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軍威苑為什麼便宜

軍威苑為什麼便宜

發布時間: 2022-06-13 17:21:48

Ⅰ 劉邦為什麼能成為君王。詳細的說明。

首先我要普及一個知識,那就是分析一個人,要從三個層次來下手,這三個層次由淺到深分別是:行為、性格、社會出身。
社會出身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成長經歷。一個人一生中經歷了什麼,直接決定著他的性格,進而決定著他的行為,最終反映到他的成敗。

說劉邦為什麼成為皇帝,那就必須也要說項羽這個人,二者相比,方知優劣。因此下面分別從行為、性格、社會出身來分析二者的差距。

行為:
1.劉邦先入關。根據之前楚王的約定,「先入關者王之」,劉邦因此占據著一個輿論的先機:項羽後來並沒有尊先入關的劉邦為王,這也就使一部分人更加的傾向於「受了委屈的」劉邦。
2.項羽封王的失誤。看似把劉邦憋在漢中是高招,豈不知那裡易守難攻、僅一面受敵、可以作為非常理想的大後方。此外,漢中之外的三秦之地,分給了毫無領兵能力的秦國舊將(跟劉邦手下相比,他們毫無能力),這不就是相當於把三秦也直接給劉邦了嗎?
3.手下謀士多寡。劉邦手下,韓信、張良、蕭何都是名垂青史之人,這四個人,可以說是最完美的開國君臣組合了,歷史上的絕配。再看項羽,身邊僅一個范增,並且還懷疑人家,安能不敗。
4.劉邦愛民而項羽屠城。劉邦把各處人民等同看之,到了哪裡都是愛撫為主。可項羽卻把原秦國的人民看成敵人,每到必屠之!天下人怎會不支持仁主而支持像秦一樣的暴君呢!

性格:
1.劉邦狡詐而項羽直爽。劉邦是一個敢於厚著臉皮說謊的人。例如楚漢鴻溝劃界之後,本來說和解了不過反悔繼續用兵。例如項羽說要殺劉邦父親的時候,劉邦竟然說分我一杯羹。狡詐者與直爽者的決斗,多是狡詐者獲勝,而直爽者得名!
2.劉邦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垓下之戰前,劉邦請韓信支援。韓信當時還是劉邦的大將,可卻要劉邦封其為假王!要知道當時劉邦才是王啊!這不是想跟主子平起平坐嗎?不過劉邦竟然答應了。楚漢對峙時,項羽多次挑釁,可劉邦一直不為所動,展示了非凡的忍耐力。被封到漢中那個偏僻的地方(現在來看,去漢中不是不好。可當時的劉邦,真的是不想去),卻可以默默接受。這些忍耐,無不是劉邦最終爆發奪取三秦進而平定天下的基礎。
3.劉邦知人善任。知人是指劉邦能看出千里馬,而不像項羽那樣把大才韓信都氣走。善任,是指劉邦能留住人才,聽蕭何一言之後拜韓信為大將,跟張良徹夜長談並言聽計從,韓信、彭越來幫助劉邦戰項羽時劉邦以迎接王的禮儀迎接對方。這些,都是項羽遠遠不及的。這樣的主子,誰不想跟?天下人才盡為劉邦所收留,又安能不勝?
4.劉邦本人性格極其堅韌。劉邦是整個中國歷史的開國皇帝中,遇到的對手最為強大的一個!縱觀歷史,最為讓人欽佩的失敗者,舍霸王其誰?戰勝如此強大的對手,必然不是一帆風順。劉邦所經歷的失敗和挫折,是其他開國皇帝所遠遠不及的。可劉邦不論遇到多麼大的困難,從來沒有一次想到過退縮!先入關而未王、被封到漢中之地、彭城之戰56萬聯軍大敗、為了逃命險些棄子、父親妻子被對方所擄、被自己手下強迫要官,遇到了這么多的挫折,可劉邦卻從未曾放棄。這是劉邦性格中最值得我輩學習的優點,那就是一顆永不言棄的心!只要一息尚存,就奮斗不息。

社會出身:
1.劉邦為什麼知人善任?劉邦出身草芥,自身力量不足,他不依靠手下依靠誰?也就是說,不是劉邦自願知人善任,而是他一個農民想當皇帝,就不得不知人善任!反觀項羽,楚國名將項燕之後,名門子弟,禮賢下士之風必然不如一個平頭百姓啦!
2.劉邦為什麼得民心?劉邦所到之處秋毫不犯,與項羽形成鮮明對比,其根本原因就是劉邦本就是布衣出身,他深知百姓疾苦。自己是就是個平頭百姓,那麼當然知道平頭百姓想要什麼君主了,然後自己再做出百姓想要的君主的行為就好了。可是項羽呢,將帥之後,統兵自然天下無敵,可是說到收買平頭老百姓的心,他必然不如本就是平頭老百姓的劉邦啊!因此,劉邦由於自己的出身,成為了民心所向。得民心者,得天下。
3. 天下大局的把握!這個算得上比較獨到的見解了,請細聽之。
當時的中國,當時的歷史車輪,已經不再合適於諸侯割據了。由於秦國統一了中國並且統一了文字、度量衡、貨幣等東西,華夏的統一已然是大勢所趨了。歷史的必然性知道吧?當時歷史的必然性就是指中國應該建立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而非繼續維持諸侯割據之勢。你順應這一必然性,就勝利,反之則失敗。
劉邦,老農出身,當了一隊人馬的頭頭。他接下來想干什麼?毫無疑問是繼續高攀,攀到最高為止。而最高那個位置,無疑就是皇帝了。也就是說劉邦起兵的最終目的,是當皇帝!而項羽呢?楚國名將項燕之後,他所想做的,就是為楚國、為六國滅秦,僅此而已!他六國名將後人的身份,就決定了他起兵的最終目的僅僅是滅秦而後恢復六國!沒了,就這些。也就是說項羽壓根就沒想當皇帝!劉邦想當皇帝可項羽不想當得最根本原因,就是二者的社會出身不同!試想在一場帝位之戰中,一個壓根沒想過當皇帝的人,能戰勝一個一直堅信自己能當皇帝的人嗎?
對天下大局的不同認識(劉邦覺得天下是皇帝一個人的天下,項羽覺得天下是眾多諸侯的天下),使得二者在對待對方的時候有著極大的差別!可以說,項羽在該下之前,有多次可以直接殺掉劉邦的機會。但他為什麼沒有動手?根本原因就是項羽覺得當時的社會就應該是一個群雄割據的社會,劉邦作為眾諸侯之一,雖然是敵人,但他的存在是可以接受的!而劉邦呢,認為天下是一個人的天下,我容不得你項羽這個敵人,因此只有一次殺掉項羽機會的劉邦,牢牢地把握了那次機會。而又無數多次殺掉劉邦的項羽,卻每每不忍心下手。
順天下而王,逆天下而斃!現在想來,霸王之敗,真的非戰之罪,而是天亡霸王啊!

