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園為什麼有時間段
Ⅰ 拙政園開放時間
拙政園開放時間為7:30-17:30或者17:00,開放時間是根據淡旺季來確定的,不同的月份還會舉辦各種花展,3月中旬-5月上旬有杜鵑花展,6月上旬-10月中旬有荷花展,9月上旬-10月中旬有菊花展,春節期間還有花果盆景展,冬季去人會少很多,但可以安靜地欣賞清秀的景色,冬天的拙政園就給人一種蕭瑟之美。
拙政園已經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之中,整個園林主要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每一個部分都各有特色,園中小徑曲折,從一重重門廊、鏤空圖案的石牆,到每個亭子、每扇窗戶都不雷同,而且與樹木花草搭配得恰到好處,構成一幅幅如畫般的風景,處處體現著江南水鄉的韻味,你可以花上很多時間來攝影。
蘇州的園林非常的著名,最具代表的就是拙政園,所以去了蘇州肯定要去這個經典園林好好的參觀參觀,喜歡拍照的朋友一定要多拍點照片,園林的景緻是很好的背景。
Ⅱ 拙政園幾點開門啊
拙政園全年開放,開放時間為07:30-17:00,淡季為1-3月、6月、11-12月;旺季為4-5月、7-10月。景區不大,但處處移步換景,從不同的角度望去會有不同的韻味,來蘇州是一定要來這的。
Ⅲ 拙政園建在什麼朝代
由以下資料可以看出:拙政園建於明朝
【拙政園簡介】
拙政園,中國古代江南名園,位於蘇州古城區東北婁門內的東北街178號,現園林佔地面積約4.1公頃(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約0.67公頃)。明代正德四年(1509),官場失意還鄉的朝廷御史王獻臣始建此園,以後屢次更換園主,或為官僚地主的私園,或為官府的一部分,或散為民居,其間經過多次改建。四百餘年間滄桑變遷,幾度興廢,原來渾然一體的園林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座園林。後於20世紀初進行了全面修整和擴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拙政園為中國的四大名園之一(另三座分別為北京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留園),曾名冠江南,勝甲東吳。作為蘇州園林中的經典作品,拙政園的園林藝術代表了江南私家園林一個歷史階段的特點和成就,在中國造園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拙政園歷史沿革】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拙政園由王獻臣初建,取名「拙政」是因晉朝《閑居賦》的一段話:「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有朴實之人在自家花園為政的巧意。
史籍上記載王獻臣曾委託畫家文徵明做最早的設計,並存文氏之《拙政園圖》、《拙政園記》和《拙政園詠》傳世,比較完整地勾畫出園林的面貌和風格。當時,園面積約13.4公頃,規模比較大。園多隙地,中亘積水,浚沼成池,池廣林茂。有繁花塢、倚玉軒、芙蓉隈及軒、檻、池、台、塢、澗之屬,共有31個景點。整個園林竹樹野郁,山水彌漫,近乎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天然野趣。
根據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園記》中的描述,一開始建造此園時,他就發覺這塊地並不太適合蓋相當多建築,地質松軟,積水彌漫,而且濕氣很重。因此文徵明以水為主體,輔以植栽,因地制宜設計出了各個景點,並將詩畫中的隱喻套進視覺層次中。園中至今仍留有許多文徵明的對聯與詩,其中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最能帶出此園的意境。 此外,園中所栽種的紫藤相傳是文徵明親手種植。由此可看出文徵明相當喜愛植物,有學者分析在31個景點中,超過一半的景,都與植物和植物本身的意涵有關。
經歷—百二十餘年後,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已破落近三十年並盪為丘墟的東部園林歸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將其重新修復,並將「拙政」改名為「歸園田居」,取意陶淵明的詩。
清順治十年,陳之遴曾購得此園。1662年,拙政園充公。康熙年初,曾為駐防將軍府、兵備道行館。其後還予陳之遴子,再賣給吳三桂婿王永寧,王曾大興土木,堆幟丘壑,園狀大為改變。
康熙十八年,為蘇松常道署。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蔣棨接手此園,並將園中規模略做更改,東邊的庭院切分為中、西兩部分。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園當做蘇州的重要基地,改之為忠王府。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富賈張履謙接手此園,改名為「補園」。當時拙政園的腹地縮小到1.2頃,張履謙大舉裝修了相當多細致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園今日之基礎。
Ⅳ 拙政園的資料
不知道拙政園的導游詞對你有沒有幫助?
