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半夜時分 » 史記為什麼時間有點混亂

史記為什麼時間有點混亂

發布時間: 2022-08-26 22:40:30

A. 司馬遷為什麼將漢武帝本紀寫得亂象叢生

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名劉徹。景帝四年(前153)被封為膠東王。七年(前150)太子劉榮被廢,被立為太子。景帝十六年(前141)劉啟逝世,劉徹繼位皇帝。他一生雄才大略,被人稱之為盛世之主。他驅匈奴、平百越、征服大宛,開拓了漢朝的疆域版圖;開創了選拔人才的「察舉制」,從制度上結束了行政官員由貴族和官宦子弟世襲的制度;施行「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勢力,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強化了中央集權制,使此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基本定型;派遣官員通使西域,開創了絲綢之路;制定歷法,更加精確地掌握了一年四時日月運行的規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了統治集團的認識,奠定了此後整個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然而,漢武帝這些所作所為以及所取得的功績,《史記·孝武本紀》中幾乎是沒有記載,有些即便是有記載,也是一筆帶過,重點寫他如何問神占卜,這不免讓人感覺此篇記載頗為怪異。

在《史記·孝武本紀》,我們看到的漢武帝,主要記載是這樣一些事情:封禪泰山、熱衷於祥瑞、信奉鬼神、大興土木、尋求長生不老之術、巡遊天下。

封禪泰山

黃帝曾經登臨過泰山,後帝舜專門祭祀過泰山。此後在盛世之年或者認為自己有功績的帝王都會祭祀泰山,把封禪當做是國家的大典。所謂封,就是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在泰山下樑父山上開場祭地,報地之功。簡言之就是封禪泰山或者封禪。這件事秦始皇干過,漢武帝要進行封禪也算不了什麼,可是,他在正式即位的第一年就提出來封禪之事,是否暗喻著他就是一個好大喜功之人?元狩元年(前122),濟北王以為武帝將要舉行封禪大典,向他獻出了泰山及其周圍的城邑,武帝接受了。這說明,武帝是時時想著這件事情的。元鼎四年,漢武帝得到了一隻寶鼎,公孫卿說這是祥瑞,能和黃帝一樣成為神仙,漢武帝大加贊賞,並封他為郎官。他因此積極建議漢武帝封禪,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終於完成了封禪大典,並把這一年改元為「元封」。此後,漢武帝規定每五年就舉行一次封禪大典,在這期間,他還多次巡遊、祭祀泰山。

封禪是國家大典,記錄下來完全應該。但是,首次封禪國家所處的形勢、籌備封禪的官員、封禪禮儀當中武帝所進行的主要活動司馬遷一概沒寫,只用一句「有主管官員記錄在案」把封禪「禮儀」做了一個交代。

熱衷於祥瑞

古代皇帝為了表示自己治理國家有方,無不將一些比較特殊的事物稱之為祥瑞,就是上天發出的吉祥徵兆,漢武帝也不例外。皇家園囿里有白鹿,漢武帝將鹿皮製成貨幣。郊祀的時候獵獲了一頭獨角獸,有人就說這是一頭麒麟。元鼎四年(前113),有一個叫錦的汾陰巫師得到了一隻鼎,有人說這是伏羲氏所造,漢武帝就親自護送回甘泉宮。路上又親自射死了一隻?(音:pao,麋鹿),很多人就借機阿諛奉承,說這是和黃帝一樣即將要見到神仙,並建議封禪泰山。元封二年(前109),甘泉宮里長出了靈芝,漢武帝因此大赦天下。

世上有一些祥瑞並不是什麼壞事情,以此來說明天下會更好也可以理解,但是,漢武帝把這事卻做得有點兒過頭,他在位期間多次改元,其中有一個紀元稱之為「元狩」(前122——117),就是因為郊祀時得到了獨角獸。還有那個「元封」年號,也是得到了寶鼎以後,很多方士官員鼓噪說是天大的祥瑞,借封禪泰山之機改元而得。

怪異的是,這些年份里發生了很多事情,比如說《資治通鑒》里就有很多記載,《史記·孝武本紀》里除了這些記載,剩下的基本都是尋仙祭神。作為一個史學家的典範,被稱之為「史聖」的人這樣來寫,難道不是一件怪象嗎?

