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幾天晚上有人燒紙錢
Ⅰ 為什麼有人在路邊燒紙錢看到路邊有人燒紙應該注意什麼
每當鬼節快到來臨的時候,我們都會在路上看到有人燒紙,沒錯,都是晚上,一個人回家或經過的時候,看著挺嚇人的。那麼,看到路邊有人燒紙應該注意什麼?這就是鬼節當天應該需要注意的一些小常識,下面,我們來教教大家。為什麼有人在路邊燒紙錢
如果你看看日歷應該會發現,明天就是中元節了,在鬼節前幾天,路上會有很多人燒紙錢,而且是在網上,其實看著挺嚇人的。那麼,為什麼有人在路邊燒紙錢 ?
現在人們對鬼節也是很重視的,每年的七月十五,大家都會去逝去的親人墳頭燒紙祭奠。對於這種節日,我認為是我們活著的人對逝去親人的懷念和祭奠,也反應出我們對先輩的尊敬和孝心。我想這種節日應該是我們中國特有的一個節日,節日里我們祭奠先人是無可厚非的事情,說明我們沒有忘本,孝道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此我也說說我個人的一點想法,希望我們對如今還健在的長輩、親人們多一些愛心、多一些孝心,沒事經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們,讓孝道在我們中華民族發揚光大。
看到路邊有人燒紙應該注意什麼
一般在中元節那天晚上建議是不要出門的,早點回家,如果不小心碰到燒紙錢的,那就不要碰到了,也不要去踩,默默的走過去就好,不要回頭看,其實也沒什麼特別注意的,尊重他人紀念親人的儀式就好,不要去吐槽或者抱怨什麼。
鬼節當天注意事項
1、晚上不能出門。大家知道鬼魂都是晚上出來活動的,所以中元節前後一個星期在我們那裡老人是不準家裡的小孩子出去玩的,怕一不小心遇上不幹凈的東西。
2、不能用腳去踩踏紙灰。到了中元節那天,每家家戶都會在自家門口用石灰劃一個圈,然後在這圈裡面燒紙錢。這個石灰劃的圈的意圖說是怕那些沒有家的孤魂野鬼冒領了。所以我們走路的時候,一定得注意不得用腳去踩裡面的紙灰,或是把紙灰弄到石灰圈外面來,因為這樣妨礙祖先們領錢了,是對祖先的不敬。
3、說話得注意,不得說一些不敬的話沖撞了祖先。可能唯物主義者會覺得燒紙錢祭祀都是迷信活動,心裡會有些不屑,但是無論你怎麼不相信,但必竟這是一個習俗,最好不要出言不遜,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4、曬在外面的衣服天黑前必須收回來。這個是我外婆講的,一到了七月半左右,她會天天叮囑我們要記得收衣服,不要讓衣服在外面過夜。
Ⅱ 有人黑天在家門口燒火紙是怎回事
有人黑天在家門口燒火紙是家裡有喪事了,親人剛過世,家裡人怕親人到地下沒錢,所以就先燒些紙錢給他,方便他用,也是一種思念家人的一種表現形式吧,另一種意思就是一路走好的意思。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被認為鬼纏身,在家門口燒紙希望鬼能離開被纏的人,拿錢離開這人的身體。
Ⅲ 為什麼前天晚上十點多有好幾個地方都在燒紙錢為什麼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昨天是七月十四日。是陰陽節日!晚上才燒東西 是因為晚上才是陰的時神。所以人們也是迷信哦…就是在晚上才拜神燒東西的。大部分地方都是習慣這樣的拜拜燒燒的。!特別是廣東和廣西的人很講究!…家家戶戶都是拜神拜佛的。謝謝好評!
