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除夕為什麼晚上不喝酒

除夕為什麼晚上不喝酒

發布時間: 2022-06-23 22:24:09

『壹』 除夕有哪些禁忌習俗

1、忌打碎器物

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不小心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

2、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中有水井的人家,需要在黃昏前「封井」,將水井蓋上木蓋,供奉糕點,焚香拜祭,三日後才可以開蓋復用。

3、先祭祖再吃年夜飯

大年三十傍晚,要在祖宗像前點香燭,擺菜餚,倒上美酒,舉行祭祀儀式。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4、年夜飯的禁忌

除夕夜傳統座次為「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是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首席未落座,其餘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5、守歲不說晦氣話

除夕夜守歲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除夕夜晚上,無論大人或是小孩,都需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臟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霉。

6、不能開燈睡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需要開燈睡,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貳』 有的地方風俗是過年不能吃肉喝酒,對此你怎麼看

老一輩傳下來的風俗,是每個地區跟其他地區不一樣的地方,這些傳統應該留給當地對文化尊重的人,像我老家貼對聯,一定要年三十早上7點以前貼,多一分都不行,所以可以理解的。

『叄』 除夕有哪些忌諱習俗

禁忌一、不可說不敬之語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也最為熱鬧,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臟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歡歡喜喜、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

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

禁忌二、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

禁忌三、不能留濕衣服過年

禁忌四、年夜飯就餐前,必須要先要准備供品祭祀祖先。請祖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說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祖靈請來之後,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佔用,意為不能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準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祖靈時,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門外無主鬼魂聽到後,造成小孩夭折。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肆』 除夕夜的風俗

除 夕 夜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著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頭也都還能記得。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
回答者:ling1981 - 經理 五級 1-20 11:02

--------------------------------------------------------------------------------

吃餃子、熬夜和看春節聯歡晚會
回答者:ytapple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20 14:09

--------------------------------------------------------------------------------

『年的由來』

在中國眾多傳統的節日中,春節算是最盛大、最熱鬧、最受人重視。即便是海外受過西方文化熏陶的華僑,也不能忘記這個重大的而又極富有意義的節日----春節。

正因為春節對我們中國人的影響如此深遠的,故我們收集了一些有關春節由來的資料,讓大家有一定的了解。希望大家在新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萬事順利!

年是什麼?最初的概念「年」是與農作物生長的周期性和人類生產的勞動的周期性相關聯的,莊稼獲得好收成,百姓們不免要慶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節日。所以年是收獲的象徵,所謂「五穀熟曰年」。另一種傳說是: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里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
把「年」嚇得逃回海里,不再危害人畜。久而久之便成了過年的種種習俗。到了大年初一,親朋好友就互相拜訪,祝賀沒有受到「年」的傷害,逃過「年」的這一難關,所以「過年」又稱「年關」,這也是拜年的由來。

一、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春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己的大門或楹柱上貼上一副春聯,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
一新,渲染了喜慶氣氛,這個古老的風俗一直延續自今。

春聯又名「對聯」、「門對」、「對子」等,是由上聯、下聯和橫披組成。

它起源於「桃符」。所謂的桃符,就是指用桃木刻畫出「神荼」、「郁壘」兩尊神像。再將它們掛在大門上,用來鎮妖避邪。東漢應劭的《風俗
通》 中引《黃帝書》中記載:相傳古代東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枝向周圍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圓。樹頂有
一隻金雞,日出報曉。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根拱形枝幹,樹梢一直歪下來,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度朔山上住著各種各樣的妖邪鬼怪,它們出
入都得經過這扇門,因此稱作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去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鬼門,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這兩個神一個手拿葦索,一
個身牽猛虎,形象丑惡兇狠,既能捉鬼,又能吃鬼,若有惡鬼溜出鬼門,就把它抓住,或者吃掉,或者用葦索捆綁起來喂老虎。因此,黃帝就把神荼、郁壘的像刻成桃人,掛在大門門戶上,以御凶魅。

最初,古人用桃木雕刻成神荼、郁壘的神像,掛於大門的兩側。後來大概因雕刻神像太費事,就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像來代替,即所謂「桃符」。再往後,覺得畫畫還是很麻煩乾脆就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郁壘」兩個神名,往門上一釘就完事。春節掛「桃符」驅邪的風俗一直從戰國延續到唐代。到了五代,桃符仁才出現聯語,代替原來的神荼」、「郁壘」的字樣。

桃符轉化成春聯據說是緣於五代後蜀之主孟昶,在《蜀[木壽]杌》記載,五代後蜀的君主孟昶在新年之際命令翰林們作門聯,自己也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據說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

紙制的春聯到了明、清時代才真正興盛起來。春聯的開始興盛與明朝朱元璋有關。據清朝人陳尚古《簪去樓雜說》記載起於明朝初年,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市)後,除夕傳旨公卿士庶,家家門上須貼春聯一副,一律用紅紙書寫。朱元璋在微服出行,一路觀賞,以為樂事。由於明朝
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盛行了起來,至今不衰。據《列朝詩集》說,當時最有名的一副春聯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翰林院學士陶安的,內容為:「國朝謀
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二、年畫

按中國古老的風俗,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家裡貼上嶄新的年畫,年畫是伴隨春慶祈年和驅凶避邪的活動而產生的,表達了人們祈求平安
吉利的願望。

它起源於門畫,與桃符有著同樣的悠久歷史。門畫的最初主題是門神,門神,又稱「門丞」、「門神護衛」等,在春聯出現之前,桃符上的「神
荼」、「郁壘」就稱門神。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這是早期的門畫,後來隨著時
代的發展,花樣多起來了,有的就根據新的傳說或神異故事,畫出新的門神。其中最常見的是門神是唐朝大將秦瓊和尉遲。他們變為門神的故事,在小說《西遊記》里就有記載。說是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犯了天條,玉帝派魏徵在明日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傳出一道聖旨,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下著下著,魏徵打起瞌睡來了。當時正是午時三刻,唐太宗以為將魏徵留住,不放他出宮,就行了,所以就不喊他,讓他睡著。原來魏徵在睡夢里已斬掉涇河老龍。老龍陰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就天天到宮里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鬧了。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太辛苦,就叫畫家畫了他們兩人的畫像貼在宮門口,結果照樣管用。這樣,這兩員大將便成了門神。

