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為什麼學習一天晚上就很累

為什麼學習一天晚上就很累

發布時間: 2022-07-30 13:41:51

1. 為什麼學習好累

我感覺現在我們教育是越來越失敗 給我們學生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了 現在家長抓學習很小就開始抓了 整天就讓學生學習學習還是學習 根本不懂得勞娛結合 眼睛裡只有成績! 象你這樣早晚有一天也會病倒的 何不適著去放鬆下 別把自己憋的太緊了 有時間去運動運動 別把自己就埋在學習里! 早上起來最好是要吃點東西拉 喝點牛奶 吃點麵包拉! 千萬別空腹喝牛奶 那樣營養就不能完全的吸收! 你眼睛看一會書就難受也許就是因為你學習壓力太大了 一天到晚眼睛一直看書看的疲勞 買瓶好的眼葯水看看咯 以前我高中的時候也用! 至於眼睛怕光 是不是你平常眼睛看書的時候沒注意光線的強弱哦? 光線要適當 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了! 其實你毛病多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沒運動!象我 我是練體育的 經常運動 所以身體素質很好 幾乎從來沒生過什麼病 運動是治療病的最好一味葯 多鍛煉下身體 不鍛煉你身體當然很虛弱 當然毛病就多拉 不坊試一下吧 每天給自己藤出點時間去跑跑步 運動運動! 還有就是晚上最好別吃夜宵 夜宵容易使熱人胖 而且對胃不好!影響了晚上胃的休息!

2. 學習的時候老覺得很累,為什麼

壓力太大了。。其實高考哪裡有那麼復雜,我以前也是你這么過來的,曾經也是早晨五點起,晚上一點睡,可是失去的也不少,胃不好,聽課腦子也混頓,勸你就老老實實睡好覺,不要去管其他人,自己把功課做好了,摸准重點,集中復習,也不要僅僅局限在老師制定的任務里,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哪裡不行,做題,做20個類似的,,其實你那些同學都和你一樣也早晚不行,拼時間,,那是最笨的方法,一定要抓效率,用一小時就要好好的干,,。。一定能行。早晨記得吃飯,那才重要。。

3. 為什麼一天到晚背書 特別疲勞 犯困 特別累 什麼原因

因為背書背的時間太長了,所以特別疲勞,犯困,特別累,背書應該是有時間的,一天背一個小時或者兩個小時,你一天到晚一直背,當然特別累

4. 為什麼學習一天,從學校回來整個人都很疲倦

是你的休息狀態不夠好,你要多加休息,休息是最好的葯.我也是個學生,早上上學真的很累,回到家後還要寫作業.記住中午一定要睡覺,中午不睡覺會影響到下午的課程和明天的課程的.要多加休息哦

5. 我學習為什麼會那麼容易累

為了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您需要不時地問自己:「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它是怎樣來的?」「它還會有什麼變化?」「引申發展後會成什麼樣子?」「還有什麼和它緊密聯系,互為因果或共同作用?」「它在專業知識體系中的地位」……最為重要的是,您要問自己,「它對我有什麼用,我該如何用它,可能會有什麼結果?」
學就是為了用。如果連它是什麼都不知道,怎麼會用呢,怎麼可能用得更好?就比如用電腦,編程高手學什麼軟體都要比一般人要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因為興趣能驅動人去以不同的方式積極應用。人能夠從應用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及時地把缺陷補上。為了用而學,往往能夠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同時,學不僅僅是為了用。用往往是操作技術,是問題解決的具體方法。如果僅僅只會用,停留在具體的應用上,他可能是模仿來的,不可能有創造。他的適應能力也很差。我喜歡用系統學習法的理論基礎來解釋這一現象。世界是變化的。不單是自然環境起著變化,社會環境也在快速地轉變。動態的問題需要以動態的方法加以解決。如果一個人不能夠將自己的所學體系化,提純出來,以新的、獨特的、滿足自身和環境資源需要的、更有效的方式去組織這些知識,他所學到的,永遠都只是過去,他的操作技術,也只是針對過去,而不是將來。他很可能被歷史淘汰。即使能夠因為社會因素能夠在價值鏈中生存,他的位置也只會越來越低,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價值越來越小。
我一直強調學習方法的提煉和升級。一方面,某些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強化訓練得來。知識是多方面、多層次、多結構的。學習方法總結出來也是一種可以傳授的知識。另一方面,學習方法必須經過實踐感受和思考,與人的個性相結合,做好度的把握。那些看了交通規則,聽了駕駛課的人還是跑不好山路的。那更多的是一種感覺和發揮。學習和做其他事情沒什麼太大的區別,都重在體驗。僅僅是沉迷於課本是學不好的。
人必須明確自己想學的是什麼,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人的努力,其實都是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創造條件。知識的積累不過是創造條件的一種有效方法。通過不斷地提高效率,提高行為的有效性,合理定位,降低失敗的風險等等途徑來充實和完善自身。
我還強調的是自信。信心能夠讓人堅持。我一直都讓咨詢者別迷信智商等理論。人可以通過不斷超越自我獲得成功,獲得自我實現的巔峰體驗。我以自身的經歷證明了先天的聰明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並不重要。後天因素決定成功。
我常對咨詢者說,沒有自覺,沒有信心,那麼什麼學習方法都沒有用。
只有自覺,才能夠用心。特別是在強化學習的過程中,那種高強度的活躍腦細胞的運動,離開了自覺,只可能什麼效果都沒有。
信心才能夠堅持,才可以突破自己在長久的迷失中形成的心理障礙,比如學習恐懼,缺乏耐心等等。
我們需要以不斷的小的成功來積累信心。

