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分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
1. 羅馬帝國為什麼分裂成兩部分
1、公元395年,已經宣布基督教為國教的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臨終前,將帝國分給了兩個兒子,阿卡迪烏斯和霍諾里烏斯。由此,羅馬帝國分為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和西羅馬帝國兩部分;
2、羅馬帝國因為其特殊的政治體制,相對於中國的封建王朝而言在政局上一直都不太穩定,也時常出現傳承的斷代。所以,從第一代羅馬皇帝屋大維開始,歷代帝王都希望能夠平安把國家交給自己的後代。狄奧多西一世之所以選擇基督教為國教,也是為了國家能有一個統一的信仰,這樣就擺脫了之前信奉古希臘多神教的混亂思想;同時,在政治上又通過分而治之的方式以維持政局穩定。在今天的我們來看這種方式顯得有些不可思議,但顯然這表明狄奧多西一世把後代的福祉看得比國家的統一重要;
3、西羅馬帝國在480年因東羅馬皇帝芝諾冊封義大利國王取代之而覆亡,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則一直到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入侵而滅亡。
2. 戴克里為什麼要把羅馬帝國主分為東西
因為一個在東方,一個在西方。再則西羅馬帝國先滅亡的,東羅馬帝國直到15世界才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取代
3.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的原因有哪些
395年1月17日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
395年1月17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346—395)逝世。
他在臨終前,將帝國分與兩個兒子繼承。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臘古城拜占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又稱拜占庭帝隊起初其疆域包括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
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又將北非以西、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東南並入版圖。最後在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所滅亡。西羅馬帝國的部城羅馬。
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義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掠奪而去。此後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許多衛國。
476年,羅馬雇傭兵領袖口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西羅馬帝國遂告滅亡。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志著奴隸制度在西歐的崩潰。
自人民網
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臘古城拜占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通常稱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庭帝國。
6至7世紀,經過奴隸、隸農起義和斯拉夫人人侵,拜占庭帝國逐漸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7世紀中葉,由於阿拉伯人的武力擴張,拜占庭帝國日趨衰落。第四次十字軍東侵期間,西歐封建主佔領了拜占庭帝國大部分領土及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國。拜占庭的殘余勢力退至小亞細亞,建立尼西亞帝國。
1261年尼西亞帝國依靠人民力量,推翻拉丁帝國,恢復了拜占庭帝國。
自14世紀初起,又面臨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嚴懲威脅。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蘇丹向君士坦丁堡發起猛攻。
5月29日君士坦丁堡陷落,奧斯曼土耳其把它作為首都,改稱伊斯坦布爾,東羅馬帝國滅亡了。
中世紀歐洲封建帝國。962年 ,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帝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和瑞士。
帝國統治者以羅馬帝國和查理大帝的繼承者自命,對外大肆擴張 ,對內則以農奴制和依附農奴制的形式剝削農民。11~12世紀,帝國皇帝同羅馬教皇為爭奪教會控制權發生激烈斗爭,但在整個中世紀,帝國和教會在維護封建制度方面,是始終緊密合作的。帝國統治者為稱霸世界,多次入侵義大利,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了帝國的實力。霍亨施陶芬王朝統治時期,中央權力衰落,國內各地缺乏經濟聯系,帝國成為承認皇帝最高權力的各封建公國和自由市的不鞏固的聯盟。1254~1273年是德意志歷史上的空位時期。這個時期,各諸侯、騎士和城市間的紛爭和內訌連綿不斷。13世紀末,帝國出現許多獨立的封建領主,皇帝對其直轄領地外的封建諸侯沒有管轄權。1356年,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確認皇帝須由七大選帝侯推選。從15世紀初起至帝國最終瓦解,皇位均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據。15世紀下半葉後,由於勃艮第和義大利脫離帝國,其領土主要限於德語地區。1474年起,帝國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已成為徒具虛名的政治組合。
由於羅馬天主教和德國封建統治者對農民和市民的剝削和壓迫日甚,16世紀初爆發宗教改革運動和德意志農民戰爭,農民戰爭是宗教改革運動的頂點。宗教改革後,帝國實際上分裂為信奉新教的北部、主要信奉天主教的西南部及純粹信奉天主教的東南部。地方諸侯和皇室中央政權的斗爭在三十年戰爭中達到頂點。戰爭使帝國遭受嚴重破壞,阻礙了帝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在政治上分崩離析,皇帝徒具虛名,各邦諸侯擁有完全自主權。戰後,荷蘭和瑞士脫離帝國,勃蘭登堡-普魯士在德意志諸侯中的地位提高, 形成奧地利和普魯士在帝國中爭霸的局面。1804年拿破崙一世自立為法蘭西皇帝,要求取得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歐洲各國君主中佔有的優先地位,並在戰勝第三次反法聯軍後,於1806年7月建立依附於他的由宣布脫離帝國的16個德意志邦組成的萊茵聯邦,迫使弗蘭茨二世在同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徹底瓦解
4. 羅馬帝國為什麼要分成兩個東西羅馬帝國的宗教的差異是什麼
首先聲明:羅馬帝國的皇帝並不是家族世襲的。
我先總的說一下(嫌麻煩的話就只看著一段好了):
羅馬分裂雖是公元395年才正式分裂,但早在3世紀就開始露出分裂的危陷.從「羅馬和平」時期開始,羅馬就開始大發展.3世紀時,羅馬在政治,經濟方面發生了全面危機.奴隸制度不再繁盛,反而制約了發展.
