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資興這段時間為什麼不下雨

資興這段時間為什麼不下雨

發布時間: 2022-07-08 14:38:38

❶ 24節氣都有哪些習俗

24節氣習俗如下:

1、立春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這一天後,草木復甦,萬物始生,春天到來。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儀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東方的芒神,祈求豐收。

2、雨水

雨水後,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樹梢多了一絲綠意,忙碌的春耕也開始了。出嫁的女兒要帶著自己的丈夫,提著兩把藤椅和「罐罐肉」,回娘家看父母,有孩子的,還要為自己的兒女拉保保(父母給孩子認乾爹干媽的意思)。

3、驚蟄

正如其名中的「驚」,轟轟轟,冬眠的小動物全被春雷震醒,除了要為莊稼防蟲,這一天,還要「打小人」驅走霉運。因為「梨」與「離」同音,驚蟄這天,吃梨成了保留節目。

4、春分

春分一天,晝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會在這一天校對度量衡器具。此外,每年這一天,無論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著同樣一個游戲:讓圓滾滾的雞蛋立起來。這個看似簡單又高難度的游戲延續了數千年。

5、清明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這日的很多習俗與郊遊踏青有關:盪鞦韆、放風箏、蹴鞠、插柳。清明這個節氣很糾結,既有思念故人的悲傷,又有踏青賞景的愜意。

6、穀雨

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巴蜀等地開始下起夜雨。除了農作,古人們在穀雨做的事情還很多:青年婦女要「走穀雨」,即野外散步;南方要采穀雨茶,傳說可以清火、明目,還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提高免疫力。

7、立夏

立夏之後,萬物從初生進入了繁茂。其實,按氣象學意義,立夏並不是就到了夏天。不少人愛吃的茶葉蛋是因「立夏」而來,它可是這天最經典的食物,聽說立夏日吃了雞蛋可以祈禱夏日平安。

8、小滿

「滿」,此時,一些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經開始飽滿。不過,又有個「小」字,所以它們還要等段時間才能成熟。小滿正是插水稻的季節,而農民們最重要的,就是保證稻田裡的水的充足。

9、芒 種

芒種很忙,既有大麥、小麥等要搶著收割,又有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要忙著播種。此時正值梅子成熟,而梅子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從夏朝開始,芒種時節便有了煮梅的習俗,酸梅湯也成了夏季最好的消暑食品。

10、夏至

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達最長,之後就慢慢縮短。雖然如此,夏至卻還不是最熱的時候,不過,由於空氣對流旺盛,尤其是午後或者傍晚,易下起雷陣雨。

11、小暑

小暑的標志是出梅、入伏。過後,就是三伏天。不過,小暑也是個碩果累累的日子。農民勞作半年終於可以嘗到新稻穀了。

12、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極端天氣如旱、澇、風災也十分頻繁,因此,農民們要看準時機,搶收搶種,抗旱排澇。不過,他們也會忙裡偷閑,用吃來犒勞自己。浙江台州人吃薑汁來去除體內濕氣,而福建莆田人卻要反其道而行之,吃熱性的荔枝、羊肉來以毒攻毒。

13、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也預示著豐收的開始。宋代,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這一天的風俗很多,例如摸秋,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可在夜裡到田園摸索摘取瓜豆。

14、處暑

「處」含有躲藏、終止之意,「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氣溫逐漸下降。處暑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就連天上的那些雲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雲成塊。

15、白露

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白露。白露期間,各地的習俗也有不同。例如,舊時南京人十分青睞「白露茶」,而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

16、秋分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氣溫也一次次下降。正如可謂「一場秋雨一場寒」。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

17、寒露

寒露時節,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此時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從中醫的角度講,此時這節氣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應該注重養生,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

18、霜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時,養生保健尤為重要。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

19、立冬

立冬,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漢族民間以冬至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物。

20、小雪

小雪時,腌臘肉是南方人最熟悉的民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另外吃糍粑也是南方在小雪的習俗,糍粑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

21、大雪

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到了這個時段,往往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的地區,會降大雪,甚至暴雪。凍雨(雨凇)、霧凇等特殊氣候現象也成為該時節的獨特景觀。此時,「觀賞封河」也是北方獨特的景觀。到了大雪節氣,北方河裡的水往往都被冰凍起來,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嬉戲。

22、冬至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點到達一年的最南端,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而南方則是吃湯圓。民間有從冬至日開始「數九」的習俗,宮廷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冬至也是養生的大好時節。

23、小寒

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的。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剪窗花,購置年貨,為春節做准備。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

24、大寒

大寒是最後一個節氣,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這一節氣中,比較重要的一環就是「食補」,八寶飯,芪杞燉子雞,羊肉燉白蘿卜,紅杞田七雞等都是百姓餐桌上必備的佳品。

❷ 二十四節氣應該吃什麼有什麼習俗嗎

1、立春

在民間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在中國古時候,立春要貼春貼,祭春神等。立春日民間還有吃春餅、春盤、咬蘿卜的習俗等。

2、雨水

此時氣候較陰冷,蜂蜜、大棗、山葯、銀耳等都是適合這一節氣的補品。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會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

3、驚蟄

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古時候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等來驅趕家中的蛇、蟲、蚊、鼠和霉味,慢慢的就演變成「打小人」,驅趕霉運。

