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什麼耗費時間和精力
Ⅰ 康熙雍正乾隆為何都非常勤政,只因為什麼呢,是不是被逼無奈
確實是有點被逼無奈,因為他們都想做到“專政”,捍衛自己的地位,所以只能勤政。從康熙時期到乾隆時期,這三代可以說是清朝最昌盛的時期。這三位君王不僅對清朝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非常勤政,。而他們勤政的目的也都相同,那就是做到“專政”。
有了雍正康熙這樣的前例,乾隆自然是選擇繼承,所以更多地參與各方面的決策。勤政所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不僅防範了其他勢力,而且也讓君王更好的掌控整個朝廷。所以說為了能夠做到“專政”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也就更多,在這種把所有勢力都扼殺在搖籃里的前提下,他們是想不專政都不行,所以對於他們來說自然也就成為了被逼無奈的事情了。
Ⅱ 古代皇帝擁有了一切,他們的工作動力是什麼呢康熙、乾隆,他們為什麼工作這么努力呢
這個問題很復雜。
最高的統治者,其實還是有制約他的東西。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儒家經典就成為統治者的道德依據和立法依據,孟子曰,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依據這條標准,如果皇帝在道德上嚴格要求自己的話,那就必須按照這個去做。當然民為重對於統治者來說只是喊喊口號罷了,相當於當代的「為人民服務」一樣,口號不但不能不喊,而且要大聲喊,喊到全國的「黔首」都聽到,所以大多數時候都是貪官污吏不好,而非皇帝不好。
道德約束的另一條標准就是孝,統治者動不動就說「天下者,高祖(太祖)之天下也」,除了幾個想成仙的皇帝,大多數皇帝還是比較現實的,知道自己早晚變成畫像和牌位尊奉在奉先殿內,自己開創或者接過的皇位最終得傳給子孫,對自己高標準的皇帝就會想把天下治理好,往上才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其次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把能夠解決或者安排的問題處理好,不要留給子孫後人。
第三就是考慮自己的歷史地位,中國古人很在意自己的身後名,才會有文丞相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和「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了,皇帝們生前享盡富貴,既然歷史不止一次的證明成仙和長生不老不靠譜,那麼還追求什麼呢?那就是死後的哀榮和千古流芳了。
但是這些約束都需要皇帝的自律,但是為什麼只有清朝能保證每個皇帝都很勤政,以前的朝代做不到呢?那是因為清朝特別重視皇子的教育,從出生皇子就必須離開母親由乳母喂養,這就不會被母親溺愛,此外,皇子從5、6歲開始天不亮就要到上書房讀書,還要練布庫和騎射,從小就養成了勤勞的習慣,在這樣嚴格得幾乎苛刻的要求下,皇子們只要能長大都可以保證身體強壯,精力旺盛,那些不合格的都被淘汰了。第三,清朝立儲是立賢而非立長,除了後期只有一個兒子或者乾脆沒兒子以外。
你說的康熙和乾隆在晚年都倦政,這一方面是年紀大了精神不濟,另一方面也是覺得以上幾條自己都已經做到了,精神空虛沒有追求的緣故,當然康熙還由於諸子爭位弄得精神受到打擊。。。這和歷史上開創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有些相似之處,只是清朝兩位皇帝既沒有楊貴妃,也沒有安祿山,更沒有犯唐玄宗的錯誤
皇帝從來對美人沒有免疫力,大多數皇帝三十幾歲就死掉了,康熙三十多個兒子從哪來,這還不包括公主呢,乾隆更不用說了,80幾歲的人還在選秀女入宮,,,