拙政園是我國"四大名園"之一。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屬於園林方面的有四處:拙政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留園。其中兩處在北方,是我國皇家園林的代表作品;兩處在蘇州,是我國私家園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園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設計、建築造型、書畫雕塑、花木園藝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另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曾為許多在歷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提供了活動場所。其中,有江南文豪錢牧齋和愛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寧籍弘文院大學士、禮部尚書陳之遴;有平西王吳三桂的女兒、女婿;有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有江蘇巡撫李鴻章和張之萬。辛亥革命後江蘇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園內召開江蘇臨時省議會;抗戰勝利後,愛國詩人柳亞子在園內辦過"社會教育學院"。相傳,康熙年間,《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擔任蘇州織造,織造衙門設在葑門,而家眷住在拙政園內。曹寅升遷江寧織造時,推薦內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園內達二三十年之久。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磚砌牆門的正門上方有磚雕貼金的門額"拙政園"三個字。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獻臣(字敬止,號槐雨)因官場失意而還鄉,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園內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古木參天。拙政園的園名是據西晉潘岳的《閑居賦》中"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縮寫而成的。根據蘇州市園林管理局提供的資料,王獻臣於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進士,升為御史,但仕途不順利,曾兩次被東廠緝事誣陷,動過刑,下過獄,被貶為廣東驛丞,後任永嘉知縣,罷官後居家,心裡的痛楚無法言表。他對文徵明講:"昔潘岳氏仕宦不達,故築室種樹,灌國鬻蔬,曰:』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吾僅以一郡倘倅退林下,其為政殆有拙於岳者,園所以識也。"意思是說,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園"這個名字,就是要像潘岳一樣隱退於林泉之下,要像陶淵明一樣守拙歸田園。這個園名,反映了王獻臣當時那種既無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復雜心態。
經過拙政園的牆門和"通幽""入勝"腰門,我們就來到了拙政園的東部。東部花園的南部有一座三開間的堂屋,名為"蘭雪堂"。"蘭雪"兩字出自李白"春風灑蘭雪"之句,象徵著主人瀟灑如春風,潔凈如蘭雪的高尚情操。中間屏門上有一幅漆雕畫,是拙政園的全景圖。從圖上看,拙政園為三個部分:東部,曾取名為"歸田園居",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也稱為"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西部,也稱為"補園",園內建築物大都建成於清代,其建築風格明顯有別於東部和中部。從圖上看,拙政園沒有明顯的中軸線,沒有傳統的對稱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錯落有致,疏朗開闊,近乎自然,是蘇州諸多園林中布局最為成功的範例。
走出"蘭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叢和古樹,簇擁著一座巨大的石峰,狀如雲朵,巋然兀立,西側有兩塊形狀怪異的湖石,兩石中間夾著一條羊腸小道。中間這座石峰叫做"綴雲峰",像一個巨大的屏風,擋住來賓們的視線,這種"開門見山"的造園手法,被稱作為"障景",起著引人入勝的作用。許多人來到這里,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因為許多來賓都看過中國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書中描寫的大觀園進門處的假山,同這座假山極為相似。《紅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中有這樣一段故事:賈政父子進大觀園題景,開門進去,只見一帶翠幢擋在面前。眾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賈政道:"非此一山,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見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獸,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斑駁,或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這段描寫,用在這里非常貼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然而,兩園類似的情況還有許多。
Ⅳ 想了解一下拙政園的歷史和特色
位於蘇州市東北隅,始建於明正德四年間,為明代弘治進士、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後,在唐代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處拓建而成。取晉代文學家潘岳《閑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將此園命名為拙政園。王獻臣在建園之期,曾請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為其設計藍圖,形成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王獻臣死後,其子一夜豪賭,將園輸給徐氏,其子孫後亦衰落。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名「歸田園居」。園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換頻繁,乾隆初,中部復園歸太守蔣棨所有。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軍進駐蘇州,拙政園為忠王府,相傳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西部歸富商張履謙,名「補園」。現存園貌多為清末時所形成。
拙政園佔地62畝,是目前蘇州最大的古園林、我國四大名園之一。拙政園布局主題以水為中心,池水面積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各種亭台軒榭多臨水而築。全園分東、中、西三個部分,中園是其主體和精華所在。遠香堂是中園的主體建築,其他一切景點均圍繞遠香堂而建。堂南築有黃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堂北臨水,水池中以土石壘成東西兩山,兩山之間,連以溪橋。西山上有雪香雲蔚亭,東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對景。由雪香雲蔚亭下山,可到園西南部的荷風四面亭,由此亭經柳蔭路曲西去,可以北登見山樓,往南可至倚玉軒,向西則入別有洞天。遠香堂東有綠漪堂、梧竹幽居、綉綺亭、枇杷園、海棠春塢、玲瓏館等處。堂西則有小飛虹、小滄浪等處。小滄浪北是旱船香洲,香洲西南乃玉蘭堂。進入別有洞天門即可到達西園。西園的主體建築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卅六鴛鴦館。兩館共一廳,內部一分為二,北廳原是園主宴會、聽戲、顧曲之處,在笙蕭管弦之中觀鴛鴦戲水,是以「鴛鴦館」名之。南廳植有觀寶朱山茶花,即曼陀羅花,故稱之以曼陀羅花館。館之東有六角形宜兩亭,南有八角形塔影亭。塔影亭往北可到留聽閣。西園北半部還有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倒影樓等景點。拙政園東部原為歸去來堂,後廢棄。
拙政園的特點是園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間進行分割,充分採用了借景和對景等造園藝術,因此拙政園的美在不言之中。近年來,拙政園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推出自己的特色花卉。每年春夏兩季舉辦杜鵑花節和荷花節,花姿爛漫,清香遠溢,使素雅幽靜的古典園林充滿了勃勃生機。拙政園西部的盆景園和中部的雅石齋分別展示了蘇派盆景與中華奇石,雅俗共賞,陶冶情操。
Ⅵ 拙政園現在開放時間是幾點到幾點
早上8點到晚上5點 有優惠政策 學生票也可半價 4.15開始就是70(半價35)的門票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