當時的奴隸飽受摧殘,貧困絕望.只得以怠工,破壞工具來泄憤.而貴族,官吏,富商驕奢淫慾,連平民也不願勞動,視勞動為恥!!!!結果,諾大的帝國竟到了無人願從事勞動工作的地步!!!!
帝國當局為了支付日益擴大的軍事,行政開支.濫發貨幣,加重賦稅.結果物價飛漲,貨幣貶值,經濟衰退.西部尤為嚴重.
另外中央政府的無能,軍隊的囂張,外敵的入侵,導致帝國最終分裂
這是詳細的
公元395年1月,信使騎著快馬在驛道上飛奔,他們傳遞著一個驚人的消息,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在米蘭「駕崩」。
不久,帝國最高當局根據皇帝的遺囑,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將帝國版圖劃分為東西兩部分,由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統治。十八歲的長子阿卡狄烏斯統治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年僅十歲的次子霍諾利烏斯則接任西羅馬的皇位,以拉韋納(在今義大利東北部)為首都,但名義上的首都仍是羅馬。從此以後,東、西羅馬帝國分治的局面便正式固定下來。
羅馬帝國雖然到此時才分裂,但分裂的傾向卻早已顯露。
從公元三世紀開始,羅馬帝國開始出現統治危機。國家大權落到了宮廷禁衛軍手中。禁衛軍原本是屋大維建立用來保衛皇帝的,他們現在與其說是皇帝的保衛者,不如說是傷害者,甚至隨意立帝、廢帝。例如公元235年到284年這四十九年間,他們廢了足足二十四個皇帝,這些皇帝成了宮廷禁衛軍的傀儡。
公元284年11月17日,宮廷禁衛軍隊長戴克里先,被士兵們推舉為羅馬帝國新的皇帝。這天,戴克里先頭戴皇冠,身穿紫金色絲織衣服,腳蹬著鑲寶石的紅色半高統鞋,接受朝臣和軍官的擁拜。他在宦官的簇擁下,像東方君主一樣,要所有接見他的人,必須俯身跪拜,並親吻他的長袍下擺。他自稱他的權力起源於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朱庇特神,不受任何限制,對臣民握有生殺之權。他把自己的稱號由過去的「元首」改稱為「君主」。這標志著羅馬帝國完成了由元首制到專制君主制的轉變。
此時,戴克里先在小亞細亞的尼科美地城,建立起新的首都。他意識到,羅馬帝國疆土龐大,他一個人難以統治帝國全境,因此委託他的朋友馬克西米安治理帝國的西部。於是馬克西米安將義大利北部的米蘭作為自己的首都。第二年,戴克里先任命馬克西米安為「奧古斯都」,這樣帝國有了兩個最高統治者,所有的命令都用他們兩人的名義發出。
轉眼到了公元293年,這兩個「奧古斯都」又各任命了一個「愷撒」,作為自己的副職。出於鞏固皇室統治的考慮,兩個「奧古斯都」還把自己的女兒分別嫁給兩個「愷撒」。此後,這四個人分別治理帝國的一部分。這一制度在歷史上稱為「四帝共治制」,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鞏固邊防,但卻損害了帝國的統一,為後來的分裂埋下了隱患。
由於戴克里先設立兩個「奧古斯都」,原來統一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分成了東羅馬與西羅馬兩部分。東羅馬包括希臘及其以東的地方,西羅馬則包括義大利及其以西的地方。戴克里先自己治理東羅馬,而另一個「奧古斯都」治理西羅馬,只是西羅馬皇帝要服從東羅馬皇帝。