Ⅳ 農歷七月十五是什麼節日,為什麼街上有人燒紙呢
七月十五為「鬼節」,這大概是因為民間人們要在七月初一到十五這半月的時間中給先人燒紙錢和祭祀,這種人魂對話的氣氛,使得人們產生了鬼的節日之說。
中國民間鬼節中,七月初一為開鬼門,死去的先人就要魂歸人間檢察後代們是否善惡,後人也要乘機祭祀他們;七月十五,為鬼節。過了七月十五,就關鬼門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還沒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遊魂人間。……
應該說,中國的鬼文化相當發達,我們不能夠簡單將其說成為是什麼封建迷信而一桿子打倒,其中蘊涵著很深刻的道德觀,其也曾經對中國道德倫理建設起到過很重要的作用,也對拉動一方經濟和就業產生過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以前常見的紙火香燭業,就解決了一批人的就業問題。而像酆都鬼城,則從古至今都是旅遊勝地,給重慶豐都一帶帶來了很大的經濟發展機遇。
由於中國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和民間的鬼節都帶有獎善罰惡和祭祀先烈及其提倡忠孝等共同文化內涵,所以,自唐宋以後,七月十五還被一些地方政府和家族借用,搞成了集體祭祀先烈和忠孝大德之人的節日,這就是說,中國歷史上,七月十五,又是個祭祀國家和地方的忠孝大德之人的日子,這里說的忠孝大德之人,並不僅僅是指家庭倫理范疇中的忠孝之人,還是指意那些歷史上曾經為國家、集體、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國家地方安全作出過傑出貢獻的人。
人們都知道,世上本無鬼,人們心中的鬼實際上是活著的人對死去的親人思念。在土鄉,崇鬼敬鬼習俗十分濃厚。在歷史發展的長河裡,每一個家庭不知失去了多少個親人。他(她)們離開人世,到那不可捉摸的冥冥世界。痛失親人當然是最傷心的最痛苦的事情。為了寄託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土鄉人把這美好的思念的情誼放在七月凌晨的日子裡。因此,對於過七月半這個美好的日子,祭奠冥世親人,寄託自己的哀思,是土鄉人最庄嚴隆重的習俗。
七月半,即七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早早地就起了床。到山上摘來一大把桐油葉,用於包裹練好的糯火粑粑。粑粑包好後,放在鍋子里蒸熟,然後放在堂屋中的大方桌上,祭祀親人。桐油葉包裹的粑粑,柔軟細嫩,噴灑著一種悠悠的桐油葉清香,祭完祖宗親人後,方可讓大人或小孩吃,這時,一家人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
夕陽西下後,每家每戶都在全力以赴地准備好為死去親人的錢紙香燭,並用紅紙莊重的寫上每個死去親人的名字,然後放在地上和錢紙香燭一起焚化。為了使每個死去的親人都拿到一筆豐厚的禮品,在燒化紙錢時,必須按照親人輩份的大小和死去的早晚順序擺好,每人可拿一堆,每堆錢紙上都要擺好事先寫好的名字,這樣就不會錯亂。在燃燒紙錢的同時,寨子宗廟的祠堂里,正在舉行隆重的祭鬼節燈會。在族長主持下,把紮成各種形形色色的鬼燈和神燈按順序擺好。主要有鬼王燈、鍾旭燈、冥王燈、判官小鬼燈、牛頭馬面燈。在神堂里主要有觀音燈、羅漢燈、三星燈、三才燈、南極仙翁燈、玉皇燈、王母燈、瑤池燈等等。這些形式各異大小不等的扎燈,一律按照大小擺好,然後由土老司念咒祭祀。法事完了之後,就把這些扎燈和錢紙香燭一起燃燒掉。全寨子各家各戶的長者,在上面貼上自己祖宗祖先的牌位,端回家中在神坎上放好。七月半祭鬼節也就到此結束。
Ⅳ 最近我發現北京很多晚上燒紙的。他們在為啥燒紙
老習俗。。十月一,送寒衣。
今天十月初一,是寒衣節。。
農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十月初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Ⅵ 為什麼昨天和今天晚上好多在馬路口燒紙錢的大神們幫幫忙
