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都喜歡用筷子吃東西
1. 我們都用筷子吃飯,國人為啥那麼喜歡用筷子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
中國作為吃貨大國,不僅創造了很多美食,也發明了很多餐具,各種餐具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其中最簡單,也是我們生活中最離不開的,就是筷子。
民間還有碗筷招魂驅邪的說法。比如小孩突然發燒一病不起,且找不到病因。大人就會在一個空碗里盛上水,將筷子立在清水中,如果手鬆開筷子不倒,就說明魂兒找回來了,大人只要說點好話,燒點紙錢,孩子很快就會好轉。
國人對筷子的崇拜,還體現在使用筷子的禁忌之上。比如筷子不可插在飯中,吃完飯筷子切不可橫放於碗面上,筷子不能指人等等,若在餐桌上犯了這些忌諱,會被長者好一頓教訓。雖然部分風俗又一定迷信,但也體現了國人對筷子文化的重視和敬仰。
當你再拿起筷子,能否感到我們中華文化曾經的輝煌與厚重呢?
其實,不論是使用筷子還是刀叉,原沒有高低之分,不過是各國家、地域之間的飲食文化的不同體現。我們要做的就是充分的尊重。
不過,對於那些自以為手握刀叉就沾沾自喜的無知之輩,我想說,都是咱老祖宗玩剩下的東西,且用且珍惜吧。
2. 為什麼吃飯要用筷子用勺子不是挺方便的嗎
用勺子吃飯是很方便,但是如果勺子解決不了的食物,就得用上筷子了,比如要撕咬的、長的蔬菜等。畢竟我們吃飯的時候都不喜歡下手拿著吃,第一不衛生,第二不文明,所以我們在勺子解決不了或者用勺子比較麻煩時,就得用筷子啦。
每種事物的出現肯定會用它的道理。如果吃飯不用筷子,那麼我們現在就不可能看見筷子了,因為所有的事物都遵循達爾文的優勝劣汰的原則。勺子能解決吃飯的話,那麼古人也就不會發明筷子了,除非發明筷子的人無聊、閑得發慌,還有那些賣筷子的人錢多花不了。
筷子和勺子在吃飯時的作用差不多,都是吃飯的工具,只是使用方式不一樣。筷子和勺子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工具,因為有些東西勺子可以解決,而筷子不能解決,比如喝湯;反過來也一樣。就像西方的文化里勺子和叉子的功能一樣。
我們使用筷子和勺子的目的都是為了方便我們的吃飯,所以筷子和勺子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如果我們平常做的菜很細、短,沒有那麼長的菜式,沒有韌的肉類等,那麼我們完全可以使用勺子;但是,我們平常的生活中總會有用到筷子的菜式、肉類。
還有,用勺子吃飯時手的靈活度沒有怎麼提升,而使用筷子能夠促進我們手部的活動,提升靈活度,健康。我覺得只用勺子吃飯的人是懶人,他們不願多動手,享受吃飯的快樂、幸福;用筷子的人能夠享受到動手帶來的滿足感。吃飯還是得用到筷子的,敬我們不做懶人,哈哈。
3.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用筷子吃飯
因為直接用手不方便。
此外,中國人還用其他工具,例如勺子,杈子等。
在明朝時期,刀叉等由中國,經過東南亞的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傳入歐洲,歐洲人開始用刀叉吃飯了,之前它們都用手直接抓飯吃。平民用五個手指頭抓飯,貴族用三個手指頭抓飯,以現實文明和高貴。
4. 為何國人喜歡使用筷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筷子
國人之所以喜歡使用筷子,是因為筷子更適合於我們的飲食方式,很多的食物用勺子來吃是很不方便的,而筷子幾乎適用於所有的食物,它已經成為了華夏飲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大約在距今三千年以前就已經開始有筷子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吃飯的時候可以用勺子但是吃一些肉類或者是大塊的菜類的時候,用勺子似乎就顯得很不方便了,而筷子則幾乎適用於所有的食物,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都對筷子情有獨鍾了。
5. 為什麼中國人習慣使用筷子
這其中的原因,恐怕與中國人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有關。與其它國家的飲食文化相比,中國菜呈現出一種徹底的熟食性,除水果之外,菜餚都一定要煮開、燒熟,幾乎沒有像西餐的蔬菜沙拉,或日本料理的生魚片那樣生吃的食物。不僅如此,中國人飲水也慣於煮開,尤其是泡茶,而極少直接飲用生水。不僅如此,漢語里將「茹毛飲血」、「生吞活剝」都視為野蠻不文的行為,在儒家經典的《禮記》、《大戴禮記》中,均將「不火食」、「不粒食」視為四方夷狄之俗。這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更進步的一種生活方式,因為生的食物帶進腸道的微生物要多得多,更易致病;在現代消毒法問世前,僅喝開水就讓中國人活得更健康。
烹飪與進食畢竟是兩件事。筷子在進食之初可能是為了夾菜,所謂「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那麼可以想見,一般沒什麼菜餚的庶民,吃東西也用不到筷子——事實上,先秦時平民的主食是粟稷,煮熟後成糊狀的羹,這是極不便於用筷子來吃的,故《禮記》中說「飯黍毋以箸」。換言之,要用手或「匕」,從它的俗稱「調羹」中,我們也可看出它最初也是一種烹飪用具,用以將羹湯攪拌均勻。在一些不慣用蒸煮法的民族中,筷子和調羹甚至並不加以區別,兼指筷子和匙勺,同一個詞,在拉薩話中指「羹匙」,在更接近漢區的夏河話中卻指「筷子」。
6. 為什麼中國人用筷子吃飯
古代的中國人,不能用手撈熱燙或冰冷的食物,迫使他們折些小樹枝或小竹枝代替。漸漸地發展用削得圓滑的竹枝做筷子取食吃飯。筷子流傳以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好處和樂趣。如:蒙古族的筷子舞。筷子舞是舞蹈人手拿著筷子有節奏地打著自己的肩、腰、腿等部位邊打邊歌舞。
