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為什麼能長時間保持中立
① 為什麼瑞士可以成為永久中立國
瑞士為中歐小國,其中立政策有很深的歷史淵源。拿破崙帝國覆滅後,歐洲戰勝國從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在維也納召開會議,會議決定,為防止法國東山再起,確定瑞士為永久中立國,作為法,奧,德,意諸國的緩沖地帶,這可謂瑞士永久中立的發軔。1907年,世界彌漫著大戰的陰霾,歐洲列強為暫時緩解紛爭,在荷蘭海牙召開第一次國際和平大會第二次會議,瑞士在會議中簽署了關於中立的國際法公約。

瑞士一位外交家對此是這樣評價的:「瑞士公民邁出右腳是一位公民,邁出左腳就是一個戰士。如果要問我們為什麼近200年沒有打仗,主要原因就是我們隨時都在准備打仗。」瑞士男子的服役期從20歲持續到50歲。瑞士全國平時只保留3500人的職業軍人,而一旦需要,則可在48小時內動員35萬人以上受過正規訓練的陸、空軍民兵部隊。據說德國做過評估的,就算滅了瑞士也得不償失,因為每個瑞士人最少能熟練操控3種武器。我說的是每個瑞士平民,不是特指士兵。
② 為什麼瑞士到現在仍能保持中立
瑞士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瑞士立國早至1291。舊瑞士邦聯為阿爾卑斯山中部的河谷社群的結盟,邦聯用以維護共同貿易利益及確保重要山區貿易和平。烏里、施維茨及下瓦爾登於1291年簽署的《永久同盟誓約》被認為是邦聯建立的最初文件,但是現在認為類似的聯盟在該誓約簽訂之前就已經存在多年了。
瑞士自始自終都表現出濃厚的商業色彩,聯盟是為了貿易而建立,聯邦的主要收入來源也是貿易,如果要歷數全球各民族中的商人,一定不能忘記河谷中走出來的瑞士人。
瑞士的中立態度最初並不是主動,而是其地緣政治所導致的,夾在法國、德國、奧地利、義大利幾個大國之間,瑞士偏向任何一邊都意味著失去另外幾邊的利益,而且瑞士這種處於阿爾卑斯山最高段的國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他們不去招惹別人,其他國家也不會沒事來進攻這里。
歷史上,瑞士與法國的關系最為親密,簽訂了同盟條約,成為了攻守互助同盟,在一方被攻擊的情況下另一方要出兵支援。這樣的關系導致小小的瑞士一度近乎成為了法國的附庸。拿破崙執政後,法國更是直接佔領了瑞士,將瑞士改名為赫爾維蒂共和國。之後俄羅斯和奧地利對法國的戰爭中,瑞士人拒絕為法國參戰,戰爭之後的維也納會議,瑞士獲得各方承認,正式成為永久中立國。
③ 瑞士為什麼可以成為永久中立國
瑞士為之所以成為永久中立國與瑞士的地理位置特殊和資源匱乏有關。
很難想像,一個面積僅約4萬平方公里,人口僅有860萬,全境以高原和山地為主的一個小國,竟然有這么多的知名標簽,尤其是永久中立國,對於瑞士這樣的小國來說,無疑是最佳的「護身符",彷彿永遠都置身在國際糾紛與戰爭之外,一幅獨善其身,左右逢源的姿態。也正因為是永久中立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瑞士才得以維持著自己的獨立和領土完整。
為什麼歐洲各國要承認瑞士為永久中立國呢,主要的原因與地理位置和資源匱乏有關。瑞士位於中歐,北鄰德國,西鄰法國,南鄰義大利,東鄰奧地利和列支敦斯登。可以說周圍都是比自己能打還不安分的強國,處於四戰之地,而且瑞士全境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這就決定了瑞士的地理位置具有很高的軍事價值。
但是因為瑞士周邊都是強國,這些國家誰也不願意看到對方占據瑞士,所以當有一方想要佔據瑞士時必然要遭到其他幾方的強烈反對,這就為瑞士成為中立國提供了先決條件。在維也納的會議中,確認了瑞士永久中立國的身份。
瑞士成為中立國符合德、法、義大利等國的利益。而且瑞士成為中立國還有一個條件,就是資源匱乏,瑞士的礦產資源極為匱乏,僅有少量鹽礦、煤礦、鐵礦和錳礦,生產生活所需能源、工業原料主要依賴進口。
如果瑞士的礦產資源豐富,那麼必然會引起周邊國家的搶奪,就是想成為中立國也難了。就這樣,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瑞士如願地成為永久中立國。
④ 瑞士為什麼是永久中立國
瑞士永久中立國的地位始於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並在一戰後為1919年凡爾賽和約再次確認。回顧歷史,「中立」為瑞士人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它是瑞士能夠長期和平並發展成為世界最富裕國家之一的重要基礎。
雖然國際認可它是中立國,但是代表不了什麼,也並不是說它有權利不參與戰爭
比利時也曾經是中立國,但是當法西斯德國侵略它之後,它還有什麼中立可言.