三、鞭炮

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關於它的名稱由來和產生時間也有很多傳說,一種傳說: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經常在除夕夜到處傷害人畜。後來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放鞭炮,發出聲音把「年」嚇得逃
走,不再危害人畜。另一種傳說根據古書《神異經》記載: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灸蝦
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火朴)而出,臊皆驚憚。 不管是哪種傳說,都說明了爆竹與桃符作
用差不多,都是用來驅除邪鬼的。

鞭炮起源於「庭燎」。所謂"庭燎"就是用竹子做成的火把,由於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就會發出「闢辟叭叭」的聲音,古人稱之為「爆竹」。最初燃放爆竹是為了驅除邪鬼。南朝梁代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記》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
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這也就是後來人們在春節凌晨開門放鞭炮的由來,又稱之為「平安爆竹」。

四、屠蘇酒

飲屠蘇酒也是過年的一種風俗。飲屠蘇酒,意為屠絕鬼氣,蘇醒人魂。據說於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後便將春節喝的酒統稱「屠蘇
酒」。

據唐朝人韓鄂所著《歲華紀麗》的記載,屠蘇是一間草庵(茅舍)的名稱。據說古時住在此草庵的一個名醫,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給附近的每家一包
草葯,囑咐他們放在布袋裡縫好,投在井裡,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著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飲一杯,這樣一年中就不會得瘟疫。人們得了這個葯
方,卻不知道這位神醫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蘇這個草庵的名稱來命名這種葯酒。其實,屠蘇也並不是某間草屋的專名,據漢朝人服虔的《通俗文》說,
凡是茅屋都稱專利蘇。至於屠蘇酒中放的什麼葯,按梁朝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說,北魏的議郎董勛說過,古代民間風俗元旦那天所喝的葯酒,裡面
放的的是花椒焙成的葯末。所謂屠蘇酒,其實是一種椒酒。董勛還談到飲屠蘇酒的習慣,是一家人中年紀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來,年紀越大的越後
喝。原因是小孩過年增加了一歲,所以大家要祝賀他;而老年人過年則是生命又少了一歲,拖一點時間後喝,含有祝他們長壽的意思。這種先少後長喝
屠蘇酒的風俗一直傳到後代。唐代詩人顧祝《歲日作》詩說:「不覺老將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還將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宋代文學家
蘇轍的《除日》詩:「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五、除夕夜

除夕夜是團圓之夜,即便是遠在天涯的人,也都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 首先祭祖。祭祖時,應該將代
表祖宗的牌扁安放在供桌上,放上供品,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祭完祖後,一家人團坐在桌前,這正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先是一餐
豐盛「團年飯」,然後大家團坐吃點心、嬉笑玩耍、聊聊家常、談談工作等,靜待天明,這便是守歲。

守歲守到半夜,即從除夕那天的亥時至元旦那天的子時之間開始入席,稱之為「分歲酒」。一家人歡歡喜喜地喝完分歲酒之後,小輩兒人則向父祖家長行禮辭歲,長輩們則要分壓歲錢。壓歲錢也稱「押歲錢」「代歲錢」、「歲歲錢」,原是用來厭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藉此表示親
情愛意。舊時的風俗,壓歲錢規定一百枚,用紅繩串好,意思是百年長壽。

此外除夕夜還有鏡聽、照田蠶、賣痴呆、打灰堆等習俗,以此來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願新的一年小孩聰慧,萬事如願。這些習俗在現在的城市
已不多見了,不過在農村與一些小城鎮,這些風俗還是存在的。

六、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老百姓們喜歡一種民間體育活動,在各種喜慶節日慶典中都可見到,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一種中國傳
統的舞蹈之一了。

舞龍,又稱「耍龍燈燈」、「龍燈舞」。 起源於漢代,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逢年過節常見的一種文娛活動。

關於舞龍,民間有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里的葯都吃過了,還是不見效。只好裝成老頭到人間求醫,大夫搭脈感到吃驚: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要他變回原形,從龍王腰間的鱗甲里捉出一條娛蚣。經過消毒、敷葯,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病之恩,就告訴大夫:「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件事傳出後,大家便以為龍能興雲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所以後來就有了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獅是外來的異獸,我國國土上並沒有獅生活的環境,但發展至今,獅在中國吉祥瑞獸的地位是舉足輕重,與五靈(龍、鳳、龜、麟、虎)並駕而驅,舞獅最初是由西域進貢中國的一種舞蹈,後來慢慢傳入中國民間,成了老百姓的喜愛。舞獅,又名「耍獅子」、「獅子舞」。

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分為北獅和南獅兩種。現在「北獅」以河北滄州、北京為代表,「南獅」則以南海為代表,並輻射到番禺、順德(即俗話說的南番順)。廣州、香港、澳門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所舞的獅子風格也大都以「南獅」為主。

北方舞獅的特點是:外形逼真,與真獅相像,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幼獅之分。舞獅人是獅皮覆蓋全身,只露雙腳。北方舞獅一般是兩個人合舞一隻大獅子。

南方舞獅特點是:造型不如北方逼真,但款式多,色彩豐富。舞獅者穿各種燈龍褲,上穿密鈕扣的唐裝燈龍袖衫或背心。舞獅要使出渾身解數。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

關於舞獅也有一個傳說:相傳明代初年,廣東佛山出現一種怪獸,每逢新舊歲之交,慘害人畜。後來,有人建議用舞獅來嚇唬怪獸,果然奏效,那怪獸逃之夭夭。當地百姓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以後逢年過節便敲鑼打鼓,舞獅拜年。

七、禁忌

初一:雞日----舊時在元旦貼畫吉辟邪祈福。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田生日」,「穀子生日」,祭田

初四:豬日----祭財神。

初五:牛日谷「破五」,可打破諸多禁忌:「送窮五」:初一至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財氣」,初五的垃圾視為「窮土」,倒掉就「送窮出門」。五路財神生日,有「接財神」的習俗。

初六:馬日----「送神」的日子,店鋪開始復業。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煙花,啟煙火的習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穀日----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廟往往在這天設壇祭星,接受布施。

初九:天爺生日----玉皇大帝誕辰,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

初十:石頭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動用,叫「十石不動」,甚至燒香祭拜石具。
回答者:半島燒雞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20 16:57

--------------------------------------------------------------------------------

爺爺或許知道吧
回答者:水金南海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20 18:45

--------------------------------------------------------------------------------

除 夕 夜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著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頭也都還能記得。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

『年的由來』

在中國眾多傳統的節日中,春節算是最盛大、最熱鬧、最受人重視。即便是海外受過西方文化熏陶的華僑,也不能忘記這個重大的而又極富有意義的節日----春節。

正因為春節對我們中國人的影響如此深遠的,故我們收集了一些有關春節由來的資料,讓大家有一定的了解。希望大家在新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萬事順利!

