作邪惡
19.地下鬼:專門居住於地下洞穴或黑暗之處,尤其陰濕地方。久之漸生疫氣,不利於人類生活。
20.疾行鬼:於夜 以身靠牆而橫行,足不著地,頃刻千里。
21.護身餓鬼:其身體貌俱黑如鍋底。喜親近衰敗人家,常崇懶惰婦女,不為灶事,以便棲身於冷灶之內。
22.針囗餓鬼:肚大喉細,囗如針孔,遇飲食不能下咽,飢火中燒,痛苦不堪。
23.神通鬼:此為鬼中之精靈,專門假借人之靈氣,說神話,做鬼事,誘惑世人入迷崇邪,漸離人道,而行鬼道。
24.欲色鬼:此鬼常與好色之徒親近,崇人邪淫,而鬼得食淫污之物,遇人懷孕,鬼緣投胎,生為人,男喜貪淫,女則為妓,以淫亂人道。
25.住海渚鬼:此鬼常住海水中之小沙洲,伺機取其替代。
26.使執杖鬼:地獄中之一切鬼吏,專執目杖,對犯鬼執行刑罰。
27.住不凈巷陌鬼:凡是小巷陌弄,臟亂不凈、污濁不堪,臭穢不能令人居住之處,
是此類鬼所居之處。
28.住冢間食熱炭土鬼:多住墓地,尤喜居古墓。吸食地上土炭熱氣。
29.樹中住鬼:此鬼多居住木中或樹下,有時顯其靈異,使世人愚迷,而呼之曰樹神
30.住四交道鬼:此鬼喜住各處交通旁之陰暗或危險之處,專戲弄心中有惡之人,走失迷路及車禍。
31.曠野鬼:此鬼居於無人曠野之地,平原及山坡,森林山谷均有之。
32.食風鬼:常於夜間出來,吸納腥風而為食。
33.食火炭鬼:專 火炭之氣而食。
34.食毒鬼:凡地上之各種毒氣,均喜吸其而食。今日世人多用瓦斯,應妥為處理。
35.羅剎鬼:此為惡鬼的總名,黑身朱發綠眼,極其凶惡。女性惡鬼的總稱為羅叉私常現為最美麗的婦女,為人不識其為惡鬼。
36.殺身餓鬼:此鬼多系自殺而生,專門尋找機會,助人愚迷而行各種自殺。
鬼道眾生,非常多,不止於上述三十六種。因其鬼界,所受之果報不同
鬼節有什麼顧忌:
七月十四俗稱鬼節,相傳陰間地府的鬼門關大開,無數鬼魂涌到陽間度假,陽間便成為「它們」的散心地,可謂「陰氣沖天」。每年鬼節期間,傳統習俗�會預備祭品來安撫鬼魂的,祈望「它們」吃飽食醉及收了衣錢財物之後,安守本份不要在陽間搞事。 人性有分正邪善惡及七情六慾,鬼的心性也同人類無異。假若「它們」循規蹈矩故然是好,但當中有些帶著妒氣 戾氣 怨氣、霸氣 邪氣 殺氣等不祥之氣到來,而且更是冥頑不靈的那就麻煩了。鬼性難測,為免有不測之災出現.
禁忌:
1.床頭掛風鈴 風鈴容易招來好兄弟,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你說呢?
2.夜遊 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遊,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3.拔腳毛 俗話說:「一支腳毛,管三個鬼「,所以腳毛越多的人鬼越不敢靠近
4.非特定場合燒冥紙 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5.偷吃祭品 這些是屬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6.晚上曬衣服 當好兄弟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會借去穿,順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7.喊名字 夜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盡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好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8.游泳 此時好兄弟會和你玩鬼抬腳的游戲,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9.亂看 好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10.榕樹放在家門口 因為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好兄弟的最愛,除非你希望好兄弟來家裡坐坐…
11熬夜 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相較之下,誰會贏…
12.靠牆 好兄弟平時喜歡依附在冰涼的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3.撿路邊的錢 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14.輕易的回頭 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好兄弟… 15.不能隨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頭頂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滅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6.拖鞋頭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會看鞋頭的方向來判斷生人在哪裡,如果鞋頭朝床頭擺,那麼好兄弟就會上床和你一起睡…
17.筷子插在飯中央 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18.一個人 一個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覬覦,是真的…
19.晚上拍照 此舉動容易將靈界的朋友一起拍進來,然後帶回家…
20.玩碟仙 平常時刻玩碟仙就很容易發生事情,更何況在這鬼節時分…
⑼ 十月初一鬼節,有什麼忌諱嗎
第27條,說聲呸呸呸,把所有的不好都破了,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