瑞士一位外交家對此是這樣評價的:「瑞士公民邁出右腳是一位公民,邁出左腳就是一個戰士。如果要問我們為什麼近200年沒有打仗,主要原因就是我們隨時都在准備打仗。」
瑞士男子的服役期從20歲持續到50歲。瑞士全國平時只保留3500人的職業軍人,而一旦需要,則可在48小時內動員35萬人以上受過正規訓練的陸、空軍民兵部隊。
⑤ 二戰時,瑞士為什麼能保持中立
有史學家分析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瑞士在軍事上保持高度警惕,另外也是因為當時的瑞士向希特勒做出過巨大妥協。
1815年,在拿破崙戰爭中獲勝的各國在維也納舉行和會,《維也納會議宣言》最終宣布瑞士為歐洲的永久中立國。1860年加埃塔保衛戰後,瑞士雇傭兵徹底告別戰場。這個以武開國的聯邦國家,從此開始崇尚和平中立。
此後,比利時和盧森堡也謀求「永久中立國」地位,並且分別根據1831年的《倫敦協約》和1867年的《倫敦協約》先後成為永久中立國。但比、盧兩國在一戰中遭到德軍入侵,它們的永久中立國地位被破壞,後經1919年《凡爾賽和約》廢除。
但瑞士在一戰中保住了「永久中立國」的地位。位於日內瓦的國際紅十字會在人道主義救援方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各國對瑞士的影響力十分認可,因此一戰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再度確認了瑞士的永久中立國地位,國際聯盟的總部也設在瑞士。
(5)瑞士為什麼能長時間保持中立擴展閱讀:
瑞士聯邦面積41284平方公里,是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瑞士有人口約700萬人。官方語言為德、法和義大利語。首都伯爾尼。
瑞士於1648年獨立,奉行中立政策。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認瑞士為永久中立國。1848年瑞士制定新憲法,設立聯邦委員會,成為統一的聯邦制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瑞士均保持中立。
瑞士憲法規定,瑞士是聯邦制國家,各州為主權州,有自己的憲法。憲法規定,瑞士實行「公民表決」和「公民倡議」形式的直接民主。凡修改憲法條款、簽訂期限為15年以上的國際條約或加入重要國際組織,必須經過公民表決並由各州通過後方能生效。
⑥ 瑞士為什麼始終保持中立
中立國 指處於兩個對立的政治力量之間不傾向任何一方,不參與戰爭並取得法律地位的保持中立狀態的國家。一般把中立國分為戰時中立國和永久中立國。戰時中立國也叫「局外中立國」;永久中立國是指無論在平時還是在戰時,必須永久奉行中立政策的國家。當中立國宣布中立後,既要對交戰國保持不偏袒的態度,也要對交戰國的任何一方不得予以提供與戰爭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援助。 千萬記住:國際法中承認的永久中立國只有瑞士一個,參見各種國際法教材。 如關於瑞士永久中立的條約,是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宣言》,瑞士首先成為歐洲的永久中立國。其後,比利時和盧森堡分別根據1831年《倫敦協約》和1867年《倫敦協約》先後成為永久中立國。但比盧兩國的永久中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到德軍入侵而破壞,後經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廢除。奧地利宣布永久中立是根據1955年通過《聯邦條例》,蘇、美、英、法4國按瑞士方式對奧地利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作出承諾和保證。其他,還有在雙邊條約和多邊條約中規定的中立條款,如1902年的英日第一次同盟條約;1882年德國、奧地利、義大利3國同盟條約和1926年蘇德中立和互不侵犯條約。 永久中立國——瑞士 欣華 瑞士聯邦面積41284平方公里,是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瑞士...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認瑞士為永久中立國。