4、春分

在春分這一天,有「豎蛋」的民間習俗,就是選擇一個光滑勻稱的新鮮雞蛋,將它成功的立在桌子上。在中國嶺南一帶,還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所謂的「春菜」,就是野莧菜。

5、清明

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往往會去郊外踏青,祭掃墳墓;在民間,還有清明節門前插柳的習慣。

6、穀雨

南方有穀雨摘茶習俗;北方有穀雨食香椿習俗;而在陝西白水縣,有穀雨祭祀文祖倉頡習俗,這是自漢代以來流傳千年的民間傳統。

7、立夏

在我國沿海一帶,立夏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孩子們三五成群,用煮熟的雞蛋進行斗蛋游戲。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破者為輸。

8、小滿

小滿時節,人體的生理活動處於旺盛的時期,消耗的營養物質也多,所以,應適當補充具有清熱、養陰、祛濕、暖胃、溫補等功效的湯品。而在小滿這一天,也有「搶水」與「祭車神」的習俗。

9、芒種

芒種這一天,人們在耕播種作的空餘,忙裡偷閑,有「送花神」的習俗;在貴州東南部一帶,每年芒種前後會有打泥巴仗。

10、夏至

在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面;在浙江紹興地區,有夏至日祭祖的風俗;嶺南一帶,夏至吃狗肉和荔枝。

11、小暑

頭伏吃餃子是北方的傳統習俗,山東有的地方還會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徐州人入伏喜歡吃羊肉;而在山東臨沂地區還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

12、大暑

在浙江台州灣一帶,有「送大暑船」的習俗。送大暑船,寓意就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13、立秋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民國以來,民間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還有人會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等。

14、處暑

在處暑時節,正值農歷七月十五左右,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在台灣,會有「拜好兄弟」的習俗。

15、白露

每年白露時節,在太湖畔,會舉行祭禹王的香會,歷時一周;在福建福州,有「白露必吃龍眼」的傳統習俗;在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的習俗,並稱之為「白露米酒」。

16、秋分

在秋分時節,是傳統的「祭月節」。現代社會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等祭品,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17、寒露

寒露節氣宜人,十分適合登山,所有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時節的習俗。

18、霜降

在我國的廣西下雷鎮,有「壯族霜降節」。

19、立冬

有些地區立冬有吃水餃的風俗;自古以來,民間都有慶祝立冬的活動,稱為「賀冬」,在黑龍江、河南、江西等地的人們喜歡用冬泳這種方式來迎接冬天的到來。

20、小雪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國江南水鄉的一種傳統習俗。

21、大雪

大雪節氣一到,南京家家戶戶都會忙著腌制「咸貨」;同時大雪還是「進補」的好時節。

22、冬至

冬至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一個傳統的祭祖節日;在民間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又被稱為「小年」;在我國北方,往往會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

23、小寒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南京菜飯」甚至可以與北方的臘八粥相媲美;而在廣州傳統習俗中,會在小寒的早上吃糯米飯。

24、大寒

在大寒節氣中,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會熬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二十四節氣

網路——雨水

網路——驚蟄

❸ 資興什麼時候下雨

最近一周沒有
今天資興天氣:晴,氣溫28℃~39℃,微風
明天資興天氣:晴,氣溫28℃~38℃,微風
後天資興天氣:晴,氣溫28℃~38℃,微風
3天後資興天氣:晴,氣溫28℃~38℃,微風
4天後資興天氣:晴,氣溫28℃~37℃,微風
5天後資興天氣:晴,氣溫28℃~37℃,微風

❹ 冰雨和凍雨是不是一回事

冰雨是下的雨中含有冰
凍雨是地面溫度低,雨水下到地上成冰

凍雨(freezing rain)

概述
凍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時節見到的一種天氣現象。當較強的冷空氣南下遇到暖濕氣流時,冷空氣像楔子一樣插在暖空氣的下方,近地層氣溫驟降到零度以下,濕潤的暖空氣被抬升,並成雲致雨。當雨滴從空中落下來時,由於近地面的氣溫很低,在電線桿、樹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會凍結上一層晶瑩透亮的薄冰,氣象上把這種天氣現象稱為「凍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把凍雨又叫做「下冰凌」,北方地區稱它為「地油子」。雨滴與地面或地物、飛機等物相碰而即刻凍結的雨稱為凍雨。這種雨從天空落下時是低於0°C的過冷水滴,在碰到樹枝、電線、枯草或其他地上物,就會在這些物體上凍結成外表光滑、晶瑩透明的一層冰殼,有時邊凍邊淌,象一條條冰柱。這種冰層在氣象學上又稱為「雨凇」或冰凌。凍雨是過冷雨滴或毛毛雨落到溫度在冰點以下的地面上,水滴在地面和物體上迅速凍結而成的透明或半透明冰層,這種冰層可形成「千崖冰玉里,萬峰水晶中』的壯美景象。如遇毛毛雨時,則出現粒凇,粒凇表面粗糙,粒狀結構清晰可辨;如遇較大雨滴或降雨強度較大時,往往形成明冰凇,明冰凇表面光滑,透明密實,常在電線、樹枝或艦船上一邊流一邊凍,形成長長的冰掛。凍雨多發生在冬季和早春時期。我國出現凍雨較多的地區是貴州省,其次是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蘇及山東、河北、陝西、甘肅、遼寧南部等地,其中山區比平原多,高山最多。雨水從空中落下來結成冰,能致害嗎?是的,這種冰積聚到一定程度,不僅有害,而且危害不淺。

