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寶寶喜歡把東西弄壞
1. 寶寶總是將東西弄破,怎麼辦
小孩子的腦子發育還沒完全,好奇心也很旺盛。所以有小孩的家裡,都把易碎易破的物品藏起來,將破壞減到最低。我兒子兩歲了,到現在不知道打碎了多少玻璃杯,害得我們大人怕扎到孩子,各種嚴防死守。現在用了塑料杯子塑料餐具,木頭碗等等,原來鋪桌子防滑的塑料蕾絲網桌布也早就被撕碎得不像樣子,只剩下上面撕不壞的。至於紙糊的裝飾燈具早就被撕爛丟掉了。玩具各種拆和丟,早就湊不齊了。就連我的便條紙也被一片片拆開,丟的貼的到處都是,孩子爸爸的撲克牌也早就粉身碎骨了。給他買的益智防撕扯的厚紙圖畫書,也早就成了紙板。鋪地的鄉村風棉墊子也被用洗不掉的熒光筆亂畫過了。只要是正常的孩子,都會干這種事,他們好奇,探究,撕東西,拿不住杯子,各種又嘗又聞又看又摸又嘗試。這是成長必然的過程,不要壓抑它。等孩子過了三歲,腦子長得差不多了,再引導和講道理,阻止破壞,現在你打你罵都是沒有用的,根本記不住的。誰也想不起來三歲前都幹了什麼不是?這么大的孩子就跟小動物一樣,記吃不記打的,家長不就是給孩子收拾殘局的存在嗎?
2. 孩子喜歡撕東西,砸東西是什麼心理
寶寶愛撕紙是因為寶寶長大了,手指的協調能力增強。同時寶寶的手指和眼睛能很好的協調,寶寶會發現通過自己的小手的動作可以改變紙的形狀,發出的聲響感到無限的歡樂和驚喜,所以就會出現撕紙的行為。這時候家長應教給寶寶很多撕紙的技巧,並且進行指導,讓寶寶把大紙撕成小紙,初步的認識到自己有改變外界環境的能力,這樣能夠促進寶寶腦部功能的發育。因此很多家長都很擔心,其實這個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撕紙看起來像搞破壞的過程,是寶寶的學習過程,寶寶長大了,手的運動能力增強了,也具備了基本的手眼協調能力,發現通過自己小手的動作可以改變紙的形狀,發出的聲響感到無限的歡樂和驚喜,所以經常樂此不疲。
3.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搞破壞」
不要嚴厲地批評孩子,也千萬不要說不許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給你買了等這樣警告和威脅的話。因為家長的批評和威脅很可能會扼殺孩子可貴的探索精神。 其次,家長應該盡可能地鼓勵並且參與進來,因為孩子破壞的過程,是一個手、眼都在活動的過程,能夠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鼓勵孩子適當地破壞,就是在鼓勵孩子的創造力,以及對更多事物的探索興趣。所以,當家長看見孩子把機器人拆了,應該蹲下來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機器人裡面是什麼啊,怎麼會動的啦?引導、幫助他們一起尋找結果,然後再跟孩子一起把拆開的玩具恢復原樣。這樣才能讓孩子在破壞探究重建中獲得心理的滿足。 破壞狂心理揭密善意、有趣、發泄、好奇 其實,對於愛破壞東西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心理很復雜,有很多種類型,父母需要耐心、有心地去發現,不可一棍子打死,不能輕易地以打罵來應對孩子的破壞。一般說來,孩子愛破壞有以下的幾種心理類型: 1、好心辦壞了事 幼兒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由於經驗不足或能力有限,結果事與願違。有的孩子見金魚缸里結了一層薄冰,怕金魚凍死,把金魚全撈上來包在手帕里;看到鹽有點臟,把鹽放在淘米籃里用水淘;出去打開水摔壞了水瓶成人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接著告訴孩子失敗的原因。自己不懂的事先要請教大人,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長大了再去做。 2、感到有趣 有些幼兒損壞東西,並未意識到行動的後果,而是對活動的過程感興趣,覺著好玩。例如把圖書中色彩鮮艷的畫面撕下來折疊玩具;到田裡揪下菜花、豆角、嫩瓜;用刀、筆在牆上、桌上亂刻亂畫成人發現後要及時制止和教育,使他們認識到這些東西損壞就再也恢復不了原樣了。要適當引導幼兒興趣,例如對愛撕書折疊的,可給孩子色彩鮮艷的彩紙,由他折疊;對愛亂刻亂寫的,可給他硬紙、刻刀、彩筆及作品範例,讓孩子模仿著刻畫。
4. 為什麼孩子老喜歡搞破壞
導讀:媽媽們聚在一起,討論最多的就是育兒經。其中,喜歡調皮搗蛋的孩子,是媽媽們最沒有辦法對付的。今天我們就帶著媽媽們的問題,去請教了兒童心理專家,孩子老是「搞破壞」怎麼辦?這幾個方法您值得一試!