Ⅲ 乾隆皇帝曾經數次下江南,他去江南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乾隆皇帝曾經六次下江南,對於他下江南目的,歷史上眾說紛紜,有人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是為了考察民情,同時整飭吏治並治理水患。也有人說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想要效仿康熙聖祖,給後世留下美名;還有人說,乾隆皇帝下江南,就是為了遊山玩水,在遊山玩水同時,也為自己後宮,獵艷江南美女。
清朝皇帝長期居住在紫禁城,在那個交通不發達時期,從紫禁城到江南,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乾隆皇帝即便付出很多時間,也要到江南走一走,他最後一次下江南,已經年過七旬。即便這樣情況,也沒能消減對江南的熱愛。
將自己比作明君的乾隆,在政績上也不想輸給了爺爺康熙。康熙有下江南經歷,乾隆也不能落後,必須要下江南走走。
Ⅳ 乾隆風流成性,為何還能成最長壽皇帝
壽命和風流成性,根本就構不成因果關系,兩者沒有根本上的聯系。而且歷史上不止乾隆一個是風流成性,所有的君王都風流成性。那後宮佳麗3000那都不是擺設。每一個君王晚上翻牌子的時候都翻到手軟。什麼美女沒見過。什麼樣的陣勢沒見過。乾隆能夠長命百歲。活這么長的時間和當時的醫療水平有很大的關系。清王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當時的醫療水平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地步,在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之上。朝發明了很多養生的方法,而且很多的疾病都有了醫治的方法,人們整體的壽命都提高了。
當時王朝的法律明確規定君王是不能娶漢家女子。這是當時整個統治階級制定出來的一條規則,歷代君王都要遵守,康熙都不例外,更不用說乾隆。而且後宮佳麗三千,什麼姿色的美女沒有乾隆根本沒有必要去民間尋歡作樂。
Ⅳ 乾隆六次下江南,並不僅僅只是為了玩,那還為了什麼
愛新覺羅·弘歷(公元1711-179),謚號為純皇帝,廟號"高宗"。一生素慕風雅,善於騎射,筆墨字跡也曾留布於大江南北,他的一生有著太多的神奇故事。由於年號"乾隆"故而史稱為"乾隆皇帝"。
小時候初看歷史,總覺得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幸福的皇帝,有時甚至覺得把"皇帝"二字換成"人",這句話也能成立。
首先來看,他上班繼承大位的年紀剛剛好,是25歲,花樣年華,不大不小。像他爺爺康熙那樣8歲繼位,不但一開始掌不了權,而且整個童年都被當皇帝那些繁文縟節給束縛著。
從乾隆南巡的主要活動來看,其社會積極意義還是很大的。不過六次南巡所花費的開支達兩千多萬兩,耗費之大、時間之久、動用人力物力之巨都已開創了新的歷史紀錄,這也難免滋生了政治腐敗的先端。乾隆本人也認為南巡有弊端,"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
Ⅵ 乾隆皇帝晚年昏庸到了什麼地步
愛新覺羅.弘歷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年號乾隆,在位六十年,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實際長達六十三年。
他繼位時雍正留下的是一個在嚴苛統治下井井有條的朝廷,而他留給嘉慶皇帝盡是負遺產——盛行的腐敗之風,龐大的人口基數。
而嘉慶皇帝又是一個優柔寡斷,知識結構封閉的人,縱使他保持禁慾和節儉,並且勤於朝政也沒能阻礙大清國勢日漸衰退。後來制定的閉關鎖國國策,更是讓清朝徹底落後於世界的步伐。
乾隆早期創下的豐功偉績不能忘卻,但乾隆晚年所釀成的大錯也不容小覷。成也乾隆,敗也乾隆!