如何減輕學習的惰性
在不少人身上,我們都可以明顯地看到學習的惰性。
最常見的是:
1、學得不好的人。他們對學習有著抵觸情緒甚至逃避。
2、工作以後的人。他們往往缺乏學習的韌性。
3、年齡大的人。記憶力,以及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下降,學習的難度大大增加。精力不足。看看書就累了,想睡覺。
成人教育中,學習惰性是最值得一提的。
學習惰性產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
1、畏難情緒。這僅僅是心理作用。還沒有開始學,就因為聽說它難,而開始產生消極情緒。
2、缺乏信心。這在學習挫折以後很明顯。
3、枯燥。學習是多種多樣的,學習過程也是豐富多彩的,但是這不意味著某些東西學習的枯燥,特別是一般的學校教育。
4、過於抽象。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太少。
5、語言障礙。特別是留學人士。畢竟不是母語,在學習起來難度很大。
6、基礎知識障礙。基礎知識准備得不足,太多地方看不懂的時候,談學習動力是沒有必要的了。
7、分心。考慮其他的事情太多。可供的選擇太多,妨礙了有效的學習。
但是,我們不能不學習。特別是在一些並不是能夠直接見效的知識的學習中。
讓我們分析一下傳統的減輕學習惰性的處理方法。
1、毅力。以自製力作為減輕學習惰性的手段是不可取的。原因很簡單。勉強自己只會活得很累,很痛苦。是否能真地堅持下去,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人都是趨利避害的。這是天性。許多父母抱怨孩子缺乏自製力那其實是對孩子有著不切實際的要求。一些人對自己的毅力也產生懷疑。許多學習相當優秀的大學生在向我咨詢時也很多都提到自己的自製力不夠。長期的負情緒會摧毀任何人的毅力。
2、利弊分析。誰都知道學好了的好處。哪怕再差的學生也一樣有著學好的渴望。因為學習成績好的好處太多了。有社會認可,甚至能得到豐厚的物質獎勵。因此,以學好了的前景來教育孩子,或者教育自己是沒有用的。
3、加強監督。學習本來就是個人的事情。如果學習也必須讓別人來看管的話,那麼還不如不學,或者改變學習的方法、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的模式。
推薦方案:
1、項目法。
設定項目。以項目的完成促進學習。以實際的運用來促進知識的學習。我在大學學習應用統計的時候就為自己設定了跟蹤、分析國際棉花價格的項目。等項目弄玩,統計以及相關課程也已經自學完。這樣的效率很高。
再以林凡順的德語學習為例子。林凡順在31歲以後才開始學德語。他的困難和壓力是相當大的。最大的問題是,他捧著一本詞彙書或語法書,看不上十分鍾就疲倦欲睡。即使他很深刻地體會系統學習法,也難以取得進展。因此,在工作忙的時候,往往沒時間就成為逃避學習的借口。但是他要留學德國,計劃中也要將業務拓展到德國,與德國企業建立雙贏的聯系。德語學不好是社會交往中最大的障礙。
他到了德國之後,開始設定項目。比較了一下,他從詞彙入手,決定編寫德語詞典(請參考Fundset Deutsch2Chinese(S) 詞典 自述文件)。編寫詞典不等於就能清楚記得那些詞彙,但是,經過了打字、整理、翻譯以後,印象比簡單地看看書要深刻得多。他的要求也不高,只是留下印象而已,以後在看到時能有多多少少的感覺。這就是系統學習法的模糊學習。由於他要發布的是免費的詞庫文件,他的工作得到了鼓勵與支持。詞庫文件一天一天的增大也讓他有了動力和信心。在詞庫達到他設定的第一階段目標(6000詞彙量)以後,他開始轉向語法的學習。這時的項目是編寫語法辭典。在為別人造福的同時,自己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2、內容分解法。
將學習的內容化整為零,只需要學一點東西,那麼就會因為學得容易而消除了畏難情緒和消極對抗的心理障礙。對發展需求的適當梳理能夠增強信心。
3、合理情緒法。
不要對自己的自製力和毅力有太高的要求。人都是有惰性的。你的學習困難別人一樣會遇到。但你的選擇不是退縮,也不是逃避,而是正視它。嘗試著改變學習的方式和方法,找出一個最舒服、最讓自己開心的學習途徑來。
4、背水一戰法。
在優越的環境,有時反倒不容易學進去。不如到花園、或室外安靜的地方學習。靠無可靠,趴無可趴,躺無可躺。這樣學習效率也會高不少。