信封鬼神

漢武帝當皇帝的第六年,竇太後去世,限制他的人沒有了。第三年(前133),漢武帝就求得一位神君,並把她供在宮中,並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亳縣人薄謬忌上書說,天下最為尊貴的神是泰一神,漢武帝信了,命令太祝(掌管祭祀的官員)在長安東南郊立了泰一神祠並經常祭祀。後來又有人說,古代的天子祭祀三一之神,即:天一神、地一神、泰一神,漢武帝也信了,又命令太祝祭祀。後來又有人提出了冥羊神、馬行神、地長神、武夷山神、陰陽使者神,漢武帝無不一一採納。除了這些神,漢武帝還建立了黃帝、夏商周三朝的祭祠,同時還建立了天、地、兵、陰、陽、月、日、四時等主八神的廟宇,即八主祠。

古人信封鬼神,每當重大事件以及節日、忌日都要舉行祭祀儀式,這很正常。然而,古代大多數人對待鬼神的態度是敬而遠之,即祭祀敬奉而不招惹,因而所有的人尤其是帝王都會祭祀占卜。不過,這種事情一旦成為常態,作為記載歷史大事的史書來說,一般是沒有必要記載的,除非這個祭祀活動對於某項重大活動有影響,否則根本不記。但《史記·孝武本紀》例外,不但多有記載,而且一反常態,不但每事必記,而且非常詳細。這不得不讓人多想一想。還有一句話非常耐人尋味,很多「有名的神祠,天子路過時就祭祀,離開後就算了。」也會讓人感覺有點兒怪怪的意味。

大興土木

漢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就要修建明堂,只是因為他和奶奶竇太後在治國指導思想上有沖突,而竇太後又掌握著實權而作罷。後來,這個明堂還修到了泰山腳下。再就是前面所說的神廟人祠,再加上為了招引神仙修建的樓台高閣,漢武帝雖然沒有像秦始皇那樣修建阿房宮,但是在對外大量用兵的情況下再這樣大興土木,的確是國家很大的負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為了能夠讓漢武帝到來,各郡國都修築道路,修繕宮殿觀台和名山神祠,大興土木之風刮遍全國。

問題在於,一向尊崇孔子,「為尊者諱」的司馬遷為什麼沒有用「曲筆」?或者說,在《史記》這種「一字千金」的史學著作中為什麼這些事一點兒也不吝嗇筆墨?還有,這些祠廟為什麼多在求仙過程中修建?這種讓人疑惑不解問題也算是一種怪象吧!

尋求長生不老之術

有一個叫李少君的人,隱瞞了自己的出生、年齡和經歷,自稱七十多歲了,能驅使鬼物,使人長生不老,漢武帝把他視為仙人,按照他的說法到海上尋求神仙,並干起用丹砂煉黃金之事。過了一段時間,李少君死了,漢武帝卻認為他成仙了,還命令一個官吏學習他的仙術,這樣一來,燕齊一代沿海地區的方士就有更多的人紛紛前來談論神仙之事。齊人少翁自稱能招引鬼神,據說還讓漢武帝見到了非常寵愛的死去的王夫人的相貌,就封了這個少翁為文成將軍,並給了他豐厚的待遇。後來這個少翁法術不靈又弄虛作假,漢武帝就悄悄地把他殺了。按理說這事情該明白了吧,不,事情還早著吶!

據說承露仙人掌中的露水合著玉石粉末,經常飲用能夠長生不老,於是就建造了承露仙人盤。

殺了那個少翁以後,漢武帝又後悔了,有人向他推薦自稱是少翁學生的欒大,在檢驗了一番之後,就對他充分地信任,後來還封了他一個五利將軍,此後名號更是逐步增加。後來,這個欒大竟然被封為樂通侯。漢武帝除了給這位欒大無數的賞賜,還把衛長公主嫁給了他,欒大的尊貴之名震驚天下。後來這個欒大的法術也不靈驗,武帝就把這個「五利將軍」殺了。元鼎六年(前111)冬天,公孫卿說是在河南緱氏城上看到了仙人的腳印,漢武帝就親自前去查看。元封二年,武帝借祭祀泰山之機巡遊東海,公孫卿說看到了一個神仙的大腳印,群臣中也有人說看見一位老人牽著狗,說是想要見天子。漢武帝還真的相信了,於是給方士派了驛車,並秘密派出了數以千計的人尋找神仙。