成因

入冬,雨落在樹木、高樓、山岩、電桿等物體上,立即結成了冰,老百姓習慣叫「滴水成冰」。這種雨在氣象學上叫「凍雨」(它的凝聚物叫「雨淞」);它和人們常說的一般水滴不同,而是一種過冷卻水滴(溫度低於0℃),在雲體中它本該凝結成冰粒或雪花,然而找不到凍結時必需的凍結核,於是它成了碰上物體就能結凍的過冷卻水滴。

「凍雨」落在電線、樹枝、地面上,隨即結成外表光滑的一層薄冰,冰越結越厚,結聚過程中還邊流動邊凍結,結果便製造出一串串鍾乳石似的冰柱、冰穗(俗稱「冰掛」),它們晶瑩透亮,遇上陽光,放射出五彩光芒,煞是好看!可惜的是,當它的重量超過物體的承載能力的時候,悲劇就發生了。形成「凍雨」,要使過冷卻水滴順利地降落到地面,往往離不開特定的天氣條件:近地面2000米左右的空氣層溫度稍低於0℃;2000米至4000米的空氣層溫度高於0℃,比較暖一點;再往上一層又低於0℃,這樣的大氣層結構,使得上層雲中的過冷卻水滴、冰晶和雪花,掉進比較暖一點的氣層,都變成液態水滴。再向下掉,又進入不算厚的凍結層。當它們隨風下落,正准備凍結的時候,已經以過冷卻的形式接觸到冰冷的物體,轉眼形成堅實的「凍雨」!

凍雨是由過冷水滴組成,與溫度低於0℃的物體碰撞立即凍結的降水。低於0℃的雨滴在溫度略低於0℃的空氣中能夠保持過冷狀態,其外觀同一般雨滴相同,當它落到溫度為0℃以下的物體上時,立刻凍結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層,稱為雨凇。嚴重的雨凇會壓斷樹木、電線桿,使通訊、供電中止,妨礙公路和鐵路交通,威脅飛機的飛行安全。凍雨出現時地面往往不太寒冷(0℃~3℃),上空為逆穩,有一層溫度高於0℃的暖層。降水在暖層里為雨滴,下落到近地面大氣中就成為過冷卻的凍雨,往往會造成一些危害。

如果雨滴不斷地打落在這些結了冰的物體表面時,就慢慢地形成一條條冰柱。太陽出來後,在陽光的照躍下的冰柱閃閃發亮,分外妖嬈,凍雨給人們增添了秀麗動人的景色。但它造成的危害也是十分嚴重的。如電線上結上冰凌後增加了重量、遇冷會發生收縮,使得電線綳斷,導致通信和輸電中斷事故;農作物遇到凍雨後被凍傷、凍死;地面上結冰,交通事故將劇增。所以,持續數天出現凍雨,其造成的災害還是很大的。

危害
凍雨風光值得觀賞,但它畢竟是一種災害性天氣,它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忽視的。電線結冰後,遇冷收縮,加上凍雨重量的影響,就會綳斷。有時,成排的電線桿被拉倒,使電訊和輸電中斷。公路交通因地面結冰而受阻,交通事故也因此增多。大田結冰,會凍斷返青的冬麥,或凍死早春播種的作物幼苗。另外,凍雨還能大面積地破壞幼林、凍傷果樹等。凍雨厚度一般可達10~20毫米,最厚的有30~40毫米。凍雨發生時,風力往往較大,所以凍雨對交通運輸,特別對通訊和輸電線路影響更大。據氣象專家分析,凍雨是在特定的天氣背景下產生的降水現象。在此期間,江淮流域上空的西北氣流和西南氣流都很強,地面有冷空氣侵入,1500至3000米上空又有暖氣流北上,大氣垂直結構呈上下冷、中間暖的狀態,自上而下分別為冰晶層、暖層和冷層。即3000米以上高空大氣溫度往往在-10℃以下,2000米左右高空,大氣溫度一般為0℃左右,而2000米以下溫度又低於0℃。凍雨大多出現在1月上旬至2月上、中旬的一個多月內,起始日期具有北早南遲,山區早、平原遲的特點,結束日則相反。地勢較高的山區,凍雨開始早,結束晚,凍雨期略長。如皖南黃山光明頂,凍雨一般在11月上旬初開始,次年4月上旬結束,長達5個月之久。據統計,江淮流域的凍雨天氣,沿淮淮北2~3年一遇,淮河以南7~8年一遇。但在山區,山谷和山頂差異較大,山區的部分谷地幾乎沒有凍雨,而山勢較高處幾乎年年都有凍雨發生。凍雨是一種災害性天氣,它大量凍結積累後能壓斷電線和電話線,嚴重的凍雨會把房子壓坍,飛機在有過冷水滴的雲層中飛行時,機翼、螺旋槳會積水,影響飛機空氣動力性能造成失事。