公元305年,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安在同一天宣布退位,他們的女婿繼位後,又各自任命了自己的助手。戴克里先想,這樣一來,帝國將堅不可摧,不會發生內亂。可是在他退位以後,帝國又陷入了群雄相爭的內亂之中。
公元306年,君士坦丁在軍隊的支持下當上了西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隨後,君士坦丁又進行了十八年的帝位爭奪戰,於公元323年再度恢復了帝國的統一。
此時,帝國西部逐漸地衰落,而東部卻保持了相對的繁榮。於是,帝國重心開始東移。羅馬也漸漸失去了昔日政治中心的作用。君士坦丁宣布把首都從羅馬遷到黑海沿岸的希臘殖民地拜占庭,並將拜占庭改名為君士坦丁堡。這里經濟文化發達,扼守水陸要沖,戰略地位十分優越。
君士坦丁是個急性子的人,他以幾乎瘋狂的速度推進新都的建設。從帝國各地趕來的建築師和工匠都雲集在新都,港口停泊著無數貨船,船上滿載著來自羅馬、雅典及各大城市的藝術珍寶。珠寶數目如此之多,以至有人憤憤地批評道:「幾乎所有的其他城市都被掏空了。」
與君士坦丁在台伯河畔的出生地一樣,新都也有七座山丘。除了大量的教堂、法庭和浴池外,他還在山坡周圍興建了一座競技場、一座集會廣場和一座元老院。所有的公共建築物雄偉壯觀、設計巧妙,還附有花園和小樹林。
公元330年5月11日是喬遷新都的好日子。那天舉行了隆重的慶典,接著的是四十天的娛樂活動、馬戲表演和各種宗教儀式。君士坦丁堡成了當時羅馬帝國最繁華的城市。
君士坦丁大帝原來信仰多神教。這時他的宗教信仰發生了轉變。據說還在早先的一次征戰中,一天他看見天空中顯現出十字架,十字架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上面刻著「以此克敵」的字樣。第二天晚上,耶穌基督在君士坦丁夢中現身,解釋了十字架的意義,並吩咐他在士兵們的盾牌上裝飾基督的象徵,這將保佑他們取得勝利。君士坦丁遵照夢矚這樣做了,果然大獲全勝。這場戰爭後不久,君士坦丁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禮,他虔誠地說道:「這是一個我期待已久的時刻,我渴望它的來臨,我期待上帝的拯救。」
君士坦丁正式皈依基督教,從此,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內占統治地位的宗教。
公元337年君士坦丁死後,他的幾個兒子開始爭權奪利的斗爭。帝國又分裂成東西兩部分。盡管在394年,皇帝狄奧多西一度統一了羅馬帝國,但不到一年,隨著他的猝然去世,帝國最後還是分裂了。
羅馬帝國的版圖從此被分為兩塊,東羅馬帝國的領土包括希臘、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西羅馬帝國的領土包括義大利、高盧、不列顛、西班牙等地。在文化上,東羅馬主要以希臘語為主,西羅馬依然通行拉丁語。
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宣告滅亡,而東羅馬帝國一直延續到公元1453年。
補充一點:其中還要涉及到匈奴人在歐洲的橫行,被匈奴人驅趕的東哥特人和西哥特這些日爾曼民族對羅馬帝國的影響。
5. 為什麼當年狄奧多西羅馬帝國要分成東西兩個帝國
羅馬分裂雖是公元395年才正式分裂,但早在3世紀就開始露出分裂的危陷。從「羅馬和平」時期開始,羅馬就開始大發展。3世紀時,羅馬在政治,經濟方面發生了全面危機。奴隸制度不再繁盛,反而制約了發展。
當時的奴隸飽受摧殘,貧困絕望。只得以怠工,破壞工具來泄憤。而貴族、官吏、富商驕奢淫慾,連平民也不願勞動,視勞動為恥!結果,諾大的帝國竟到了無人願從事勞動工作的地步!