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鬼節」,河南民間要上墳燒紙祭奠死者,並行超度亡魂野鬼之事,是迷信色彩頗濃的節日。此節原為宗教節日,一說始於道教,一說源於佛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鬼節的迷信活動多已擯棄,許多年青人已不知有此節。但鄉間走親戚、接閨女或吃新鮮蕃瓜之俗仍可見到。 「月半節」 光山一帶民間,鬼節之祭講究「新半月」和「老半月」,七月初二、初三為新半月,七月初六至十四為「老半月」。新半月專祭新亡故之人,老半月則祭先祖,故又稱鬼節為「月半節」。新縣人則從農歷七月初五至十五日都可行祭,講究趕早不趕晚。桐柏縣人給先人燒紙要在晚上,同時講究農歷七月十五日午飯前不是燒紙祭祖者不能來家串門。 放路燈 20世紀50年代以前,民間每逢七月十五日,白天家家要祭先祠,上祖墳,燃香燒紙,設供饗祖。有錢之家還要持齋誦經,請道士掌壇打醮,晚上還要設路燈。河邊人家則沿河燃燈,燒紙焚香,超度「天不收、地不留」的孤魂,俗稱「放路燈」和「放河燈」。在豫南新縣等地還要給野鬼孤魂和過往之神靈潑冷飯以祀。 點花山 在林縣,鬼節還要點花山、對鞭。農歷七月初,人們便在山坡上用亂石、秸桿、柴草圍堆,至七月十五日夜點燃,屆時滿山火光如山花競放,故謂「點花山」。點花山多互相比賽,以柴堆大、火勢猛、火焰高者為優勝。在火光中,一些年青人手持用青麻、布條擰制的鞭子甩打,以見其優,同時,互相挑戰點將。點花山、對鞭獲勝者便兆示其當年運氣好,秋季一定豐收。 你們家裡一定不在這天燒紙錢,不然你就會知道的,可是周圍人也該知道的呀,估計你住別墅,沒有鄰居。
Ⅶ 為什麼齊齊哈爾這兩天晚上總有人燒紙錢,是到什麼節日了嗎
9月2日是農歷七月十四,是我國民俗中的「鬼節」。
傳說中,七月十四是地獄鬼門大開的日子,是游盪人間的鬼魂回歸地府的最後限期。於是,古人就在七月十四為鬼魂安排了一個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都擺開供品祭祀祖先,也供奉周圍游盪的無主孤魂、無墳野鬼,送東西給它們吃,拿錢給它們用,讓它們過一個「鬼的狂歡節」,然後高興、順利地回歸地府,各安其位。為鬼魂也設置一個節日,可見古人用心良苦,澤及孤骨。
由此可見,七月十四這個鬼節的由來,是中國傳統美德「孝心」的表現,這是人性的自發、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鬼節有著獨特的人文內涵,它昭示著:人生在世,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已經離去的親人,這樣,人心才能知足平衡,生活才能平安幸福,社會才能穩定和諧。
以前,民間過「七月十四」的氣氛是相當濃厚的。應節的時辰是中午,在廣東、廣西的許多地方,是用鴨子來祭祀祖先的。據傳說,鴨子是背祖先靈魂過河的靈物,殺鴨子過節是為了讓它完成這一使命。而實際上,因為鴨子在「六月田」(即早造收獲季節)中吃了不少散落在田裡的穀粒,長得膘肥肉滿,正是好吃的時候,祭祀先人後,味道鮮美、肥嫩的鴨肉又可大快朵頤。
「七月十四」的重頭戲是晚上的「支幽」,「支幽」的意思是「支開幽靈」,也可以說是「給幽靈一點日常開支」。當晚,家家戶戶在家門口擺供品,燒紙錢、花衣,插香火、蠟燭。這些紙錢是特製的,將草紙染上顏色,加蓋個金錢印,捲成圓筒狀或折成元寶形;花衣表示布匹、衣服、鞋襪等;將這些東西與香燭一起焚燒,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之情,讓其在陰間「享用」。這些祭奠物品也表示向陰間發放了「錢財」,施捨給那些沒有親人的孤魂野鬼。滿街點燃的香火蠟燭,是指引鬼魂來享受祭品、回歸地府的通道。
在筆者的記憶中,小時候過「七月十四」,那滿街燃燒的紙錢、點燃的香火,把平時夜間黑暗冷清的街巷照得通明(那時街上沒有路燈,家裡也沒有電燈,很少有人晚上出門)。小孩子一邊滿街插香,一邊嬉鬧,平添了往日沒有的熱鬧和生氣。紙錢燒完後,小巷兩邊牆腳下密密麻麻的兩排香火還在閃爍,勾勒出巷道的輪廓和走向,像傳說中的天街,隱約飄渺。這一晚,我們有難得的機會在街巷中嬉戲,心中根本沒有過「鬼節」的恐懼,反而覺得十分溫馨和有趣。
在粵西的吳川等地,還有「支山幽」和「支水幽」的活動。「支山幽」就是在野外的山嶺、坡地上擺放祭品、點燃香燭,祭祀山間的無主孤魂;「支水幽」的地點則是在河邊、塘邊,祭祀在水中淹死的人。
人死如燈滅,世界上是沒有鬼魂這等怪異之物的。七月十四過「鬼節」、「支幽」不過是一種形式,用以寄託生者對先人的懷念,並且澤及所有的死者,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孝」文化和博愛之心。
今年5月12日,為紀念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舉國舉行了悼念活動,以默哀、點蠟燭、擺鮮花、送花圈、唱歌等方式,追思在那場災難中死去的人。可以說:這是新形式的「支幽」,都是祈求逝者安寧,生者幸福。
Ⅷ 這幾天是什麼日子,為什麼有人在燒錢紙