1955年,浙贛地區曾因「凍雨」倒毀電桿數百根,南潯、浙贛鐵路運輸一度中斷;1987年11月和1989年12月,鄭州市先後兩次出現「凍雨」,受傷的就有200來人;前蘇聯西南部地區,一次「凍雨」折毀、倒翻電桿近萬根,造成大面積的電訊中斷。1972年2月底,我國出現一次大范圍的凍雨,廣州、長沙、南京、昆明、重慶、成都、貴陽等地至北京的電信一度中斷,造成的經濟損失極其嚴重。1984年1月中旬後期,受強冷空氣影響,貴州、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不少地區出現凍雨天氣,造成電線斷線倒桿。貴州省的有線電話全部中斷,嚴重影響通訊工作。湖南輸電線積冰厚度在20毫米以上,一些高壓線路一 天溶冰5-6次。因受冰凍天氣影響,貴陽客車站停開長途車803班次,農村公共汽車間斷停開418班次。湖南長沙附近幾個縣停開班車339班次;僅臨武、資興兩縣折斷竹、木近500多萬根(棵)。貴州有10%提早抽苔的油菜受到凍害。
2008年1月,江西南昌曾因凍雨,市區3小時停電,火車因鐵軌凍冰無法駛出,進入南昌火車站,致使幾萬人擁堵在火車站。
2008年1月,我國湖南省遭遇凍雨,導致路面結冰,我國南北大動脈京珠高速湖南段出現交通堵塞。湖南郴州市電纜、電塔等大部分壓斷、倒塌,導致郴州市停水停電8天。

預防
消除凍雨災害的方法,主要是在凍雨出現時,發動輸電線沿線居民不斷把電線上的雨凇敲刮干凈;在飛機上安裝除冰設備或乾脆繞開凍雨區域飛行。

❺ 六月初六下雨夏天沒有雨是嗎

「六月初六雨,良田不結谷」!這些農諺老話,關系地里收成 。農歷六月是庄戶人家最難捱的時候,也是莊稼生長最關鍵的時候。鄉親們一刻也不敢偷懶,都頂著烈日在地里忙活著,為的是秋天能有個好收成。干累了在田間地頭休息聊天的時候,也是三句話不離地里的收成。

王大爺又發話了,農歷六月的天氣很重要,關繫到了地里的收成。就拿六月初六來說吧,這一天是晴天還是下雨,直接影響著今年秋天的收成。在大家的詢問之下,他說了這么兩句農諺老話。

六月初六晴,小米黃如金。如果農歷六月初六天氣晴朗的話,那麼這一年秋天穀子就會豐收,打下來的小米黃燦燦的,就像金子一樣。農歷六月初六是曬龍衣的日子,龍王要曬衣服,如果是晴天曬干龍衣的話,下半年就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六月初六雨,良田不結谷。如果農歷六月初一陰天下雨的話,那麼這一年秋天莊稼就會歉收,就連好地里都不打糧食。如果六月初六下雨打濕龍衣的話,那麼下半年的年景就不好,收成也不好。

關於六月初六的這兩句農諺老話,可以預測今年秋天的收成。對於王大爺的說法,鄉親們有些相持不下。一部人表示,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經驗,是值得去相信的。還有一部分人則表示,這都是老黃歷了,早就不值得去看了。

(5)資興這段時間為什麼不下雨擴展閱讀:

熱在三伏。夏至節後,恰逢小暑大暑節氣,氣溫升高,有時高達40℃左右,已超過人和動物的體溫。漢代劉熙曰:「暑,煮也,熱如煮物也。」進入數伏,以農歷六月初六為中心,湖南資興有一句老話叫"六月六 打個泡子 長塊肉"意思就是這一天洗曬。

讓人好處多多,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曬物、洗象、曬經、賞荷、看谷秀等。農歷六月初六,民間稱為「洗曬節」。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濕,萬物極易霉腐損壞。所以在這一天從皇宮到民間,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曬物的習俗。

當年一般百姓家沒有洗浴設備,但人們也很講清潔衛生,習慣在每個節日或節氣時,都要進行沐浴潔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潔凈之軀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誠。