這個公孫卿活的時間比那兩個方士少翁、欒大時間長,不知是他接受了前兩位的經驗教訓還是真的比前兩位聰明,他在初見漢武帝時就做了很好的鋪墊,說:「不是神仙有求於皇帝,而是皇帝有求於神仙。求神仙,如果不把時間稍稍放寬一些,神仙是不會來的。

寫這些事情不奇怪,奇怪的是《史記》的一些評論性描寫。如:巫師說中了漢武帝病會好,漢武帝就設置祭器禮敬神君。在這件事情之後卻有這樣一段話:「其實,神君所說的話一般世俗人都知道,沒有什麼特別的,可是天子卻暗暗高興。這些事都是秘密的,世上無人知曉。」接受了少翁的教訓以後,漢武帝對待方士變得謹慎了一些。在接見欒大時,漢武帝要檢驗一下他的方術,欒大就表演斗棋,那些棋子就在棋盤上亂撞。《史記》中寫到:「皇上不知道其實那隻是用磁石棋子和帶磁鋼棒搞的騙人的把戲。」這些也都是很奇怪的現象。

巡遊天下

漢武帝巡遊天下十分的多,封禪、建立神廟、給古代的帝王建祭祠、都會借機巡遊天下。以至於到了中後期,幾乎每年都會走出去。當然,他的巡遊另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借機會尋找神仙。以至於有一年天旱,漢武帝只好以祈求降雨的名義出巡。《史記》更是直截了當地說:「這時候,天子已經沒有出巡的正當名義了。」我們禁不住會想,漢武帝的出巡,除了尋找神仙,難道就沒有干過其他事情嗎?或者說,究竟是為了尋找神仙而出遊,還是巡遊天下順便尋找神仙?

說起漢武帝,人們往往會把他和秦始皇聯系在一起,稱之為秦皇漢武。看《史記》也會發現,漢武帝上面所乾的那些事情,都是秦始皇干過的,所以兩人的本紀中頗多相似之處。但是,秦始皇除??保?崧啦晃ぃ?ㄆ攪???騁晃淖幀⒍攘亢獾茸魑?凸?ㄒ餐??邢晗傅募竊兀?夥矯婧何潯炯屠鍶醇?壞劍?訓啦皇且恢止忠煜窒舐穡?/p>

有一部電視劇,說漢武帝強行要來司馬遷給他做的本紀來看,看後說所寫的這事是都有。這種事不是演義就是一種美好願望,漢武帝如果真看到這個本紀,不馬上殺了他也算是能忍了。有一種說法是,任安參與太子劉據起兵討伐江充,兵敗判死。在獄中任安希望司馬遷相救,司馬遷寫了一封回書,這就是司馬遷另一著名的文章《報任安書》。任安被處斬以後,獄吏在搜查遺物時發現了這封書信。因信中有他所以蒙受奇恥大辱還頑強地活了下來,就是為了完成《史記》的著述,漢武帝勃然大怒,於是將史記手稿付之一炬。這倒比較符合漢武帝的行事風格。

在《報任安書》當中,司馬遷認為自己所受宮刑是人生最大的屈辱,已經不能和一般的平常人相並列在一起的,是和秦國的景監,漢文帝時期的趙談這些太監差不多,為天下賢士看不起。而他的受刑,又是緣於為李陵說情,這種「因言獲罪」的事情又是文人官員永遠都想不通的,何況司馬遷自認為與李陵並沒有私益,完全是出於公心。漢武帝雖然是「明主」,卻根本不明白這點,以為這是借機打擊貳師將軍李廣利,不問青紅皂白,直接將他下獄。貳師將軍李廣利是誰?李廣利是李夫人的兄弟,李夫人是漢武帝當時最寵幸的妃子,為了讓李夫人高興,武帝要提拔李廣利。出征匈奴,李廣利是主帥,沒有功勞,人家一樣被封侯,看你有什麼脾氣!