重要提示:做家長的一定要明白兩點,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並且多多陪伴孩子便會大大降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多破壞行為。但想要孩子零破壞,幾乎是不可能的。
5. 寶寶熱衷於「搞破壞」,該如何教育
在孩子愛破壞的背後,一方面可能是出於孩子的善良幫助,另一方面可能是孩子喜歡「破壞」,喜歡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專家認為,事實上,孩子會有一種「破壞」行為,這種行為隨時都會發生,不同的只是「破壞」的頻率和程度。特別是對於2-9歲的兒童來說,這是「破壞」的高發期。5-10歲的兒童進入他律狀態。換句話說,這個階段的兒童有很強的規則感,但他們的規則感是建立在控制他人的基礎上的,他們更關心結果而不是主觀意圖。
讓他們以這種方式繼續探索。這不是原則問題,也不會對家庭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為兒童選擇拆下的玩具時,我們必須盡量避免太多的小零件,以防止兒童誤食和危險。2.9歲是兒童最具破壞性的年齡,而「破壞」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階段。只要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就不難理解兒童的「破壞」問題。
由於對我們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嬰兒會通過「毀滅」的本能去探索一切,看到他所看到的東西,從而理解事物的因果關系,發展認知能力。這樣,孩子會更聰明,促進大腦發育。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這與他們的心理成長有關。也正是孩子的這種好奇心,促使他們能夠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學習。
6. 寶寶愛搞破壞的6大原因
寶寶愛搞破壞的6大原因
寶寶愛搞破壞的6大原因,孩子在做事時,往往缺少考慮和顧忌,不會去考慮做了這些事會有什麼後果。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寶寶愛搞破壞的6大原因,希望對大家教育孩子有幫助!
寶寶愛搞破壞的6大原因1
孩子搞破壞是讓父母特別頭疼的事情之一。小小年紀,就能搞得翻天覆地,勸阻威脅利誘都沒有用。這時,父母不妨想一下,孩子搞破壞的原因是什麼?了解孩子搞破壞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這個問題。
雖然文文只有7個月大,但是兩只肉嘟嘟的小手就已經初具殺傷力——圖畫書分家,面巾紙解體,翻雲覆雨,辣手摧花。面對慘不忍睹的「犯罪」現場,爸爸媽媽只能欣慰地告訴自己:女兒又長本事了!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們有一千個破壞的理由。
理由一:「那是什麼?」
冰箱里的東西已經全部翻出來,2歲的晨晨覺得這個大白傢伙對他來說已經沒有任何吸引力了,於是他開始瞄準下一個目標:爸爸的電腦。雄心勃勃的小夥子手裡拿著一枚硬幣接近那台放在寫字台上機器。哈哈,他在地板上的鐵盒子表面發現了一個小縫,把硬幣塞了進去!