為什麼速成學習也是科學的
很多人都說,學習沒有捷徑,必須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地學。
這話對,也不完全對。學習需要的是積累,是溫故而知新。再好的學習方法,如果不去學、不去記,不加以認真思考,也都沒有用。
就以系統學習法為例,真正做好樹狀結構和網狀聯系,不經過長期的有目的的努力是不行的。
但這不等於排斥速成學習。系統學習法也可以速成,那就是建立知識體系的大致構架,提出一些基本的關系的聯系。以這些學習成果參加考試,要獲得60-80分並不是難事。
分析每一種速成法,都可以看到,他們是把學習的難度降低。只有不對人、不對自己過高要求,才可能有信心、有興趣堅持。堅持往往才會成功。
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是一個很好的做法。每天嘗到甜頭,每天都用適當的成效鼓勵自己,每天都滿意於努力和付出,這樣就能夠堅持。有計劃的堅持就是積累。
人應該有大的目標。大目標是對自我的挑戰,最能夠滿足人的發展需求,最讓人有自我實現的渴望。
人需要挑戰,迴避挑戰往往讓人感覺不到生活的趣味,也漸漸失去應有的動力和緊張。所以,我在學習的時候,總是朝最難的地方進軍。我認為,最難的地方都闖過了,其他的沒有理由闖不過去,剩下的只是時間、精力和積極的堅持和積累。
以快速將知識壓入潛意識。
哪怕遺忘,也無所謂。總有熟悉和不熟悉的感受。
有時候就不需要記憶,只需要感覺。
集中注意
快速組織所學內容
及時回憶和復習

優勝心態和逃避心態
近來,由於研究「家庭與兒童心理健康」大量接觸了很多初高中學生,在感覺到他們的聰明的同時也發現他們的意志、毅力、目標和動力的缺失。這是信息爆炸與社會浮躁共同作用的結果,問題發生在孩子身上,但問題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家庭、學校與社會環境。
心態浮躁,很難積累和堅持。目標不明確,很難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這些都可能導致放縱和迷失。
今天,在向一個親戚的孩子輔導「系統學習法」的時候,我心裡再次浮現這種強烈的感覺。以至於後來我覺得,對於這個孩子,現階段學習方法並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學習的方向性。這首先是優勝心態。
優勝心態是指認為自己能夠做得比別人好,現在能夠比過去好、將來能夠比現在好的心態。
首先是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夠超越自己,能夠面對並更好地解決現存的或即將到來的問題。
其次是主動性。在問題到來的時候,要能夠主動地去認識它、了解它,摸索其中的關系。
再則是採取行動。將問題解決化解為具體的目標。