寫了這么多,也不知道百忙之中的薇薇會不會都看一遍。我敢說,在整個網路之中,對劉邦項羽的分析,無人比我深刻!

Ⅱ 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2012年錄取分數線

我是09級學生,當時的確高480+。今天剛聽同學說分數線好像是430大一點,順便看到你這個問題就回答下。金董(具體姓名就算了)為了賺學生的錢,兩次擴招,導致分數降低幅度很多,文華比我們學校分數要高幾十分,不信的同學可以自己去查查。原北區學生宿舍也賣了做軍威苑蓋房子出售,要我說,要我說不想好好做學校就別做,當時我們進來時也是家長找的還有點名氣的說是什麼考研率超30%,三本第一,進來後才發覺,就這樣,其實大學就是個平台而已,別看太重。報志願好好考慮下,如果真想報這學校就多通過有效途徑打聽下,再做對比。至於專業線什麼的,不用考慮都一樣,大一下學期結束後可以隨便換專業,理換文肯定沒問題,文換理好像就不行了吧 http://zsxx.e21.cn/e21html/article.html?is_school=0&view_time=2012_07_28&article_id=72458這網站找找本學校投檔線吧

Ⅲ 關於四大名著!急!有分!

<<三國演義>>
在我國,《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被廣大讀者稱為「四大名著」,幾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古人亦有雲:「……讀三國勝讀水滸傳。水滸文字真,雖較勝西遊之幻,然無中生有任意起滅,其匠心不難,但終不若三國敘一定之事,無容改易。而卒能匠心之為難也,且三國人才之盛,寫來個個出色,又有高出於吳用公孫勝等萬萬者。吾謂才子書之目,宜以三國演義為第一。」
<<水滸傳>>
《水滸傳》是作者施耐庵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北宋農民大起義而寫成的一部偉大的小說。小說傾向鮮明地描寫了人民群眾反抗壓迫的行動。概括了當時不同階層的人們從覺醒到反抗的斗爭道路。正是這些藝術成就,才使《水滸傳》成為我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
《水滸傳》是一部長篇英雄傳奇,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宋江起義故事為線索創作出來的。宋江起義發生在北宋徽宗時期,《宋史》的《徽宗本紀》、《侯蒙傳》、《張叔夜傳》等都有記載。從南宋起,宋江起義的故事就在民間流傳,《醉翁談錄》記載了一些獨立的有關水滸英雄的傳說,《大宋宣和遺事》把許多水滸故事聯綴起來,和長篇小說已經很接近。元代出現了不少水滸戲,一批梁山英雄作為舞台形象出現。《水滸傳》是宋江起義故事在民間長期流傳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吸收了民間文學的營養。
《水滸傳》是我國人民最喜愛的古典長篇白話小說之一。它產生於明代,是在宋、元以來有關水滸的故事、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創作而成的。全書以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為主要題材,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古代人民反抗壓迫、英勇斗爭的悲壯畫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暴,揭露了當時尖銳對立的社會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殘酷現實,成功地塑造了魯智深、李逵、武松、林沖、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說故事情節曲折,語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但作品歌頌、美化宋江,鼓吹「忠義」和「替天行道」,表現出嚴重的思想局限。

<<西遊記>>
《西遊記》主要描寫的是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大文學巨著。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人。約生於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間(1500—1510),約卒於萬曆十年(1582)。吳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讀書人,任過縣學的訓導、教諭。但到了他父親吳銳這一輩,由於家貧困,出贅徐家,「遂襲徐氏業,坐肆中」,當起了小商人。盡管如此,吳家卻不失讀書的傳統。據說其父吳銳雖為商人,不僅為人正派,而且好讀書,好談時政,這自然對吳承恩產生較大影響。吳承恩從小就很聰明,很早入了學,少年得志,名滿鄉里。天啟《淮安府志》卷十六說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成年後的吳承恩卻很不順利,在科舉進身的道路上屢遭挫折,到四十多歲才補了一個歲貢生,五十多歲任過浙江長興縣丞,後又擔任過荊王府紀善,這是同縣丞級別差不多的閑職。吳承恩創作《西遊記》大約是中年以後,或認為是晚年所作,具體時間無法確定。除《西遊記》外,他還創作有長詩《二郎搜山圖歌》和《禹鼎志》。現存《射陽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詩一卷、散文三卷,是吳承恩逝世後由丘度編訂而成。 《西遊記》全書一百回,從大的結構上看,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寫了孫悟空出世、拜師、大鬧天宮,這是全書最精彩的章節,熱鬧非凡,孫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頓折騰,將他的反抗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寫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最後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寫唐僧西天取經,路上先後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到了真經,修成了正果。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像面前驚嘆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亦不例外。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遊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確如此。 通過《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如在孫悟空的形象創造上,就寄託了作者的理想。 孫悟空那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奮起金箍棒,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又如取經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災難的幻化,或是邪惡勢力的象徵。他們的貪婪、兇殘、陰險和狡詐,也正是封建社會里的黑暗勢力的特點。不僅如此,玉皇大帝統治的天宮、如來佛祖管轄的西方極樂世界,也都濃濃地塗上了人間社會的色彩。而作者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態度也頗可玩味,在《西遊記》中,簡直找不出一個稱職的皇帝;至於昏聵無能的玉皇大帝、寵信妖怪的車遲國國王、要將小兒心肝當葯引子的比丘國國王,則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對這些形象的刻畫,即使是信手拈來,也無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西遊記》不僅有較深刻的思想內容,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像、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西遊記》藝術宮殿。但我認為,《西遊記》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創造了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著大英雄的不凡氣度,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他機智勇敢又詼諧好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斗。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響了「齊天大聖」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決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決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困難敢斗,決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麼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 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形象,他憨厚老實,有力氣,也敢與妖魔作斗爭,是孫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滿身毛病,如好吃,好佔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難,常常要打退堂鼓,心裡老想著高老莊的媳婦;他有時愛撒個謊,可笨嘴拙腮的又說不圓;他還時不時地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孫悟空吃點苦頭;他甚至還藏了點私房錢,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實在多,這正是小私有者的惡習。作者對豬八戒缺點的批評是很嚴厲的,但又是善意的。他並不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們並不厭惡豬八戒,相反卻感到十分真實可愛。唐僧的形象寫得也不錯,但比起孫悟空、豬八戒來,則要遜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鮮明的性格特點,這不能不說是《西遊記》的缺憾。盡管如此,《西遊記》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驚人的,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形象,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徵,在中國文學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

<<紅樓夢>>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說不盡的《紅樓夢》,道不完的曹雪芹。從《紅樓夢》成書至今,已有兩百餘年了,但有關曹雪芹的「言」與《紅樓夢》的「味」,卻是見仁見智,各家說各家解。許多紅學家窮其一生,也僅是「獨創」一家言,幾
無定論。