新奇是幼兒探索世界的動力,在他們的「研究合同」上只有一句話:掌握全世界的秘密——他們要檢查所有的他們還弄不明白的東西。
而在他們的檢查清單上,排列著他們最感興趣的東西:爸爸和媽媽的各種物品。探索不是什麼壞事情,只不過它們總是伴隨著一些其他的結果。比如,現在晨晨的那枚硬幣就已經躺在電腦的軟碟機當中了……
無論是需要維修的電腦,還是被倒空的結婚紀念日香水,對於父母的忍耐力來說都是嚴峻的考驗。我們很想大大地發作,但是又必須保持應有的耐心。因為我們也清楚,孩子並不是故意搞破壞,他們哪裡明白結婚紀念日對媽媽的意義,而修理電腦要花上多少枚棒棒糖的錢呢?
好了,既然我們不能阻止這種探索行為,就只能想辦法把損失降到最低。我們可以把珍貴的東西收藏起來,對於計算機或音響這種很難藏起來的東西,就只能想辦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把他們吸引到更新鮮有趣、也更加合適他們的領域里去。
理由二:「我生氣了!」
媽媽說:「不行,你不能再吃糖了!」
爸爸說:「不可以,你現在不能再玩了,我們要回家了!」
不、不、不,就連那個討厭的玩具小人兒也說它不願意站在高塔上面,所以總是從積木上掉下來。
「討厭!」4歲的銘銘氣急敗壞地把玩具小人兒摔在地上,然後自己也坐在地上大哭起來。
孩子對現實中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底線,因此讓他承受過多的拒絕,對他來說是非常困難的。發脾氣是他們表達失望的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需要保持冷靜。
孩子在發脾氣之後最希望得到關愛,因為他們需要確認「我還是爸爸媽媽的寶貝」,所以我們不能以暴制暴。但是,我們還必須讓他們明白:發脾氣不是搞破壞的通行證,所以在他們平靜之後,必須乖乖地去把自己摔出去的玩具揀回來並且收拾好。
孩子所得到的自由空間越小,他發脾氣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父母在對孩子說「不」的時候,不妨先考慮一下是否一定要拒絕孩子。有些時候,我們可以尋求一些折中的解決方式,多給孩子一些安慰,可以阻止孩子怒氣沖沖。
理由三:「我做不到……」
早上,媽媽讓璐璐把袋裝牛奶從冰箱拿到餐桌上。牛奶袋有些濕滑並且比小姑娘想像中的重,所以璐璐還沒走到餐桌邊,手中最淘氣的一袋就掉在地上摔破了,牛奶四處飛濺。媽媽愣在當場,腦子里飛快地盤算著用什麼來洗地毯。但是她嚴肅的表情讓2歲的璐璐不知所措,於是便大哭起來。
聽到哭聲,媽媽突然意識到女兒的心裡很難受——現在這個小倒霉蛋正需要安慰,於是先不去管什麼昂貴的地毯了,還是把灑落在女兒心上的牛奶清理干凈吧。
這樣的意外事故經常在幼兒身上發生,因為他們非常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父母對孩子進行細致的觀察對此有幫助:我的孩子究竟已經會做什麼?還不能做什麼?如果她喜歡幫助媽媽做事的話,麵包是否比牛奶更適合她?