什麼是高手
高手就是能夠迅速有效地解決問題的人。
高手就是能夠積極創新、突破的人。
也許有的人知識積累很多,但由於無法恰當表現,成不了高手。
這就是匠和大師的區別。
有的人學了很多武功,但是在比試中幾乎次次失手,甚至打不過才學武不久的人。
這就是悟性和應變能力在實戰更重要。
有的人也許是外行,但是他學習能力強,規劃能力強,有有效的手段化復雜為簡單,迅速切入、發展神速。
基礎很重要。但基礎是為了發展,純粹的基礎是沒有意義的。就如沒有盤活的存量資產遠遠沒有快速流通的小資金有效一樣。通過滾動發展,小企業可能會在幾年內成為大企業。
要認可結果的重要。成王敗寇。
就象比爾蓋茨,哪怕大學沒有畢業,在經營管理方面都勝過MBA人士,在市場競爭中屢屢獲勝。這就是高手。
高手就是在難題面前,讓別人不服都不行。
高手能夠創造新境界。

系統記憶法
系統記憶法是系統學習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系統記憶法要求人們把需要記憶的內容的關系層次弄清,盡可能地以更大的整體模塊來記憶。最好還能夠結合以前已經知道的內容,組合成有機單元來記憶。
記憶分為「記」和「憶」兩個過程。
「記」是通過強化刺激,在大腦中留下痕跡。「記」是必要的階段。
「憶」是把大腦里形成的刺激聯結給取用出來。要改善記憶的效果,必須把更多的時間從「記」轉到「憶」來。那主要是通過回憶、思考、聯想、實際應用來熟悉並強化刺激聯結。
「記」的過程
系統記憶法在「記」的過程中強調分類存儲。相當於倉庫,只有分類清晰,結構有序,才可能迅速地從中找到東西。
有序地「記」,將為「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先在心裡構架一個體系樹模型。空的。僅僅是一個結構。在開始的時候,可以以教材的目錄、章節為節點,構架體系樹。
在記憶的過程中,要學會找出知識點(記憶內容),通過分析、歸納,將知識點的特性,特別是與其他知識點或者外界聯系發掘出來。
將知識點放在體系樹上。相當於樹的葉子、果實、花和嫩芽。可以根據知識點的特性,調整體系樹結構。
可以根據感覺和推理,留出體系樹的空缺部分。有些教材僅僅是一個方面的內容,適當的空缺就是和其他相關教材或學科的介面。
「憶」的過程
其實在結構體系樹的時候需要運用的思考,就已經開始包含「憶」的成分了。只有「憶」,才可能取用其他知識點,與此知識點發生聯系。結構樹需要不時地回想,以掃描缺少的枝葉,再及時地集中精力,將遺失的枝葉重新掛到體系樹上。
回想的過程就是「憶」的過程。要做到心中有「樹」,就是「憶」的基礎上的體系樹。
「記」和「憶」的統一
增加刺激聯結是記憶的訣竅。這也是系統學習法最有效的地方。
「記」和「憶」是兩個不同的過程,但是他們不是孤立的,而必須交錯行進。
根據「憶」的需要去補充「記」,將使「憶」更有效,也更完全。
體系樹對於「憶」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從一系列刺激聯結迅速找到想要的內容,這只有清晰的體系樹才能做到。
就象收拾房子,如果大致分類,什麼東西在什麼地方,這就會給使用製造方便。否則,就算這物品(刺激聯結)實際存在,也找不出來。不能使用,相當於沒有。
人有遺忘的本能。如果刺激聯結無序,很可能就作為無效信息,清理出大腦。記憶的效率將很低。
重溫往往就是再記和再憶。

6. 為什麼我一學習就犯困呢

通常都是因為基礎較差學不懂,或者精神狀態不好,才導致一學習就犯困。

大家都經歷過學生時代,或者很多朋友正在繼續著自己的學業,所以對於學習犯困這件事還是比較了解的。以我自己讀書的時候來說吧,當時高一進去之後,就感覺化學物理太難了,無論怎麼學感覺都找不到感覺 ,到後面的時候,上課都感覺在坐飛機了,一節課什麼都沒有聽懂就下課了,做題的時候完全靠蒙或者猜,結果可想而知,所以當時只要一上這兩節課就感覺犯困。