司馬遷覺得自己雖然懷有一顆「拳拳忠心」,卻有口難辯,又被加上「誣上(皇帝)」的罪名,而漢武帝最終還真的聽從了審理官吏的意見,判處司馬遷死刑。死刑可以有兩種辦法頂罪,一是花錢贖命,二是受宮刑。司馬遷家裡沒有錢,為了《史記》的完成,只能接受這種最屈辱的刑法。

到了這兒,我們應該明白漢武帝在司馬遷眼裡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明主」了!或許還能明白《孝武本紀》里的怪象。

B. 《史記》中為啥會有三個部分記載失真的案例

司馬遷在《自序》中寫道: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史記》存稿兩套,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但對照檢視,缺少十篇,有錄無書。據《漢書》注中張晏說散逸的十篇為:《孝景本紀》《孝武本紀》《禮書》《樂書》《兵書》《漢興以來將相名臣錄》《日者列傳》《龜策列傳》《傅靳蒯成列傳》。但後人亦增補一些。

司馬遷是嚴謹的史學家,不亂編故事,犖犖大端者比較可信。那是怎麼獲得相對真實的素材呢?一是使用確實史料。如編撰《秦始皇本紀》,主要使用秦國政府的紀錄、奏事章和石刻等材料。二是他父親司馬談留下的歷史素材。三是實地采風和考證。司馬遷從二十歲起開始壯游,先到江淮(江蘇和安徽北部),又到江西廬山,再到楚國故地、齊魯地區,最後到河南,采風和實地考察。在朝廷做郎中後,又隨漢武帝踏遍陝西、甘肅、巴蜀、西垂和西南,為寫《史記》增添了詳實素材。

即使《史記》中好像文學故事的事件,也有其真實的基礎。比如,司馬遷寫項羽烏江自刎,描寫細膩,生動形象,但不是憑空想像。為何這樣說呢?楊敞官至丞相,是司馬遷的女婿,楊惲是是楊敞的中子,曾封平通侯。司馬遷把《史記》副本留在楊敞家中,可見交往密切,相互信任。而楊家父子會把先輩參與垓下之戰的情況講給司馬遷。項羽戰敗於垓下,沖出重圍,一支漢軍騎兵緊追不舍,無顏見江東父老的項羽拔劍自刎。當時有五位騎兵在場,各得其遺體一部分,劉邦按照事先的承諾,封他們為列侯。這五位騎兵,有一個叫楊喜的,他的第五代孫子就是楊敞。家族的榮耀和不平凡歷程,是楊家人不能忘記的,其事跡代代相傳。

但由於諸多原因,《史記》也有失真之處,其原因比較復雜,比如缺少確實史料、筆誤以及主觀價值偏好影響,等等。正如學者指出的那樣——《史記》每一篇中都不免有點假,但每一篇也都有一部分真。它像陳年的古董一樣,修補和銹蝕是不免的,但原物的神態卻也始終古意盎然,流動在每一部分里。



三、秦昭襄王尊寵范雎,稱之是寡人叔父,但最終還是處死了范雎,而不是《史記》所稱的范雎病退,壽終正寢。

有人認為,史書和電視劇都表明範雎是病死的,而不是被處死的。認為范雎是病死的,主要是根據《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記載:范雎最後主動將相位讓給蔡澤,其讓位的原因是由於蔡澤對他陳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的道理,並且用商鞅、吳起、大夫種等人功成不知身退而遭禍的事例,勸說他「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而授之,退而岩居川觀,必有伯夷之廉,長為迎候,世世稱孤,而有許由、延陵季子之讓,喬松之壽」。范雎聽了這番話,就稱:「善。吾聞欲而知不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先生幸教雎敬受命。」故范雎主動向秦昭襄王提出:「客新有從山東來者曰蔡澤,其人辯士,明於三王之事,五伯之業,世俗之變,足以寄秦國之政。臣之見人甚眾,莫及,臣不如也。臣敢以聞。」昭襄王經過與蔡澤談話,很賞識蔡澤,拜為客卿,迎候因病請歸相印。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病篤。范雎免相,昭王新說蔡澤計劃,遂拜為秦相。

范雎即張祿。戰國時魏人,他是秦國歷史上智謀深遠、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公元前266年范雎拜為丞相,封之於應城(今河南魯山之東),故號為應侯。范雎當初想為魏國建立功業,早年家境貧寒,後隨魏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為其所誣,受盡相國魏齊摧殘,歷經磨難後輾轉入秦。范雎設法躋身於秦廷後,開始施展他的全部謀略和才幹,輔佐秦昭襄王,因深得賞識和器重,出任秦相。他對秦國有巨大貢獻,為秦統一天下發揮過巨大的作用。