1848年瑞士制定新憲法,設立聯邦委員會,成為統一的聯邦制國家. 早在16世紀初,瑞士在瑞法戰爭中大敗,深刻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山地小國,不可能稱雄歐洲,產生了閉關內向、不介入他國事務的「中立」思想。17世紀中期,瑞士正式宣布;熱愛和平的瑞士人今後再不介入歐洲國家間任何政治、軍事沖突,保持永久中立地位。1815年歐洲列強在維也納會議上承認了瑞士的永久中立地位,使這個地處中歐是非之地的小國得以躲過波及歐洲的歷次戰亂,龍其是避免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從而經濟穩步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因此,瑞士十分珍視並維護自己的中立地位,不肯輕易加入某個政治集團。 世界上的人都知道瑞士是個「永久中立國」。歐洲自古以來就是個弱肉強食、戰火不斷的地方。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讓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都捲入其中,只有小小的瑞士能夠安然地置身於戰火之外,充分享受著「永久中立」所帶來的種種益處。 「永久中立」是瑞士的基本國策。這一政策始於17世紀。1618年至1848年,歐洲大陸爆發了一次史稱「三十年戰爭」教改革。瑞士本是歐洲宗教改革的重地,卡爾文等歐洲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的主要活動地都在瑞士。盡管如此,瑞士卻能在戰爭中超然物外,充分享受著這是因為,當時瑞士的各個州達成一個共識宗瑞士不介入戰爭,「中立」任何一方,當然也不反對任何一方。戰爭打了30年,只殺得歐洲一派昏天黑地,然而瑞士卻是一派祥和,因此,歐洲的王公貴族、富豪名流等,都逃至這里躲避戰禍,同時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先進的文化和技術,使瑞士初嘗「中立」政策確定下來。這就是瑞士中立政策的由來。 瑞士的選擇反映了一個小國的無奈。試想,如果不採取中立政策以瑞士這樣一個弱小的國家,又夾在德、法、意、奧幾個歐洲大國之間,若想以武力解決與他國的爭端,那無異於以卵擊石,稍有不慎,就有被人吃掉的危險。因此,瑞士必須以中立者的姿態,在大國的夾縫中左右逢源,以求得生存。 當然,瑞士能夠「中立」,歐洲列強,特別是周圍的德、法、意、奧四國的默許應是必需的前提。那麼,歐洲列強為什麼會默許一個「中立」的瑞士存在呢?說到底也是利益所需使然。歷史上歐洲戰爭頻仍,但是,戰爭無論對誰來說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多大的仗,總有該結束的時候。要結束戰爭,就需要談判,要談判,就需要有平台,有撮合的人……而這一切,確實需要由一個「中立的」第三方來承擔。瑞士地處歐洲的中心,它的中立政策,恰恰符合歐洲列強的需要。因此,1815年,歐洲諸強打敗拿破崙後舉行了維也納會議,會上,歐洲各國承認了瑞士的「永久中立」地位,並承諾將保證瑞士領土不受侵犯。 對於瑞士來說,「永久中立」確實不失為高明的國策。一方面使自己遠離了是非,避免了戰火,同時,還可以其「世外桃源」的吸引力,吸引歐洲能工巧匠、富賈巨商帶來大量的資本、技術,促進了瑞士經濟的發展。瑞士的鍾表、銀行等行業,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另一方面,「永久中立」國策也使瑞士這個本不起眼的小國,成為舉世矚目、受人尊敬的國家。國小民寡的瑞士在國際事務中所起的作用,比起大國來毫不遜色。而且它所使用的力量,既非武力,亦非強權,而是和平與正義。 「中立」國策固然好,但真正貫徹起來,還需要瑞士人小心翼翼,這對於瑞士的政治家、外交家來說,是個智慧的考驗。歐洲本來就是多事之地,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發源地,這就要求瑞士從確立「中立」地位那天起,就必須時刻注意使自己在地球上各種利益沖突和集團較量中,保持「超然」的態度,避免自己捲入任何政治、軍事爭斗之中。由於是「中立」,瑞士在外交上必須奉行和平外交政策,除此之外,別無選擇。與此同時,瑞士也把服務世界和平作為貫徹「中立」國策的重要手段。它願意為一切捲入戰爭和沖突的國家提供服務,服務內容包括提供談判場所、充當調停人、監督停火等。