就是因為自己這兩門學科基礎太差,所以一上課就沒有精神。中間還是嘗試著掙扎了一下,無奈實在是無力回天,最終放棄了選擇了文科,雖然記背的知識點較多,但是因為自己這幾科還有底子,所以學起來就要輕松一些了。

當時我讀的高中是我們縣唯一的重點學校,管理非常嚴格,接近於半軍事化管理,早上6:40起床,7:10分就上第一節晚自習了,一直到上到晚上22:00才下課,並且一周要上滿6天,星期天也要讀半天,再這樣的學習情況下,經常會感覺很疲倦,特別是晚上拿到課本就有些犯困。

為了克服這種問題,慢慢的自己練出了"絕技",甚至下課十分鍾之內,趴在桌子上都能入睡5分鍾,就這樣配合著中午趕出來的午休時間,才勉強的能夠堅持下來。所以如果大家學習時間過長,導致狀態不好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忙裡偷閑的休息。

當然還有些學習就犯困的人,主要是對學習喪失了信心,開始自暴自棄了。高中每個班上後面倒數的學生,大都也是這樣,我們班也不例外,存在著放飛自我的同學,除了班主任的課不敢睡覺,其他課都是哈欠連天,趴著睡覺混時間的。

所以當我們開始學習就覺得犯困的時候,應該好好的檢查下自己存在的問題,然後對症下葯加以解決,特別是還在學校繼續學習的小夥伴,更是需要盡快的調整過來,畢竟現在對你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時間,最迫切的任務就是要提分,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學業,離自己的理想也更近一步。

7. 學習了一天為什麼到晚上感覺很累,沒力氣

是壓力太大了吧,找一個好學習方法。不知你幾年級了,給你看一個中國在哈佛上學的女生的心得吧。

高中時期是一個人充實知識、提高學習能力、走向心智成熟的關鍵時期。高中的學習情況直接關繫到未來的發展,不可謂不重要。
1.均衡分配,平穩過渡 高三時把學習重點放在鞏固和提高上,復習的壓力就會大大減輕,心理上也會更從容。
文科高一、高二的學習,重點在於提高認識高度,而不是具體知識的記憶。比如歷史,在基本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有餘力的同學可以多讀一些歷史課外書籍,也可以適當觀賞一些製作比較精良的歷史劇。唯有知識的廣度才能促成認識水平的提高,這樣學習歷史,不僅能增強興趣,還能拓寬視野。在高二到高三的暑假可以對文綜課本內容進行一次全面總結。以此來熟悉課本,熟悉知識。總結的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但這種過程是必須的,它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綜合理解和把握。
2.因科制宜,尋找方法
在某種程度上,學習方法比學習時間更重要。在高三之前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會大大減輕高三的學習負擔。各科的學習方法有所不同,謹列舉我的一些方法如下:
語文:語文學習和其他科目不同,更強調積累,並不嚴格地受大綱限制。所以即使在高三時,也應該以讀書、積累為主(閱讀內容可以參考個人興趣而定,不必嚴格規定)。對課本的針對性學習也很重要,但這個工作建議在高一、高二時完成。
在應試技巧方面,也應該注意掌握。尤其是應試作文,與一般文章的寫法有很大區別。應嚴格訓練根據不同題目選取不同立意和結構的能力。另外,在高三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應試作文模式,並了解不同類型題目的寫作方法。我在高三時結合個人情況和高分作文固定結構,探索出一個適合自己的命題作文模式,並應用在高考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數學:北京文科數學題目比較簡單,所以數學學習是以熟練為主。高一、高二時應深刻理解、熟練掌握基本概念、公式。高三時需不斷做題,以期鞏固和提高。在選取題目時,應有所側重。我個人基本不做難度過高的題目,而較多地進行基礎題的訓練。在高考中,穩拿基礎題、中檔題和部分較難題的分數,總分就可以達到140分以上。這個目標對於高分段學生來說並不遙遠。
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更應該努力鞏固基礎,熟練掌握基本公式的用法。