張祿和范雎為何是同一人?范雎因家貧無法得見魏王,投在中大夫須賈門下當門客。魏昭王使須賈出使齊國,范雎隨往,憑雄辯之才深得齊襄王敬重。齊王欲留他任客卿,並贈黃金十斤,牛、酒等物,均謝絕。須賈回國,不僅不贊揚他的高風亮節,反向相國魏齊誣告他私受賄賂,出賣情報。魏齊將他拷打得肋折齒落,體無完膚,又用席裹棄於茅廁,讓賓客往上撒尿。范雎裝死,被拋於郊外。返家後即托好友鄭安平將自己藏匿,化名張祿,並讓家人舉喪,使魏齊深信自己已死不疑。半年後,秦昭王派使臣王稽訪魏。鄭安平設法讓范雎暗同王稽會面。經交談,王稽發現范雎是難得之才,將他和鄭平安帶回秦國,范雎得以脫險。

C. 屠岸賈到底是在景公多少年的時候誅殺趙氏的為什麼《史記》的記載非常矛盾

這個《史記》確實有點問題,它說是晉滅趙氏在公元前597年,而它又記載趙括(不是長平那個)在公元前588年為卿。我傾向於,晉滅趙氏在周定王二十一年,就是公元前586年。

D. 史記對歷史的記載為何經常有矛盾之處

正是因為司馬遷是嚴謹的史學家,才會出現些許矛盾,因為有一些事件,他自己研讀了很多資料,但還是不能確定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所以就把幾種情況都寫出來,看似是自相矛盾,實則是待後人的繼續考證

E. 《史記》中有許多很矛盾的地方,到底是司馬遷的失誤,還是他掩蓋了事實呢

司馬遷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散文家和歷史學家,他筆下的《史記》的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他對中國歷史進程的貢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是就是這樣一部《史記》,在它的記載的很多歷史事實卻有很多矛盾與不實之處,這似乎與它的歷史地位不相匹配,那麼,這些矛盾到底是司馬遷自己的失誤還是掩蓋了事實的真相呢?

所以說,這就是為什麼《史記》中,會出現重大錯誤的原因,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嚴重,只是文人的紕漏和疏忽罷了。

F. 為什麼司馬遷會在史記里有這么嚴重的錯誤

當時的媒體沒這么發達,古人寫書沒有標點,還有寫文章的人有的本身也是斷章取義。連朝鮮戰爭這么近的事都有人斷章取義,何況司馬遷離春秋戰國時期以及夏商周時期幾百年上千年了,所能找到的參考資料有限,這些參考資料本身很多就有漏洞,有錯誤,經過司馬遷加工的過程又會有一定程度損耗。所以有很多錯誤很正常。比如有關白起列傳里白起說秦軍在長平之戰傷亡過半,稍微有點軍事知識的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還有有關吳起殺妻求將和殺三十多鄰居的事,可信度都幾乎為零。

G. 史記中的時間是否有誤

沒有。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H. 史記的記載為何有前後矛盾之處

史記記載上的矛盾之處,有一種解釋就是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許多文獻流失,後來漢朝時又有人重新上交了一部分古書,說是先秦遺著,但是這些書中有一些就是偽造的,並非真本。所以作者在整理的時候看到的就是不同版本的史料,他自己又無法取捨,只好將不同版本的都記載下來。這種說法是我在百家講壇上看到的,但我忘了哪一期了。。。。當時好像說的是列傳比本紀更可信吧。

熱點內容
保利芳園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5-18 04:11:20 瀏覽:478
硬的東西吃下去胃會痛為什麼 發布:2025-05-18 03:35:03 瀏覽:84
為什麼喝酒很長時間後會吐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657
抖音直播的tb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5-05-18 03:34:19 瀏覽:85
為什麼說用電腦交作業更方便 發布:2025-05-18 03:29:31 瀏覽:936
為什麼軟體都用不了網 發布:2025-05-18 03:25:47 瀏覽:572
父子之間為什麼搞不好關系呢 發布:2025-05-18 03:23:43 瀏覽:713
手機為什麼不能代替對講機 發布:2025-05-18 02:56:09 瀏覽:134
為什麼小米門鎖開門時故障 發布:2025-05-18 02:44:22 瀏覽:561
為什麼微信聽語音手機會關機 發布:2025-05-18 02:37:55 瀏覽: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