農歷7月15日,鬼節,在江蘇.泰興這地方好象對這個節日很注重,就和老家重慶的清明節那樣,要團圓吃飯,祭奠祖先。
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佛教徒稱之為盂蘭盆節,道教徒則稱為中元節。事實上,這個節日和周朝在七月舉行的幾項祭禮也有著內在的聯系。《禮記》「月令」篇上說:「是女也(七月),農乃登榖,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在收獲的季節,天子象徵性的以新榖祭祀祖廟,表達對祖先的敬意。由於祖先崇拜在中國人的信仰中佔了相當要的一環,所以「薦新」的習俗得以存活數千年,甚至在它已從國家祭典中消失以後,民間都還保持著薦新的習俗,並且集中在農歷七月十五舉行。
其餘在七月舉行的祭典還有七月初七的七夕節及七月十四的秋禊。兩者的特徵都和兩性相會有關。禊,如同祓除,是在水邊舉行的洗滌身心的儀式。但祓禊舉行的場所往往也成為男女相會的所在。七夕更是明顯地以牛郎、織女相會為主題。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七月舉行的活動都以溝通為方式(不管是世代或兩性的溝通),目的在求取更美好的新生活。
因為固有的民間信仰提供了適當的土壤,所以佛、道兩家的教義得以迅速的生根發芽。所謂的中元節,也就是它們結出來的果實。
中國的佛教行事承襲印度舊制,在夏季有三個月安居靜修之節期。據《歲時廣記》卷廿九引《荊楚歲時記》的說法:
「四月十五日乃法王禁足之辰,釋子護生之日。僧尼以此日就禪剎結夏力,又謂之結制。蓋長養之節在外行恐傷草木蟲類,故九十日安居,至七月十五日解夏,又謂之解制」。
在安居期間,僧尼與俗世的交流減至最低,到了七月十五解制之後,才又開始一個新的生活周期。因此,七月十五象徵著復活與新生。
七月十五日同時又是盂蘭盆節。「盂蘭盆節」一詞,來自佛經中的目蓮救母故事,是梵文Ulambana的譯音,原意為「救倒懸」,也就是解救在地獄里受苦的鬼魂。據《佛說盂蘭盆經》(西晉武帝二六五-二九0時由竺法護翻譯)記載:
大目乾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飯,右手摶飯,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啼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吾今當為汝說救濟之法。……佛告目連,十方眾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卧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
目連依法施行後,其母果然得以脫離一切餓鬼之苦。仁慈的目連就告訴佛祖,將來佛門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盂蘭盆供養。佛祖聞言大悅,便傳言弟子們,年年七月十五,為七世父母作盂蘭盆施佛與僧。從此中元節供盂蘭的習俗便廣為流傳。
到了南北朝時,宗懍(約四九八——五六五)的《荊楚歲時記》就已記載:「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佛」。所謂營「盆」,應來自於當時佛教徒的誤解。他們將原意為「救倒懸」的「盂蘭盆」誤會成「裝飾美麗的盆子」,於是競相以木、竹等材料雕環精美的圖案,並加上花葉的裝飾,極盡工巧。
北齊人顏之推(五三一—五九一以後)的《顏氏家訓》卷二○中也說:「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可見當時七月十五作盂蘭盆會的習俗已在大江南北廣泛流傳。而梁武帝(五○二—五四九)以一國之君在宮中舉辦盂蘭盆蘭會,多少也帶動了國內信佛的風氣,使得盂蘭盆蘭會成了個固定的節日。
道教的中元肇始於五斗米教的三官之說。據《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記載:
光和中,……漢中有張修,……修為五斗米道。……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字,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謂之三官手書。
三官的信仰又發展出三元之說,且約在六朝未就已確立。六朝古道經中的《玄都大獻經》上說:
七月十五日,中元之節也。……是日地官校閱,搜說眾人,分別善惡。諸天聖眾,譜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簿錄,餓鬼囚徒,一時俱集,以其日作玄都大齋,敵於玉京。及采諸花果,世間所有奇異之物,玩弄服飾,幢幡寶蓋,庄嚴供養之具,清膳飲食,百味芬芳,獻諸眾聖,及與道士。與其日月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高錄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一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選人中,若非如此,難可拔脫。
因為中元節是地官赦罪之日,因此道士都在這一天誦經,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因為盂蘭盆會及中元節的最終目的都在於普度眾生,時日一久,兩者之間的界限就逐漸模糊,形成了目前這個以孝順、博愛為宗旨的節日。
中元節的傳說
佛經中的目連救母故事在唐代寺院的俗講變文中,有另一種較不同面貌。由於變文的創作是為了向廣大群眾宣講佛法,因此佛經中的故事,在變文里就經過了一定程度的渲染。
目連變文中目連的俗家名字叫羅卜,寡母青提夫人生性吝嗇,又好殺生。但是羅卜非常善良,平日行善布施,敬重三寶。有一天,他要出門經商,便稟告母親,將家中錢財分為三分,一分自己帶走,一分供養母親,一分留在家中布施貧乏。不料自羅卜離家後,青提夫人日日宰雞殺鵝。一遇僧眾上門,便命家僮棒打出去,甚至放狗追咬乞丐。
由於她的惡行,死後被罰墜入阿鼻地獄,日夜受苦。羅卜在母親去世後,十分悲痛,心想唯有出家一途方能報答母親深恩,便拜如來世尊為師,法號大目連。數年之後,修得神通第一,身超羅漢。目連想知道父母死後托生何處,卻發覺母親身墮阿鼻地獄。他為了解救母親,便親自前往地獄,只見地獄景象:
其中受罪之人,一日萬生萬死。或刀山劍樹,或鐵犁耕舌,或汁銅灌口,或吞熱鐵火丸。或抱銅柱,身體燋然爛壞。牛頭每日凌遲,獄卒終朝來拷。鑊湯煎煮,痛苦難當。
目連向如來佛求救後,方得拯救母親脫離地獄,投胎向王城為狗,再經過目連鋪設四十九天道場後,他的母親才得以升天。
另一則中元節的傳說則與紙錢有關。據說東漢(二五—二二○)的蔡倫發明造紙後,生意興隆,為他賺了不少錢。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看了非常羨慕。慧娘就要蔡莫也去和蔡倫學造紙。但是蔡莫的恆心不夠,工夫還沒到家就急急忙忙的自己開了家造紙店。結果造出來的紙品質低劣,乏人問津,兩夫妻就對著一屋子的紙張發愁。
最後,慧娘想出了一條妙計,便附在蔡莫的耳邊,如此這般的教了一遍。
到了這天晚上,鄰居們忽然聽到蔡莫家傳出了嚎啕大哭的聲音。大家趕過來一問,才知道慧娘昨天晚上暴斃死了。次日清晨,蔡莫當著鄰居的面,在慧娘的棺前哭得死去活來。一邊哭訴,一邊燒紙。燒著燒著,忽然聽到棺材裡有響聲。過了一會兒,又聽到慧娘的聲音在裡面叫著:「開門,快開門,我回來了」。眾人都呆了,最後終於鼓起勇氣打開棺蓋。慧娘就跳了出來,告訴鄰居,她死後到了陰間,閻王讓她推磨受苦。因為蔡莫燒給她很多紙錢,所以小鬼們都爭著為她推磨。她又把錢交給閻王,閻王就放她回來了。蔡莫故意的問:「我沒有給你送錢啊?」慧娘就指著燃燒的火堆說:「那就是錢啊!陰間是以紙當紙的」。蔡莫一聽,馬上就去抱了兩大捆的紙來燒,說是讓陰間的爹娘少受點苦。鄰居見狀,發覺紙錢有這麼大的用處,於是個個都掏錢來買蔡莫造的紙。消息傳開後,不到幾天,蔡莫家的紙全都賣光了。
由於慧娘還陽的這天是農歷七月十五日,因此每逢這一天,人們都會給祖先焚香燒紙。這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中元節的習俗
據《唐六典》記載:「中尚署七月十五日進盂蘭盆」,可見當時中元節進盂蘭盆已成為宮中定例。到了宋朝,就有配合盂蘭盆而出售的商品。據《東京夢華錄》(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記載:「(中元)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金犀假帶、五綵衣服。……及印賣《尊勝目蓮經》」。又將竹竿砍成三腳,高約三、五尺,上面織成燈窩之狀,稱為盂蘭盆。上面掛上衣服冥錢,祭拜後再加以焚燒。這種器物,無非是為了中元節祭祖之用。
宋人以素食祭祖,例用新米新醬、穄米飯、瓜果等。擺祭品的桌子上要鋪楝葉,桌腳要繫上麻谷窠兒。這是因為中元節時正是收獲的季節,「祭麻谷」有告祖先秋成之意,也稱「薦新」。祭祖時供雞冠花,稱為「洗手花」。家中若有新亡者,也於中元節前往墳地祭掃。