年是什麼?最初的概念「年」是與農作物生長的周期性和人類生產的勞動的周期性相關聯的,莊稼獲得好收成,百姓們不免要慶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節日。所以年是收獲的象徵,所謂「五穀熟曰年」。另一種傳說是: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里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
把「年」嚇得逃回海里,不再危害人畜。久而久之便成了過年的種種習俗。到了大年初一,親朋好友就互相拜訪,祝賀沒有受到「年」的傷害,逃過「年」的這一難關,所以「過年」又稱「年關」,這也是拜年的由來。

一、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春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己的大門或楹柱上貼上一副春聯,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
一新,渲染了喜慶氣氛,這個古老的風俗一直延續自今。

春聯又名「對聯」、「門對」、「對子」等,是由上聯、下聯和橫披組成。

它起源於「桃符」。所謂的桃符,就是指用桃木刻畫出「神荼」、「郁壘」兩尊神像。再將它們掛在大門上,用來鎮妖避邪。東漢應劭的《風俗
通》 中引《黃帝書》中記載:相傳古代東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枝向周圍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圓。樹頂有
一隻金雞,日出報曉。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根拱形枝幹,樹梢一直歪下來,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度朔山上住著各種各樣的妖邪鬼怪,它們出
入都得經過這扇門,因此稱作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去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鬼門,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這兩個神一個手拿葦索,一
個身牽猛虎,形象丑惡兇狠,既能捉鬼,又能吃鬼,若有惡鬼溜出鬼門,就把它抓住,或者吃掉,或者用葦索捆綁起來喂老虎。因此,黃帝就把神荼、郁壘的像刻成桃人,掛在大門門戶上,以御凶魅。

最初,古人用桃木雕刻成神荼、郁壘的神像,掛於大門的兩側。後來大概因雕刻神像太費事,就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像來代替,即所謂「桃符」。再往後,覺得畫畫還是很麻煩乾脆就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郁壘」兩個神名,往門上一釘就完事。春節掛「桃符」驅邪的風俗一直從戰國延續到唐代。到了五代,桃符仁才出現聯語,代替原來的神荼」、「郁壘」的字樣。

桃符轉化成春聯據說是緣於五代後蜀之主孟昶,在《蜀[木壽]杌》記載,五代後蜀的君主孟昶在新年之際命令翰林們作門聯,自己也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據說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

紙制的春聯到了明、清時代才真正興盛起來。春聯的開始興盛與明朝朱元璋有關。據清朝人陳尚古《簪去樓雜說》記載起於明朝初年,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市)後,除夕傳旨公卿士庶,家家門上須貼春聯一副,一律用紅紙書寫。朱元璋在微服出行,一路觀賞,以為樂事。由於明朝
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盛行了起來,至今不衰。據《列朝詩集》說,當時最有名的一副春聯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翰林院學士陶安的,內容為:「國朝謀
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二、年畫

按中國古老的風俗,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家裡貼上嶄新的年畫,年畫是伴隨春慶祈年和驅凶避邪的活動而產生的,表達了人們祈求平安
吉利的願望。

它起源於門畫,與桃符有著同樣的悠久歷史。門畫的最初主題是門神,門神,又稱「門丞」、「門神護衛」等,在春聯出現之前,桃符上的「神
荼」、「郁壘」就稱門神。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這是早期的門畫,後來隨著時
代的發展,花樣多起來了,有的就根據新的傳說或神異故事,畫出新的門神。其中最常見的是門神是唐朝大將秦瓊和尉遲。他們變為門神的故事,在小說《西遊記》里就有記載。說是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犯了天條,玉帝派魏徵在明日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傳出一道聖旨,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下著下著,魏徵打起瞌睡來了。當時正是午時三刻,唐太宗以為將魏徵留住,不放他出宮,就行了,所以就不喊他,讓他睡著。原來魏徵在睡夢里已斬掉涇河老龍。老龍陰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就天天到宮里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鬧了。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太辛苦,就叫畫家畫了他們兩人的畫像貼在宮門口,結果照樣管用。這樣,這兩員大將便成了門神。

三、鞭炮

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關於它的名稱由來和產生時間也有很多傳說,一種傳說: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經常在除夕夜到處傷害人畜。後來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放鞭炮,發出聲音把「年」嚇得逃
走,不再危害人畜。另一種傳說根據古書《神異經》記載: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灸蝦
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火朴)而出,臊皆驚憚。 不管是哪種傳說,都說明了爆竹與桃符作
用差不多,都是用來驅除邪鬼的。

鞭炮起源於「庭燎」。所謂"庭燎"就是用竹子做成的火把,由於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就會發出「闢辟叭叭」的聲音,古人稱之為「爆竹」。最初燃放爆竹是為了驅除邪鬼。南朝梁代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記》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
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這也就是後來人們在春節凌晨開門放鞭炮的由來,又稱之為「平安爆竹」。

四、屠蘇酒

飲屠蘇酒也是過年的一種風俗。飲屠蘇酒,意為屠絕鬼氣,蘇醒人魂。據說於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後便將春節喝的酒統稱「屠蘇
酒」。

據唐朝人韓鄂所著《歲華紀麗》的記載,屠蘇是一間草庵(茅舍)的名稱。據說古時住在此草庵的一個名醫,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給附近的每家一包
草葯,囑咐他們放在布袋裡縫好,投在井裡,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著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飲一杯,這樣一年中就不會得瘟疫。人們得了這個葯
方,卻不知道這位神醫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蘇這個草庵的名稱來命名這種葯酒。其實,屠蘇也並不是某間草屋的專名,據漢朝人服虔的《通俗文》說,
凡是茅屋都稱專利蘇。至於屠蘇酒中放的什麼葯,按梁朝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說,北魏的議郎董勛說過,古代民間風俗元旦那天所喝的葯酒,裡面
放的的是花椒焙成的葯末。所謂屠蘇酒,其實是一種椒酒。董勛還談到飲屠蘇酒的習慣,是一家人中年紀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來,年紀越大的越後
喝。原因是小孩過年增加了一歲,所以大家要祝賀他;而老年人過年則是生命又少了一歲,拖一點時間後喝,含有祝他們長壽的意思。這種先少後長喝
屠蘇酒的風俗一直傳到後代。唐代詩人顧祝《歲日作》詩說:「不覺老將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還將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宋代文學家
蘇轍的《除日》詩:「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五、除夕夜