❻ 高中物理研究性課題

2009年6月6日 星期六 首 頁 教研動態 教學資源 校園頻道 學生園地 園丁風采 資興教育 教研論壇 高中教研

·設為首頁
·聯系站長
·加入收藏

一、與電學知識有關的現象
自法拉發現電磁感應現象以來,人類進入了電氣化時代。從生活用電到交通運輸、工廠企業用電,都來源於發電機,電已成為人類必不可少的主要能源。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電的應用。
電燈是根據電流的熱效應的原理工作的。當電流通過燈絲時,燈絲熱到白熾狀態就發出明亮的光,將電能轉化為光能和熱能為我們服務;電燈的燈絲是用熔點高的鎢絲做的,這是因為燈泡發光時燈絲的溫度在2000攝氏度以上,用鎢絲比較耐用;燈絲做成螺旋狀是為了減少散熱,因為燈泡發光時燈絲的溫度在2000攝氏度以上,提高燈絲的溫度,以便更好的發光;為了防止鎢絲在高溫下氧化,小功率的燈泡都抽成真空,而60瓦以上的燈泡要沖入惰性氣體,這些氣體可以阻礙燈絲在高溫下的升華;燈絲較粗的燈泡額定功率較大,燈絲較細的燈泡額定功率較小。因為燈泡中燈絲的材料、長度相同,根據電阻的性質,導體橫截面積大,則電阻較小;電燈的亮度由電燈消耗的實際功率決定,實際功率大的燈泡比較亮。例如「220V,25W」和「220V,100W」的兩個燈泡,由R=U2/P可知,25W的燈泡電阻較大,100W的燈泡電阻較小。如果將兩燈串聯,通過他們的電流相等,由P=I2R可知,25W的燈泡較亮。如果亮燈並聯,它們兩端的電壓相等,由P=U2/R可知,此時25W的燈泡較暗;燈泡使用時,鎢絲在高溫下升華為鎢蒸氣。關燈後,溫度降低,鎢蒸氣凝華附著在燈泡壁上。時間長了,燈泡壁就會變黑;燈泡的燈絲斷了以後,如果搭接上再用,會更亮一些。因為燈絲斷了後,長度變短,燈絲的電阻變小,根據P=U2/R,則R變小,P變大,所以顯得更亮一些,但由於消耗的電功率變大了,容易使溫度升高而再次燒斷燈絲;同一個燈泡,深夜使用時比傍晚亮,因為實際的輸電線路都存在一定的電阻,當傍晚進入用電高峰時,接入電路的用電器增多,致使幹路中的電流增大,輸電線分到的電壓也變大,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變小。根據P=U2/R可知,此時燈泡比較暗;燈泡的燈絲在開燈的瞬間容易燒斷,這是因為燈絲的電阻跟溫度有關,會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在開燈的瞬間燈絲溫度較低,電阻較小,根據I=U/R,U不變,R小,則I大,所以容易燒斷;如果電源的電壓為220V,要使「PZ200-40」的燈泡正常發光,應串聯一個電阻;燈泡使用時,燈泡和電線中流過相同的電流,燈泡和電線都要發熱,可實際上燈泡熱得發光,電線的發熱卻覺察不出來,這是因為燈絲的電阻遠大於導線的電阻,根據焦耳定律Q=I2Rt,在I和t都相同時,電阻R小,則Q較小,所以電流通過導線產生的熱量較小,這就是燈泡熱得發光,而電線的發熱卻覺察不出來的原因。
電磁爐作為廚具市場的一種新型灶具。它打破了傳統的明火烹調方式採用磁場感應電流(又稱為渦流)的加熱原理,電磁爐是通過電子線路板組成部分產生交變磁場、當用含鐵質鍋具底部放置爐面時,鍋具即切割交變磁力線而在鍋具底部金屬部分產生交變的電流(即渦流),渦流使鍋具鐵分子高速無規則運動,分子互相碰撞、摩擦而產生熱能(故:電磁爐煮食的熱源來自於鍋具底部而不是電磁爐本身發熱傳導給鍋具,所以熱效率要比所有炊具的效率均高出近1倍)使器具本身自行高速發熱,用來加熱和烹飪食物,從而達到煮食的目的。具有升溫快、熱效率高、無明火、無煙塵、無有害氣體、對周圍環境不產生熱輻射、體積小巧、安全性好和外觀美觀等優點,能完成家庭的絕大多數烹飪任務。因此,在電磁爐較普及的一些國家裡,人們譽之為"烹飪之神"和"綠色爐具"。
二、與力學知識有關的現象
1.重力的應用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重力無處不在。如工人師傅在砌牆時,常常利用重錘線來檢驗牆身是否豎直,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過程中保護羽毛;汽車駕駛員在下坡時關閉發動機還能繼續滑行,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節省能源;在農業生產中的拋秧技術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假如沒有重力,世界不可想像,水不能倒進嘴裡,人們起跳後無法落回地面,飛舞的塵土會永遠漂浮在空中,整個自然界將是一片混濁。在講授重力時,要讓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充分挖掘學生的想像力,知道重力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實際密切相關。
2.摩擦力的應用
摩擦力是一個重要的力,它在社會生產生活實際中應用非常廣泛。如人們行走時,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十分困難,這是因為接觸面摩擦太小的緣故;汽車上坡打滑時,在路面上撒些粗石子或墊上稻草,汽車就能順利前進,這是*增大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力;鞋底做成各種花紋也是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滑冰運動員穿的滑冰鞋安裝滾珠是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從而減少摩擦而增大滑行速度;各類機器中加潤滑油是為了減小齒輪間的摩擦,保證機器的良好運行。可見,人類的生產生活實際都與摩擦力有關,有益的摩擦要充分利用,有害的摩擦要盡量減少。
3.彈力的應用
利用彈力可進行一系列社會生產生活活動,力有大小、方向、作用點。如高大的建築需要打牢基礎,橋梁設計需要精確計算各部分的受力大小;拔河需要用粗大一些繩子,防止拉力過大導致斷裂;高壓線的中心要加一根較粗的鋼絲,才能支撐較大的架設跨度;運動員在瞬間產生的爆發力等等。
三、與熱學知識有關的現象
1.與熱學中的熱膨脹和熱傳遞有關的現象:使用爐灶燒水或炒菜,要使鍋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讓鍋底壓住火頭,可使鍋的溫度升高快,因為火苗的外焰溫度高;鍋鏟、湯勺、漏勺、鋁鍋等炊具的柄用木料製成,是因為木料是熱的不良導體,以便在烹任過程中不燙手;爐灶上方安裝排風扇,是為了加快空氣對流,使廚房油煙及時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間;滾燙的砂鍋放在濕地上易破裂。這是因為砂鍋是熱的不良導體,燙砂鍋放在濕地上時,砂鍋外壁迅速放熱收縮而內壁溫度降低慢,砂鍋內外收縮不均勻,故易破裂;往保溫瓶灌開水時,不灌滿能更好地保溫。因為未灌滿時,瓶口有一層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能更好地防止熱量散失;炒菜主要是利用熱傳導方式傳熱,煮飯、燒水等主要是利用對流方式傳熱的;冬季從保溫瓶里倒出一些開水,蓋緊瓶塞時,常會看到瓶塞馬上跳一下。這是因為隨著開水倒出,進入一些冷空氣,瓶塞塞緊後,進入的冷空氣受熱很快膨脹,壓強增大,從而推開瓶塞;冬季剛出鍋的熱湯,看到湯面沒有熱氣,好像湯不燙,但喝起來卻很燙,是因為湯面上有一層油阻礙了湯內熱量散失(水分蒸發);冬天或氣溫很低時,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應當先用少量的沸水預熱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內外溫差過大,內壁熱膨脹受到外壁阻礙產生力,致使杯破裂;煮熟後滾燙的雞蛋放入冷水中浸一會兒,容易剝殼。因為滾燙的雞蛋殼與蛋白遇冷會收縮,但它們收縮的程度不一樣,從而使兩者脫離。