南宋宮中於中元節前往皇陵朝拜,並差內侍放江燈萬盞。是日諸道觀設普度醮,僧寺建盂蘭盆會。宮中則為戰死沙場的軍士設孤魂之道場。大凡廟宇慶祝節日時,必定延請戲班子來作酬神的演出。中元節時諸寺廟所請的戲多為目連戲。據《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大約剛過七夕,勾欄里的樂工便開始搬演「目連救母」雜劇。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戲劇演出。
明朝的地方官於中元節祭祀當地厲壇,象徵官府「均惠幽明、仁政無遺」。明朝民間有種傳說,亡故的祖先於七月十二日夜歸家,十七日夜離去,十五日共同前往領受盂蘭盆齋。所以民間多在十四至十六日以素食祀祖。十五日上墳時,還有掏促織為戲的習俗。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二:
「十五日,諸寺建盂蘭會,夜於水次放燈、日放河燈。最勝水關,次泡子河也。上墳如清明時,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訖。輒於墓次掏促織,滿袋則喜,秫竿肩之以歸。」
清朝在西湖一帶,中元節有放法船的習俗。法船以錦紙扎糊而成,有長至七、八十尺者。船上還用紙扎出鬼王、判官、兵士、和尚念經之形。在誦經超度儀式後,送入水中焚化,燒紙船的用意在「慈航普渡」。此外,還得恭請都城隍像出巡,以祭厲鬼。據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一七五八)記載,清代中元的張燈盛況,過於前朝:
「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內監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千記。又用琉璃作荷花燈數千盞,隨波上下。……都中小兒亦於是夕執長柄荷葉,燃燭於內,青光熒熒,如燐火然。又以青篙縛香燼數百,燃為星星燈。鏤瓜皮,掏蓮蓬,俱可為燈,各具一質」。
中元燃放各種燈具,主旨均在「照幽冥之苦」。尤其是寺廟所放的水燈,在黑黝黝的水面上,一盞盞的向下游漂去,有如明星萬點,象徵佛法無邊,蓮燈萬盞,並兼具超渡孤魂之意。
全國各地的中元節習俗
〔河北省〕
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准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廣西省〕
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
〔河南省〕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霑化縣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陝西省〕
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幡」。
〔江蘇省〕
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念經。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團(置於一片大樹葉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折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台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省〕
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准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
〔廣東省〕
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雲南省〕
騰越人祭祖後焚包,又用黃瓜一隻,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台灣的中元節
台灣的中元節也有拜祖先的習俗。清朝初年的中元習俗,據高拱乾《台灣府志》(一六九六)卷七的記載,祭祖先時要「以楮作五色綺綉之狀焚之,雲為泉下作衣裳」。同時舉辦盂蘭盆會,延請一名和尚主持,黃昏後登壇說法,並向壇下拋灑食物羹飯,稱為「普施」。
到了道光年間,中元祭祀的規模,較諸以往更為盛大。陳培桂的《淡水廳志》(一八四六)卷十一就記載了如下的盛況:
十五日城庄陳金報旗幟,迎神進香,或搬人物。男婦有祈禱者,著紙枷隨之。凡一月之間,家家普度,即盂蘭盆也。不獨中元一日耳。俗傳七月初一日為開地獄,三十日為閉地獄,延僧登壇施食,以祭無祀之魂。寺廟亦建醮兩三日不等。惟先一日放水燈,各給小燈,編姓為隊,弦歌喧填,燭光如晝,陳設相耀,演劇殆無虛夕。例集一所,牲醴饌具,積如山陵,植竹高戀。……
除了放水燈與普度外,有些地方也盛行「搶孤」的習俗,所謂「搶孤」,就是在普度的廣場上搭起高丈余的檯子,上面放滿了各式各樣的供品。普度完畢,主辦人一聲令下,所有的人便蜂湧而上搶奪祭品。《澎湖廳志》(一八九三)卷九描述這項習俗:「其強有力者,每多獲焉。甚至相爭斗毆,在台上跌下,有傷亡者,實為惡風」。由於七月普度時鬼魂群集,為了怕他們流連忘返,便有人發明了搶孤這個辦法。據說,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的人搶奪祭品時,會被嚇得離開。不過,搶孤的場面過於激烈,動輒造成傷亡,所以劉銘傳任巡撫時(一八八四)曾下令禁止,但是成效不彰。直到日治時代仍偶有所聞,以後才漸漸消失。
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宜蘭頭城在停辦了四十年以後,再度舉辦搶孤的活動。主辦單位仍沿襲舊制架設雙棚,大者稱「孤棚」,離地卅九台尺、長卅二台尺、寬廿四台尺,約有四層樓房那麼高,上面擺設十三盞食物及純金牌。小者稱「飯棚」,以往是專供乞丐搶食的,所以高度甚至不及孤棚的一半。參加的隊伍以五人為一組,每隊各據一根柱子,待主辦者一聲令下,選手們便奮不顧身的往棚上攀登。由於這是有游戲規則的競賽,沒有混亂搶奪的場面,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民俗體育。
台灣人重視普度,到了「糜錢巨萬、牢不可破」的程度(連橫,《台灣通史》(一九一八),卷二十三)。即使在日治時期,官方打壓民俗活動的壓力下,仍堅持每年舉辦普度。鈴木清一郎的《台灣舊慣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第三編就詳細記載了日治時期台灣中元普度的習俗。
台灣俗稱孤魂野鬼為「好兄弟」。中元節時普度孤魂就稱為「拜好兄弟」。普度的型式還分為公普及私普兩種。
所謂私普,就是以街、庄等居住單位為主的普度,從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共同商議,甲村是哪一天,乙村是哪一天,按照規定的日子輪流舉行。往年鹿港還流行一首「普度謠」,足以證明這種普度的盛況:
初一放水燈、初二普王宮、初三米市街、初四文武廟、初五城隍宮、初六塗城、初七七娘生、初八新宮邊、初九興化媽祖宮口、初十港底、十一菜園、十二龍山寺、十三衙門、十四飫鬼埕、十五舊宮、十六東石、十七郭厝、十八營盤地、十九杉行街、廿後寮仔、甘後車路、廿二船仔頭、廿三街尾、廿四宮後、廿五許厝埔、廿六牛墟頭、廿七安平鎮、廿八濠仔寮、廿九通港普、卅日龜粿店、初一米粉寮、初二乞食吃無聊。
舉行普度當天的下午,家家戶戶紛紛在門口擺上豐盛的飯菜,俗稱「拜門口」。每盤菜上都要插一支香。細心一點的人家還會准備香煙、檳榔、胭脂、白粉等。祭拜完畢後,焚燒紙錢,然後撒供。據說如果供品太少,或是作的菜飯太壞,就會遭到好兄弟的報復,或讓家人生病,或是所養的家禽家畜暴斃等等,所以家家戶戶莫不竭盡所能的准備豐盛的飯菜。
而佛教徒戒殺生,所以盂蘭盆會多採用素食,不像民間祭拜用大魚大肉。雖然如此,兩者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要普度眾生,廣施甘露。
所謂「公普」,又稱「廟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舉行,俗語叫「拜七月半」,以各村莊的寺廟為中心,主祭人為當地的富豪或寺廟主事者。在舉行公普的前夕,要通知孤魂前來領受普度,就得在廟前「樹燈篙」,以便招魂。所謂燈篙,就是一根高幾丈的木竿或竹竿,在頂端吊起燈籠,入夜後點亮。民間相信,燈篙樹得愈高,所招聚的鬼魂愈多。為了避免餓鬼太多無法應付,平時只豎起兩、三丈高左右的燈篙,只有在大普度的時候,才樹五丈以上的燈篙。此外,在普度期間,中南部民間會在自宅門口掛起「普度公燈」,目的在替孤魂野鬼照路。
至於溺斃的鬼,則利用「放水燈」來通知。水燈又分為水燈頭、水燈排兩種。水燈頭之一為圓形燈籠,上書「某寺慶贊中元」,另有一種作成房屋形狀的水燈,俗稱「紙厝」。水燈排則以木材為原料,紮成長四、五丈,寬丈余的筏形,分為數千格或數百格,每格懸一盞燈。放水燈的遊行行列還以樂隊為前導,又有男女兒童裝扮成魚蝦水族之類參加遊行,巡迴市街一周後到達河岸。河岸上放一張桌子,上有三牲祭品,請僧道誦經致祭後,再將屋形的水燈放入水中。水燈由各大姓昃供,上面註明其姓氏。相傳水燈流得愈快愈遠,表示該字姓人家當年的運氣愈好。