除夕夜是團圓之夜,即便是遠在天涯的人,也都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 首先祭祖。祭祖時,應該將代
表祖宗的牌扁安放在供桌上,放上供品,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祭完祖後,一家人團坐在桌前,這正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先是一餐
豐盛「團年飯」,然後大家團坐吃點心、嬉笑玩耍、聊聊家常、談談工作等,靜待天明,這便是守歲。

守歲守到半夜,即從除夕那天的亥時至元旦那天的子時之間開始入席,稱之為「分歲酒」。一家人歡歡喜喜地喝完分歲酒之後,小輩兒人則向父祖家長行禮辭歲,長輩們則要分壓歲錢。壓歲錢也稱「押歲錢」「代歲錢」、「歲歲錢」,原是用來厭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藉此表示親
情愛意。舊時的風俗,壓歲錢規定一百枚,用紅繩串好,意思是百年長壽。

此外除夕夜還有鏡聽、照田蠶、賣痴呆、打灰堆等習俗,以此來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願新的一年小孩聰慧,萬事如願。這些習俗在現在的城市
已不多見了,不過在農村與一些小城鎮,這些風俗還是存在的。

六、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老百姓們喜歡一種民間體育活動,在各種喜慶節日慶典中都可見到,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一種中國傳
統的舞蹈之一了。

舞龍,又稱「耍龍燈燈」、「龍燈舞」。 起源於漢代,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逢年過節常見的一種文娛活動。

關於舞龍,民間有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里的葯都吃過了,還是不見效。只好裝成老頭到人間求醫,大夫搭脈感到吃驚: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要他變回原形,從龍王腰間的鱗甲里捉出一條娛蚣。經過消毒、敷葯,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病之恩,就告訴大夫:「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件事傳出後,大家便以為龍能興雲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所以後來就有了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獅是外來的異獸,我國國土上並沒有獅生活的環境,但發展至今,獅在中國吉祥瑞獸的地位是舉足輕重,與五靈(龍、鳳、龜、麟、虎)並駕而驅,舞獅最初是由西域進貢中國的一種舞蹈,後來慢慢傳入中國民間,成了老百姓的喜愛。舞獅,又名「耍獅子」、「獅子舞」。

