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為什麼找不到子彈
㈠ 美國總統里根
「這是一個轉折點」
兩大陣營的首腦在鐵幕背景下的首次示好,意味著世界冷戰格局開始出現變化,並對之後的全球政治產生了深刻影響
1986年1月1日,時任美國總統的里根在廣播中向蘇聯表示新年問候;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也對美國聽眾表達問候。自1973年以降,美蘇最高領導人互致問候,這是第一次。
「我們不能繼續這枝耐芹樣生活下去了」,就在這一年初,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下定決心,「確保安全日益成為一項政治任務,而這一任務只有通過政治手段才能解決。」
1985年雙方首次在瑞士日內瓦的「爐邊對話」,已經打破了冷戰的堅冰。1986年新年過後9個月,戈爾巴喬夫和里根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舉行第二次會晤。
戈爾巴喬夫在回憶錄中回顧那次會晤,是「一次真正的突破」;里根則在回憶錄中說,這是「一個轉折點」。事實確實如此,盡管當時的會晤是不歡而散的。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宋以敏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會晤出於戈爾巴喬夫的主動。他擔任蘇共總書記後不久,就下決心結束和美國的軍備競賽,以便集中精力進行國內改革,改善經濟。他在上台後提出外交新思維,主張緩和國際形勢和大規模裁減軍備。1986年8月他建議在冰島同里根會晤,就是為了啟動大規模裁軍進程。」
宋以敏說,里根上台後,一方面加強建立美國的軍事優勢,1983年提出「戰略防禦計劃」(星球大戰),另一方面搞和平演變,即用和平的手畝亮段使他認為專制的國家「民主化」。
當時,里根認為猛畢蘇聯的軍事力量越來越不構成對美國的軍事威脅,一時存在的「蘇攻美守」態勢,已經完全翻轉過來,所以他也想在軍控問題上達成協議,並推動蘇聯的社會改革。他在9月份即有條件地同意了會晤。
在會晤中,戈爾巴喬夫建議大幅度核裁軍,並盡量向美國的主張靠攏。他提出,在5年內把雙方進攻性武器減少一半,下個5年完全減除;在歐洲全部銷毀、在亞洲銷毀80%的中程導彈;不再要求停止全面核試驗;同意核查措施,並且建議加強這一措施,把不行使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的權力的期限減為10年。
戈爾巴喬夫還表達了大幅度削減蘇聯占優勢的常規武器的意願,對於里根在會晤中提出的「地區性問題」,也就是阿富汗問題和蘇聯在第三世界其他地方進行活動的問題,以及蘇聯的人權問題,他基本上採取「只聽不爭論」的態度。
對於戈爾巴喬夫的誠意,里根甚至感到意外。雙方取得了重要共識:在5年內把雙方的核武器各減一半,把部署在歐洲的戰術導彈削減為零,雙方在10年內不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在兩國軍控談判史上,出現這些共同點是沒有前例的。
但在會晤的最後一刻,戈爾巴喬夫表示,一切都要和對美國「戰略防禦計劃」的設限掛鉤。里根表示非常氣惱,後來他在回憶錄中說,他「這才明白,他們讓我到冰島來的原因,只是為了一個目的——扼殺『戰略防禦計劃』。」
「事實上,冰島會晤成為東西方軍備競賽和國際緊張局勢趨於緩和的重大轉折。此後兩國即放棄軍備競賽,開始轉到在綜合國力上的競爭,彼此間的信任感得到增進,進一步建立起對話機制。也就是說,在蘇聯解體而冷戰正式結束的4年前,美蘇就從雷克雅未克踏上了結束冷戰之路。」宋以敏說。
隨著東歐劇變,1991年蘇聯解體——昔日強大的世界超級大國之一,一夜之間消失。
「但會晤同蘇聯解體並沒有什麼直接聯系。蘇聯解體是內部各種矛盾和困難的爆發,不能認為會晤後果是造成蘇聯解體的原因。」宋以敏說。
戈爾巴喬夫主張結束同美國的軍備競賽,以集中精力加速蘇聯經濟建設,這從根本上是符合蘇聯國家利益的。而且會晤結束了美蘇軍事對抗,為戈氏在國內改革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也不能說不好。但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戰略有問題,人民沒有從中直接受惠,大量猛烈裁軍又引起蘇聯軍方不滿,再加上解散蘇共,這使他失去了一切重要基礎和支柱,變成孤家寡人,從而註定了他的下台。
除了戈爾巴喬夫外,當年參加會晤的蘇聯代表團正式成員有當時的外長謝瓦爾德納澤。他後來擔任喬治亞首任總統,2003年被反對者趕下台。還有駐美大使多勃雷寧,主管意識形態工作的中央書記亞·雅科夫列夫,和自1986年2月起擔任戈氏國際問題助理的阿·切爾尼亞耶夫等人。後兩人是戈氏在對外關系中起作用最大、時間最長的智囊,對戈氏「新思維」的形成產生過重要影響。雅科夫列夫當過政治局委員,1991年宣布退出蘇共,任俄社民黨主席,已於不久前去世。而切爾尼亞耶夫則在為戈爾巴喬夫擬定雷克雅未克會晤方針上起過重要作用,他寫的《在戈爾巴喬夫身邊六年》一書,4年前在中國出版,裡面詳述了會晤內幕。