2.與物體狀態變化有關的現象:液化氣是在常溫下用壓縮體積的方法使氣體液化再裝入鋼罐中的,使用時,通過減壓閥,液化氣的壓強降低,由液態變為氣態,進入灶中燃燒;用焊錫的鐵壺燒水,壺燒不壞。這是因為水的沸點在1標准大氣壓下是100℃,錫的熔點是232℃,裝水燒時,只要水不幹,壺的溫度不會明顯超過100℃,達不到錫的熔點;燒水或煮食物時,噴出的水蒸氣比熱水、熱湯燙傷更嚴重。因為水蒸氣變成同溫度的熱水、熱湯時要放出大量的熱量;用砂鍋煮食物,食物煮好後,讓砂鍋離開火爐,食物將在鍋內繼續沸騰一會兒。這是因為砂鍋離開火爐時,砂鍋底的溫度高於100℃,而鍋內食物為100℃,離開火爐後,鍋內食物能從鍋底吸收熱量,繼續沸騰,直到鍋底的溫度降為100℃為止;用高壓鍋煮食物熟得快些。主要是增大了鍋內氣壓,提高了水的沸點,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溫度;夏天自來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徵兆。自來水管「出汗」並不是管內的水滲漏,而是自來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溫度較低,空氣中的水蒸氣接觸水管,就會放出熱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同時也說明空氣中水蒸氣含量較高,濕度較大,是下雨的前兆;煮食物並不是火越旺越快。因為水沸騰後溫度不變,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溫,結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鍋內水蒸發變干,浪費燃料;冬天水壺里的水燒開後,在離壺嘴一定距離才能看見「白氣」,而緊*壺嘴的地方看不見「白氣」。這是因為緊*壺嘴的地方溫度高,壺嘴出來的水蒸氣不能液化,而距壺嘴一定距離的地方溫度低,壺嘴出來的水蒸氣放熱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氣」;油炸食物時,濺入水滴會聽到「叭、叭」的響聲,並濺出油來。這是因為水的沸點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濺到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升溫沸騰,產生的氣泡上升到油麵破裂而發出響聲;冬天在衛生間洗澡時所見的「白氣」並不是氣,是懸浮在空中的小水滴,它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而夏天溫度較高,水蒸氣不易液化,所以看不見。
3.與熱學中的分子熱運動有關的現象:腌菜往往要半月才會變咸,而炒菜時加鹽幾分鍾就變咸了,這是因為溫度越高,鹽的離子運動越快的緣故;長期堆煤的牆角處,若用小刀從牆上颳去一薄層,可看見裡面呈黑色,這是因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的運動,在長期堆煤的牆角處,由於煤分子擴散到牆內,所以颳去一層,仍可看到裡面呈黑色。
四、與光學知識有關的現象
汽車駕駛室外面的觀後鏡是一個凸鏡。它利用凸鏡對光線的發散作用和成正立、縮小、虛像的特點,使看到的實物小,觀察范圍更大,而保證行車安全; 汽車頭燈里的反射鏡是一個凹鏡。它是利用凹鏡能把放在其焦點上的光源發出的光反射成為平行光射出的性質做成的;汽車頭燈總要裝有橫豎條紋的玻璃燈罩。是因為在夜晚行車時,司機不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況,還要看清路邊持人、路標、岔路口等。透鏡和棱鏡對光線有折射作用,所以燈罩通過折射,根據實際需要將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勻柔和地照亮汽車前進的道路和路邊的景物,同時這種散光燈罩還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標和里程碑,從而確保行車安全;轎車上裝有茶色玻璃後,行人很難看清車中人的面孔。是因為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還會吸收一部分光,這樣透進車內的光線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須要從面孔反射足夠強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於車內光線較弱,沒有足夠的光透射出來,所以很難看清乘客的面孔;除大型客車外,絕大多數汽車的前窗都是傾斜的。是因為當汽車的前窗玻璃傾斜時,車內乘客經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國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現在上方的空中的,這樣就將車內乘客的像與路上行人分離開來,司機就不會出現錯覺。大型客車較大,前窗離地面要比小汽車高得多,即使前窗豎直裝,像是與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現在這個高度,所以司機也不會將乘客在窗外的像與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五、與聲學知識有關的現象
聲音是人類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聲音傳遞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語言信息,下面所介紹的是聲在其它方面的一些應用及其原理。