紅學論爭了百餘年,有很多謎點遠非愈辨愈明,破解有日,而是更加雲里霧里,不明所以了。像很基本的東西,《紅樓夢》究竟是不是曹雪芹寫的,也有眾多說法。更進一步,曹雪芹的籍貫到底在哪兒?他是漢人還是滿人?他出生於哪一年?活了多少歲?《紅樓夢》寫的是哪個朝代的事?從《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來看,《紅樓夢》手稿一百一十回是寫完了的,後三十回又為何遺失了?後四十回是不是高鶚續寫的?脂硯齋是男是女?曹雪芹和脂硯齋、畸笏叟是什麼關系?……有關《紅樓夢》的疑問可列出長長的一串。

中國現代文學館將國內老中青三代紅學家馮其庸、周汝昌、王蒙、蔡義江、李希凡、孫玉明、胡德平等人請到文學館,開設講座,新解《紅樓夢》,就諸多疑問展開探討。本書即為演講結集,十二個專題,有助於細品《紅樓夢》,領略更多深意。

就我個人所知,第一個將通俗小說排名的是金聖嘆,按他的說法他當時計劃評點六部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和《西廂記》。後清康熙年間毛宗崗父子偽托金聖嘆之名將修訂的三國名為《第一才子書——三國演義》(他們托金聖嘆之名而不是更早的人也能說明一些問題)。那時有「明代四大奇書」的說法,它的提出亦當是書商們的商業手段(書商們至少起了推廣作用);再後紅樓代替金瓶梅成為「明清四大奇書」,四大奇書至此定型。「四大名著」做為是「四大奇書」的現代說法,時間自然也不會早了。

因此,現在「四大名著」(四大奇書)的提法一定是出現在《紅樓夢》成書之後。

但又有人考證,「四大奇書」的說法應在明末清初就確立了。
李漁曾在為 醉 田井 堂 刊本《三國志演義》作序稱:「馮夢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遊與金瓶梅也。……」可見,至晚馮夢龍已經有四大奇書的提法了,李漁承其說,且以「第一奇書」冠三國而出版,則大概明末清初之際,「四大奇書」的提法已得到相當的固定且流行開來了。

但無論怎樣,「四大奇書」這一提法是「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這一點應該確定。
=======================================
《紅樓夢》
一部《紅樓夢》,說不盡,道不完,真可謂千古奇書!
《紅樓夢》在中國古代小說名著中聲名最著、流傳最廣,讀者最多,刊刻出版最為繁富,這部古典名著問世以來,評家蜂起,評說紛紜,理所當然形成一門顯學――紅學。人們還在不斷地出版《紅樓夢》、閱讀《紅樓夢》、研究《紅樓夢》,這就是這部古典文學名著的永恆魅力,這就是這部古典文學名著的不朽價值。南北國畫藝術大師,歷時兩年,精心創作350幅彩色國畫。畫家隨文配圖,或描摹情態、或表現場景,或濃墨泌灑,或工筆勾勒,藝術地再現了原著豐富的社會生活和生動的人物形象。

《西遊記》
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遊記》,規模宏偉,情節曲折、語言生動,又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想像極其豐富,是我國古代小說中的瑰寶。《名家彩繪四大名著·西遊記》延請戴敦邦、趙宏本等40餘名畫壇名宿繪制240幅藝術含金量相當高的國畫,或豪放粗獷,或質朴秀麗,畫科有人、神、魔、怪、山、水、花、蟲、鳥、獸等多姿多彩,畫法則或工筆勾勒,或寫意揮灑,風格或豪放粗獷,或樸拙秀麗,技法上鉤勒、渲染、烘托、潑墨、淋漓盡致,多姿多彩地展現了小說中最精彩的場面。文以畫平添風采,畫借文獨具魅力,圖文相間,水乳交融。

《水滸傳》
施耐庵的小說《水滸傳》中有極其生動的生活場景,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水滸108將身份不同,性情各異,是我國古代小說中的一朵奇葩。《名家彩繪四大名著·水滸傳》隨文融入293幅國畫,由戴郭邦、賀友直、陳白一等41位國畫名家聯袂繪制,眾畫家以妙手神筆繪就極具生動的生活場景,人物情節,惟妙惟肖,意韻深遠。

《三國演義》
在我國文學史上,也許還沒有一部作品能夠像《三國演義》那樣長時期地吸引如此眾多的讀者,幾百年來,她差不多被我們整個民族一代又一代地不停流傳,閱讀、可以說《三國演義》已經深深地紮根於我們民族生活的每個角落。《名家彩繪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由戴郭邦、陳白一、戴宏海等35名丹青高手,以如椽彩筆繪就292幅國畫。各位畫家風格各異,流派紛呈,或工筆、如穿針引線,一絲不苟,或寫意,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多姿多彩地展示了三國時期宏大的戰爭場面和從多的人物形象,達到了《三國演義》繪畫創作的頂峰,同時也展示了國畫這一中華未瑰寶的獨特風彩。尤其是其中一些膾炙人口的名篇章,如桃園結義、鳳儀亭、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千戰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精彩紛呈。
======================================
三國故事在中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 24卷。清朝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字粗朴,內容平易;《三國志演義》,清毛宗崗增刪評點本,約成書於康熙初年,該本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作者
羅貫中(1330年一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另外,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後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
作者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大致有三種觀點:
全書皆由羅貫中所著。
由施耐庵和羅貫中兩人合寫。
整部小說完全由施耐庵一個人寫。這種觀點是大家最為熟知的。
第一種說法早於明朝已經有人提出。一些支持此觀點的人認為施耐庵是捏造出來的人,真實中並不存在。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之間亦有以下兩種意見:

其中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作著,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
明代高儒《百川書志》中則說《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也就是說主要是施耐庵寫的,羅貫中進行了整理,編輯。這種觀點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力。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水滸傳》屬於累積型群眾創作,無疑施耐庵在創作過程中曾參考、借鑒和吸取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筆記和某些完整的小說、戲曲作品或其中的某些片段,但施耐庵的創造性的勞動是不容抹殺的。

施耐庵(1296年-1370年)中國小說家。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出生於江蘇一代,興化白駒場人。關於他的生平資料正確性有所爭議,也有查無此人之說。主要是水滸傳一書作者素有爭議,有一考為該書根本非施耐庵所寫,而是羅貫中所寫。在中央電視台拍攝的電視劇《水滸傳》中,將作者寫做施耐庵和羅貫中。
------------------------------------
學界有關作者的爭議
西遊記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明朝的吳承恩。現在出版的各種版本的《西遊記》都署名吳承恩。但是自《西遊記》問世以來,就一直對其作者存有爭議。

明朝流傳的《西遊記》,各種版本都沒有署名。清朝汪象旭在所撰《西遊證道書》中提出《西遊記》為南宋時的邱處機所著。這一看法提出後,清朝的文人大多贊同。清朝末年紀昀等人開始懷疑此說,認為《西遊記》中多處描寫明朝的風土人情,而邱處機是南宋末代人(是明朝以前的朝代的人);此外《西遊記》中多處使用江蘇淮安方言,而邱處機一生在華北地區活動,並未在淮安居住過。也有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為《西遊記》是道士煉丹之書。