值得一提的是,代表團隨行者中間,包括時任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所長的普里馬科夫,他出席蘇聯外交官同美國國務院官員舉行的工作小組會議,曾引起美方的驚訝,因為他當時並非政府官員。後來普里馬科夫在葉利欽時代和普京時代都曾是政壇風雲人物。★
盡管里根首次以較大優勢擊敗卡特當選總統時已經69歲,並成為美國現代歷史上年齡最大的國家元首,但他仍然於1981年到1989年間,成功重新塑造了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形象。在1984年爭取連任過程中,里根憑借其「美國重新復興」的有力口號和樂觀親民作風,成功在美國50個州贏得了49個州的勝利,從而創造了一個奇跡。1981年3月30日,里根遇刺並身中數彈,其中一顆子彈險些命中其心臟,不過這位老人竟然奇跡般脫離了危險並迅速康復。在里根第二任期內,曾經遭受「伊朗門丑聞」困擾。有人指控他領導的美國政府授權通過向伊朗出售武器來換取被扣押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獲釋。盡管如此,里根在離開白宮的時候依然是現代歷史上最受歡迎的總統,並被共和黨人樹為保守派政治力量的榜樣和楷模。
為了建立美國的超級霸主地位,里根不斷增加各種預算,最終讓美國的債務水平連漲三倍,但最終仍實現了其通過軍備競賽拖垮前蘇聯之目的。當年裡根比較著名的策略就是一方面積極擴充美國軍備,另外則積極同前蘇聯商討「裁軍事宜」。此外,里根還提出精簡政府的設想。入主白宮前,里根擔任過體育解說員、演員、電視藝人、通用電器的發言人和兩任加州州長。
㈡ 同樣是被刺殺,為何里根能比肯尼迪幸運僥幸保住性命
因為子彈被保鏢用生命給擋住了。
根據記錄,當時的刺客非常兇猛,作為一名刺客,抱著不是你死就是我死決心。他在希爾頓飯店門口和四名保鏢的掩護下主持總統遇刺案,在這種情況突然發生之後,所有在場的人都迅速作出反應。首先重要的當然是總統的安全。幾乎所有人都將總統掩蓋在車里,保鏢自然不會袖手旁觀。面對一個能在2秒內射出4發子彈的兇猛刺客,名叫保鏢蒂姆麥卡錫在子彈快要擊中里根時挺身而出,將子彈用腹部擋住,這也使里根總統得以安全地進入汽車。
㈢ 里根有哪些故事
15歲的少年在樓梯的空地上踢足球,把一家商店的玻璃打碎了。店主說:玻璃是特製的,你得賠。
孩子沒辦法,回家找爸爸。爸爸說「玻璃是你弄碎的嗎?」孩子說:「是。」爸爸說:「那麼你應當賠償。」孩子沮喪地說:「我沒有錢。」爸爸說:「我替你付,但你將來參加工作後必盯搜須還我。」
故事中的小男孩就是里根。
美國總統里根妻子好像翻譯成簡-懷曼或簡·惠曼的比較多。
眾所周知,里根年輕時,曾是個二流演員,後來發現自己在這行很難有出頭之日,便投身社會活動。里根在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就開始磨煉他的領導能力。他曾6次當選為好萊塢電影演員工會主席,這份工作最艱苦的部分是代表演員同電影公司進行談判,工作量非常之大,而且挫折不斷。由於他在工會工作上投入精力太大,以至於和第一任妻子簡·懷曼的婚姻出現裂痕並最終離婚。
對簡·惠曼來說,拍《約翰尼·貝林達》一片亦喜亦悲。悲的是,她和里根的一段婚姻就在這時破裂了。原來,1947年底,簡·惠曼開始參加該片的拍攝以後,每晚回到家總發現丈夫里根不在家。事實上是他忙於演員工會的事和其他的社會活動。兩人之間的感情產生裂痕,同年12月4日,簡·惠曼向法院申訴離婚,理由之一是她討厭里根對政治的癖好,「我對政治活動缺乏興趣,可他仍堅持要我同他一起出席許多集會」。兩年後,也就是她獲奧斯卡獎不久,法院批准了這一曠日持久的離婚案件。
簡·惠曼是在華納兄弟公司期間結識里根的,兩人在影片《工賊兄弟》里作了首次合作,扮演一對墮入情網的男女。從那時起,雙方由好感發展到愛慕。簡·惠曼迅速同丈夫離婚,然後同里根頻頻幽會。「我們經常去一家最喜歡的餐廳,手握著手地欣賞我們最喜歡的歌曲,」多年後簡·惠曼回憶道:「里根向我求婚一點也不浪漫。那天在攝影棚里正准備拍戲,里根轉過頭來向我——『簡!為什麼我們不結婚,』我想不出任何拒絕的理由。事實上,這句話我已經等了整整一年。我剛將『好』字吐出口,導演就把我倆叫到攝影機面前了。」
里根送給她一枚五十二克拉的紫水晶戒指作為定情禮物。1940年1月20日,這對情人在教堂里行完了婚禮。然後去度蜜月。好萊塢拿這樁美滿姻緣大作文章,他倆在事業上都頗有起色。一年後,簡·惠曼生了女兒,取名莫琳·伊麗莎白。二次大戰期間,里根因拍片減少而把較多時間放在社會活動上,而簡·惠曼卻佳作迭起,以至後來人們都稱里根為「惠曼先生」。兩人最後離異的種子就指碰在此時埋下。
里根1952年與南希·戴維斯結婚後轉戰政壇,先後當選加州州長,1981年入主白宮,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離過婚唯則談的總統。不過,對於兩人當初為何離婚,包括懷曼和里根本人都保持沉默。里根在自傳中只提到過懷曼一次,而且只有簡短的兩句話。而懷曼曾告訴好朋友說:「我會把與羅納德的這段真情帶進棺材。」
但據其他一些傳記作品透露,懷曼從不以前夫當上總統為榮,而她對政治的厭惡是導致她與里根離婚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