和您朝夕相處的人在室外說話時,我們通過聽聲音就知道是哪位在說話。這是不同的人發出的聲音音調、響度都有可能相同,但音色絕不會相同,因為不同的發聲體發出的聲音的音色一般不相同,由於非常熟悉,我們通過辯別音色就能分辯出哪位在說話;向暖水瓶中倒水時,聽聲音就能了解水是不是滿了。不同長度的空氣柱,振動發聲時發聲頻率不同,空氣柱越長,發出的音調越低;暖水瓶中水越多,空氣柱就越短,發出的聲音頻率越高,音調也就越高,特別是水剛好倒滿瞬間,音調會陡然升高,通過聽聲音的高低,我們就能判斷出水已經倒滿了;我們去商店買碗、瓷器時,我們用手或其它物品輕敲瓷器,通過聲音就能判斷瓷器的好環。有裂縫的碗、盆發出的聲音的音色遠比正常的瓷器差,通過音色這一點就能把壞的碗、盆挑選出來,當然實際還用辯別音調,觀察形態等方法,但主要還是通過音色來辨別的;前面如果有一建築物或高山,對著高山大喊一聲,用表測量發出聲音到聽到聲音的時間,利用聲速就可以測出我們與高山或高大建築物理的距離。因為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就產生了回聲;人的體內有些器官發出的聲音,如:心肺、氣管、胃等發生病變時,器官發出的聲音在某些特徵上有所變化,醫生通過聽診器能聽出來,依此來診斷病情;頻率高於20000赫茲的聲音稱為超聲波,超聲波有一定的穿透性,醫生用某些信號器產生超聲波,向病人體內發射,同時接受內臟器官的反射波,通過儀器把反射波的頻率、強度檢測出來,並在電視屏幕上形成圖像,為了判斷病情提供了重要的依據,B超利用的是回聲原理;人體的有些器官發生結石,如腎、膽等,最好的治療措施就是用體外碎石機把體內結石擊碎,變成粉未排出體外。體外碎石機利用的就是超聲波,用超聲波穿透人體引起的結石英鍾激烈震盪,使之碎化。這主要利用了聲波能傳遞能量的性質;通過監測次聲波就可知道地震、台風的信息。因為次聲波是頻率低於20赫茲的聲音,人類無法聽到。一些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台風等都伴有次聲波的產生;次聲波在傳播過程中減速很小,所以能傳播的很遠,通過監測傳來的次聲波就能獲取某些自然災害的信息。
六、與磁學知識有關的現象
1、在傳統工業中的應用:
在講述磁性材料的磁性來源、電磁感應、磁性器件時,我們已經提到了有些磁性材料的實際應用。實際上,磁性材料已經在傳統工業的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
例如,如果沒有磁性材料,電氣化就成為不可能,因為發電要用到發電機、輸電要用到變壓器、電力機械要用到電動機、電話機、收音機和電視機中要用到揚聲器。眾多儀器儀表都要用到磁鋼線圈結構。這些都已經在講述其它內容時說到了。
2、生物界和醫學界的磁應用:
信鴿愛好者都知道,如果把鴿子放飛到數百公里以外,它們還會自動歸巢。鴿子為什麼有這么好的認家本領呢?原來,鴿子對地球的磁場很敏感,它們可以利用地球磁場的變化找到自己的家。如果在鴿子的頭部綁上一塊磁鐵,鴿子就會迷航。如果鴿子飛過無線電發射塔,強大的電磁波干擾也會使它們迷失方向。
在醫學上,利用核磁共振可以診斷人體異常組織,判斷疾病,這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其基本原理如下:原子核帶有正電,並進行自旋運動。通常情況下,原子核自旋軸的排列是無規律的,但將其置於外加磁場中時,核自旋空間取向從無序向有序過渡。自旋系統的磁化矢量由零逐漸增長,當系統達到平衡時,磁化強度達到穩定值。如果此時核自旋系統受到外界作用,如一定頻率的射頻激發原子核即可引起共振效應。在射頻脈沖停止後,自旋系統已激化的原子核,不能維持這種狀態,將回復到磁場中原來的排列狀態,同時釋放出微弱的能量,成為射電信號,把這許多信號檢出,並使之時進行空間分辨,就得到運動中原子核分布圖像。核磁共振的特點是流動液體不產生信號稱為流動效應或流動空白效應。因此血管是灰白色管狀結構,而血液為無信號的黑色。這樣使血管很容易軟組織分開。正常脊髓周圍有腦脊液包圍,腦脊液為黑色的,並有白色的硬膜為脂肪所襯托,使脊髓顯示為白色的強信號結構。核磁共振已應用於全身各系統的成像診斷。效果最佳的是顱腦,及其脊髓、心臟大血管、關節骨骼、軟組織及盆腔等。對心血管疾病不但可以觀察各腔室、大血管及瓣膜的解剖變化,而且可作心室分析,進行定性及半定量的診斷,可作多個切面圖,空間解析度高,顯示心臟及病變全貌,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優於其他X線成像、二維超聲、核素及CT檢查。
磁不僅可以診斷,而且能夠幫助治療疾病。磁石是古老中醫的一味葯材。現在,人們利用血液中不同成分的磁性差別來分離紅細胞和白細胞。另外,磁場與人體經絡的相互作用可以實現磁療,在治療多種疾病方面有獨到的作用,已經有磁療枕、磁療腰帶等應用。用磁鐵作成的除鐵器可以去除麵粉等中可能存在的鐵末,磁化水可以防止鍋爐結垢,磁化種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農作物增產。
3、天文、地質、考古和采礦等領域的磁應用:
在圖片上我們都見過燦爛的北極光。我國自古代就有了北極光的記載。北極光實際上是太陽風中的粒子和地磁場相互作用的結果。太陽風是由太陽發出的高能帶電粒子流。當它們到達地球時,與地磁場發生相互作用,就好象帶電流的導線在磁場中受力一樣,使得這些粒子向南北極運動和聚集,並且和地球高空的稀薄氣體相碰撞,結果使氣體分子受激發,從而發光。
太陽黑子是太陽上磁場活動非常劇烈的區域。太陽黑子的爆發對我們的生活會產生影響,例如使得無線電通信暫時中斷等。因此,研究太陽黑子對我們有重要意義。
地磁的變化可以用來勘探礦床。由於所有物質均具有或強或弱的磁性,如果它們聚集在一起,形成礦床,那麼必然對附近區域的地磁場產生干擾,使得地磁場出現異常情況。根據這一點,可以在陸地、海洋或者空中測量大地的磁性,獲得地磁圖,對地磁圖上磁場異常的區域進行分析和進一步勘探,往往可以發現未知的礦藏或者特殊的地質構造。
不同地質年代的岩石往往具有不同的磁性。因此,可以根據岩石的磁性輔助判斷地質年代的變化以及地殼變動。
很多礦藏資源都是共生的,也就是說好幾種礦物質混合的一起,它們具有不同的磁性。利用這個特點,人們開發了磁選機,利用不同成分礦物質的不同磁性以及磁性強弱的差別,用磁鐵吸引這些物質,那麼它們所受到的吸引力就有所區別,結果可以將混在一起的不同磁性的礦物質分開,實現了磁性選礦。
4、軍事領域的磁應用:
磁性材料在軍事領域同樣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普通的水雷或者地雷只能在接觸目標時爆炸,因此作用有限。而如果在水雷或地雷上安裝磁性感測器,由於坦克或者軍艦都是鋼鐵製造的,在它們接近(無須接觸目標)時,感測器就可以探測到磁場的變化使水雷或地雷爆炸,提高了殺傷力。
在現代戰爭中,制空權是奪得戰役勝利的關鍵之一。但飛機在飛行過程中很容易被敵方的雷達偵測到,從而具有較大的危險性。為了躲避敵方雷達的監測,可以在飛機表面塗一層特殊的磁性材料-吸波材料,它可以吸收雷達發射的電磁波,使得雷達電磁波很少發生反射,因此敵方雷達無法探測到雷達回波,不能發現飛機,這就使飛機達到了隱身的目的。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隱形飛機」。隱身技術是目前世界軍事科研領域的一大熱點。美國的F117隱形戰斗機便是一個成功運用隱身技術的例子。
在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中,有一種新型武器「電磁武器」的開發研究。傳統的火炮都是利用彈葯爆炸時的瞬間膨脹產生的推力將炮彈迅速加速,推出炮膛。而電磁炮則是把炮彈放在螺線管中,給螺線管通電,那麼螺線管產生的磁場對炮彈將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將炮彈射出。這就是所謂的電磁炮。類似的還有電磁導彈等。
總之,物理知識從生活實際到高科技前沿,它的應用十分廣泛。作為一名物理教師,不僅要使學生理解學習物理知識的重要性,認識物理知識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導學生關注物理學的最新發展,使學生將所學物理知識與當前的社會實踐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堅持與時俱進,堅持科學發展觀,利用物理知識推動社會和諧發展,更好地造福於人類。