帝國當局為了支付日益擴大的軍事,行政開支。濫發貨幣,加重賦稅。結果物價飛漲,貨幣貶值,經濟衰退。西部尤為嚴重。另外中央政府的無能,軍隊的囂張,外敵的入侵,導致帝國最終分裂。
(5)為什麼要分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擴展閱讀
羅馬帝國危機高潮:
亞歷山大·塞維魯死後,軍隊擁立馬克西米努斯為帝。馬克西米努斯出身低微,遭人鄙視,故以殘暴手段對待元老院和人民。238年,元老院秘密指示近衛軍將其殺死。同年,元老院推出四個皇帝,全部被殺。隨後即位的戈爾迪安三世不過13歲,是近衛軍的傀儡。
244年,軍隊擁立阿拉伯人菲利普。在位期間舉辦了羅馬建國1000年的慶祝活動。249年,阿拉伯人菲利普被造反的將領德基烏斯殺死。德基烏斯又於251年與哥特人的戰爭中戰死,即位的加盧斯在位期間又爆發了一場持久的瘟疫,加盧斯於253年死於士兵之手。
即位的瓦勒良和加里恩努斯率領兩支大軍,一支在東部抵抗波斯人,另一支在西部抵抗日耳曼人,此舉首開帝國東西分治的先河。259年,萊茵河地區的將領波斯杜穆斯自立為帝,建立高盧帝國,包括高盧、不列顛、西班牙大部分地區。260年,瓦勒良在和波斯人作戰時被俘,結果不明。267年,東部的帕爾米拉獨立,將部分東方行省分裂出去。
此時羅馬帝國的混亂達到了極點,中央政權幾乎癱瘓,皇帝不但要面對外部敵人,還要鎮壓不時造反的軍隊和起義的人民。另外,軍隊不斷擁立新帝,企盼更多的賞賜,賞賜不慷慨,皇帝就會被殺。
268年,加里恩努斯改革軍事,解除軍人的其它職務,又新設立了一支後備軍,駐扎在米蘭,並以米蘭為帝國的軍事首府。改革後的軍隊成功擊潰了東哥特人的進攻。269年,高盧地區爆發了由奴隸和隸農起義的巴高達運動,起義者自立為帝,並自鑄錢幣,持續至286年。
6. 羅馬帝國為何分裂成東西兩部分
地理原因:一個是西方,一個是東方,經濟結構不一樣,語言文化不一樣。
宗教原因:君士坦丁堡主教和羅馬教廷對立。
7. 古羅馬帝國為何被分裂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
337年君士坦丁死後,他的幾個兒子開始爭權奪利的斗爭,帝國又被分裂成東西兩部分。雖然394年,時任皇帝狄奧多西(346~395年)統一了羅馬帝國,但不到一年,狄奧多西便在米蘭病亡。
按時皇帝的遺囑,羅馬帝國版圖劃正式分為東西兩部分,18的長子阿卡狄烏斯統治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年僅10歲的次子霍諾利烏斯則統治西羅馬帝國,以拉韋納(位於今義大利東北部)為首都,名義首都仍是羅馬。
(7)為什麼要分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擴展閱讀:
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義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掠奪而去,此後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
476年,羅馬雇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西羅馬遂告滅亡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紀。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成為了羅馬帝國實際意義上的繼承者。1453年,拜占廷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所攻陷。
1460年,東羅馬帝國在摩里亞的領土被奧斯曼帝國佔領。1461年,奧斯曼帝國滅亡特拉布松帝國。至此,東羅馬帝國永遠退出歷史舞台。
8. 古羅馬帝國為什麼會分解成東羅馬和西羅馬兩部分
因為
古羅馬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即亞平寧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歷羅馬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逐步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羅馬為爭奪地中海霸權,掠奪資源與奴隸,同地中海西部強國迦太基進行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
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到公元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它與秦漢時期的的中國一樣,是古代世界強大的帝國之一。
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公元98年-117年)在位時,羅馬帝國版圖達到最大,經濟空前繁榮,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
9. 為什麼羅馬帝國一分為二
至少在理論上,帝國的分裂是為了改善通訊和應對外部威脅的軍事反應。羅馬人面臨著一個棘手的,事實上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幾個世紀以來,強大的將軍們利用軍隊的支持來爭奪王位:這意味著任何想死在床上的皇帝都必須嚴格控制自己的軍隊。另一方面,關鍵的戰略邊界:萊茵河、多瑙河和帕提亞邊境——彼此距離很遠,離羅馬也很遠。平心而論,很難對抗蠻族入侵時,它需要一個月的新聞和指令到達羅馬Sirmio或特里爾:http://orbis.stanford.e網站做了偉大的工作顯示地圖距離多遠和旅行時間可以發散。
第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顯著的內部戰爭(宮廷政變和我,克勞迪亞斯風格瘋狂有趣但不要做太多你平均Antiochene商人或高盧農民)導致了巨大的經濟增長在羅馬世界但大多數尤其是在地中海的東部,高度城市化,很商業,定位在至關重要的貿易航線。
10. 羅馬帝國為什麼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
弗拉維烏斯·狄奧多西的前妻Aelia Flavia Flaccilla不懂事兒,給狄奧多西生了兩個兒子。
395年,狄奧多西快死的時候就犯了難了,這個遺產給誰繼承呢?想來想去,乾脆將帝國一分為二,東邊給老大弗拉維烏斯·阿卡迪烏斯,西邊給老二弗拉維烏斯·霍諾留斯。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
還好後妻加拉生的兩個兒子格拉提安早夭,約翰生出來就是死的,不然狄奧多西要把羅馬拆成四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