人們日益熟悉的諸如「日內瓦談判」之類的詞彙,使瑞士成了世界和平希望的代名詞。「中立」也使許多國際組織願意將它們的總部設在瑞士,瑞士因此而成了「世界首都」。走在瑞士的各個城市,各類世界組織總部的牌匾時常可見。目前在瑞士的主要國際組織總部有:位於日內瓦的聯合國歐洲總部、位於蘇黎世的國際紅十字會、位於洛桑的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看到這些,總會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對瑞士這塊和平之邦心存感激和敬仰之情。 瑞士的先民當初選擇「中立」的時候興許是出於無奈,現在卻給瑞士帶來了如此眾多的實惠和榮譽,這是他們所不曾料到的。 瑞士永久中立國的地位始於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並在一戰後為1919年凡爾賽和約再次確認。回顧歷史,「中立」為瑞士人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它是瑞士能夠長期和平並發展成為世界最富裕國家之一的重要基礎。 雖然國際認可它是中立國,但是代表不了什麼,也並不是說它有權利不參與戰爭 比利時也曾經是中立國,但是當法西斯德國侵略它之後,它還有什麼中立可言. 瑞士一位外交家對此是這樣評價的:「瑞士公民邁出右腳是一位公民,邁出左腳就是一個戰士。如果要問我們為什麼近200年沒有打仗,主要原因就是我們隨時都在准備打仗。」 瑞士男子的服役期從20歲持續到50歲。瑞士全國平時只保留3500人的職業軍人,而一旦需要,則可在48小時內動員35萬人以上受過正規訓練的陸、空軍民兵部隊。
⑦ 瑞士是永久中立國,為什麼它可以成為永久中立國
瑞士能夠成為世界上唯一的永久中立國也是十分幸運的,而且瑞士到現在已經快有500多年沒有打過仗了。而瑞士能夠成為現在的永久中立國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和法國簽訂的《巴黎公約》。
第一個就是當時的拿破崙時期的事情了,拿破崙時代瑞士仍然悲催地在法國的控制之下,並且還被強行劃分成由19個州構成的聯邦國家。可以說是十分的可憐,但是後來拿破崙倒台了,這也是瑞士能夠成為永久中立國的一個重要的憑借。
一直到了1900年左右,國際上才承認他的永久中立國的地位,在1907年的《海牙公約》里註明了瑞士作為中立國,瑞士是有權不去介入任何軍事沖突,但是也是可以保留國防需要的軍隊。
⑧ 夾在歐洲各國中間的瑞士,是怎樣在幾百年來一直保證「中立」的
瑞士自身強大的軍事實力,為瑞士保持中立提供了有力後盾。其次,瑞士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易守難攻,所以戰爭國家不想因為一個中立國家而損耗國力。
自建國以來,瑞士一直以中立國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就算是一戰和二戰這樣的世紀浩劫,也沒有打擾到瑞士祥和的中立國氛圍。要知道,瑞士周圍可是強國環繞。例如,德國、法國、義大利等。
第三點,戰爭時期瑞士對其他國家的態度,也讓他免受戰爭的侵擾。二戰時期,瑞士的軍火生意在世界遍地開花,特別是歐洲戰場。並且瑞士對敵對雙方一視同仁,互不偏袒。同時,為了保證自己的中立國身份屹立不倒,瑞士加強自己的軍事實力。這就讓戰爭時期的敵對雙方都非常忌憚,誰也不想招惹這個中立國,為自己增添敵人。正因為這些原因,讓瑞士在數次世界戰爭中依舊保持中立身份,並且一直不受打擾。
⑨ 為什麼瑞士是永久中立國
中立國家
在世界近200個國家中,已有7個國家宣布為永久中立,並得到國際廣泛承認。瑞士1291年,瑞士三州結成永久同盟,1513年,13州達成同盟,中立開始。1516-1521年,瑞士與法國達成條約,保證不向法國開戰,這是瑞士執行全面中立的開端。1674年,國家確立行為准則——中立。1815年,維也納會議簽訂《巴黎條約》,與會各國一致承認瑞士為永久中立國。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瑞士倖免於戰爭,其永久中立國地位得到鞏固。冷戰期間,瑞士也因為永久中立國的地位,得到了兩大陣營的尊重。
中立條件
主體為國家;地位由國際條約確認;國家主動放棄、限制一些權利(如簽訂軍事同盟條約)。