民國期間,魯迅、胡適等人根據明朝天啟年間《淮安府志》上所載,又據前人所論,推定淮安吳承恩是小說《西遊記》的作者。至此成為定論。

民國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1980年以後,有關《西遊記》作者的研究漸成熱點。仍不斷有學者對吳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質疑。理由是今存吳承恩詩文及其友人文字中從未提及撰寫《西遊記》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載吳承恩著《西遊記》一事並未說明是演義、稗官,而通常情況下演義、稗官是不錄入地方誌的;三是在清朝藏書家黃虞稷所著《千頃堂書目》中吳承恩所著《西遊記》被列入輿地類(即地理類)。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遊記》是邱處機所著,或是其弟子、傳人所著。也有極少數學者立論:《西遊記》是明朝的「青詞宰相」李春芳所著。但是由於論據稀少、牽強,絕大多數學者都不贊同此說。另外一方面,證明吳承恩就是《西遊記》作者的論據似乎更多起來,而且更有說服力。主要有:一,吳承恩的個人情況與《西遊記》創作者的特徵完全吻合。二,對各種質疑給出了較為合理的符合實際情況的解釋。三,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是關於《西遊記》各文本中方言的研究。1980年以後這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進展,幾乎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吳承恩就是《西遊記》的作者。(相關的研究請參閱劉修業的著作及顏景常著《〈西遊記〉詩歌韻類和作者問題》)

所以現在一般認為,明朝社會宗教盛行,有關唐朝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傳記、傳說及其它宗教傳說、民間故事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吳承恩是在這樣的社會及文化背景下,以上述的傳記、傳說、故事為素材,創作了現今我們看到的小說《西遊記》。

經由吳承恩的重新構思、組織和編寫,較之此前流傳的傳記、傳說、故事、評話,小說《西遊記》不僅內容大大豐富,故事情節更加完整嚴謹,而且人物塑造更加鮮活、豐滿,想像更加多姿多彩,語言也朴實、通達。更為重要的是,小說《西遊記》在思想境界、藝術境界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謂集大成者。

吳承恩(約1504年-約1582年) ,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江蘇淮安人。

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大約活了將近80歲。

--------------------------

請參看:紅學

在20世紀初,「紅樓夢作者究竟是誰」這個問題曾經引起中國學界的爭論,這個爭論至今仍然存在。大致上可分為二說:一、紅樓夢是由曹雪芹所撰寫的;二、紅樓夢的作者另有其人。

至於紅樓夢本身則在第一章中說:這個故事真正作者已不可考,是由曹雪芹傳抄、批閱及增刪數次而成。一般而言,認為曹雪芹是本書作者是比較主流的看法。

曹雪芹(?1715年?1716年?1724年?1725?—?1763年?1764年?),名霑,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祖籍遼陽。祖先原為漢人,後入旗籍,為正白旗。中國清代著名作家。長篇名著《紅樓夢》的作者。

高鶚(約1738年 - 約1815年),滿族人,清代文學家。字蘭墅,一字雲士。祖籍遼寧鐵嶺,著有《紅樓夢》後40回續書。

Ⅳ 貳師將軍是什麼意思

呵呵,是個官名,漢朝的, 大宛有好馬,在貳師城,漢要馬,大宛不給,隨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征討