舞獅開始於南北朝

『伍』 我國古代有什麼樣的飲酒習俗

一、傳統的飲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禮:
歷史上,儒家的學說被奉為治國安邦的正統觀點,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儒家講究"酒德"兩字。
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 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 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 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製,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於是從古代的書籍中採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於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我國古代飲酒有以下一些禮節:
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 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嘗嘗酒味,並加以贊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 杯為度。
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個民族中, 除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一般不飲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飲酒的。飲酒的習俗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格。
二、原始宗教、祭祀、喪葬與酒:
從遠古以來,酒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於巫術,在中國古代,巫師利用所謂的「超自然力量」,進行 各種活動,都要用酒。巫和醫在遠古時代是沒有區別的,酒作為葯,是巫醫的常備葯之一。在古代,統治者認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戰爭決定一個部落或國家的生死 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發之前,更要用酒來激勵鬥志。酒與國家大事的關系由此 可見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戰國時代制度的<<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明確的規定。 如祭祀時,用「五齊」、「三酒」共八種酒。主持祭祀活動的人,在古代是權力很 大的,原始社會是巫師,巫師的主要職責是奉祀天帝鬼神,並為人祈福禳災。後來 又有了「祭酒」主持饗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動。
我國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的習俗。
人死後,親朋好友都要來弔祭死者,漢族的習俗是「吃齋飯」,也有的地方 稱為吃「豆腐飯」,這就是葬禮期間的舉辦的酒席。雖然都是吃素,但酒還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數民族則在吊喪時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聽到喪信後,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贈送喪家幾斤酒及其大米,香燭等物,親戚送的酒物則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來斤白酒,一頭豬。喪家則要設酒宴招待吊者。雲南怒江地區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戶帶酒前來吊喪,巫師灌酒於死者嘴內,眾人各飲一杯酒,稱此為 「離別酒」。死者入葬後,古代的習俗還有在墓穴內放入酒,為的是死者在陰間也 能享受到人間飲酒的樂趣。漢族人在清明節為死者上墳,必帶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節日,舉行家宴時,都要為死去的祖先留著上席,一家之主這 時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為祖先置放酒菜,並示意讓祖先先飲過酒或進過食後,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在祖先的靈象前,還要插上蠟燭,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達對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三、重大節日的飲酒習俗:
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飲「菖蒲酒」,重陽節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後,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酒席散盡之時,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歸」。節日的全新解釋是:必須選舉一些日子讓人們歡聚暢飲,於是便有了節日,而且節日很多,幾乎月月都有。代代相傳的舉國共飲的節日有:
1、春節 俗稱過年。漢武帝時規定正月初一為元旦;辛亥革命後,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春節期間要飲用屠蘇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寧、長壽。
「屠蘇」原是草庵之名。相傳古時有一人住在屠蘇庵中,每年除夕夜裡,他給鄰里一包葯,讓人們將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時,再用這井水對酒,合家歡飲,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會染上瘟疫。後人便將這草庵之名作為酒名。飲屠蘇酒始於東漢。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這樣的記載:「屠蘇酒,陳延之《小品方》雲,『此華佗方也』。」元旦飲之,辟疫癘一切不正之氣。」飲用方法也頗講究,由「幼及長」。「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製成的酒,它的飲用方法與屠蘇酒一樣。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採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詩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周庚信在詩中寫道:「正朝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吐隨銘主,椒花逐頌來」。
2、燈節:又稱元宵節、上元節。這個節日始於唐代,因為時間在農歷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過去人們都向天宮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禮後,撤供,家人團聚暢飲一番,以祝賀新春佳節結束。晚上觀燈、看煙火、食元宵(湯元)。
3、中和節:又稱春社日,時在農歷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豐收,有飲中和酒、宜春酒的習俗,說是可以醫治耳疾,因而人們又稱之為「治聾酒」。宋代李在詩中寫道:「社翁今日沒心情,為乏治聾酒一瓶。惱亂玉堂將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廳」。據《廣記》記載:「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種,以祈年穀」。據清代陳夢雷纂的《古今圖書集成•酒部》記載:「中和節,民間里閭釀酒,謂宜春酒」。
4、清明節:時間約在陽歷4月5日前後。人們一般將寒食節與清明節合為一個節日,有掃墓、踏青的習俗。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這個節日飲酒不受限制。據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陽雜俎》記載:在唐朝時,於清明節宮中設宴飲酒之後,憲宗李純又賜給宰相李絳酴酒。清明節飲酒有兩種原因:一是寒食節期間,不能生火吃熱食,只能吃涼食,飲酒可以增加熱量;二是借酒來平緩或暫時麻醉人們哀悼親人的心情。古人對清明飲酒賦詩較多,唐代白居易在詩中寫道:「何處難忘酒,朱門美少年,春分花發後,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詩中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端五節、重五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節。時在農歷五月五日,大約形成於春秋戰國之際。人們為了辟邪、除惡、解毒,有飲菖蒲酒、雄黃酒的習俗。同時還有為了壯陽增壽而飲蟾蜍酒和鎮靜安眠而飲夜合歡花酒的習俗。最為普遍及流傳最廣的是飲菖蒲酒。據文獻記載:唐代光啟年間(885—888年),即有飲「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堯藩在詩中寫道:「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後逐漸在民間廣泛流傳。歷代文獻都有所記載,如唐代《外台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聖惠方》,元代《元稗類鈔》,明代《本草綱目》、《普濟方》及清代《清稗類鈔》等古籍書中,均載有此酒的配方及服法。菖蒲酒是我國傳統的時令飲料,而且歷代帝王也將它列為御膳時令香醪。明代劉若愚在《明宮史》中記載:「初五日午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也有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由於雄黃有毒,現在人們不再用雄黃兌制酒飲用了。對飲蟾蜍酒、夜合歡花酒,在《女紅余志》、清代南沙三餘氏撰的《南明野史》中有所記載。
6、中秋節:又稱仲秋節、團圓節,時在農歷八月十五日。在這個節日里,無論家人團聚,還是摯友相會,人們都離不開賞月飲酒。文獻詩詞中對中秋節飲酒的反映比較多,《說林》記載:「八月黍成,可為酎酒」。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在宮中舉行中秋夜文酒宴,並熄滅燈燭,月下進行「月飲」。韓愈在詩中寫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到了清代,中秋節以飲桂花酒為習俗。據清代潘榮陛著的《帝京歲時記勝》記載,八月中秋,「時品」飲「桂花東酒」。
7、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茱萸節,時在農歷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飲酒的習俗。始於漢朝。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紀原》記載:「菊酒,《西京雜記》曰:『戚夫人待兒賈佩蘭,後出為段儒妻,說在宮內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登高,《續齊諧記》曰:『漢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令家人作絹囊,盛茱萸,懸臂登高山,飲菊花酒,禍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還,雞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自此以後,歷代人們逢重九就要登高、賞菊、飲酒,延續至今不衰。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對常飲菊花酒可「治頭風,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顏色不老」,「令頭不白」,「輕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莖、葉、花的同時,還用來釀制菊花酒。除飲菊花酒外,有的還飲用茱萸酒、茱菊酒、黃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歷史上釀制菊花酒的方法不盡相同。晉代是「採菊花莖葉,雜秫米釀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葯亦佳」。清代則是用白酒浸漬葯材,而後採用蒸餾提取的方法釀制。因此,從清代開始,所釀制的菊花酒,就稱之為「菊花白酒」。