而在失誤發生以後,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打擊小傢伙,我們不要說「看,你又把事情弄砸了」或者「哎呀,你根本做不了這個」,這種話會讓孩子感到沮喪。
理由四:「大人們就是這樣做的!」
「啊!……」媽媽的尖叫聲從浴室傳來,聽上去像是遭遇了一個加強連的「小強」。爸爸趕快跑過去,卻看見3歲的兒子滿臉無辜地站在浴缸里,手裡握著一塊滴滴答答的抹布。再仔細看看,那塊抹布好象是老婆心愛的真絲內衣……原來,兒子洗完澡後,滿懷熱心地用媽媽的「軟抹布」擦起浴缸來。
孩子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像爸爸那樣做很多事情,又像媽媽那樣心靈手巧,嫻熟地倒果汁、推購物車、把鑰匙插到鎖眼裡等等。小傢伙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並且樂於給爸爸媽媽提供幫助。雖然這些行為可以促進孩子的生長、發育,但是並不一定總能給父母帶來快樂,比如當3歲的孩子分不清楚真絲內衣與抹布之間區別的時候。
在這種情況下,盡管你想大哭或者大叫,但是最好克制住自己並且給孩子一個友善的表情。然後拿出塊抹布演示給孩子看,告訴他什麼才是專業的清潔工具以及如何清洗浴缸。
這個過程可能充滿了樂趣,它滿足了孩子的模仿需求,同時慢慢熄滅了媽媽心頭的怒火。當你在帶領孩子一起做家務的過程中,教會了他們如何不把破壞東西之後,可以再嘗試跟老公溝通,送你一件新的內衣作為家庭教育成功的禮物。
理由五:「太簡單了!」
1歲半的桐桐實在不想再聽「哞哞」聲了,那頭電動玩具牛已經這樣叫了幾百遍。她想嘗試新鮮的玩法,於是抱著可憐的小牛進了廚房,思考著不知道這個傢伙進到水池裡面會什麼樣?結果當然可想而知,電動小牛沒有學會游泳,反而變啞巴了……
「天哪,完全壞了!」當桐桐媽媽把那頭濕漉漉的玩具牛從墩布池裡撈出來的時候心裡很生氣,因為這個玩具是很貴的。但是她也明白,讓孩子們理解其中的科技含量和操作技術,顯然是種過分的要求,於是小濕牛進了垃圾箱。
給孩子提供的玩具,需要與他們的年齡相匹配,既能引起他們的幻想,又要足夠結實。而我們在送他們玩具的時候,還應該教會他們什麼叫愛惜。比如,當2歲的孩子想試一試小木偶能從多高的地方跳下來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讓他們知道,如果這個玩具摔壞了,是不會有新的在等著他的`。
有時候,孩子的玩具太多了,以至於他無法在一個玩具上集中精力去探尋這個玩具應該怎麼玩。即便玩壞了,他也覺得也沒有關系,反正還有很多後備軍呢。所以,玩具被破壞也就不稀奇了。
理由六:「我在這里!」
佳佳乖乖地在地板上搭火車軌道,今天他突破口了自己的紀錄,居然完成了3個隧道和2處立交。佳佳很興奮:「媽媽!媽媽!快來看我的火車軌道!」但是,坐在電腦前的媽媽卻總是不轉過身來看自己。
「媽媽,媽媽!」佳佳又叫了兩聲,媽媽還是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佳佳迅速在屋子裡環視了一圈,看到身後伸手能及的發財樹,一把就抓了過去——他知道這下子媽媽就該著急了,因為她說了很多次絕對不許把樹葉弄掉。
對於幼兒來說,對他的關注同吃喝一樣重要。如果他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就會採取反抗措施。這時候,孩子哪怕承受責罵,也要引起父母的注意。
當最終媽媽放下手中的所有事情,並且以滿地的樹葉為代價,來看孩子搭建的火車軌道模型並且大聲稱贊的時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給了他足夠的注意。
寶寶愛搞破壞的6大原因2
1、有限的控制力
孩子三四歲的時候手眼協調能力還沒有發展完全,所以可能做某些事情時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由於他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或者能力還沒達到那個程度,常常會好心辦了壞事,這些事情在大人眼中就是搞破壞。
2、盲目的模仿力
孩子都很喜歡模仿大人,總是希望能像大人一樣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一有機會就會模仿大人做的事,但是由於他們自身的能力還很有限,導致方法錯誤,被認為是一種破壞。
3、很有趣的感覺