宛這地方是由張騫發現的。張騫是漢中人,漢武帝建元年間(前140--前145)當過郎官。這時,天子問投降的匈奴人,他們都說匈奴攻打並戰勝月氏王,用他的頭骨當飲酒的器皿。月氏逃跑了,因而常常怨恨匈奴,只是沒有朋友和他們一塊去打匈奴。這時漢朝正想攻打匈奴,聽到這些說法,因此想派使者去月氏聯絡。但是去月氏必須經過匈奴,於是就招募能夠出使的人。張騫以郎官身份應招,出使月氏,和堂邑氏人原來匈奴奴隸名叫甘父的一同從隴西出境,經過匈奴時,被匈奴抓到,又移送給單於。單於留住張騫,說:「月氏在我們北邊,漢朝怎能派使者前去呢?我們要想派使者去南越,漢朝能允許我們嗎?」扣留張騫十餘年,給他娶了妻子,生了孩子,但是張騫一直保持著漢朝使者的符節,沒有丟失。
張騫留居匈奴,匈奴對他的看護漸漸寬松,張騫因而得以同他的隨從逃向月氏,向西跑了幾十天,到達大宛。大宛聽說漢朝錢財豐富,本想與漢朝溝通,卻未成功。如今見到張騫,心中高興,便向張騫問道:「你想到哪兒去?」張騫說:「我為漢朝出使月氏,卻被匈奴攔住去路。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導護送我們去月氏。若真能到達月氏,我們返回漢朝,漢朝贈送給大王的財物是用言語說不盡的。」大宛認為張騫的話是真實的,就讓張騫出發,並給他派了向導和翻譯,到達康居。康居又把他轉送到大月氏。這時,大月氏的國王已經被匈奴殺死,又立了他的太子當國王。這位國王已把大夏征服,並在這里居住下來。這地方土地肥美富饒,很少有敵人侵犯,心情安適快樂。自己又認為離漢朝很遠,根本沒有向匈奴報仇的心意。張騫從月氏到了大夏,終究沒有得到月氏對聯漢擊匈奴的明確態度。
張騫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回國而來,他沿著南山行進,想從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長安,卻又被匈奴捉到了。他在匈奴住了一年多,單於死了,匈奴左谷蠡王攻擊太子,自立為單於,國內大亂,張騫乘機與胡人妻子和堂邑父一起逃回漢朝。漢朝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為奉使君。
張騫為人堅強有力量,心胸寬大,誠實可信,蠻夷之人都喜歡他。堂邑父是匈奴人,善於射箭,每當窮困危急之時,就射殺飛禽走獸當飯吃。最初,張騫出使時有一百多隨從,離開漢朝十三年,只有他和甘父兩個人回到漢朝。
張騫所到的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傳說這些國家的旁邊還有五、六個大國,他都一一向漢天子陳述了情況,說: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朝正西面,離漢朝大約一萬里。當地的風俗是定居一處,耕種田地,種稻子和麥子。出產葡萄酒。有很多好馬,馬出汗帶血,它的祖先是天馬的兒子。那裡有城郭房屋,歸它管轄的大小城鎮有七十多座,民眾大約有幾十萬。大宛的兵器是弓和矛,人們騎馬射箭。它的北邊是康居,西邊是大月氏,西南是大夏,東北是烏孫,東邊是扜罙、於寘。於寘的西邊,河水都西流,注入西海。於寘東邊的河水都向東流,注入鹽澤。鹽澤的水在地下暗中流淌,它的南邊就是黃河的源頭,黃河水由此流出。那兒盛產玉石,黃河水流入中國。樓蘭和姑師的城鎮都有城郭,靠近鹽澤。鹽澤離長安大約五千里。匈奴的右邊正處在鹽澤以東,直到隴西長城,南邊與羌人居住區相接,阻隔了通往漢朝的道路。
烏孫在大宛東北大約二千里,是個百姓不定居一處的國家,人們隨著放牧的需要而遷移,和匈奴的風俗相同。拉弓打仗的兵卒有幾萬人,勇敢善戰。原先服從於匈奴,待到強盛後,就取回被束縛在匈奴的人質,不肯去朝拜匈奴。
康居在大宛西北大約二千里,是個百姓不定居一處的國家,與月氏的風俗大多相同。拉弓打仗的戰士有八九萬人,同大宛是鄰國。國家小,南邊被迫服侍月氏,東邊被迫服侍匈奴。
奄蔡在康居西北大約二千里,是個百姓不定居一處的國家,與康居的風俗大多相同。拉弓作戰的戰士有十多萬。它靠近一個大的水澤,無邊無岸,大概就是北海吧。
大月氏在大宛西邊大約二三千里,處於媯水之北。它南邊是大夏,西邊是安息,北邊是康居。是個百姓不定居一處的國家,人們隨著放牧的需要而遷移,同匈奴的風俗一樣。拉弓打仗的戰士也一二十萬。從前強大時,輕視匈奴,等到冒頓立為單於,打敗月氏;到了匈奴老上單於時,殺死了月氏王,用月氏王的頭骨做飲酒器皿。開始時,月氏居住在敦煌、祁連之間,待到被匈奴打敗,大部分人就遠遠離開這里,經過大宛,向西去攻打大夏,並把它打敗,令其臣服於月氏,於是建都在媯水之北,作為王庭。而其餘一小部分不能離開的月氏人,就保全了南山和羌人居住的地方,稱為小月氏。
安息在大月氏西邊大約幾千里的地方。它們的習俗是定居一處,耕種田地,種植稻子和麥子,出產葡萄酒。它的城鎮如同大宛一樣。它所管轄的大小城鎮有數百座,國土方圓數千里,是最大的國家。靠近媯水,有集市,人們為做生意,用車和船裝運貨物,有時運到附近的國家或者幾千里以外的地方。他們用銀作錢幣,錢幣鑄稱象國王容貌的樣子,國王死去,就改換錢幣,這是因為要模仿國王的面貌。他們在皮革上畫橫作為文字。它西邊是條枝,北邊是奄蔡、黎軒。
條枝在安息西邊數千里,靠近西海。那裡天氣炎熱潮濕。人們耕種田地,種植稻子。那裡出產一種大鳥,它的蛋就象瓮壇那樣大。人口眾多,有的地方往往有小君長,而安息役使管轄他們。把它當做外圍國家。條枝國的人善長魔術。安息的老年人傳說條枝國有弱水和西王母,卻不曾見過。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的媯水南面。其地風俗是人們定居一處,有城鎮和房屋。與大宛的風俗相同。沒有大君長,往往是每個城鎮設置小君長。這個國家的軍隊軟弱,害怕打仗。人們善於做買賣。待到大月氏西遷時,打敗了大夏,統治了整個大夏。大夏的民眾很多,大約有一百多萬。它的都城叫藍市城。這里有貿易市場。販賣各種物品。大夏東南有身毒國。
張騫說:「我在大夏時,看見過邛竹杖,蜀布,便問他們:『從哪兒得到了這些東西?』大夏國的人說:『我們的商人到身毒國買回來的。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大約幾千里。那裡的風俗是人們定居一處,大致與大夏相同,但地勢卻低濕,天氣炎熱。它的人民騎著大象打仗。那裡臨近大水。』我估計,大夏離漢朝一萬二千里,處於漢朝西南。身毒國又處於大夏東南幾千里,有蜀郡的產品,這就說明他離蜀郡不遠了。如今出使大夏,要是從羌人居住區經過,則地勢險要,羌人厭惡;要是稍微向北走,就會被匈奴俘獲。從蜀地前往,應是直道、又沒有侵擾者」。天子已經聽說大宛和大夏、安息等都是大國,出產很多奇特物品,人民定居一處,與漢朝人的生活頗相似,而他們的軍隊軟弱,很看重漢朝的財物。北邊有大月氏、康居這些國家,他們的軍隊強大,但可以用贈送禮物,給予好處的辦法,誘使他們來朝拜漢天子。而且若是真能得到他們,並用道義使其為屬,那麼就可以擴大萬里國土,經過輾轉翻譯,招來不同風俗的人民,使漢朝天子的聲威和恩德傳遍四海內外。漢武帝心中高興,認為張騫的話是對的,於是命令張騫從蜀郡、犍為郡派遣秘密行動的使者,分四路同時出發:一路從駹出發,一路從冉起程,一路從徙出動,一路從邛僰啟行,都各自行走一二千里。結果北邊那一路被氐和笮所阻攔,南邊那一路被嶲和昆明所阻攔。昆明之類的國家沒有君長,善於搶劫偷盜,常殺死和搶掠漢朝使者,漢朝使者終究沒能通過。但是,聽說昆明西邊一千餘里的地方,有個人民都騎象的國家,名叫滇越,蜀郡偷運物品出境的商人中有的到過那裡,於是漢朝因為要尋找前往大夏的道路而開始同滇國溝通。最初,漢朝想開通西南夷,浪費了很多錢財,道路也沒開通,就作罷了。待到張騫說可以由西南夷通往大夏,漢朝又重新從事開通西南夷的事情。