8、除夕:俗稱大年三十夜。時在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人們有別歲、守歲的習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寢,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始於南北朝時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內人夜坐守歲》一詩中寫道:「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除夕守歲都是要飲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歲》一詩中寫道:「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寫有這樣的詩句:「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宴」。宋代蘇軾在《歲晚三首序》中寫道:「歲晚相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飲「菖蒲酒」,重陽節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 禾苗後,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酒席散盡之時,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歸」。過年,也叫除夕,是中國人最為注重的節日,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年夜飯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酒席,即使窮,平時不怎麼喝酒,年夜飯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飯,有的人還有飲酒守夜的習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們一般是不出門的,從正月初二開始,才開始串門,有客人上門,主人將早已准備好的精美的下酒菜餚擺上桌子,斟上酒,共賀新春。
新年尹始,古人有合家飲屠蘇酒的習俗,飲酒時,從小至大依次飲用。據說 飲此酒可以避瘟氣。
朝鮮族的「歲酒」:這種酒多在過「歲首節」前釀造。歲首節相當於漢族的 春節,「歲酒」以大米為主料,配以桔梗、防風、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葯材,類似於漢族的「屠蘇酒」,但葯材配方有所不同。用於春節期間自飲和待客,民間認為飲用此酒可避邪,長壽。
哈尼族的「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雲南元江一帶的哈尼族,按照 傳統習俗,都要舉行一次豐盛的「喝新谷酒」的儀式,以歡慶五穀豐登,人畜平安。 所謂「新谷酒」,是各家從田裡割回一把即將成熟的谷把,倒掛在堂屋右後方山牆上部的一塊小篾笆沿邊,意求家神保護莊稼,然後勒下穀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內泡酒。喝「新谷酒」選定在一個吉祥的日子,家家戶戶置辦豐盛的飯菜,全家老少都無一例外地喝上幾口「新谷酒」。這頓飯人人都要吃得酒 酣飯飽。
四、婚姻飲酒習俗:
南方的「女兒酒」,最早記載為晉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說南 方人生下女兒才數歲,便開始釀酒,釀成酒後,埋藏於池塘底部,待女兒出嫁之時 才取出供賓客飲用。這種酒在紹興得到繼承,發展成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質與一般的紹興酒並無顯著差別,主要是裝酒的壇子獨特,這種酒壇還在土壞時,就雕上各種花卉圖案,人物鳥獸,山水亭榭,等到女兒出嫁時,取出酒壇,請畫匠用油彩畫出「百戲」,如「八仙過海」,「龍鳳呈祥」,「嫦娥奔月」等,並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圓的「彩頭」「喜酒」,往往是婚禮的代名詞,置辦喜酒即辦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 參加婚禮。
滿族人結婚時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燭齊亮,新郎給新娘揭下頭蓋後 要坐在新娘左邊,娶親太太捧著酒杯,先請新郎抿一口;送親太太捧著酒杯,先請新娘抿一口;然後兩位太太將酒杯交換,請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滿族人在舉行婚禮前後的「謝親席」:將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於特製的禮盒 中,由兩人抬著送到女家,以表示對親家養育了女兒給自家做媳女的感謝之情。另外,還要做一桌「謝媒席」,用圓籠裝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對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達斡爾族的「接風酒」和「出門酒」:送親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滿 兩盅酒,向送親人敬「接風酒,這也叫」進門盅「,來賓要全部飲盡,以示已是一家人。爾後,男家要擺三道席宴請來賓。婚禮後,女方家遠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親人返程時,新郎父母都恭候門旁內側,向貴賓一一敬「出門酒」。
「會親酒」,訂婚儀式時,要擺的酒席,喝了「會親酒」,表示婚事已成定 局,婚姻契約已經生效,此後男女雙方不得隨意退婚,賴婚。
「回門酒」,結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回門」,即回到娘家探望長輩, 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稱「回門酒」。回門酒只設午餐一頓,酒後夫妻雙雙回家。
「交杯酒」: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儀節,在古代又稱為「合巹」 (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禮記·昏義>>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巹又引 申為結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這一名稱,到了宋代,在禮儀上,盛行用彩絲將兩只酒杯相聯,並綰成同心結之類的彩結,夫妻互飲一盞,或夫妻傳飲。這種風俗在我國非常普遍,如在紹興地區喝交杯酒時,由男方親屬中,兒女雙全,福氣好的中年婦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給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幾顆小湯圓,然後,斟上兩盅花雕酒,分別給新婚夫婦各飲一口,再把這兩盅酒混合,又分為兩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讓新郎新娘喝完後,並向門外撒大把的喜糖,讓外 面圍觀的人群爭搶。
婚禮上的交擘酒:為表示夫妻相愛,在婚禮上夫妻各執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飲一口。
五、其它飲酒習俗:
「滿月酒」或「百日酒」,中華各民族普遍的風俗之一,生了孩子,滿月時,擺上幾桌酒席,邀請親朋好友共賀,親朋好友一般都要帶有禮物,也有的送上紅包。
「寄名酒」:舊時孩子出生後,如請人算出命中有剋星,多厄難,就要把他 送到附近的寺廟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戶人家則要舉行隆重的寄名儀式,拜見法師之後,回到家中,就要大辦酒席,祭祀神祖,並邀請親朋好友,三親六眷,痛飲一番。
「壽酒」:中國人有給老人祝壽的習俗,一般在50、60、70歲等生日, 稱為大壽,一般由兒女或者孫子,孫女出面舉辦,邀請親朋好友參加酒宴。
「上樑酒」和「進屋酒」:在中國農村,蓋房是件大事,蓋房過程中,上樑 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樑這天,要辦上樑酒,有的地方還流行用酒澆梁的習俗。房子造好,舉家遷入新居時,又要辦進屋酒,一是慶賀新屋落成,並志喬遷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開業酒」和「分紅酒」:這是店鋪作坊置辦的喜慶酒。店鋪開張,作坊開 工之時,老闆要置辦酒席,以誌喜慶賀;店鋪或作坊年終按股份分配紅利時,要辦 「分紅酒」。
「壯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遠行,為其舉辦酒宴,表達惜別之情。 在戰爭年代,勇士們上戰場執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險的任務時,指揮官們都會為他們斟上一杯酒,用酒為勇士們壯膽送行。
六、獨特的飲酒方式:
飲咂酒:這是古代遺留下來的獨特的飲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許多地方流傳, 在喜慶日子或招待賓客時,抬出一酒壇,人們圍坐在酒壇周圍,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蘆管,斜插入酒壇,從其中吸吮酒汁,人數可達五、六人甚至七八個人。飲酒時的氣氛熱烈。這種獨特的飲酒方式,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
「轉轉酒」:這是彝族人特有的飲酒習俗,所謂「轉轉酒」,就是飲酒時不 分場合地點,也無賓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圍成一個一個的圓圈,一杯酒從一個人手中依次傳到另一人手中,各飲一口。這個習俗,據說來自一個動人的傳說:在一座大山中,住著漢人、藏人和彝人三個結拜兄弟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請兩位兄長吃飯,吃剩的米飯在第二天變成了香味濃郁的米酒,三個兄弟你推我讓,都想將酒留給其他弟兄喝,於是從早轉到晚,酒也沒有喝完,後來神靈告知只要辛勤勞動,酒喝完後,還會有新的酒湧出來,於是三人就轉著喝開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七、勸酒:
中國人的好客,在酒席上發揮得淋瀝盡致。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時 得到升華。中國人敬酒時,往往都想對方多喝點酒,以表示自己盡到了主人之誼, 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會覺和有失面子。有人總結到,勸人飲酒有如下幾種方式:「文敬」、「武敬」、「 罰敬」。這些做法有其淳樸民風遺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負作用。
「文敬」,是傳統酒德的一種體現,也即有禮有節地勸客人飲酒。
酒席開始,主人往往在講上幾句話後,便開始了第一次敬酒。這時,賓主都 要起立,主人先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並將空酒杯口朝下,說明自己已經喝完,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間,主人往往還分別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這是客人與客人之間的「敬酒」,為了使對方多飲酒,敬酒者會 找出種種必須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無法找出反駁的理由,就得喝酒。在這種雙方尋找論據的同時,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華。
「代飲」:即不失風度,又不使賓主掃興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會飲酒, 或飲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達敬意,這時,就可請人代酒。代飲酒的人一般與他有特殊的關系。在婚禮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飲的首選人物,故酒量必須大。
為了勸酒,酒席上有許多趣話,如「感情深,一口悶、感情厚,喝個夠」, 「感情淺,舔一舔。」
「罰酒」:這是中國人「敬酒」的一種獨特方式。「罰酒」的理由也是五花 八 門。最為常見的可能是對酒席遲到者的「罰酒三杯」。有時也不免帶點開玩笑的性質。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時,先在酒杯中倒滿酒,端到客人面前,這 時,客人要用雙手接過酒杯,然後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進杯子,輕蘸一下,朝天一彈,意思是敬天神,接下來,再來第二下、第三下,分別敬地、敬佛。這種傳統習慣是提醒人們青稞酒的來歷與天、地、佛的慷慨恩賜分不開,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靈。在喝酒時,藏族人民的約定風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馬上倒酒斟滿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滿,接著喝第三口,然後再斟滿。往後,就得把滿杯酒一口喝乾了。這樣做,主人才覺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主人的酒釀得好。藏民族敬酒時,對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則用小杯或小碗。
壯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 相互交飲。主人這時還會唱起敬酒歌:「錫壺裝酒白連連,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貴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錫壺裝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雖不好人情釀,你是神仙飲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時,都是敬雙杯。主人不論客人多少,只拿出兩只酒杯, 在場的主人輪番給客人敬雙杯。代人的詩酒抒懷,融入了新時代的色彩,詩和著酒,酒融入詩,成為中國酒文化的特殊風貌。