永久中立國成立的法律依據來自一國政治宣言、雙邊協定、國際性組織協議。政治宣言可以是單方聲明,可以是雙方簽署的聯合公報。單方聲明偏重於國外的認可。因為就永久中立的法律意義而言,主要是他國對其的保證。政治宣言是一種政治性文件,不被他國認可的一國政權宣布的宣言其法律適用范圍受到限制,同時受到政治力量、經濟因素等牽制。
中立義務
不參加其他國家之間的戰爭,必須一直保持中立;
不得主動發動戰爭,但是當受到其他國家攻擊時,為了保衛本國獨立和領土完整,允許進行自衛戰以及為此目的而在平時保持軍備;
不得參加承擔進行戰爭義務的條約,如同盟條約、互助條約等。
不得採取可能使自己捲入戰爭的行動或承擔這方面義務,如讓外國建立軍事基地、外國軍隊過境、參與對別國的經濟抵制或封鎖、不得接受附有損害中立地位的援助。
⑩ 為什麼瑞士總能中立。
中立國
指處於兩個對立的政治力量之間不傾向任何一方,不參與戰爭並取得法律地位的保持中立狀態的國家。一般把中立國分為戰時中立國和永久中立國。戰時中立國也叫「局外中立國」;永久中立國是指無論在平時還是在戰時,必須永久奉行中立政策的國家。當中立國宣布中立後,既要對交戰國保持不偏袒的態度,也要對交戰國的任何一方不得予以提供與戰爭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援助。
千萬記住:國際法中承認的永久中立國只有瑞士一個,參見各種國際法教材。
如關於瑞士永久中立的條約,是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宣言》,瑞士首先成為歐洲的永久中立國。其後,比利時和盧森堡分別根據1831年《倫敦協約》和1867年《倫敦協約》先後成為永久中立國。但比盧兩國的永久中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到德軍入侵而破壞,後經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廢除。奧地利宣布永久中立是根據1955年通過《聯邦條例》,蘇、美、英、法4國按瑞士方式對奧地利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作出承諾和保證。其他,還有在雙邊條約和多邊條約中規定的中立條款,如1902年的英日第一次同盟條約;1882年德國、奧地利、義大利3國同盟條約和1926年蘇德中立和互不侵犯條約。
永久中立國——瑞士 欣華 瑞士聯邦面積41284平方公里,是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瑞士...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認瑞士為永久中立國。1848年瑞士制定新憲法,設立聯邦委員會,成為統一的聯邦制國家. 早在16世紀初,瑞士在瑞法戰爭中大敗,深刻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山地小國,不可能稱雄歐洲,產生了閉關內向、不介入他國事務的「中立」思想。17世紀中期,瑞士正式宣布;熱愛和平的瑞士人今後再不介入歐洲國家間任何政治、軍事沖突,保持永久中立地位。1815年歐洲列強在維也納會議上承認了瑞士的永久中立地位,使這個地處中歐是非之地的小國得以躲過波及歐洲的歷次戰亂,龍其是避免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從而經濟穩步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因此,瑞士十分珍視並維護自己的中立地位,不肯輕易加入某個政治集團。世界上的人都知道瑞士是個「永久中立國」。歐洲自古以來就是個弱肉強食、戰火不斷的地方。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讓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都捲入其中,只有小小的瑞士能夠安然地置身於戰火之外,充分享受著「永久中立」所帶來的種種益處。
「永久中立」是瑞士的基本國策。這一政策始於17世紀。1618年至1848年,歐洲大陸爆發了一次史稱「三十年戰爭」教改革。瑞士本是歐洲宗教改革的重地,卡爾文等歐洲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的主要活動地都在瑞士。盡管如此,瑞士卻能在戰爭中超然物外,充分享受著這是因為,當時瑞士的各個州達成一個共識宗瑞士不介入戰爭,「中立」任何一方,當然也不反對任何一方。戰爭打了30年,只殺得歐洲一派昏天黑地,然而瑞士卻是一派祥和,因此,歐洲的王公貴族、富豪名流等,都逃至這里躲避戰禍,同時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先進的文化和技術,使瑞士初嘗「中立」政策確定下來。這就是瑞士中立政策的由來。