孩子在做事時,往往缺少考慮和顧忌,不會去考慮做了這些事會有什麼後果。只要是他們覺得好玩的、有意思的,就有可能會去做,有些孩子把東西弄壞了,但是他們並未意識到這種行為的後果,而是對活動的過程感興趣,覺著好玩。例如把圖畫書裡面色彩鮮艷的畫面撕下來折疊玩具;把新買的玩具拆掉了;用刀、筆在牆上、桌上亂刻亂畫……等等。
孩子愛搞破壞怎麼辦
1、提供機會讓寶寶釋放破壞慾望
當父母修理電器、傢具或其他物品時,讓寶寶一旁觀察,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給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滿足他想要了解新事物的好奇心。如父母沒機會拆卸這些讓寶寶好奇的物品,帶寶寶去生產物品的廠家或修理部參觀,讓寶寶通過參觀了解有關這些物品的結構、功能及如何運轉的一些知識。
2、父母不要忽略孩子的一言一行
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時,不要忽略孩子的一言一行,當孩子總是亂砸亂扔東西,父母應該及制止,並詢問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即使孩子很小的一個動作,比如父母給他的玩具小車,孩子會一腳踩在地下。這種情形說明孩子心理對玩具有抵觸,或者是向父母示威,告訴父母應該多關注他。
3、正確引導孩子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父母的幫助,父母能否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正確的判斷是很重要的。孩子擁有愛破壞的天性,也很有可能是創造力萌芽的一種展現,父母如果懂得善加利用的話,給予引導和鼓勵,對於孩子的大腦發育及日後處理問題能力的提高,會有極大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從小培養出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如果父母的個性不夠成熟,對孩子不夠耐心的話,很容易會抹殺了孩子愛動、好奇、探索的天性,不利於孩子的人格發展及智能培養。
7. 為什麼小孩子喜歡破壞東西
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啃咬東西,撕東西,摔東西等這些都不是在破壞,而是在用他們的方式探索世界。這個方式是符合孩子生長發育特點的,對於孩子來說,小的時候能夠自由的探索世界,讓他們對世界保有好奇和探索的慾望,對於日後孩子的學習,成長都是非常有益處的。
8. 孩子破壞東西什麼心理
1、好心辦壞了事
幼兒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由於經驗不足或能力有限,結果事與願違。有的孩子見金魚缸里結了一層薄冰,怕金魚凍死,把金魚全撈上來包在手帕里;看到鹽有點臟,把鹽放在淘米籃里用水淘;出去打開水摔壞了水瓶……成人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接著告訴孩子失敗的原因。自己不懂的事先要請教大人,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長大了再去做。
2、感到有趣
有些幼兒損壞東西,並未意識到行動的後果,而是對活動的過程感興趣,覺著好玩。例如把圖書中色彩鮮艷的畫面撕下來折疊玩具;到田裡揪下菜花、豆角、嫩瓜;用刀、筆在牆上、桌上亂刻亂畫……成人發現後要及時制止和教育,使他們認識到這些東西損壞就再也恢復不了原樣了。要適當引導幼兒興趣,例如對愛撕書折疊的,可給孩子色彩鮮艷的彩紙,由他折疊;對愛亂刻亂寫的,可給他硬紙、刻刀、彩筆及作品範例,讓孩子模仿著刻畫。
3、發泄心理
因未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與大人賭氣,故意損壞東西,發泄心中的憤怒。某些被溺愛的孩子常以此要挾成人,以達到個人目的。對這種故意破壞的行為,成人絕不能姑息遷就,既要嚴厲批評,也要讓孩子嘗到破壞的滋味。例如摔壞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內不買新玩具;搗熄了煤爐,讓他與家人一起挨餓;砸壞了碗碟,告訴孩子兩周內不買他最愛吃的冷飲,以省下購買新碗碟的錢。孩子受到一定的懲罰後,會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著性子耍潑了。