公普的費用,由廟方負責祭典的當事人「爐主」派人按戶募捐,俗稱「捐題緣金」,捐錢的人家就在門口吊起一盞燈籠,上書「慶贊中元」。
廟普當日,於廟庭設祭壇,稱為「普度壇」,上書「盂蘭盆會」四大字或懸掛三官大帝像。壇上置有三個斗燈。斗燈即在米斗內盛上白米,再放入鏡子、古劍、小秤、剪刀、尺、紙傘、油燈等避邪物品。壇前則設一列長桌,供民眾擺設祭品之用。廟前左右擺設紙扎的人像,左側為山神騎獅,右側為土地騎虎,另有一作呈舌狀的大士爺。大士爺俗稱「鬼王」,傳說他本是十分惡鬼的頭目,常常率領手下出來危害人間,幸得觀音菩薩予以收伏,因此頭上頂著一尊觀音。
普度期間鬼魂眾多,恐怕他們作怪,所以請來山神、土地及大士爺稍加約束。此外,還有紙紮成屋形的兩種孤棚,其一為寒林所(翰林院),為鬼魂中的公候將相等享祿位者之牌位,其二為同歸所,為一般鬼魂的牌位。也有人以性別為區分,設立「男堂」、「女室」等孤棚。
除普度壇外,另需架設孤棚,以供置牲禮、粿、飯等祭品。每樣祭品上都要插一面三角旗,上面寫著「慶贊中元」或「敬奉陰光」,下首書善男信女之名。供品中必有全豬、全羊。飼主們認為豬公養得愈肥,表示心愈虔誠,所以大家都要互競大小。獻祭的豬公需口含鳳梨、柑橘等甜果,據說是為了怕它到神明前喊冤告狀。
還有一種「看牲」,目的只在觀賞。以雞鴨魚肉及麵粉捏塑成飛禽走獸乃至歷史人物的花樣,置於孤棚之上。祭品之中又以雞鴨居多,所以俗語說:「七月半鴨,不知死活」。又以木板搭建一祭壇,分層陳設供品,稱為「肉山」。盡管祭品十分的豐盛,大家還是怕不夠孤魂野鬼享用,所以還得增請僧道來「化食」,藉著念經把這些供品增加好幾倍。還得搭建戲台,演戲給好兄弟看。民間多於此日宴請親友,熱鬧非凡。
普度結束後,寺廟還得請道士、法師或戲班中人來「跳鍾馗」。藉著鍾馗的法刀來趕走滯留當地的孤魂野鬼。跳鍾馗時,一般民眾怕被煞氣沖到,都不敢在現場逼留,跳鍾馗後,廟普就算圓滿達成。但是由於俗傳八月初一下午才關鬼門,所以七月的後半個月,仍有各行業繼續進行私普。
目前台灣的中元節,以基隆中元祭最具特色。清代中葉,漳、泉兩地移民大量涌進台灣。由於早期移民的祖籍觀念較強烈,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聚落。又因土地界限及灌溉的問題發生沖突,雙方常有械鬥發生。基隆地區,在咸豐年間一次激烈的械鬥中,死者約百餘人。後由雙方有力人士出面調解,處理埋葬事宜,並約定農歷七月舉行普度。由於這種特殊的歷史因素,再加上地方人士有意識的推動,雞籠中元祭已成為一相當具規模及特色的觀光活動。
新竹的中元節,則因為有台灣地區地位最高的「威靈公都城隍」駐守,每年中元節的城隍爺出巡遶境,就成了年中一大盛事。由於七月鬼門關大開,為恐眾鬼在陽間滋事,必得請出城隍爺來遶境鎮撫一番,以保平安。城隍出巡時,照例要請附近大小廟宇的神明共襄盛舉。遊行隊伍的主角是城隍爺的神轎。隨行的還包括各子弟團所出的陣頭、藝閣,以及相貌猙獰恐布的七爺、八爺(即范、謝將軍)。七爺、八爺項間懸掛一串「孤餅」,婦女多會乞求回去給幼小的子女吃,據說吃了可使小孩平安長大。
城隍遶境的路線還包括新竹的鄭氏家廟。鄭氏家廟是開台進士鄭用錫一族之家廟。早年城隍甫翻修重建時,曾仰賴鄭氏的捐款。因此,每年中元節城隍爺都會到鄭氏家廟去表達感謝之意。
台灣的客家聚落中元普度以新埔的義民廟公普為代表。義民廟的由來,可溯至康熙六○年(一七二二)的朱一貴叛變,及乾隆五一年(一七八二)的林爽文之亂。當時各地響應而起的民兵流竄全省,打家劫舍。新竹地區的客家人為了捍衛鄉土,就自組衛隊與他們交戰,前後戰死者達數百人。當地鄉紳乃將他們的遺骨合葬於現在的義民廟,每年七月廿日舉行普度,乾隆皇帝並御賜「褒忠亭」匾額以為嘉獎。
義民廟普度的特色之一,就是自清朝以來,每年都舉辦的神豬、神羊比賽。前五名的神豬重量一定都超出一千台斤。神羊的選拔則是以角的長短來比賽。一九七六年枋寮村曾出現角長兩台尺八寸的羊。為使神豬、神羊更引人注目,飼主們還會為他們搭建美侖美奐的展示棚,並為神豬、神羊戴上眼鏡、帽子,打扮成紳士的模樣,十分可愛。
普度的典禮自農歷七月十八日迎斗燈揭開序幕。十九日恭迎義民爺遶境,晚上並有水燈、陣頭、大旗、鑼鼓表演等活動。七月廿日上午十時公祭,十二時午供,下午普施。十七時凈孤筵,二十三時收孤。廟方並演出三天平安戲,供應麻糬、糖粥給諸信士食用。施糖粥是義民廟的傳統習之一。早期義民廟偶爾要接濟一些貧困百姓,所以煮糖粥給貧民充飢。中斷多年後,在一九八八年慶祝建廟二百周年時,又再度熬煮糖粥供信士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