瑞士的選擇反映了一個小國的無奈。試想,如果不採取中立政策以瑞士這樣一個弱小的國家,又夾在德、法、意、奧幾個歐洲大國之間,若想以武力解決與他國的爭端,那無異於以卵擊石,稍有不慎,就有被人吃掉的危險。因此,瑞士必須以中立者的姿態,在大國的夾縫中左右逢源,以求得生存。
當然,瑞士能夠「中立」,歐洲列強,特別是周圍的德、法、意、奧四國的默許應是必需的前提。那麼,歐洲列強為什麼會默許一個「中立」的瑞士存在呢?說到底也是利益所需使然。歷史上歐洲戰爭頻仍,但是,戰爭無論對誰來說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多大的仗,總有該結束的時候。要結束戰爭,就需要談判,要談判,就需要有平台,有撮合的人……而這一切,確實需要由一個「中立的」第三方來承擔。瑞士地處歐洲的中心,它的中立政策,恰恰符合歐洲列強的需要。因此,1815年,歐洲諸強打敗拿破崙後舉行了維也納會議,會上,歐洲各國承認了瑞士的「永久中立」地位,並承諾將保證瑞士領土不受侵犯。
對於瑞士來說,「永久中立」確實不失為高明的國策。一方面使自己遠離了是非,避免了戰火,同時,還可以其「世外桃源」的吸引力,吸引歐洲能工巧匠、富賈巨商帶來大量的資本、技術,促進了瑞士經濟的發展。瑞士的鍾表、銀行等行業,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另一方面,「永久中立」國策也使瑞士這個本不起眼的小國,成為舉世矚目、受人尊敬的國家。國小民寡的瑞士在國際事務中所起的作用,比起大國來毫不遜色。而且它所使用的力量,既非武力,亦非強權,而是和平與正義。
「中立」國策固然好,但真正貫徹起來,還需要瑞士人小心翼翼,這對於瑞士的政治家、外交家來說,是個智慧的考驗。歐洲本來就是多事之地,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發源地,這就要求瑞士從確立「中立」地位那天起,就必須時刻注意使自己在地球上各種利益沖突和集團較量中,保持「超然」的態度,避免自己捲入任何政治、軍事爭斗之中。由於是「中立」,瑞士在外交上必須奉行和平外交政策,除此之外,別無選擇。與此同時,瑞士也把服務世界和平作為貫徹「中立」國策的重要手段。它願意為一切捲入戰爭和沖突的國家提供服務,服務內容包括提供談判場所、充當調停人、監督停火等。人們日益熟悉的諸如「日內瓦談判」之類的詞彙,使瑞士成了世界和平希望的代名詞。「中立」也使許多國際組織願意將它們的總部設在瑞士,瑞士因此而成了「世界首都」。走在瑞士的各個城市,各類世界組織總部的牌匾時常可見。目前在瑞士的主要國際組織總部有:位於日內瓦的聯合國歐洲總部、位於蘇黎世的國際紅十字會、位於洛桑的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看到這些,總會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對瑞士這塊和平之邦心存感激和敬仰之情。
瑞士的先民當初選擇「中立」的時候興許是出於無奈,現在卻給瑞士帶來了如此眾多的實惠和榮譽,這是他們所不曾料到的。瑞士永久中立國的地位始於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並在一戰後為1919年凡爾賽和約再次確認。回顧歷史,「中立」為瑞士人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它是瑞士能夠長期和平並發展成為世界最富裕國家之一的重要基礎。
雖然國際認可它是中立國,但是代表不了什麼,也並不是說它有權利不參與戰爭
比利時也曾經是中立國,但是當法西斯德國侵略它之後,它還有什麼中立可言.
瑞士一位外交家對此是這樣評價的:「瑞士公民邁出右腳是一位公民,邁出左腳就是一個戰士。如果要問我們為什麼近200年沒有打仗,主要原因就是我們隨時都在准備打仗。」
瑞士男子的服役期從20歲持續到50歲。瑞士全國平時只保留3500人的職業軍人,而一旦需要,則可在48小時內動員35萬人以上受過正規訓練的陸、空軍民兵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