節奏歡快,別有一番風味。在唐朝之前,筷子還作為中國文化傳輸給亞洲各國。並產生廣泛影響,目前世界上使用筷子的人大約有10多億。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發明了筷子。
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巧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的杠桿原理,受到著名物理學家的高度評價。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長,不怕熱燙,不怕寒凍。
(6)為什麼我們都喜歡用筷子吃東西擴展閱讀:
世界各國以筷子為日常飲食工具的,有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越南、蒙古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
其它國家飲食工具大致分為兩種,使用刀叉勺子的西餐體系的歐美和拉丁美洲國家;使用手抓飯的國家,包括非洲、西亞、印度、東南亞除了越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人以外的所有國家。
日本繼承中國的固有制筷工藝。日本流行尖頭的筷子,款式十分繁多,通常都是木製,也有包漆的,也有特別為烹調用的巨型長筷,日語稱為「菜箸」。
近代受到當地華人的影響,筷子在泰國也是習以為常,例如他們享用當地的風味餐時都要備有火鍋,少不了要用筷子;馬來西亞華人, 新加坡占人口77%中的華人仍使用筷子,甚至馬來人和一些外族也用它,餐廳酒家都有提供筷子給客人。
東南亞各國本土民族的傳統飲食習慣,除了越南以外都是以「手抓飯」著稱,包括:菲律賓、泰國、寮國、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7. 中國人為什麼用筷子吃飯
.筷子最早源自中國,古代稱為「箸」,又作「筯」。現在許多亞洲國家的人三餐都使用筷子。但你知道一開始,為什麼中國人吃飯要使用筷子嗎? 相傳大禹是中國用箸的第一人。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大家都知道的,既然很少回家,用餐自然也都在郊野解決,為圖便捷,往往食物剛煮開就急著進食,餐畢即趕路。由於食物在滾熱的湯中根本無法下手,於是就折樹枝挾肉、菜來吃,這就是筷箸早期的雛形。 不過,根據禮記的記載,先秦時期的古人,筷子只用來挾菜。當時吃飯是將飯放在大容器中,供席上的人抓食,按禮儀以手取飯;而羹湯中有菜要用筷子挾取,沒有菜就不用筷子。 據文獻記載及考古研究推測,先秦時人們用手把飯送入口中,但食物經過燒烤,熟食燙手,不能直接用手抓取,所以就藉助竹、木之類的枝條來挾取食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們今天使用的筷子。漢朝以後,筷子就被普遍使用了。 至於「箸」 為甚麼演變成「筷子」呢?古時船家行船最忌諱「住」與「翻」,因為船翻了或船停住了,都是不吉利,而「箸」與「住」同音,為圖吉利,故反其意稱箸為「快兒」。又因「快兒」多為竹製,於是就在「快」字上加上竹字頭,便成為「筷子」了。 筷子外形直而不彎,被古人寓意種種美德。唐玄宗曾把自己用的一雙金筷子賜給當時的名相宋璟。宋璟耿介有節、守法持正,因此唐玄宗以筷子來表彰他的耿直剛正,以筷象徵人格。中國人使用筷子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小小筷子凝聚了中國獨特的文化。馬未都先生曾對中日韓三國的筷子做過如下評論,短小精悍。「中日韓三國的筷子各有千秋。中國筷子平頭,日本筷子尖頭,韓國筷子金屬,為何同祖同根同為筷子,卻有此差異?日本與中國餐飲相反,極喜生食。尤其生魚片,為日本餐首選。生魚片滑而不易夾起,故日本文化允許扎住魚片,如同魚叉
8. 為什麼中國吃飯要用筷子
筷子除了使用方便外,寓意也非常深刻,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的象徵天。方的象徵地,對應天圓地方。筷子外形直而不彎,被古人寓意種種美德。使用筷子時,一根為主動,另一根為從動;主動為陽,從動為陰,此為兩儀之象。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唐玄宗時,宰相宋璟德高政廉,曲江御宴上玄宗將手中金箸賜予宋璟。言:「非賜汝金,蓋賜卿以箸,表卿之直耳。」此時玄宗手中的金箸已不單純為食具,更是剛正耿直之品質的象徵
9. 吃飯為什麼用筷子
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發明了筷子,當時稱它為「箸」,也叫「筯」。因為古代的中國人不能用手撈熱燙或冰冷的食物,迫使他們折些小樹枝或小竹枝代替手指來取食,以後漸漸地發展成用削得圓滑的竹枝做筷子取食吃飯。筷子流傳以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好處和樂趣,如:蒙古族的筷子舞,舞蹈人手拿著筷子有節奏地打著自己的肩、腰、腿等部位,邊打邊歌舞,節奏歡快,別有一番風味。在唐朝之前,筷子還作為中國文化傳輸給亞洲各國,並產生廣泛影響。目前世界上使用筷子的人大約有10多億。
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巧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杠桿原理,受到著名物理學家的高度評價。
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長,不怕熱燙,不怕寒凍,真是高明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