張騫以校尉的身份跟隨大將軍衛青去攻打匈奴,因為他知道有水草的地方,所以軍隊能夠不睏乏,皇上就封張騫為博望侯。這是漢武帝元朔六年(前193)的事。第二年,張騫當了衛尉,同李廣將軍一同從右北平出發去攻打匈奴。匈奴大兵包圍了李將軍,他的軍隊傷亡很多,而張騫因為誤了約定的時間,被判為死刑,花錢贖罪,成為平民百姓。這一年,漢朝派遣驃騎將軍霍去病在西邊大敗匈奴的幾萬人,來到祁連山下。第二年,匈奴渾邪(yé,爺)王率領他的百姓投降了漢朝,從此金城、河西西邊及南山到鹽澤一帶,再也沒有匈奴人了。匈奴有時派偵察兵來這里,而這種事情也很少發生。這以後整整二年,漢朝就把匈奴單於趕跑到大沙漠以北。
這以後,天子屢次向張騫詢問大夏等國的事情。這時張騫已經失去侯爵,於是就說:「我在匈奴時,聽說烏孫國王叫昆莫,昆莫的父親,是匈奴西邊一個小國的君王。匈奴攻打並殺了昆莫的父親,而昆莫出生後就被拋棄到曠野里。鳥兒口銜著肉飛到他身上,喂他;狼跑來給他餵奶。單於感到奇怪,以為他是神,就收留了他,讓他長大。等他成年後,就讓他領兵打仗,屢次立功,單於就把他父親的百姓給了他,命令他長期駐守在西域。昆莫收養他的百姓,攻打旁邊的小城鎮,逐漸有了幾萬名能拉弓打仗的兵士,熟悉攻伐戰爭的本領。單於死後,昆莫就率領他的民眾遠遠的遷移,保持獨立,不肯去朝拜匈奴。匈奴派遣突擊隊攻打昆莫,沒有取勝,認為昆莫是神人而遠離了他,對他採取約束控制的辦法,而不對他發動重大攻擊。如今單於剛被漢朝打得很疲憊,而原來渾邪王控制的地方又沒人守衛。蠻夷的習俗是貪圖漢朝的財物,若真能在這時用豐厚的財物贈送烏孫,招引他再往東遷移,居住到原來渾邪王控制的地方,同漢朝結為兄弟,根據情勢看,昆莫應該是能夠接受的,如果他接受了這個安排,那麼這就是砍斷了匈奴的右臂。聯合了烏孫之後,它西邊的大夏等國都可以招引來做為外臣屬國」。漢武帝認為張騫說得對,任命他為中郎將,率領三百人,每人兩匹馬,牛羊幾萬只,攜帶錢財布帛,價值幾千萬;還配備了好多個持符節的副使,如果道路能打通,就派遣他們到旁邊的國家去。
張騫已經到了烏孫,烏孫王昆莫接見漢朝使者,如同對待匈奴單於的禮節一樣,張騫內心很羞愧,他知道蠻夷之人貪婪,就說:「天子贈送禮物,如果國王不拜謝,就把禮物退回來。」昆莫起身拜謝,接受了禮物,其他做法照舊。張騫向昆莫說明了他出使的旨意,說:「如果烏孫能向東遷移到渾邪王的舊地去,那麼漢朝將送一位諸侯的女兒嫁給昆莫做妻子。」這時烏孫國已經分裂,國王年老,又遠離漢朝,不知道它的大小,原先歸屬匈奴已經很久了,而且又離匈奴近,大臣們都怕匈奴,不想遷移,國王不能獨自決定。張騫因而沒能得到烏孫王的明確態度。昆莫有十多個兒子,其中有個兒子叫大祿,強悍,善長領兵,他率領一萬多騎兵居住在另外的地方。大祿的哥哥是太子,太子有個兒子叫岑娶,太子早就死了。他臨死時,對父親昆莫說:「一定要以岑娶做太子,不要讓別人代替他。」昆莫哀傷的答應了他,終於讓岑娶當了太子。大祿對自己沒能取代太子很憤怒,於是收羅他的兄弟們,率領他的軍隊造反了,蓄謀攻打岑娶和昆莫。昆莫年老了,常常害怕大祿殺害岑娶,就分給岑娶一萬多騎兵,居住到別的地方去。而昆莫自己還有一萬多騎兵用以自衛。這樣一來,烏孫國一分為三,而大體上仍是歸屬於昆莫,因此昆莫也不敢獨自與張騫商定這件事。
張騫於是就分派副使分別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田、扜罙及旁邊的幾個國家。烏孫國派出向導和翻譯送張騫回國。張騫和烏孫國派出的使者共幾十人,帶來幾十匹馬,回報和答謝漢天子,順便讓他們窺視漢朝情況,了解漢朝的廣大。
張騫回到漢朝,被任命為大行,官位排列在九卿之中。過了一年多,他就死了。
烏孫的使者已經看到漢朝人多而且財物豐厚,回去報告了國王,烏孫國就越發重視漢朝。過了一年多,張騫派出的溝通大夏等國的使者,多半都和所去國家的人一同回到漢朝。於是,西北各國從這時開始和漢朝有了交往。然而這種交往是張騫開創的,所以,以後前往西域各國的使者都稱博望侯,以此取信於外國,外國也因此而信任漢朝使者。
自從博望侯張騫死後,匈奴聽說漢朝和烏孫有了往來,很氣憤,想攻打烏孫。待到漢朝出使烏孫,而且從它南邊到達大宛、大月氏,使者接連不斷,烏孫才感到恐懼,派使者向漢朝獻馬,希望能娶漢朝諸侯女兒做妻子,同漢朝結為兄弟。天子向群臣徵求意見,群臣都說:「一定要先讓他們送來聘禮,然後才能把諸侯女兒嫁過去。」最初,天子翻開《易經》占卜,書上寫道:「神馬當從西北來。」得到烏孫的良馬後,天子就命名那馬為「天馬」。待到得了大宛的汗血馬,越發健壯,就改名烏孫馬為「西極」,命名大宛馬為「天馬」。這時漢朝開始修築令居以西的長城亭障,初設酒泉郡,以便溝通西北各國。於是加派使者抵達安息、奄蔡、黎軒、條枝、身毒國。而漢朝天子喜歡大宛的馬,因此出使大宛的使者絡繹不絕。那些出使外國的使者每批多者數百人,少者百餘人,每人所攜帶的東西大體和博望侯所帶的相同。此後出使之事習以為常。所派人數就減少了。漢朝大致一年要派出的使者,多的時候十餘批,少的時候五、六批。遠的地方,使者八、九年才能回來,近的地方,幾年就可以返回來。
這時漢朝已經滅亡了南越,蜀地和西南夷諸國都震恐,請求漢朝為他們設置官吏和入朝拜見漢天子。於是漢朝設置了益州、越嶲(xī,希)、牂(zāng,臟)柯、沈黎、汶山等郡,想使土地連成一片,再向前通往大夏。於是漢朝一年內就派遣使者柏始昌、呂越人等十餘批,從這些新設的郡出發,直到大夏,但又被昆明所阻攔,使者被殺,錢物被搶,最終也沒能到達大夏。於是漢朝調遣三輔的罪人,再加上巴、蜀的戰士幾萬人,派遣郭昌、衛廣兩位將軍去攻打昆明阻攔漢朝使者的人,殺死和俘獲了幾萬人就離開了。這以後漢朝派出使者,昆明又進行搶殺,最後還是未能溝通大夏。而北邊通過酒泉抵達大夏的路上,使者已經很多,外國人越發滿足了漢朝的布帛財物,對這些東西不再感到貴重。
自從博望侯因為開辟了通往外國的道路而得到尊官和富貴,以後跟隨出使的官吏和士卒都爭著上書,陳述外國的珍奇之物、怪異之事和利害之情,要求充當使者。漢朝天子認為外國非常遙遠,並非人人樂意前往,就接受他們的要求,賜予符節,招募官吏和百姓而不問他的出身,為他們配備人員,派遣他們出使,以擴大溝通外國的道路。出使歸來的人不能不出現侵吞布帛財物的情況,以及背離天子之意的事情,天子認為他們熟悉西域和使者的工作,常常深究他們的罪行,以此激怒他們,令其出錢贖罪,再次要求充任使者。這樣以來出使的事端層出不窮,而他們也就輕易犯法了。那些官吏士卒也常常反復稱贊外國有的東西,說大話的人被授予符節當正使,浮誇小的人被任為副使,所以那些胡說而又無德行的人爭相效法他們。那些出使者都是窮人的子弟,把官府送給西域各國的禮物占為己有,想用低價賣出,在外國獲取私利。外國也討厭漢朝使者人人說的話都有輕重不真實的成分,他們估計漢朝大軍離得遠,不能到達,因而斷絕他們的食物,使漢使者遭受困苦。漢朝使者生活睏乏,物資被斷絕,因而對西域各國產生了積怨,以至於相互攻擊。樓蘭、姑師是小國,正處於交通要道,因而他們攻擊漢朝使者王恢等尤其厲害。匈奴的突擊部隊也時時阻攔攻擊出使西域諸國的漢朝使者。使者爭相詳談外國的危害,雖然各國都有城鎮,但是軍隊軟弱,容易攻擊。於是天子因此派遣從驃侯趙破奴率領屬國騎兵及各郡士兵幾萬人,開赴匈河水,想攻打匈奴,匈奴人都離開了。第二年,攻打姑師,趙破奴和輕騎兵七百多人首先到達,俘虜了樓蘭王,於是攻陷姑師。乘著勝利的軍威圍困烏孫、大宛等國。回漢朝後,趙破奴受封為浞野侯。王恢屢次出使,被樓蘭搞得很困苦,他把這事告訴天子,天子發兵,命令王恢輔佐趙破奴打敗敵人,因此封王恢為浩侯。於是,漢朝從酒泉修築亭鄣,直修到玉門關。
烏孫王用一千匹馬聘娶漢朝姑娘,漢朝派遣皇族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嫁給烏孫王為妻,烏孫王昆莫以她為右夫人。匈奴也派遣公主嫁給昆莫,昆莫以她為左夫人。昆莫說:「我老了。」就命令他孫子岑娶娶公主為妻子。烏孫盛產馬,那些富有人家的馬竟多至四、五千匹。