『陸』 過去過年飲酒有講究

在這里,首先恭祝各位博友新年吉祥,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同時謝謝一年來對本博的支持!這篇博文,就來說說過年的事情,添點過年的氣氛! 過年了,少不了要飲酒。「桌上有酒,越喝越有」,即便平時不喝酒的人家,過年時也會拿出酒來,多少喝上一點。過年時喝的酒又叫「分歲酒」,喝什麼酒,怎麼個喝法,在過去還是有一定講究的。 在漢代,人們過年時喝的是椒柏酒。據東漢人崔寔的《四民月令》,這是一種「保健酒」,即用椒花和柏葉浸泡的酒。據說,「椒」是玉衡星精,食用後走起路來都覺得輕快;「柏」則是一種仙葯,食用後能驅祛百病,飲了這樣的酒,自然身體通泰康安。喝椒柏酒的風俗,一直到南北朝都還很盛行,北周詩人庾信詩雲:「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反映的就是時人過年飲酒的情景。 與先秦相比。漢代過年的風俗、日期基本都穩定了,規矩也多。飲用年酒時要看時辰,一般是大年初一早上東方太陽微露時開始喝,其時鞭炮聲開始響起。但敬酒的次序與現代明顯不同,不是先敬老長者,而是讓家中年齡最小的孩子先喝,即《荊楚歲時記》中所:「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人失歲,故後與酒。」意思是年紀小的孩子,過年了就長一歲,值得慶賀;而老年人過年了則意謂著少了一個年頭,變老了,因為一年比一年老,故並不是值得慶賀的事情,所以最後喝。 圖:商周時代的酒杯——爵 到了魏晉時期,過年所喝酒的品種增加了一種,除了椒柏酒外,人們還喝「屠蘇酒」。屠蘇酒,是一種中葯保健酒,系用多味中葯材泡出來的,過年時,全家人都要喝點屠蘇酒,據說這種酒能預防流行病、瘟疫什麼的,一年裡會有好運,沒病沒災。 一般認為,守歲風俗是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的,實際上要早,在漢代應該就出現了守歲的風俗。只是到了南朝時,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已。《風土記》記載:「除夜祭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在魏晉時,飲酒時也是有規矩的,除夕之夜,家家都會准備豐盛的夜宴,喝酒開始,「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 魏晉以後,過年守歲的風俗更流行了,並成為種固定的年俗。而與此相對應的是,過年飲酒之風也愈發厲害了。 圖:宋代酒壺 到了唐代,對過年的理解出現變化。由於經濟繁榮,國家穩定,百姓日子過得不錯,人們講究享受,過年圖個快樂成為主題,如放鞭炮,便不再作為驅鬼避邪的手段,而被看成是一種娛樂形式。酒呢,是一定要喝的,而且要大吃大喝。可供選擇的酒品也多了,不再僅僅限於「保健酒」,但椒柏酒還是少不了的。飲酒的規模和檔次都上來了,特別是在李唐皇家,過年時宮中會有豪華酒席,行酒時還有音樂、歌舞,詩歌唱和,在類似現代春節聯歡晚會一樣的氣氛中,通宵達旦,「難忘今宵」。普通人家所喝的酒,一般是鄉間自釀的,飲酒也是圖個熱鬧,而不再是防疫治病。 宋代喝椒柏酒的人家很少見了,多喝屠蘇酒和術湯,過年喝酒之風與隋唐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北宋時,過年一般一天要喝兩遍酒,除了晚上自家人團坐在一起喝酒守歲外,在白天,鄰里之間還會互相邀請對飲,謂之「別歲」。除了喝酒,鄰里之間還會互相饋送酒食,謂「饋歲」。現在過年喜的送酒送什麼的之風,也不知道是不是從這時開始的。 圖:過去的賣酒圖 到了元明清以後,守歲之風全面盛行,年味特濃。天一黑,全家便團坐到一起「度歲」,主婦把好酒好菜全端上桌來,連囑邊喝。守歲時除了喝酒,娛樂節目出現了,最流行的是擲骰子。大人給壓歲錢和小孩討壓歲錢,成為一種風俗。大人坐在一起喝酒,小孩圍則在一起放鞭炮,放完鞭炮後,纏著大人要壓歲錢。 而在清代,過年開始變得累人和復雜了,請客送禮,迎來送往成了一種時尚,過年過喝酒不單單是為了辭舊迎新,而被賦予了更多的社交年功能,年味變味了,直至影響到現在。 上面所聊主要是中原漢人過年飲酒風俗,少數民族也是無酒不過年。但所喝的不是椒柏酒、屠蘇酒什麼的,而是本民族的自釀酒,如藏人飲的是青稞酒。 最後需要說明一下的是,古人過年時所飲之酒,除了多是「保健酒」外,酒精度數相對都比較低,不太容易醉,所以,才有孩子也喝的現象。現在不少人家過年不再飲用酒精含量較高的白酒,而是改用紅酒,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現象。

『柒』 除夕晚上有什麼忌諱

除夕是去舊迎新的時候,尤其是懼怕疫病與惡鬼。因此,人們的除夕禁忌,是源於傳統對年的特殊認識。除夕的禁忌極多,也極其重要,集中地體現了人們趨吉避凶、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主要有以下忌諱:
1、忌倒污水、倒垃圾。
隨意亂倒污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2、忌剩下漿糊。
臘月里貼窗花、對聯剩下的漿糊不能留,一定要處理掉,以免來年的日子越過越糊塗。
3、進餐忌諱有人來串門。
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4、不能動「魚」。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5、忌吃葯。正在服葯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暫時停葯,家裡年前煎過的葯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據說這樣才有利於來年的身體健康。

『捌』 除夕有什麼風俗習慣

1.守歲

在歲末午夜搗亂的怪獸變成了「夕」,一位叫做「七郎」的勇敢獵人決心除掉它,最終在獵狗的幫助下射殺了怪獸。此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除夕夜,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

不管南方北方,年夜飯的席面上基本都會有魚。從熏魚、臘魚,再到清蒸魚、紅燒魚不一而足,取的則是「年年有餘」「吉慶有餘」的好彩頭。

(8)除夕為什麼晚上不喝酒擴展閱讀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人民網-除夕內涵如此豐富,怎麼能只知道吃餃子?