❼ 24節氣每個節氣的風俗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歷法的國家之一,在沒有「天氣預報」的中國古代,「二十四節氣」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響國人,指導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1.立春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這一天後,草木復甦,萬物始生,春天到來。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儀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東方的芒神,祈求豐收。

22.冬至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點到達一年的最南端,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而南方則是吃湯圓。

民間有從冬至日開始「數九」的習俗,宮廷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冬至也是養生的大好時節。

23.小寒

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的。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剪窗花,購置年貨,為春節做准備。

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說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調養身體的做法。

24.大寒

大寒是最後一個節氣,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

這一節氣中,比較重要的一環就是「食補」,八寶飯,芪杞燉子雞,羊肉燉白蘿卜,紅杞田七雞等都是百姓餐桌上必備的佳品。

拓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於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訂立、到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7年5月5日,「二十四節氣」保護聯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區成立。

參考資料:網路—二十四節氣

熱點內容
蘋果手機網易雲打開為什麼會換成流量 發布:2025-05-14 20:25:25 瀏覽:817
為什麼高鐵票手機號校驗不了 發布:2025-05-14 20:18:12 瀏覽:684
為什麼女生親嘴會腿軟 發布:2025-05-14 20:09:11 瀏覽:697
手機投屏頭條視頻為什麼沒有聲音 發布:2025-05-14 20:06:45 瀏覽:262
微軟版本的qq為什麼沒有我的電腦 發布:2025-05-14 20:01:57 瀏覽:983
富家的孩子為什麼窮養 發布:2025-05-14 19:57:22 瀏覽:447
為什麼小學生上初中數學不好 發布:2025-05-14 19:46:17 瀏覽:411
健康碼為什麼各地顯示的顏色不一樣 發布:2025-05-14 19:24:48 瀏覽:188
微信發語音視頻為什麼沒聲音 發布:2025-05-14 19:24:05 瀏覽:921
洗浴中心的東西為什麼那麼貴 發布:2025-05-14 19:24:05 瀏覽: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