4、滿足個人需求
有的孩子因提出的要求被大人拒絕,便耍手段,迫使成人「就範」。例如故意磨破衣服、鞋子,讓父母買新的。為了得到自己最想吃的東西,故意淋雨,使自己患感冒。為防止這類行為發生,大人要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若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就要把原因告訴孩子,取得孩子的理解。一旦發現孩子有這種不良行為,要嚴肅批評,且絕不能簡單滿足他,更不能不容分說就加以打罵。
5、盲目模仿心理
愛模仿是幼兒典型的心理特徵。孩子把大人當作行動的榜樣,大人怎樣做,他也機械地跟著學,由此產生不良後果。例如見父親刮鬍子,便將小貓鬍子剪了;看見媽媽化妝,趁大人不在時,也將自己化成個大花臉……對於盲目模仿的孩子,爸媽在事後要給孩子補充有關知識,使他們明白為何自己的行為會帶來破壞。平時要告訴孩子哪些事可以學成人的樣子做,哪些不能。
9. 寶寶在幼兒園老是弄壞東西是什麼原因
用「破壞」來探索未知的世界 三到五歲的孩子開始接觸和認識外界的一切,對於自己遇到的東西,他會利用摸一摸,嘗一嘗,聞一聞,偶爾也會摔一下的方法,來看看它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如果您家的孩子正處在這個年齡段,就請把家裡鷺的東西收藏好,給他一些安全的家用物品,或是買些耐摔的玩具,讓他好好研究研究吧! 這時,家長要慢慢引導孩子建立什麼東西可以碰,什麼東西不可以碰的概念。比如他可以玩一個小皮球、擺弄一個大水桶,但他不可以把筆記本電腦當玩具,不然會有大麻煩。同時,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一些組合式的玩具,鼓勵他嘗試組合不同的造型。為了避免發生意外,孩子手裡的東西要少稜角且質量好。 對策:讓「好奇寶寶」當修理工 如果孩子好奇地想知道各種現象發生的原因,總想弄明白不停轉動的大座釧里到底裝了些什麼?電視機里是否真有個會講話的小人兒?那麼,您修理家中物件的時候,不妨讓他也來參與。您可以當著他的面拆卸家中廢棄的物件,沒有危險性的動手部分可以讓「好奇寶寶」來操作。 不要責備「笨拙」的探索者 三到五歲的孩子,手腦的配合還不是很協調。他在四處碰觸探索的過程中,會由於手腦配合的不協調而產生許多「危險動作」,例如一不小心就把桌子上的杯子打翻了,或是把玻璃瓶打破了。其實,他不是故意的,您應該更耐心些,您可以責怪他,但目的是讓他懂得什麼是危險。 對策:讓「闖禍寶寶」自己善後 對孩子無心造成的過失,您可以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杯子打翻了,就讓孩子用抹布擦乾桌子,玻璃瓶打破了,讓他幫您拿來掃帚和畚箕。讓孩子善後要比嚴厲地責備他好,畢竟他不是故意的。 孩子無法控制他的「蠻力」 孩子對力量的使用也有一個嘗試的過程,因為他還不了解應該用多大的氣力去完成某件事,所以家裡會出現抽屜被拉到地上,東西被摔壞等現象。這也是他的正常行為,是孩子在學習與外界相處的一種方式。總之,對孩子的這些行為,您應該做的不是懲罰,而是讓他領會,哪些事他做了別人會稱贊,哪些事他做了會造成傷害。從而讓孩子了解普遍的社會規范,知道每個人做事的限度和應該遵守的法則。 對策:和「野蠻寶寶」玩「溫柔游戲」 如果孩子拉抽屜的力氣用大了,不妨再讓他慢慢地輕輕地拉一次。讓孩子嘗試從輕到重地使用他的力氣也能使他學會如何控制好自己的力量,但這對周圍環境的傷害卻小多了。 他用「破壞」來「抗議」 如果您發現孩子有破壞性行為,就應該多留心他最近的動向。說不定他的「破壞」情緒的起因是您對他過於嚴厲。有時候,孩子外在的破壞行為也是他內心困擾的表現。也許孩子只是覺得孤單,也許他只想引起媽媽的注意。 對策:和你的「抗議寶寶」談一談 三到五歲的孩子有無窮的精力,孩子善於「破壞」的背後很可能藏著一顆渴望探索的心。您應該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活動空間,特別是我們的獨生子女,讓他多和鄰居家的同伴玩耍,節假日多去參加集體的游戲活動。爸爸媽媽不妨和孩子談一談,了解他最近有些什麼煩惱,或是他有什麼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