最初,漢朝使者到達安息,安息王命令有關人率領二萬騎兵在東部國境上迎接。東部國境與王都相離數千里。待走到王都要經過幾十座城鎮,百姓相連,人口甚多。漢朝使者歸來,安息派使者隨漢使來觀察漢朝的廣大,把大鳥蛋和黎軒善變魔術的人獻給漢朝。至於大宛西邊的小國驩(huā,歡)潛、大益,大宛東邊的姑師、扜罙、蘇薤(xiè,謝)等國,都隨漢朝使者來進獻貢品和拜見天子。天子非常高興。
漢朝使者極力探尋黃河的源頭,源頭出在於窴國,那裡的山上盛產玉石,使者們採回來,天子依據古代圖書加以考查,命名黃河發源的山叫昆侖山。
這時,天子正屢次到海邊之地視察,每次都讓外國客人跟隨其後,大凡人多的城鎮都要經過。並且散發錢財賞賜他們,准備豐厚的禮物多多供給他們,以此展示漢朝的富有。於是大規模地搞角抵活動,演出奇戲,展出許多怪物,引來許多人圍觀,天子便進行賞賜,聚酒成池,掛肉成林,讓外國客人遍觀各地倉庫中儲藏的物資,以表現漢朝的廣大,使他們傾倒驚駭。待增加那魔術的技巧後,角抵和奇戲每年都變化出新花樣,這些技藝的越發興盛,就從這時開始。
西域的外國使者,換來換去,往來不斷。但大宛以西諸國使者,都認為遠離漢朝,還驕傲放縱,安逸自適,漢朝還不能以禮約束他們,使他們順從地聽侯吩咐。從烏孫以西直到安息諸國,因為靠近匈奴,匈奴使月氏處於困擾之中,所以匈奴使者拿著單於的一封信,則這些國家就輪流供給他們食物,不敢阻留使他們受苦。至於漢朝使者到達,不拿出布帛財物就不供給飲食,不買牲畜就得不到坐騎。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漢朝遙遠。而漢朝又有錢有物,所以一定要買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但也是由於他們畏懼匈奴使者甚於漢朝使者的緣故。大宛左右的國家都用蒲陶做酒,富有人家藏的酒多達一萬余石,保存時間久的幾十年都不壞。當地風俗是特愛喝酒,馬喜歡吃苜蓿草。漢朝使者取回蒲陶、苜蓿的種子,於是天子開始在肥沃的土地上種植蒲陶、苜蓿。得到天馬多了,外國的使者來的多了,則漢朝的離宮別苑旁邊都種上蒲陶、苜蓿,一望無邊。從大宛以西到安息,各國雖然語言不同,但風俗大致相同,彼此可以相互了解。那裡的人都眼睛凹陷,胡須很重,善於做買賣,連一分一銖都要爭執。當地風俗尊重女人,女子說話,丈夫就堅決照辦而不敢違背。那裡到處都沒有絲和漆,不懂得鑄錢和器物。等到漢朝使者的逃亡士卒投降了他們,就教他們鑄造兵器和器物。他們得到漢朝的黃金和白銀,就用來鑄造器皿,不用來做錢幣。
漢朝使者出使西域的漸漸多起來,那自少年時代就隨著出使的人,大多都把自己熟悉的情況向天子匯報,說:「大宛有好馬,在貳師城,他們把它藏匿起來,不肯給漢朝使者。」天子已經喜歡大宛的馬,聽到這消息,心裡甜滋滋的,就派遣壯士車令等拿著千金和金馬,去請求大宛王交換貳師城的好馬。大宛國已經有很多漢朝的東西,宛王與大臣相互商議說:「漢朝離我們遠,而經過鹽澤來我國屢有死亡、若從北邊來又有匈奴侵擾,從南邊來又缺少水草。而且往往沒有城鎮,飲食很缺乏。漢朝使者每批幾百人前來,而常常因為缺乏食物,死的人超過一半,這種情況怎能派大軍前來呢?他們對我們無可奈何,況且貳師的馬是大宛的寶馬。」就不肯給漢朝使者。漢朝使者發怒,隨便揚言要砸碎金馬離去。大宛貴族官員發怒說:「漢朝使者太輕視我們!」就遣送漢朝使者離開,並命令東邊的郁成國阻擊並殺死漢朝使者,搶去他們的財物。於是天子大怒,諸位曾出使大宛的人,如姚定漢等人說大宛兵弱,若真能率領不足三千漢朝大軍,用強弓勁弩射擊他們,就可以全部俘獲他們的軍隊,打敗大宛。因為天子曾經派浞野侯攻打樓蘭,他率領七百騎兵搶先攻到樓蘭,俘虜樓蘭王,所以天子認為姚定漢說的對,而且想使他的寵姬李夫人家得以封侯,所以天子就任命李夫人之兄李廣利為貳師將軍,調發屬國的六千騎兵,以及各郡國的不規少年幾萬人,前去討伐大宛。目的是到貳師城取回良馬,所以號稱「貳師將軍」。趙始成當軍正,原來的浩侯王恢當軍隊的向導,李哆當校尉,掌握軍中的事情。這一年是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這時關東出現嚴重蝗災,蝗蟲飛到西邊的敦煌。
貳師將軍的軍隊已經過了西部的鹽澤,所路過的小國都害怕,各自堅守城堡,不肯供給漢軍食物。漢軍攻城又攻不下來。攻下城來才能得到飲食,攻不下來來,幾天內就得離開那裡。待到漢軍到達郁成,戰士跟上來的不過數千人,都飢餓疲勞。他們攻打郁成,郁成大敗他們,漢軍被殺傷的人很多。貳師將軍與李哆、趙始成等商量,說:「到達郁成尚且不能攻下來,何況到達其國王的都城呢?」於是就領兵退回,往來經過二年。他們退到敦煌時,所剩士兵不過十分之一二。他們派使者向天子報告說:「道路遙遠,經常缺乏食物,而且士卒不怕打仗,只憂慮挨餓。人少,不足以攻取大宛。希望暫時收兵。將來多派軍隊再前去討伐。」天子聽後,大怒,就派使者把他們阻止在玉門關,說軍隊中有敢進入玉門關的就殺頭。貳師將軍害怕,於是就留在敦煌。
太初二年(前103)夏天,漢朝在匈奴損失了浞野侯的軍隊二萬多人。公卿和議事的官員都希望停止打大宛的軍事行動,集中力量攻打匈奴。天子已經討伐大宛,宛是小國卻沒能攻下,那麼大夏等國就會輕視漢朝,而大宛的良馬也絕不會弄來,烏孫和輪台就會輕易地給漢朝使者增添煩擾,被外國人嘲笑。於是就懲治了說討伐大宛尤為不利的鄧光等,並赦免囚徒和勇敢的犯了罪的士卒,增派品行惡劣的少年和邊地騎兵,一年多的時間里就有六萬士兵從敦煌出發,這還不包括那些自帶衣食隨軍參戰的人。這些士兵攜帶著十萬頭牛,三萬多匹馬,還有無數的驢、駱駝等物。他們還帶了很多糧,各種兵器都很齊備。當時全國騷動,相傳奉命征伐大宛的校尉共有五十餘人。宛王城中沒有水井,都要汲取城外流進城內的流水,漢朝軍隊就派遣水工改變城中的水道,使城內無水可用。漢朝還增派了十八萬甲兵,戍守在酒泉、張掖以北,並設置居延、休屠兩個縣以護衛酒泉。漢朝還調發全國七種犯罪之人,載運干糧供應貳師將軍。轉運物資的人員絡繹不絕,直到敦煌。又任命兩位熟悉馬匹的人做執驅校尉,准備攻破大宛後選取它的良馬。
於是貳師將軍後來又一次出征,所率兵士很多,所到小國沒有不迎接的,都拿出食物供應漢朝軍隊。他們到達侖頭國,侖頭國不肯投降,攻打了幾天,血洗全國。由侖頭往西去,平安地到達王城,漢軍到達的有三萬人。宛軍迎擊漢軍,漢軍射箭打敗了宛軍,宛軍退入城中依靠城牆守衛。貳師將軍的大兵要攻打郁城,害怕滯留不進而讓大宛越發做出詭詐之事,就先攻大宛城,斷絕他的水源,改變水道,則大宛已深感憂愁困危。漢軍包圍大宛城,攻打四十多天,外城被攻壞,俘虜了大宛貴人中的勇將煎靡。大宛人非常恐懼,都跑進城中。大宛高級官員們相互商議說:「漢朝所以攻打大宛,是因為大宛王毋寡藏匿良馬而又殺了漢朝使者的緣故。如今要是殺死宛王毋寡而且獻出良馬,漢朝軍隊大概會解圍而去,若是不解圍而去,再拼力戰斗而死,也不晚。」大宛高官們都認為此話正確,便共同殺死宛王毋寡,派遣貴人拿著毋寡的人頭去見貳師將軍,與他相約道:「漢軍不要進攻我們,我們把良馬全部交出,任憑你們挑選,並供應漢軍飲食。如果你們不接受我們的要求,我們就把良馬全殺死,而康居的援兵也將到來。如果他們的軍隊趕到了,我們的軍隊在城裡,康居的軍隊在城外,同漢兵作戰。希望漢軍仔細考慮,何去何從?」這時康居的偵察兵在窺視漢軍的情況,因為漢軍還強大,不敢進攻。貳師將軍李廣利和趙始成、李哆等商議道:「聽說大宛城裡最近找來了漢人,這人熟悉打井技術,而且城中糧食還挺多。我們來這里的目的就是要殺罪魁禍首毋寡。毋寡的人頭已到手,卻又不答應人家的解圍撤兵的要求,那麼他們就會堅決固守,而康居軍隊窺視漢軍疲憊時再來救助大宛,那時必定會打敗漢軍。」軍官們都認為說得對,便答應了大宛的要求。大宛才獻出他們的良馬,讓漢軍自己選擇,而且拿出許多糧食供給漢軍。漢軍選取了他們的幾十匹良馬,以及中等以下的公馬與母馬三千多匹,又立了大宛貴人中從前對待漢使很好的名叫昧蔡的為大宛王,同他們訂立盟約而撤兵。漢軍始終沒有進入大宛城內,就撤軍回到漢朝。