『玖』 年夜飯的酒不能少平日不喝酒的也要抿一口習俗寓意

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這年夜飯也叫「合家歡」,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庭宴會。
俗話說得好,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等。
餛飩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闢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餃子
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中國的邊遠地區了。除夕夜,十二點鍾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拾』 除夕早上為什麼放鞭炮

除夕什麼時候開始放鞭炮
午夜12點開始,一直到第二天的早飯時結束,因為午夜12點是新一年的開始,放鞭炮是為了嘣走霉運,迎接好運,新的開始。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里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所以新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因為午夜12點是新一年的開始,放鞭炮是為了辭舊迎新,新的開始。
除夕放鞭炮的由來
怪獸「夕」的出現
相傳上古時期,有個可怕的怪獸名字叫夕,平時隱居深山,但是每到臘月三十那天,他就會跑出來,到附近村子裡吃牲口、吃人。人們想了許多辦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頂用。年年歲歲,牲口被夕吃沒了,人也逐漸稀少了。後來老百姓忍無可忍,只好去求灶王爺。
「灶王爺」搬救兵
灶王爺深知夕的厲害,知道自己不是夕的對手,於是決定借臘月二十三回天宮述職的機會上天庭搬救兵。可是玉皇大帝不願意管這件事,旁邊的神仙也都犯懶。灶王爺就設法討好玉帝,因為身上也沒帶禮物,只有隨身帶的幾個糖瓜(我們都知道灶王爺最愛吃糖瓜),就拿出來給玉帝吃,說是人間特產。你別看玉帝整天山珍海味的,這么原生態民俗的小吃他還真沒吃過,結果一吃就把牙給粘住了。玉皇這個急呀,想著趕緊吧牙上的糖瓜弄下來咽下去。灶王爺趁這個時候跟玉帝說搬救兵的事,玉帝這時候哪有心情管這個事呀,也不管灶王說什麼,一概點頭。你想他牙被粘住說不出來話呀。他點頭那意思就是你說什麼都好,趕緊把這玩意給我弄下來是真的。灶王爺一看玉帝點頭了,趕緊給玉帝端了杯熱茶,趁機問:「您既然答應派兵了, 那您看派誰去呀?」玉帝喝了熱茶,把糖瓜泡軟了,總算張開了嘴,一張嘴頭一句話就是說:「黏呀!好黏呀!」旁邊那些神仙正害怕玉帝點自己出這趟差呢,一聽這句話,又拿犯壞的,就趁機抓住話頭說:「玉帝有旨,派年隨灶王一同下界除夕。」
「年」除「夕」
灶王爺一看,「年」神農的小兒子,還是個小娃娃(也就是年娃娃)小孩不高興了,是騾子是馬咱拉出來溜溜。灶王爺也沒辦法,奉旨只好帶著年回人間。臨走,這年還帶了兩件玩具,一塊紅綢子、一個竹筒。三十晚上,夕又來搗亂了,年和夕展開了一場大戰,年就拿出紅綢子和竹筒。原來這不是一般的紅綢子和竹筒。年在天上的時候和托塔李天王的兒子哪吒三太子是好朋友,這兩件法寶就是從哪吒那裡借來的,紅綢子是哪吒的混天綾,竹筒是火尖槍變化而成,能夠噴火。年用這兩件法寶把夕趕跑了。
「年」傳法寶
為了防止自己走後,夕再來作惡,年把紅綢子剪成許多小條分給大家帖在大門上。又教百姓們做爆竹,點燃後跟噴火竹筒一模一樣。從此夕被嚇得再也不敢到村子裡來了。為了紀念這件事,百姓們把臘月三十這一天叫除夕,就是把夕除掉了的意思,而把正月初一叫年。這就是為什麼每逢除夕夜都會放鞭炮的原因了。
過年放鞭炮有什麼講究
1、團圓飯飯前響鞭炮,寓意團團圓圓:團圓飯前放鞭炮,其實是由來已久的民間舊俗,除日,更桃符、換春聯,結綵,響爆竹,鳴金鼓,設斗斛,插冬青、梅花於其中。是夕,祀內外神,少長以次行辭年禮。」這一掛鞭炮的響聲其實是表達人們一年結束後團聚的喜悅心情。
2、關財門放完鞭炮閉門,寓意財不外流:除了吃團圓飯,除夕當天還有一個時刻,讓人們至今保持著放鞭炮的傳統,那就是晚上12點「關財門」的習俗。 但是這一習俗到後來演變成為了人們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希望能夠招財進寶,擁有豐厚物質生活的保障或享受。
3、「關財門」後,就對應著大年初一的「開財門」。大年初一到,家家戶戶開大門。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聲除舊迎新。以前是由輩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者說開財門。

熱點內容
為什麼人長得帥找不到女朋友 發布:2024-04-26 03:52:48 瀏覽:708
嚼完的口香糖為什麼變顏色了 發布:2024-04-26 03:48:39 瀏覽:986
為什麼手機里自己的眼睛特別小 發布:2024-04-26 03:34:28 瀏覽:215
為什麼總感覺有東西要扎眉心 發布:2024-04-26 02:35:54 瀏覽:877
為什麼女孩子容易肚子餓 發布:2024-04-26 01:37:45 瀏覽:78
我和我的父輩為什麼不好看 發布:2024-04-26 01:12:41 瀏覽:735
為什麼和女生聊天總是發笑臉 發布:2024-04-26 01:08:15 瀏覽:572
為什麼印度做的小米好 發布:2024-04-26 01:02:44 瀏覽:963
為什麼咽炎晚上咳嗽的多 發布:2024-04-26 01:01:01 瀏覽:179
為什麼天貓比日本本地還便宜 發布:2024-04-26 00:52:32 瀏覽: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