Ⅶ 乾隆當了三年的太上皇,這期間都在干什麼呢
乾隆活了八十九歲,是清朝最長壽的皇帝,但卻不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在他二十五歲剛繼位的時候就曾焚香向上天禱告過,大概意思就是,因為他的爺爺康熙在位了六十一年,他不敢與之相提並論,如果他可以在位六十年,那一定要在八十五歲時把皇位傳給皇子,自己退休下台。
他能說出這樣的話,首先是因為乾隆自幼時就很崇拜並且敬重自己的祖父康熙,一直以他為榜樣,希望自己能也成為一個明君,發誓在位時間不會超過康熙是為了表達自己對祖父的尊敬。其次,古人的壽命都相對來說比較短,乾隆也不曾料到自己能活這么久,讓位的問題就真的發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乾隆大概還沒意識到自己早已不是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的天之驕子,而大清朝也不再是康乾盛世之時的模樣了。而這無論晚年的他怎樣掙扎,不肯放權也好,殫盡竭慮也罷,都無法挽回當時的局面,有人抨擊乾隆說是他敗光了國庫和祖宗積攢下來的偉業,最後把爛攤子留給自己的兒子,但是盛世之下必有腐朽,大清朝開始走下坡路並不是乾隆一個人所造成的,是時代的變遷,也是歷史的的必然結果。
在現代社會,退休本是一個新的開始,意味著老年人終於結束了自己一生的工作,可以好好的享受天倫之樂。乾隆雖然長壽,但他的晚年生活卻不盡人意,這三年對他來說大概比前半生都要漫長得多吧。
Ⅷ 乾隆皇帝為什麼要耗費巨資來編纂四庫全書是為了讓後代知道自己的功績嗎
在晚年,當回顧他的一生時,乾隆非常高興地自稱是一個完美的老人,以顯示他對文化和武術的傑出貢獻。其中,《四庫全書》的編制一直是乾隆皇帝引以為豪的,然而隨著歷史的充分沉澱,關於乾隆皇帝為什麼要修建《四庫全書》的討論也有了很多。《四庫全書》所謂四庫,是指《四庫全書》前後10年間編纂的涵蓋古代中國,所有范疇的四部經史子集。
乾隆大力大規模禁書有著深刻的政治原因和歷史背景。統治者滿族上台後,廣大漢族知識分子羞於清除政府。他們要麼躲在山裡,要麼閉門寫書,以發泄他們的悲傷和憤怒以及對故國的思念。這種野史、詩詞、筆記遍布疆域,對清朝統治者企圖長期維護江山十分不利。有了這個,他就大張旗鼓地命令各省“陳列書籍”,把散落在民間的秘書典籍集中在朝廷,把自己打扮成“主張文治”的賢明天子。事實上,他對我國浩如煙海的古今圖書進行了大查找、大審查、大篡改,最後篡奪、修改成“叫我什麼意思”的《四庫全書》。這是乾隆通過編制《四庫全書》禁止他人做法的真正動機。
Ⅸ 乾隆為燒制瓷母,耗費心力,他為什麼要這樣
說起乾隆,我真的是很想打他呀,他對於那些好的什麼書畫作品之類的,有多喜歡大家應該是知道,但是人家一副好好的畫,你在上面蓋無數個章,只要有個縫兒,你就蓋章表示你的喜愛之情,你讓我們後來的人怎麼好好的欣賞?而且,還要到處題字,好像掀桌,告訴你,適可而止。在這些藝術品裡面,他最鍾愛的應該是瓷器了吧。
不過瓷母也可以說是乾隆一個天馬行空的想像,然後實現了罷了,原先很多人都認為不可能實現的,這也是乾隆的厲害之處吧。
Ⅹ 為何康熙和乾隆都出巡不斷,而雍正在位期間卻不離開京城一步
我國古代有很多帝王都常出外巡幸,如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和唐太宗等人。帝王們的出巡並不僅僅是遊山玩水,多是有政治上的考慮,而這一點在崇尚「騎射乃滿洲之根本」的清朝帝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清朝皇帝格外喜歡出巡,其中外出次數最多的當是康熙和乾隆祖孫二人。
與康熙和乾隆都熱衷於出巡不同,雍正皇帝不僅對出巡不大感興趣,反而在他在位的十三年中,除了幾次短途的謁陵外,一次都沒離開過北京。
雍正與康熙和乾隆相比,在位時間並不長,但雍正卻一直有著勤政的美譽。康熙晚年倦政導致國庫虧空、吏治敗壞,所以雍正從即位之初就著手改革財政和整頓吏治,因此在他在位十三年間一直保持著較大的工作量,甚至夜以繼日的處理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