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想把東西堆在房間
『壹』 我不願意扔東西,只要有一點用,就想留著,是什麼問題
這是明顯的強迫性行為,而且你的焦慮感也很嚴重。建議你尋求一下專業的心理輔導,找找問題的根源。俺先大致說說看,也許還不夠嚴謹,供參考。
看了你的補充,你一是對未來的預期過於悲觀,認為現在已有的東西未來很可能沒有;二是對現有的東西覺得沒有把握,覺得他們隨時會從身邊流走。
這可能是由於對現狀的焦慮所導致。你的目標太多,目的感太強,而忽視過程性的東西,所以逐漸養成以「收集」的方式,來填補你對達不到目標的焦慮。這種心理模式大致可以描述為:我不知道怎樣才能達到目標——這件物品在過程中(可能)是有用的——進而認為收集這件物品是達到目標的方式——我要達到目標,就需要收集這件物品。。。大致是這樣吧。
個人認為解決你問題的關鍵還在於,解決你拖延或者逃避兌現你現有目標的問題。
一件事情,做了有可能失敗,那麼放著不做將來或許有成功的可能;還有些事情你想做,但總覺得沒時間做,於是權且放著以待將來,是這樣吧?但是這中間的焦慮你又無法用實際的思考或行動來解決,所以才會演變成現在這樣靠收集來平復焦慮的行為方式。但是實際問題只要一天得不到解決,你的焦慮就會存在一天,就算不收集物品也可能會產生新的習慣(比如沉迷游戲、酗酒等等)。
但是如果你真的開始著手,整理你的計劃,分出遠的近的可能實現不可能實現的,一樁一件地處理你的實際問題,那麼就算目標一時半會實現不了,那麼你的焦慮也會逐漸平復,並且在過程中也會逐步明白如何取捨了。
只要明白了有些東西該扔或者留不住,你就可以把它扔掉。戀舊的問題背後所折射的問題往往是不願面對現實。勇敢一點,必要的話尋求一下專家的輔導,幫助你擺脫一些心理和行為上的誤區。祝順利。
『貳』 喜歡把房間堆滿東西的人是什麼性格
1. 性格特徵:傾向於懶散,缺乏整理和清潔的習慣。
2. 行為傾向:通常不願從事繁重的體力或腦力勞動。
3. 心理狀態:經常陷入白日夢,對現實生活中的任務和責任缺乏動力。
『叄』 我女兒25歲了,喜歡自己的閨房裡面亂七八遭的,床上堆滿衣服,梳妝台上也堆面東西,請問這是什麼毛病
喜歡堆東西,很有可能內心空虛,我就是這樣的,喜歡在床上堆衣服,喜歡在房間堆滿東西,這樣就不顯的孤獨
『肆』 堆了滿屋子用不著的雜物卻捨不得丟 你可能是得了囤積症
很多人喜歡保存或收藏舊東西,說得好聽是念舊、勤儉,但如果這樣的行為過了頭,變成收集成癮、戀物成癖,搞到自己的住家因此堆滿了東西,不管是新的東西還是破舊的物品都樂此不疲,那可就不是懷舊節省,而是可能得了一種叫做「囤積症」的精神疾病。
到底怎樣才算是囤積症?
絕大部份的囤積症患者都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失控而超越常理,反而堅持稱自己是個「環保者」或是「收藏者」,但根據德國人類學家威納穆恩斯特伯格(Werner Muensterberger)所寫的《難以駕馭的收藏 *** 》書中所述,囤積者與收藏者最大差別是有無對「生活舒適度」造成妨礙,換句話說,收集這些物品,會不會讓你的生活空間受到不合理的壓縮。
而根據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第五版內容,將囤積症定義為精神科疾病,此外,根據 Frost and Hartl 在1996年所提供以下對這個心理疾病的定義為,「患者有收集癖好,需要大量收購或無法拋棄對別人看來價值不高或沒用的物件。而居住的環境因收集物的大量堆積以致妨礙到這些空間原本的功能。」
囤積症的2種類型
一、拾荒型積症: 「囤積症」的部份患者會不斷地收集家中或戶外的物品,以為即使現在用不著,但早晚有一天可以用得上,所以捨不得丟棄,結果愈堆愈多,搞得滿屋子都是五花八門的雜物。
像是2011年時曾經傳出一則小新聞,新竹縣一名國小江姓女老師,因經常將學校的紙張、紙箱、塑膠袋拿回家做資源回收,結果把新居弄得像垃圾場,房內無法睡覺,連浴室也沒辦法洗澡;搞得胡姓丈夫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品質,苦勸妻子無效,最後經法院判准離婚。
這個案例是屬於美國史密斯學院心理系教授藍迪佛羅斯特所歸類的「拾荒型囤積者」,這種行為模式的患者只要看到可以帶回家的東西,就會撿個不停,例如看到免費報紙、傳單、小贈品就會忍不住多拿幾份,看到空瓶、空盒等堪用廢棄物,也會想辦法搬回家裡。
二、購物型囤積症:
而有些患者則是會因為恐慌某些物品缺貨或是對某些物品特定喜愛,所以大量購買囤積,堆滿房間或屋子,像是去年一度出現市面上衛生紙缺貨的情況,就有不少人會去拚命搶購大賣場內的衛生紙,一口氣買了好幾年都用不完的份量,堆得全家到處都是。
這種類型則是被稱為「購物型囤積者」,會透過不斷的購買東西來讓自己消除負面情緒、獲得心理滿足感。
囤積症者往往會出現憂鬱症的症狀
美國麻州史密斯學院與波士頓大學曾經合作進行了一項針對「囤積症」患者長達20年的調查與行為動機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囤積症患者即使知道自己囤積的東西意義不大,但仍然難以舍棄。而在囤積行為出現的最初階段,這些患者表現出相當強的分類意識和專注度。不過隨著雜物的不斷堆積,患者的身體和心理狀態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他們的注意力會變得分散,經常處於焦慮不安的情緒,嚴重的患者甚至出現憂鬱症的症狀。
囤積症是不是一種強迫症?
而很多人認為囤積症是強迫症的一種類型,但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美國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德的家居協會焦慮症中心主任大衛托林所進行的研究發現,強迫型囤積症是與強迫症完全無關的一種獨特的精神障礙。
而囤積症的病理特徵有很多,而且經常會因為過去的創傷而加重,其中包括強迫囤積行為的發生,阻礙思維的集中,過分的完美主義,還有一種類似兒童的逃避行為,不願接受和丟東西有關的不適感。
如何治療或改善囤積症?
要改善變囤積症患者的囤積行為,如果用強制清理的作法是既耗時又傷感情,並且最終並不能有好的效果,也許能暫時解決健康和安全隱患,但在改變囤積者的行為或囤積症的病因上卻收效甚微,並且結果是問題會死灰復燃。
所以專家建議應該幫助囤積症患者維持專注並減輕心理壓力,可以從練習將依依不捨的東西「狠心地」扔出去開始,並提供必要情感支持,透過專業行為與葯物治療進行改善症狀。切記不要替囤積者做命令式決定,也不要在囤積者面前只說不做,因為只靠囤積者慢慢清理,容易令患者泄氣而失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