英語:英語學習也是需要積累的。我從高一起就養成了摘抄單詞的習慣,在平時的閱讀中遇到好詞、好句,就摘錄下來,不時翻閱。我個人認為,今後的英語高考將繼續向談話語法、強調能力的方向發展,多閱讀、多積累,對英語學習的意義非常重大。課本中的地道表達已經很多,學有餘力的同學可以選讀一些經典教材。我高三時一直把新概念3冊作為輔助教材,在學習之餘常常大聲朗讀其中的課文。這個過程無形中增強了語感,豐富了積累,同時並沒有增加很大負擔。
除了閱讀之外,聽、說、寫能力也很重要。經常聽英語不僅有助於聽力水平的提高,更有增強語感之用。而語感在高考英語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歷史:不少同學對歷史有抵觸情緒,認為歷史十分枯燥。我覺得這可能與片面的學習方法有關。高中歷史課本是濃縮的歷史,是高屋建瓴的歷史,沒有一定的歷史素質,直接學習課本,很可能有枯燥之感。所以我認為,雖然高考歷史嚴格按照大綱出題,但高一、高二時擴大知識面是非常重要的。有條件的同學不妨選取一個喜歡的專題進行深入的了解,也可以通過通史的閱讀建立基本的歷史框架。我父親是歷史老師,我從小就接觸了大量歷史書籍,這種感性認識對後來的學習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至於課內內容,仍然以記憶為主,但並非機械記憶。我在歷史書的每一章節旁都做了批註,不僅將重點段落劃下來,也把正文內容分門別類,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有了這個體系,今後的復習就會十分順暢。有的同學高考完後,歷史書上仍然是一片空白,看似省了做眉批的時間,其實他在復習中所用的歸納課文內容的時間會更多,心理壓力也更大。
歷史書看似卷帙浩繁,篇幅宏大,令人望而卻步,其實高考重點要求的內容是有限的。高三一年完全可以掌握。最重要的是,打消對歷史的抵觸情緒,及時和老師進行交流,徹底理解課本的內容。在這個基礎上,記憶就不是「苦差事」了。

政治:政治學習非常注重邏輯性。只要理解了課本內容,政治的復習時三門文綜中工作量最小、速度最快的。所以學習政治關鍵在於理解。學習時要注重知識的邏輯性,建立知識網路。注意依靠做題深刻理解原理。在考試中,選擇題往往是失分點,平時要多加練習,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

地理:地理是一門積累性極強的學科。在高一、高二期間,應熟悉世界地圖、中國地圖,也可以通過閱讀《中國國家地理》等雜志培養地理興趣和能力。上高三後,在極其復雜細碎的知識點面前保持理性,深入尋找知識點間的聯系。我在學習地理時做了一些整理工作,重新組合了教科書上的內容,自覺幫助較大。

適當進行課外活動
有些家長認為,為了讓孩子努力學習,就要斷絕他和外界的一切聯系,甚至連手機都要沒收。我認為這種方法只對個別自律能力極差的同學適用。對於大多數同學而言,適當的課外活動有助於身心的放鬆,也可以幫助他們廣泛了解時事,間接提高語文和文綜能力。當然,課外活動的數量和質量都很重要,也不能毫無限制。打羽毛球、乒乓球等輕量的體育活動,適當觀看電視節目,聽喜歡的音樂,甚至打電腦游戲,都可以作為備選活動。但同學們一定要自覺安排活動和學習,要時刻牢記課外活動只是放鬆身心的方式,要對自己負責。家長可以依據孩子的自律能力適當加以控制,但不應過嚴。

祝你學習愉快!加油哦!

熱點內容
保利芳園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5-18 04:11:20 瀏覽:485
硬的東西吃下去胃會痛為什麼 發布:2025-05-18 03:35:03 瀏覽:88
為什麼喝酒很長時間後會吐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662
抖音直播的tb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5-05-18 03:34:19 瀏覽:93
為什麼說用電腦交作業更方便 發布:2025-05-18 03:29:31 瀏覽:942
為什麼軟體都用不了網 發布:2025-05-18 03:25:47 瀏覽:577
父子之間為什麼搞不好關系呢 發布:2025-05-18 03:23:43 瀏覽:718
手機為什麼不能代替對講機 發布:2025-05-18 02:56:09 瀏覽:138
為什麼小米門鎖開門時故障 發布:2025-05-18 02:44:22 瀏覽:567
為什麼微信聽語音手機會關機 發布:2025-05-18 02:37:55 瀏覽: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