Ⅳ 軍威苑20棟2單元在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裡面嗎

其實學校和軍威苑是混在一起的,學校有一個教學樓在經過20的路上,算是學校裡面吧,但是是一個開放式的,有橋直通,沒有具體的門~

Ⅵ 軍威苑(武漢洪山區恆安路)37號拆遷嗎

位院37號是否拆遷有看才肩膀和市政府的?鬼拆遷規定。

Ⅶ 武昌南湖 軍威苑是哪個開發商啊

你好!
南湖佳苑是軍區總裝備部
自己開發設計的。之前是軍產房但是後來大部分業主都反對,所以09年統一轉為商品房,是可以上市交易的。
不過到目前唯一都是不滿五年的,交易需要交納5.6%的營業稅。
打字不易,採納哦!

Ⅷ 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附近 房子價格怎麼樣

租民房的話500左右吧。便宜的可以低到300左右 但是電費水費比較貴
軍威苑都還不錯的房子 毛坯的兩房租金在800-1000,裝修的兩房在1200-1500左右

Ⅸ 武漢廉租房的政策是什麼啊

家庭無房,人均月收入400以下。。。

熱點內容
為什麼這段時間會變得很油膩 發布:2025-05-19 15:52:19 瀏覽:5
孩子一直吃補鈣的為什麼還缺鈣 發布:2025-05-19 15:46:21 瀏覽:42
男人為什麼不用一直拉黑你 發布:2025-05-19 15:46:18 瀏覽:918
為什麼揉眼睛會出現小星星 發布:2025-05-19 15:35:56 瀏覽:610
睡覺睡多了為什麼眼睛模糊 發布:2025-05-19 15:35:55 瀏覽:705
為什麼抽獎要登記手機號碼 發布:2025-05-19 15:27:32 瀏覽:745
為什麼白酒可以洗眼睛 發布:2025-05-19 15:19:50 瀏覽:86
西方人喜歡什麼顏色為什麼 發布:2025-05-19 15:19:11 瀏覽:726
為什麼耳機總是用段時間就會壞 發布:2025-05-19 15:09:47 瀏覽:817
蘋果手機地圖為什麼設置學校是家 發布:2025-05-19 15:08:48 瀏覽: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