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為什麼有時間感
1. 為什麼人們會有時間感這種感覺呢
所謂「時間感」,其實用更專業的心理學術語來說就是「時間知覺」。我會在下面的內容中沿用「時間知覺」這一詞彙。不同於視知覺(哎呀這個人長的跟我初戀好像)、聽知覺(哎呀這一聽就是周傑倫的歌,快把自己舌頭咬斷了)、乃至嗅覺味覺相關的知覺體系(我靠我這笨老婆又把菜炒糊了)——時間知覺沒有一個單純的感覺器官為其提供信息,比如眼睛、耳朵、鼻子和味蕾。大腦對於時間知覺的把握,主要是依靠對零散的感覺信息統和加工而成的,不過,的確存在一個負責時間知覺的系統。目前我們所知的與時間知覺高相關的腦區域包括一部分特定區域的腦皮質,小腦(Cerebellum),基底核(Basalganglia)。
尤其要說明的是,從視覺感受器獲取線索並轉化為時間知覺的重要器官:視交叉上核(SCN)——通俗地講,這個視交叉上核,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生物鍾」在生理上的具體所在。SCN對時間的獨特調控作用為哺乳動物所特有,其主要方法是通過視覺信息確定生物節律,來調節生物體的新陳代謝與合理行為——比如睡眠節律,睡覺時候覺得時間過得快就拜他所賜。此外,倒時差這種事兒,對SCN敏感的人來說就很困難,因為說白了就是時間知覺的意外變化導致的節律紊亂。目前已知的SCN的生物電周期是24~25小時(有個體差異),與客觀上的每日時長高度一致,這是神經系統高度進化的結果。時間知覺可並不是只有節律一種,這種時間知覺太宏觀了,還有更微觀的。David·Eagleman在他的一篇名為「TimeBrain」的論文中提過,剛剛普及電視的時候,眾多的工程師在擔憂著一個問題:長距離的線路傳遞導致的電視音畫不同步的問題。工程師們絞盡腦汁矯正音畫的同步出現,但是事實上他們發現沒必要那麼費力——就算音畫在物理上沒有同步,只要降低到一定水平,人們也不覺得看起電視來會別扭,萬幸的是,這個數值沒有這幫工程師們預想的那麼小——對大多數人而言,音畫差距十分之一秒左右都是覺不出差異的。為了提供大腦處理信息的效率,大腦傾向於在得到某些單一類別感覺信息的時候「等一等」,就像公交司機在站台接了乘客,還會等等後面那個狂奔追車的人一樣——等全到齊了後,對信息加以統一加工和處理。這種知覺策略,本質上仍屬於時間知覺的范疇,因為是這一知覺統和與同步了並沒有同時出現的信息。負責這個工作的,是小腦,它還與節奏感與音韻感高度相關——這倆都和時間知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長的和短的都說完了,還要說說幾十秒到幾分鍾這種不長不短的時間知覺吧。一般情況下,心理學人士會這樣測驗個體的時間知覺:我們給你呈現一段時間(一般是兩個聲響之間的聲音空白),然後要求個體進行復制(自己用開關決定兩次聲音,要求盡量將原先的聲音空白等量付現)。比較典型的結果是——被試呈現的時間有長有短(廢話),圍繞著標准時間等量分布,標準的空白時間越長,這段時間復現的難度越大(還是廢話)。可是對於一些重度腦損傷的人來說,比較靠譜地去復現一段時間就變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帕金森症(PD)。PD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多巴胺這種神經遞質傳導不暢,一旦給予了左旋多巴治療,時間知覺方面立刻就會有好轉,這也很大程度上說明的片段時間的知覺是與神經遞質通道暢通與否高度相關的,這也恰恰能解答題主提到的另外一個小問題:為啥快樂的時候時間就過得快呢?因為神經遞質可以選擇性地影響人類和動物內在時鍾主觀上的轉動速度,比如,多巴胺拮抗劑能改變主觀時鍾的轉速,從而影響對客觀時間的知覺;而多巴胺受體激動劑也能使主觀時鍾的轉速改變,從而覺得時間過得飛快。